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二文言虚词_第1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二文言虚词_第2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二文言虚词_第3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二文言虚词_第4页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考点突破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突破点二文言虚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破点二文言虚词必备学问文言虚词是指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高考常考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则是重点中的重点。请先自主学习本书附录中“学问八文言实词、虚词”的“二、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1.虚词分类类别作用说明示例代词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我、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①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吾:我。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余:我。其次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尔:你。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若:你。第三人称:之、其、厥、彼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之:它,指狼。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师说》)彼:他。指示代词近指:此、是、斯、兹、之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兰亭集序》)斯:这。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之:这。远指:夫、彼、其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彼:那,那些。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其:那。疑问代词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什么。②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副词时间副词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方、正、会、立、且、将、欲、常、素、俄、旋、乍、暂、忽、猝、须臾、未几、无何①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尝:曾经。②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向:以前。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将要。范围副词皆、举、尽、咸、悉、俱、毕、率、凡、偕、共、并、但、唯、止、独、徒、仅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咸:都。②但见悲鸟号古木。(《蜀道难》)但:只。程度副词稍、略、少、益、弥、愈、尤、加、滋、殊、颇、极、至、甚、绝、良、酷①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少:略微。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弥:更加,越来越。愈:越,更加。频率副词再、又、复、迭、频、屡、数(shuò)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数:屡次,多次。语气副词揣测语气:庶、唯、幸、其、岂、殆、宁、庶几①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殆:生怕,可能。②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弗:不,没有。③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信:的确,实在。否定语气:不、弗、未、勿、莫、无、毋、非、匪、否、靡确定语气:诚、信、实疑问副词孰、何、胡、奚、曷、盍、安、恶、焉、乌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哪一个。介词表处所、时间、缘由、关联、状态等于、以、自、从、至、当、由、缘、乎、与、为、因、见、被、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自:从。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且:表并列,并且。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而:表承接,可不译。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而:表递进,而且。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其……不如……、与其……宁……、宁……无……、宁……不……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五代史伶官传序》)抑:表选择,或者,还是。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是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以:表因果,因为。表假设如、若、苟、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苟:表假设,假如。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无:不论,无论。表转折但、然、而、则、顾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而:表转折,却。助词结构助词之、是南取百越之地。(《过秦论》)之:结构助词,的。缀加助词有、其(词头),然、焉、如、之(词尾)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之:词缀,凑足音节,无实际意义。语气助词夫、唯、盖、岂、其(句首),也、者、矣、焉、乎、耳、欤、与、邪、耶、哉、云(句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乎:表反问,相当于“呢”。叹词表感叹吁、嗟乎、嘻、呜呼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嗟乎:表感叹,相当于“唉”。2.双音节虚词的古今异义词古今义从而古义:跟从+连词。如“吾从而师之”(《师说》)。今义:连词,上半句是缘由、方法等,下半句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特殊古义:①不合常规。如“是故明王不举不参之事,不食特殊之食”(《韩非子·备内》)。②不同寻常。如“世必有特殊之人,然后有特殊之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③意外的变故。如“备他盗之出入与特殊也”(《鸿门宴》)。今义:①形容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副词,特殊,极。所以古义:①……的缘由。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殊也”(《鸿门宴》)。②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无论古义:①不要说,更不必说。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②连词,不论,不管。如“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别宋常侍》)。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变更。其实古义:①它的果实(真相、实际状况)。如“不抑耗其实而已”(《种树郭橐驼传》)。②实际状况;事实上,事实上。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状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虽然古义:虽然如此。如“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3.文言虚词特殊运用现象(1)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节词。常见的兼词:诸(之于,之乎)、焉(于此)、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行)、尔(而已)。示例: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诸”字用在句中是兼代词“之”和介词“于”两个词。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焉”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里”。(2)虚词连用。有时是两个词连用,如“焉哉”“矣夫”“焉尔”“也矣”;有时是三个词连用,如“也乎哉”“噫吁嚱”“焉尔矣”。虚词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语气的重点在最末一词上。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焉哉”表示感叹的语气。(3)虚词固定结构。指虚词的某些固定用法,其表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把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如“如(奈、若)……何”“无乃……乎”“何……之有”“得无……乎”“不亦……乎”等。解题指津[命题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四套试题的文言文阅读选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相比而言,虚词的运用频率更高。虚词是读懂文言文的必备学问,最初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的方式单独设选择题考查。近几年来,新高考卷留意实力素养的考查,命题更具综合性,多在文言断句和文言句子翻译中考查虚词在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除要熟悉驾驭常见的实词意义之外,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须要下一番苦功。(1)虚词与选择题。二年春,高季兴既得三州,请朝廷不除刺史,自以子弟为之,不许。及夔州刺史潘炕罢官,季兴辄遣兵突入州城,杀戍兵而据之。帝怒,以刘训为南面招讨使,将步骑四万讨之。高季兴求救于吴,吴人遣水军援之。三年春,楚王殷如岳州,遣六军使袁诠击荆南,高季兴以水军逆战。季兴大败,请和。冬十二月,高季兴寝疾,命其子从诲权知军府事。丙辰,季兴卒。从诲既袭位,谓僚佐曰:“唐近而吴远,舍近臣远,非计也。”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帝许之。四年秋七月甲申,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性明远,亲礼贤士,委任梁震,以兄事之。梁震曰:“先王待我如布衣交,以嗣王属我。今嗣王能独立,不坠其业,吾老矣,不复事人矣。”遂固请退居。从诲不能留,乃为之筑室于土洲。从诲时过其家,四时赐与甚厚。自是悉以政事属孙光宪。(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题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自以子弟为之”中的“以……为……”,与“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中的“以……为……”含义相同。B.“杀戍兵而据之”中的“而”,与“唐近而吴远”中的“而”用法不同。C.“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中的“因”,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含义不同。D.“遂固请退居”中的“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遂而鸡豚”的“遂”含义相同。[解析]A.“自以子弟为之”和“以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中的“以……为……”都是“把……作为……,任命……为……”的意思。解说正确。B.“杀戍兵而据之”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唐近而吴远”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二者用法不同,解说正确。C.“乃因楚王殷以谢罪于唐”中的“因”意为“通过”,“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因”意为“趁机”。二者含义不同,解说正确。D.“遂固请退居”中的“遂”是副词,意为“于是”;“遂而鸡豚”中的“遂”为动词,意为“成、养好”。二者含义不同,解说错误。故选D。[参考译文]天成二年春天,高季兴得到三州后,请求朝廷不要任命刺史,由他自己派子弟去充当,后唐明宗没有答应。等到夔州刺史潘炕被罢官,高季兴便率领军队突然进入夔州城中,杀死防守士兵并占据了夔州城。后唐明宗大怒,任命刘训担当南面招讨使,率领四万步卒和骑兵讨伐高季兴。高季兴向(吴国请求救援,吴国派水军来救济他。天成三年春季,楚王马殷到达岳州,派遣六军使袁诠攻打荆南,高季兴率领水军迎战。高季兴惨败,请求和好。冬季十二月,高季兴卧病在床,任命他的儿子高从诲短暂处理军府事务。丙辰日,高季兴去世。高从诲继位后,对僚佐们说:“后唐离我们近而吴国离我们远,舍弃近的国家而臣服于远的国家,这不是好计策。”于是通过楚王马殷向后唐谢罪,后唐明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天成四年秋季七月甲申日,后唐朝廷任命高从诲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高从诲开明豁达,礼贤下士,重用梁震,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梁震说:“先王待我如同贫贱之交,他将您托付给我。现在您已经能够独立,没有荒废先王遗业,我已年老,不能再侍奉人了。”于是坚决请求告老还乡。高从诲没能留住他,于是为他在土洲修建府舍。高从诲时常到梁震家里去探望,一年四季的赏赐极为丰厚。从今把政事全部托付给孙光宪。(2)虚词与断句。[题2][2024·全国Ⅲ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解析]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记。解答本题时,若能正确理解句中“夫”“而”“矣”“也”“则”“之”等虚词的作用,断句就简洁得多。原文加上标点为——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虚词可使句间关系变得清晰,由此可结合具体语境加以推敲。常见的状况:类别常见例词断句技巧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今、凡、且、窃、请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疑问句末尾:耶、与(欤)、邪、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复音虚词须保持完整,其间不能断开。此外,虚词固定结构(句式)的断句作用也须要重视。固定句式断句技巧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前后可断,中间不断。奈……何、如……何、无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为、唯……为……、孰与……乎……者,……也前后可断,中间须断。与其……,孰若…………,抑(还是)……其……,其……也非惟……,抑亦……(不只是……,而且是……)(3)虚词与翻译。[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崔瑗字子玉,早孤,锐志好学,尽能传其父业。年十八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诸儒宗之。年四十余,始为郡吏。以事系东郡发干狱。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其专心好学,虽颠沛必于是。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居无何,遵被诛,瑗免归。(节选自《后汉书·崔瑗传》)(1)狱掾善为《礼》,瑗间考讯时,辄问以《礼》说。译文:狱曹的属吏对《礼》很有探讨,崔瑗受审讯之余,常常拿《礼》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2)后事释归家,为度辽将军邓遵所辟。译文: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解析](1)正确理解句中的“为”“辄”和“以”这三个虚词,对翻译大有帮助。(2)句中的“为”和“所”连用,表被动,本句翻译成被动句才能确保句意正确。[参考译文]崔瑗字子玉,早年丧父,他立志专心求学,能够全部继承他父亲的学业。他十八岁时交游问学,于是通晓天文、历法、《京房易传》,诸多学者把他当作宗师。崔瑗在四十多岁时,才任郡吏。后来因事被关进东郡发干县的监狱。狱曹的属吏对《礼》很有探讨,崔瑗受审讯之余,常常拿《礼》中的有关问题向狱曹的属吏请教。他专心好学,即使身处逆境也一样。后来官司结案,崔瑗回到家乡,被度辽将军邓遵征召。不久,邓遵被杀,崔瑗被撤职而归。[答题指导]正确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方法1.标记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记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推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此外,还有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结构,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无乃……乎”译为“生怕……吧”;“其……之谓也(乎)”译为“或许(生怕、莫非)说的是……吧(吗)”。[题4]运用标记识别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答:“之”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不译。(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答:“见……于……”表被动,可译为“被”。(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答:“无以……”可译为“没有用来……的”。2.对称分析法对称分析法就是依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特殊讲究整齐、对称,因此,我们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处于对称位置的另外一个疑难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题5]运用对称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答:介词,凭借,依靠。(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答:副词,全,都。3.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依据语境判定这些虚词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语法分析例句及分析“之”假如处在谓语位置,则可视为动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之:动词,到。“之”假如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之:指示代词,这样。“之”假如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鹏之徙于南冥也。(《逍遥游》)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题6]运用语法分析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动词,是。(2)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答:动词,到,去。(3)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答:介词,为了。4.词性界定法词性不一样,意义和用法也不一样。意义和我们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意义和用法。如2024年全国Ⅰ卷中“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中的两个“之”,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后一个“之”位于动词“书”和“诵”之后,作代词,代指“嬉笑怒骂之辞”,译为“它们”。[题7]运用词性界定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赤壁赋》)答:助词,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样子。(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答:介词,因为。(3)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答:句首语气词,提示下文。(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答:连词,表并列,并且。5.位置推断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用法和意义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可以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等,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其”为例结合例句作具体分析:位置推断例句及分析“其”用在句首作代词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其:代词,指项庄的。“其”用在句首作语气副词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其:语气副词,表推想,或许。“其”用在动词后作代词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代词,指蔺相如。“其”用在名词(或代词)后作语气副词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还是。[题8]运用位置推断法,推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答:介词,在。(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答:语气助词,吗。(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答: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的样子。6.句意推断法句意推断法就是依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依据上下文,在总体把握句意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2024·全国Ⅲ卷)中的两个“之”和两个“为”的意义及用法可推知如下:明确句意推断用法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脓液。由句意可确定两个“之”的意义和用法分别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和“代词,代指脓液”;两个“为”的意义和用法分别为“动词,做”和“介词,替”。[题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A.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而:连词,表顺承,然后。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乎:介词,相当于“于”,比。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且:连词,况且。D.路漫漫其修远兮。(《离骚》) 其: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解析]而: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可不译。故选A。答题示例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袁绍讨公孙瓒》)(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尽有幽州之地”中的“之”,与《师说》“句读之不知”中的“之”用法不同。B.“名在其右者”中的“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的“其”意思相同。C.“必以法害之”中的“以”,与《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以”意思不同。D.“故所宠爱”中的“所”,与《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中的“所”用法不同。[实力指向]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力指向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文言词语的语境义。[思路点拨]熟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对。A.“尽有幽州之地”的“之”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句读之不知”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记。二者用法不同,解说正确。B.“名在其右者”的“其”为代词,此处指“他(公孙瓒)”;“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其”为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确定”。二者意思不同,解说错误。C.“必以法害之”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拿”;“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为介词,可译为“在”。二者意思不同,解说正确。D.“故所宠爱”的“所”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某所,而母立于兹”的“所”为名词,可译为“地方”。二者用法不同,解说正确。故选B。(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译文:那些士大夫都自认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实力指向]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实力指向整理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阅历,将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语文学习实践。[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须反复阅读须要翻译的句子,找到其中的虚词“以”,运用“词性界定法”,可知此句中的“以”为动词,可译为“认为”,另外还需精确把握“衣冠”“谢”的意思。[参考译文]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孙瓒杀了刘虞之后,完全占有了幽州,势力更加强盛,他依仗自己的才能和实力,不体恤百姓,只记别人的过失,不记别人的善行,连一丁点怨恨也要报复。对有声望的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确定会用律法陷害他们,对有才能的人,也确定设法压制使其处于窘况的境地。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公孙瓒说:“那些士大夫都自认为身居要职就应当享受富贵,却不知道感谢别人对他的恩惠。”因此他所宠爱的,大多是商贩和才能低下的人,还和他们结拜为兄弟,有的还结为姻亲,这些人仗势侵夺百姓,百姓都很怨恨他们。即学即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A.①儿寒B.①又有若老人咳C.①D.①道之[解析]A.乎:①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②介词,相当于“在”。B.且:均为连词,表并列。C.若:①连词,表假设,假如;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所:①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可译为“……的地方”;②代词,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可译为“借以”“用来”。故选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A.①又杂植兰桂竹木B.①此C.①老D.①项伯乃夜驰[解析]A.于:①介词,在;②介词,比。B.则:①副词,相当于“乃”“即”,可译为“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C.者:代词,均指代人,可译为“……的人”。D.之:①动词,到,去,往;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节选自陆游《放翁家训·序》)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解析]首先要结合实词与虚词读懂大意,再结合虚词的作用把握句式结构,先易后难,直至全部断开。句中出现了虚词“而”“也”“亦”“若夫”“以”“所”,“也”常作句末语气词,本句中两个“也”都放在“命”之后,“命也”都是对前句的推断,“若夫”放在句首,故分别在“命也”与“亦命也”前后断开,解除C、D两项。“而”“亦”“以”“所”一般在句中,不能断开,所以句中“所”后不能断开,解除B项。最终再依据断开之处联系句意验证是否正确。故选A。原文加上标点为: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参考译文]唉,做官做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而成为农夫,也是命运使然。假如屈节来求得显贵,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来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家的人所深深感到耻辱的。子孙们要引以为戒,希望不要败坏最初的良好家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袁绍遣其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沮授曰:“良性促狭,虽骁勇,不行独任。”绍不听。夏四月,曹操北救刘延。荀攸曰:“今兵少不敌,必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操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邀之。操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而还,绍军莫能当者。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沮授谏曰:“输赢变更不行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众弗可还。”绍弗从。授临济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以疾辞。绍不许而意恨之,复省其所部,并属郭图。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不胜,复还,坚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乃为霹雳车,发石以击绍楼,皆破。绍复为地道攻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操患之,与荀彧书,议欲还许,以致绍师。彧报曰:“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谷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势屈也。公以特殊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行失也。”操从之,乃坚壁持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须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以至A弱当B至强C若不能D制E必为F所乘G是天下之大H机也。[答案]CEG[解析]“以……当……”意为“用……来抗拒……”,中间不能断开;“若……”与“必……”构成表假设关系的句式,“必”前应断开;“是……也”为推断句式,其前应断开。综上,应在C、E、G处断开。原文加上标点为: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必分其势乃可”中的“乃”,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思不同。B.“百姓困于征赋”中的“于”,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不辱于诸侯”中的“于”意思相同。C.“能聚人而不能用”中的“而”,与《齐桓晋文之事》“尽心力而为之”中的“而”用法不同。D.“以公之神武明哲”中的“以”,与《项脊轩志》“能以足音辨人”中的“以”意思不同。[解析]A.“必分其势乃可”中的“乃”为副词,表示两事顺承,意为“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为副词,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意为“竟”。二者意思不同,解说正确。B.“百姓困于征赋”与“使不辱于诸侯”中的“于”均为介词,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解说正确。C.“能聚人而不能用”中的“而”表转折,相当于“却”;“尽心力而为之”中的“而”表示方式或状态。二者用法不同,解说正确。D.“以公之神武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