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解析)-【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_第1页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解析)-【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_第2页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解析)-【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_第3页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解析)-【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_第4页
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原卷版+解析)-【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分层训练A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7题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8题4分,9题7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蛮横hèng

诬蔑(miè)

埋没(mò)

强词夺理(qiǎng)B.祈祷(qǐ)

拙劣(zhuō)

剥削(bō)

出类拔萃(cuì)C.崭新(zǎn)彷徨(páng)

抉择(jué)

不知所措(cuò)D.逸事(yì)

堕落(duò)

挚爱(zhì)

挑拨离间(j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咳不容缓

相形见绌

有条不紊B.孜孜不倦

各行其事

深恶痛绝

变幻莫测C.不屑置辩

意想天开

锋芒毕露

销声匿迹D.闲情逸致

目不暇接

忍俊不禁

潜滋暗长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别有一番风味。B.云南石林的石头,千姿百态,惟妙惟肖。C.中国古代名画展上人头攒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D.王小波是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B.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近视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所致。C.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D.几个学校的校长到我们班上作了精彩的演讲。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C.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D.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次演讲》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有删节。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自《暸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C.《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思想的声音》。作者是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D.《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作者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7.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获悉小白同学的读书展示入选学习强国地方学习平台,班主任老师发去信息:“祝贺你,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小白回复:A.“谢谢老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B.“谢谢老师!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C.“谢谢老师!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D.“谢谢老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8.【成长·苦难】“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请填写保尔迎战苦难的相关信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经受过不止一次的苦难,例如:①______________。面对苦难,保尔没有退缩。为了能继续为解放事业作贡献,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写出了②《_________》。苦难中,他既能从他的革命的精神导师③_____(写出人名)身上明确人生的方向,也能从他喜欢的革命书籍④《_______》获得战胜苦难的力量。9.经典诗文默写。(1)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近岸,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岩。(柳宗元《小石潭记》)(4)__________,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5)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__________,团团围定炕上坐。(贺敏之《回延安》)二、古诗文阅读鉴赏。(14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5分)《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漂亮。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C.本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有得的欢喜,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11.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3分)(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2~15题。(9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从两家僮。冬日妍燠,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檐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李孝光《雁山观石梁记》,有删改)【注释】①选自《五峰集》。作者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②妍燠,暖和。③髠,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⑤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⑥瓴,瓦沟。⑦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⑧沾醉,大醉。1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檐端有小树长尺许 B.从两家僮

从瓴中出C.绝可爱

沿溯阻绝 D.比晓

其两膝相比者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14.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采用移步换景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B.乙文作者善用白描写人状物。橡栗堕落的“三级跳”,经作者慢镜头分解和音响陪衬,声状毕现。C.甲文按“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思路写景;乙文交代了空间的变化,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D.两文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甲文把日光、鱼影的静态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相结合,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乙文白日所见是以静见动,至晚间反过来以动衬静。15.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三、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成16~19题。(15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⑪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6.从实验精神出发,探讨王阳明“格”竹子最终头痛而宣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17.说说丁肇中希望今天的中国学生怎样做研究。(4分)18.请赏析第⑦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句中的加点字。(4分)19.丁肇中为什么对中国学生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16分)《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20.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2分)21.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2分)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②_____——太阳烤焦地球。2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23.文章第③段加点字能不能删掉?为什么?(4分)2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5分)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四、作文。(共5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2022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劳动是一门人生课,在劳动中,我们会更加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道理,体会到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从而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好!请以“劳动与生活”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写一篇演讲稿,谈谈你对劳动的认识和思考,同时倡导身边同学热爱劳动,从自身做起。要求:①题目自拟,写在第一行中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得套作、抄袭、涂抹。班级姓名学号分数第四单元(A卷·知识通关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7题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8题4分,9题7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蛮横hèng

诬蔑(miè)

埋没(mò)

强词夺理(qiǎng)B.祈祷(qǐ)

拙劣(zhuō)

剥削(bō)

出类拔萃(cuì)C.崭新(zǎn)彷徨(páng)

抉择(jué)

不知所措(cuò)D.逸事(yì)

堕落(duò)

挚爱(zhì)

挑拨离间(jiān)【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祈”应读qí;C项“崭”应读zhǎn;D项“间”应读ji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

咳不容缓

相形见绌

有条不紊B.孜孜不倦

各行其事

深恶痛绝

变幻莫测C.不屑置辩

意想天开

锋芒毕露

销声匿迹D.闲情逸致

目不暇接

忍俊不禁

潜滋暗长【答案】D【解析】A.“咳不容缓”应为“刻不容缓”;B.“各行其事”应为“各行其是”;C.“意想天开”应为“异想天开”。故选D。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别有一番风味。B.云南石林的石头,千姿百态,惟妙惟肖。C.中国古代名画展上人头攒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D.王小波是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运用的辨析。A.自出心裁:指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此句用于形容“他的作品”,符合语境;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本句用于形容云南石林天然形成的石头,用错对象,不符合语境;C.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此句用于形容参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参观者很多,符合语境;D.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此句用于形容王小波对时政的议论,符合语境;故选B。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使得“变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B.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近视人数逐年增加的原因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所致。C.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D.几个学校的校长到我们班上作了精彩的演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A.缺少主语,可删去“随着”或“使”;B.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或“所致”;D.有歧义,可改为:几所学校的校长到我们班上作了精彩的演讲;故选C。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C.不知何时,我回头向下看了一眼,然后吓坏了:悬崖底下的地面看起来非常遥远;只要滑一下,我就会掉下去,撞上崖壁,然后摔到岩石上,摔个粉碎。D.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D.由语句表述“‘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是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故应将“……不良习惯”后的问号改成逗号;故选D。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后一次演讲》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这一演讲,有删节。B.《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自《暸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这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C.《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选自《在北大听讲座(第1辑):思想的声音》。作者是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D.《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的作者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答案】A【解析】A.课文是《最后一次讲演》,而不是《最后一次演讲》。故选A。7.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获悉小白同学的读书展示入选学习强国地方学习平台,班主任老师发去信息:“祝贺你,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小白回复:A.“谢谢老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B.“谢谢老师!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C.“谢谢老师!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D.“谢谢老师!‘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答案】C【解析】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要有忧患意识,引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B.“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与“再创佳绩”表达的意思不照应;D.“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表现的是诗人的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与语境不符;故选C。8.【成长·苦难】“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请填写保尔迎战苦难的相关信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经受过不止一次的苦难,例如:①______________。面对苦难,保尔没有退缩。为了能继续为解放事业作贡献,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写出了②《_________》。苦难中,他既能从他的革命的精神导师③_____(写出人名)身上明确人生的方向,也能从他喜欢的革命书籍④《_______》获得战胜苦难的力量。【答案】

示例: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右眼几乎失明(举出保尔经历的一个苦难即可。)

暴风雨所诞生的

朱赫来

牛虻【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的记忆。根据“保尔经受过不止一次的苦难”“面对苦难,保尔没有退缩”可知,①空需要填的是列举保尔经历的苦难,示例:在筑路工作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并引发了肺炎。根据“为了能继续为解放事业做贡献,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写出了”可知,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状态下,写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作为革命前辈和保尔的引路人,朱赫来在和保尔一起生活的时间里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对保尔思想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保尔喜欢的革命书籍是《牛虻》,因为他十分钦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9.经典诗文默写。(1)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近岸,卷石底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岩。(柳宗元《小石潭记》)(4)__________,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5)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__________,团团围定炕上坐。(贺敏之《回延安》)【答案】

城阙辅三秦

为坻

为屿

为嵁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气蒸云梦泽

米酒油馍木炭火【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阙、秦、坻、屿、嵁、延、蒸、馍、炭”等字的正确书写。二、古诗文阅读鉴赏。(14分)(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0~11题。(5分)《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漂亮。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C.本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有得的欢喜,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11.赏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3分)【答案】10.D

11.本句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而非漂亮;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虚写青年想象中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而非实写;C.《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因求而不得,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景。诗中还未追求到,题干“对爱情求而有得”与之不符;故选D。1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赏析。句意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本句运用了“兴”的手法,诗句以眼前雎鸠和鸣之景,引发出对淑女难以忘怀的思念和热烈追求,这是“兴”艺术手法。本诗的“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据此回答即可。(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2~15题。(9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从两家僮。冬日妍燠,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然如浮屠氏。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檐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李孝光《雁山观石梁记》,有删改)【注释】①选自《五峰集》。作者李孝光(1285-1350),元代文学家。②妍燠,暖和。③髠,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⑤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⑥瓴,瓦沟。⑦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⑧沾醉,大醉。1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

檐端有小树长尺许 B.从两家僮

从瓴中出C.绝可爱

沿溯阻绝 D.比晓

其两膝相比者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1)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14.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采用移步换景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富有画面感和动态感。B.乙文作者善用白描写人状物。橡栗堕落的“三级跳”,经作者慢镜头分解和音响陪衬,声状毕现。C.甲文按“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的思路写景;乙文交代了空间的变化,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D.两文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甲文把日光、鱼影的静态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相结合,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乙文白日所见是以静见动,至晚间反过来以动衬静。15.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12.A

13.(1)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2)鸟儿犹如赶着回家的人一样彼此呼唤,一道进入石梁过夜。

14.C

15.甲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以及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乙文表达了作者纵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解析】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意。A.表示约数;B.跟随/自;C.极/断;D.接近/靠近。故选A。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好像。(2)相呼:互相呼唤;如:像;宿:这里是栖息的意思。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有误,乙文除了空间顺序,还有时间顺序。由“时落日正射东南山”“月已没”“夜将半”等时间词可看出,故C项表述有误。故选C。15.本题考查比较性阅读。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梳理及分析。阅读甲文,根据文章前后出现的“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三个句子,分别是:心里十分高兴;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是由最初的“乐”变为了“忧”“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以及被贬官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而乙文通篇表达了陶醉千山水的愉悦、惬意之情。作者是分白天、黑夜两段来写石梁奇景的。白日所见是以静见动。如山口立石,见之为驮看行装赶路的和尚;日暮鸟语,闻之为相互招唤着归去的山人。至晚间,便反过来以动见静;白云流水般地拂过,风吹橡实落在瓦上,又转而坠地触动积叶,发出非人间的奇妙音响。这都是写动、写声,而其效果,却是愈发衬出一种奇特的静。以致游人“灯下相顾,苍然无语”,犹恐打搅了这份宁静。此文的又一妙处,在于写景不忘写人,写人愈添景致。如文章起句,便写出作者的深情:“每一至,常如遇故人万里外”,顿使人对雁荡生出一种亲近感。再如其后遇僧状奇石,“客辗然而笑”,平添儿多游趣?最妙是在石梁饮酒,居然主客俱醉。其甚者,次日清晨仍恍恍惚惚,不知身在何处。这哪里只是酒醉,分明是醉在这奇美的景物之中。【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甲泰定元年的冬天,我与客人张子约、陈叔夏带着两个仆人又来到雁山。冬天天气暖和,黄叶布满大地。两位客人看见北面山口立着一块石头,很像一个和尚这时落日直直地照射在东南山上,山中全部显现出紫气。鸟儿犹如赶着回家的人一样彼此呼唤,一道进入石梁过夜。石梁拔地而起,向上看,就像有架大梯子在房檐;向下是中空的石梁洞,其中可以容纳千人;地上石梯孔窍玲珑剔透,就像腐木的根。石檐的外端有棵只有尺来长的小树倒挂在绝壁上,树叶因为霜的关系变成红色,极其可爱。石梁下有一石梁寺,寺中的僧人沏茶端酒,主人和客人都喝醉了。月亮消失了,白云如流水般从西面飘来;风将橡票吹落到瓦上,又弹到岩石下的小屋上,从瓦沟上进出,击中地上的落叶,发出咚咚的声音,几乎不像世间敲击石头的声音。我和客人点灯对望,没有话说。午夜来到,架起两张床,面对面躺着子约已大醉,等到天亮,还在唤他的仆人,不知道他的仆人已经睡在了岩石下面了。三、现代文阅读(共31分)(一)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成16~19题。(15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⑩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⑪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6.从实验精神出发,探讨王阳明“格”竹子最终头痛而宣告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分)17.说说丁肇中希望今天的中国学生怎样做研究。(4分)18.请赏析第⑦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这句中的加点字。(4分)19.丁肇中为什么对中国学生强调“应有格物致知精神”?(4分)【答案】16.他只是消极的观察,而没有积极的探测(或者答“他只是消极的对着竹子硬想,没有动手实验”);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17.要重视实验精神(或者积极的探测);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为实验选定适当的目标(或者实验中有眼光,勇气,判断力和灵感);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18.“新”给“知识”起了限制作用,并不是指所有的知识,“只能”强调了唯一性,科学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得到,强调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19.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②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或者传统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的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实验);③格物致知精神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的;④格物致知精神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⑤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解析】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④段中“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的内容可概括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通过第⑤段中“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的内容可概括为: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通过第⑪段中“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内容可概括为:他只是消极的对着竹子硬想,没有动手实验。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⑨段中“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内容可概括为:制定细致具体的计划,为实验选定适当的目标;通过⑬段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的内容可概括为:要重视实验精神,积极探测,同时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18.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联系第⑦段中“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的内容,“新”字给“知识”的范围上起了限制作用,说明并不是指所有的知识,而是“新”知识。“只能”在句中强调了途径的唯一性,说明科学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来得到,突出了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谨。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第③段中“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内容可概括为: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通过第⑪段中“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内容可概括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或者传统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的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实验;通过第⑬段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的内容可概括为:格物致知精神是研究学术不可缺少的,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通过第⑬段中“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的内容可概括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16分)《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300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1500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选自《中学科技》,2019年第4期,有删改)20.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2分)21.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2分)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_——②_____——太阳烤焦地球。2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23.文章第③段加点字能不能删掉?为什么?(4分)24.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字)(5分)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答案】20.引出说明内容“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具体说明。21.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

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22.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威力之强。23.“预计”是“预先计划”的意思,表推测、估计,不确定,起限制作用,是推测在之后的1000万年内,这颗行星会被完全吞没,但并不肯定。如果去掉,这与事实不符,运用“预计”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24.示例: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解析】20.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的作用。本文第一段用《流浪地球》这个电影开头,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最后一句“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用一个问句引出说明内容“地球流浪的原因”;结合②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③段“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可知,用《流浪地球》这个开头引出了下文对“恒星”的具体说明。据此回答即可。21.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②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可知,此句讲的是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根据“地球也许据此回答即可。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可概括出:太阳烤焦地球;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因此后两空的内容应从这两句中间的内容进行概括;根据“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可概括出: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根据“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胀,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可概括出: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据此回答即可。2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寻找需根据具体语句分析。说明内容应结合上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