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9418-2023 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性能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1页
GBT 29418-2023 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性能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2页
GBT 29418-2023 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性能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3页
GBT 29418-2023 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性能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4页
GBT 29418-2023 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性能测试方法(正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性能测试方法2023-11-27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29418—2023前言 l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样品处置 25性能试验 26试验报告 4附录A(规范性)弯曲试验 5附录B(规范性)压缩试验 9附录C(规范性)密度试验 附录D(规范性)落锤冲击试验 附录E(规范性)含水率试验 附录F(规范性)蠕变恢复试验 附录G(规范性)蠕变破坏试验 附录H(规范性)线性热膨胀系数试验 附录I(规范性)冻融试验 附录J(规范性)高低温试验 附录K(规范性)耐沸水试验 Ⅲ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29418—2012《塑木复合材料产品物理力学性能测试》,与GB/T29418—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术语“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及定义(见3.1);b)删除了术语“塑木复合材料”“新料”“回收料”“宽度”和“厚度”及定义(见2012年版的3.1~c)增加了规格尺寸及直线度偏差的试验方法(见5.1);d)增加了每米长度质量的试验方法(见5.2);e)更改了弯曲试验(见5.3、附录A,2012年版的4.4、附录A);f)更改了耐磨性试验,增加了共挤层磨透的判定(见5.13,2012年版的4.13);g)增加了蠕变破坏试验(见5.15、附录G);h)增加了高低温试验(见5.18、附录J);i)增加了耐沸水试验(见5.19、附录K);j)增加了老化试验(见5.20);k)增加了防霉试验(见5.21);1)更改了落锤冲击试验(见附录D,2012年版的4.9);m)更改了蠕变恢复试验(见附录F,2012年版的附录C)。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轻质与装饰装修建筑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95)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聚锋新材料有限公司、绍兴永异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徽国风木塑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坤鸿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圳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安徽淮宿建材有限公司、浙江天博生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瑞金市吉泰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南京标准化学会、河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技术研究院、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质量发展与先进技术应用研究院)、南京聚新锋新材料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滁州北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本文件于201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1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性能测试方法本文件规定了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的样品处置、规格尺寸及直线偏差、每米长度质量、弯曲、压本文件适用于塑木复合材料挤出成型产品,包括表面共挤型材产品,其他成型方法的产品也可参考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033.1—2008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GB/T1927.21—2022无疵小试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第21部分:握钉力测定GB/T2035塑料术语及其定义GB/T8814—2017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GB/T14019木材防腐术语GB/T14153—1993硬质塑料落锤冲击试验方法通则GB/T15036.2—2018实木地板第2部分:检验方法GB/T17657—2022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GB/T24508—2020木塑地板GB/T29365—2012塑木复合材料人工气候老化试验方法GB/T35469—2017建筑木塑复合材料防霉性能测试方法JB/T9389—2008非金属材料落锤式冲击试验机技术条件JC/T2222木塑复合材料术语3术语和定义GB/T2035、GB/T14019、JC/T22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由木质或其他植物纤维材料和热塑性塑料,经配混后挤出成型制成的复合材料产品。注:包括横截面为实心或空心、发泡或不发泡、新料或回收料制成、结构用或非结构用的产品。L方向L-orientation试样的长轴方向。注:见图1。2图1塑木复合材料挤出型材的方向4样品处置4.1.1试样应代表待测产品的总体。4.1.2试样应从型材的挤出方向锯切,保留型材的原截面。当试样截面过大或不能满足试验方法要求时,可根据试验方法中的要求切取试样块,尽量保留型材的原表面。4.2状态调节4.2.1除非另有规定,试样应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的条件下调节72h,并在同样环境下进行测试。4.2.2当试样需要浸泡在水中或在其他环境中,试样应在取出后30min内完成测试,测试前应先擦去试样表面水分。5性能试验5.1规格尺寸及直线度偏差5.1.1试样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按GB/T17657—2022中4.1的规定进行。5.1.2试样的直线度偏差按GB/T8814—2017中7.4的规定进行。5.2每米长度质量按GB/T8814—2017中7.5的规定进行。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5.5剪切强度5.5.1平行于L方向的剪切强度(长轴剪切)按GB/T17657—2022中4.18的规定,使用剪切块试验方法来测定平行于L方向的剪切强度,测3试应产生垂直于L-X和/或L-Y平面的剪切破坏。剪切面上的最小尺寸为25mm,总面积不小于625mm²。对于非实心横截面的产品,截面积按剪切实际受力面积计算。5.5.2垂直于L方向的剪切强度对于实心横截面的产品,按GB/T17657—2022中4.18的规定,使用剪切块试验方法来测定垂直于L方向的剪切强度,试验应产生在X-Y面上的剪切破坏。剪切面上的最小尺寸为25mm,总面积不小于625mm²。对于非实心横截面的产品,本方法不适用。按附录C的规定进行。5.7落锤冲击按附录D的规定进行。按GB/T17657—2022中4.21的规定进行。按GB/T1927.21—2022的规定进行。5.9含水率按附录E的规定进行。按GB/T17657—2022中4.6的规定进行。取样按4.1的规定进行,浸泡时间为24h。5.11吸水厚度膨胀率按GB/T17657—2022中4.4的规定进行。取样按4.1的规定进行。5.12抗滑值按GB/T24508—2020中6.5.12的规定进行。5.13耐磨性5.13.1按GB/T15036.2—2018中3.3.2.2的规定进行,试验转数为1000r。每200r更换砂布。结果表示为磨耗值F,即样品的质量损失,单位为mg/1000r。5.13.2共挤层磨透的判定方法按GB/T15036.2—2018中3.3.2.2.5的规定进行。5.14蠕变恢复按附录F的规定进行。5.15蠕变破坏按附录G的规定进行。45.16线性热膨胀系数按附录H的规定进行。按附录I的规定进行。按附录J的规定进行。5.19耐沸水按附录K的规定进行。5.20.1.1按GB/T29365—2012的规定进行氙弧灯老化测试。辐照度按GB/T29365—2012中6.1.1辐照度2、黑板温度为60℃±3℃的规定进行。5.20.1.2测试时长:300h、500h、1000h,或由供应商和客户商定。的规定进行荧光紫外灯老化测试。暴露条件按GB/T29365—2012中6.2.2条件2的规定进行。5.20.2.2测试时长:2000h,或由供应商和客户商定。5.21防霉按GB/T35469—2017的规定进行。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a)本文件编号:b)试验项目名称;d)试样形状和尺寸,取样位置、截面尺寸取值与面积计算方法;e)试样数量;f)试验结果,必要时给出各个试样的结果;g)试验日期;h)其他试验应说明的事项。5(规范性)A.1原理采用中点加载的三点弯曲方式,以均匀速度加载至试样破坏,计算出弯曲强度。并在试样受力弯曲A.2试验设备A.2.1材料试验机,精确至1%。A.3试样长度l=[(20h+100)±2]mm,h样长度为指定跨距增加100mm。为施压方向的试样厚度,单位为mm。对于指定跨距的试样,试A.3.2试样数量每组试样至少5个。A.4试验步骤A.4.1按4.2对试样进行状态调节。A.4.2沿试样长度方向测量三处的宽度和厚度,记录平均值,精确至0.05mm。A.4.4中点加载弯曲试验的测试方法如图A.1所示。6GB/T29418—2023标引序号说明:1——加载辊;2——试样;3——支承辊。图A.1中点加载弯曲试验测量方法示意图A.4.5试验时,加载辊轴线应与支承辊轴线平行,并与试样长轴中心线垂直,位于跨距的中点处。加载辊和支承辊长度应大于试样宽度。通常加载辊、支承辊半径为(12.7±0.5)mm;若试验中加载辊、支承辊处发生明显裂纹或者压痕时,加载辊、支承辊半径可增至试样厚度的1.5倍。A.4.6以每分钟(1±0.1)%的应变速率连续施载,此速度可按公式(A.1)计算得到:R=0.00167×L²/h………(A.1)式中:R——加载速度,单位为毫米每分(mm/min);L——试验跨距,单位为毫米(mm);h——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当试样外表面最大应变达到3%且试样未破坏时,试验应停止,3%应变对应的中心形变按公式Q=0.005×L²/h……(A.2)式中:Q——3%应变对应的中心形变,单位为毫米(mm);L——试验跨距,单位为毫米(mm);h——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A.4.7匀速加载。同步记录载荷、形变测量仪测得的试样跨距中心的形变、破坏时最大载荷值。绘制载荷-挠度曲线。A.5结果表示A.5.1弯曲破坏载荷弯曲破坏载荷,即试样破坏时的最大载荷。当试样最大应变首次达到3%仍未断裂时,则认为此时的载荷为弯曲破坏载荷P。被测试样的弯曲破坏载荷为所有试样的均值。A.5.2弯曲强度对于矩形截面的试样,试样的弯曲强度按公式(A.3)计算,结果精确至0.1MPa。7GB/T29418—2023σ——试样的弯曲强度,单位为兆帕(MPa);P——试样弯曲破坏载荷,单位为牛顿(N);L——试样的跨距,单位为毫米(mm);b——试样宽度,单位为毫米(mm);h——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A.3)对于非矩形截面的试样,试样的弯曲强度按公式(A.4)计算,结果精确至0.1MPa。式中:σ——试样的弯曲强度,单位为兆帕(MPa);P——试样弯曲破坏载荷,单位为牛顿(N);L——试样的跨距,单位为毫米(mm);W、——试样的截面力矩,单位为立方毫米(mm³)。对于对称截面的试样,试样的截面力矩W、可按公式(A.5)计算:Wx——试样的截面力矩,单位为立方毫米(mm³);J、——试样的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⁴);h——试样的厚度,单位为毫米(mm)。截面惯性矩和截面力矩由生产厂家提供。计算试样弯曲强度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MPa。A.5.3弯曲弹性模量对于矩形截面的试样,弯曲弹性模量按公式(A.6)计算,精确至10MPa。式中:E——矩形截面试样的弯曲弹性模量,单位为兆帕(MPa);L——试样的跨距,单位为毫米(mm);△f——在载荷-挠度曲线图中直线段内载荷的增加量,单位为牛顿(N),如图A.2所示;b——试样宽度,单位为毫米(mm);h——试样厚度,单位为毫米(mm);△s——在△f区间试样形变量,单位为毫米(mm),如图A.2所示。对于非矩形截面的试样,弯曲弹性模量E按公式(A.7)计算,精确至10MPa;……………(A.7)式中:E——非矩形截面试样的弯曲弹性模量,单位为兆帕(MPa);L试样的跨距,单位为毫米(mm);△f——在载荷-挠度曲线图中直线段内载荷的增加量,单位为牛顿(N),如图A.2所示;8GB/T29418—2023Jx——试样的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毫米(mm⁴);Y——载荷,单位为牛顿(N);X——挠度,单位为毫米(mm)。图A.2弹性形变内的载荷-挠度曲线计算试样弹性模量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MPa。A.6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以及:a)试验跨距;b)加载速度;c)受载表面;d)破坏形式。9(规范性)压缩试验B.1原理在试样的端部表面,以恒定的速率施加平行或垂直L方向的载荷压缩试样,测定试样破裂、屈服或预先设定试样变形量的载荷。B.2试验设备B.2.1材料试验机,精确至1%。B.2.2量具,精度0.02mm。B.3试样B.3.1试样尺寸B.3.1.1取样按4.1的规定进行,加工面要求光滑、平整、两表面平行,并与加载方向垂直。B.3.1.2平行于L方向压缩的试样:试样的长度为截面最小尺寸的3.0倍~4.5倍。B.3.1.3垂直于L方向压缩的试样:试样的长度为截面最小尺寸的3倍。B.3.2试样数目每组试样至少5个。B.4试验步骤B.4.1按4.2的规定进行状态调节。B.4.2沿试样高度方向测量三处截面尺寸计算平均值。测量试样高度精确到0.02mm。B.4.3把试样放在两压板之间,试样中心线与两压板表面中心连线重合,确保压板与试样断面平行。调整试验机,使压板表面恰好与试样端面接触。B.4.4以(5±1)mm/min速度进行试验。B.5结果表示根据压缩破坏应力、压缩屈服应力或在规定应变时的压缩应力,按公式(B.1)计算其压缩强度,试样结果以算术平均值表示,取三位有效数字。……………(B.1)式中:σ——压缩破坏应力、压缩屈服应力和在规定应变时的压缩应力的压缩强度,单位为兆帕(MPa);F。——试样破裂、屈服或达到预先设定试样变形量的载荷值,单位为牛顿(N);S——试样的原始截面积,单位为平方毫米(mm²)。B.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以及:a)在试样上施加压力的方向;b)试验速度;c)试验终止时试样状态:试样破裂、屈服或达到预先设定试样变形量。(规范性)密度试验测量计算法:测定试样的质量、体积,以求出试样的密度。浸渍法:通过试样排开的液体(常规测试介质为水)的质量反算出该试样的体积,然后计算试样在空气中的质量与试样的体积之比得到试样的密度。测量计算法适用于截面为正方形或矩形的实心产品;浸渍法适用于其他形状的塑木产品,正方形或矩形的实心产品也可用浸渍法。C.2试验设备C.2.1量具,精度0.02mm。C.2.2衡器,感量0.01g。C.3.1试样尺寸长度l=(100±1)mm,宽度和厚度按实际尺寸。试样应在产品长度方向上截取。当产品截面太大,试验容器无法容纳时,可由当事方协商,确定截取的部位。C.3.2试样数量每组试样至少5个。C.4试验步骤C.4.1测量计算法试样按4.2的规定进行状态调节。称量每一个试样的质量,精确至0.01g。测量试样对称位置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各两点,取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02mm。按公式(C.1)计算每一个试样的密度,精确至0.01g/cm³。式中:p——试样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²);m——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l——试样长度,单位为厘米(cm);b——试样宽度,单位为厘米(cm);h——试样厚度,单位为厘米(cm)。C.4.2浸渍法按GB/T1033.1—2008中5.1的规定进行。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规范性)落锤冲击试验D.1原理A法(通过法):采用一定质量的落锤在规定高度下冲击试样,观察试样表面破坏情况,一般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B法(梯度法):采用变换冲击高度或落锤质量冲击试样的方法获得冲击破坏能。D.2仪器和工具D.2.1落锤式冲击试验机:应符合JB/T9389—2008的规定,冲击高度1000mm~1500mm,试样支撑跨距(200±1.0)mm。a)能夹紧试样,保证其在受冲击时不发生位移。b)夹紧点与支承点重合。夹力不可过大,以免试样变形。c)夹具装上后的中心线与落锤中心线重合,其误差不大于2.5mm。试样应为型材实际宽度和厚度,长度(300±1)mm。D.3.2试样数量A法(通过法):每组为10个;B法(梯度法):每组为25个。D.4试验步骤D.4.1按照GB/T14153—1993的规定进行。一般采用B法(梯度法)获得冲击破坏能,也可采用A法(通过法)进行测试。D.4.2落锤的冲击位置应是试样最薄弱的部位,对于空心型材,落点通常处于两条加强筋中线上,如图D.1所示。D.4.4采用A法(通过法)时,调节落锤冲击起始位置,使锤下落高度达到(700±5)mm。对试样依次D.4.5采用B法(梯度法)时,首先确定初始高度和落锤质量。试验时,第一个试样若未被破坏,则测第二个试样时,高度增加一个增量d(由估计标准差确定)。若第一个试样已破坏,高度则下降一个增量d。直到试样达到50%破坏位置。D.4.6每个试样仅允许被冲击一次,受冲击后出现裂纹或者破碎均视为破坏。图D.1落锤试验冲击落点示意图(型材截面视角图和侧视图)D.5试验结果D.5.1A法(通过法):按产品标准中有关规定处理。若无规定,10个试样中有6个及以上不破坏为合D.5.2B法(梯度法):按GB/T14153—1993中8.2的规定计算试样的50%冲击破坏能。D.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规范性)含水率试验以试样干燥前、后质量差与干燥后质量之比来表征试样的含水率。E.2试验设备E.2.1衡器,感量0.01g。E.2.2烘箱,应保持在(103±2)℃。E.2.3干燥器。E.3试样E.3.1试样尺寸长度l=(100±1)mm,宽度和厚度按实际尺寸。E.3.2试样数量每组试样至少5个。E.4试验步骤E.4.1试样在干燥前进行称量,精确至0.01g。E.4.2试样在温度(103士2)℃条件下干燥至质量恒定(前后相隔2h两次称量所得的质量数值差小于0.5%),干燥后的试样应立即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精确至0.01g。E.5结果表示按公式(E.1)计算试样的含水率,精确至0.1%。H——含水率;m。——干燥前的质量,单位为克(g);m。——干燥后的质量,单位为克(g)。试验结果取全部试样含水率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E.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规范性)蠕变恢复试验按弯曲试验方法,确定试样在加载设定载荷后恢复变形的能力。F.2试验设备F.2.1弯曲蠕变试验机。F.2.2量具,精度0.02mm。F.2.3形变测量仪,精度0.01mm。F.3试样F.3.1试样尺寸长度l=[(20h+100)±2]mm,h为试样施载方向的厚度尺寸,单位为mm。对于指定跨距的试样,试样长度为指定跨距增加100mm。F.3.2试样数量每组试样至少5个。F.4试验步骤测试样跨距为公称厚度的20倍,试验设定载荷:试验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条件下为1000N。F.4.1对于指定弯曲跨距的试样,设定载荷根据产品最终用途设定,例如,弯曲破坏载荷除以安全系数2.5。F.4.2测量试样加载载荷前的跨距中点形变d₀。F.4.3按照附录A规定的方式对试样施加设定载荷,保持24h,测量中点形变d₁;卸去载荷,测量卸载载荷24h时的中点形变d₂。测量精确至0.01mm。F.5结果表示按公式(F.1)计算试样的蠕变恢复率,精确至1%。式中:D——蠕变恢复率;d₀——试样加载载荷前的中点形变,单位为毫米(mm);d₁——试样加载载荷24h时的中点形变,单位为毫米(mm);d₂——试样卸载载荷24h时的中点形变,单位为毫米(mm)。试样蠕变恢复率为至少3个试样的蠕变恢复率的平均值,精确至1%。F.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以及:b)试验载荷。(规范性)蠕变破坏试验G.1原理按弯曲试验方法,确定试样在持续加载设定载荷情况下的蠕变情况和破坏情况。G.2试验设备G.2.1弯曲蠕变试验机。G.3试样长度l=[(20h+100)±2]mm,h为试样施载方向的厚度尺寸,单位为mm。对于指定跨距的试样,试样长度为指定跨距增加100mm。G.3.2试样数量每组试样至少5个。G.4试验步骤G.4.1试样跨距为公称厚度的20倍,试验设定载荷:试验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条件下为1000N。G.4.2对于指定弯曲跨距的试样,设定载荷根据产品最终用途设定,例如,弯曲破坏载荷除以安全系数2.5。G.4.3按照附录A规定的方式对试样施加设定载荷,载荷持续时间90d期间定期测量跨距中点形变,并形成曲线。施加载荷后,初始的8h,每小时测量一次中点形变;后续的24h,每8h测量一次中点形变;再之后的7d,每天测量一次中点形变;之后的时间每周测量一次中点形变,直至试样破坏或试验G.5结果表示蠕变破坏试验的结果表示为跨距中点形变随试验时间的变化曲线。G.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以及:a)试验期间内的中点形变曲线;b)样品被破坏的时间或结束试验的时间。GB/T29418—2023(规范性)线性热膨胀系数试验H.1原理测量在一30℃、23℃和60℃三种温度下试样的尺寸,计算得出一30℃到60℃间的平均线性热膨胀系数。H.2试验设备H.2.1高温试验箱,应能保持在(60±2)℃。H.2.2低温试验箱,应能保持在(-30±2)℃。H.2.3量具,精度0.02mm。H.3试样H.3.1取样按4.1的规定进行。要求两断面光滑、平整、平行(与试样长轴的垂直度偏差小于1/300),并在试样表面沿L方向划中心标线。H.3.2试样尺寸长度l=(300±2)mm,宽度和厚度按实际尺寸。H.3.3试样数量每组试样为10个。H.4试验步骤H.4.1在温度(23±2)℃、相对湿度(50±10)%的条件下放置48h,记录试验温度T₂。测量每个试样标线长度,计算算术平均值并记录为L。。H.4.2将试样放入温度已稳定在(一30±2)℃的低温试验箱中48h,记录试验温度T₁。然后从低温试验箱中逐个取出试样测量标线长度,每个试样取出后应在1min内完成测量。计算并记录试样标线长度的算术平均值L₁。H.4.3将试样放入温度已稳定在(60±2)℃的高温试验箱中48h,记录试验温度T₃。然后从高温试验箱中逐个取出试样测量标线长度,每个试样取出后应在1min内完成测量。计算并记录所有试样标线长度的算术平均值L₃。H.5结果计算按公式(H.1)计算线性热膨胀系数:…………(H.1)式中:a——线性热膨胀系数,单位为每摄氏度(℃-1);l₂——从(23±2)℃环境下测得的标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m——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数据点(L₁,T₁)、(Lz,T₂)、(L₃,T₃)的斜率(△L/△T)。m按公式(H.2)计算:式中:m——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数据点(L₁,T₁)、(L2,T₂)、(L₃,T₃)的斜率(△L/△T);l;——在温度T;试验后测得的标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T;——测试点的温度值,单位为摄氏度(℃)。H.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规范性)I.1原理测定试样经过循环浸泡和低温后弯曲破坏载荷的保留率,确定试样抵抗冻融的能力。I.2仪器和工具I.2.1低温试验箱,应能保持在(-30±2)℃。I.2.2材料试验机,精确至1%。I.3.1试样尺寸长度l=[(20h+100)±2]mm,h为试样施压方向的厚度尺寸,单位为mm。对于指定跨距的试样,试样长度为指定跨距增加100mm。I.3.2试样数量每组试样为10个。I.4试验步骤I.4.1用5个试样在室温下按附录A规定进行弯曲试验,测得弯曲破坏载荷,记录测试结果,计算算术I.4.2将另外5个试样完全浸于室温水中24h,取出后去除表面水分,再把试样放在温度稳定在(一30±2)℃的低温试验箱中24h,冷冻后,取出试样放入室温环境中24h,重复以上过程3次后检查试按公式(I.1)计算试样的冻融弯曲破坏载荷保留率:B₁=(P₂/P₁)×100%…………(I.1)B₁——冻融弯曲破坏载荷保留率;P₂——试样在冻融后的平均弯曲破坏载荷,单位为牛顿(N);P₁——试样在冻融前的平均弯曲破坏载荷,单位为牛顿(N)。I.6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第6章的全部内容以及:a)冻融后试样外观情况;b)冻融弯曲破坏载荷保留率。(规范性)高低温试验分别测定试样在高温条件和低温条件下弯曲破坏载荷的保留率,确定试样耐高温和低温的能力。J.2仪器和工具J.2.1低温试验箱,应能保持在(-30±2)℃。J.2.2高温试验箱,应能保持在(52±2)℃。J.2.3材料试验机,精确至1%。J.2.4形变测量仪,精度0.01mm。J.3试样长度l=[(20h+100)±2]mm,h为试样施压方向的厚度尺寸,单位为mm。对于指定跨距的试样,试样长度为指定跨距增加100mm。J.3.2试样数量每组试样为15个。J.4试验步骤J.4.1用5个试样在室温下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弯曲试验,测得弯曲破坏载荷,记录测试结果,计算算J.4.2低温试验:将另外5个试样放在温度稳定在(一30±2)℃的低温试验箱中至少24h,试样取出后按附录A的规定测量试样的弯曲破坏载荷,每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