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比例
第一课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案
王珍林银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二、预习学案.
(-)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4.5:2.7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三、导学案.
(-)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32页图。
1.教师提问:从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
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都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2.4:1.6=60:40=所以2.4:1.6=60:40
也可写成竖式:
3.揭示意义:像2.4:1.6=60:40、5:=15:10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
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2)20:5和1:4
(3):和6:4(4)0.6:0.2和4:3
②教材的做一做第2题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
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x5=400
内项积是:2x200=400
80x5=2x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
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
例.
四、课堂检测.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x()=()x().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
3.0.5:0.2和4.6.2: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x4=2x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4:1.6=60:40=
2.4:1.6=60:40
七:反思
第二课时解比例导学案
王珍林银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
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二、预习学案
(-)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x=8x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三、导学案
(-)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
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
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
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出示教材35页的例2
1.讨论: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是不是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也是1:
10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模型的高度):320=1:10.
(2)如果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式呢?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320=1:10
10X=320x1
X=
X=320
答语。
(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X:10=2:50.4:X=1.2:2
(四人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
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课堂检测
(一)解下面的比例.
0.8:4=x:8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
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课后作业
(-)解比例.
==:=3:12
(二)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1模型的高度
是多少厘米?
(三)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①3x40=8x5②2.5x04=0.5x2
六、板书设计
解比例
例2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320=1:10
10X=320x1
X=
X=320
答语。
七、反思
第三课时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
王珍林银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
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二、预习学案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三、导学案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
的一些特征.
1.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问:大家看到例1中的一排杯子,是什么形状的?杯子的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
些水,经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表格,那位同学说说这个表格的意思?
(2)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我们刚才说当水装到2厘米时,体积为50立方厘米;当水
装到4厘米时,体积为100立方厘米……这说明水的高度这种量变化了,体积这种量怎么样
了?(也变化了)
(3)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4)大家观察例1中的数据,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5)我们看这个表格(投影例1表格),从左往右看当水的高度到6厘米的时候体积是多少?
这个时候水的高度和体积分别是2厘米高度时的多少倍?高是多少倍?体积呢?我们从右
往左看,又发现了什么呢?
(6)大家再把表格填写完整,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这个表格。大家观察
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
(7)实际上这个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体积和圆柱高的什么?(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例
1中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之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
(8)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所观察到的小结一下?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时候
有什么规律?
2.继续学习补充例题
(1)投影出示例题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
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
千米……
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时间(时)12345678……
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
(2).思考:在填表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a)表中有哪两种两种量相关联的?(时间和路程).
(b)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90千米,
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80千米……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教师说明:像这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
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c)请每位同学先取一组相对应的数据,然后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的比值.
教师板书:90:1=90180:2=90270:3=90...
(d)教师提问:根据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都一样或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通过填表、交流,我们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
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
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即路程:时间=速度,速度都是(一定)90千
米/小时。
3.教学例2(继续演示课件:成正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指名回答。
(1)问:大家能看懂这个图吗?纵向的轴表示什么?横向的呢?哪里表示的是实验结果?
也就是我们例1中的底面积?
(2)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3)表示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地方是哪儿?那么相对应的当水的高度在5厘米的时候,在纵
轴上表示体积的点在哪儿?
(4)看例2题目的要求,如高度是7厘米体积是多少?要怎末才能不通过计算得出体积呢?
要先找到什么
(5)我们已经图上找到了这个点,那么这个点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6)刚才是从已知的高求体积,如果反过来已知体积求高呢?
4.小结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
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四.课堂检测
(1)教材“做一做”
(2)判断下列每题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4.小新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五、课后作业
思考:正方形的边长和周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做练习7第一题
六、板书设计
成比例的量
90:1==90180:2==90270:3==90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Y:x===k(一定)
七、反思
第四课时成反比例的量导学案
王珍林银
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二、预习学案(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的本数(本)12469
总价(元)0.801.603.204.807.20
2.回忆: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三、导学案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
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3
1.投影出例3表格与例1表格。大家观察以下例3与例1有什么不同?
2.那么这里相关联的两个量是什么?
3.根据记录的数据,你能发现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有什么特点?
4.表中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这个度300实际上是什么呢?那么积都是
300,是一定的,就说明什么是一定的呢?
5.这个关系式该怎样写?指明学生回答,确认并板书:水的高度X地面积=
圆柱体积(一定)
6.哪位同学能小结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水的高度和底面积之间的关系有什么
特点?
(三),教学自编例题
1.投影出示例题。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和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每小时加工个数6030201512...
加工时间(小时)510152025……
2.要求学生看题目,思考以下问题。(投影出问题)
(1)哪两个两量是相关联的?
(2)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3)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关系有什么特征?
(4)写成关系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每小时加工的个数与加工的时间成反方向变化,即每小
时加工的个数越多,加工越少,反之亦然。两个相关连的量每组对应得数字成绩一定
实际为零件总个数一定。写成关系式为:每小时加工个数x加工时间=零件总个数,(一
定)
3.小结反比例的意义和特征。
(1)比较两个例题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指名学生回答后小结:A,都有两种相关联的
量。B,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或扩大)几倍;C,
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2)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哪位同学能把反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的量的
定义试着概括以下?(指名说,教师板书)。
(3)如果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积一定。如果用字母X、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则反比例关系可以概括成什么?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XxY=K(一定)
四.课堂检测
1.投影出题目。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
系?请你填写下表。
每页的本数152025304060
订的装本数,0
2.问:谁能说第一竖栏数据的意思?(指名回答)
3.这40本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学生回答,确认用600口5)
4.如果每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本这样的练习本吗?如果是25页呢?…
5在这里,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书成什么比例?它们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指名
回答)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么判断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呢?
谁能说说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两的量有什么异同?
五.课后作业
1.判断下列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关系?是成什么比例关系?
(1)小明从家里步行到学校,步行的速度和时间。()
(2)前进的路程一定,车轮的直径和滚动的转数。()
(3)化肥的数量一定,每公顷的施用量和施肥的公顷数。()
(4)每人的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2.甲乙两种量,只要它们相对应的数的积一定,这两个量一定成反比例,对吗?
举例说明。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圆柱体积:圆柱高=底面积(一定)
水高x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
(或扩大)几倍,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两种
量成反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XxY=K(一定)
七.反思
第五课时比例尺导学案
王珍林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二、预习学案
(-)填空.
1千米=()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厘米=()毫米
30米=()厘米300厘米=()分米
15千米=()厘米40毫米=()厘米
(二)解比例.10:X===l:500000
三、导学案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我省地
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
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
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比
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通过观察教材48页图
1.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
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有时候地图上也用线段比例尺如:教材48页的地图上:就是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
当地面上50千米。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
整数比.
再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例
教材49页图。你知道2:1表示什么吗?
2.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
(-)1.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1.把上页的线段比例尺改为竖直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lcm:50km
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提示注意单位名称的统一。
2.教材49页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并能
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注意的是,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
必须是相同的.
四、课堂检测
1.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地图说说什么叫比例尺?它表示什么意思?
2.是什么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五、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八的1.2题.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lcm:50km
七.反思
第六课时用比例尺计算及画平面图导学案
王珍林银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计算图上距离或是实际距离,灵活的运用比例尺绘制简单
的平面图。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3.巩固比例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并且渗透一些德育教育。
二、预习学案
1.什么叫做比例的性质?
2.求下面各比例中的未知项X。
1:450=12:XX:40=5:811:X=25:225
3.什么叫做比例?
三、导学案
1.教学例2
(1)让学生读题并思考问题: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2)根据比例尺的定义写出比例尺的关系式,是什么?
(3)己知比例和图上距离,那么我们先把已知的写上,比例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图上
距离是多少?
(4)那么现在这个比例,有三项是已知的,求其中一个未知项,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啊?
(5)在解比例前对于这个未知项,我们该怎么处理?
(6)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个比例怎么解?
(7)这里的500000是什么单位?那么是多少千米呢?
(8)我们刚才用的是设未知数,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你还能
用其他方法来求出答案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呢?
1.教学例3。
(1)要在这张纸上原原本本地画一个长80m,宽60m的操场的平面图,可能吗?应该怎
么做呢?首先应该注意什么?
(2)那么这个比例尺怎么来确定呢?用多少合适呢?
(3)比例尺的确定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说根据要画的实际距离大小及我们画平面
图的纸的大小的限制。我们如果用1:100的比例尺的话,大家算算操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
离相应是多少?我们这纸能画下吗?
(4)那说明我们还得把比例尺缩小一些还是放大一些?用多少呢?
(5)如果用1:1000,操场的长图上距离是多少?宽呢?怎么算?
(6)大家求出了操场长和宽在图上分别为8cni和6cm,那么现在大家就把这个平面图在纸
上画出来,表明长和宽,以及比例尺。
(7)画完后,要求学生把数值比例尺改写成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也一并表在图上,教
师行间巡视辅导。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线段比例尺的意思,其他同学评判法。
四.课堂检测
1.做“做一做”第一题。先指名学生说明线段比例尺的含义,然后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写
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第二题。指名学生说说已知什么,需要做什么工作。
五、课后作业
填空。
1.在一张精密零件图纸上(比例尺为5:1),量的零件长40毫米,这个零件实际长().
2.把一个圆形草坪画在比例尺为1:2000的平面图上,半径为3厘米,这个圆形草坪的实际
面积是()平方米。
3.050100150200米的地图商量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是9厘米,那么在比例尺是1:
3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图上距离是()
六、板书设计
用比例尺计算及画平面图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一座地面是长方形的厂房,长45米,宽25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设计图上,长.
宽各是多少厘米?
七、反思
第七课时用比例解决问题导学案
王珍林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与正比例的意义互为对应的联系,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二、预习学案
激发兴趣:同学们知道校园里最高的树是那一棵吗?老师很想知道这棵树的高度大概有多少
米,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们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测
量出这棵树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
问题)
二、导学案
(-)回顾旧知。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图略
2、你能算出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吗?
3、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4、教师引导: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
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解法,感知策略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
联的量吗?(板书:相关联的两种量:水费、用水吨数)
师: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可以在原题用符号的方法来划分,比如用水吨数用符号“。”表
示,水费用符号来表示,也可以用列项摘记的方法来划分(板书学习记录卡中的表格)。
2、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每个学习小组一张)
《用比例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卡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
表示)。
对应数据
相关联的两种量用
张大妈李奶奶
(2)分析判断。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的()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
答。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负责作学习记录。
•分析、判断和解答如果有不同想法可以补充。
(三)展示成果,形成策略
1、指定小组到讲台利用投影仪汇报,预设学生的汇报内容为:
相关联的两种量
张大妈李奶奶
水费(元)12.8X
用水量(吨)810
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
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或12.8:8=x:10),比
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1)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其它同学结合小组的汇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是补充意见。预设学
生可能质疑或补充:
(1)和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2)如果列出的比例是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和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
一定的,板书解法2)
(3)如果列出比例式是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比例中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预设之外的对策:如果没有学生提出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课前做好准备,出示不同的比例式
让学生讨论其是否可行。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
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步骤)好吗。?
小结: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判断相关联
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四解(解比例)、五检(用
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五、课堂检测
(-)测评练习
1、按要求做题。
小明买了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1)题中的()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人的()
和()的比值是相等的。
(2)设要用x元。列比例是()。
2、用比例解答下面各题。
(1)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子长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到一棵树的影子长
4m,这棵树有多高?
六、课后作业
1、先补充问题再用比例解答。
王师傅4小时加工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2、一条绳子长126米,剪下9米共做了5条跳绳。剩下的绳子还可以做多少条这样的跳
绳?
提高练习第1题可以补充“x小时可以加工多少个零件”或“要加工x个零件需要多少小时”,提
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相关联的两种量对应数据
张大妈李奶奶
水费(元)12.8x
用水量(吨)810
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即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x10
X=
X=16
答语。
六、反思
第八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导学案
王珍林银
一、学习目标
1.要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时的特征,以及掌握利用比例的知识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一些现实中存在的按照比例对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的实例
从而体会图形放大缩小的实际意义并观察得出图形放大缩小的一些变化特征。
3.通过鼓励学生实际操作将一些简单图形放大缩小从而掌握其中的方法,体现主体参与、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二、预习学案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用学过的知识解答。
(1)养殖场一个养殖房里白兔和黑兔只数的比是7:9,白兔有35只,那么黑兔有多少只?
(2)班级图书角里科技书与文艺书本数的比是3:5,文艺书45本,那么科技书有多少本?
三、导学案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分别投影出经过编号的系列现实中涉及图形放大缩小的实例图片。提问:这些现象你
见过吗?除了这些现象你还见过那些?指名多名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鼓励学生说说展示的
现象之外的例子.
(2)提问:这些实例中哪些是图形缩小的,哪些是图形放大的,大家按照编号分分类。
(3)大家都喜欢玩电脑,很多同学会在电脑上放电影,那么你会把现在屏幕上这个放电影
的窗口放大一些吗?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怎样把一些简单的图形应用比例的知识按照一定比例放大和
缩小。
(-)演示观察,体会图形放大缩小的基本特征。
(1)我们来看一个把图片放大缩小的例子。再有标尺的Word文档中插入两张一样大的长
方形图片,提问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现在我们把第2张图片分别沿着长和宽方向将他的长和宽延长一倍长,长和宽分别是
多少?大家卡这两幅图片现在有什么异同呢?
(3)那么两幅图的长于宽的比分别是多少?两幅图的面积呢?长之间的比,宽之间的比,
面积之间的比成比例吗?我们是按照什么比例放大图形的呢?
(4)哪位同学能小结一下图形按照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建筑工地广告牌工程施工合同
- 无锡市住房租赁合同
- 中外货物买卖合同
- 2025金融科技公司贷款合同
- 幼儿大班火箭上天
- 2025年份一月份装修合同入户门防盗等级检测争议解决机制
- 主播创业合同范例
-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6篇)
- 2025农行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合同
- 借款合同范例手机
- 2024年北京丰台区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真题
- 第五届绵阳市职业技能大赛赛项技术文件-焊工技术文件
- 询价开标流程
- 新型电力系统广义充裕性评估及规划方法研究
- T-GRM 102-2024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胞外代谢物应用技术规程
- 2025年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有答案
- 2025河北张家口崇礼区人民陪审员选任40人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拉森钢板桩支护施工方案
- 2025年荆门市水务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老年人安全与环境护理
- 天车安全操作规程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