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双语高级中学等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测评试卷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世界文化的同化、融合、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人们在接触另一种文化时往往如此。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因此,我们既不能要求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地道”地理解中国文化,也不能要求中国人像外国人一样理解外国文化,更不能把一切误读都斥之为“不懂”“歪曲”“要不得”,其实,误读往往在文化发展中起很好的推动作用。如茅盾解读尼采的权力意志“唯其人类是有这‘向权力的意志’,所以不愿做奴隶来苟活,要不怕强权去奋斗。要求解放,要求自决都是从这里出发。倘然只是求生,则猪和狗的生活一样也是求生的生活”,这样的解读显然一方面丰富了主体文化,另一方面又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扩展了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误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有时候,误读会造成相当严重的悲剧性后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梁启超先生曾到欧洲游学,亲自体察了西方的文化现状。回来后写了一本《欧游心影录》,认为西方濒临精神危机,几乎已是朝不保夕,因此大声疾呼,要以中国的“精神文明”去拯救西方的“物质疲惫”。结果并未拯救别人,倒是国内崇奉国粹、热心复古的浪潮大大盛行起来,延缓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由于全球信息社会的来临,各种文化体系的接触日益频繁;由于西方发达世界进入后工业社会,在精神方面的自省,并急于寻找文化参照系以寻求新路和反观自身;也由于东方社会的急速发展,逐渐摆脱过去的边缘从属地位,急于更新自己的思想文化,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发现自己,东西文化都将在二十一世纪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材料二:汤用彤先生曾历数了外来思想的输入往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因为看见表面的相同而调和”“因为看见不同而冲突”“因再发现真实的相合而调和”。应该强调的是,古代中华文明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古代农业文明,内容丰富,理念、体制与运行机制皆甚为完备,因而具有很强的相对稳定性,其核心部分更是稳定到带有某种保守或顽固的性质。因此,当外来文化系统,特别是异质宗教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彼此发生碰撞。古代历史上两次流入中华的外来的高水准的文化,与中华固有的文化传统之间,有着相当深的文化间隔阂与异质,可以称之为文化沟。如何跨越文化沟,就有了共同的轨迹可寻。这个共同的轨迹,就是一种文化作伪,即变幻本文化的色彩,甚至披上一件容易与对方文化混同的迷彩服,暗渡陈仓,使对方文化本质的固守警觉性神经遭到麻痹,从而达到向对方渗透、流播的目的。不难看到,无论是汉魏以来佛教文化的传入,还是晚明基督教文化的传入,都是采用这种手段。东汉时期中国典籍的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初期来华的佛教,将自己装扮得与黄老并无二致,因而获得进身之阶,在楚王刘英的上层文化圈内得其所哉,甚至得到了汉明帝的认可。事实上,这种麻痹对方的手段是一种双刃武器,往往也会麻痹自己。当你变幻色彩,企图通过混同对方的办法进行渗透时,实际上也在使自己悄悄地发生异变,在适应对方文化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某种质的变化。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传入中原地区以后,逐渐实现了它的中国化,从而展现了它文化系统内核的魅力,它与儒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使之深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还有一种现象,叫作文明或文化的误读。或也可以称之为文明或文化的错误认同,一般发生在文化引进的一方。明晚期由西方传教士们翻译的儒学以及中国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在西方启蒙运动先驱们那里蒙上了一层理想主义的光环。那些从未到过中国,也根本无意来华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无意求取中华文明的真经,却有心编撰一部近代文明的新经。而这部文明新经的编撰,又正是当时剧变中的西欧的一种社会需求、一个时代的呼唤,启蒙学者们将传教士隔雾看到的中华文明之花借来,用自己受当时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心态与目光,将这一雾中花进一步加以欧式雾化,终于将其误读成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武器,向着欧洲中世纪的专制、愚昧与黑暗奋勇出击。(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现实,中国文化应保留自身的独特性与魅力,而非追求世界文化的同化、融合。B.在接触外来文化时,原有的“视域”决定了如何选择、切割、认知和解释,误读是不可避免的。C.文化作伪能变幻本文化色彩,有利于向对方渗透、传播,但也往往会麻痹自己,使本文化产生异变。D.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达,具有很强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面对外来文化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冲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交流的问题,但两者论述的重心不一样。B.文化误读有时候既能丰富主体文化,也能扩展客体文化的应用范围和解读方式。C.文化作伪和文化误读都是文化交流中发生在文化引进的一方的常见现象。D.西方启蒙运动先驱们借来中华文化的目的是抨击欧洲中世纪的专制,愚昧与黑暗。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人最先栽培水稻、大豆等作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亚洲的其他地方乃至欧洲等地,同时也分享了来自其他国家的知识和技术。B.在中国,龙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西方人却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怪物。C.庞德将“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翻译为“smoke-flowers”(冒烟的花),把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迷人春景渲染得更加浓郁。D.《十八世纪中国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一文中提道,迈森制造的仿中国陶瓷,上面著名的洋葱图案是对中国桃子原图的歪曲。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述思路。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应如何面对文化碰撞过程中的作伪和误读两种现象。【答案】1.D2.C3.A4.①材料二先引用汤用彤的观点说明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②接着分析中国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时往往产生碰撞,③然后举例分析碰撞中的文化作伪和文化误读两种现象。5.①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基础,不能过于追求同化、融合。②发挥文化误读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丰富主体文化,同时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加以解读和应用。③利用文化作伪传播文化,但应避免本民族文化产生质的变化,丢失文化的精神内核。【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很容易发生冲突”错,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当外来文化系统,特别是异质宗教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彼此发生碰撞”,“碰撞”包括“冲突”和“调和”两方面。故选D。【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文化作伪和文化误读都是文化交流中发生在文化引进的一方的常见现象”错。根据材料二原文“这个共同的轨迹,就是一种文化作伪,即变幻本文化的色彩,甚至披上一件容易与对方文化混同的迷彩服,暗渡陈仓,使对方文化本质的固守警觉性神经遭到麻痹,从而达到向对方渗透、流播的目的”可知,文化作伪发生在文化输出的一方。故选C。【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误读。A.说的是文化交流,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B.说的是文化差异。C.说的是文化误读。D.说的是文化误读。故选A。【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①第一段“汤用彤先生曾历数了外来思想的输入往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因为看见表面的相同而调和’‘因为看见不同而冲突’‘因再发现真实的相合而调和’”,先引用汤用彤的观点说明文化交流的三个阶段。②第二段接着“当外来文化系统,特别是异质宗教传入的时候,很容易彼此发生碰撞”,分析中国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时往往产生碰撞。③第三、四段“这个共同的轨迹,就是一种文化作伪,即变幻本文化的色彩”和第五段“还有一种现象,叫作文明或文化的误读。或也可以称之为文明或文化的错误认同,一般发生在文化引进的一方”分别举例分析碰撞中的文化作伪和文化误读两种现象。【5题】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世界文化的同化、融合、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可知,应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交流和碰撞的基础,不能过于追求同化、融合。②根据材料二“那些从未到过中国,也根本无意来华的启蒙运动思想家,无意求取中华文明的真经,却有心编撰一部近代文明的新经。而这部文明新经的编撰,又正是当时剧变中的西欧的一种社会需求、一个时代的呼唤,启蒙学者们将传教士隔雾看到的中华文明之花借来,用自己受当时社会需求所决定的心态与目光,将这一雾中花进一步加以欧式雾化,终于将其误读成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武器,向着欧洲中世纪的专制、愚昧与黑暗奋勇出击”可知,应发挥文化误读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丰富主体文化,同时让外来文化为我所用,根据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加以解读和应用。③根据材料二“这种麻痹对方的手段是一种双刃武器,往往也会麻痹自己。当你变幻色彩,企图通过混同对方的办法进行渗透时,实际上也在使自己悄悄地发生异变,在适应对方文化环境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某种质的变化。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传入中原地区以后,逐渐实现了它的中国化,从而展现了它文化系统内核的魅力,它与儒学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使之深深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可知,可利用文化作伪传播文化,但应避免本民族文化产生质的变化,丢失文化的精神内核。(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小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默契(节选)林斤澜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她们三个人中间,如果细细看起来,有一种十分动人的东西。好比这一天,是轮着韩姐出车下乡的日子,可是有个生产队来了电话,她得去专门解决“水车牙轮”呀。韩姐还没挂电话呢,小孙已经去栓点车上百货,准备替班出车了。小孙还在车跟前站着呢,大聪已经来到柜台,操持着开店了。她们中间,还没有来得及商量研究。就是来得及,好像也用不着什么解释说明等。听说那赛球的运动场上,一号一起跑,二号就知道悄悄地插到哪个方向去接应,三号立刻张手跺脚,堵住那一路……这叫作“默契”。三个人当中,韩姐来得最早。1958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她说:“在家侍候人,出来还是侍候人呀。”因此接待顾客中间,不免生些闲气。按她的秉性,本当发作发作,可又只能闷着,不久闹了场病,吃饭不香,睡觉不甜。商店里的书记,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把侍候一个人一个家和为人民服务,作了种种比较。等她恢复健康,又带她上了当时热火朝天的水利工地,那是锻炼思想的大学校。她这才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她为工地上的铁丝草绳、水碗土筐,四处奔走。她腿勤嘴快,日渐出了名。水利工程结束,大家还是找她,她更加一抓到底,决不半路撒手。好比早晨来的电话,水车缺个牙轮。百货根本不卖五金零件,商店也从不修理机器。可是生产队不往别处打电话,径直来找韩姐。听说有时候,有的队长为买点东西意见不合,也来韩姐这里告诉呢。韩姐又到哪里去找牙轮呢?生产资料门市部,没有。修理合作社,没法解决。她一点也不奇怪,要是眼面前办得到的,生产队还会来找她吗?又上建筑仓库绕了一转,紧跑紧赶,已经晌午了,这才有些着急起来。麦子浇不上返青水,少打多少粮食呀,她这里问,那里打听,有人帮她出主意,说改装了电井的地方,兴许还有水车零件闲着。又打听什么地方新近改装,跑出去四十多里,可是人家的旧水车,已经处理了。又跑了十来里,才从刚卸下来的一个水车上,现拧下一个对口的牙轮来。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1961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当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她虽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韩姐几次拉着手问她,也只说了个:“头疼。”后来着了凉,真正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小孙没有家庭的牵挂,她们谈的是劳动,社会主义的劳动。不论是坐着写字,或是站着干活,站在车床跟前,或是柜台里边,都不分高低贵贱。她们谈的是前途,只要为人民服务,都有光荣前途,行行出状元……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可是要搜集她的先进事迹,又很不容易。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替班站柜台,替班进货盘货,替班出车。替韩姐出车,又想着家里要盘货,搭给大聪一人太繁重,她一蹬一个劲,一身的汗水。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的。论家里独自盘货呢,是大聪。可是里里外外,少得了这位蓝布衣服青布鞋、不多言不多语的小孙吗?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挺拔利落,水葱一般。可是她的脑子里,有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副对子: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有这么两句话作怪,水葱一般的人,也得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呀。韩姐常不在家,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你看现在,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禅土开张的人。你看站柜台才多少日子呀,一个人顶一堆,一清二楚盘了货,还挤在布匹组里量布头呢。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可是究竟是怎样的一员将呢?目前好像还不能定型。前些日子,推选她进城去参加售货技术比赛大会。这位“初生之犊”,竟只用了十八秒钟,把四个玻璃瓶捆扎牢固,还带有手提环,荣获第三名。可是高高兴兴往回走的时候,竟又用了九元多钱,买了一双鹿皮扎花手套。这要在农村里戴出去,一来不合用,二来也太显眼了。当天晚上,为了这十八秒钟的捆扎瓶子,也为了这九元多钱的扎花手套,三个人围在炉边,谈了小半夜。还听说最后又是三双筷子,一起向又酸又辣的酸菜进攻一番,东厢房里好不热闹。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如果这中间真有那叫作“默契”的东西,那么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博得了千万人的喝彩。这东西在万里长空,英雄战斗的长机僚机之间,又如惊雷急电,振奋人心。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三位人物“联袂”出场,旨在表现其团队精神,暗合主题“默契”。“动人的东西”,意为三人之间的默契和爰岗敬业的情怀动人。B.人物语言,可谓“贴着人物写”。“在家侍候人,出来还是侍候人呀”“头疼”等,这样的语言描写既符合人物身份,也有利于表现人物心理。C.“读毛主席的书”“为人民服务”等句子以及看似随意的年代表述,给小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那是一个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的年代。D.小说主体部分,三位主人公的故事虽然各自独立,缺乏内在联系,但是首尾呼应的比喻凸显了主题,使结构避免了松散。7.对文中结尾处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东西“在奔腾的运动场上”“在万里长空”“在乡村商店”,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B.“长机”与“僚机”的比喻,说明三人在工作中的位置主次、能力大小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C.用“山泉”与“村酒”的关系为喻,表现了同事之间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的愉悦感受。D.此处和文章开头的“运动员之间的配合”相照应,深化主旨,揭示了三人之间的默契。8.本文在整体上构思的颇具匠心,在于大量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请结合本篇小说谈一谈你的理解。【答案】6.D7.B8.①三个人物所经历的思想转变大致相同,构成反复,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相同特点。②“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反复,表现了同事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为他们的“默契”做铺垫。③在刻画每一个人物形象时,都是先叙后议,其手法的反复,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群像具有重要作用。9.①文章塑造的三个人物各有所长、性格互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她们是当时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典型代表。(新人物)②小说写的三个人由对工作不满意,经过思想转变,最后都成为爱岗敬业的劳动者的故事,符合以集体主义为重的时代特点。(新现象)③小说交代了1958年和1961年这两个时间点以及当时的劳动场景,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段壮阔的历史,表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宏大主题。(时代脉搏)【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各自独立,缺乏内在联系”错误。小说主体部分,三位主人公的故事虽然相对独立,但是也有内在联系。韩姐找牙轮的故事是主线,把三个故事串连起来。故选D。【7题】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三人在工作中的位置主次、能力大小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错误。由文章开头可知,三人很“默契”,由后文“论在外边跑牙轮,是韩姐跑的”,小孙“仿佛只不过韩姐的许多奔走,有她在后边替班吧”“论家里独自盘货呢,是大聪”可知,在工作中相互配合。三人应该是“分工不同但密切配合,彼此心有灵犀”。故选B。【8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韩姐“刚来,也是有些不习惯”,在商店里的书记的帮助下,“走出家庭小圈子,跨进了建设的行列”。小孙“转到商店来了。她虽说不吭声,可是不高兴,闷着头走进走出”,在韩姐的帮助下,“小孙的思想一打开,就坚守岗位,稳稳当当,到现在也有几个年头了”。大聪,脑子里想“十年寒窗卖针线,一生事业站柜台”,三天两头头疼脑热,小孙照料,三人“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在帮助下,“韩姐孙姐一不在家,她就是店堂里领头禅土开张的人”。从情节上看,三个人物所经历的思想转变大致相同,构成反复,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相同特点。文章第三段,写商店里的书记对韩姐,“就在这间东厢房里,给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后面小孙头疼发烧,“也就在东厢房里,这回是韩姐给熬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再后面大聪生病,“这回是小孙在东厢房里,为她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多次提到“煎药熬稀的,刷洗脏衣裳,守着炉子谈心”,这是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同事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为他们的“默契”做铺垫。从表现人物形象上看,“韩姐是一员闯将,一员先锋。远近知名,来去如风。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小孙是一员硬里子,一员守将。她的事迹,往往藏在别人的事迹里边。今年百货组选组长,选的是她”“这是一员心灵手巧的新人。她的面前,展开了广阔的天地”,都是在叙述之后做的评议,这也是运用反复手法的体现。反复,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群像具有重要作用。9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做题前,先审清要求。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是强调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这是对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提出的建议,希望创作发掘新现象、新人物,感受时代的脉搏,突出现实意义。关于新人物。文章塑造了韩姐、小孙、大聪三个人物,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之前的人生经历不同,但是到百货组工作时却有相同的经历,都经历了思想转变的过程。他们各有所长、性格互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她们是当时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典型代表。关于新现象。1958年、1961年的年代表述看似随意,却给小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那是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韩姐、小孙、大聪,是店里百货组的售货员。写三个人物由开始的不满情绪,到后来的一心扑在工作上,乐于“为人民服务”,成为爱岗敬业的劳动者的故事,符合以集体主义为重心的时代特点。关于时代脉搏。“1958年的时候,许多家庭妇女走上了工作岗位。韩姐就是其中的一个”“1961年,小孙高小毕业。本来进工厂当车工,可是厂里一时用不着那么多人,转到商店来了”“大聪是一位中学毕业生。去年来到商店”“她们三个,日常守着炉子读毛主席的书,联系实际,讨论为什么卖针线,柜台又是个什么岗位”“她们就是这样走到一块来的”“在乡村商店,十分家常的劳动中间,这东西又溶溶如山泉村酒,让人心醉”,小说交代了1958年和1961年这两个时间点以及当时的劳动场景,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段壮阔的历史,表现了社会主义劳动者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宏大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借周室之余,因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二百匹。”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旨,太宗以为讪谤。侍中魏征进言曰:“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材料二:《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节选自《说苑·正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不A激切B则不能C起D人主E之心F激切G即H似I讪谤J惟陛下K详L其可否。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意为凭借,与《过秦论》中“因河为池”的“因”意思相同。B.相,相互,与《孔雀东南飞》中“及时相遣归”中的“相”意思不同。C.匪,不,不是,和《诗经·氓》中“匪来贸丝”中的“匪”意思相同。D.固,坚持,和《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中的“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玄素认为天下不能单凭武力征服,神明也不可以一味依赖,只有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慎始慎终,才能保江山永固。B.昔日齐景公欲因马死杀人,晏子列举了齐景公的三条罪过,使齐景公释放了养马人。长孙皇后借这个故事劝止了太宗的不当行为。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因言辞激切而触怒了太宗。魏征借用贾谊的“哭泣情怀”来劝谏,使太宗意识到自己的过错。D.材料二中指出,当国君有过错时,忠臣不能置之不理,但应把握好进谏的度,使上不对国君造成损害,下不危害自身安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2)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急而处其宜。14.材料二指出“智者”进谏时需“度君权时”,材料一中的进谏者是如何“度君权时”的?请简要概括。【答案】10.BFJ11.B12.B13.(1)然而让处于低位的人干预处于高位的人,自古以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不是张玄素忠诚正直,怎么能像这样呢?(2)聪明的人揣摩国君的情况权衡时机,调节事情的缓急并且处以适宜的方式。14.①了解国君:认为太宗有安定江山的志向和智慧,所以敢于进谏。②把握时机:引用历史上相似的人或事,委婉劝谏。【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详察我的话对不对。“若”与“则”呼应,表示假设关系,前后应停顿,故B处断开。“则”领起的内容是“起人主之心”,其后“激切即似讪谤”结构完整,“惟”常用在句子开头,表希望语气,故FJ处应断开。故选BFJ。【1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凭借平定六国的强盛气势。/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B.错误。均为代词,偏指两方中的一方,可译为“我”。句意: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及时打发我回去。C.正确。句意: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不是来交换丝。D.正确。坚持。/本来。句意:坚持进谏就会危害自身。/本来就前圣所推崇的。故选B。【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晏子列举了齐景公的三条罪过”错误。由“晏子请数其罪云”后的内容可知,晏子是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故选B。【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卑”,处于低位的人;“干”,干预;“尊”,处于高位的人;“安”,怎么。(2)“度”,揣摩;“权”,权衡;“调”,调节;“处其宜”,处以适宜方式。【14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可知,给事中张玄素知道唐太宗有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他说“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惟当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是告诉太宗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神明也不可以一味依赖。只应该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稳固,让太宗感叹,这是度君知君的智者表现。由太宗非常喜欢的骏马无病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的情况,皇后劝谏,提及的是“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的事例,这是用历史上相似的人或事进行委婉劝谏,“太宗意乃解”说明皇后做到了“权时”,能看准时机,劝谏方法得当。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征调差役修建洛阳的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时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说:“您天下万物无所不知,统一全国,所施行的命令,下达到什么地方不会响应呢?想要实现的愿望,什么愿望得不到满足呢?我私下认为秦始皇开始做皇帝的时候,倚仗灭掉周室的余威,凭借平定六国的强盛气势,将要把基业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到他儿子当皇帝时就灭亡了,确实是由于放纵自己的嗜好追求欲望的满足,违背天意,残害百姓造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统治天下不能仅仅凭借武力,神明也不可以一味依赖。只应该大力提倡节俭,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永保江山稳固。”太宗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于是到了如此地步。”他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如今张玄素上表奏事,洛阳宫殿实在也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然而让处于低位的人干预处于高位的人,自古以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不是张玄素忠诚正直,怎么能像这样呢?况且众人都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可赏赐他绢二百匹。”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骏马,非常喜欢它,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启发影响我,确是很有益的。”贞观八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唐太宗,太宗认为这是毁谤。侍中魏征进言道:“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希望陛下仔细详察我的话对不对。”太宗说:“只有你能讲这样中肯的话。”于是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材料二:《易经》说:“志在匡扶王室的大臣直谏不已,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大臣之所以忠直地面对困难,并且劝谏他们的国君不是为了自身,是想要通过劝谏匡正国君的错误。国君有过错,国家灭亡的兆头便会萌生;看见国君的过错却不劝谏,这是忽视国家灭亡的兆头。忽视国家灭亡的兆头,忠诚的大臣是不忍心这样做的。不进谏就会危害国君,坚持进谏就会危害自身;与其危害国君,宁可危害自身;危害自身却最终不被听信,那么进谏也没有什么功劳。聪明的人揣摩国君的情况权衡时机,调节事情的缓急并且处以适宜的方式。对上不危害国君,对下不因此危害自身。因而对国家不会产生危害,对自身也不带来危险。 (节选自《说苑·正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注][唐]祖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指燕地。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此联中的“汉将营”指唐代军营。B.颔联应作“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理解,以静衬动,用积雪所映出的寒光衬托在曙色中高扬的军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C.颈联上句写前方烽火连天,下句写蓟城背山靠海,可见此地是险要的关塞。看似写景,实则写事,既体现了“战”,又写出了“守”。D.尾联运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请缨的典故,和高适《燕歌行并序》的结句“至今犹忆李将军”所寄托的感情是相同的。16.有人说,这首诗与大唐豪迈恢弘的气度颇为契合。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5.D16.①意境雄浑壮阔,契合大唐格局。选取了“燕台”“笳鼓”“沙场烽火”“胡月”等典型的边塞意象,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感情慷慨激昂,彰显大唐气度。声声笳鼓、猎猎旌旗展现出赫赫军威,也表现出将士们不畏艰苦保家卫国的豪情;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感奋投军、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彰显大唐豪迈气度。③语言铿锵豪迈,应和大唐正声。“喧”“动”“拥”等动词力度强劲,“万里”“三边”“连胡月”等用词夸张形象,与大意象配合,营造磅礴气势,奏响大唐强音。【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所寄托的感情是相同的”错误。本诗作者用典故抒发了渴望投笔从戎、立功疆场的豪情。高适用“至今犹忆李将军”来感慨当时没有李将军那样的守边将帅。故选D。【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的能力。意境上,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的壮丽景色,选取典型的边塞意象,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诗人在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笳鼓喧喧显出军威赫然,烽火燃处,紧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意境雄浑壮阔,契合大唐格局。情感上,“笳鼓喧喧汉将营”“三边曙色动危旌”,描写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展现出赫赫军威。尾联连用了两个典故,愿像终军一样卫国杀敌,建功立业,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激情,更有豪气顿生之感,彰显大唐气度。从手法上看,选用了“喧”“动”“拥”等动词,表达力度强劲,“万里积雪生寒光,三边曙色危旌动”写景,静中见动、远近交互,积雪、危旌,暗含雪白旗红的映衬,突出了昂扬雄壮的气氛特点。“万里”“三边”“连胡月”等用词夸张形象,与大意象配合,营造磅礴气势,奏响大唐强音。(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毕业前夕,临别赠言,老师郑重地写下了《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同学们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2)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表达其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用自由的想象和瑰丽的神话来表现音乐世界的美妙,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①.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②.又重之以修能③.所守或匪亲④.化为狼与豺⑤.吴质不眠倚桂树⑥.露脚斜飞湿寒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既”“匪”“豺”“倚”“露”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到了湘西的凤凰古城,①,就像到了绍兴就会说起鲁迅,到了扬州就会想起朱自清一样。他们构成了一种相互辉映、相得益彰的关系——地与人的互相成就。凤凰古城,不仅仅风景美,②。正是这美丽的风土人情,沈从文的心灵得到了滋养,丰润了他的文笔,成就了他的文学梦想,创作出许多令人震撼的湘西系列小说。成为文学大师后的沈从文,反过来用文字“炒”红了他的家乡。从这个意义上说,③。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不得不提沈从文;②更让人流连的是它的人情美;③沈从文也成就了凤凰古城19.正是这美丽的风土人情,滋养了沈从文的心灵,丰润了他的文笔,成就了他的文学梦想,使他创作出许多令人震撼的湘西系列小说。【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就像到了绍兴就会说起鲁迅,到了扬州就会想起朱自清一样”可知,要填由“湘西的凤凰古城”想及的作家,高中学过沈从文的《边城》,推知横线处填:不得不提沈从文。②处,主语是“凤凰古城”,要承接上句的“不仅仅风景美”,根据“正是这美丽的风土人情”可知,凤凰古城除了风景美,还有“人情美”,而且“人情美”还有滋养心灵、丰润文笔的作用,让人感怀和留恋,由此推知横线处填:更让人流连的是它的人情美。③处,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提示及所处位置看,需填的是为“成为文学大师后的沈从文,反过来用文字‘炒’红了他的家乡”作结的句子。文段中心谈的是“地与人的互相成就”,上文讲的是凤凰古城的美丽的风土人情成就了沈从文,这是地成就人,反过来,沈从文用文字“炒红”他的家乡,这是人成就地。故可推知横线处填:沈从文也成就了凤凰古城。【19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处。一是“正是这美丽的风土人情,沈从文的心灵得到了滋养”结构混乱,前一句话题是“风土人情”,后一句话题是“心灵”,表达中途易辙。结合后一句“丰润了他的文笔,成就了他的文学梦想”的结构形式,故此处可改为:正是这美丽的风土人情,滋养了沈从文的心灵。二是“创作出许多令人震撼的湘西系列小说”表达有误。该句呼应的主语是“这美丽的风土人情”,二者不能搭配。为保证前后文话题的一致性,还应让“这美丽的风土人情”作主语,故此处可改为:使他创作出许多令人震撼的湘西系列小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①,其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大家最熟悉的。词作上片写上元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先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接着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再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②。下片刻画了一位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然而作者在人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有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与世俗③的高士之风。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下列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B.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C.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纪念刘和珍君》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在那冷落的一角残灯旁边,看见了未曾离去的她,让人眼睛一亮。”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0.①不计其数②目不暇接③同流合污21.A22.①原文语序打破常规,更有新意。②原文短句较多,显得活泼欢快,节奏感强。③原文采用感叹句,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原文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发现“意中人”惊喜之情,改句为一般陈述句,较为平淡。【解析】【20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下文写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大家最熟悉的写上元灯节的词作,根据上文“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的提示,本空的内容应该是句子的谓语,主要体现作品的数量很多。故填写“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没有办法计算它的数目,表示极多。第二空。上文写词作上片描写的内容,先后描写花灯、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等,突出描写的对象繁多、场面热闹,故本空的内容应是因种类繁多而让人不知道究竟该看哪一个,故填写“目不暇接”。目不暇接:眼睛来不及看。形容眼前东西太多或景物变化太快,来不及看。第三空。本空上文提到作者只能一旁孤芳自赏,受冷落;下文写作者有高士之风。本空的内容应为不为世俗沾染,不同世俗随波逐流,保持洁身自好。故填写“同流合污”。同流合污:原义是言行与不良的习俗、世道相合;后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21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之前写的是“作者只寻找一个人”,破折号后面写的内容是“这个人踪影觅”,表示语意的转换。A.破折号之前写“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之后写“没有什么看头”,前后写的两个不同的意思,表示语意的转换。B.破折号表示想说的话没有能够说出来,表示说话中断。C.表示引文出处。D.“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是对破折号前面“各国政府”的具体解释,表示解释说明。故选A。【22题】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比较型句子的表达效果,重点在于找到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从语序上分析。原句将结果“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放在前面,将修饰“看见”的处所的“在这冷落的地方”放在后面,打破正常的句子顺序,让读者也“眼前一亮”,加强了表达效果。从句式的长短上分析。原句中“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未曾离去”都是较短的句子,句式活泼明快,读起来很有节奏感,使文本更具韵律感。从句式的表达语气上分析。原句是两个感叹句,感情强烈,将作者突然之间发现“她”的惊喜强烈地表达出来,既突出了看见“她”,也突出了“她”的位置。改句为一个陈述句,感情表达一般。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继“节日奇妙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