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教学重点: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计数单位。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铺垫孕伏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教师依次板书。3、读数练习:教师在板书好的数位下填数字(3916、2050、20、403),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设疑导入:(1)投影出示第2页主题图: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这六个数。(2)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2、新授:(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①出示北京市人口数据图,让学生试读。②教师出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③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怎么表示10个一万?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学生根据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万是十万,……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④认识“一亿”: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出示第4页下面图)自由读一读。⑤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④认识数位分级: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观察数位顺序表,个级与万级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三、巩固练习1、反馈训练: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投影出示)同桌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2、数数。出示第4页做一做第1题。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十万十万地数,从七十万数到一百万。一千万一千万地数,从八千万数到一亿。四、全课小结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2课时《数的产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数的产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2、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教学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自主学习1、我知道古时候人们记数方法有(

)、(

)、刻道记数。后来,人们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就是(

)。2、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3、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

),(

)最大的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2、独立补充完整课本20页数位顺序表。3、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

)4、巩固\o"练习"练习(1)、填一填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三、过关检测:1.10个一千万是(),10个一亿是(),10个一百亿是()。

2.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起每()个数位是一级,亿级的四个数位是()。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这种计数方法叫做()。

4.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5.有一个整数,它里面有100个一千万,这个数是()。

6.一个数由7个十亿、5个百万、2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读作(

)。

7.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位和(

)。

8."千"和"万"的进率是(

),请你写出三组进率是十的计数单位。

)与(

)的进率是十;

)与(

)的进率是十;(

)与(

)的进率是十;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3课时《亿以上数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2、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了解地球上人口太多,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的知识。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

复习1、说出亿以内的数位。万级个级

2、读数与写数。课件出示下列题。61000000读作:20300006读作:10006000读作:30030003读作:一千三百万写作:二十万零三十写作:五千零六万六千写作:七千万零七写作:结合上题复习亿以内数读法与写法的过程。(1)先分级,从最高位读起,读完万级上的数要添上“万”字。(2)每级中间是“0”的,不管是多少个,都只读一个0。(3)写数时,从万级开始写,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的要用0占位。3、利用复习出示的不完全的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将已学过的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填上亿级的数位。教师可向学生说明: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二、

新授1、请同学们说得很好。如果把61000000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成了610000000,这个数的6在哪个数位上?这个数的末尾又添上了一个“0”,那现在新数的6在哪个数位上?这两个数都超过了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亿以上的数。板书:亿以上数的认识2、创设情境师: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师: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多少人吗?让学生尝试读出6100000000小组讨论得到:读数规则的第一条: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3、再读出10040002000先让学生读出亿级的数,强调要按各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读一个亿字。再接着读出万级和个级的数,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万级和个级的数,400305000000,着重说明读数规则的第3条。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在学生初步掌握含有2级3级的数的读法之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提出以下问题:(1)

一个数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应按怎样的顺序读?(2)

怎样读亿级的数?(3)

每级末尾有0,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怎样读?读大数时,看清数位很重要,特别是要很快地找出亿位,为此,在练习中,应注意训练学生记住右起第几位是亿位,以及看到一个多位数,应能确定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也可以通过分级的方法来读数。为了使读数达到熟练,在指导学生读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先用虚线分级,先读亿再读万个级。(2)记熟从个位起第五位第九位是什么位不要每次都一位一位去数。(3)要分清哪个0应该读哪个不读指出有亿级和万级的数说明读的顺序和写的顺序一样,也要先写亿级再写万级个级。出示例2:请同学们结合亿以内数写法的经验,说一说亿以上的数又说怎样写?个级上怎样写?百万位上千万位上为什么要写0?可启发学生对照数位级顺序表进行填写使学生体会到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这是和读数不同的地方。三、

巩固练习练习做一做P21做一做P22做一做第1题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4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一、计算工具的历史(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1.算盘。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1)算盘各部分名称(2)两种不同的算盘: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2.计算器。(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三、总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四、作业: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5课时《用计算器计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5。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教学重点: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情境导入二、使用计算器1、计算器介绍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219×35=

41600÷128=24÷6=

125×8=138976-138970=

1379+34089=(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3)归纳总结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题适合用计算器计算?三、能力提升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我们就用9作为乘数吧。你准备几个九相乘?小了,8个九吧999999999×999999999=试算报得数你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吗?在计算器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E对了,他是英文单词错误的缩写,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错误!师:那老师不看这个E也可以知道这个结果上错误的,你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师:是的,因为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现在用我们的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为数少了,看来这个题目没有办法做了。计算:9*9=8199*99=9801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发现规律,得出结论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001做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授课时间:2011年9月日总课时第6课时《大数的改写》教学目标:1、掌握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能正确地改写整万的数。2、掌握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法,能正确地“略写”非整万的数。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教学重点:大数的改写和略写。教学难点: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旧知铺垫1、写出下面各数一百二十万二千三百二百零四万五千三千零二十万零六百八十五千八百万零七百三百六十四万八千2、读一读下面各数。200000035000001020000086000000二、讲授新课1、教学例5。(1)介绍红细胞、白细胞的作用。说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数目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教师出示板书。一小滴血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2)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数。再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后,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什么是整万的数呢?像:2000035000010000001020000……都是整万的数。像:2003535600010000051025600……都是非整万的数。(3)明确告诉学生:在生产、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读写,常常将万后面的4个0省略掉,换成一个“万”字。用万字来代替数末尾的4个0,这样就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了以“万”作单位的数。(4)改写。板书出示:500|0000个=500万个强调:把个级的4个0省略掉,在500后面写上“万”字。这样照样读作:五百万个。想一想:10000个=1万个。先让学生来说,然后教师添上板书“1”。(5)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18000030000018000000学生独自改写。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是否记住写“万”字,并当作要点进行强调。2、教学例6。(1)电脑课件展示太阳和地球图,让学生观察、收集消息,了解太阳和地球的大小关系。(2)让学生读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分别是多少,并说一说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这时学生感到直接说出这两个大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比较困难。(3)启发学生想到:用“万”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会比较方便。(4)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两个数都是非整万的数,很显然我们不能想例5那样将它直接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那怎么办呢?(5)介绍“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教师:有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什么是“四舍五入”呢?如:12756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1\*GB3①找准万位上的数。板书:12756=2\*GB3②看万位右边第一位上的数,是2。=3\*GB3③说明:根据“四舍五入”法规定,像这样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2756≈10000。说明:因为得出的是近似数,所以必须用“≈”,不能用“=”。=4\*GB3④再把1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0000=1万(说明:这里两个数是相等的,只能用“=”)想一想:这样将1389000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再逐步引导。=1\*GB3①找准万位上的数:1389000=2\*GB3②看万位右边的第1位上的数。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板书:1389000≈1390000=3\*GB3③再把板书1390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板书:1390000=139万教师: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7\*GB2⑺即时尝试把下面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126400813285431209000先由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讲评,如果学生直接“略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也可以,但要强调加上“≈”。如:1264008≈126万1328543≈133万三、课堂活动1、课文第14页的“做一做”。通过练习,一方面是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改写,进一步掌握新知;一方面通过提供的有关地理知识素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知识,扩大视野。2、课文第15页的“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分别求出同一个大数的不同的近似数,练习使用“四舍五入”求近似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近似数的理解。四、巩固练习课文练习二的第3~8题。五、板书设计授课时间:2011年9月日总课时第7课时《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2、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的含义,掌握数位的顺序和数级的概念,能根据数位或数级的顷序,初步认识一个具体的数中各个数位,以及数的组成。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多位数的计数单位。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及数位的含义。教具准备:小黑板、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教学数的产生1.复习。(1)提问:你能从右往左说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吗?谁能从右往左说一说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2)读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100004000450045304532206020062.教学数的产生。(1)自然数的产生。(2)说明数的产生。3.教学自然数。(1)说明自然数。有了数字,就可以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提问:如果一个物体也没有,用哪个数表示?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做自然数?你能再说出几个自然数吗?(2)教学自然数的特征。提问: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有最大的自然数?为什么?想一想:自然数的个数是怎样的?追问:哪些数是整数?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1.教学计数单位。(1)复习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我们在前三年多里学的整数,都是万以内的数。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指板书的个、十、百、千、万)想一想,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问:根据上面的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教学万以上的计数单位。①说明: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要用到比万大的数,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比万大的多位数。老师举出一些比万大的数的例子。②从以前学习的一万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出示计数器,拨上一万。提问:现在计数器上表示多少?我们可以一万一万地数下去。追问:10个一万是多少万?现在我们一起十万十万地数。追问:10个十万是多少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万?怎样拨珠?现在万位是“1”,是1个多少?接下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10个一千万时,说明向前一位亿位上进1,是一亿。这时计数单位是什么?提问:刚才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每位满几就向前一位进l?③我们还可以这样数下去。师生共同一亿一亿地数到十亿、提问:10个一亿是多少亿?十亿十亿地数到一百亿。提问:l0个十亿是多少亿?谁能说一说,这里数数时有哪些计数单位?①小结:现在,你能按顺序说出有哪些计数单位吗?让学生看着计数器的数位按顺序说——说有哪些计数单位。2.说明十进制计数法。刚才我们数数时,每一位上的计数单位满几就要向前一位进l?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说明: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像这样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法。追问:怎样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在十进制计数法有哪些计数单位?三、教学数位顺序表1.讲解数位。(1)提问:阿拉伯数字有哪几个?说明: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例如386,是一个数,它要用三个数字3、8、6。追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几个数字?板书1529。提问:这个数是多少?用了哪些数字?这个数从右往左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指出: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每个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2)下面数里各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各表示多少?2625313说明:数字2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数字3在个位上表示3个一,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2.教学数位顺序表。(1)认识数位顺序。除了已经知道的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外,多位数的数位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请看整数的数位顺序。提问:从右往左除了已经学习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外,依次还有哪些数位?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追问:从右往左,第五位是什么数位?第九位呢?(2)认识数级。说明: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位是一级。提问:从数位顺序表上看,依次有哪些数级?个级有哪些数位?万级有哪些数位?亿级呢?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追问: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3)请你按数级从右边起,说说每个数级各有哪些计数单位。(4)做“练一练”。3.认识多位数的组成。(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按数级分各有哪几个数级?你是怎样分的?3248143248126324841263248(2)先把下列各数按数级分一分,再说一说各有哪些数位,最高位是什么数位。4253643625382345673214561732150四、小结和练习授课时间:2011年9月日总课时第8课时《亿以上数的读法》教学目标:1、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2、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数。3、通过归纳亿以内数的读数规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整理数位顺序表和亿上数的读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数位表、拨数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要求同学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二、投影出示:1、10个亿();10个十亿是()十个百亿是()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三、小黑板出示:读出下列各数。47690000、7002000 一、学生口答:个、十、百、千。二、多名学生口答:1、十亿、百亿、千亿2、是十。三、一名学生读数,另一名学生写“读作……”1、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2、提出要求:在拨数器上一千万一千万地拨,一直拨到九千万。问:九千加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板书:亿)在拨数器上一亿一亿地拨珠,一直拨到九亿。问:九亿加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怎么办?(板书:十亿)(用同样的方法认识百亿、千万亿。)板书:十亿、百亿、千亿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3、学生按要求拨珠九千万。是一亿,千万位满十向亿位进一。学生按要求拨珠九亿。是十亿,亿位满十向十亿位进一。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教学例11、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六十一亿引导学生先按个级的方法读六十一,再在后面加个“亿”字。2、要求学生在拨数器上拨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并按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个数。3、要求学生读出“做一做”中的练习题中的数。4、小结:亿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学生拨出六十一亿学生读出六十一亿。2、学生读出一百亿四千万二千。3、学生读数并相互纠正。4、归纳:同:亿级数要按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异:亿级数要在后面加一个“亿”字。板书设计:授课时间:2011年9月日总课时第9课时《亿以上数的写法》教学目标:1、根据数位顺序的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进行简单的概括、推理。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数位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复习导入:1、万以内的数是怎样写的?请写出下列各数:四千零七十七百八十四千零三二、板书课题,揭示新课。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数后交流。2、教学例2:3、板书: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问:这些数怎样写?4、问:这些数的最高位在哪位上?万位上是几?其它数位分别是几?怎样写?板书:三亿写作300000000三十亿九千万写作3090000000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写作7003002000003、想一想:整亿的数怎样写?4、重点分析“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这一中间有零数的题型5、练习:做一做中的练习。 1、学生试写。2、学生根据自己的写法回答。3、学生归纳:有多少亿,就在亿级上写多少,再写8个0。4、学生练习。5、作业:三、板书设计:授课时间:2011年9月日总课时第10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教学目标: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教具准备:计算器教学过程反思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投影下列题目。57+26=

82-49=

12×27=

351÷13=

36+47=

41-18=

26×28=

544÷16=师: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做的快?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吗?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中间的奥妙告诉你们,相信你们知道后比老师做的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电子计算器的使用.(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计算器的认识1.师:关于计算器,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2.出示思考题(1)计算器包括哪些按键?(2)这些按键的功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实验自己验证)3.汇报结果(1)哪些是数字键?按下数字键在哪里显示?他们什么关系?教师任意报数,学生练习输入(教师强调输入要从高位输起)(2)要完成加减乘除运算并显示计算结果,还需要什么键?(四则运算键和等号键)(板书)练习12÷4(说出过程)(3)A.如果发现输入错误,怎么办?(清除键)(板书)

例如:9-3,按键,教师强调:清除键只清除错误输入的4,前边输入的数据仍然保留.B.如果一道题计算完毕,需要计算另一道题,这时应该怎么办?C.如果需要清除前边的所有数据,应该怎么办?为什么?师:下面我们通过几道四则运算式题,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二)计算器的应用1.出示例1:用计算器计算389+260(板书)学生自己试做,然后汇报过程.教师关键要强调输入数据和使用运算键的方法.练习:750+1473=

2983-627=

32×68=1548÷43=

49×39=

17805-3976=小结:加、减、乘、除的单项运算,只要选择相应的四则运算符号就可以了2.出示例2:计算68+5×25(板书)单数组学生用笔算,双数组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汇报结果.练习:

783+56×21

57+272÷17

94+184×33.出示例3:用计算器计算3024÷(167-83)三、巩固反馈1.用计算器计算.48+97

146-89

301+274

1952-764102×63

4608÷36

27×39

1596÷382.用计算器计算591-243+207

52×34+625

3815÷35-2732×59-1034

8004÷92+76

8027-7570-843.有一批货物,用一辆载重8吨的货车15次可以运完;如果改用一辆载重12吨的货车,多少次可以运完?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五、课后作业1.用计算器计算.300760-259065=

920084+1540217=35×(729÷27)=

7641-56×82=2412÷(288÷8)=

470+21×19=六、板书设计: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1课时《1亿有多少大》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2、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教学重点:理解大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1亿有多大。教具准备:一叠纸张(1000张)、直尺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提出问题老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大数。今天,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引发学生猜想。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能会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测。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有:1亿大米能装满一间房子、一整车吧;1亿米在体育场上要跑一万圈,10万圈吧;1亿本书摞起来有一座山那么高吧。二、探究活动1.首先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选择测量“1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2.思考如何进行测量。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行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一部分应该取多少张呢?学生:100张、1000张、10000张。教师:有没有想到取115张、1021张呢?接着说明,为了计算方便,应该取整百、整千、整万的数量。3.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分别用100张和1000张纸的高度为基数进行测量。=1\*GB2⑴教师取几份100张纸给部分学生测量高度,然后学生分小组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2\*GB2⑵教师把1000张纸给其他的学生测量高度,让他们也分小组去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由于学生测量时的误差,得出的结果也不相同,另外部分学生对推算的方法、过程也不一定理解、掌握,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全班讲演。以1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1厘米。(为了计算的方便,预备的纸张要有所选择)提问引导:1000张呢?——10厘米10000张呢?——100厘米——1米100000张呢?——10米1000000张呢?——100米10000000张呢?——1000米100000000张呢?——10000米=3\*GB2⑶推算结果。1亿张纸的高度是1万米。老师: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你记得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这里学生感受到1万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也就是说如果有1亿张这样的纸摞起来,它的高度将超过珠穆朗玛峰。以1000张为例。测量高度:约9厘米。照此推算:1万张的高度为9000米。老师: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推算的结果就不同呢?为了让学生理解“基数越大,误差越小”的道理,教师可以打个比方;如果取1亿张还有误差,还有误差吗?自主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基数的物品进行测量、推算,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2课时《直线、射线和角》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认识射线和直线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2.认识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3.认识直线。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二、认识角1.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3.做“练—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三、课堂小结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3课时《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2、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重点: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复习旧知1、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2、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二、认识量角器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

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三、教学角的量法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课堂小结五、板书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4课时《角的分类和画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角的分类,掌握直角、平角、周角和锐角、钝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帮助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能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复习旧知1.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提问:谁来说说量角的方法是哪几步?上面哪个角是90?哪个角小于90?哪个角大于90?2.引入新课。我们看到,角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根据角的大小能不能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可以不可以根据角的大小把它画出来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分类和画法。(板书课题)二、教学角的分类1.认识直角的度数。(1)提问:你还能说一说见过的哪些角是直角吗?(板书:直角)(2)请你指一指三角尺上的直角。直角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告诉老师,你量出直角是多少度。直角是多少度?(板书:直角是90)提问:数学书封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课桌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黑板面的一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这些角都是90?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一个角都是多少度吗?为什么?(3)画出下列图形。提问:这个角多少度?为什么?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直角的?指出:我们已经学过,凡是标有这个符号“司”的角就是直角。2.认识平角。(1)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的图形叫做角?请看老师来画一个角。先点一个点,再用直尺,从这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提问: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边提问边在上面表示出)(2)谁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在哪里,两条边在哪里?这个角与以前看到过的角比较,你能看出它的两条边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小木条组成的角,(把两条小木条旋转成一个平角)它的两条边也有什么特点?

像这样,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的角,就叫做平角。(板书:平角)(3)一个子角是多少度可以怎样知道呢?请大家一起来量黑板上的平角,看看是多少度。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平角,再量一量自己画的平角是多少度。提问:你们量得平角的度数都是180吗?指出:平角是180。(板书:平角是180)(4)你能想出一个平角的度数等于几个直角的度数吗?请同学们每人拿出准备的一张纸,先对着折一下,再对着折一下,使刚才折出的边重合。提问:现在折出的这个角是什么角?它是多少度?现在我们把第二次折的打开,现在以折痕相交的点作为顶点,这是一个什么角?它由几个什么角组成?提问: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板书:1平角=2直角)请你们在课本第113页上“1平角=(

)直角”的括号里填上数。3.认识锐角和钝角。(1)我们已经知道了直角和平角,还知道了直角是90,平角是180。请同学们仔细比较下面角的大小,你能不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把它们分成几类呢?小黑板出示图:提问:你把这里的角分成几类?你是怎样分的?(2)同学们分得很好。现在来看一下,∠1、∠5是什么角?∠2、∠6的大小有什么特点?∠3、∠4有什么特点?那么,像∠2、∠6这样小于90‘的角叫做什么角呢?像∠3、∠4这样的角,不光大于90,而且小于180,它们又叫做什么角呢?请同学们自己看课本第113页最后两节。先量一量这里每个角的度数,再看一看各叫什么角。(3)提问:谁来说一说,看书后你知道了什么?(板书:锐角钝角)小黑板出示锐角、钝角的定义,让学生读一读。4.认识周角。(1)如果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这是不是一个角?这个角从哪条边到哪条边?把这一条边继续按这样的方向旋转,(演示)当两条边重合时,这还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o);提问:想一想,从刚才开始到旋转成现在的角,这一边绕端点旋转了多少?指出:这一条边绕它的端点旋转了一周,所成的也是一个角。这样的角,我们把它叫做周角。(2)现在我们用这里的两根小木条的角来旋转,如果把每根小木条都看作一条射线,看看每次得到怎样的角。依次演示出直角、平角,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角。如果把这条射线继续旋转,(演示)这是不是一个角?(用手势指示:)为什么?我们继续把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演示)当这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做什么角?(3)根据刚才用小木条角旋转成的周角,周角可以这样画出来。(画图)指着图说明: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这个角,是周角。每个同学自己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叫做周角,再看一看书上怎样说的,然后告诉老师。出示周角定义。(4)说明:周角是360。(板书:周角是360)请大家把周角的度数与直角、平角的度数比一比,一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5)用小木条组成的活动角演示,从锐角起,旋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让学生说明每次是什么角,为什么。5.组织练习。(1)“做一做”第1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第1题里每个角各是什么角,为什么。三、教学角的画法1.自学画角的步骤。我们已经能根据角的度数判断它是什么角了。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4页上的内容。看完后告诉老师,画角要分几步?哪几步?2.提问:画角要分几步?哪三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先画射线;(2)两个重合,对准点点;(3)再画射线。3.画角。提问:例4的要求是什么?画65的角要怎样画?(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按步骤画出65的角)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4.组织练习。(1)“做一做”第2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画在练习本上。用量角器检查板演画出的角是否正确。四、课堂小结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5课时《口算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自主探索口算方法。1、课件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4、汇报交流。二、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2、引导学生对比16×3=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16×30=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六第1题。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2、练习六第2题。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四、课堂小结。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6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让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复习1、投影出示第4题:2、问:你能说一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口算3、比一比,谁算得快?(小黑板出示第八题)学生比一比谁算的快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二)综合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5题。你说出口算的过程吗?学生表述口算的过程(多名学生说一说)。2、观察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学生先填空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小结: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三)提高练习1、要求学生完成第6、7题。(学生在书中完成第6、7题,说一说解题的思路。)①第6题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②做7题时先让生读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进行创新16÷4=4(元),理由:“买3送1”2、小结。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7课时《笔算乘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2、独立列式:145×12=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二、巩固练习1、课本4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2、练习七第3题。164×32=54×145=254×36=217×83=43×139=328×25=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3、练习七第2、4题。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三、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8课时《笔算乘法的练习》教学目标:1、知道用乘法解答应用题可把两个因数交换位置。2、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重点:正确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应用题中有关数量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复习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134×16246×34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笔算过程。2、口算:14×725×3160×523×10060×7021×30018×50(二)练习1、投影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114×59=6726(分钟)114×5960×24×5=72007200>6726问:59114×114和×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59×114学生比较后得出:114×59笔算时比较简便。1、练习:完成4、5题。学生练习(两人板演)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19课时《因数中间或尾末数有0的乘法》教学目标: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2、口算、笔算交互进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2、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3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4、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2\*GB3②、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5、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二、质疑与小结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三、知识反馈:1、学生试练P53做一做360×25360×25360×25四、巩固练习:1、练习八:1、2、3、4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全课小结六、板书设计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20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学目标: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情景导入1、出示例题情景: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40千米。2、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信息?3、再出示:特快列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4、师说明:也可以这样写。5、让学生观察:哪种方法简便?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6、汇报成果: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7、练习:让学生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集体讲评。二、初步探究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1、出示例3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决第(1)(2)小题3、出示:(1)80×2=160(千米)让生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2)2×80=160(千米)4、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5、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作品:速度×时间=路程三、深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出示练习八第8题情景图2、让生独立解答,全班讲评订正。3、让生思考讨论:(1)(2)题的算式是根据什么关系式得出的?你有什么发现?汇报展示成果: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发现: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便能求出第三个量。四、巩固练习练习85、6、7、9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五、总结交流,汇报收获。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21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8×125=()6×20=()24×125=()6×200=()72×125=()(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80×4=()25×160=()40×4=()25×40=()20×4=()25×10=()(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4、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18×24=105×45=(18÷2)×(24×2)=(105×3)×(45÷3)=(18×2)×(24÷2)=(105÷5)×(45×5)=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24×75=180036×104=3744(24○6)×(75×6)=1800(36×4)×(104○4)=3744(24○3)×(75○□)=1800(36○□)×(104○□)=3744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22课时《乘法估算》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新授1、教学例5(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3)汇报:生:49≈50104≈100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生:49≈50104≈110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4)比较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2、P60的“做一做”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二、巩固练习1、P61、1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2、P61、2-4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3、P62、5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4、P62、7,P63、9、10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P63、12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三、布置作业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23课时《认识垂直和平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垂直。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1、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小组讨论,一共有几种摆法?组长做记录,画于纸上。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一小组到投影仪下展示其记录单。(2)除了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特征1、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生自由发言)2、师引导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将学生的分类结果画在黑板上。不相交:相交:3、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做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4、由小组同学在原记录单上动手合作操作,并进行讨论、汇报。5、师生共同总结: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仍不相交,这两条直线叫平行线,也可以说它们相互平行;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的四个角,如果都是90度,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叫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焦点叫做垂足。6、生齐读P65平行和垂直概念,并画下来。7、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认识平行与垂直。(揭示课题)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1、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2、P64主题图,找一找,图上有哪些平行和垂直的现象?3、做一做1找一找、想一想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4、做一做2摆一摆。(请个别同学到投影仪下摆一摆)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根小棒平行吗?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5、P68练习十一第3题:折一折(生动手操作,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一、二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24课时《过直线上(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教学目标:1、使学生巩固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2、初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复习准备:(1)巩固理解垂直的意义。①教师演示:教师用两条着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粘在黑板上,使它们相交。提问: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124教师标出∠1、∠2、∠3、∠4。3②教师转动其中一条线,使学生一个角变为直角。提问:与刚才比较,角的个数有没有变化?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其余3个角是什么角?③小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外一条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在图上直接标出垂直符号。)反馈:观察下面向组图形,看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直线是互相垂直的?①②③④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二、新授:教学垂线的画法。教师首先说明画垂线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人师傅做门、窗,经常要画垂线。他们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最后说明画垂线主要有两种情况:(1)通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教师演示:先横着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个点,说明要过直线上的这一点画一条垂线。画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2)过直线外一点画与这条直线垂直的直线。边板演,边讲解。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第二步:沿着直线向右移动三角板,使另一条直角边与直线外的点重合。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通过直线外的点画一条直线。所画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由学生归纳画垂线的方法。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3)你所画的线段之中,哪一条最短?(4)哪条线段是这条直线的垂线?学生通过用三角板检测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教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三、巩固练习1、P68练习十一第4题画一画(1)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2、第(3)题:运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正方形。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想一想: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边画边介绍画法。同学们在本上试画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教师巡视指导。四、全课小结1、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2、从直线外的一点引向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垂线?什么样的线段最短?3、什么叫做距离?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6、7、8题及练习册相应练习。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课时第25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了解其特性,能够正确画出底所对应的高。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意义及特征。学画平行线、画已知长与宽的长方形。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一)复习准备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几何图形,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在明确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