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错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35/34/wKhkGWZ5ct6AWSPLAAJZh0m92Bs540.jpg)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错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35/34/wKhkGWZ5ct6AWSPLAAJZh0m92Bs5402.jpg)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错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35/34/wKhkGWZ5ct6AWSPLAAJZh0m92Bs5403.jpg)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错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35/34/wKhkGWZ5ct6AWSPLAAJZh0m92Bs5404.jpg)
![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复习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错教师版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2/35/34/wKhkGWZ5ct6AWSPLAAJZh0m92Bs54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生物的进化(基础卷)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生物进化理论。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又发现了许多支持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的新证据。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分析,错误的是(
)A.赫氏近鸟龙化石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比较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可为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C.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都彼此相似,支持脊椎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D.人和其他动物DNA的碱基序列或某种蛋白质的比较,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证据【答案】D【解析】【分析】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证据互为补充、相互印证,有力地支持了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进而为解释适应和物种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详解】A、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正确;B、比较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和人的上肢,属于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可为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B正确;C、胚胎学上的证据也可为生物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提供证据,C正确;D、DNA中碱基的序列和蛋白质的比较,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D错误。故选D。2.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都可以由ATP直接提供C.细胞生物的细胞结构都有细胞膜和细胞质D.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脱氧核糖核酸【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的证据中,有细胞水平的证据和贩子水平的证据。1、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详解】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说明在蛋白质的翻译过程中,所用生物有共同点,可以作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的支持论点,A正确;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可以由ATP直接供能,在生物体内具有相同的功能机制,这可以作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的支持论点,B正确;C、根据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因此各种生物的细胞都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可以作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的支持论点,C正确;D、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的遗传物质是脱氧核糖核酸或者核糖核酸,D错误。故选D。3.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进一步研究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由此现象可获得的结论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故选B。4.科研人员对某处岛屿上的一种地雀进行研究,发现该鸟类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1977年该岛降水量严重不足,只有产生大而坚硬种子(如图右上角)的耐旱植物生存。1983年降水量充沛,产生小而柔软种子的植物生长茂盛。随后几年没有明显降水量的波动,据图说法正确的是(
)A.地雀喙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环境定向选择的结果B.1978-1983年地雀喙尺寸变大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C.1985年后喙的尺寸趋于稳定表明该种群数量稳定D.研究表明喙的大小是由环境改变导致的可遗传的变异【答案】A【解析】【分析】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性选择指自然界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和竞争在逐渐变化的生存环境中适应并生存,这种由外界环境变化带来的物种的变化成为生物的适应性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变化的环境选择了适应环境的个体。【详解】A、大而坚硬种子选择了适宜该环境的地雀喙,是定向选择,A正确;B、地雀喙尺寸变化是不定向的,不是由于取食大粒种子导致的,B错误;C、尺寸趋于稳定只能说明环境选择了该大小的地雀喙,不能说明种群数量是多少,也不能说明其变化,C错误;D、喙的大小是可遗传变异,但不是环境改变导致的,环境改变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故选A。5.小金在放假期间成天泡网吧,感染了某种强力致病细菌。该细菌可以合成、分泌多种毒蛋白,多种抗生素对该细菌都没有治疗效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致病菌分泌毒蛋白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运输B.该致病菌和动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细胞壁C.滥用抗生素导致了该致病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D.该致病菌在合成蛋白质时可形成多聚核糖体,从而提高合成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2、多聚核糖体中多个核糖体串联在一条mRNA上,以同一模板合成多条相同的多肽链,每条多肽链合成的时间并没有改变,但同时有多条多肽链正在合成,因此短时间内能合成大量相同的多肽链,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该致病菌是细菌,而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只有核糖体,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该致病菌是细菌,而细菌是原核生物,其细胞和动物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B错误;C、致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发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使用抗生素之后,抗药性强的个体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抗生素的反复使用,使得抗药性状逐代积累而加强,最终出现抗药性,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该致病菌是细菌,有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时可形成多聚核糖体,从而提高合成效率,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为情景,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考生要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利用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生物学问题。6.现代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自然选择保留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C.细菌、农业害虫等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由于自然环境是多变的,所以自然选择的方向是不定向的【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B、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会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根据需要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AB正确;CD、细菌、农业害虫等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对于不同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大,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通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故尽管自然环境多变,但自然选择都会选择出与环境相适应的性状,C正确,D错误。故选D。7.桦尺蠖的体色包括两种表现型,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前,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以灰色占绝对优势,后来工业污染,当地桦尺蠖体色几乎全为黑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黑色突变型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桦尺蠖种群中的每个个体都含有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全部基因C.环境虽然改变,但桦尺蠖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上述事实说明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黑色突变型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自然选择使这种突变性状得到保存,A错误;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一个个体不一定含有基因库中的所有基因,B错误;C、环境改变后,当地桦尺蠖体色几乎全变为黑色,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进化,C错误;D、上述事实说明变异的有害性和有利性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D正确。故选D。8.某海岛上分趾海龟WW占25%,Ww占50%,连趾海龟ww占25%。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WW、Ww)的个体数每年各减少20%,连趾海龟ww的个体数量保持稳定,则一年后W的基因频率是(
)A.47.1% B.29.4% C.50% D.52.9%【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意知,开始时海岛上海龟的W与w基因频率分别是25%+1/2×50%=50%、25%+1/2×50%=50%,由于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基因型为WW、Ww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因此分趾个体在生存斗争中逐渐被淘汰,分趾基因频率逐渐降低,连趾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详解】假设第一年海龟数量为100只,则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只,在食物缺乏的环境下,分趾海龟的个体数每年减少20%,即第二年时,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25-25×20%=2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为50-50×20%=40只,基因型为ww的个体数量稳定不变,仍为25只,所以W=(20×2+40)÷(20+40+25)×2=47.1%,A正确。故选A。9.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突变不一定产生新基因B.一个生物体内所有基因即为该生物的基因库C.三倍体因其不能产生可育后代,是不可遗传变异D.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非等位基因都会自由组合【答案】A【解析】【分析】非等位基因有两种类型,即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自由组合。可以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详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染色体变异不能产生新基因,A正确;B、基因库是指种群中的全部基因,而不是个体,B错误;C、染色体数目变异后产生的三倍体,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C错误;D、非等位基因有两种类型,即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都会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A。10.一高等动物种群有三种基因型:1/5AA、2/5Aa、2/5aa,该种群个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
)A.9/25 B.1/4 C.9/16 D.16/25【答案】A【解析】【分析】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是: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详解】已知在一个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5,则该种群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基因型都是A=1/5+1/2×2/5=2/5,a=2/5+1/2×2/5=3/5,根据配子法,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隐性个体占的比例=3/5×3/5=9/25。故选A。11.在对某植物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0%和70%,假定各种基因型个体的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该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4%和64%。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第二年该种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0%和80%B.第二年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由20%变为32%,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如下:(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详解】A、第二年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所占比例分别为4%和64%,则Aa的比例为32%,故A的基因频率=AA%+1/2Aa%=4%+1/2×32%=20%,a的基因频率=1-20%=80%,A正确;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植株由20%变为32%,结合A可知,第二年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20%,第一年中A的基因频率=10%+1/2(1-10%-70%)=20%,种群基因频率不变,所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导致进化,D正确。故选C。12.如图表示小鼠原种进化为某种小鼠新种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Y使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若图中X、Y、Z1、Z2表示物种形成中的基本环节,则Z1是形成小鼠新种的必要条件C.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X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D.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X是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Z1、Z2分别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详解】A、Y表示自然选择,使该种群基因频率(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图中X是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Y是自然选择,Z1、Z2分别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Z2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B错误;C、达尔文没有对变异进行进一步解释,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C错误;D、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其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个小鼠有利变异的产生不一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所以不一定引起该小鼠种群的进化,D正确;故选D。13.下表表示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等情况下,第1年和第20年该种群三种基因型的占比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AA(%)Aa(%)aa(%)第1年306010第20年364816A.该种群生物朝着一定方向发生了进化B.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存在有较大的变化C.该种群生物之间可能存在有生殖隔离D.该种群基因库是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先计算第一年的种群基因频率,然后计算第二年的种群基因频率,通过比较20年的基因频率的大小判断该生物是否进化。【详解】A、第1年PA=30%+1/2×60%=60%,第20年PA=36%+1/2×48%=60%,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没有进化,A错误;B、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B错误;C、该种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更没有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种,因此该种群生物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该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带有的全部基因(包括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D正确。故选D。14.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四倍体形成过程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B.由三倍体种子发育成无籽西瓜,与中心体有密切的关系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同一物种D.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瓜瓤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首先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处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用该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进行杂交得到三倍体西瓜;三倍体西瓜结的种子再种植即可获得三倍体无籽西瓜。【详解】A、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或者低温处理,它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错误;B、西瓜属于高等植物,其细胞内不存在中心体,B错误;C、由于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杂交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因此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瓜瓤与母本遗传物质相同,所以具有四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15.生活在马来西亚雨林里的一种枯叶螳螂,翅膀和背板都形似枯叶,利于其躲避天敌和捕食。下面对枯叶螳螂这一物种形成的解释,正确的是(
)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导致其发生了不定向变异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枯叶螳螂个体从而导致其发生适应性进化C.枯叶螳螂的形态是其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D.枯叶螳螂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自发变异的结果,自然选择只是起到选择作用,A错误;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自然选择不会使其发生适应性进化B错误;C、枯叶螳螂的特征是长期适应马来西亚雨林生态环境的结果,即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C。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16.下列不能形成新物种的是(
)A.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B.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的二倍体西瓜再与正常的二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C.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得到的八倍体小黑麦D.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浅色)95%转变为S(黑色)95%的桦尺蛾【答案】ABD【解析】【分析】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详解】A、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水稻属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属于新物种,A正确;B、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成为四倍体西瓜,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的杂交后代为三倍体,三倍体是不育的,不能称为新物种,B正确;C、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得到的八倍体小黑麦是可育的,且与亲本存在生殖隔离,属于新物种,C错误;D、桦尺蛾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浅色)占95%变成了S(黑色)占95%,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故可能没有形成新物种,D正确。故选ABD。【点睛】本题考查物种的概念与形成,要求考生识记物种的概念,掌握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标志,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的判断各选项。17.下列叙述中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的是(
)A.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D.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答案】ABD【解析】【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详解】A、生物都有遗传变异的特性,它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A正确;B、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B正确;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它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C错误;D、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D正确。故选ABD。18.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自然选择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C.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D.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答案】AC【解析】【分析】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谓定向是指适应特定环境。生物界普遍存在变异。每一代都要变异,没有2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引起变异的原因是生物遗传性和生活条件的改变。变异有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之分。达尔文很重视不定变异,认为微小的不显眼的不定变异是经常发生的,不定变异比一定变异对新品种形成的作用更大。各种生物都处于生存斗争之中。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即具有适应生存条件的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这就是选择,不具适应性变异的个体被消灭,这就是淘汰。【详解】A、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随机性,所以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A错误;B、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强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而抗药性弱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A→B的变化是农药选择的结果,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B正确;C、抗药性变异出现在使用农药之前,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增加,C错误;D、使用农药后,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后,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D正确。故选AC。19.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兔皮毛颜色与4个复等位基因相关,毛色有野生灰色(C)、青灰色(cch)、喜马拉雅色(ch)和白化体(c)。4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C>cch>ch>c,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分裂中,基因cch、ch可能分布在同一条染色体上B.在种群中,野生灰色兔的基因型有4种C.若一青灰色个体与白化个体杂交,则子代青灰色:白化体色=1:1D.在一个兔种群中c的基因频率是25%【答案】AB【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兔皮毛颜色与4个复等位基因相关,毛色有野生灰色(C)、青灰色(cch)、喜玛拉雅色(ch)和白化体(c),4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C>cch>ch>c,前者对后者为完全显性,因此野生型灰色兔的基因型有4种,青灰色的基因型有3种,喜玛拉雅色的基因型有2种,白化体基因型只有1种。【详解】A、如果某个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或者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则一条染色上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可能就会存在基因cch、ch,即基因cch、ch可能分布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正确;B、在种群中,野生灰色兔的基因型有CC、Ccch、Cch、Cc,共有四种,B正确;C、据题意可知,青色的基因型有cchcch、cchch、cchc,如果基因型为cchcch,与白化个体杂交,则子代全是青色,如果基因型为cchch,与白化个体杂交,则子代青色和喜马拉雅色比例是1:1,如果基因型为cchc与白化个体杂交,则子代青灰色:白化体色=1:1,C错误;D、不同种群,同一基因频率可能是不同的,一个兔种群各种个体数量并不知道,因此无法得知c的基因频率,D错误。故选AB。20.果蝇的长刚毛和短刚毛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常染色体上的D和d基因控制。短刚毛果蝇不能产生可育配子。现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则亲本种群内DD:Dd:dd的比值可能是(
)A.4:2:3 B.6:3:2 C.13:4:1 D.25:10:1【答案】A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让一较大果蝇种群内的个体进行自由交配,获得的F1中长刚毛与短刚毛的比例约为35∶1”,所以dd的比例为1/36,d的基因频率为1/6。【详解】根据分析,d的基因频率为1/6,则D的基因频率为5/6,由于短刚毛果蝇dd不能产生可育配子,所以d只能由Dd产生,则D基因频率∶d基因频率=(DD+1/2Dd)∶1/2Dd=5∶1,DD∶Dd=2:1,AB符合条件,CD错误。故选AB。三、非选择题:共3题,共35分。21.(15分)加拉帕戈斯群岛由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独立的小岛组成。1835年,达尔文在该群岛发现地雀有13个种,下图表示这13种地雀之间的进化关系。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____________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每一种地雀都有其特定的觅食场所,这些场所分布在不同的小岛上。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______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______的作用。
(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______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______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
(4)若某个小岛上的地雀均为莺雀,则该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
(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________多样性。【答案】南美洲地雀(1分)
食物(2分)
自然选择(2分)
地理(2分)
生殖(2分)
种群(2分)
基本单位(2分)
物种(2分)【解析】【详解】(1)题图显示:不同种的地雀都是由南美洲地雀这一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2)每一种地雀喙的大小、形状、尺寸等性状存在差异,这是由于各小岛上不同的食物和栖息条件等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该因素在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3)由于各小岛彼此独立,生活在这些小岛上的原始地雀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各个小岛上的地雀分别累积各自的有利变异,从而彼此之间逐渐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了地雀新种。(4)某小岛上的全部莺雀个体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5)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3种地雀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22.(10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总是:(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就形成______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种群c之间已产生了_________。(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调查,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__________(填“发生”或“没有发生”)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及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答案】地理隔离(1分)
生殖隔离(1分)
没有发生(1分)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2分)
种群(2分)
自然选择(1分)
自然选择(1分)
隔离(1分)【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马拉松比赛合作协议书
-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4《祖国的首都-北京》听课评课记录2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公开课听课评课记录
- 猪栏承包协议书(2篇)
- 生产工人中介合同(2篇)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构建知识体系级习题训练》听评课记录1
-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1《经济发展新阶段》听课评课记录
- 八年级思想读本《5.1奉法者强则国强》听课评课记录
- 五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4.2 认识底和高》(3)-北师大版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3《等腰(边)三角形的判定》听评课记录
- 城市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2025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五 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2.笔算减法 第1课时 笔算减法课件2024-2025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2025江苏太仓水务集团招聘1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人教新版高二(上)英语寒假作业(五)
- 2025年八省联考陕西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2025脱贫攻坚工作计划
- 借款人解除合同通知书(2024年版)
- 《血小板及其功能》课件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
- 沐足店长合同范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