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1分)某王朝于589年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统一。该王朝的建立者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宋太祖2.(1分)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大运河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求。”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C.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 D.满足唐朝稳固统治的需求3.(1分)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主要表达了()A.主张发展农业的想法 B.赞美开元盛世的繁荣 C.探讨陈朝灭亡的原因 D.叹息暴政亡国的下场4.(1分)“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唐朝“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5.(1分)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A.广纳贤才 B.开明平等 C.虚心纳谏 D.鼓励科举6.(1分)“盛唐的升平景象,在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后,迅速由盛转衰。”“大规模的动乱”主要是指()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7.(1分)“河朔三镇是最跋扈的藩镇,名义上尊奉唐王朝,实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社会危机源自()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外敌侵扰8.(1分)“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 B.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C.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D.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9.(1分)宋真宗景德二年起,辽宋之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与之有关的是()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宋金对峙 D.蒙古灭金10.(1分)“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该情境最早会发生在()A.西晋洛阳 B.唐都长安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11.(1分)宋代欧阳修的词“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描绘的传统节日是()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12.(1分)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由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A.突出的科技成就 B.民族关系的发展 C.空前发达的戏剧 D.社会经济的发展13.(1分)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14.(1分)元朝建立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这一制度是()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设立“三司”15.(1分)“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反映的是()A.火药的应用 B.造纸术的改进 C.指南针的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6.(1分)为了监视官民,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朱元璋设立了()A.御史大夫 B.锦衣卫 C.东厂 D.军机处17.(1分)“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远洋航海”的目的是()A.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 B.展示先进的造船技术 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18.(1分)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19.(1分)“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材料描述的是()A.元朝驿站 B.丝绸之路 C.北京故宫 D.明长城20.(1分)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A.1616年努尔哈赤 B.1636年皇太极 C.1405年郑和 D.1644年李自成21.(1分)据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沿海某地“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鸦片走私 B.限制对外贸易 C.避免海难发生 D.抵御沙俄入侵22.(1分)“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一句中的“余”是指()A.戚继光 B.郑成功 C.邓世昌 D.林则徐23.(1分)“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24.(1分)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据此可知,京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C.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25.(1分)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摘编自《隋唐文化》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举一例唐朝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史实。据材料,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影响。(5分)(2)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文化“远播异域”的史实,并指出其反映的唐朝的对外政策。据材料二,归纳“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隋唐文化”形成的原因。(4分)(3)综合所述,概括促进隋唐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两宋时期,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摘编自《两宋:在繁华中沉没》(1)据材料一,完成下列填空。(6分)①A、B两地是宋朝著名的海港,请写出它们的名称。A:B:②宋代海上交通路线近至、,远达半岛和东海岸。(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填空。(正确的涂写“A”,错误的涂写“B”)(4分)①两宋时期,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路进行。②两宋对外贸易整体收益不大。③宋代海外贸易的规模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④宋朝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3)综上所述,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2分)28.(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摘编自《中国通史》材料二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摘编自《清朝通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据材料一,促动“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因素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有哪些?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4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1分)某王朝于589年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统一。该王朝的建立者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宋太祖【分析】本试题考查隋朝的建立,结合隋朝的建立的史实回答。【解答】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A项正确;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位皇帝,排除B项;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李渊是唐高祖,排除C项;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宋太祖是赵匡胤,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试题考查隋朝的建立,要求学生掌握隋朝的建立的史实。2.(1分)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大运河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求。”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C.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 D.满足唐朝稳固统治的需求【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大运河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求”可知,大运河的开通把长江流域同北方连接起来,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的交流,C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至南宋完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排除B项;大运河是隋炀帝时开通的,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对唐朝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1分)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主要表达了()A.主张发展农业的想法 B.赞美开元盛世的繁荣 C.探讨陈朝灭亡的原因 D.叹息暴政亡国的下场【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的灭亡以及主要原因,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诗歌没有涉及发展农业生产,排除A项;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诗歌涉及的人物是隋炀帝,排除B项;“平陈业”指的是隋文帝589年灭陈,完成隋朝的统一,诗歌内容与陈朝灭亡的原因无关,排除C项;根据题干“只换雷塘数亩田”指的是隋炀帝因统治残暴,引发农民起义,被部将杀死于江都,导致隋朝灭亡,最后落得了个被葬在雷塘的下场。所以,题干诗歌表达了叹息暴政亡国的下场,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的暴政亡国。4.(1分)“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唐朝“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分析】本题考查开元盛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还注意节俭。使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唐玄宗前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汉朝初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A项;“开皇之治”是隋朝初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唐太宗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唐太宗时期的年号是贞观,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以开元盛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5.(1分)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据此可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A.广纳贤才 B.开明平等 C.虚心纳谏 D.鼓励科举【分析】根据材料,结合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解答】据材料“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可知,表明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问题,不是唐太宗广纳贤才,排除A;材料说明唐朝时的民族政策开明,没有涉及唐太宗虚心纳谏,排除C;材料未体现鼓励科举的相关史实,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考查了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考点。要求学生准确识记相关知识。6.(1分)“盛唐的升平景象,在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后,迅速由盛转衰。”“大规模的动乱”主要是指()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分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解答】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故“大规模的动乱”主要是指安史之乱。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1分)“河朔三镇是最跋扈的藩镇,名义上尊奉唐王朝,实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社会危机源自()A.外戚干政 B.宦官专权 C.藩镇割据 D.外敌侵扰【分析】本题考查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解答】依据材料“河朔三镇”“唐王朝”可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符合题意;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外敌侵扰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8.(1分)“宋代士阶层(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包容开放的社会风气 B.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C.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D.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出现了题干这一现象,故B符合题意;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包容开放,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与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不符,排除C;宋朝都市生活丰富多彩,与题干反映的重文轻武政策不符,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9.(1分)宋真宗景德二年起,辽宋之间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与之有关的是()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宋金对峙 D.蒙古灭金【分析】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进攻北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下,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即可。10.(1分)“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该情境最早会发生在()A.西晋洛阳 B.唐都长安 C.北宋东京 D.元朝大都【分析】本题考查了宋代的社会生活。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文化也大放异彩。【解答】根据材料中的“夜市”可知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东京)和杭州,城内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给市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点评】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的主旨是宋代的社会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进行分析解答即可。11.(1分)宋代欧阳修的词“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描绘的传统节日是()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分析】本题考查宋朝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根据材料“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及所学可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C项正确;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排除A项;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排除B项;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括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之情,祈盼丰产、幸福,成为丰硕多彩、弥足名贵的文化遗产,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宋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1分)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的一组图片,由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A.突出的科技成就 B.民族关系的发展 C.空前发达的戏剧 D.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秧马反映宋代农业发展;浙江龙泉冰裂纹瓷器反映宋代手工业的发展;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清明上河图》反映宋代商业繁荣。图片主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图片主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科技成就、民族关系、戏剧,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主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13.(1分)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它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材料描述的是()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它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的广大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汉朝、隋朝、唐朝与“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4.(1分)元朝建立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这一制度是()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 D.设立“三司”【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故C符合题意;隋朝创立科举取士制度,这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中央创立的政治制度,排除B;明太祖为加强君权,废除行省制度,设立“三司”,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行省制度。15.(1分)“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反映的是()A.火药的应用 B.造纸术的改进 C.指南针的应用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分析】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解答】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用黏土制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选:D。【点评】掌握印刷术的发明、传播及影响。16.(1分)为了监视官民,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朱元璋设立了()A.御史大夫 B.锦衣卫 C.东厂 D.军机处【分析】本题考查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太祖时为加强君权实施了废除了宰相、设立锦衣卫等措施。【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和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7.(1分)“15世纪初,一位航海家七次远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话……这项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远洋航海”的目的是()A.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 B.展示先进的造船技术 C.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D.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时期,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故A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不是展示先进的造船技术,排除B;郑和下西洋没有增加明朝的财政收入,排除C;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不是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国际威望。18.(1分)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的科技著作等知识,重点掌握宋应星与《天工开物》。【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根据题干信息“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题干材料评述的是就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故C符合题意;《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题意不符,排除A;《本草纲目》是明朝李时珍的所著,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B;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农业科学巨著,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应星与《天工开物》。19.(1分)“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材料描述的是()A.元朝驿站 B.丝绸之路 C.北京故宫 D.明长城【分析】本题考查明长城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元朝为了加强对帝国疆域的管理,设置了许多驿站,排除A。B.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地区,开通了丝绸之路,排除B。C.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排除C。D.据材料“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万里长城的相关信息,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明长城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0.(1分)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第一位皇帝是()A.1616年努尔哈赤 B.1636年皇太极 C.1405年郑和 D.1644年李自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的建立。【解答】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封建王朝。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各部。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古代朝代的建立与灭亡。21.(1分)据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沿海某地“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鸦片走私 B.限制对外贸易 C.避免海难发生 D.抵御沙俄入侵【分析】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材料中清代前期在沿海地区推行“海禁”政策,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目的是限制对外贸易,巩固王朝专制统治,故B正确;AC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清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对外贸易。22.(1分)“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一句中的“余”是指()A.戚继光 B.郑成功 C.邓世昌 D.林则徐【分析】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知道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解答】“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一句中的“余”是指郑成功。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23.(1分)“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材料反映了清朝()A.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军机处拥有最高决定权 C.雍正弱化了君主权力 D.对外实行“闭关锁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识记军机处的设置等史实。【解答】据题干“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清朝拥有最高决定权的是皇帝,排除B项;雍正通过设立军机处强化了君主权力,排除C项;闭关锁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4.(1分)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剧”。据此可知,京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C.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D.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京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题干反映的是京剧兼收地方戏的优点,才使京剧得以迅速发展,不能体现贴近生活,联系百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京剧的题材和政策鼓励,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京剧的特点,反映的是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根据“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新的剧种皮黄戏,后被称为京戏或京剧”可知,京剧形成的特点是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京剧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等知识。25.(1分)如图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分析】本题以四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解答】观察图片可知,图1地图和图2图片反映的是宋、辽、夏、金之间的民族关系,图3和图4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这属于社会变化。所以体现的是时代主题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故选:C。【点评】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相关史实。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摘编自《隋唐文化》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选官制度”的名称及其正式确立的标志。举一例唐朝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史实。据材料,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唐文化“远播异域”的史实,并指出其反映的唐朝的对外政策。据材料二,归纳“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隋唐文化”形成的原因。(3)综合所述,概括促进隋唐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以及创立的标志、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影响、唐朝的对外政策以及相关史实、“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隋唐文化”形成的原因、促进隋唐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选官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该制度的史实有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根据材料“……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概括可知,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官吏队伍的阶层。(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文化“远播异域”的史实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唐朝的对外交往反映的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二“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归纳可知,“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隋唐文化”形成的原因是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优良文化);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外来文化);超强的创造力(大胆创新文化);空前的拓展力(致力传播文化)。(3)综合所述概括可知,促进隋唐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制度的建设(创新)、文化的传承(交流、创新)。故答案为:(1)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官吏队伍的阶层。(2)鉴真东渡(遣唐使);开放的对外政策。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优良文化);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外来文化);超强的创造力(大胆创新文化);空前的拓展力(致力传播文化)。(任答2点)(3)制度的建设(创新)、文化的传承(交流、创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以及创立的标志、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影响、唐朝的对外政策以及相关史实、“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隋唐文化”形成的原因、促进隋唐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等知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两宋时期,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摘编自《两宋:在繁华中沉没》(1)据材料一,完成下列填空。①A、B两地是宋朝著名的海港,请写出它们的名称。A:广州B:泉州②宋代海上交通路线近至朝鲜(高丽)、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填空。(正确的涂写“A”,错误的涂写“B”)①两宋时期,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路进行。A②两宋对外贸易整体收益不大。B③宋代海外贸易的规模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B④宋朝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A(3)综上所述,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分析】本题以二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海外贸易以及特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故A是广州,B是泉州;宋代海上交通路线近至朝鲜(高丽)、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2)结合材料二“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和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对外贸易主要通过海路进行的表述正确;而两宋对外贸易整体收益不大的表述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