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三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三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三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三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 课件 第三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二章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保卫马克思》一

写作背景20世纪中叶,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的解释中,形成了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把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即《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对立起来,认为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背叛了其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变成了一个实证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为了经济学而牺牲了哲学,为了科学而牺牲了伦理学,为了历史而牺牲了人,因此,必须以青年马克思取代晚年马克思;二是从青年马克思出发来解释马克思的思想,力图建构一个所谓的统一的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法国,一方面,萨特、梅洛-庞蒂等存在主义者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以及“西方马克思学”代表人物吕贝尔等人强调马克思思想的人本主义特征,由此导致人本主义在法国共产党内逐渐泛滥开来。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路易·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1918—1990)吸收了法国结构主义的基本观念,以巴歇拉尔的“认识论断裂”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对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化的思潮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解释思路,建构了一种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保卫马克思》就是阿尔都塞这一思想的写照。用阿尔都塞本人在《保卫马克思》的序言中的话来说就是:“历史把我们推到了理论的死胡同中,而为了从中脱身,我们也就必须去探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1965年,《保卫马克思》由弗朗索瓦·马斯佩罗出版社于法国巴黎出版。阿尔都塞与埃莱娜二

篇章结构《保卫马克思》实际上是阿尔都塞的一部论文集,由序言、说明和八篇论文构成。题为“今天”的序言,说明了写作原因以及为什么要反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发表于1960年12月的《新评论》,认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决裂在于他采纳了新的总问题;《论青年马克思(理论问题)》发表于1961年3、4月的《思想》,从政治、理论、历史三个方面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批判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矛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发表于1962年12月的《思想》,认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真正区别在于,马克思的辩证法强调矛盾是多元决定的;《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政治经济学与哲学)》发表于1963年2月的《思想》,认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对研究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很有意义,但此时的马克思总体上处于人本主义影响之中;《关于唯物辩证法(论起源的不平衡)》发表于1963年8月的《思想》,强调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实践的理论指引,是对特殊性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以及《关于“真正的人道主义”的补记》,再次重申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并确立了新的总问题;此外,还有一篇关于“戏剧”的笔记,即《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三

观点提示第一,从“总问题”入手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在当时马克思的思想研究中,存在着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析性前提。根据这一前提,任何思想结构都可以被还原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并对每个部分进行单独研究。在这种还原论中,原本丰富的思想被简单化为观点与结论,至于这种观点与其他思想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思想的流动过程则被遮蔽了。(2)目的论前提。在这种研究视角中,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变成了一个连续的量变过程,其理论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在目的论模式中加以判定。(3)在前两个前提的作用下,马克思的思想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观念化的进程,而马克思思想的具体发展过程与马克思的实际生活过程的内在关系则被遮蔽了。与这种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不同,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从“总问题”入手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1)每种思想都是一个真实的整体并由自己的“总问题”从内部统一起来,因而只要从中抽出一个成分,整体就不能不改变其意义。(2)每个独特的思想整体(这里指的是某个具体个人的思想)的意义并不取决于该思想同某个外界真理的关系,而是取决于该思想同现有的意识形态环境,同在这一环境中得到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每个独特的思想整体的发展,其意义并不是取决于这一发展同被当作其真理的起点或终点的关系,而是取决于该思想的变化同整个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同构成意识形态环境基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关系。(3)推动每个独特思想整体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在该思想的内部,而在它的外部,在作为具体个人出现的思想家,以及在个人发展中根据个人同历史的联系而得到反映的真实历史。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就是要揭示马克思的思想中的“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揭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的深层逻辑。第二,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认识论断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认识论断裂”,即从早期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向后来科学的历史理论的转变,这也是“总问题”的根本转换。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大的时期,即1840—1845年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的青年时期和1845年思想断裂之后的理论时期。在这两个大的时期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历史阶段。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840—1842年为《莱茵报》撰文的理性自由主义阶段,这一阶段存在着一个康德和费希特类型的“总问题”;二是1842—1845年的理性共产主义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建立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总问题”的基础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断裂时期的著作,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新的“总问题”。1845年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成长时期(1845—1857)和成熟时期(1857—1883)。按照这一划分,只有到了《资本论》之后,马克思的科学历史理论才真正形成。第三,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总问题”有两个核心构件:一是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人的本质”;二是这个本质从属于“孤立的个体”,这些“孤立的个体”是真正的主体。“普遍的人的本质”是一种本质的唯心主义,同时,这种“普遍的人的本质”必须通过个体的主体性展现出来,这又是一种主体的经验主义,正是这种主体的经验主义构成了传统唯物主义的本质。因此,在人本主义的问题式中,本质的唯心主义与主体的经验主义是相辅相成的,这种人本主义正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早年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从1845年起,马克思同早期那种将一切政治和历史都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这种决裂主要体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以一种新的“总问题”代替了旧的“总问题”,这就是马克思自己所说的“历史科学”。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这一断裂表现为三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提出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经济起最终决定作用等崭新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新的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二是彻底批判任何哲学人本主义的理论要求;三是确定人本主义为意识形态。因此,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是反人道(本)主义的。第四,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多元决定过程。主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想象,科学的历史理论不再从主体出发来解释历史,而是从生产方式出发来解释历史。由支配性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总结构决定着区域结构,因此,历史发展不是受某一因素所决定的过程。归根到底,经济所起的决定作用在真实的历史中恰恰是通过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位作用而实现的,这就是多元决定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决定论,而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多元决定论。只有从这种多元决定论出发,才能解释历史整体的不平衡特征,才能在整体的不平衡发展中寻找发生决定作用的根本力量。《保卫马克思》提出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的“总问题”及其转变的“认识论断裂”学说,并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提出了新的解释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保卫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大受追捧的时代,冷静地看到了这种解释模式中的深层逻辑问题,它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并在欧美左派理论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巴里巴尔认为,《保卫马克思》“既是依某种方式、依这种方式的逻辑和准则解读马克思的一个宣言,也是保卫马克思主义,更确切地说,保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宣言……是20世纪最具原创性、最雄辩、最具说服力的尝试之一。这种尝试完成了赋予马克思主义一种理论的形态及形象”。四

文本选读正是为了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我才开始阅读费尔巴哈的著作,后来又出版了他在1839至1845年期间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由于同样的理由,我很自然地开始从他们各自使用的概念的细微差别中去研究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的性质。因此,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特殊差异性问题,在形式上就变成了以下的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是否存在一种认识论的断裂,以标志出新的哲学观的出现,还有关于断裂的确切位置这个连带产生的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的范围内,研究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便具有了决定性的理论意义(是否存在断裂?)和历史意义(断裂的位置何在?)。当然,为了肯定断裂的存在和确定它的位置,我们只能把马克思用以说明和指出这一断裂发生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说过的那句话(“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当作是一个需要经过检验才能加以肯定或否定的声明。而为了检验这个声明,就必须有一种理论和一个方法——必须把据以思考一般的现实理论形态(哲学意识形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概念运用于马克思本身。没有关于理论形态史的理论,就不能弄清和认识用以区分两种不同理论形态的特殊差异性。为此,我以为可以借用雅克·马丁关于总问题的概念,以指出理论形态的特殊统一性以及这种特殊差异性的位置。我以为还可以借用加斯东·巴歇拉尔关于认识论断裂的概念,以研究由于新科学的创立而引起的理论总问题的变化。我们说要创造一个概念和借用一个概念,这决不意味着这两个概念是武断的或从外面凭空加给马克思的;相反,我们可以证明它们在马克思的科学思想中都存在着和活动着,即使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的存在处于实践的状态。这两个概念给我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最起码的理论依据,使我对青年马克思的理论转变过程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并且得出几个确切的结论。这里请允许我以十分简略的方式概括一下我多年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本书所发表的文章只是这些成果的部分见证。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断裂”;据马克思自己说,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的、用于批判他过去的哲学(意识形态)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总共只有几段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这个断裂的前岸;在这里,新的理论信仰以必定是不平衡的和暧昧的概念和公式的形式,开始从旧信仰和旧术语中表露出来。二、这种“认识论断裂”同时涉及两种不同的理论学科。在创立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同时,马克思同自己以往的意识形态哲学信仰相决裂,并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我特地用了约定俗成的术语(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出这一断裂的双重成果。而且,我还要提出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所出现的两个重要问题。既然新哲学的诞生是与一门新科学的创立同时发生的,而这门新科学又是历史理论,这就自然会产生一个带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根据什么必然的原理,历史理论科学的创立必定会在哲学中引起和推动一场理论革命?此外,这种情况还会造成一个不可忽视的实际后果:由于新哲学同新科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新哲学就很可能会和新科学相混同。三、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第二阶段本身又可以分成两个小阶段,即马克思的理论成长阶段和理论成熟阶段。为了便于我们今后的哲学工作和历史工作,我建议用几个临时术语来记录这种分期法。1.我建议把马克思第一个大阶段的著作,即从他的博士论文到1844年手稿,《神圣家族》也包括在内,叫作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这种叫法已经得到了公认。2.我建议用“断裂时的著作”这个新词来称谓1845年断裂时的著作,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两篇著作里,第一次出现了马克思的新的总问题,但这个总问题往往还部分地以否定的形式和强烈地以论战和批判的形式而出现。最后一个阶段即革命爆发的阶段,其特点是矛盾的压缩出现不稳定性,从而导致整体的分解和重新组合,也就是说,在质的新基础上全盘改组整体的结构。因此,单纯“累积”的形式(只要这种“累积”仅仅是量的“累积”)就表现为辩证法的次要形式(因为累积只是作为例外才具有辩证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矛盾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不平衡性”或“多元决定性”,而不平衡性本身又是矛盾的存在条件的反映,换句话说,始终既与的复杂整体的特殊不平衡结构(主导结构)就是矛盾的存在。根据这种理解,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建立在矛盾多元决定基础上的转移和压缩,由于它们在矛盾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规定着矛盾的阶段性(非对抗阶段、对抗阶段和爆炸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复杂过程的存在,即“事物的发展”。选自《保卫马克思》,顾良译,12-1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进一步阅读的文献1.[法]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