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第14讲 调整与创新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初-1945年)(学案)_第1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第14讲 调整与创新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初-1945年)(学案)_第2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第14讲 调整与创新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初-1945年)(学案)_第3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第14讲 调整与创新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初-1945年)(学案)_第4页
2024届二轮复习第三板块 第14讲 调整与创新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初-1945年)(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4讲调整与创新: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世纪初-1945年)主干知识重构体系化复习任务一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国际关系整合必修下册第14、15、16、17课,选择性必修1第12、15、18课,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史实。一、两次世界大战维度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年)背景(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主要矛盾: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3)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重要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重创了各国经济(3)诱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4)帮凶: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5)罪魁祸首: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进程(1)1914年战争爆发,进行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2)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3)1918年,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2)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4)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5)1945年,德国、日本先后投降影响(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1)欧洲遭受致命打击,各国国力严重消耗(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3)苏联军事和政治强大,赢得国际威望(4)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战后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帝国主义国际新秩序(2)国际联盟: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美国未参加,英法操控国联),“全体一致”原则影响作用发挥,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1)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可操作性强国际法的发展(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2)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形成“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3)1928年,《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是,该公约并未真正实行二战后签署的《联合国宪章》,确定“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货币体系(1)经济大危机导致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崩溃,分别构建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集团(2)1944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社会治理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二、十月革命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一)十月革命过程(1)打倒沙皇: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指明方向: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3)抛弃幻想:1917年7月,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4)再现曙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意义(1)对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俄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2)对世界:①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表现(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中国国共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动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越南抗法斗争;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41年,埃塞俄比亚击败意大利侵略军,恢复了国家独立(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影响(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2)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3)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核心概念】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复习任务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整合必修下册第15课、选择性必修2第3、9、11、13课,归纳这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史实。一、苏俄(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维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帝国主义包围封锁(2)经济文化水平落后(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2)实行工业国有化(3)取消自由贸易(1)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建立工农联盟(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1)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评价(1)保证了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2)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3)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经济(1)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2)国际贸易: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粮食生产(1)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3)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墨西哥分别培育出玉米、小麦新品种居住环境(1)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2)20世纪以来,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人们出行交通运输(1)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2)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3)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转变成金属,出现喷气式飞机【核心概念】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国家资本主义:指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实践。(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开始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普遍推行。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即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复习任务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思想文化碰撞与交融整合必修下册第15、16课,选择性必修3第8、10、13课,梳理这一时期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史实。维度史实思想列宁主义:(1)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2)意义: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人口迁移20世纪初,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犹太难民等文化交流(1)取名为“孔子”的中国大袍式系列,吸收中国服装剪裁方法的“自由”套装,杂糅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2)20世纪以来,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现代战争与文化交流(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①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民族独立国家诞生,改变这些地区的政治版图;②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民族民主运动高潮出现;③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民族民主意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核心概念】民族意识、民主意识、民族自决(1)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特征之一。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2)民主意识是人们对于民主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3)民族自决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硬核聚焦剖析核心化高频考点备考攻略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国际关系把握“两个体系”“两个国际组织”“两种革命”(1)“两个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2)“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3)“两种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抓住“一个主题”“两种主义”“三个政策”(1)“一个主题”: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2)“两种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三个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思想文化碰撞与交融关注“两种思想”“三个方面”(1)“两种思想”:民族主义、列宁主义(2)“三个方面”:人口迁移与文化交融、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交锋考向一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国际关系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2·山东等级考·T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一战初期②核心价值: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增强国家观念情境载体以一战初期英国对法政策的调整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②转化信息:“欧洲均势”政策导致英国对法政策在一战中发生明显变化,故选B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两次世界大战1.(2022·浙江6月选考·T21)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A.“结伴不结盟”B.“集体安全”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解析】选D。英国摆脱孤立地位,与日本结盟,或者英国出于抗衡德国需要,与俄国结盟,都是基于英国的国家利益考虑,故选D。“结伴不结盟”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中英国与日本、俄国结盟,排除A;“集体安全”政策又称集体安全保障,是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与材料中英国的政策变化不符,排除B;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说法,排除C。2.(2021·湖北选择考·T14)如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解析】选A。据材料“1940-1944年五国军火产值”可知,1942年后,美国军火产值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即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故选A;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世界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阵营,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C;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经济的腾飞、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发展等,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3.(2021·天津等级考·T13)下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盟国军队实施的某重大军事行动示意图。该军事行动达成的直接政治后果是 ()A.欧洲第二战场开辟B.轴心国集团的瓦解C.反法西斯战争根本转折完成D.联合国成员国的进一步增加【解析】选B。据材料“1943.7”“1943.9”可知,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与美英进行秘密谈判,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国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故选B;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材料不符,排除A;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与材料不符,排除C;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4.(2022·浙江6月选考·T23)“抗日何所恃?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次会议召开地点所处地区是 ()A.西亚 B.东欧C.北非 D.东亚【解析】选C。根据所学,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了开罗会议,颁布《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群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在埃及,因此是北非,故选C;排除A、B、D。视角2十月革命5.(2022·全国乙卷·T35)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解析】选C。1917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大多数人选择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为对临时政府施压,迫其开始和谈,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性认识不清,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故选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与史实不符,排除A;题干材料未呈现沙皇残余势力的相关信息,排除B;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这场战争激化了俄国国内严重的社会矛盾,为俄国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D不符合史实,排除。【备选习题】1.(2022·北京等级考·T13)1625年,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国际法是主权者之间确定并相互认可的一套规则,此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下列选项属于国际法的是 ()①《威斯特伐利亚和约》②《拿破仑法典》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选D。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故①正确;《拿破仑法典》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为其他国家制定民法典提供了范本,不属于国际法,故②错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一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联邦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仅适用于美国,故③错误;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属于国际法,故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2.(2021·重庆选择考·T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该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解析】选C。由材料“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可知丘吉尔认为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扭曲的安全观、民族观等极端思想都成为诱导战争爆发的因素,故选C;由材料“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可知强调的是极端思想和情绪,而非军备竞赛,排除A;由材料“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可知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冲突,而非文明冲突,排除B;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场景,经济的低迷引发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3.(2022·北京等级考·T15)下列史料涉及的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②“(八日)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翻克伦斯基政府(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③“(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领土。”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②①④③ D.④②③①【解析】选B。①“三国之宗旨……归还中华民国”指1943年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的开罗会议发表的《开罗宣言》,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必须将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归还中国;②“(八日)彼得格勒……推翻克伦斯基政府(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指1917年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③“(中美)……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④“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领土”指1938年《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故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选B。深探究·精归纳主题世界政治发展趋势与国际关系材料温斯顿·丘吉尔是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他的外交战略充满着政治智慧。以下是不同时期丘吉尔对苏政策的言论。阅读下表,回答问题。时间(任职)言论1918年12月(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1932年5月(在野党议员)“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联。”1938年9月(在野党议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侵略的伟大同盟,我们就将陷入致命的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拒绝同苏联的正常合作,那是极端愚蠢的。”1941年6月(首相)“苏联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1942年上半年(首相)“如果考虑到苏联为消灭希特勒、为我们的共同的事业所做出的一切,我们为苏联所做的事太少。”1942年10月(首相)“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苏联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1945年2月(首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苏联的统治浪潮正在席卷欧洲。为了与苏联尽早摊牌并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必须转变我们的立场。”——据徐瑞雪《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等整理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丘吉尔的“政治智慧”。提示:丘吉尔的言论体现了对苏外交政策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十月革命后,丘吉尔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仇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的绥靖政策,丘吉尔力主与苏联联合,体现了政治家的远见;二战全面爆发后,英、苏相继遭到德国的进攻,丘吉尔联合苏联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二战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丘吉尔在与苏联合作的同时,又极力宣扬苏联的威胁,对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所谓丘吉尔的“政治智慧”实质上是从资本主义和本国的立场出发,为维护本国的利益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其对外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霸权主义色彩。核心整合1.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2.英美对战争政策立场的变化时间英国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政策:极力推行干涉苏俄的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结果:干涉苏俄的活动失败;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政策: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结果:建立起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20世纪30年代·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妄图祸水东引·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政策:实行“中立”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取得了胜利·政策:放弃“中立”政策,加入反法西斯阵营;·结果: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拓展延伸】1.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项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相同点背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形式根据一系列国际会议所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体系特点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不同点大国意志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作用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中心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建立基础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两个战胜国美、苏的妥协调整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2.多角度认识国际联盟的建立从出发点看(1)美国的倡议迎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2)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从进步性看(1)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2)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局限性看(1)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弱了国联的权威性(2)国联沦为了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终于走向了世界大战考向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全国乙卷·T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②核心价值→建设和谐社会,增强道路自信情境载体以美国法西斯组织杀害共产党员等创设社会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美国法西斯组织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会,杀害共产党员等②转化信息:经济大萧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势力趁机大肆活动,美国国内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是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的表现,故选A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1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2023·广东选择考·T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变化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解析】选C。材料中1932年到1941年之间成立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反映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程,故选C;材料反映出工业人民委员部在1932年就已经出现,当时卫国战争尚未开始,排除A;材料中的工业人民委员部包括轻工业,但没有反映轻重工业的对比信息,故无法得出经济比例失衡的结论,排除B;这一时间段是苏联模式形成发展的时期,而这一体制是排斥市场调节作用的,排除D。2.(2022·江苏选择考·T15)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C.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解析】选C。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强调十月革命后苏俄工人通过参加义务劳动促进生产,有利于早日结束战争,因此该创举体现了通过劳动推动人的解放,故选C;苏联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8年,排除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排除B;材料只提到工人的认同,并未提及农民的态度,排除D。3.(2022·湖南选择考·T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解析】选D。据材料“国内战争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目的在于确保战争胜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国内战争结束之后,苏维埃政府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根据“国内战争的需要”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排除A;该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适应国内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战时应急措施,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直接路径,排除B;因为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才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4.(2021·天津等级考·T11)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解析】选A。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故选A;“消失”说法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立依然存在,排除B;苏维埃俄国的政权基础没有变化,仍是无产阶级,排除C;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建设道路探索已经突破,排除D。视角2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调整5.(2021·全国甲卷·T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解析】选A。据材料“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失业剧增,故A正确;依所学可知,大萧条期间,社会矛盾尖锐,故B错误;依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故C错误;依所学可知,福利制度确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故D错误。6.(2021·广东选择考·T14)图1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A.货币贬值已缓解了经济危机B.经济模式改弦易辙势在必行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建立D.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解析】选B。题干信息:漫画描述了胡佛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出台了一些解决政策,但是收效甚微,1933年罗斯福取代胡佛成为美国新总统,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罗斯福新政,B正确;货币贬值加剧了经济危机,激化了国际矛盾,A错误;社会保障制度是西方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建立的,C错误;国家干预政策初见成效图片中未体现,D错误。【备选习题】1.(2022·湖北选择考·T15)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解析】选B。据材料中“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可知,十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外危机,俄国皇室瓷器厂采用这种形式,增加了政府外汇,一定程度上巩固新生政权,进而说明政治对现实的妥协,故选B;“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可知既输出革命文化,又保留传统色彩,增加外汇,因此A表述不全面,排除;依所学,英美等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苏俄被排除在国联之外,因此并未打破外交孤立的现象,排除C;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反映了俄国从封建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演变的历程,具有政治色彩,排除D。2.(2022·浙江1月选考·T21)下图为1931年10月刊载的讽刺漫画《通往繁荣之路》。一名美国男子正迷茫地看着指示牌上凌乱的信息: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还有一块绕柱两圈的指示牌,上面写着“就在拐角处”(JustAroundTheCorner)。下列项中,对漫画解读合理的是 ()①美国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②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③美国交替使用反危机手段摆脱“滞胀”困境④“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政策导致失业率上升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据材料“就在拐角处”可知,1931年正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经济危机带来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动荡,而胡佛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美国此时正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故①正确;据材料“1931年10月”“就业、失业;储蓄、消费;增加建设;谨慎、大胆”可知,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自相矛盾,故②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③错误;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克林顿政府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故④错误;选择A符合题意。3.(2021·辽宁选择考·T14)1929年至1930年底,除农业外,法国大多数经济部门还在增长,当时,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据此可知,法国经济危机爆发较晚的原因有 ()①经济体制的优势②对国际市场依赖小③工商业相对落后④产业工人队伍庞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C。法国经济体制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故①错误;“外贸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有限”说明法国对国际市场依赖小,故②正确;“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87%的商店只雇用5人甚至不足5人”说明法国工业生产缓慢发展,商业相对落后,故③正确;“1/3以上靠工资生活的人受雇于不足5人的企业”说明产业工人队伍规模不大,故④错误;选择C符合题意。4.(2020·海南等级考·T17)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1939年)一书中描述了美国贫苦农民的处境:他们静静地站在那儿看着土豆漂走,听着尖叫的猪被杀死在河沟里,被埋上生石灰。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愤怒的葡萄正在长成。该作家这一描述 ()A.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规律B.表明应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C.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D.说明了美国联邦制确立的历程【解析】选B。从材料的“1939年”可知材料所讲述的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减耕减产,并销毁大量农产品,目的是调节农业,提高农产品价格,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但这些措施同时也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要理性看待美国政府政策,政策带有两面性,故选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材料不涉及,排除A;材料描述美国贫苦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不满,不涉及呼吁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排除C;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5.(2020·天津等级考·T12)美国总统胡佛为应对经济危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入,鼓励各地扩大在修建水坝、桥梁及清除贫民窟等方面的贷款;允许各州银行实行“银行休假”。上述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差异主要在于()A.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标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解析】选A。材料中呈现了胡佛为应对危机采取了政府干预的措施,但从“继续增加”“鼓励”“允许”等词可知,其只是有限度地实行,并不同于罗斯福新政的全面实行,故选A;二者追求的根本目标都是缓解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非不同,排除B;作为总统,二者都要遵守宪法,采取各项措施也要遵循相同的法律程序,排除C;二者都关注金融、就业、公共工程等社会问题,并非不同,排除D。深探究·精归纳主题两种经济文明材料历史的镜子:流行语耐普曼20世纪20年代,在苏维埃社会阶级结构中,大量涌现出一批个体商贩、大商人、租让者、租赁者、包卖主、私人企业主、经纪人、代销者等等,这些人被称之为“耐普曼”。“耐普曼”一词首先在报刊上出现,只是“对小商人或那些利用自由贸易钻各种空子的人的戏称”,带有贬义色彩,后来逐渐在俄共(布)领导人中间和社会上流行开来。到30年代初,耐普曼逐渐从苏联经济生活中消失。——摘编自吴恩远《论耐普曼的组成、性质及作用》20世纪30年代,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美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BlueEagle)。“凡是遵守法规的企业,可以在厂门店门挂上蓝鹰徽标。开汽车上街的消费者则在挡风玻璃贴上这个图案。《时代》周刊每期封面也印上了蓝鹰徽标。”“蓝鹰运动”流行一时。——摘编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两个流行语做出解读。提示:耐普曼: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从而催生了“耐普曼”阶层。耐普曼和私营经济的出现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积极性,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但由于带有资本主义成分,也受到部分人的反对、限制和轻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取消,“耐普曼”逐渐消失。蓝鹰运动:1933年,为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政府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时数和最低工资额。“蓝鹰运动”是为了敦促更多的企业自觉遵守新政规定而发起,体现了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得到了民众和企业的拥护,反映了美国社会团结一致克服危机的决心,有利于缓解危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流行语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关切,印证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核心整合1.苏俄(联)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异同点项目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性质和前提条件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根本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方式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侧重点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作用使苏联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1)都是在国内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2.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三种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苏联模式单纯利用行政手段,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过渡,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拓展延伸】1.多角度看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从阶级关系看实质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从管理体制看是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从运行机制看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态从发展道路看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考向三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思想文化碰撞与交融研真题·明方向典例再研(2023·湖北选择考·T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思维导引素养立意①时空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②核心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情境载体以殖民国家对非洲态度及手段变化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境解题思维①找关键信息:“依赖武力”“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②转化信息:从动用军队到运用宣传等手段来获取非洲人的支持,这说明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选B命题陷阱视角体验视角列宁主义和民族民主意识1.(2022·广东选择考·T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解析】选A。根据材料“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A正确;提升国防实力并不能挖掉国内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B;根据材料“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可知,发展农业不会“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C;恢复市场作用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D。2.(2021·浙江1月选考·T22)如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