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孔子第壹章新课导入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2、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六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文学常识《诗》《书》《礼》《易》《乐》《春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可指“六经”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体式归纳起来有:(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了解《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第贰章知人论世孔子其人

闻一多先生可能是我国最早明确意识到轴心时代现象的学者。他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1943年作)中有过涉及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这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

《论语》十二章

——《论语》《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之心》儒家《老子》四章——老子《五石之瓠》——庄子道家《兼爱》墨家

《论语》地位: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论语》写作背景:《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第叁章文本探究注释食:名词作动词,吃饭,吃东西居:居住的环境敏:勤勉于:介词,在而:连词,表并列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顺承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端正已:同“矣”,句末语气词【思考1】研读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判断句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思考1】研读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无求”:并不是强调完全“不求”而是我们要知道没有穷尽。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意味着一个人在还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物质条件时,已经应该开始学习了。

摆脱压力,拿出时间来学习,不囿于物质

如果你特别希望食求饱、居求安,一心想着谋求物质和金钱,就没有心思学东西。而在你年轻的时候,是最应该学东西的时候。【思考1】研读第一章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表现是什么?其要点是什么?这说明儒家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即“敏于事而慎于言”;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即“就有道而正焉”。注释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思考2】研读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思考2】研读第二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根据孔子的观点“仁”与“礼”“乐”是什么关系?理解: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据《礼记》,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思考2】研读第二章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礼”和“乐”?根据孔子的观点“仁”与“礼”“乐”是什么关系?三者关系:“仁”是内核,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不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乐呢?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注释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闻道:知道、懂得真理【思考3】研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成语“朝闻夕死”,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如果没有闻道,那就是死不瞑目,因为一生还没有活明白就死去了。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一过。一切要趁早!注释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于: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思考4】研读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君子是社会的价值尺度注释贤:形容词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与......看齐而:连词,表顺承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省:动词,反省【思考5】研读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宾语前置句【思考5】研读第五章“见贤思齐”与第一章提及的“就有道而正”有何异同?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就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思考5】研读第五章如何理解孔子在后半句表达的意思?在后半句,孔子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注释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则:连词,表顺承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思考6】研读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本章讲的是孔子关于君子具备“文质彬彬”气质的观点。成语“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阿Q表白吴妈我和你困觉

野啊,吴妈,你是我心中的皎皎月光!你是我赖以生存的空气!!我爱你!爱你的脸蛋儿像是花园玫瑰一样娇嫩鲜艳,爱你的皮肤像是丝绸一样光滑细腻…史要怎么表白?才能打动吴妈文质彬彬质朴与文采比例恰当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理解性默写文胜质则史居无求安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食无求饱质胜文则野理解性默写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小人喻于利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君子喻于义阿Q表白吴妈我和你困觉

野啊,吴妈,你是我心中的皎皎月光!你是我赖以生存的空气!!我爱你!爱你的脸蛋儿像是花园玫瑰一样娇嫩鲜艳,爱你的皮肤像是丝绸一样光滑细腻…史要怎么表白?才能打动吴妈文质彬彬质朴与文采比例恰当【思考6】研读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要怎么表白?才能打动吴妈文质彬彬真正的君子:内外兼修

有文采、礼仪且保持内心的真诚注释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连词,表并列以为:把......作为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不也......吗”而:连词,表顺承,才已:动词,停止【思考7】研读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本章讲的是曾子认为士应该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并说明原因。宾语前置句曾子,本名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被后世尊为“宗圣”【思考7】研读第七章本章几句话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这是第一层因果关系。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已任,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仁”是孔子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这是第三层因果关系。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而道远”的解说,而“任重而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我不需要提醒你们,未来将如何以具体琐碎消磨这份浪漫与绚烂;也不需要提醒你们,人生将以怎样的平庸世故,消解你们的万丈雄心;更不需要提醒你们,走入社会,要如何变得务实与现实,因为你们终将以一生浸淫其中。

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卢新宁《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2014年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致辞此后如竟没有炬火,那我就是唯一的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注释为:动词,堆积篑:盛土的竹筐止:动词,停止平地:填平洼地【思考8】研读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本章讲的是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说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成语“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思考8】研读第八章孔子运用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突出“未成一篑”“虽覆一篑”这两种情况?又为什么要强调“吾止”“吾往”呢?①道理:运用“为山”“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了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②原因:“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注释知:同“智”,智慧者:……的人【思考9】研读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译文: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本章讲的是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到达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思考9】研读第九章结合《论语》以及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原因是什么?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们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所以不疑惑。仁德的人行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就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面对横逆忧患,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所以说“勇者不惧”。注释为:表判断的动词,是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介词,凭借,靠乎哉:句末语气词连用其:代词,它的目:条目,细则敏:形容词,聪敏事:实践,从事斯:代词,这【思考10】研读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思考10】研读第十章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求实践这些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本章讲的是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实现“仁”的做法。人的大脑是作者在研一台刻录机,但这台刻录机相当于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拼凑而成的半成品,存在着大量的漏洞。比如,我们容易冲动,有强烈的欲望无法抑制,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流于表面,容易被情绪驱使,总是感到恐慌;又比如,我们对他人的行为会进行主观臆测,会做简单化的归纳,得出不符合事实的结论……总之,人的大脑经常会犯很多错误,如果不加以克制,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自我保护。《怪诞脑科学》“克己复礼”的根本是管好大脑“礼”的作用让人更接近于仁的状态“为仁由己”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能在这个世界感受到“天下归仁”!【思考10】研读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要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个人修养,不与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最根本的,要适应现实的外部环境,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既不丧失自我,又能有所作为。注释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副词,表推测,大概恕:体谅,以仁爱的心待人;推己及人之意于:介词,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本章讲的是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怎样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上联:忍一时风平浪静,你咋不忍?下联:退一步海阔天空,凭啥我退?横批:请你闭嘴注释小子:古今异义词。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诗》:指《诗经》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事:侍奉【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