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_第1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_第2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_第3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_第4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教学设计全套《1.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题以我国存在的多种经形式为主线,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深入了解我国存在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内涵、地位和作用。通过比较这些经济形式,理解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2)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3)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地位,了解公有制经济的构成。(4)理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与作用。(5)了解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2.能力目标:培养辨识不同经济实体所有制性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地位和作用,通过我国几十年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逐步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2.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固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比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的区别和联系,会区分各种经济形式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体现及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难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假期一般会去哪里旅游呀?我推荐大家去青岛看看,众多的高校、如画的栈桥,美味的海鲜,对,去青岛旅游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青岛的海鲜和正宗的青岛啤酒,我们也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几个人一起坐在海边,吹着海风,吃着海鲜,喝着正宗的青岛啤酒,怎一个爽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伴着青岛啤酒的醇香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二、进行新课(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体现教师过渡: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劳动和生产资料。这两个因素非常重要。请同学们结合预习知识,回答劳动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性。学生: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资料是创造物质财富和价值的条件。教师:生产资料归谁所有非常重要,关系到劳动财富归谁占有,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占支配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那么,在我国,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呢?这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吗?学生:我国坚持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究活动一:材料一:视频《青岛啤酒的往事》。要求:仔细捕捉视频中关于青岛啤酒在不同时期的身份名称信息。材料二:国有经济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比重表。探究问题:1.视频中的青岛啤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是什么?他们分别代表什么经济成分?你判定的理由是什么?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行业由国有经济控制?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国有经济的认识。学生活动:看视频和材料,思考问题,准备自由回答问题。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出要讲授的知识。结论:1.国有经济含义:国有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1949年后的青岛啤酒属于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2.公有制经济(1)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公有制经济。第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采取按劳分配制度,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渡:青岛啤酒作为知名企业,各种啤酒远销全国各地。大家如果想在当地买青岛啤酒,可以在什么地方买到?学生回答:大润发超市、小酒吧、小区门口小卖部等。追问:请大家思考,这些都是公有制经济吗?如果不是,那属于什么类型的经济?学生回答: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这些统称为非公有制经济。1.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各形式的含义个体经济是指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经济。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人成分。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共同设立企业的外商投资部分。港澳台地区在内地(大陆)的投资参照外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现阶段,我们不能实行单一公有制,更不能搞私有化。3.我国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小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扩大开放做出巨大贡献。同时,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方发展的活力所在、特色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国家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题以国家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为主线展开,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这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做好这两点就是坚持和完善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国家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措施。(2)理解国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3)会分析国家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和措施。2.能力目标会辨识区分国家发展不同所有制经济的措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并体悟国家“两个毫不动摇”的措施完善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感悟我国几十年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逐步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2.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国家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的不同之处,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措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原因和措施。2.教学难点: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学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坚持和完善这一经济制度,需要国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国家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措施。二、进行新课(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探究活动一: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图是2000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情况统计。材料二:为了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某省从2000多家国有企业中选取了50家作为试点,根据它们的产业类型和经营的状况,实施“一企一策”,引导企业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研发投入,增强科研转化能力。经过改革,这些企业突破了发展瓶颈,实现了转型升级。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的。2.结合现实生活和教材知识,分析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活动方式: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形成答案,自由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偏和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结论一: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措施。1.中心工作: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①全面推进依法治企;②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2.发展方向:①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②把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③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3.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①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②形式:股份制形式。股份制公司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结论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升国家公共服务能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2.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究活动二:M村曾经是贫困落后村。在市场条件下,单个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缺乏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所以该村一直未能脱贫致富。为改变面貌,在当地政府和专家指导下,M村组建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旅游业,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专业指导,统一组织产品销售。这些措施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如今,他们的产品利用互联网销售到全国。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也成为了全国示范社。探究问题:1.结合生活常识和教材知识,谈谈你对合作社的认识。2.你还知道哪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国家应该怎样做?活动方式: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形成一致答案,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启发、纠偏、引导,形成共同意见。探究结论:1.农业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经营方式之一。在农村发展专业合作社,①可以发展农场家庭承包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②可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联合经营,避免了盲目性,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③有利于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④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⑤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牌;⑥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方式还有:家庭农场,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需要:①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②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究活动三:材料一:40年改革开放弹指一挥间。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和本节课知识,概括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2.结合材料和本节课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活动方式: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形成一致答案,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启发、纠偏、引导,形成共同意见。探究结论: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毫不动摇地支持、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的措施:①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②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和依法监管;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③支持和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市场竞争力。④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过渡: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除了国家推动企业发展的措施外,企业还要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企业经营要取得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就企业自身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只有战略定位准确,企业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b.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c.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企业是否诚信经营,关系企业成败。三、小结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抓住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2.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学习本节课,使学生初步明白市场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弊端,应该怎样规范市场秩序。本节课知识内容丰富,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把握其内在联系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以生活逻辑来贯穿呈现知识逻辑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亲身融入教学情境,切实感受市场配置资源在我们身边的力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2)理解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机制。(3)理解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性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4)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和危害。2.能力目标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违背市场规则、破坏市场秩序的一些经济行为,培养辨别能力和提出建议的能力和全面认识市场配置资源优缺点的辨析能力,把握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的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社会经济现象,树立竞争意识;树立有效利用、节约资源的观念;自觉遵守、维护市场秩序与规则;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和道德品质。【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知识,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并体悟国家建设市场体系的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感悟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的重大变化,逐步增强经济制度自信、经济理论自信。2.科学精神: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辩证看待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弊端,会分析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主要方面,弊端是次要方面。3.法治意识: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参与主体要遵守法律,树立诚信观念。4.公共参与:公民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要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参与市场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秩序;要在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养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2.教学难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市场调节的弊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猪肉价格上涨》,分析:1.猪肉价格为什么上涨?2.为什么会出现高价仍然供应紧缺的经济现象?如何解决呢?二、进行新课(一)市场调节学生活动: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得出结论:生猪紧缺,供应量减少,需求增加或者不变,导致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定时期内猪肉的供应量是有限的,而人们对猪肉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人类社会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人类的需求是多样的、发展变化的。知识点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这对矛盾要求社会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满足人类多方面需要,提高利用效率,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知识点2:配置资源的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探究活动一:材料一: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猪周期是经济周期的实例。“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材料二:供求,即供给和需求。供给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在市场中,商品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一般存在以下关系: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企业增加产量、消费者减少需求商品供求平衡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价格下降企业减少产量、消费者增加需求商品供求平衡探究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知识,以“猪周期”为例,说明商品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用曲线图表示这种关系。2.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商品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活动方式: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形成答案,自由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偏和补充,形成较完整答案。结论一:1.曲线图表示商品价格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关系。(难点)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供大于求供小于求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下降2.商品价格变化影响资源配置的曲线图示。(难点)3.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GB3①市场价格及其波动,能够反映供求状况及其变化,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会影响市场价格。=2\*GB3②市场竞争能够引导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领域和企业,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进步,实现优胜劣汰。(二)市场缺陷探究活动二:材料一:2019年2月有媒体报道称:三全灌汤水饺被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更让人揪心不已的消息是——不止三全,科迪、金锣等11家企业的产品都中了非洲猪瘟的招。材料二:“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材料三:规模养猪场的生猪出栏时间一般为6-7个月,也就是说扩大养殖规模的第一批猪肉最快也要到明年春节后上市。探究问题:1.三则材料表明仅由市场调节是不够的,请分析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市场调节的什么弊端?2.你还知道哪些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市场调节失灵有何危害?活动方式: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形成答案,自由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偏和补充,形成较完整答案。结论二:1.材料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弊端。2.市场调节失灵的现象还有: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和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特殊物品的制造和流通都不能由市场来调节,教育、医疗等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服务也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3.单靠市场调节的危害:=1\*GB3①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导致资源浪费;=2\*GB3②会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社会经济不稳定;=3\*GB3③会产生不正当竞争、垄断,损害社会公平;=4\*GB3④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三)市场体系知识点1.市场体系的构成要素和联系。构成要素:商品市场,服务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金融市场)等。每类市场都是由交易双方、交易对象、交易价格等基本要素组成的。这些市场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市场体系。探究活动三:材料:今年八月份全国多处地方因非洲瘟导致生猪大量死亡。市场上出现少数不法商贩向生猪养殖农户低价收购病死猪(一二百元一头),用于冷藏以后低价销售给一些食品厂。探究问题:这种“市场乱象”体现了市场调节的什么弊端?结合本节课知识,说说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活动方式: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形成答案,自由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偏和补充,形成较完整答案。结论三: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克服其弊端。要克服市场调节的弊端,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知识点2:市场体系。重要地位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基础。建设什么样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怎样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1\*GB3①要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2\*GB3②要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3\*GB3③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4\*GB3④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从而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1\*GB3①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2\*GB3②政府定价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等方面。政府定价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课下活动设计:请你结合今天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局限性,要辩证看待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和弊端,明确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主要方面,弊端是次要方面。通过学习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措施,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参与主体要遵守法律,树立诚信观念。《2.2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题是对第1框内容在逻辑和生活上的延续。前1框《市场资源配置》的学习,把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的优点及局限性,为学习本节内容起了铺垫作用。这两框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内容,它们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起构成我们每个人参与经济生活最基本的背景和舞台,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2)理解: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②理解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3\*GB3③宏观调控的目标、意义及常用手段。2.能力目标①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②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体会党和政府的作用,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自信。2.科学精神:在合作探究中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分析方法;在提建议时,既要从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方面,又要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方面来提建议,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3.法治意识: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相关表述,增强法治意识。4.政治参与:关注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参与调查及提建议,提高公共参与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目标、意义及常用的手段。教学难点: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9年正值我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请你以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为例谈谈体会。学生活动:谈身边的切实案例,体会国家发展成就。教师引导:我国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的奋斗,也离不开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节课我们探讨我国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政府如何更好发挥作用。二、进行新课(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探究活动一:视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探究问题:请你结合视频材料展示的成就,你能感悟到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什么优势?学生活动:展开讨论,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教师活动:归纳学生发言的角度,引导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上来。知识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GB3①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重要特征——党的领导。=2\*GB3②根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GB3③根本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4\*GB3④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过渡: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原因,除了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也离不开政府兢兢业业的履行经济建设职能。(二)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探究活动二: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2016-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材料二: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的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通过划定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限定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主体功能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材料三:为了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我国大幅减税降费,实施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采取差别化政策,加强对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平均增速。材料四:我国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审批项目,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并惩处各类违法活动,通过“宽进+严管”的政策导向,激发市场活力。探究问题:上述材料分别反映出我国政府具有哪些经济职能?履行该职能有什么重要作用?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各材料主要体现了政府的哪些经济职能。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发言,引到学生学习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作用。材料一: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材料二:实施区域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材料三: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材料四: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知识点2: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经济职能重要作用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施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实施区域政策和环境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缺陷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过渡: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时,提到了宏观调控一词,这个词大家经常在新闻里听到,那关于宏观调控大家了解多少呢?(学生简单反应过后)教师:返回探究活动二,让学生关注材料三,重新设计探究问题。探究问题:材料三的措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哪些手段?这些手段各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工具?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宏观调控的知识,分析材料三体现的宏观调控的手段,集体回答。教师活动:简单点评学生回答,引出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知识点3:科学的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之一。宏观调控含义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常用的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重点讲授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联系含义内容制定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政策的变动、国债的发行等。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②都通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来实现经济发展。③在一般条件下,二者相互配合起作用。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和银行利率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存贷款利息率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等。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经国务院批准。重点讲授2.区分不同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区别原因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通胀和通缩迹象。对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少发国债,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联系采取哪种财政政策,必须依据客观的经济运行状况。重点讲授3.常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1\*GB3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GB3②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3\*GB3③消极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4\*GB3④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探究活动三:材料: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政府与市场关系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实践,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成为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探究问题: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知识,分析“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分别指的是什么?如何处理好这两只手的关系?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运用经济术语回答问题,归纳学生回答,形成较为系统的答案。知识点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首先,市场有效,是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目的,也是政府充分履行经济职能的重要表现;第二,政府有为,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必然要求。图示二者的关系。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经济职能,同学们可以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优点和缺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相同点,从而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3.1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第三课介绍了我国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以及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更伟大的新成就。本节课先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个方面介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突出介绍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2)能举例说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3)理解新发展理念重要性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4)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2.能力目标理解和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明晰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能够阐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2)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己的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理解和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理解和认同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新发展理念贯穿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2.科学精神:明晰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能够阐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3.公共参与:认识到在经济活动中不能唯经济利益是图,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践行诚信、友善、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己的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教学重难点】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难点: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如何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明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进行新课】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议题一材料一:视频《2017,习近平和人民在一起》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2019年8月29日,习近平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为坚决打赢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的脱贫攻坚战,注入新的强大思想动力。议题:1.视频和材料二共同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想?该思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请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出教材知识点。知识点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容及具体内涵。(1)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具体内涵:①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③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知识点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二、贯彻新发展理念议题二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有很多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议题:1.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发展理念。2.结合材料中的我国发展面临的难题,谈谈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学生活动:问题一,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自己思考问题,自由发言。问题二,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小组探究问题,代表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出教材知识点。知识点二:1.我国坚持的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新发展理念的内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侧重点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原因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和和不平衡的统一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具体要求坚持创新发展,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4.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课下体验活动】您所在区域及周边有没有贫困村?请结合当地实际,就其如何实现脱贫提出合理化建议。【小结本课】《3.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第三课介绍了我国新时代的经济发展以及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取得更伟大的新成就。本节课先分析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又突出介绍推动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2)识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3)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的含义。(4)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2.能力目标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探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人人都有责任,中学生应该增强公民意识、责任意识,要做参与者,积极调研,提出问题和建议。【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探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和途径,增强对我国改革举措的认同感。通过学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和措施,更加认同党和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措施。2.科学精神:通过探讨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化对发展实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3.公共参与: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某个问题,组织调研或参观,撰写报告,提出对策或建议,增强参与意识。【教学重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教学难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新时代,新矛盾,新时代的经济建设有了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新课】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议题1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材料一: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但是从总体看,我国制造业还存在许多关键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比重偏大、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少、许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随着传统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产能过剩矛盾非常突出;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重偏低。材料二:视频《潍坊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根据议题,讨论以下问题。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2.视频中山东潍坊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请结合视频和教材知识分析潍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济上?3.请你谈谈山东潍坊心无旁骛发展实体经济的做法为我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议题活动方式: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初步形成答案。各组代表回答一个问题,全班成员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规范用语,补充完整。问题1.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强;产能过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偏小等。解决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知识点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知识拓展: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总量增长,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发展理念,实现发展进步的具体路径。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知识点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内容。(1)内涵: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内容: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的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问题2.实体经济的地位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含义:实体经济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支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基。实体经济囊括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大多领域,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脱离实体经济搞发展不仅会造成根基不稳,还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问题3: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体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的经济质量优势。知识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详见教材P40《相关链接》。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议题2老厂区碰上夜经济材料:2019年8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要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近期,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推进举措,线上线下业态联手参与,消费者热情高涨,“夜经济”持续走红。沈阳塔湾兴顺夜市走在了“夜经济”的前面。几年来,塔湾兴顺夜市不断升级业态,在引入网红小吃、VR体验等业态的同时,还深入挖掘老厂区独有的文化吸引力。在老厂区内开夜市,白天搞生产,夜晚搞经营,实现“一厂两用”,正是沈阳副食集团的创意所在,也带火了塔湾兴顺夜市。议题问题:(1)老厂区为何要发展夜经济?(2)塔湾兴顺夜经济焕发生机对产业振兴有何启示?学生活动:独立思考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1.通过老厂区发展夜经济,实现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引入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进而探讨三新经济在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作用。问题2.关键点: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建设产业体系的目标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2)建设产业体系的措施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2.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1)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的目标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建设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的措施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3.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议题3我家大门常打开当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进口国、第二大服务贸易进口国,货物和服务年进口值均占全球10%左右。2018年11月,中国进一步降低石材、陶瓷、机电等1585个税目商品的最惠国税率,关税总水平由2017年的9.8%降至7.5%,平均降幅达23%。同月,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来自170多个国家、地区的36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展示了法国葡萄酒、阿根廷红虾、美国智能车载空气净化器……进博会吸引了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其中1/4以上为智能及高端设备。中国扩大进口“大蛋糕”的清单上,既包括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精密医疗设备、新型汽车、先进民用飞机等高技术产品,也包括个人电子产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等日用消费品。根据议题,讨论一下问题:1.回顾我国40年来开放的历程,我们取得的成就有哪些?2.扩大进口是中国的正确选择,也是世界的机会。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3.为什么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如何更好地实现对外开放?议题活动方式: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初步形成答案。各组代表回答一个问题,全班成员补充。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规范用语,补充完整。问题1要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外贸易额逐年增加,“引进来”和“走出去”迅猛发展等。问题2要点:对中国来说,降低关税,增加进口,繁荣生产与消费市场;激发市场竞争,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给,降低消费成本,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需要;带动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创新研发,推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对世界来说,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等。问题3要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经济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等。问题4要点: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建设全面开放体系的目标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2)建设全面开放体系的措施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小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要求:要抓好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小结本课】《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如果把第三课比作做大GDP蛋糕,那么第四课就是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第四课第一节主要讲述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合法途径,理解国家为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采取的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我国非配制度是什么及其原因(2)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及意义(3)理解劳动的价值,正确对待劳动(4)理解国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2.能力目标理解国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会评析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政策;面对社会具体问题,能讨论并运用本节课知识探讨如何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公平,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白合理的收入分配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愿景,我们人也人都有责任,中学生应该增强劳动意识、责任意识,要做参与者,积极调研,提出问题和建议。【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阐释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必要性,更加认同党和国家现阶段采取的一系列分配政策和措施。2.科学精神:探究我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提高科学认识问题的水平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3.法治意识:探究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渠道,理解并支持国家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决心和措施。4.公共参与:明白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不只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人人都有责任,中学生应该增强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做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积极践行而不是坐等结果。【教学重点】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解国家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教学难点】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区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老百姓腰包鼓了,生活好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名义增长566.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9.2倍,年均实际增长6.1%。同学们了解我们的收入都是怎样得来的吗?我们的收入为什么增长的如此快?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我们的个人收入问题。新课讲授: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议题一:晒晒我家的钱包【情境】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完善,越来越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数据显示,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69,比1956年下降0.64,比2012年下降0.19;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收入倍差为2.33,比2000年下降了0.17;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收入倍差为3.45,比2000年下降了0.74.(1)介绍和分享自己的家庭收入来源有哪些?(2)分析哪些收入形式属于初次分配,哪些属于再分配?哪些属于按劳分配,哪些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3)如何才能让自己家庭的钱包更鼓?活动方式:学生分组讨论议题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发言,完善学生的回答要点。议题问题1.学生介绍自己家庭的收入来源。议题问题2.根据学生对第一个议题问题的回答,分析其收入归类。议题问题3.让家庭钱包更鼓,就是增加家庭收入。主要措施有:大力发展经济,做大蛋糕;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积极劳动,让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国家完善收入分配增长机制等。知识点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知识点2.按劳分配。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决定因素由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意义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原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知识点3.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劳动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收入资本储蓄存款获得的利息、购买债券获得的利息、购买股票获得的股息或股权转让收入、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技术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获得的收入等管理企业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土地土地、房屋的租金等意义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知识点4.全面认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按性质分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按获取途径分劳动性收入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财产性收入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其他收入形式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家庭或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转移支付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养老金、社会救助和补助等知识点5.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1)初次分配是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因此,初次分配包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初次分配主要依据的是效率原则。(2)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主要是指政府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使各收入主体之间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故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外的都属于再分配。再分配更多的是要依据公平原则,重点调节不同主体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议题二:劳动让生活更美好。【情境】习近平总书记新年贺词:2019年,有机遇也有挑战,大家还要一起拼搏、一起奋斗。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大家辛苦了。2018年,全国的快递小哥送出了超过500亿个包裹,相当于为13亿人民每人送上30多个。庞大的市场背后,是一群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快递小哥。(国庆群众游行“美好生活”方阵中的快递小哥)议题问题:(1)从上述材料中你能体味到什么?(2)我们为什么这么看重劳动?(3)青年学生将来应如何通过劳动致富?活动方式:学生分组讨论议题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发言,完善学生的回答要点。问题分析要点:劳动者价值。知识点6.正确对待劳动。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正确做法: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守法劳动致富。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议题三: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增强公民获得感【情境】2019年是改革开放41周年,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目前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10%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在全部居民财产中所占比重不到2%,而10%高收入家庭则占所有居民财产总额的40%以上。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扩大的趋势,理顺分配关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议题问题:(1)说一说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完善收入分配对提升居民获得感有什么意义?(3)如何通过完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增强获得感?活动方式:学生分组讨论议题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补充发言,完善学生的回答要点。议题问题1.造成收入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行业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原因,城乡发展不平衡原因,不合理的分配政策等。议题问题2.完善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等。议题问题3.我国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见教材)知识点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知识点2.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1)根本途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2)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3)初次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再分配,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4)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5)必须坚持消除贫困。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小结本课】《4.2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讲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经济要发展与社会要进步必须回答、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具体讲述了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建设中有关收入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社会保障的基本问题。人民群众在收入分配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坚实的心理动力基础。要让人民群众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社会进步角度看,要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此,我们希望学生了解我国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知道如何科学地评价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能够初步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教学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