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带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理解(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怀素写字①

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③,名④其庵⑤日:

"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本文选自《书林纪事》;怀素是我国唐朝的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

③【挥洒】挥毫写字。④【名】命名,起名。⑤【庵】住所。

(1)下列说法中有2项是正确的,分别是()和()。

A.在读“贫无纸可书”时,可以这样停顿:“贫/无纸何书"。

B.怀素在芭蕉叶上练字,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以上文段来自《书林纪事》这个故事。

D.从"盘板皆穿"可以看出怀素练字的时间很长。

(2)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

我还知道古代的其他书法家有、。

(3)怀素为住所起了个雅号叫"绿天",真有意思!请你模仿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你的书

房也取一个雅号。

名吾堂曰:“",理由是:o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曩①有愚者,常于室外县履②为志③。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

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

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②履:鞋。③志:标志.

(1)翻译下列划线词语。

①医午________

②至薄暮

③是汝家

④何不入

(2)翻译句子。

①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②愚者审视之,乃悟。

(3)这个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

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暮

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

【注】①宋:宋国。②雨(yi):下雨,名词作动词。③筑:修补。④盗:小偷。⑤

父(fu):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⑥亦云:也这样

说。亦,也。云,说。⑦暮:晚上。⑧亡:丢失。⑨家:指这家人。⑩甚:很,非常。

⑩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

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富人家的那个儿子十分聪明。

(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邻居家的老人多管闲事。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入木三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日:"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

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日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

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5)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日:"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日:

“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注】①旷:王旷,王羲之的父亲。(2)《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美好的

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

板。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七岁要书

②恐不能秘之

③适太常王策曰

(2)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划线的"之"指代的对象。

①窃而读之________

②今日用之________

③工人削之________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一处)

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5)"入木三分”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说出它现在的含义。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下划线的字。

①所宝以百数②尾搐入两度间

(2)请用两条"/"给第①题句子划节奏,并翻译第②题句子。

①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②处士笑而然之。

(3)下列句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戴嵩)常以自随

C.(牧童)拊掌大笑

D.(古语道理)不可改也

(4)文章最后引用"古语",意在阐明什么道理?

6.阅读理解。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

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

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1)这篇短文主要讲的重要。

(2)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3)"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指,"其织"的"其"

是指o

7.提高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1)解释"度"字。

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________

宁信度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

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

之以足________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古文阅读。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日:"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遂迁居

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④之

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③贾人:商人。④学宫:学含。

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

(1)解释下列句中下划线的字。

①其食近墓舍:O

②遂居焉居:。

③遂迂居市旁迁:。

④此可以处吾子矣处:。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9.先按原文填空,再完成练习。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此不为?”

一儿日:"日初出,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孔子不能决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字词。

及:探汤:

(3)用现代汉语替第一个小孩儿说明他的理由。

(4)两个小孩儿各持己见,是因为第一个小孩儿是从的角度判断的,第二个小孩

儿是从的角度判断的。

A.触觉B.视觉C.嗅觉D.听觉

(5)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

和日出、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A.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也。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

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摄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

?日:非然也。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文中加粗的字词。

通国:使:援:然:

(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两个学弈者的不同表现。

①其中一个人:

②另一个人:

③第二个人的表现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4)两个人学习的结果怎样?在原文中找出来。

(5)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一句话阐述。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

信也。”

(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A.尺码,标准。B.刻度。C.量,计算。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③日:"宁信度,无自信也。"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他,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2.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ch。zhii)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近(zhezhe)枝,诸

儿童(jingjing)走取之,唯(weiwe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

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阅读文言文,找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间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

13.文言文阅读。

王冕孝亲(节选)

安阳韩性①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②。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

卒,即迎母人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③古冠服随车后。乡

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②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③被:

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字。

闻:遂:亦:

(2)这篇文言文叙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请简要概括。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做人要勤奋刻苦

B.做人要诚实守信

C.做人要孝敬长辈

D.做人要顾全大局

14.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

《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

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

洛②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③,性不喜华靡,闻喜宴④独不戴

花,同列⑤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注】①凛然:稳重的样子。②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③甫冠:指刚满20

岁。④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⑤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

人。

(1)写出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退为家人讲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③光持石击瓮破之________

④同列语之且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卷,至不如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15.文言文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词语。

辩斗:以:

日中:及:

盘盂:

沧沧凉凉:

孰: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16.尝试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

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

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2)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请从文中找出符合这句意思的

话语。)

(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17.小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锤子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

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

比喻o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18.阅读附加题。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②也。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

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

之,亦不自识。诟⑤其侄曰:"汝胡⑥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

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6u):责骂。⑥胡: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②使侄录之

③侄用然而止④执所至问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何字也?

②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19.文言文阅读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

何也?"对曰:"夫唯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皆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

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

之自为也。

(1)对下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将在于法枉:白白地

B.则里嗜鱼虽:虽然

C.我又不能自给鱼给:供给

D.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懂也恃:依靠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②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3)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能常自给鱼”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0.阅读拓展。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盘盂________(yuyu)孰为汝多知乎(shushu)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及:②沧沧凉凉:

③探汤:④决:

⑤孰:⑥汝:

(3)"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2L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

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

活。

(1)选择朗读停顿正确的项是()

A.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B.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C.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D.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足跌没水中"中的"没"的读音是()

A.mei

B.md

(3)"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

A.把脚伸进了水里。

B.脚上的鞋子掉进水里不见了。

C.站在水里,水没过了脚。

D.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

(4)当小孩子落水后,其他人的表现是"弃去",司马光的表现是""(用原文填

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的孩子。

22.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

也。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所事以百数(宝贝)

B.对享大笑(拍手)

C.今乃磐居而斗(翘起尾巴)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和()。

A.艺术电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

C.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凶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

23.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锤子期死,伯牙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伯牙/破琴绝弦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o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用""比喻知音难觅或

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锤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诗句:________

名言:________

24.文言文阅读

(-)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耒(同)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兔串,触株走②因皆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翼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

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

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

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句中划分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

B.其父名/在军书

C.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D.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②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2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

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我幺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

(2)用自己的话表述两小儿各自所持的观点及依据。

①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②观点:________

依据:________

(3)你从"孰为汝多知乎"中体会到了什么?

27.文言文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

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电墙坏。雨:下雨

B.其邻人之*亦云。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

(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丽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28.快乐阅读:

(-)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健子期日:",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日:“,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解释下面的词语:方。复»

(3)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锤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用""画出来。

(4)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伯牙高,锤子期高。

(5)伯牙绝弦是因为。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用一

个成语概括)。由此可见,伯牙把锤子期当作知音幕。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

人叫作",也用"高山流水"来比喻。

(6)面对如此伤心、绝望的伯牙,我想说:"o

(7)《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

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友情。

B.伯牙精湛的琴艺和锤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

C.伯牙和锤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

(8)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

(9)写2句有关交友的古诗名句。

2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

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

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对牧童的性格特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B.勤于思考,知错能改。

C.善于观察,率真活泼。

D.勇敢果断,活泼可爱。

(2)对选文蕴含的道理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B.知错能改,才能获得真知。

C.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D.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3)下列诗文名句与选文表达的道理最相近的一项是()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0.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共:“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日:"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主要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

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和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5)写出加下划线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

②虎亦寻卒去。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②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7)文中的妇人和她的两个孩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到来有不同的反应?

(8)从文中找出一句与"浣衣于水"句式一致的语句:。

(9)根据故事中的孩子的做法可以归纳出的词语是()。(多选)

A.望而生畏

B.虎视眈眈

C.无知者无畏

D.初生之犊不怕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1.(1)A;D

(2)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王羲之;欧阳修、柳公权等

(3)略;略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

较判断正误。

(2)

解析:(1)A;D

(2)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王羲之;欧阳修、柳公权等

(3)略;略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

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

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A;D

(2)勤学苦练、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王羲之;欧阳修、柳公权等。

(3)略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译文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

文泼墨,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庵"。先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

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2.(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

②愚蠢的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

解析:(1)等到;到了,接近;你;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②愚蠢的人

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翻译后疏通

语句。

(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

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①等到。②到了,接近。③你。④为什么。

(2)①他没有看见鞋子,惊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②愚蠢的人

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讽刺了那些只迷信教条而不求实际,死板教条的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

解词义。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能力。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经常在门外悬挂鞋子作为标志.一天他到外面去,等到了中午,忽然下

起了雨.他的妻子把鞋子收了进来.到了接近傍晚时分,愚蠢的人回到了家,他没有看见鞋子,惊

讶地问:"我家搬迁了吗?”来回走动却不进去.他的妻子看见了他,问道:“这是你的家,为什么

不进去呢?”愚蠢的人说:"没有鞋子,这就不是我的家."妻子说:"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愚蠢的

人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这才恍然大悟。

3.(1)D

(2)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

容(参见注释及译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

解析:(1)D

(2)C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参见注

释及译文),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D;(2)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

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

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4.(1)擅长;恐怕,担心;告诉,对......说

(2)指《笔说》;指《笔说》;指王羲之写字的祝版

(3)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他天资聪颖、洗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解析:(1)擅长;恐怕,担心;告诉,对......说

(2)指《笔说》;指《笔说》;指王羲之写字的祝版

(3)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他天资聪颖、洗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5)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

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

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

义。

故答案为:(1)①擅长。②恐怕,担心。③告诉,对…说。

(2)①指《笔说》。②指《笔说》。③指王羲之写字的祝版。

(3)十二见前代《笔说》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4)他天资聪颖、洗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同时长辈教导有方。

(5)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理解词义。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

摩。

(3)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5.(1)珍藏;大腿

(2)①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②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讲得对。

(3)B

(4)耕种的事要问农民,纺织的事要问织工。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

和经验,而不应闭门造车,凭空臆

解析:(1)珍藏;大腿

(2)①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②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讲得对。

(3)B

(4)耕种的事要问农民,纺织的事要问织工。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而

不应闭门造车,凭空臆想。

【解析】【分析】参见例文(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

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

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这句话的意思是斗

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②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

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

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A、C、D正确。B:(戴嵩改杜处士)常以自随;

(4)本题考查语句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理解语句,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

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珍藏、大腿;

(2)①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②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讲得对。

(3)B;

(4)耕种的事要问农民,纺织的事要问织工•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而

不应闭门造车,凭空臆想。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①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②翻译文言

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

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

子。

(3)分析省略成分,要结合上下文。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

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

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

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

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

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6.(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解析】【分析】(1)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方法父母教育孩

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

解析:(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解析】【分析】(1)这篇短文主要讲(熟读成诵)的重要性。方法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

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2)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容,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这件事作为警告。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

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

致志,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

教导,因为长辈总是为我们好。

(3)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

故答案为:(1)熟读成诵。

(2)只有达到熟练,才不会像裂织一样前功尽弃。

(3)孟子、孟母

【点评】(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义自

现。

7.(1)dUo量(长短);d口尺寸、尺码;戊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

去试试呢?

(3)脚的尺寸;至I」、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

解析:(1)dd。量(长短);d。尺寸、尺码;d。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脚的尺寸;至!)、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

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

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

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

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

词语的含义。

(4)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

故答案为:(1)ddo量(长短);dO尺寸、尺码;a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

呢?

(3)脚的尺寸;至U、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

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

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1)住处;居住;搬迁;安顿。

(2)孟子小的时候,他的住处靠近墓地,孟子常常玩耍做些丧葬之类的事。这

里可以用来安顿我儿子了。

(3)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解析】【分析】(

解析:(1)住处;居住;搬迁;安顿。

(2)孟子小的时候,他的住处靠近墓地,孟子常常玩耍做些丧葬之类的事。这里可以用来

安顿我儿子了。

(3)一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

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

(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

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

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住处、居住、搬迁、安顿。

(2)孟子小的时候,他的住处靠近墓地,孟子常常玩耍做些丧葬之类的事。这里可以用来

安顿我儿子了。

(3)—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

(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

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最后

根据上下疏通句子。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1)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沧沧凉凉;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至IJ,到了;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3)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

看起来小,而近的

解析:(1)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沧沧凉凉;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至到了;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3)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

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4)B;A

(5)C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

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

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了解常用的观察方式(A.视觉: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B.听觉:由耳朵

对声音的感受,听神经的传递,听觉中枢的整合共同完成的。C.嗅觉:鼻腔粘膜对气味的感

觉。D.触觉:皮肤、毛发等与物体接触时所产生的感觉。)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

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判断。(5)此题要在理解名句的基础上解答。A:"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三,泛指

多数。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

才谓知道也可以理解为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装懂。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

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故答案为:(1)如盘盂;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沧沧凉凉;近者热而远者凉乎(2)

1、至IJ,到了。2、把手伸到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3)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

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4)B、A(5)C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

义自现。(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考查学生对观察方式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

用。(5)此题主要考查对名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10.(1)善弈者;专心致志;其智弗若与

(2)全国;让;引,拉;这样

(3)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

有鸿鹄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示例:心不在焉

(4

解析:(1)善弈者;专心致志;其智弗若与

(2)全国;让;弓|,拉;这样

(3)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鹄要飞

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示例:心不在焉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

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

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

合具体语境。(3)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

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5)这道题

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继而理解

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善弈者:专心致志;其智弗若与(2)1、全国2、让3、引,拉4、这样

(3)1、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2、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鸿

鹄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3、示例:心不在焉(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其

义自现。(3)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1.(1)C;A;B

(2)等到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买不到鞋子了。

(3)表情很严肃

(4)不要总是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

解析:(1)C;A;B

(2)等到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买不到鞋子了。

(3)表情很严肃

(4)不要总是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解析】【分析】(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

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2)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3)提示语是指对话中除人物说的话之外的启示说明性的文字,包含人物

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调、神态、心理等细节,读者凭借提示语可以想象出人物的各种情

态,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表达要结合语境来分析。(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

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

的感情。

故答案为:(1)C、A、B(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表情很严肃(4)不要总是

机械地处理事情而是要随机应变。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熟读百遍,

其义自现。(2)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

直译和意译,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最后根据上下疏通句子。⑶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3)此题主要

考查对句子提示语的把握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2.(1)zhu|zhe|jing|wei

(2)C

(3)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

(4)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解析】

【分析】(1)

解析:(1)zhu|zhe|jing|wei

(2)C

(3)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

(4)这树长在路旁,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解析】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

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2)这是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考

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

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3)句子的翻译要

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zhU、zh&jing、wei(2)C(3)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