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
一、大数的认识
亿以内数的认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有
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
握新知。本节课注重知识迁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
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
础促进知识的迁移,认识计数单位千、万,了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
进制关系,并在教学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但同时在教学中也
发现了以下的不足:因不够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部分学生在认
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更大的数时有一定的困难。如
果能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经验,选择更合适的数据,引导学
生认识“十万”“百万”的计数单位,效果也许会更好。
亿以内数的读法
“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新知。如:在学习例2亿以内数的读法时,先
学习只有万级的数,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
读一个“万”字,再学习含有含有两级的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并突出哪些“零”该读,哪些“零”不该读的难点。最后引导学生自
己总结出读数的规则。层层递进,为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也为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了空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
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定学习基础,有些题学生才会
做。所以,在设计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
经验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设计本课新内容时,
让学生自己大胆去试写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
进行写数,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出不同的写法进行交流。最后引导总结
出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学生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写数的错误,在课堂上及时分析学生的
出错原因,大多是由于“0”的占位问题把数位写多了或写少了。从
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他们用的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的方法,
方便又快捷,可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就是容易马虎出错,尤其是写中
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如果写出数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
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方法”和“亿以内数的认识和读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
是使学生掌握多位数的比较方法,并能准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培养
学生的数感。本节课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
也存在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较好,但学生的课堂主体
地位没有更多地体现。其实,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也同样适用于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之后,例题的教学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以小组
讨论的形式自己比较出数的大小。另外在练习时要给学生更多地时间
口述比较方法,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大数的改写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大数的改写方法和省略万位后面的
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学完
改写后,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一学完大数的“省略”,就会发现学
生连改写也不会了,主要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该
用“心”。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将两个知识放到一块进行对比教学,
和学生一起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相互交流,
结合自己的错误发表各自的想法,寻求好的方法,从而发现:
一、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2改写使用
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题型也有区别,改写题型有“将下
列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题型有“省略万位后
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二、要保证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
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必须做到“一找”“二看”“三
用”。“一找”,找到“万”位。“二看”,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上
是几。“三用”,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和读法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十进制计数法和计数的原则是读、写多位数和计算的基
础。在本节课中,教师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数的产生”和“十
进制计数法”贯穿在数发展历史的背景中,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
体系的建构。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来源
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
会到数学的价值。
但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极限的数学思想,也许效果会更好。对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
说说自己的理解,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直观地说明“无限的”就
是一个一个地数,总是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
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亿以上数的认识
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不是
简单地进行读写,而是把读数和写数的教学与理解数的意义相结合,
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安排。以亿以上数的读法为例,可先让学
生借助读亿以内的数的经验,试读出例1中的三个数,再让学生交流
读数的方法,并由此总结出读数的方法,然后组织读数活动。这三个
基本环节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尝试探索一一交流总结一一熟悉巩
固,获取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全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也培
养学生在探索亿以上数的写法和改写的数学活动中,利用已学知识进
行迁移类推的能力。
本课教学不足之处是,在学生探索完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用“亿”
作单位的数后,没有将它与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对比,沟
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以致少数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方法混淆不
清,不能正确地进行改写。在学习完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后,
题目要求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少数学生也糊里糊涂地运用了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而单位写的却是
“万”。在练习课时,应重点强调这个问题。
计算工具的认识及用计算器计算
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
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
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
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
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
纳的方法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1亿有多大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综合应用课,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
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
个数有多大。学生通过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建立数感,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亿有
多大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一亿有多大,放手让学生去思
考、交流,由小组合作完成,切实给学生自主活动的平台和空间。学
生通过自主探索活动,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积累了许多数学
活动的经验,增加了学习成功的经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公顷和平方千米
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需要出发,感受学习“公顷”
“平方千米”的必要性。课上先复习学过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然后让
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教室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较合适?在此
基础上,自然引入“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丰富、
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感受“1公顷”“1平方千米”有多大。由于学生
年龄小,生活空间相对狭隘,见识少,体会“1公顷”“1平方千米”
的实际大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多种渠道,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会,
逐步加深印象。先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100米,1000米有多长?然
后想象边长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直接告诉学生这
样大的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1平方千米,从而初步感知它们的大小。
三、这节课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概念,
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
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带学生到操场实际感受,这对学生建立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有重要意义。角的度量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概念性强,学生感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引入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注重从学
生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直线、
射线、线段,要求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导入阶段让学生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线,探究阶段让学生利用学具观
察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应用阶段让学生借助各种图形加以巩固
和拓展,这些都使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角的度量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角的基本知识以后,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
的大小。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角的认识,量角器中心点、0°
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
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由于量角器上有两圈刻
度,学生很容易读错(将锐角的度数读成是钝角的度数)。因此将教
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原理,区分大小不同
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不同的角的度数。
反思教学过程,发现自己还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
量角的过程仍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使零刻度线
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
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
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分类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
础进行教学的。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
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时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得出正确的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利用了活动角,用活动角不仅引出各
种大小的角,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
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
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更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学生认
识了平角和周角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辨认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以更
多的实例丰富他们对角的认识。
2.在课堂中齐问齐答的方式应少一些,多给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
法的机会。
画角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
探究新知时,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
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0°的
角。学生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0°角的方法。最
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
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画不准。仔细
反思,可能是:学生在画角时一,内外刻度分不清。这说明他们在画角
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
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角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
的角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
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又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
识,在头脑中没有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
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逐步培
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练习七
教学本课时,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
的感受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一,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
识直线、线段、角这些概念。教学的过程是比较顺利的,教学目标基
本完成,学生学得也很有兴趣。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1.在让学生对量角、画角整理
总结时,只是让学生通过泛泛的讲来了解,显得不够扎实,如果加上
学具的辅助,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效果会更好;2.怕完不成
教学任务,教师讲的较多,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呈现不够,资源生成也
变得很少。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注意,要敢于放手,以培养学
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主。
四、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没有0的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
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
本节课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探索的空间,注重学生间互相交
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145义12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与
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但教师在教学结构的处理上还有不
妥之处,第一环节”复习乘法学习的历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
本节课在“巩固练习”方面做得比较不够。另外教师在时间上的处理
不得当,所以在今后备课时,要考虑到各个环节时间分配上的问题,
才不会导致教学结构上的缺失。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本节课开头就铺设了一些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题,让
学生说出口算过程,为新课做好铺垫,达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
动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接着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列出一个因数
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通过学生的尝
试练习,小组交流,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乘法经验,探究简便的笔算
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过程、算
理的重点讲评。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容易,但是在
课后的练习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学生在做两个乘数末尾都是0的
乘法算式时,容易漏写0;二是在进行竖式计算时,学生容易把因数
末尾的0对错位;三是个别学生在学习因数末尾有。的乘法的笔算后,
会与之前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末尾没有0的乘法混淆,造成竖
式对错位以致计算结果也出错。
针对以上问题的改进方法:一是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
两个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最后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二是
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
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三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
末尾有0和没。的笔算进行区分,并加强巩固练习。
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
的规律。因为在乘法口算练习中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习题,所以在教学
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观察、计算、分析。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规律,感悟数学的思想方
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
纳规律的方法,从而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
但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
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
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扩
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
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的出数。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
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
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做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
和灌输。在学生总结时,学生的语言不是十分准确,因而,学生的总
结能力还有待与教师的进一步关注。
常见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自主探索
来明确单价、数量和总价及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有效地把握教
材,使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想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
落实。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一、在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中,
一些基本的术语,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全程参与,这样就为学生下一步奠定了基础;二、尝试活动,自主探
索,教学时,先出示例题,要求学生先读题,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和问题,找一找算式中每一个数量表示什么,从而理解“单价、数量、
总价”及“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式,整个关系式都
由学生自主做题而得出,水到渠成。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认识平行和垂直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继而灵活
应用概念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本节课中,主要结合
学生的生活情境来教学,整体呈现、逐步建构。新知的探究紧紧抓住
“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活动。首先让学生画图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内两
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观察分类,通过操作、验证使学生逐
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
情况,而相交中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最后顺水推舟揭示
概念。
关于平行的概念,教材上给出的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
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个人认为这里
更应该突出一个“永不相交”,因为直线具有可延伸的特点,只有在
平面无限扩大,直线无限延伸也不相交的情况下的两条直线才能成为
平行线。在这个概念当中需要给学生讲清的有两个地方:一是在同一
平面内,二是永不相交。在讲授前者时可以先给学生铺垫一下什么是
同一平面,如我们的桌面、墙面、地面等等都是一个平面,而桌面和
墙面就不是同一平面,在桌面和墙面上分别画一条直线,虽然不相交,
但它们也不平行(在同一个截面上除外);在讲授后者时可以通过让
学生亲自延伸,教师再在多媒体上进行演示两条平行线延伸的过程,
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画垂线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
认识结构重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探索“画垂线”的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通过学习自己所亲
身实践,掌握如何画垂线。
认识垂线性质
本节课认识垂线的性质,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把直线外一点A和直
线上任一点连起来,经过实际测量得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
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先让学生观
察长方形的特点,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最后通过画垂线的方法
画出长方形。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活跃,但这
节课也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如,学生的生活实践很难与学习
的知识相结合,不少学生很难进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练习中出现
的怎样走最近,要画出垂线段来,个别学生不太理解学习起来很费劲。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本课时,可先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长方形框架拿出来,经过
拉动后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识长
方形,又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都有内在的
联系,激起学生探究的稀兴趣。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引导学
生小组讨论:比较一下,这些形状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
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学生一个广泛
的、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
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学得非常积极主动。整节课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
教学手段,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认识梯形
本节课学习了梯形的相关内容,相对来说教学内容较多,实际教
学时还是比较顺手的,因为有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铺垫,学习过程也
与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相类似,先学习梯形的特征,认识梯形的各
部分的名称,比较与平行四边形的不同,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
最后学习四边形的分类。整个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学习起来也没有多
少困难,通过画、折、剪、拼等形式边做边学,学生也比较感兴趣。
特别在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给四边形分类,再说出为
什么这样分,分了学生自主的空间又便于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在讲解
关系时.,把四边形比作大家族,其他则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员,并用课
件演示出来,形象又具体。
本节课的不足是动手操作的时间把握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还
有待于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积累
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
引学生。
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口算除法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
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估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生经
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教学时,利用课件呈现分彩旗的情
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对于学生
不同的口算方法,让他们进行交流,互相了解。通过“说”提升学生
对口算过程的认知,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营造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
在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基础上教学的。因
为这一节计算课,它本身就比较枯燥,而理解算理,正确计算又是它
的重点,要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本节课利用现实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
的空间,注重学生间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的培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的初始内容,难度并不大,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
练习,强化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容易产生许多学生在笔算的过程中对
商的定位没有掌握好,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重视。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本课学习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除法,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
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去试除被除数。
试除历来是除法教学的难点,过去往往采用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
式,把试商的方法讲给学生听,示范给学生看,逼着学生在模仿中学
会试商,这违背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通过问
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
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
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可进一步追问,作进一步的引导。计算教学,
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才能
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
方法。在教学时,结合具体联系巩固和复习前面学习的用“四舍五入”
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用“四舍
五入”法来计算,感受多次试商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用不同
的方法试商,培养学生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试商的方法。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除的顺
序、试商的方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基本相同,只是商的位数多了,
计算复杂了些。所以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情境,一方面,为学
生计算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
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基础,可以放手让
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亲身经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饿形成,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商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一探索
交流一一总结”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
激励、共同发展。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
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体验成果的喜悦,
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在讲解完规律
过渡到应用时,衔接不够自然;规律应用的过程中,讲解简便运算后,
总结不到位。其次学生没有足够的探究时间。每一个环节看似都很民
主,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探究时学生还没有进行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教师已经把他们的思维拉了回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争取做到更好。
七、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从中进
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
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也带来了一定的难
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
发散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制条形统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异位妊娠教学查房的护理
- 文化娱乐行业假期管理
- 公司活动灯具租赁合同
- 校园资产使用规定
- 绿色环保工艺指南
- 萤石矿建设延期协议
- 互联网医疗平台网络部署协议
- 产权过户协议样本
- 通讯设备租赁协议样本
- 液态食品罐体清洗服务协议
- 国开电大本科《管理英语3》机考真题(第六套)
-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课件
-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报告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报告八篇
- 技术服务和质保期服务计划
- 年度供应商审核计划表
- 题型汇编丨2023届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图像说理总结
- 风景谈(第二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库及答案
- Sample-Invoice-样品发票模板1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期末试题
- 篮球一对一攻防练习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