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第六单元
第一部分:阅读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选取了庄子、孔子、韩愈、杜甫、白居易等先贤的经典作品,引领我们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汲取智慧,体悟哲思,领略情怀,并学习他们的论事说理技巧,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和"的内涵:通过学习,理解“和”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2.感受先贤的智慧:领略庄子的超然洒脱,体悟孔子的仁爱和谐,学习韩愈的敢于直言,感受杜甫、白居易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3.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并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累文言词汇和表达: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学习古人的表达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5.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先贤的思想和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并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单元核心知识点:
1.古代议论文的特点:
(1)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古代论说文注重说理,作者往往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读者信服。
(2)语言精炼,富有文采:古代论说文语言简洁凝练,并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蕴含哲理,引人深思:古代论说文往往蕴含深刻的哲理,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引发人们的思考。
2.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2)道理论证:用公认的道理或理论来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异同,证明观点。
(4)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式来证明观点,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四、各篇课文核心知识笔记
《庄子》二则
(一)北冥有鱼
1.核心知识点:
(1)逍遥游:文章通过描写鲲鹏的巨大和自由翱翔,表达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超脱世俗的思想。
(2)相对性:文章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等反问,表达了庄子对事物相对性的认识,即大小、远近、高低等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3)想象力:文章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例如鲲鹏的形象、扶摇直上的场景等,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2.原文解析:这篇文章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通过描写鲲鹏的巨大和自由翱翔,引出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对事物相对性的思考。
(1)文章开头,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起兴,介绍了鲲鹏这种神奇的生物,并以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它的巨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2)文章接着描写了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壮观景象,展现了它自由翱翔、不受拘束的精神状态,也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
(3)文章还通过一系列的反问,例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达了庄子对事物相对性的认识,即大小、远近、高低等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4)文章最后,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作结,将鲲鹏的视角与人的视角进行对比,暗示了人应该以更开阔的眼界看待世界,不要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
3.精彩语句: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运用铺陈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鲲鹏的巨大,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描写了鲲鹏自由翱翔的场景,象征着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庄子对事物相对性的理解。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核心知识点:
(1)快乐的相对性:文章通过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表达了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观点,即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和快乐,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快乐。
(2)辩论技巧:文章中,庄子巧妙地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反驳了惠子的质疑,展现了其敏捷的思维和机智的语言。
(3)濠梁之辩:这则寓言故事被称为“濠梁之辩”,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强调了万物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原文解析:这篇文章通过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探讨了快乐的相对性和认知的局限性。
(1)文章开头,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并以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观察,引出惠子的质疑。
(2)文章接着描写了庄子和惠子的辩论过程,惠子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质疑庄子,而庄子则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反驳惠子,巧妙地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
(3)文章最后,庄子以“我知之濠上也"作结,点明了自己对“鱼之乐”的认知来自观察和体悟,也暗示了快乐的相对性,即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感受和快乐,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的快乐。
3.精彩语句: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句话体现了庄子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理解,认为即使是小小的鲦鱼,也有其独特的快乐)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是惠子的质疑,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引发了读者对快乐的相对性和认知的局限性的思考)
(3)“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句话是庄子的反驳,巧妙地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辩论技巧,也体现了庄子的机智和幽默)
《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1.核心知识点:
(1)学习的重要性:文章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体会道理,提升自身修养。
(2)教学相长:文章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学习和提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能启发教师的思考。
(3)论证方法: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说服力。
2.原文解析:这篇文章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1)文章开头,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喻,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即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体会道理。
(2)文章接着阐述了学习的益处,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提高。
(3)文章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能不断学习和提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能启发教师的思考。
(4)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再次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3.精彩语句: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真知)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点明了学习和教学的真谛,即要不断反思,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
(3)“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
大道之行也
1.核心知识点:
(1)大同社会:文章描绘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即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社会。
(2)社会理想:文章表达了孔子对美好社会的期盼,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构建理想社会的追求。
(3)语言特点: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富有韵律,大量运用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2.原文解析:这篇文章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阐述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
(1)文章开头,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点明了“大同”社会的核心特征,即天下是属于大家的,而不是属于某个个人或群体的。
(2)文章接着描绘了“大同"社会的各种美好景象,例如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展现了一个和谐、平等、安定的社会。
(3)文章还批判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等现象,即人们为了私利而争夺财富和权力,导致社会混乱。
(4)文章最后,以“是谓大同"作结,再次强调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性,也表达了孔子对构建美好社会的期盼。
3.精彩语句: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概括了“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句话批判了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私利而争夺财富和权力的现象)
马说
1.核心知识点:
(1)人才问题:文章以“千里马”为喻,探讨了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2)伯乐与千里马:文章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强调了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3)比喻说理:文章通篇运用了类比,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食马者”“执策者”,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2.原文解析:文章以“千里马”为喻,表达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并讽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1)文章开头,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了中心论点,即人才的出现需要有发现人才的人。
(2)文章接着描写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即“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
(3)文章还批判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统治者,即他们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导致人才无法发挥才能。
(4)文章最后,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发出感叹,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和无奈。
3.精彩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人才的出现需要有发现人才的人)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讽刺了统治者不识人才)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批判了统治者不懂得如何使用人才,导致人才无法发挥才能)
唐诗三首
(一)石壕吏
1.核心知识点:
(1)战争的残酷:诗歌通过描写官吏在石壕村抓壮丁的场景,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统治者的残酷无情。
(2)百姓的苦难:诗歌重点描写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她的三个儿子都去打仗,两个已经战死,一个生死未卜,她自己还要被抓去服役,展现了战争对百姓的深重伤害。
(3)现实主义:诗歌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2.原文解析:诗歌以叙事为主,讲述了诗人在石壕村目睹官吏抓壮丁的经过,展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1)诗歌开头,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并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展现了百姓的恐慌和无奈。
(2)诗歌接着描写了老妇人向官吏哭诉自己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她的三个儿子都去打仗,两个已经战死,一个生死未卜,她自己还要被抓去服役,展现了战争对百姓的深重伤害。
(3)诗歌最后,以“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和“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作结,暗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的悲惨命运,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
3.精彩诗句: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简洁的语言,却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人的哭诉,展现了战争对百姓家庭的残酷摧残)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句话以环境描写结尾,暗示了老妇人被抓走后的悲惨命运)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核心知识点:
(1)个人遭际与社会现实:诗歌从诗人自身遭遇秋风破屋的事件出发,联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以小见大:诗歌以“茅屋"为切入点,从个人生活的不幸,扩展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博大胸怀。
(3)语言特点: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富有感染力,特别是对秋风、暴雨、漏雨的描写,生动形象,令人身临其境。
2.原文解析:诗歌以“茅屋为秋风所破"为中心事件,从个人生活的不幸,扩展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诗歌开头,描写了秋风怒号,卷走了诗人屋顶的茅草,展现了诗人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2)诗歌接着描写了孩子们“欺我老无力”,偷走了诗人剩下的茅草,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3)诗歌还描写了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一家在破屋中忍受寒冷和饥饿,展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4)诗歌最后,诗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达了对天下寒士的关怀和对美好社会的期盼。
3.精彩诗句: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歌的开头,以“风怒号"将秋风人格化,展现了秋风的猛烈和诗人生活的窘迫)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暗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歌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美好社会的期盼)
(三)卖炭翁
1.核心知识点:
(1)宫市之弊:诗歌通过描写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唐代“宫市”的弊端,即宦官强买强卖,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
(2)底层人民的苦难:诗歌塑造了卖炭翁这一辛勤劳动却受尽欺压的底层人民形象,展现了他们的贫困和无奈,以及对统治者的控诉。
(3)对比手法:诗歌将卖炭翁的辛劳和宫使的蛮横进行对比,突出了宫市的残酷和不合理,增强了诗歌的批判力度。
2.原文解析:诗歌以叙事为主,讲述了卖炭翁辛苦烧炭却遭到宫使掠夺的故事,揭露了唐代宫市的弊端。
(1)诗歌开头,描写了卖炭翁辛苦烧炭的场景,他“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展现了他的辛劳和贫困。
(2)诗歌接着描写了卖炭翁进城卖炭,希望能用辛苦所得换取衣食,却遭到宫使的掠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展现了宫市的残酷和不合理。
(3)诗歌最后,以卖炭翁无奈的叹息作结,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控诉,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3.精彩诗句: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卖炭翁辛勤劳动的形象,也展现了他的贫困和艰辛)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理,为了生计,他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但又希望天冷,才能多卖炭)
(3)“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句话以细节描写,展现了宫使的蛮横和无理,也突出了宫市的残酷和不合理)
第二部分:写作——学写故事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系列事件,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但都应该有吸引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
二、为什么要写故事?
1.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写故事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物和情节,这对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大有益处。
2.锻炼叙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写故事需要我们组织语言,安排情节,塑造人物,这能有效地锻炼我们的叙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3.分享经历,表达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分享自己的经历、感悟和情感,与他人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
4.传递价值观,启迪人生:好的故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和哲理,能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启迪人生智慧。
三、如何写好故事?
(一)构思情节,引人入胜:
1.设定矛盾冲突:故事的精彩程度取决于矛盾冲突的设置。要设计能够激发读者兴趣的矛盾冲突,例如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等,并通过情节的发展逐步展现和解决冲突。
2.设计情节结构:常见的情节结构有:
(1)开端:介绍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起因等。
(2)发展:展现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高潮:矛盾冲突达到顶点,故事的最精彩部分。
(4)结局:解决矛盾冲突,故事的结果,可以是圆满的,也可以是出人意料的。
3.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4.安排节奏,张弛有度:故事的节奏要张弛有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避免节奏过于平淡或过于仓促。
(二)塑造人物,形象鲜明:
1.确定人物性格:每个人物都应该有独特的性格,例如善良、勇敢、自私、懦弱等。人物性格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表现。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手法,例如:
(1)外貌描写:描写人物的外表特征,例如年龄、性别、身高、衣着等。
(2)语言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3)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动作,展现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4)神态描写:描写人物的神态,例如表情、眼神等,展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变化。
(5)心理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例如想法、感受、愿望等,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展现人物成长变化:好的故事通常会展现人物的成长变化,例如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性格得到了磨练。
(三)表达主题,发人深省:
1.主题要明确:故事的主题要明确,可以是关于友情、爱情、亲情、成长、梦想、责任等。
2.主题要积极:故事的主题要积极向上,能够传递正能量,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
3.主题要含蓄:故事的主题不需要直接点明,可以通过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等方式来暗示,使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感悟。
(四)锤炼语言,生动形象:
1.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故事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够使故事更加真实可感,例如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环境等。
3.运用对话描写:对话描写能够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关系,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4.控制语言风格:故事的语言风格要与故事的内容和主题相符,例如幽默风趣、悬疑惊险、温馨感人等。
四、故事的类型:
现实故事: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例如《“六尺巷"的故事》。
历史故事: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素材,例如《孙权劝学》。
童话故事:以幻想的人物和情节为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科幻故事:以科学幻想为基础,例如《三体》。
寓言故事:以动物或植物为主人公,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例如《狼》。
五、注意事项:
故事要完整:故事要有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避免故事不完整或虎头蛇尾。
人物要鲜明:故事中的人物要形象鲜明,性格突出,避免人物扁平化或脸谱化。
情节要合理:故事的情节要合理,符合逻辑,避免情节过于离奇或不切实际。
语言要生动:故事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避免语言平淡或枯燥乏味。
主题要积极:故事的主题要积极向上,能够传递正能量,避免主题消极或不健康。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一、“和”的内涵与意义
“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理解“和”的内涵,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的本源与演变:
1.“和”的本源:“和"的理念源于中国古代对自然和宇宙的观察,认为万物和谐共生,阴阳平衡,才能生生不息。
2.“和”的演变:“和"的理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1)先秦时期:“和”主要指阴阳和谐、万物共生,例如《易经》中的“保合太和”,《老子》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儒家思想:孔子将“和"提升到道德和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和为贵”“和而不同"等重要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相处。
(3)道家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和谐状态。
(4)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禅”文化,强调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二)“和"的多重内涵:
1.宇宙万物之和:指宇宙万物的和谐共生,阴阳平衡,生生不息的状态。
2.个人修养之和:指个体内心的和谐与平衡,做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即情感表达要适度,符合礼仪规范。
3.人际关系之和:指人与人之间要以和睦相处为重,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做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社会治理之和:指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有序、公平正义的社会,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5.国际关系之和:指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和"的现实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和”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文化交流:“和"的理念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3.推动世界和平:“和”的理念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它强调国与国之间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以和为贵"的应用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以和睦相处为重,是“和"的理念在人际交往中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践行“以和为贵”的原则,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以和为贵"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
1.尊重他人,包容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要尊重他人的差异,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强求一致。
2.换位思考,理解他人: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避免以偏概全,妄加评论。
3.沟通交流,化解矛盾:出现矛盾冲突时,要积极沟通,坦诚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激化矛盾。
4.宽容待人,化干戈为玉帛:要学会宽容,原谅他人的过失,化解怨恨,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二)“以和为贵”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人际和谐:践行“以和为贵"的原则,能够促进人际和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提升个人修养:“以和为贵”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能够提升我们的个人品格和人格魅力。
3.构建和谐社会:“以和为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每个人都以和睦相处为重,才能构建和谐的家庭、社区和国家。
三、开展“以和为贵”主题活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践行“以和为贵"的理念,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例如:
(一)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1.古今名言: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和”的名言警句,例如“和为贵"和而不同”“家和万事兴"天人合一”等。
2.经典故事:搜集与“和"相关的经典故事,例如“六尺巷”的故事、《将相和》等。
3.现实案例:搜集现实生活中体现“和"的案例,例如社区邻里之间的互助友爱、国际间的合作共赢等。
(二)开展主题讨论和演讲比赛:
1.主题讨论:围绕“和”的内涵、意义、现实应用等话题,开展主题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演讲比赛:以“以和为贵"为主题,举办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和”的理解和思考。
(三)制作宣传海报和标语:
1.宣传海报:设计制作关于“和"的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园醒目位置,宣传“和”的理念。
2.宣传标语:创作关于“和"的宣传标语,例如“和睦相处,共建和谐校园”“以和为贵,构建和谐社会"等。
(四)开展实践活动:
1.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服务活动,例如帮助老人、关爱儿童、维护环境卫生等,践行“以和为贵”的理念。
2.国际交流:与国外学校开展交流活动,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学习彼此的优点,促进文化融合。
四、总结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我们要理解“和”的内涵,践行“以和为贵"的原则,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第四部分: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诗歌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喜爱,以及对佛教禅理的感悟。
2.艺术特色:
(1)以景写情:诗歌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清晨古寺、幽静禅房、山光潭影、钟磬声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2)禅意盎然:诗歌最后两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钟磬音"反衬环境的寂静,突出了禅院的清幽,也暗示了诗人对佛教禅理的感悟。
3.精彩诗句: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了禅院的幽静环境,富有禅意)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以景写情,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喜爱)
二、送友人李白
1.诗歌主题: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朋友的送别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2.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诗歌开头描写了送别时周围的环境,以“青山”“白水"烘托了离别的伤感气氛。
(2)比喻手法:诗歌中,诗人将朋友比作“孤蓬”,将自己的心意比作“浮云”,将离别之情比作“落日”,使情感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3.精彩诗句: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浮云”比作朋友漂泊的心意,将“落日"比作自己依依惜别的深情)
(2)“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描写了挥手告别、马儿嘶鸣的场景,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氛)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诗歌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2.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词的上片描写了月夜清冷的环境,以“缺月"疏桐”“漏断"人初静”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烘托了词人的心境。
(2)托物言志:词的下片以“孤鸿"自喻,表达了词人高洁的志向和孤傲的性格,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肯随波逐流,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3.精彩词句: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写了月夜清冷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
(2)“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以“孤鸿”自喻,表达了词人有志难伸的苦闷和无奈)
四、卜算子·咏梅陆游
1.诗歌主题:这首词以梅花为意象,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词人以梅花自喻,将梅花的生长环境和遭遇比作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肯屈服,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对比手法:词中将梅花的“寂寞"独自愁”“零落成泥碾作尘"与“香如故”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的坚贞不屈,也表达了词人即使遭受磨难,也不改变高洁志向的决心。
3.精彩词句:
(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描写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和无人欣赏的寂寞)
(2)“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的坚贞不屈,也表达了词人即使遭受磨难,也不改变高洁志向的决心)
第五部分:重点文言词汇
《庄子》二则
1.北冥有鱼:同“溟”,海。
2.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3.其名曰鲲:名称。鲲:传说中的大鱼。
4.化而为鸟:连词,表承接关系。
5.其名为鹏:叫。传说中的大鸟。
6.怒而飞怒: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
7.其翼若垂天之云若:像。垂:悬挂。
8.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则:就。徙:迁徙。
9.天池也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10.志怪者也志:记载。
11.水击水:在水面上。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1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抟:环旋着往上飞。摇:旋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13.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息:这里指风。
14.野马也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
15.尘埃也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1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息:气息。吹:吹拂。
17.天之苍苍苍苍:深蓝。
1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极:尽。
19.其视下也其:指代“鹏”。下:往下。
20.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已:罢了。
《礼记》二则
1.不知其旨也:味美
2.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3.教然后知困:困惑
4.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5.教学相长也:互相推动、互相促进
6.学学半:同“敩”,教导
7.学学半:学习
8.虽有嘉肴:美味的
9.不知其善也:好处
10.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所以
11.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12.其此之谓乎:说
12.大道之行也: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13.天下为公:公共
14.选贤与能: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
15.讲信修睦:培养
16.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只是;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亲,指父母
17.不独子其子:子,用作动词,以……为子;子,指子女
18.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者:……的人
19.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
20.货恶其弃于地也:货,财物;恶,厌恶
21.是故谋闭而不兴:闭,闭塞;兴,兴起
22.盗窃乱贼而不作:贼,害人;作,兴起
马说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
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
6.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8.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道,正确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才能、才干
10.执策而临之:面对
11.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数据中心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服务合同3篇
- 二手车买卖协议范本:2024年专业版版B版
- 二手房经纪服务规范化合同稿
- 二零二五版矿山工程地质勘探与评估承包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空搬运作业安全免责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艺术画廊开业庆典艺术品展览合同3篇
- 2024法律咨询服务委托合同
- 2024版商业园区物业管理合同协议书范文
- 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港澳基本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牙科医疗废物处理服务合同
- 软件项目应急措施及方案
- 2025河北邯郸经开国控资产运营管理限公司招聘专业技术人才5名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民法典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答案(共50题)
- 中考英语688高频词大纲词频表
- 九年级初三中考物理综合复习测试卷3套(含答案)
- 上交所期权投资者综合试卷考试及答案
- 超市日常工作检查表
- 电缆热稳定校验计算书
- 传热学-第一章
- 管理制度评价表(填写模板)
- 工地设计代表服务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