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精选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青文胜为民请命

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仕为龙阳典史④。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

十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曰:"何

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

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

历(11)十四年诏有司⑫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

[注释]①夔(kui)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

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宫殿外的望

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

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11)万历:明神宗年号•(12)有司:官吏。

(1)解释词语:

①仕②濒③具

④悯⑤邑________⑥祀

(2)选择题:

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

A.上告;B.至U;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

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句子:

①岁罹水患

②死者相踵

③遂自经于鼓下

(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什么?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铁杵磨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

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①媪(3。):年老的妇人。②杵(ch。):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01

④还:________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句子的划线字意思是否相同。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②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5)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①妊(haoha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

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⑩。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ishl)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②钩:衣带上的钩。③写:摹画.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⑦牖(y6u):窗户。⑧施(yi):延伸。⑨还

(xuan)走:转身就跑。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好(haohao)(sishl)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他喜欢的只不过是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

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请你结合着译文,读一读

下面这个故事吧!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

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附参考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

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前

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u)•—石(d3n)。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i)也。走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i)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an),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

②套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从文中第一段看,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是。千里马遇不到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现实。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

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

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③耳:罢了。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

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

②幸也宽

③后贼追至________

④携拯如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

所契者③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

【注】①遽(ju):急忙、立刻。②契(qi):用刀子雕刻。③契者:雕刻的地方,④

惑:迷惑、糊涂。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

(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

7.阅读理解。

东床姣婿

郡太傅①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②书求女婿。丞相语都信③:"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鄱日:"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④,唯有一郎在东床上

坦腹卧,如不闻。"鄱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⑤,因嫁女与焉。

一一《世说新语》

【注释】①鄱(xT)太傅:都鉴,以儒雅著称,官至太尉。②王丞相:王导,东晋琅珊临

沂人。曾任三朝丞相,在东晋政权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③信:使者,即上文中的门生。

④矜持:庄重,拘谨不自然。⑤逸少:王羲之,字逸少,是王导的侄儿。

(1)用两条"/”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都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下列各句中,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丞相迨都信:告诉

B.亘鄱曰:姓氏

C.咸自矜持:都

D.因嫁女与焉:于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4)从选文内容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8.阅读理解。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

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

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1)这篇短文主要讲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其织"的"其"

是指o

9.阅读课外诗文,完成练习。

忆昔①去年春,江边曾会君④。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③土,惨然伤我

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

琴为君死!

[注释]①昔:以前,从前。②君:对对方的尊称。③杯(pou):量词,把,捧。

(1)诗文中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心情的句子是""诗文中与"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写一写你读了本诗文后的感受。

10.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

也。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所宝以百数(宝贝)

B.拊掌大笑(拍手)

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袈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和()。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1L阅读与欣赏。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

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

欲得其⑤前利,而不顾其⑥后之有患也。

(1)下列依次对选文中的"其"字的理解,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园;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B.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C.①树;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D.①园;②螳螂;③黄雀;④弹丸;⑤它们自己;⑥它们自己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线的句子。

(3)用八字成语给这篇选文拟个题目:。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2.先按原文填空,再完成练习。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此不为?”

一儿日:“日初出,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孔子不能决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字词。

及;探汤:

(3)用现代汉语替第一个小孩儿说明他的理由。

(4)两个小孩儿各持己见,是因为第一个小孩儿是从的角度判断的,第二个小孩

儿是从的角度判断的。

A.触觉B.视觉C.嗅觉D.听觉

(5)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

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B.刻度。C.量,计算。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③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日:“何不试之以足?”

他,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4.根据文言文,并完成练习。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问。

一儿曰:“,而。”

-儿以,而。

一儿曰:“,及曰中,此不为?”

一儿曰:",及其日中,此不为?”

孔子不能o两小儿笑曰:"?”

(1)根据原文填空。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问。

-儿曰:",而。“

一儿以,而。

一儿曰:",及日中,此不为?”

一儿曰:",及其日中,此不为?”

孔子不能O两小儿笑曰:"?”

(2)两个小孩各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太阳离人的远近的?

(3)从两小儿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什么?

(4)"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5)你感觉下列哪幅图中的太阳大一些?请动手量一量,看哪一幅大,并说说这是怎么回

事。感觉第一幅大一点,实际一样大。因为这可能是眼睛受到了外界的影响,造成了视觉

上的差异。

__■JtA_____

i甲闾I4ISI

15.古文赏析。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

石无异。华捉而见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

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②,曰:"尔非吾友也。”

【注释】①轩冕:指车子。②宁割席分坐:后人以"管宁割席""割席分坐"喻朋友断交。

(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词。

①宜见管神色________

②尔非吾友也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

(3)管宁为什么要和华歆断交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6.快乐阅读:

(一)

伯牙鼓琴,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日:",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铺子期又日:",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的词语:方。复«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用""画出来。

(4)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高,锤子期高。

(5)伯牙绝弦是因为o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用一

个成语概括)。由此可见,伯牙把锤子期当作知音幕。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

人叫作",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

(6)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o

(7)《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艺和锤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锤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8)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

(9)写2句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

17.课外阅读。

曾子①杀猪

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③还,顾④反为女杀彘⑤。"妻适⑥市来,

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⑦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⑨欺

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⑩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②之:至I」,去。(3)

女:通"汝",你。④顾:回来。⑤彘:猪。⑥适:往,至⑦特:只不过。⑧待:依

赖。⑨子:你。⑩遂:就。

(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

18.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铺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

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在短文中的横线上按原文填空。

(2)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3)下面的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A.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9.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和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

②虎亦寻卒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20.读《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

也。

(1)本文的作者是代的,我们还读过他的诗《》

《》o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一日曝书画曝:

②咽举大笑拊掌:

③今乃掉尾而斗乃:

④尾早入两股间搐:

(3)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o文中的""这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21.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①有老父

至,日:"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②而截之。

【注释】①俄:一会儿。②依:依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初竖他之执:

②遂依而截之遂: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计无所出。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3)读完上文,你想对这个鲁国人说些什么?

22.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以:

日中:及:

盘盂:________

沧沧凉凉:

孰: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23.阅读拓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这多知乎?"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盘盂________(yuyii)孰为汝多知乎(shushu)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及:②沧沧凉凉:

③探汤:④决:

⑤孰:⑥汝: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24.课内阅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划线的句子。

(2)为什么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效果却不同?

(3)读完这个故事,你受到怎样的启示?

25.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

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日:"夯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是()。

A.歆辄难之

B.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俱乘船避难率尚宽

继其自托遂携拯如初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凶是什么?

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5)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伯牙/破琴绝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用""比喻知音难觅或

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锤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诗句:________

名^•:________

2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也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

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

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0少

②市

@数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8.课外阅读

北人食菱

北人①生而不识菱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

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日:"北土亦有此物

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⑤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⑥强⑦不知以为知

也。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仕:做官•③并:连同。④或:有的人。⑤夫:语气

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⑥坐:因为,由于。⑦强(qi而g):本文中指"勉强”。

(1)用停顿符号"/"给下面这句话断句。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3)请用写出画出文中两处可以看出北人真的不识菱的句子。

(4)仔细阅读下列句子,与《北人食菱》文意不相符的一句是()。

A.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B.说话做事应该要实事求是。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

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

(2)用自己的话表述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及依据。

①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②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3)你从"孰为汝多知乎"中体会到了什么?

30.文言文阅读。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①焉。充少孤②,乡里称孝。后到京

师,受业太学③,师事④扶风⑤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⑥,阅所卖书,一见辄⑦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注释)①徙:迁徙。②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③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④师

事:以师礼相待。⑤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⑥肆:店铺。⑦辄:就。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

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

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

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

(2)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

C.学习目的

D.学习范围

(3)王充家境(a.贫困b.富裕),他是通过的方法来读书的.

(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5)请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

(2)A;B

(3)每年遭遇水灾:;死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

解析:(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

(2)A;B

(3)每年遭遇水灾;;死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2)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文胜慨然诣阙上疏"青

文胜看到后痛心疾首,冒着越级告状的罪名,向洪武帝连上三到奏折。"诣"是上告。"妻子

贫不能归"意思是妻儿因贫不能回到故乡。"归",是指回到故乡。(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

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

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

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

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做官、靠近、准备、同情、县、祭(2)A;B(3)每年遭遇水灾;、死

者接连不断;、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2)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

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

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此题

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2.(1)离开;正;想要;回去

(2)mo;磨盘;mo;磨刀;hai;还有;huan;归还

(3)正确

(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②李白被老夫

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解析:(1)离开;正;想要;回去

(2)mo;磨盘:mo;磨刀;hai;还有;huan;归还

(3)正确

(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②李白被老夫人感动了,

回去完成了学业。

(5)坚持不懈。万事功到自然成。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词语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

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2)本题主要考查对多音字的辨别能力。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

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当然组词也不同。

(3)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

词语的含义。

(4)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

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

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

(5)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

炼标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

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离开、正、想要、回去

(2)m。、磨盘、md>磨刀、hai,还有、huan^归还

(3)正确

(4)①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好功课,就出去玩了。②李白被老夫人感动了,

回去完成了学业。

(5)坚持不懈。万事功到自然成。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

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

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5)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谈启示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1)hao;si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

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解析:(1)hao;si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

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略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

辨析。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

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

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4)、(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

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haossi

(2)叶公喜欢龙、喜欢龙、那些像龙的东西

(3)叶公见之,弃而还走,五色无主。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

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口是心非,待人接物要真诚。

(5)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

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

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1)同"现",显现。

;怎么。

(2)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3)①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托物寓意

;封建统治者(

解析:(1)同"现",显现。

;怎么。

(2)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3)①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托物寓意

;封建统治者(封建社会)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统治者愚妄无知(浅薄

无能);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

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

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词语,解答此类题目

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①才美不外见:才能和品

德就显现不出来.见:同"现",显现。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安:

古义:怎么。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

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

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平时对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积累,经常进行

课外文言文训练,重视国学积累.

故答案为:(1)同"现",显现;怎么

(2)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3)①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托物寓意;封建统治者(封建社会)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统治者

愚妄无知(浅薄无能);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不被赏识)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

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首先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

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其次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

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

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然后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册h换),意译求

"文从字顺"(调、补、变);最后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

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即可。

(4)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旨的理解能力。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

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

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嘲

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

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5.(1)一同、一起;还;至IJ;当初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

人之心,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

解析:(1)一同、一起;还;倒I;当初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但

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但没有坚持自保,遇险之后还一力帮助,可

以说性格中偏仁义,但并不愚昧。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注释,正确理解词

义。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

通语句。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①一同、一起。②还。③到。④当初。

(2)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3)华歆优、王朗劣。王朗顾眼前做好人,稍有危险就要抛弃别人,或许有助人之心,

但祸及自身便未能担当。华歆已经考虑到危险,但没有坚持自保,遇险之后还一力帮助,

可以说性格中偏仁义,但并不愚昧。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理解词义。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

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

解析:(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

【解析】【分析】(1)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

字词,翻译后疏通语句。舟:船。止:停止。契:雕刻。求:寻找。之:代词,意指落

水的剑。船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0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

及意思。

(3)本题考查分类掌握寓言故事的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要注意依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和

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故答案为:(1)停下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刻舟求剑

(3)亡羊补牢、画蛇添足

【点评】(1)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

典理解词义。反之根据词语解释,写出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对寓言故事的成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

寓言故事的成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7.(1)鄱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B

(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

解析:(1)那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B

(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王羲之的真实、随

意、超脱。

【解析】【分析】详见译文(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

奏。句意是都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

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

(2)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A、C、D正确。B:白:禀告。

(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

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

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1)都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2)B

(3)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勾勒出王羲之的真实、

随意、超脱。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

现。

(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4)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译文】都鉴太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

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那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

择。"门生回去后,禀告都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

(太傅)来寻找女婿,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

听到这事一样。"郡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

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王羲之

的妻子,是太傅郁鉴的女儿,名叫鄱培,字子房。"

8.(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解析】【分析】(1)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方法父母教育孩

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

解析:(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解析】【分析】(1)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方法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

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2)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容,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

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

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

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3)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

故答案为:(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点评】(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

现。

9.(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

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

解析:(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句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

的诗句即可。

(2)谈自己的感受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

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我体会到了伯牙失去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

【点评】(1)要求学生要理解诗句的含义。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

动着尾巴在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

词语

解析:(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

斗,错了。

(3)A,C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A:所宝以百数:为求得一件宝贝花了数百的钱(宝贝改珍藏

的画)B:正确。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改摇着尾巴。改大笑)D:处士笑而然之

(认为.・・・・・是错的)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B

(2)牛争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

在斗,错了。

(3)AC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1.(1)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解析】【分析】(1

解析:(1)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解析】【分析】(1)、本道题考查了重点字的含义。考查"其"字用法,在这里全部作代

词,指"它",具体内容就是前面提到的事物,作答时要联系上下文。

①园中有树,其上有蝉。提到了树,所以"其"就指树;

②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是接前一句"蝉高居悲鸣饮露",所以"其"指的是蝉;

③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是接前一句"螳螂委身曲附",所以"其"指的是螳螂;

④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是接前一句“黄雀延颈,欲啄螳螂",所以"其"指的是黄雀。故本

道题选B。

(2)、本道题考查了学生对中重点喻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的词语。即这三种小

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他们身后隐伏的后患啊!

(3)、考查对文章大意的掌握,根据我们的理解,我们很容易能够想到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掌握,根据我们的理解,文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

要全面衡量,周全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忘却身后祸患的道理。

故答案为:

(1)、B

(2)、它们三者都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

(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隐伏的祸患。

【点评】文段选自《螳螂捕蝉》,说明凡事要全面衡量,周全考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

忘却身后祸患的道理。要在理解语段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分析主旨,抓住重点词句掌握。

古文阅读重在积累,在理解语段大意的基础上掌握文章主旨,积累重点词语。

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不停的歌唱,饮着露水,不知

道有只螳螂就在自己的身后想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

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

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