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评说_第1页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评说_第2页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评说_第3页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评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4《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评说一、发挥课程资源优势,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一)设计思路本课分为“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三个子目,从社会生活、文学、史学三个层面生动地展示了宋元朝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的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的基础上,综合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繁华的都市生活及宋词元曲,难点在于从文化流行的角度了解宋词与元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我率先挖掘并利用了课内资源。现以第一子目的处理为例。这一子目在本课中占较大篇幅,它从宋元时期的大都市、市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传统节日与习俗三个层面介绍了宋元都市生活的繁华,结构清晰,相关的课程资源也较为丰富与完备。我首先创设了富有趣味的情境问题“如果有外地商人来到当时的开封城,你会为他们的商贸活动及日常生活提供怎样的建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文字材料虽然精炼,但终究不及图片资源来得直观形象。接下来我重点带领学生解读《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宋代蹴鞠铜镜》、《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三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答“图中人物的身份是什么”、“他们正在做什么”、“图片反映出什么情况”等一系列问题,既锻炼学生的识图读图与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学生知晓欣赏散乐歌舞、参与蹴鞠活动、观赏杂剧表演是宋元时期市民重要的娱乐生活方式,从而从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角度了解到宋代都市的繁荣,较为轻松地把握住本课的重点。其次,我也仔细甄选了一批课外资源。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在导入部分进行运用,意在通过典型而又具体化的城市风貌引导学生对宋元时期的都市繁荣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同时也考虑到这幅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身是宋元时期文学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之后,我以此图设计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上的细节,了解宋朝城市经济的繁荣、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从中感知宋代高度繁荣、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两宋商品经济和城市发展居于世界领先的历史地位等史实;同时也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历史观察能力、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归纳总结历史现象的能力。在“宋词和元曲”一目的处理中,我开发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词及元曲选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词曲的总体特点、重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等,从词曲主题变化中把握当时的社会生活及时代风貌,为突破本课的难点服务。(二)设计展望1.选择适切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运用能否助力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关键不在于资源的多与少,而在于是否适切。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选择符合课程要求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与主干知识联系紧密的资源,避免资源开发的随意性与资源的简单堆砌,加大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开发前做好需要评估关于课外资源的开发是否必要,我们首先应当从分析历史课程与教学目标出发,思考完成该目标需要哪些资源?再深入研读教科书,思考教科书上有哪些资源可用?还缺乏哪些资源?这类资源是否可以替代?需要哪些类型的资源?做好需要评估,可以增强资源开发的目的性,提升资源开发及运用的效率。二、宏观展开教学设计,激促学生思维深入(一)设计思路生活史、文化史的教学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相关的教学中存在学习内容零散化、教学立意不高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化零为整、如何发挥生活史文化史教学的实效,我首先对教材三个子目间的关系作了思考。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但彼此之间又内在联系:都市生活推动了文化(文学、史学)的繁荣,文化繁荣又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两方面之间相互关联,又相互促进,两者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又密不可分。再看课标要求,2011版课标表述为“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这一要点中,既有宋元时期的经济内容,也有文化内容和都市生活内容。这种内容组织方式,蕴含着理解文化与生活内容的时代特色、挖掘同一时期文化和生活以及经济、政治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隐性要求。此外,教材编写者在“课后活动”栏目中设计有“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的思考题,也在引导教师突破以往的生活史、文化史教学的误区,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展开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思维深入。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精选了近十首宋元时期的文学作品选段作为“粘合剂”。在传统节日与习俗的学习上,我选用了王安石《元日》等在内的古典诗词,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的活动了解宋元时期已有的节日及相关习俗,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知晓文学作品是时代特征、社会生活的反映。此外,我选用了苏轼早期的代表作《南歌子·游赏》、关汉卿的《一枝花·杭州景》,先带领学生在朗读中与唐诗进行比较,初步把握词、曲的总体特点。后引导学生关注这两首作品的主题——杭州城的富庶及市民丰富多姿的都市生活,这不仅有力地印证了第一子目的内容,也反映出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市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南歌子·游赏》赏析基础之上,我又分别甄选了宋代杰出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典型代表作,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寻找词的主题及风格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词风及词的内容的多样化,认识到词从“歌者之词”向“诗人之词”的巨大转变。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词的主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词的变革折射出当时的时代风貌,拓展学生的思维。在最后一个子目的教学中,我对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时代背景作了补充说明。通过以上的举措,我将宋词与元曲等文学史内容及史学史的内容整合在相应的时代之中,融入在本单元的主题之下,并尽可能地打通了各子目之间的联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二)设计展望1.文化史教学再思考在本课中,我多将宋词或元曲作为一种史料,从文化的视角去引导学生认识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时代特征,即“以文证史”。当然,宋词和元曲是史料的一种,一定程度上蕴含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确实能从一个侧面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但文学作品难免存在夸张而失真的情况,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使用。其次,本课在文化史教学中的视角还相对单一,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多个视角进行探索,充分发挥文化史教学的魅力。2.整合并优化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历史教学的“大历史观”,导致学生不能把散碎的孤立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系统,学生应有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也得不到培养。教师应力图做到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历史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渗透,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总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于本课而言,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宋词元曲、传统风俗背后的精髓,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成就,从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