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学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学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学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学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1-7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学案

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考情调研】①意象,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②意境,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营造意境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等。

易错角度1断章取义,摘句赏诗

失误诊断:对诗歌的内容缺少整体把握,只注意到最为熟悉或典型的物象或情感面,只注意到个别的字眼或句子,便抛开其余而大加发挥。

示例分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对这首诗,有人只抓住诗中“残阳、瑟瑟、弯月”几个物象,便以为全诗的基调是伤感凄凉的,却忽视了“铺"的平缓柔和,以及江面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忽视了关于“露”和“月"的描容绘形,故而全诗和谐宁静的意境和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便无从把握。

解决途径:鉴赏时,应该着眼全诗,从作者生平、时代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知人论世,既要着眼重点句子,懂得其妙,又要通读全篇,了解内容。避免就句解句,断章取义。

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注】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何逊:南朝著名诗人。他在扬州做官时,曾写下《咏早梅》一诗。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迪登东亭写梅花诗赠给诗人,诗人被这份情谊深深打动,便写了此诗回应。

B.以南朝著名诗人何逊来比裴迪,足见诗人对朋友才情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

C.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但梅花却触发了诗人浓浓的乡愁。

D.诗歌从想象对方赋诗情景起笔,以抒写诗人的感慨收束,题旨集中在早梅伤愁。

(2)这首诗重点不在咏梅,明人王世贞却称赞它“古今咏梅第一”,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法点拨】意象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积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的寓意。意象的寓意是古今文人在长期的创作中约定俗成的,如松、竹、梅分别象征傲岸不屈的精神、高风亮节的品行、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再如【典例1】中“梅"既有传统文人的高洁清雅,还承载了诗人赋予的特殊象征意味,这需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来体会。

2.要准确把握意象在诗歌中的特征性用语。这需要考生积累记忆,也要求考生针对诗歌内容加以选择。如【典例1】中诗人在描述核心意象“梅”时,用“对雪遥相忆"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乱乡愁”等特征性用语,拟人化地表现了梅花遇雪、不与群芳争春、无人欣赏的寂寞、引发诗人乡愁等重要特点,极为生动形象,感人至深。

3.要明确命题的要求。要明确命题是要求回答意象的寓意,还是寄托诗人某种情感,还是表现意象的方法,还是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等。以【典例1】为例,如果要求回答梅花寓意,就从梅花角度陈述,如不畏严寒、不与群芳争春、悼惜年华等;如果要求回答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感,就要从诗人的角度陈述,如表达诗人不畏权贵、傲岸不屈、清高孤傲、不与凡俗争宠、感慨年华流逝、珍惜友情等;如果要求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除了阐述梅花的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还要阐述表达效果,如表达情感含蓄蕴藉、真挚感人等。

易错角度2分不清写景的角度,赏析方法不正确

失误诊断: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有单独命题的,也有两者结合起来考查的。考生对“角度"和“方法”界定不清,就会造成答非所问。

示例分析:

伤春五首(其二)

杜甫

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

天青风卷幔,草碧水通池。

牢落官军速,萧条万事危。

鬓毛元自白,泪点向来垂。

不是无兄弟,其如有别离。

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

前四句是怎样写景的?

从写景的角度来看,“莺入新年语"天青风卷幔”是写高处、远处之景;“花开满故枝"草碧水通池”则是写低处、近处之景。高低、远近的搭配,使画面富于变化而具有层次感。从写景的方法来看,“莺语"是着眼于听觉的描写,“花开”是着眼于视觉的描写。视听结合,使画面有声有色。“花"草”着眼于静态事物的描述;“风"水”分别用“卷"通”进行动态描述。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生机。

解决途径:因此,破解这个难点必须弄清写景的角度(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与写景方法(修辞手法、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的区别,根据题干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附: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①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同时描写动态与静态的画面,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②声色(视听)结合

古代诗歌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作者往往利用感官(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从而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景物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相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这样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④虚实结合

实景是作者描写的现实中的客观景物,虚景是作者通过联想、想象或回忆而虚构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⑤点面结合

作者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将主体物与周围的景、物等联系起来进行描写,点面结合,使主体物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⑥时空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觉形象也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秦州杂诗①(其十七)

杜甫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

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②,蚯蚓上深堂③。

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注】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其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②窥浅井:求食。③深堂:内堂,屋宇深处的厅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边"指秦州,这两句诗是说秦州秋日因久雨而给人阴沉昏暗之感。

B.用“乱”字写檐下雨水乱溅、淋湿帐幔,暗写风向不定,寄寓飘摇之感。

C.用“度"字来写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暗示此地很快就能雨过天晴。

D.尾联使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深刻表现诗人境遇的凄冷,而又含蓄隽永。

(2)请从明写和暗写的角度对诗歌怎样写雨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嵸【注】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嵸(lóngzǒ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后反思】

景物描写题问法与答法的几个玄妙点

1.问“景物描写的特点”:既要回答景物内容的特点,也要回答景物写法的特点。如【典例3】要求赏析景物描写,考生既要从作者撷取的典型景物出发,又要关涉写景的技巧,如修辞手法、空间位置、角度变化、遣词造句等方面。

2.已明确某句景物描写的角度,要求针对性赏析:考生需要就该点结合具体内容,不要涉及其他特点。如【典例2】要求从明写和暗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考生需要将明暗处先点出来,然后结合相关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即可。

3.问景物描写的作用:要针对景物的特征、所处位置和诗人的情感。如首句中的景物描写常常奠定全篇感情基调;诗人的情感往往与其所看到的景象有相似性或相关性,考生要加以比对分析。

易错角度3情景关系分辨不清,答题要点不全

失误诊断:近几年高考中情景关系作为考点频频出现,而且综合性较强,答案中往往涉及形象、意境、情感、效果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审美。对学生而言,易错点主要源于两方面:情景关系的辨别不清、答题要点的全面和规范。

示例分析: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借助典型意象“秋风”萧萧,“雁群"南去,表达“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中第二句即点明情感“客愁新”,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远眺旷野无人,感受只有一轮孤月与自己亲近,孤寂之情似乎寻得了慰藉,却也更添寂寥。

解决途径:了解古典诗词里面常见的几组情景关系。如: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的由来是“先有情,后有景”,因为诗人已有某种特殊的或复杂的情感于心中涌动,故所见之景“皆著我之色彩”,所写景物也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性。读者则可以通过把握典型意象色彩和意境氛围明确感知诗人的情感,此为借景抒情。

注意:借景抒情的诗作,往往在诗句中“既见景又见情”,景物描写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或者运用典型意象,比如“西风”“黄叶"梧桐”“杜鹃"等;情感表露则可找到“情感关键词”作为依据,比如“愁"悲”“客"孤”“喜"霜鬓”等。

二、寓情于景

相对于借景抒情而言,寓情于景的手法则明显表现为“只见景,不见情”,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巧妙地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正面不着一字,“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者找不到“情感关键词”,需仔细分析体会,于意境中品读诗人情感。寓情于景使景与情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情景交融”通常与“寓情于景"连用,用来表达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也是王国维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

注意:寓情于景的明显特征在于全诗重在写景,通过意境烘托心境,继而表达情感,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等诗句,都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细细琢磨咀嚼,在脑海之中形成画面,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彼时彼地的情感体验。

三、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重点在于一个“触”字,即先见景,后有情,情感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本来心情平静,由于偶然的外界景物的刺激,触发了心中的某种情感油然而生,继而开始抒情。

注意:触景生情手法的分辨关键在于细心品读,抓住触发情感“从无到有”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比如《春日登楼怀归》中的“聊引望"忽自惊”,进而分析诗人“惊"的原因,明确思乡之情的由来。再如“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显然这是一位姓秦的游人在面对岳飞墓时自然而然触发的情感。

四、以景结情

以景结情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特点,常见于诗歌末尾。它是指诗歌在叙事、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耐人咀嚼,使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南宋沈义父在其词学理论专著《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注意:答题时应避免定式思维,并不是所有末句写景的诗歌都是“以景结情”,还应整体把握诗歌抒写脉络加以辨别。以景结情手法往往在诗中会出现一个“断点”,即前句叙事、抒情或议论,后句本应继续承接一以贯之,诗人却故意戛然而止,转而写景,将一切情感表达都凝注于这句“景语”之中,且此句写景多出现于诗歌末句,方可达到想象无尽、意蕴无穷的效果。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1)~(2)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①。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起句突兀,写醉中闻鸡起舞,表示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自己心系社稷,欲有所为。

B.“古来豪侠数幽并"一句承上启下,既谓己尚存豪侠气概,又引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C.下阕“他日封侯”一句,舍我其谁的自信豪壮溢于言表,体现了词人清雄豪放的风格。

D.全词情感多处顿挫起伏,而贯串其中的基调是理想与境遇的矛盾所带来的深沉痛楚。

(2)全词两处写景,即上阕“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与下阕“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误区警示】

1.景与情对应不明确。很多考生对情景关系对应大而化之,如只说某景表达作者内心的悲伤,而不说什么悲伤。

2.对景物的感彩理解不正确。如诗中写到草青青,考生就认为是生机活力,是乐景;但古诗表现草茂盛常常表达自然永恒、人事变迁的悲情,或者无人造访的孤独寂寞。

3.不能将景物和上下文语境相联系。如考生对自己不能理解的情景关系就一概说成乐景反衬哀情。

易错角度4物象理解偏颇,象征意义揭示不出

失误诊断: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者称“意象")和景物形象(或者称“意境”“画面"氛围”“气氛"等)。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解偏差或理解片面。偏差指的是理解错误,片面指的是理解不全面。

示例分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当然以颇具动感的形象展现出天地的广远阔大,但若仅凭这里的气势雄浑就断定杜甫心胸开阔、意气风发,则是忽视了律诗中起承转合的气韵流动感。事实是,这两句诗提供无限广远的时空背景,只为表达“独夜舟、一沙鸥"的孤单渺小,无力自控,引发生命经历的感慨。

解决途径:把握各物象之间的联系,注意整体组合中的“境”而不是其中的“点";注意对比、衬托、虚实、扬抑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抓住作者想要表达的实质性内容而不是铺垫性笔墨;注意诗歌特有的结构形式,把握各句之间的语意关系。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踠:屈曲,弯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负”“凌云万丈"未曾开”高度概括了李商隐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一生。

B.“鸟啼花落"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身世,“竹死桐枯”则暗喻李商隐的去世。

C.“三光"指日月星;“文星”即“文曲星”,常指有文才的人,此处指李商隐。

D.全诗按惜才、誉才和哭才顺序来写,先惜而誉,由惜而哭,以哭寓愤,情感浓烈。

(2)诗的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误区警示】

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时常见易错点:

1.只看物,不见象。物是个体,象才是类型。很多考生往往只看到浅层的物性,不会将其归纳上升为象类。如【典例5】中考生往往只看到马的遭遇,没有与李商隐的悲剧相联系。

2.只看物象,不见语境背景。既见物,又见象,象征意义有时还是不能完全显现。考生常常忽略命题人所给的注解,尤其是其中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常常将个体的意义推广到时代高度。

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辨境、识境,学会答题

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

15.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安宁的。

答案:C

16.解析: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迁移理解文外观点(审美鉴赏与创造)。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蕖香袅”,灵动明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引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关注到诗人的心态,能结合景物展开分析,找到二者的关联,意思对即可)

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

典例1解析:(1)C项“诗人对朋友没有折一枝梅花寄来感到遗憾"理解有误。原诗颈联前句“幸不折来伤岁暮”的意思是幸亏你没有将早梅折来让我感伤时光流逝,因此C项属于对诗句理解的错误。A项是对题目“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的理解。“见寄”在古代诗歌题目中比较常见,意思是诗人收到了别人(多是友人)的来信(诗歌),自己赋诗回寄给对方。B项针对注解,结合首联,体现诗人对朋友的欣赏。D项针对首联“东阁"即“东亭”,首联是诗人想象友人逢早梅引发诗兴,属于想象或虚写。(2)题干说重点不在咏梅,就是要求针对意象的托物言志的作用,着重分析梅花所寄之情;后面针对王世贞的称赞则要求分析诗歌是如何体现出与梅花的关系的,即没有具体写梅花的外表和精神,而是立足诗人与友人对梅花的态度,以此寄托乡愁、友情。具体分析如下:“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梅动诗兴;“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对梅遥忆;“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梅引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梅催白头。诗歌重在抒情,诗人以早梅伤愁立意,“若为看去乱乡愁”,抒发乡愁;诗人看梅花开放而感到梅催人老,继而生出“催人自白头”的感慨。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这首诗的重点不在咏梅,而在抒情。

答案:(1)C

(2)①全诗没有具体描写梅花,但句句与梅相关:梅动诗兴,对梅遥忆,梅引乡愁,梅催白头。②诗歌重在抒情,以早梅伤愁立意,围绕梅花,前两联忆友情,后两联抒愁情。

典例2解析:(1)本题四个选项主要针对关键字的理解和关键手法的赏析。考生注意理解关键字要结合语境。C项中“山头乌云急速行进的状态"属于对“度”的理解错误。一般讲“度"是踱步的意思,这里使用拟人手法,写乌云行动迟缓,暗示雨天还要持续一段时日。(2)题干要求从明、暗两个角度赏析怎样写雨,写法和写作对象都已明确,赏析的是景与手法的关联。考生要注意明写即直接写雨,暗写就是间接通过其他景物烘托雨,然后从诗歌中筛选出能体现明、暗写雨的地方,如“乱淋”直接写出雨的急骤,其他如“秋阴"云低”说明雨水之连绵,又以“鸬鹚"蚯蚓”的细节暗示积雨成涝,最后点出这些或明或暗对雨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1)C

(2)①前六句皆是写雨,其中“乱淋"明写雨之急骤。②其他五句皆是暗写。“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借长期荫翳不辨晨光体现秋雨连绵;“山云低度墙"以云低暗示下一场秋雨即将到来;“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写积雨成涝。③诗歌通过雨乱云低营造了压抑、昏暗的意境,又通过鸬鹚觅食、蚯蚓避湿来渲染久雨后的苦闷,表现了诗人流落秦州的感时伤乱之情和个人身世之悲。

典例3解析:(1)B项中“跌宕起伏的心情"不正确。根据诗歌内容,诗人的情感比较稳定,整体体现了诗人登上太白岭的愉悦心情以及对百姓安康和乐的期盼,没有跌宕起伏的特点。(2)考生既要抓住景物特点,还要突出写景手法技巧,另外还要关注景物中蕴含的情感。考生作答时首先要从诗歌中筛选出主要景象,如鸟语、鱼行,然后就可以看出视听结合的角度以及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再者以“乐”描述鸟,以“行"描写鱼,体现拟人化的修辞。考生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视听结合表现在哪里,动静结合又体现在哪里。

答案:(1)B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