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三行对译”(讲)【课件】_第1页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三行对译”(讲)【课件】_第2页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三行对译”(讲)【课件】_第3页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三行对译”(讲)【课件】_第4页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富贵不能淫“三行对译”(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富贵不能淫原文呈现1文学文化常识2原文解析3全文中心4思维导图5常考名句理解6对比勾连7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ɡ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原文呈现】(红色字为重难点易错字词)1.孟子,名轲(kē),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2.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3.公孙衍(yǎn),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4.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文学文化常识】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段层精解】景春提出“什么是大丈夫”的观点。【原文解析】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行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候,父亲教导他;怎么,哪里。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告诫。谨慎。行冠礼。教导、训诲。这里指丈夫。准则,标准。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判断句泛指妇女。(核心知识:论证思路及方法)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遵从。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段层精解】孟子用“妾妇之道”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判断句(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排比)

文章论述了“何谓大丈夫”的问题,孟子先以“妾妇之道”类比,后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等外部因素迷乱、动摇、屈服。【全文中心】富贵不能淫第1段第2段得出结论→真正的大丈夫提出论题→什么是大丈夫以妾妇顺从之道讽刺→非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思维导图】(1)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操。(2)孟子在《富贵不能淫》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得志和失志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常考名句理解】【对比勾连】对比点分析阐述人物品质:坚守原则《富贵不能淫》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当: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能使其迷惑、动摇、屈服。《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作者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高洁自重,不被外物侵扰,保持内心的纯净。对比点分析阐述写作手法:论证方法《富贵不能淫》类比论证,以女子顺从丈夫意志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对君王意志的顺从,讽刺他们没有独立人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举例论证,说明“地不利”“人不和”的情况;对比论证,将施行仁政与未施行仁政进行对比,指明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例论证,通过对六位逆境中的人物事例的罗列引出下文说理;道理论证,直陈天降大任之人所要遭受的苦难,继而点明这是“动心忍性”;对比论证,把成就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