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抽测标准_第1页
体育抽测标准_第2页
体育抽测标准_第3页
体育抽测标准_第4页
体育抽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体质健康内容

标准及监测方法

一、监测目的和方法

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让中小学生

掌握多项体育健身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养成科学锻炼

身体的习惯,更好的服务与教学,按照本学期体育与健康教学内

容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组织开展体质测试和

视力监测活动。具体方法如下:

(一)抽测对象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初中毕业年级除外)。

(二)抽测方法

县直学校、各镇(街道)教委初中、小学必测,所到学校随

机抽测一个高年级班和一个低年级班进行体质测试和体育技能

测试。初中抽测8年级视力,小学抽测5年级视力,同时抽测教

师社团训练、参加竞赛情况,抽测部分学生看训练成果,以及学

校开展体育竞赛、参加上级有关体育竞赛情况。

二、监测内容:

1.小学:视力,50米(中低年级),一分钟跳绳(中低年级),

50*8米(高年级),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足球绕杆运球;

2.初中:视力,立定跳远,50米跑,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

足球绕杆运球。

3.体育教师带兴趣小组和社团情况。

4.学校、教委组织参加有关体育竞赛情况。

三、评分办法:

1.身体素质测试项目的评分标准,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

康标准(2014修订)》规定的项目,评分标准完全参照其中各单

项的标准,采用百分制评分。

2.素质和技能测试采取高低年级各监测一个班级,分值

各占50%。

3.视力测试项目的评分方法:

采用标准对数视力灯箱监测。正常视力是指双眼中心远视力

均在5.0及5.0以上。

视力不良是指双眼或一眼中心远视力在5.0以下。

视力监测,同时认定学校测试成绩。对本学期视力不良检出

人数等于(或低于)学校视力不良检出人数,以学校成绩为准;

视力不良检出人数高于学校视力不良检出人数,以监测成绩为

准,同时每上升1人在身体素质成绩中扣1分。在实际监测中,

个别出现上下0.1,为正常。

4.篮球的运球技术和足球技术(标准附后),成绩和技

评各占50%。

5.查看体育教师教学文件,带社团(兴趣小组)训练材

料以及开展体育竞赛材料(学期内开展篮球、足球、田径、

长跑等校级体育比赛材料),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有关工作开

展情况的访问等。

2

四、实施要求

1.各校要从保障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充分认识这

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及时通过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站、告家长

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宣传监测工作的意义和作

用,定期向家长公示学校测试成绩。在学期末,各镇(街道)教

委和各学校要认真搞好检测活动,各学校要以年级为单位让参测

学生了解抽测的程序,明确抽测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重点公示学生学期内学生近视眼情况、学生身体素质状况。

2.各学校要提前做好测试场地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抽测

设施和条件符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相关卫生标准。

3.各校要本着“公平、公正、准确、高效”的原则,在县

教育局下发监测办法后,及时开展所有在校生体质健康水平检测

活动,搞好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对于在监测活动中发生冒

名顶替、虚报数据、徇私舞弊、严重失职行为的学校或个人,县

教育局将视情节轻重及时给予严肃处理。

4.各项指标占的权重:班级抽测占50%,体育教师训练

兴趣小组(体育社团)情况占30%,开展班级体育竞赛,积

极参加上级体育竞赛占10%,体育教师按课标要求备课、上

课,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知晓率占10%。

3

附件一:

中小学篮球、足球运球项目测试方法及评分

标准

一、篮球运球

1、场地器材

测试场地长20米,宽7米。起点线至第一排标志杆(杆高不低

于1.2米)距离为5米,每排设置两根,各排标志杆底座中心点之间

相距3米,共设5排;每排的两根标志杆底座中心点之间相距1米,

距同侧边线3米。测试用篮球符合国家标准。设置方式如图所示。

I

2、测试方法

受试者在起(终)点线后,持球站立,听到出发口令后,按图中

箭头所示方向运球依次过杆。发令员发令后开表计时,受试者与球均

返回起(终)点线时方可停表,计时结束。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非“0”时进1。

4

3、注意事项

①运球过程中篮球脱手后,如球仍在测试场地内,受试者可自行捡回,

并在脱手处继续运球,计时不停表。

②测试过程中出现以下现象均属犯规行为,取消当次成绩:出发时抢

跑,运球过程中膝盖以下身体部位触球、人或球出测试区域、未按要

求完成全程路线。

③受试者有一次测试机会,犯规无成绩者,可再增加一次测试机会。

4、评分标准

满分100分,受试者测试时间占50分,技评占50分。

①篮球运球时间评分对照表(折算成50分)

三、四年级(秒)五、六年级(秒)初一(秒)初二(秒)

分值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10014.518.513.517.512.516.51216.2

9515.319.414.318.413.317.412.817.1

9016.120.315.119.314.118.313.618

8516.921.215.920.214.919.214.418.9

8017.722.116.721.115.720.115.219.8

7818.422.717.421.716.420.715.920.4

761923.31822.31721.316.521

7419.623.918.622.917.621.917.121.6

7220.224.519.223.518.222.517.722.2

7020.825.119.824.118.823.118.322.8

6821.72620.62519.62419.123.7

6622.626.921.525.920.524.92024.6

6423.627.922.426.921.425.920.925.6

6224.628.923.327.922.326.921.826.6

6025.629.924.228.923.227.922.727.6

5027.131.425.530.424.529.42429.1

4028.632.926.531.925.530.92530.6

3030.134.427.533.426.532.42632.1

5

2032.136.428.535.427.534.42734.1

1034.138.43037.42936.428.536.1

如出现下列情况,可累计增加运球时间:

a.碰杆:每次增加1秒钟;

b.走步:每次增加1秒钟;

c.漏杆:每漏绕一杆加1秒钟;

d.单手或双手携带球:每次运球时间加2秒钟;

e.过终点线时人球分离:以人过终点计时结束,运球时间加2秒钟。

②技评得分表

分值技评标准

控球能力强,能熟练运用左右手交替运球,变向动作流

45分~50分

畅,运球次数少。

控制球能力强,基本会左右手交替运球,变向动作不够

40分~45分

流畅,运球次数少。

控制球能力强,不能运用左右手交替运球,运球流畅,

35分~40分

运球次数少。

35分以下对球的控制不够,运球不流畅,运球次数多。

、足球

1、场地器材

在坚实、平整场地或足球场上进行,测试区域长30米,宽10米,

起点线至第一杆距离为5米,各杆间距5米,共设5根标志杆,标杆距两

侧边线各5米。测试器材包括足球若干个(测试用球应符合国家标

准),秒表(使用前应进行校正,要求同50米跑),30米卷尺,5根标

6

志杆(杆高1.2米以上)。

2、测试办法

受试者站在起点线后准备,听到出发口令后开始向前运球依次过

杆,不得碰杆。受试者和球均越过终点线即为结束。发令员发令后开

始计时,受试者与球均返回终点线时停表。以秒为单位记录测试成绩,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小数点后第二位数按非0进1原则进位。

3、注意事项

①运球过程中足球脱离控制,受试者自行捡回,并从脱离处继续运球,

计时不停表。

②测试过程中出现以下现象均属犯规行为,取消当次成绩:出发时抢

跑,运球过程中手球犯规、未按要求完成全程路线。

③受试者有一次测试机会,犯规无成绩者,可再增加一次测试机会。

4、评分标准

满分100分,受试者测试时间占50分,技评占50分。

①足球运球时间评分对照表(折算成50分)

三、四年级(秒)五、六年级(秒)初一(秒)初二(秒)

分值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1001010.79.29.88.79.38.28.8

951111.710.210.89.610.29.19.7

901212.711.211.810.511.11010.6

7

851313.712.212.811.41210.911.5

801414.713.213.812.212.911.712.4

7814.415.213.614.312.513.41212.8

7614.815.71414.812.813.912.313.2

7415.216.214.415.413.214.412.713.6

7215.716.714.915.913.614.913.114

7016.217.215.416.414.115.413.614.4

6816.9181616.914.61614.115

6617.618.816.617.415.116.614.615.5

6418.319.617.117.915.617.115.116

621920.617.618.416.117.615.616.5

6019.721.618.21916.618.216.117

5020.522.318.819.617.218.816.717.5

4021.32319.420.217.819.417.318.1

3022.123.7202118.420.117.918.7

2022.924.720.721.9192118.519.5

1023.725.721.723.22022.219.320.7

如出现下列情况,可累计增加运球时间:

a.碰杆:每次运球时间加1秒钟;

b.漏绕杆:每漏绕一杆运球时间加3秒钟。

②技评得分表

分值技评标准

45分~50分控制球能力强,运球重心低,绕杆流畅,触球次数少

能基本控制住球,运球重心低,绕杆基本流畅,触球次数较少

40分~45分

能基本控制主球,运球重心较高,绕杆基本流畅,触球次数较少

35分~40分

35分以下无法有效控制球,运球重心较高,绕杆不流畅,触球次数多

8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美术学业

水平内容标准及监测方法

一、监测对象

小学、初中各年级学生。

二、监测内容

1.学科基础知识考核。

2.学生平时上课情况、练习情况。

3.学校美术活动开展情况。

4.教师备课、上课情况。

三、监测方法和分值

1.学生学习情况

(1)采用现场作画、手工制作等形式查看学生对已学知识、

相关技能的掌握情况,时间20分钟,分值50分。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作画步骤、方法、正确使用工具、

材料,绘画过程仔细、认真,能够正确用所学新知识丰富自己的

作品,作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2)查看学生日常作业,个别学生情况了解的形式,分值2

。分,按练习质量并适当参考练习数量、班级人数分别计分。

要求:学生练习质量较高,班级整体优秀率高,作品能体现

基本的构图意识和良好的绘画习惯,能够用色、用线或其它美术

基本元素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物象的理解。作品细致、大

9

胆、深入、完整、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对学生作业和

练习评价方式及时、多样、认真;手工作品精致、美观,有实物

或相关材料。

2、校内外美术活动、社团活动情况

采用实地查看活动场地、查阅相关过程性材料、教师学生访

问等形式了解具体情况,分值20分。

要求:能因地制宜地组织校内美术展示活动,有具体方案、

过程性材料体现,学生参与度较高、参与面广;积极参加各级学

习观摩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县相关美术类展评活动积极

主动开展各类美术活动;社团活动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相

关资料能够一一印证;学生了解社团具体活动内容,熟悉本社团

教师;社团在校内有一定知晓率。

3.教师备课、上课情况

采用实地查看教案等过程性材料、教师学生访问等形式,分

值10分。

要求:备课认真,教案与上课内容相符,教学进度计划合理,

实施有效。

五、注意事项

1.本次监测范围将参照学校实际教学进度,测试组到校时,

学校提供本校《美术学科教学进度表》并说明已完成进度,以便

测试组核实教学落实情况并确定实际监测范围。

2.测试组携带签号,由学校负责人当场抽定年级,上课铃响

10

后由任课美术教师当场抽取班级,然后由监测小组人员在每个班

级随机抽取部分学生集中至单独的测试场地(学校酌情提前安

排)内进行测试。考察内容当场随机抽取。抽取学生原则:平行

班级只有1个班的,全班参加测试,可在本教室进行;2个班的,

每班抽取15人,学校提供适当监测场地;3个班或以上的每班

抽取10人,学校提供适当监测场地。平行班级3个以上的,由

教务主任或美术教师代表抽签决定3个班级进行测试。

3.任课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参加活动的相关过程

材料、学生作业等备查,不能提供的,该项按零分计。

4.监测年级只有1个班级的,监测在本班教室进行,年级平

行班在2个班级以上的,请学校另准备监测场地。

11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学生音乐学业

水平内容标准及监测方法

学业水平监测是衡量反映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知识技能水

平的考查方式,是管理和引导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

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

量的重要手段。为规范学业水平监测工作,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音乐学业水平包含的内容、应达到的标准及监测过程与方法

作如下规定:

一、监测对象

小学、初中各年级学生。

二、监测内容及各项指标占的权重

1.学科基础知识考核。分值占50%

2.教师备课、上课、学校课时安排。分值占10%

3.带兴趣小组和社团。分值占30%

4.组织参加各级艺术活动。分值占10%

三、学科基础知识考核实施办法

(-)小学音乐学科基础知识考核:

1、演唱与识谱能力:分值占30%。

抽测内容要体现“所选曲目在教材中的单元覆盖率最大化”

原则。单元覆盖率最大化体。

(1)所选曲目能覆盖现行教材的所有单元(人音版“山东

12

乡土教材”单元除外)。

(2)单项内容(如演唱)所选曲目,在同一单元(或课)

中最多选择1首。

(3)综合艺术表现不能与演唱共用相同乐曲,识读乐谱可

以和演唱曲目相同。

(4)学生能熟练演唱相关年级现行教材的歌曲。

(5)演唱时以齐唱或合唱为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

的音域,做到音调统一,节奏一致。

(6)能通过音色、力度、速度控制表达感情,做到声情并

茂。

(7)学生能用已学会的歌(乐)曲演唱乐谱。演唱时要音

调统一,节奏一致。

分值:推荐曲目(15%),自选曲目(10%),识读乐谱(5%)。

2、综合艺术表现:分值占10%。

(1)年级

1~2年级:(建议以打击乐器、舞蹈等艺术形势为主)

3〜4年级:(打击乐器、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势为主)

5~6年级:(打击乐器、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势为主)

(2)学生能以歌表演、舞蹈或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表现音

乐。

(3)表现方案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4)高年级提倡器乐演奏形式。

3、感受与欣赏:有抽测教师现场询问。分值占10%。

(1)年级:

13

1〜2年级曲目名称;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

旋律、音色);情绪与情感。记住音乐旋律,能结合音响(播放

音频)参与音乐表现(演唱、表演、演奏等)。要对所听音乐有

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并在课堂上积极交流。

3〜4年级曲目名称;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

旋律、音色);情绪与情感;乐器;记住音乐旋律,能结合音响

(播放音频)参与音乐表现(演唱、表演、演奏等)。

5~6年级曲目名称;音乐要素(速度、力度、节奏、

旋律);情绪与情感;乐器;感知音乐结构,能结合音响(播放

音频或哼唱)表述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对比与变化”包括

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与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包括力度、速度、

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了解体裁与形式、

风格与流派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2)欣赏曲目要内涵丰富,不要过于短小。若器乐作品整首

乐曲不足1分40秒,声乐作品一段歌词不足1分40秒,则视为

过于短小。若选择短小作品,必须将本单元(或课)多首作品合

并赏析才能相当于内涵丰富作品1首。

(3)对于篇幅较大(超过4分40秒)的作品,其中的部分

乐章(或绝对完整的段落)地可相当于内涵丰富作品1首,但每

个乐章(或段落)时长不能小于2分40秒。)

注:欣赏、演唱、艺术表现所选曲目不能重复。

(二)初中音乐学科基础知识考核:

1、演唱与识谱能力(分值占25%)

年级:6~9年级[精选+抽取+识读乐谱]

14

(1)歌曲覆盖四个单元,内容从课本规定的演唱曲目中选取。

(2)学生能熟练演唱相关年级现行教材的歌曲。

(3)演唱时以齐唱或合唱为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

音域,做到音调统一,节奏一致。

(4)能通过音色、力度、速度控制表达感情,做到声情并

茂。

(5)学生能用已学会的歌(乐)曲演唱乐谱。演唱时要音

调统一,节奏一致。

分值:推荐曲目15%;抽取曲目占分值5%;抽取曲目同时检

查识谱能力,占分值5%。

2、综合艺术表现(分值占10%)

年级:6〜9年级。

(1)曲目在现行教材中自选作品。

(2)学生能以歌表演、舞蹈或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表现音

乐。

(3)表现方案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4)高年级提倡器乐演奏形式。

3、感受与欣赏(分值占15%)

年级:6〜9年级。

(1)欣赏曲目要内涵丰富,不要过于短小。

A、若器乐作品整首乐曲不足1分40秒,声乐作品一段歌

词不足1分40秒,则视为过于短小。若选择短小作品,必须将

本单元(或课)多首作品合并赏析才能相当于内涵丰富作品1首。

B、对于篇幅较大(超过4分40秒)的作品,其中的部分

15

乐章(或绝对完整的段落)也可相当于内涵丰富作品1首,但每

个乐章(或段落)时长不能小于2分40秒。

(2)学生能听赏相关年级现行教材的欣赏内容。

(3)听赏音乐,要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并在

课堂上积极交流。

(4)听赏音乐,要关注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四方面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A、记住音乐旋律,能结合音响(播放音频)参与音乐表

现(演唱、表演、演奏等)。

B、感知音乐结构,能结合音响(播放音频或哼唱)表述

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对比与变化”包括音乐情感的发展变

化与音乐表现要素的变化(包括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

旋律、调式、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