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概论(本)[纸考]一、单项选择题(A)不同于集体维权行动的特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自发性、暴力性与违法性。A.群体性事件(A)是大众在社会危机状态下,面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威胁作出的不合作和非理性的行为及心理反应。A.恐慌(B)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处于这种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者可以从中得到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便利。B.社会资本(C)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C.拟剧理论(C)研究关注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C.社会转型(D)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存在冲突。D.价值冲突论(D)是家庭生活中最核心的关系,是其他家庭关系的起点和基础。D.夫妻关系(D)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D.初级群体(D)研究关注的是经济体制的转变,即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D.社会转型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借鉴了经济学家(A)的“二元经济”理论。A.刘易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许多社会学家直接投身于社会建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C)等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C.梁漱溟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C)。C.逆城市化费孝通将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格局称为(C)。C.差序格局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D)。D.印象管理角色扮演者没有完成角色任务或不得不终止承担角色任务的现象属于(D)。D.角色失败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B)。B.结构性流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信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日益增强,这一趋势被称为(C)。C.广义全球化李强认为,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呈现为(D)。D.倒丁字形美籍华裔学者林南提出的(A)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大突破,因为他否认了资源只有通过占有才能运用的地位结构观。A.网络资源观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D)。D.反功能社会学把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称为(A)。A.社会互动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D)。D.中层理论社会制度(B)是指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制度后果。B.正功能社会制度(B)是制度行动者未曾预料到的制度后果。B.潜功能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属于(B)。B.强制性社会控制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B)。B.逆向社会化韦伯认为,(B)是由理性的、成文的规则或法律所赋予的权威。B.法理型权威学者(C)提出的社会资源理论认为,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C.林南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B)的表现。B.角色冲突在(D)社会分层结构中,社会流动从数量和频率来说都比较强。D.开放性在对越轨行为的研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曾犯过罪的人,在出狱后因为被视为“潜在的犯罪人”,所以容易再次犯罪。这种理论是(B)。B.标签理论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不同层级的社会阶层之间的上升或下降的流动称为(B)。B.垂直流动在韦伯看来,在所有正式组织中,(D)组织最为有效,也最适合现代工业社会,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组织。D.科层制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C.畸变在一个社会的基本分层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一些社会成员的阶层地位发生了变化,这属于(C)。C.交换性流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D)所提出的“群学”,为中国社会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D.严复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按照产权的不同,经济制度可以分为(ABD)。A.私有产权制度B.公有产权制度D.混合经济制度常见的社会互动类型包括(ABCD)。A.冲突B.合作C.竞争D.强制对社会制度的运行分析包括(CD)。C.功能分析D.机制分析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理论”。他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维度包括(ABCD)。A.情感强度B.互动的频率C.亲密关系D.互惠交换集群行为特征的有(ACD)。A.不稳定性C.非常规性D.易受暗示性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BCD)。A.符号互动理论B.家庭生命周期理论C.结构功能理论D.社会冲突理论经典社会学理论的三大传统包括(ACD)。A.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传统C.涂尔干的实证社会学传统D.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互动理论包括(ABCD)。A.符号互动理论B.拟剧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常人方法学任何一种社会结构,一般都具有如下一些特征(ABCD)。A.整体性B.有序性C.稳定性D.过程性社会化的机构包括(ABCD)。A.家庭B.学校C.工作组织D.大众传媒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包括(ABCD)。A.政治现代化B.经济现代化C.人的现代化D.城市化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ABC)。A.问卷法B.观察法C.访谈法社会学在社区研究中比较重视的社区分类是(BD)。B.农村社区D.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特征有(ABD)。A.关系性B.无形性D.公共物品性社会组织的结构包括(BD)。B.正式结构D.非正式结构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包括(BCD)。B.社会声望C.财富D.权力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表现有(ABC)。A.阶层之间的流动减少B.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C.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清晰下列哪些属于研究人口问题时需要考虑的维度?(ABC)A.人口数量B.人口结构C.人口素质以下关于越轨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ABD)A.越轨不等同于犯罪B.越轨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是不同的D.越轨有时候只是一种不从俗以下哪些类型是韦伯所划分的权威类型?(ABD)A.卡里斯马型权威B.法理型权威D.传统型权威以下是集群行为特征的有(BCD)。B.不稳定性C.非常规性D.易受暗示性以下属于当代中国集体行动的是(ABCD)。A.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B.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C.集体上访D.群体性行政诉讼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ABCD)。A.领导的权威性B.成员的认同感C.外部环境的变化D.群体的规模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的特征有(BD)。B.明确的行动目标D.规范的制度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发生的变迁有(BCD)。B.平权家庭比重在逐步上升C.以核心家庭为主D.代际之间、夫妻之间的独立程度增大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为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本身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初级群体:是指群体内部成员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后发”是依据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开始时间而言的,在第一次、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完成了现代化基本变革的国家都可以称为“早发型”,特别是英、法、美和部分欧洲国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在现代化第三次、第四次浪潮中才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就称为“后发型”。“外生型"强调一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主要是为了应对外来的挑战,外部压力大于内部的现代化动力。科层制:也称官僚制,是建立在系统地划分组织权力基础之上、以有效地实现目标为取向、由专业人员按照正式规则来运行的管理体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方式。弱关系理论:弱关系理论是由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它认为测量社会关系强弱的四个维度是互动的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该理论主张,在社会网络中,群体之间使用的主要纽带是联系不多、情感投入较少的弱关系。这一理论在西方社会较为适用,但在重视人情与关系的中国社会,寻找工作时所使用的社会网络主要是强关系。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还会引发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并带来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变迁。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维度。按照一定的标准,人们之间也可以区分出不同层次,而人们所属的不同层次是高低有序的。因此,社会分层研究强调的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不平等。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社会问题:是妨碍大多数社会成员正常生活、破坏社会正常秩序、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人类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网络群体:网络群体是一种虚拟组织,即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平台、人工智能产品为依托的人机一体化组织。越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个人或群体在行动中不遵从自己所属的群体或者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规范。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从组织形态上看,网络群体有哪些特点?答:第一,网络群体的公平性。网络群体的成员,在虚拟世界中,有着平等独立的身份关系,他们都是根据自身的偏好而加入群体的,因此具有明显的公平性。第二,网络群体的符号性。尽管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实行了实名制,但是在网络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交往更多依然是以网络符号代替现实身份,因此依然呈现出隐匿性特征。第三,网络群体的不稳定性。相较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群体而言,网络群体有着极强的自由性和无边界性,其成员脱离群体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享有者极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这意味着网络群体具有着较强的不稳定性。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答: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产生:传言或谣言首先在一个特定的情境或事件中产生。这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也可能是虚构的。(2)传播:一旦产生,传言或谣言会通过各种渠道(如口头传播、社交媒体、新闻媒体等)传播。这些渠道可能包括人际传播(如面对面的对话、电话、短信等)、组织传播(如公司内部的通知、政府公告等)和大众传播(如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等)。(3)接受与响应:受众(包括个人、群体或组织)接收到传言或谣言后,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和利益等因素对其进行解读和响应。这种响应可能包括相信、怀疑、批评、抵制等。(4)影响与结果:传言或谣言的传播和响应会对受众的思想、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如提高知名度、促进问题解决),也可能是消极的(如引发恐慌、破坏声誉)。需要注意的是,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传言和谣言的内容可能会发生改变,受众的反应也可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传言和谣言的传播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前中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是什么?答:对于青少年来说,理想的社会化环境应该是各个社会化的机构相互配合,各个施教者的教育价值观是相似的,从而使青少年能够准确、顺利地接受社会化的内容。但是,现实社会中的这种环境往往并不理想。首先,当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对青少年进行的价值观念指导或规范要求出现分歧时,社会化对象就会产生困扰,结果,个体也许不能被任何一个群体有效地社会化。其次,快速变迁的社会容易造成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使得判断力、理解力较弱的青少年在依据主流价值观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陷入迷茫和困惑,从而造成社会化的失败。最后,对青少年教育的理想化,会使他们在长大后对自己所受到的教育产生怀疑。社会总是希望将比较理想的东西告诉青少年,以此来塑造他们,而对社会中的负面现象介绍不足,这就使得青少年在进入真实社会,特别是当他们面对不理想的现实时会有挫折感甚至幻灭感。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有何区别?答:费孝通用“稻草捆”的比喻来描述西方社会的社会关系格局。这种像稻草捆一样的团体之间的界限很清楚,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与团体的关系都是同样的。虽然团体成员之间存在着组别甚至等级差异,但这种差异也是事先规定好了的。费孝通把西方社会的这种社会关系格局叫做“团体格局”。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一样,费孝通把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格局比喻为“水纹圈”。个人是水纹圈的中心,而一圈一圈的水纹就是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所涉及的范围。费孝通把中国乡土社会这种“水纹圈”式的社会关系格局称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意涵是:首先,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是以自我为关系的中心,根据与自己亲疏远近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交往法则,对自己人或熟人总是表现出更多的情面和照顾。其次,所谓公私与群己是相对的。在这种格局中,站在任何一圈中,向内看,这一圈就可以说是公、是群;而向外看,这一圈就可以说是私、是己。也就是说,公私与群己两者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人际关系处于动态的结构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答:1978年以前,由于人社会地位的升降阶层的兴衰余系于国家、政府、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变化。所以,这个时期的社会流动基本上是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流动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机制的影响日渐突出。第二,中国社会正在逐步走向一个开放的社会。第三,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第四,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简述城市社区的特点。答:第一,从经济基础来看,城市社区的成员职业门类多样,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社会分工非常精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因此,城市社区的成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依赖。第二,从人口结构来看,城市的经济活动促进了人口集中,城市社区的人口密度远远高于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第三,从社会结构来看,城市社区成员之间的异质性突出,在职业和生活方式上差异比较大。因此,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分层结构复杂多样,社会流动性也比较强。第四,从社会关系来看,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互动多发生在“陌生人”之间。所以﹐虽然城市社区中人们的互动强度和频率都比较高,但多数社区成员彼此之间并不相识。城市社区成员的社会网络只是松散地联结在一起。第五,从社会控制来看,城市社区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法律等正式的规章制度。一方面,由于城市社区成员的异质性,城市社区成员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非正式控制不如在农村社区有效。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同时也是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各种规章制度对城市社区的控制力度和效果都远强于农村社区。第六,从社区文化来看,城市社区的文化比较多样,因此城市社区成员相对比较容易容忍和接受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行为。城市社区对异质性的容忍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鼓励了城市社区成员积极创新,甚至敢于标新立异。简述社会网络的功能。答:(1)影响人们的选择与决定。当个人在社会中面对困难、挑战、机会、突发事件、人生重大选择等时,社会网络通过帮其疏通关系或向其提供信息、忠告、建议等方式,使其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来源。由于社会网络是个人各种社会关系的联结,各种网络能为其成员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情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温暖。所以成为人们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源泉。(3)促进信息的流动。通常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处于某种战略地位或等级位置的网络关系,可以为个人提供以其他方式不易获得的关于机会和选择的有用信息。如在就业竞争中,不仅需要个人的能力这种内在的条件,还需要信息、机会等外部条件。而这种就业的信息、机会常常是社会网络所提供的。社会网络能够发挥信息桥梁、信任保障等作用,因而可以降低就业成本、提高效率。简述什么是社会资本。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社会资本是社会学家首先使用过的一个概念,但学术界对究竟何为社会资本尚未形成统一概念,不同的学者从其学科范畴与研究范式出发,对社会资本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简述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有哪些区别?答:“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两个小类。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十人以上群众自发参加的、主要针对政府的群体聚集事件,其间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暴力冲突、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社会秩序造成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并没有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却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是因为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或威胁而成为参与这种事件的主力。在行动目标和组织机制上,“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差别。就行动目标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是为了实现群体直接的利益诉求。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与事件无直接利益关系,多是由于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情况长期存在。人们借群体性事件发泄不满情绪。就组织机制而言,“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参与者一般彼此熟悉,形成了一定的组织结构,甚至有明确的领导者。而在“以非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群体性事件”中,许多参与者只是临时起意加入,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如何理解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本土化倾向?答:一方面,本土化强调对本国经济、文化、政治传统的尊重,确立本土对经济、政治文化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本土化也强调运用本土的文化认知和历史经验对所谓的全球化的经济、文化、政治形式进行本土性的改造。对全球性经济、文化、政治力量的警惕并不代表着要提倡闭关锁国、故步自封。这种企图躲避全球化浪潮的努力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本土化强调的是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以多种形式增强本土的自主性,努力避免成为全球性经济、文化、政治力量的附庸。事实上,对全球化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本土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全球化的必然命运,因为人们总是按照自己所处的境遇和当地的传统来解释和重新塑造各种全球化的力量。可以看到,许多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各地发展起来,也都会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自身进行调整和改造。社会组织具有哪些特征?答:社会学所说的社会组织通常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指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政府、学校等。社会组织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社会组织具有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分化与发展的需要,社会组织的目标日益单一化,以集中资源提高组织的运行能力。第二,社会组织成员之间是非情感的关系。社会组织中的成员主要由业缘关系组成,以利益为纽带,关系不太亲密。第三,社会组织中有规范的互动形式。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比较正式,有明确的规范,限制和约束较大。第四,社会组织有根据组织目标精心设计的结构,结构比较复杂。社区具有哪些基本要素?答:社区是指以有边界的生活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具体而言,在农村,一个社区指的是一个自然村或一个行政村;而在城市,一个社区则通常指的是一个居委会的辖区或一个街道办事处的辖区。社区一般具有五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群体要素。一个社区中必须生活着一定数量的、通过一定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社会生活的人群。第二个要素是地域要素。一个社区往往指的是一个有一定界限的地域,这种地域界限一般来说是比较明确的,是以地界、围墙等形式存在的。第三个要素是生活要素。一个社区中必须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如商业、服务业等设施;与这套生活设施相配套,一个社区还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第四个要素是文化要素。每个社区通常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积淀下来的风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第五个要素是认同要素。社区成员对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社区成员不但了解自己在社区中的权利,而且清楚自己对社区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的责任。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有哪些?这些标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韦伯理论中社会分层的标准主要包括财富、权力和声望。财富:指个体拥有的经济资源,包括收入、财产、投资等。在现代社会中,财富往往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地位的稳定性。拥有更多的财富意味着一个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从而在社会分层中处于更高的层次。权力: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包括政治权力、组织权力、社会地位等。在现代社会中,权力往往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紧密相关,拥有更多的权力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更加自由地掌控自己的生活和社会角色,从而在社会分层中处于更高的层次。声望:指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社会认可和尊重,包括教育、职业、艺术等方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声望往往与文化、艺术和媒体等方面紧密相关,拥有更高的声望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角色,从而在社会分层中处于更高的层次。这些标准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形成了社会分层结构。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网络社会有着怎样的内在困境。答:网络社会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领域,其中存在着许多内在困境。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旨在阐述网络社会所面临的内在困境:(1)信息过载:网络社会中信息量极大,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我们常常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即接收到的信息量超出了我们的处理能力,导致我们难以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理解和处理。(2)虚假信息:由于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开放性,虚假信息很容易在网络中传播。虚假信息的存在使得我们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进行判断,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决策和行动。(3)网络欺凌: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身份和角色往往难以确定,这为网络欺凌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欺凌的存在使得网络社会充满了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情感伤害。(4)隐私泄露:在网络社会中,我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遭受泄露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隐私泄露不仅侵犯了我们的个人权利,还可能导致各种诈骗、恶意骚扰等行为的出现。(5)网络成瘾:网络社会的便利性和即时性使得人们很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的状态。网络成瘾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6)数字鸿沟: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数字鸿沟的问题。一些人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社会的优势,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因为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而无法享受网络社会的便利。(7)网络暴力:由于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网络暴力很容易在网络中传播。网络暴力的存在使得我们难以对施暴者进行有效的惩罚和制约,从而助长了网络社会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总之,网络社会面临着许多内在困境,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网络欺凌、隐私泄露、网络成瘾、数字鸿沟和网络暴力等。这些困境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和方法来应对这些困境,以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福祉的提升。如何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答:要理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应当注意到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是“原生型城乡二元结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和“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这三种二元结构叠加的结果。首先,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形式、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原生型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原生型城乡二元结构表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异并不容易消除。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对城市和农村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的进程削弱了我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形成的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但这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方面,国家对作为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核心的城乡户籍制度进行了调整。同时,国家也增加了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另一方面,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并未根本废除。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是理解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第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对立和割裂,这就是“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前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通过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所达成的联结已经弱化。城乡之间这一联结的削弱意味着城市和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结构,使得城市和农村相互分割。这三种城乡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造成了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和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今天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开始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如何认识中国社会转型期城乡家庭所发生的变迁?答:在城市,社会转型改变了城市家庭收入水平和收入格局、改变了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与此相连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观念,进而影响到了家庭的诸项功能、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这些变化呈现出复杂的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使代际之间、夫妻之间的独立程度增大,从而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密中有疏”,产生了从“家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化,家庭的稳定性也受到更大的冲击;另一方面,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落后,使城市居民产生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也使城市居民退而依靠家庭来应对各种风险,从而反倒可能导致家庭凝聚力的增强。在农村,费孝通所描绘的传统家庭的两大主要功能——“经济合作社”和“生育共同体”正在弱化,家庭原来作为生产的唯一组织单位的重要性正在逐步降低,家庭原来的权力结构也更加分散,婚姻的自主性也越来越高,家庭的多元化、平等化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何从“中国经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答:中国经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下形成的。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这些传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又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中国的社会转型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现代的开放性。(2)内外互动的影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内外互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外部因素则包括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化的特点。(3)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在推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来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市场也在积极地参与社会转型的过程,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4)城乡之间的差异:中国的社会转型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化程度也相对较高,而农村则相对落后,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这种城乡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社会转型的速度和程度有所不同。(5)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民族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在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因此,在研究中国的社会转型时,需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尊重不同群体的文化选择和权利。总之,从“中国经验”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深入挖掘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社会问题的特征有哪些?答:首先,社会问题具有破坏性。这是指社会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社会问题往往是经济继续发展的隐患、并为社会成员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制造障碍,所以,社会问题的存在对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利。其次,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一方面,社会问题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社会问题的普遍性强调,社会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所有社会中、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社会问题。第三,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这主要是就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而言。一个社会问题的出现,通常是多种因素的整合作用,有经济因素,有社会因素,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原因。最后,社会问题还具有时空性。不同社会、不同阶段所面对的具体的社会问题是不同的。特定的社会问题总是特定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中存在的现象。社会现代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我们可以将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概括为如下七个方面。第一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第二是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第三是城市化,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农村为中心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第四是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现代化。第五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第六是文化和人的现代化。只有人和文化的现代化,才有社会活动的现代化,才有现代社会的建立。第七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以上七个方面并不是社会现代化内容的全部,而是指出了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试述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日益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一方面,卷入全球化的浪潮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首先,中国实现了与各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与合作。其次,经济全球化本身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开办工厂,这不但增加了中国的税收,而且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此外,制造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世界制造业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加重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地位。首先,中国只能从商品的制造和销售中获得少量的收益,而跨国公司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中国的收益。其次,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重了中国劳动者的弱势地位。中国工人从自己的劳动生产中收益相当低,也难以保障劳动者的相关权益。再则,中国各阶层之间的断裂也逐渐拉大。中国的富裕阶层从世界市场中购买大量的消费品,而大量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劳动者并没有能力承担此类的消费。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全球化力量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多数全球性力量在中国都已经发展出了他们的中国意涵,这些全球性力量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或被改造。总的来说,全球化的中国实践是一个双向过程。在全球化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在改变着全球性的力量。试述中国的现代化面临哪些问题。答: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来概括。跟早发型、内生性现代化国家相比,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现代化进程开始得比较晚,同时又往往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会面对一些特殊的问题。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面临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错位、失衡、畸变、两难。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错位存在三种不同形式。首先,传统因素的瓦解和现代因素的生成不同步造成的错位。其次,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提出的目标与正在形成的能力之间存在错位。再次,其它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情况之间的错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面临的失衡现象主要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整个国家迅速展开。相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往往会造成地区间的不均衡。现代化进程总是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开始,而条件越差的地区相关的现代化努力会开始得越晚。畸变指的是一些早发型现代化中的制度和策略,在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变成了似是而非的另一种东西。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会看到一些现象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似,但事实上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两难强调的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各种矛盾的要求:经济上既要求解决人民的贫困又要求增强国家的财力,既推崇效率又要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政治上在强化政府能力的同时,又需要推进政治民主化、稳定政治秩序;在文化上,一方面要汲取其他现代化国家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传统文化。这种种矛盾的要求常常会使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处于一系列的左右为难的窘境之中。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答: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有四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基本打破,韦伯阶层论中所描述的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渐形成。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会分层已经打破了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单一社会分层制度,而形成了经济、社会、政治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分层制度。其次,虽然政治因素在中国社会分层中不再起主导所用,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严重削弱。相反,中国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社会。这一点在社会分层上的体现就是中国的社会分层制度仍然受国家政策的严重影响。再则,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密不可分。工人阶层中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区分也已逐渐消失,,而被国有与非国有的区分所取代。此外,行政主导型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减弱,而出现市场因素主导下的新城乡差异。出现了农民工这一在城市工作生活、却没有城市身份的特殊社会阶层。最后﹐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总体说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状况和分层结构跟前四十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社会分层已经呈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新趋势。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根据联合国2007年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中国成了亚洲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的相关机构也承认,中国已经进入收入分配很不平等的国家行列。其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发展的第二个趋势是,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聚合趋势。一方面,社会阶层的分化不断细化;另一方面,这些细化的碎片又不断聚合到社会分层结构的两极。再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发展的第三个趋势是,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各种资源日益集中到强势群体的手中,而社会弱势群体,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经济社会政治地位都发生了绝对意义上的下降。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发展的第四个趋势是,社会分层结构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表现为各社会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逐渐清晰;社会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中国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这也是社会分层结构定型化的体现。试述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迁?答: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与组织、社会制度、社区等各个社会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关联的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改革前,国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民众生活在国家机器的组成单元里,国家与民众构成了直接互动的两层社会结构。改革释放出来了一些不由国家所控制的资源,逐渐形成了“国家一社会中间层一民众”的三层结构。第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改革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主要由城乡两大社会群体及城市内部的干部、工人和知识分子三个阶层构成。同一身份内部则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和平等性。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农民工阶层和私营企业主等新阶层,原有的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各阶层的内部发生了分化。同时,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现象日渐突出。第三,社会利益关系结构的变化。首先,社会成员的利益实现路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利益分配体系。其次,利益实现机制的变化。也就是整个分配制度从计划调节转变为市场调节。再则,利益差别化格局的形成。中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利益分化,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的表现,同时也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对中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出了严峻挑战。试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答: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率之间存在偏差:尽管中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化率之间存在偏差。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人口统计中存在误差和遗漏。(2)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小城市的滞后发展。这种不平衡导致城市资源的分配不均和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较低。(3)城市规划和管理不足: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扩张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4)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5)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中国的城市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新高速公路建设与维护管理合同(2024版)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房产项目绿化合同(2024版)3篇
- 全新短视频内容创作版权合同(2024版)
- 研学旅行活动手册
- 职业规划可行性分析报告
- 玉林师范学院《钢琴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盾构机安全管理
- 配电网工程施工项目经理理论考核试题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声现象中考复习题
- 数控加工技术培训资料
- 公司基金会合作协议书范本
- DB12T 1339-2024 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南
- 心理学原理(中文版)
- 科技金融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生成效应与机制研究
- T-NMRJ 015-2024 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技术导则
- 2024国家开放大学《财务管理》形考1-4答案
- 水处理用反渗透膜过滤器产品商业计划书
-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18 小站(1) 课件
- 畜牧养殖生物安全防控指南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糖尿病并发症防控:随访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