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

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特

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

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再联系乘法的

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

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的保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直观性、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年

级学生主要依赖于直观性的教具进行思维,所以我想到摆小棒,通过摆自己喜欢

的图形,让学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本课我遵循

了直观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扶一一半扶半放一一放的教

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

起点。我创设了让学生摆自己喜欢的图形的情景,学生根据自己摆的图形说出乘

法算式,来引出课题《5的乘法口诀》。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为探求新

知创下良好的开端。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摆小棒,通过摆图形,让学

生理解1个5、2个5……,从而理解乘法的的含义。首先,第一个层次是5X11

X5的乘法口诀,老师编给学生看。第二个层次是编5X22X5的乘法口诀,采

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师指导学生编口诀。第三个层次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两

人一组学生自己编口诀。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观察口诀,发现乘法口诀的规律。

这样由“扶”到“放”,逐步让学生探究新知。教师始终处于客体地位,把学生

推到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

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同时,在由“扶”到“放”

的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在

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单位厘米,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

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且在实际测量与交

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一

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第一,桌字有多长?用你的方法来量一量,学生的兴趣很高,有用数学书、

铅笔、手的一扎长、直尺来测量,在比较用那中方法更好,得出直尺测量。

第二,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

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

基础。

第三,认识1厘米,安排活动:1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

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一一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2用食指和大拇指

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3在

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

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牙齿的宽、

纽扣的宽等等,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然后讲测量物体长

度的方法,“把物品一端对准0刻度,”这种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

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

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

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

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

不好,大部分学生是直接用尺子量来完成的。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

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

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反思

这个星期一直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

在学习的内容需要退位,属于逆向思维,因此在学习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

高度。

在进行教学时,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课堂中捕捉信息,体会方法。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对于小棒的操作最

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够十个就可以捆成一捆,而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学生

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要

拆一捆小棒,在这个地方就要问学生为什么想到要拆一捆小棒?一捆就是什么,

是多少个一?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再进行操作。接下来小结的时候就可以提炼这

个方法了。

二、及时引导,为笔算作好铺垫。以前学的进位加去都是强调满十向十位进

一,属于顺向思维,而现在是退位减法,属于逆向思维,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

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个位思考,“个位不够减的时候,怎么办?能不

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让学生上台

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突破“个位不够减,退一作十再减”的难点。也为后面的

笔算作好铺垫。

三、突出算理,重视方法。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这儿

就主要强调十位上被借走一个十后,十位上相减时应该如何计算,这个也是一个

难点,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多让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针对错的进行反复

强调,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四、计算题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这个环节如果注意不好的

话,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是白费。就是要特别注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

惯。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

1、要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楚题目,摆竖式的时候不把题目给抄

错。

2、要规范、合理的摆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

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学生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

在一起,而出错。

3、要提醒学生摆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

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

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

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

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一与两条边叉口

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

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

之后,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

下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

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

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

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

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

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

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

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动角过程中,我抛给学生的问题是:“你发现了什么?"我的

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叉开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

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

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

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加减法的估算》的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在100以内的加减

法的笔算教学中安排了“加减法的估算”一小节,这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教

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的这一生活情景,意

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

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他简洁、迅速地解决某

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释估算的过

程。

1、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由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蓝猫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能积极参与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找数最

接近的整十数,和猜价格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估算的感性认识。

2、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估计价钱再尝试简单的

估算过程,体会什么是估算,同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3、用审视和探究的眼光审视教材,在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

我舍弃原有的例题,把例题改为贴进学生生活。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

同时在例题教学时,紧紧联系精确计算,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找到两

者的区别和联系。直观的感受到估算和精确计算的联系。

4、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在探究100元钱买三种玩具够不够这

一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法,有的是用连加的方法估算的,也有的是用连减的

方法,也有的用加减混合的方法进行估算,我都一一加以肯定和鼓励。当出现了

5种方法后,在让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学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5、练习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中玩,也在玩中学。即巩固本节课所学

习的加减法的估算,又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要积极开动脑筋。

《乘加乘减》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不如以往《两步计算式题》的教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不

是由教师提出和说了算。而是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

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

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

1、利用主题图,以用引算。

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从而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乘加、乘减式题,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一,也是本节课的第一次算用结合

——以用引算。从乘加、乘减式题的得出,让学生感知算式与图意的内在联系,

并通过尝试计算来印证直观认识是本节课的第二次算用结合。设计中,我充分注

意了这两次算用结合并力图体现其结合。

2、图式结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的验证是设置主题图的用意之二,也是本节课算用的

第三次有机结合一一以用明算理。我以为,这一结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当乘

加、乘减式题出现之后,无论从顺序上还是直观上学生都觉得应该先算乘法,这

一算法正确吗?尽管“先乘除、后加减”是人为规定的,但规定并非想当然,得

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背景下,这就需

要让学生进行验证。设计中,我注重学生通过图式结合、心里默算来探究算理这

一环节,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探究和理解算

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让计算与生活相伴,起到学为所用,是本节课

设计中的第四次算用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我为寻求算用结合的最佳结合点而尽

力。主要是创设了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和同学们去参观一共

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数花的朵数。以及没有进行完的开放题,其意不在于

简单的“用”,而在于巩固算法,进一步明白算理,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时间放在了让学生说为什么会这

样想的叙述上,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总体感觉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很好,

特别是在说为什么的时候,需要一大窜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些同学的诉说,断断

续续,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复他们说的话,这样耽误了时间,没进行完。在我

预设时也过低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原本认为只有3-4种解决的方法,却出现了8、

9种方法,很令我惊奇,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学设想在课前

再多一点,这样会更好得把握时间,不至于使后面的开放题进行不完。课堂上任

何事情都会发生,一切皆有可能。我庆幸我还年轻,而且赶在了好时候,周围有

很多优秀的教师,学校也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

我的素质还要进一步提高,还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尽可能

多的吸收营养。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信息窗口2的情景图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感到加数相同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

有。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

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

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怎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3+3+3+3+3+3=18为例,

6个3,10个3,20个3呢?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学生讨论,板书出有代表性的

想法。比较算式,刚才用合并加数的方法,把算式变短了,谁能用一句话表示?

刚才我们用这种办法把算式变短了,你们知道数学家是怎么想的?板书:6X3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问“X”叫什么?6从哪里来?3呢?乘号是加号斜

过来的,因为乘法和加法有密切的联系,乘法就是由这样的加法得来的,因此,

科学家就把加号斜着得来的。怎么读呢?师领读6乘3,生齐读。然后问:用乘法

表示这样的加法简单吗?

上完这节课我才发现并不像我想像中的那样好。课后我想,如果不用书上的

情境图,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来一个摆小棒比赛呢?如摆三角形比赛,摆小树比赛,

摆正方形比赛,摆小房子比赛……摆之前要明确要求,在规定时间里,比一比谁

摆得图形又快又多!接着再来一个计算比赛:我们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自己摆的

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学生会说出很多个相同的

数相加的情况,$03+3+3+3+3+3+3;4+4+4+4+4;5+5+5;6+6+6+6教师可以

再追问一次,如果100个4相加呢?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

这时学生会“啊”的一声或者愁眉苦脸,这时教师还不讲乘法,问学生你为什么

会“啊”?你怎么不算了呢?这时学生会说这样太麻烦,教师这时趁热打铁引入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我觉得这样做,学生会更加清楚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乘法是怎么得来的,效果会更好。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反思

“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

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以前学习的口算方法来解决计算问

题。本节课重点是学习笔算加法,难点是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只需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竖式,教材主题图情境如下:

小学二年级四个班去参观博物馆,人数分别是36、30、35、34人,如果一辆大

客车限坐70人,哪两个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情境,由此

情境学生将面对进位和不进位的两位数加法。当我按教材主题图意提出“哪两个

班学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一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很积极,学生首先就想到了

二⑴班和二(2)班合乘一辆车、二⑴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二(2)班

和二(3)班合乘一辆车、二(2)班和二(4)班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

班合乘一辆车,随之出现了进位加。这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对于36+34的计算,有的学生已报出答案。对此,我表扬了他,同时避重就轻地

引导学生先关注不进位加,把进位加留作以后再研究。课后一想,这样是不是限

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怎样处理才更好?如果先只呈现(1)(2)班,解决了⑴

(2班的问题后,再呈现(3)(4)班,巩固笔算方法,这样就避免了一开始就

出现进位加。

教学完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先练习,试着自己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

计算。学生计算的劲头很高,问他们有问题吗?都一致摇头说没有。

计算结果很快地交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全对的不到四分之一。

总结错误类型有:题目数字抄错导致计算错误;不需要进位的却进位了;数位书

写不对齐(比较少,原因是前两节课强调格式比较多);横式得数漏写。

我想学生是会计算的,只是很容易出错误。我没有过多的批评,让孩子一一

订正之后,总结了几种主要的错误情况,让他们分别对号入座,并且一起总结出

了检查的三步骤:

一、读两遍题目,横式一遍竖式一遍,以防抄错题;

二、从个位算起边说边算一遍;

最后,检查横式的得数有没有漏写。

也许是刚刚经历了错误,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吧,第二课时的练习课学生的正

确率大大提高了,有错误的不到四分之一。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想:数学学习与生活一样需要经历与体验。学生自己经

历了错误之后再去改正它,看起来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它留下的印象确是深刻

的。而被告知的挫折和应对措施也许暂时是有效的,但在孩子的头脑中印象也许

就不够深刻,久之就会淡化。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从学生熟

悉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气球

上的数字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数字排列有规律吗?当学生发现这些

数都与数字7有关系时,趁机引导学生观察规律:“1个7是多少?2

个7呢……”接着出示课题,亲切自然。

新课程特别重视变革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本课

中,让学生编写7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和运用7的乘法口诀是教学

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独

立思考、小组编写口诀,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编写口诀、记忆口诀的

探索,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特别是

在如何记忆方面,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电视《西游记》,引导学生思

考,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口诀,对于特别难记的口诀,让学生讨论交流,

寻找规律,有效地激发孩子的探究心和创造欲。使孩子在交流碰撞中

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新知学习过程是一个

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师生的互动、智慧的碰撞,

使学生对于枯燥的口诀已经生发了感情,使原本静止的、程式化的口

诀记忆过程成为鲜活、生动的师生学习场景图,尽展在我们面前。

练习部分,设计了开放的练习,不管是古诗词、七巧板还是为

七个小矮人编歌,它们都来自学生所熟悉和喜闻乐见,学生对之是愿

意亲近的。这样就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学生的学

习思路,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生活处处

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道理。

《6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再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呈现的,所以

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旨在让学生主

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熟练

地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

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本节课时学生已初步具备推导、编写口诀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新

课时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有关6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自己编口诀,先让他们自己

探讨6的乘法口诀,然后小组(同桌)合作交流,互相说一说自己编的口诀是怎

样想的,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主探究问

题的能力,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达成教学目标,我让学生在情景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

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

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

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还存在以下几点应该进一步改进之处:

1、让学生在编制口诀的过程中还应大胆的放手,可以不引导学生编前三句,

因为前几句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口诀,直接编制6的所有的口诀,让学生在交流的

过程中说说‘'你觉得哪几句口诀你编的时候有困难,从而引出这节课学习的新口

诀只有“六六三十六、六七四十二、六八四十八、六九五十四”四句。

2、学生合作学习研究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操作

中做数学的理念,但应考虑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把合作学习的要求分几步

进行,根据学生情况适时调整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内容。

3、在记口诀一环节中,采用了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等多种方式,但是时

间有点短,老师觉得学生的口诀记得比较熟练了在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速

度比较快。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

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

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

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

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2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28人。外宿34人,内宿生28

人。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

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

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

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

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

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本学期要继续抓好养成教育,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

水平、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

(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

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

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

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使学生知道“1时=60

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

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

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

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

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

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

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

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

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

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

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

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六、教学进度

周时间教学内容课时备注

次课时总课

19.2-9.6第一单元、长度单位(8课时)5

1、认识厘米、米2

2、厘米和米的综合练习2

3、认识线段1

29.9-9.134、确定长度单位15

5、学情评估2中秋

第二单元、100以内加法和减法节休息

(19课时)2

1、加法

39.16-9.201、加法24

2、减法2

49.23-9.272、减法25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

59.30-10.4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22国庆节

休息3

610.7-10.114、整理和复习45

5、学情评估1

710.14-10.185、学情评估15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8

课时)3

1、角的初步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