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第07讲 文言文阅读(学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第07讲 文言文阅读(学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第07讲 文言文阅读(学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第07讲 文言文阅读(学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第07讲 文言文阅读(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第07讲文言文阅读(学案)第07讲文言文阅读(考点讲解)

考点一:《孙权劝学》1

考点二:《卖油翁》4

考点三:《陋室铭》7

考点四:《爱莲说》9

考点五:《活板》13

考点一:《孙权劝学》

一、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司马温公,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的典范。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

二、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共294卷,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定的,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三、生字注音

卿(qīng)今当涂(tú)掌事孤岂(qǐ)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孰(shú)若孤

涉(shè)猎刮(guā)目遂(suì)更(gēng)刮目相待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实词

1.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托务:事务

3.但当涉猎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

4.孰若孤若:如,比得上

5.自以为大有所益益:益处,好处

6.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过:经过

7.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8.即更刮目相待更:另,另外刮:擦拭

9.肃遂拜蒙母遂:于是

(二)通假字

邪:同“耶”,语气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三)一词多义

1.治

(1)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修养(险躁则不能治性)

2.见

(1)了解,知道(见往事耳)

(2)知晓,识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当

(1)掌管(当涂掌事)

(2)应当(但当涉猎)

4.以

(1)介词,用蒙辞以军中多务

(2)介词,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四)古今异义:

1.往事

古义:历史(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情

2.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一种学位称呼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

蒙辞以军中多务(正常语序“蒙以军中多务辞”)

2.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副词“岂"表反问)

3.否定句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否定词“非”表否定判断)

六、课文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谈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就分别了。

七、重点理解

1.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1)强调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2)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3)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读书的可行性及功用,让吕蒙无法推辞,“乃始就学”。

2.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根据“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这个侧面描写可以看出吕蒙读书后进步明显;根据“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个正面描写可以看出吕蒙读书之后的自信。据此可见劝学的效果很好。

3.孙权劝吕蒙学习,为吕蒙确定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学习方法是什么?

学习目的:见往事耳。学习方法:但当涉猎。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孙权、吕蒙、鲁肃的人物形象。

从孙权现身说法,劝告吕蒙要多读书一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才、关心部下、善劝、好学之人。

通过吕蒙“乃始就学”及学习效果来看,他是一个能听取别人意见、勤奋好学之人。

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评价和对待吕蒙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爱才、敬才之人。

6.文中的古代称呼

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古代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大兄:长兄,对朋友辈的敬称。

八、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突出了孙权关心下属、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行为,赞扬了吕蒙接受意见并努力学习、学有所成的事迹,说明人只要肯学习就会有长进的道理。

考点二:《卖油翁》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二、文体知识

本文选自《归田录》,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归田录》是欧阳修晚年写的笔记小说集。书中每则故事短小精悍,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不刻意褒贬,语言简洁,形式灵活,风格平易闲适,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生字注音

自矜(jīn)家圃(pǔ)睨(nì)之矢(shǐ)微颔(hàn)忿(fèn)然

酌(zhuó)杓(sháo)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实词

善射善:擅长

亦:也

自矜:自夸

释担释:放下

睨:斜着眼睛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久而不去去:离开

但:只,只是

微:微微,略微

颔:点头

知之知:知道,懂得

惟手熟耳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安敢轻吾射安:怎么轻:轻视

覆其口覆:盖

徐:慢慢地

(二)通假字

1.尔同“耳”,罢了(但手熟尔)

2.杓同“勺”,勺子(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一词多义

1.尔

(1)同“耳”,罢了(但手熟尔)

(2)你(尔安敢轻吾射)

2.射

(1)动词,射箭(陈康肃公善射)

(2)名词,射箭的本领(尔安敢轻吾射)

3.以

(1)介词,因为(公亦以此自矜)

(2)介词,用(徐以杓酌油沥之)

(3)介词,把(以钱覆其口)

4.之

(1)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但微颔之)

(2)代词,射箭凭手熟的道理(以我酌油知之)

(3)代词,指油(徐以杓酌油沥之)

(4)代词,他,指卖油翁(笑而遣之)

5.其

(1)代词,他,指陈尧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代词,它的,指葫芦(以钱覆其口)

6.而

(1)连词,表顺承,不译(释担而立)

(2)表转折,但是,却(而钱不湿)

(3)连词,表修饰,不译(康肃笑而遣之)

(四)古今异义

1.但

古义:只(但颔微之)

今义:常用为转折连词

2.安

古义:怎么(尔安敢轻吾射)

今义:安静、安全等

(五)词语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轻:看轻(尔安敢轻吾射)

2.动词作名词

射:射术(汝亦知射乎)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状语后置:尝射于家圃(正常语序为“尝于家圃射”)

2.省略句

省略主语:自钱孔入(省略主语“油")

六、课文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园子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慢慢地用勺舀取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但铜钱没有被沾湿。于是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七、重点理解

1.文章内容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和人物。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地点:陈尧咨家的园子。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

2.请概括本文的六要素。

地点:陈家家圃

人物:陈尧咨卖油翁

起因:陈尧咨善射,卖油翁“但微颔之"。

经过:陈尧咨认为卖油翁轻视他的射技,卖油翁以自己娴熟的倒油本领告诉陈尧咨“手熟”之理。

结果:陈尧咨明白了道理,笑着打发卖油翁走了。

3.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词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睨、颔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自矜、吾射不亦精乎、忿然、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4.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卖油翁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艺是无止境的。

5.概括文中人物形象。

卖油翁:身怀绝技却不张扬;懂得如何去教育人;聪明谦虚;不卑不亢。

康肃公:骄傲自大,虚荣;知错就改。

6.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沥油的两段文字,哪段写得比较详细?哪段写得比较简略?这是为什么?

写卖油翁沥油的段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为了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服对方的形象;略写陈尧咨的射技,只用“十中八九”一笔带过,对他恃技骄横的语言神态则稍详述,便于突出其性格,与卖油翁形成对比,凸显文章中心。

7.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卖油翁。因为故事的目的是通过卖油翁对酌油的技巧的解释来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

8.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文通过康肃公“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小事,说明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9.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自己有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满;他人有长处,应向其学习,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八、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记叙卖油翁以倒油绝活巧妙制服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的故事,告诉我们“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告诫我们做人要低调谦虚。

考点三:《陋室铭》

一、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二、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用韵,文辞精练,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词中的长者。

三、生字注音

苔痕(tái)案牍(dú)德馨(xīn)西蜀(shǔ)鸿儒(rú)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实词

1.有龙则灵灵:神异

2.斯:这

3.惟吾德馨惟:只;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5.白丁:平民,没有功名的人

6.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7.金经:指佛经

8.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9.丝竹:这里泛指世俗的乐曲。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二)一词多义

之:(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三)古今异义

1.形

古义:身体(无案牍之劳形)

今义:样子

2.馨

古义:德行美好(惟吾德馨)

今义:芳香

3.调

古义:调弄,弹奏(可以调素琴)

今义:调解、调整等

(四)词语活用

上:名词作动词,长上。(苔痕上阶绿)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无案牍之劳形)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2.判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词“是”,表判断)

六、课文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有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显得神异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调弄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七、重点理解

1.《陋室铭》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①第一层(开头到“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②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

③第三层(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

2.文章是如何引出陋室的?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来类比“陋室”,以仙、龙来类比“德”,以名、灵类比“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扬名。

3.“陋室”不陋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主人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超尘绝俗的胸襟,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中有何作用?

用诸葛庐、子云亭来类比“陋室”,这是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像他们一样的品德与才能,暗示“陋室"不陋。

5.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深意: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呼应开头“惟吾德馨"一句,体现君子应有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看法: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坚守良好品质,不随波逐流,追求“德馨”,做一个不为物役的人。

6.赏析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烘托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对陋室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7.“调素琴”说明作者喜爱音乐,下文却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

这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指作者弹高雅的古琴,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后者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暗示作者不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这两者是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同一问题“惟吾德馨”进行论证。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赞同,我们平时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来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正如古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不赞同,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自傲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不可取的。

八、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的描绘,极力证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考点四:《爱莲说》

一、作者介绍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二、文体知识

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对人、事或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生字注音

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蔓(màn)亵(xiè)玩噫(yī)鲜(xiǎn)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实词

1.甚蕃蕃:多

2.独爱菊独:只

3.染:沾染污秽

4.濯:洗

5.涟:水波

6.妖:艳丽

7.益:更加

8.清:清香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植:竖立

11.亵:亲近而不庄重

12.予:我

13.谓:认为

1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15.鲜:少

16.宜:应当

17.众:多

(二)一词多义

1.清

(1)形容词,清澈。(濯清涟而不妖)

(2)形容词,清香,清芬。(香远益清)

2.可

(1)动词,值得。(可爱者甚蕃)

(2)动词,可以,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之

(1)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菊之爱)

4.远

(1)动词,传得远,远播。(香远益清)

(2)名词作状语,从远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古今异义

1.植

古义:竖立。(亭亭净植)

今义:种植。

2.宜

古义:应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宜乎众矣)

今义:合适。

(四)词语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1)蔓:横生藤蔓。(不蔓不枝)

(2)枝:旁生枝茎。(不蔓不枝)

2.名词作状语

远:从远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于”,应为“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

2.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六、课文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七、重点理解

1.《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文章共两个段落:

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缛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4.《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看法:拜金主义者贪图富贵、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行为令人鄙夷、厌恶,他们“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5.“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6.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旁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人生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地流露出什么情感?

把菊花比作隐士。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隐逸的人生态度却不完全赞同,作者不愿意隐逸,对陶渊明的隐逸更多地流露出的是惋惜的情感。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坚定信念。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是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趋炎附势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2.本文的语言上有何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骈散结合,读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八、课文主题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者的鄙弃,歌颂了君子正直高尚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考点五:《活板》

一、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代表作《梦溪笔谈》。

二、文体知识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三、生字注音

瀛(yíng)和(huò)纸灰炀(yáng)砥(dǐ)更互(gēng)贮(zhù)

燔土(fán)讫(qì)群从(cóng)宝藏(cáng)

四、词语汇总

(一)重点实词

1.和:混合。

2.冒:覆盖。

3.炀:烘烤。

4.砥:磨刀石。

5.自:另自,另外。

6.更互:交替,轮流。

7.奇字:生僻字。

8.旋:旋即。

9.燔:烧。

10.讫:完毕。

11.群从:堂兄弟及诸子侄。

17.宝藏:珍藏。

(二)通假字

1.板同“版”,指印刷版。(活板)

2.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用讫再火令药镕)

3.已同“以”,以后。(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三)一词多义

1.就

(1)动词,靠近(持就火炀之)

(2)动词,完成(瞬息可就)

2.帖

(1)名词,标签(每韵为一帖)

(2)动词,用标签标出(则以纸帖之)

3.若

(1)如,像(不若燔土)

(2)如果(若止印三二本)

4.为

(1)动词,做(唐人尚未盛为之)

(2)动词,是(皆为板本)

(3)动词,发明(又为活板)

(4)动词,刻(每字为一印)

(5)动词,成为(满铁范为一板)

(6)动词,算是(未为简易)

(7)动词,制作(不以木为之者)

(8)介词,被,被动用法(为予群从所得)

5.以

(1)介词,用(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2)介词,把(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3)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6.其

(1)代词,它的,指活字版印刷的(其法)

(2)代词,它的,指铁板的(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代词,那些___(其印自落)

(4)代词,它的,指排好的字模(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代词,他的___(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7.板

(1)用雕版,名词作状语(板印书籍)

(2)雕版,名词___(皆为板本)

8.印

(1)动词,印刷(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2)名词,字印(其印自落)

(四)古今异义

1.唇

古义:边缘。(薄如钱唇)

今义: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

2.范

古义:模子。(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今义:模范。

3.殊

古义:根本。(殊不沾污)

今义:特殊。

4.群从

古义:指堂兄弟及诸子侄。(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今义:指许多人跟从。

(五)词语活用

1.名词作状语,“用雕版"。(板印书籍)

2.名词作状语,“用火”。(火烧令坚)

3.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用讫再火令药熔)

4.名词用作动词,标记。(则以纸帖之)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火烧令坚(“令”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字印。)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2.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为……所……”表示被动。)

六、课文翻译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自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的重要书籍都是版印书籍。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变得坚硬。先准备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上去。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模就成为一块印版,拿它靠近火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是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才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板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制作字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