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备战复习-推断题_第1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备战复习-推断题_第2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备战复习-推断题_第3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备战复习-推断题_第4页
2024年中考化学备战复习-推断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4中考化学备战复习推断题1.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A和D是气体,C是红色金属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为。(2)反应②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3)反应③(选填“放出”或“吸收”)热量。(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2.A~F和甲、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八种物质,其中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A、B、C的物质类别不同,D、E、F的物质类别相同。他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前一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后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乙物质的化学式是(写一种)。(2)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A~E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几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可作补钙剂,E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则C的化学式是;B→D的化学方程式为;D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现有一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H4Cl、NH4NO3、Na2CO3、CuSO4、NaOH和K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鉴定其成分,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①固体粉末有刺激性气味。②取少量样品置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③取适量上述溶液,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往沉淀中滴加稀硝酸,沉淀完全溶解。④取适量上述溶液,加入AgN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回答以下问题:⑴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写出两种)。⑵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一定不含有。5.如图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D的浓溶液具有挥发性,“—”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E的化学式是。(2)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已知A-H这8种物质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H的固体常用来人工降雨,A、B、C是物质类别不同的物质(物质类别是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一种物质可以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H的化学式。(2)写出C→B的化学方程式。7.物质分为多种类别,A~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二氧化碳、铁、硫酸、氯化铜、氢氧化钙中的某一种,B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E属于酸类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实线表示物质间可以相互反应,虚线表示物质间不能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式为,B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虚线相邻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的是→。(填化学式)8.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图案。某同学用二氧化碳、稀硫酸、氢氧化钙、硫酸铜、碳酸钠五种物质构成了化学的太极图,其中E溶液呈蓝色,弧线表示两端物质可以反应,带箭头的弧线表示一种物质可以直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A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是。(2)C溶液与D反应的现象是。(3)除C溶液与D的反应外,其余反应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9.甲、乙、丙经一步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1)若甲为常见的酸,甲、乙、丙含相同的原子团,丙溶液为蓝色,则丙生成乙的化学方程式为。(2)若甲为常见的碱,且相对分子质量为74。甲、乙、丙含相同的金属元素,丙溶液为无色,则乙的化学式为。10.证据推理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现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溶液,分别是FeCl3溶液、CaCl2溶液、Na2SO4溶液、NaCl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出它们,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请回答:(1)通过观察,溶液呈黄色的是溶液(填溶质化学式)。(2)将剩余三种溶液分别取样,编号为A、B、C溶液,向其中分别滴入适量Na2CO3溶液,按如下图所示进行检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假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进行)。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①B溶液是溶液(填溶质化学式),C溶液是溶液(填溶质化学式)。②沉淀E的化学式为,写出生成沉淀E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C溶液中滴入适量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D的化学方程式。11.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和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组成,某合作学习小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1)上述实验中,过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2)小晶同学通过上述实验推知: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3)为确定白色固体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物质,小燕对沉淀C进行实验。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取少量沉淀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消失。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小虎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其是否存在,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如要确认,只需将上述实验方案中所加的一种试剂改为即可。【方法感悟】若其它物质的存在对所检验的物质有干扰时,可先将干扰物质转化,再选择加入恰当的试剂,最后根据不同现象得出结论。12.图中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A、B为黑色固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D为无色气体,E中含有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B、C、D都由两种元素组成,且C中不含D、E中的元素。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的化学式为;(2)写出B转化为D时所需要的一种化合物是;(3)写出B与过量C反应现象为;(4)写出D转化为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3.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为可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E是人体胃液的主要成分,且A与D、C与F分别是同种类别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物质问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1)F的化学式为。(2)反应“A→D”的化学方程式为。(3)反应“B+E”的化学方程式为。14.下图甲中A、B、C、D、E、F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不同类别的物质。其中A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B是一种蓝色溶液,人体胃液中含有D,E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用“→”或“”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单向或双向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在溶液中进行,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1)分别写出A、C物质的化学式。A:C:;(2)E转化成F的反应现象为;(3)上图乙是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a处加入的物质是。经过上述步骤的净化处理,有些地区的水还是硬水,锅炉使用硬水易结水垢,十分危险,甚至可能引起爆炸,用图甲中的D去除水垢的化学方程式为。(写出一个即可)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1)CaCO3(2)分解反应(3)放出(4)【分析】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F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H是氧化钙,D是二氧化碳;加热时B与气体A反应生成红色金属单质C和气体D(二氧化碳),则C为铜,B为氧化铜,A是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与E反应生成碳酸钙和G,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可以生成碳酸钙和水,则E是氢氧化钙,G是水;代入验证正确。【详解】(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故填:CaCO3。(2)反应②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填:分解反应。(3)反应③是氧化钙和水的反应,放出热量,故填:放出。(4)反应①是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2.NaOH或Ca(OH)2CaO+2HCl=CaCl2+H2O【分析】B为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则B为Fe2O3,甲分别能与A、B反应,A、B可以相互转化,则甲是一种酸,可以是HCl或H2SO4,A为单质铁,根据A、B、C的物质类别不同,且B能转化为C,可推出C为可溶性铁盐(硫酸铁或氯化铁),则乙为一种可溶性碱(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D、E、F的物质类别相同,而且D→E、F→E,D、E、F应均为氧化物,D为可与酸反应的氧化物,知其为金属氧化物,进而推出其分别为氧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详解】(1)由分析可知,乙物质为一种可溶性碱,即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其化学式是NaOH或Ca(OH)2,故填NaOH或Ca(OH)2。(2)由分析可知,D为氧化钙,E为水,则D→E的反应可以是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aO+2HCl=CaCl2+H2O。3.CO2【详解】A可作补钙剂,A为碳酸钙;E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E为碳酸钠;E和C可以相互转化,C也可以由碳酸钙生成,推断C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碳酸钙除了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外,还可以转化为水或氧化钙或钙盐,B和D可以相互转化,D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推断D为氢氧化钙,B为水;B→D可以由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为:;D与E: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烧杯、漏斗NH4Cl、NaOH、Na2CO3NH4NO3CuSO4、K2SO4【详解】①固体粉末有刺激性气味说明产生了氨气,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才能产生氨气,所以混合物中含有铵盐和氢氧化钠;②取少量样品置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不能有颜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所以一定不含有硫酸铜;③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往沉淀中滴加稀硝酸,沉淀完全溶解,说明不能含有硫酸盐,因为硫酸钡是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混合物中不含有硫酸钾;④取少量上述滤液,加入AgNO3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因为氯化银是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加入的是硝酸银,说明含有氯离子。即混合物中含有氯化铵。5.(1)H2(2)Ca(OH)2+2HCl=CaCl2+2H2O【分析】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则A为碳酸钙;D的浓溶液具有挥发性,能与碳酸钙反应,则D为HCl,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C会转化成碳酸钙,会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能与二氧化碳或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C是氢氧化钙;B能与碳酸钙相互转换,且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则B为二氧化碳;盐酸能生成E,且E应为单质,则E为氢气。【详解】(1)综上分析,E为氢气,化学式是H2;(2)C与D反应为氢氧化钙与盐酸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6.(1)CO2(2)(合理即可)【分析】已知A-H这8种物质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H的固体常用来人工降雨,可推出H为二氧化碳,A、B、C是物质类别不同的物质,G能转化为H,G可能是碳酸盐或酸,D能与G、A、E反应,则G可能是碳酸盐,如碳酸钙,D可能是酸,如稀盐酸,D能与E反应,E能转化为F,F能与H反应,F可能是碱,则可推出E为氧化钙,F为氢氧化钙,C能与F反应,A能与B相互转化,B能与C相互转化,则A可能是氧化铜,B可能是铜,C可能是硝酸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硝酸铜和铁反应生成铜,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代入验证,符合题意。【详解】(1)由分析可知,H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2)C→B的反应为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1)Ca(OH)2Ca(OH)2+H2SO4=CaSO4+2H2O(2)Fe+CuCl2=FeCl2+Cu(3)H2SO4CO2【分析】根据A~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常见物质:二氧化碳、铁、硫酸、氯化铜、氢氧化钙中的某一种,B常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所以B是氢氧化钙,E属于酸类,所以E是硫酸,硫酸和C会发生反应,所以C是铁,A和氢氧化钙会发生反应,A和硫酸不会反应,所以A是二氧化碳,D能与铁反应,D是氯化铜。代入验证,推导正确。【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B是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2,B与E反应,即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H2SO4=CaSO4+2H2O。(2)C和D反应,即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虚线相邻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的是H2SO4能转化成CO2。【点睛】本题是推断题,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和框图推出相关物质,代入进行验证,验证正确回答问题。8.(1)或(2)溶液变浑浊或有白色沉淀生成(3)复分解反应【分析】某同学用二氧化碳、稀硫酸、氢氧化钙、硫酸铜、碳酸钠五种物质构成了化学的太极图,其中E溶液呈蓝色,则E为硫酸铜,A可以转化为E,C可以和E反应,故A为硫酸,C为氢氧化钙,A(硫酸)可以转化D,D可以和C(氢氧化钙)反应,所以D为二氧化碳,B既可以和A(硫酸),也可以和C(氢氧化钙)反应,所以B为碳酸钠,代入验证,符合题意。【详解】(1)由上述分析可知,A转化为E即硫酸和氧化铜(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化学方程式是或。(2)C溶液与D反应即请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实验现象为溶液变浑浊或有白色沉淀生成。(3)除C溶液与D的反应外,其余反应为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硫酸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请氧化铜沉淀,均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新的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9.(合理即可)CaCO3或Ca(NO3)2【详解】(1)若甲为常见的酸,甲、乙、丙含相同的原子团,丙溶液为蓝色,甲能转化为乙和丙,丙能转化为乙,可推出甲为硫酸,丙为硫酸铜,乙为硫酸亚铁,则丙生成乙的反应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若甲为常见的碱,且相对分子质量为74,可推出甲为氢氧化钙,甲能转化为乙、丙,丙能转化为乙,甲、乙、丙含相同的金属元素,丙溶液为无色,可推出丙为氯化钙,乙为碳酸钙或硝酸钙,化学式为:CaCO3或Ca(NO3)2。10.(1)FeCl3(2)Na2SO4CaCl2BaSO4Na2SO4+BaCl2=BaSO4↓+2NaClCaCl2+Na2CO3=CaCO3↓+2NaCl【详解】(1)FeCl3溶液呈黄色,所以通过观察,溶液呈黄色的是FeCl3溶液。(2)FeCl3溶液呈黄色,所以剩下的三种溶液是CaCl2溶液、Na2SO4溶液、NaCl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后,AB无明显现象,C产生白色沉淀D,所以C是CaCl2溶液,氯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D是碳酸钙沉淀。AB滴入氯化钡溶液,A无明显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E,所以B是Na2SO4溶液,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E是硫酸钡沉淀,且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A是NaCl溶液。带入框图,推断正确。①B溶液是Na2SO4溶液,C是CaCl2溶液。②沉淀E是硫酸钡沉淀,化学式为:BaSO4。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Na2SO4+BaCl2=BaSO4↓+2NaCl。③C是CaCl2溶液,C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11.(1)漏斗(2)氢氧化钠/NaOH硝酸钡/Ba(NO3)2(3)稀盐酸(合理即可)碳酸钠/Na2CO3硝酸钡/Ba(NO3)2【详解】(1)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2)向白色固体中加入足量水,得到无色溶液A,故硝酸钡和硫酸钠、碳酸钠一定不能同时存在,向无色溶液A中滴加酚酞溶液,再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得到红色溶液B和沉淀C,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且过量的氯化钡能将碳酸钠除尽,故白色固体中一定含碳酸钠和硫酸钠中至少一种,故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硝酸钡,过滤后,得到红色溶液B,说明一定含氢氧化钠,向红色溶液B中先加入过量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过滤,得到无色溶液D和沉淀E,氯化钠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但是由于加入了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故不能说明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钠,故白色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3)碳酸钡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和稀盐酸不反应,故可取取少量沉淀C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沉淀全部消失,说明沉淀C为碳酸钡,则白色固体中只含碳酸钠,不含硫酸钠;由以上分析可知,无法确定是否含氯化钠,因为加入了氯化钡,氯化钡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钡和氯化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要确认,只需将上述实验方案中的氯化钡改为硝酸钡,排除氯化钡中氯离子的干扰即可。12.CCO黑色固体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CO2+Ca(OH)2=CaCO3↓+H2O【分析】A、B为黑色固体,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0,且A、B能够发生反应,说明B是氧化铜,A是碳;D为无色气体,且碳、氧化铜能够生成D,碳和D能够反应,因此D是二氧化碳;E中含有人体内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说明含有钙元素,且能够和二氧化碳相互转化,因此E为碳酸钙;C中不含D、E中的元素,不含有碳、氧、钙三种元素,C能够和氧化铜反应,且C能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C为盐酸;【详解】(1)写出A的化学式为:C;(2)B转化为D反应即氧化铜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反应,所需要的一种化合物是CO;(3)B与过量C反应即氧化铜和过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现象为黑色固体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4)D转化为E反应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其化学方程式;13.(1)H2O(2)Ca(OH)2+Na2CO3=CaCO3↓+2NaOH(3)Na2CO3+2HCl=2NaCl+H2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