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教案(含单元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教案(含单元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教案(含单元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教案(含单元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六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教案(含单元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3)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

(6)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推测、实验设计和验证获得结果。

(2)学习通过“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3)经历简单的对比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4)按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分析并概括总结,逐步形成科学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体会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以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

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认识到阅读、收集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自己的认识,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的必要的。

(4)培养以证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5)体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6)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7)认识到科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二、教学重点

1、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2、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并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3、知道米

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4、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5、能区别铁和铁锈,知道铁生锈的

原因;6、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7、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以及生锈速度;8、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

的紧密关系;

三、教学难点

1、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2、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3、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

产生了新的物质;4、利用与常见气体作对比设计实验判断未知气体;5、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

坚持观察记录;6、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7、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

度;8、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四、教学策略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

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

据。

五、课时分配: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本单元共分为四

部分8课时:

第一部分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

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部分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了新物

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部分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

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四部分第5,6和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

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五部分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懂得化学变化与生产生活之

间的关系。最后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我们身边的物质1课时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课时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课时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课时

5、铁生锈了1课时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1课时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课时

8、物质变化与我们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目标: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

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组内对比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认

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

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

教学过程: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从身边的环境引入。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看教室里都有哪些物体?

2.我们知道有很多很多物体,这些物体都分别由哪些材料组成呢?而组成他们的材料一般都称为物质。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3.刚才我们说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那有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呢?

空气:①教师拿塑料袋装一袋空气。问:你看空气在吗?②拿科学书扇一扇,你感受到什么?(空气流动形成风)

声音:问:声音怎么来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看作是振动的物体,说明声音确确实实是存在的。

火:点燃蜡烛,用手接近,遇烫逃开。引导学生认识:火是蜡燃烧出现的。我们能感知到火。

光:打开手电筒,照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能感知到。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同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能感知到,能间接观察到,它们也是物质。

4.小结: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5.那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

二、物质在变化

1.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会不会改变呢?怎么变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质:易拉罐,

压扁的易拉罐(形状);火柴,火柴梗(形状、产生新物质炭);白纸,纸飞机(形状);未生锈的铁钉,生锈的铁

钉(改变颜色、产生新物质锈)。

我们将这些物质分成四组,每一组物质分别用字母AB来区分,请同学仔细观察,每组物质有什么不一样?讨论合作

完成观察记录表。投影观察记录表。

我们的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追问:2、4两组物质的变化有个相同之处,都产生了新的物质,它们的变化速度如何?(有的物质变化很快,

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板书:变化速度有快有慢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物质,你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先不要急着说出来,让我们

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观察的最仔细。

1.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它们发生变化。

2.把变化的情况和不变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小声讨论结果。

刚才同学通过了自己的活动,使物质发生了变化,可见物质的许多变化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这些物质变化的现象

中,大家能不能找到不变的相同点?其它的变化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改变呢。原来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另一类连物质的本身都改变了呀!

四、课堂小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

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质的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

直接观察到

实际存在物质

间接观察到

物质在变化,变化速度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形态形状等,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教学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开篇课,起到了为后面内容铺垫的作用。基于这一点,在教学

时我们团队认为不应该把物质的具体变化研究过细,而应是在引导孩子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树立一种哲学思想,所以

在备课与教学时我们采取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渗透,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入手。并根据教

材的编写意图设计了活动内容,突出本课的三维目标,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物质在变化的

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

的习惯。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有没有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锈钢汤匙、酒精灯、打火机、糖、报纸、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身边的物质》,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也知道“物质总是

在不断地变化"。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仔细来研究物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观察混合后的沙子和豆子的变化。

(1)观察沙子和豆子

出示沙子和豆子。请材料员分别倒少量的沙子和豆子在白纸上,大家仔细观察豆子和沙子,描述它们的特点。

(2)我们把杯里的沙子和豆子混合,看沙和豆会不会发生变化。你的猜测是怎样的?实验。

(3)进行混合、搅拌。(沙子倒在豆子的杯里进行搅拌)

师:混合后的豆子和沙子发生什么变化了呢?有什么证据说明没有发生变化?(用筛子分离沙和豆子进行观察。)

(4)分离混合物。与原来的沙子和豆子进行比较、对照,看有没有发生变化?(搅拌产生的碎屑,只说明沙和豆子形态

发生了细微的变化,特征和性质没有变,沙还是沙,豆还是豆。)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将豆、沙、纸放回盒子里。

三、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1)每组一包白糖,展开放桌上观察,将白糖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2)预测:给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3)讲解给白糖加热的方法和注意点。

师演示。师先点燃蜡,问:“蜡烛的火焰分三部分,哪部分温度最高?”提示用蜡烛的外焰加热。再出示长勺要求手

握在长勺柄的顶端,以免手烫着。然后将纸包的白糖倒入长勺,移到蜡烛外焰加热。观察时眼睛不能凑太近以免伤着

眼睛,因为加热过程中会有气泡冒出,不能靠太近。加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加

热结束后,不能用手去摸加热的部分。在观察白糖变化的同时还要观察蜡烛的变化。(出示友情提示并讲解)

友情提示:1、手握勺子顶端;2、放外焰加热;3、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4、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5、

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盘子里;

5、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蜡烛的变化;

(4)学生进行加热白糖的活动,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状态变化:颗粒状…液体状一糊状一固体状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气味变化:白糖香味…焦味

(6)白糖充分加热后留下的黑色的东西还是原来的白糖吗?说明了什么?(说明白糖在加热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

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7)蜡烛燃烧后又有什么变化呢?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

出示课外资料阅读:

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化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

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

过,上面会留下碳黑的痕迹。

三、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

1、师讲述: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出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让学生阅读:

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

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3、师边讲述边板书。

像白糖加热、蜡烛燃烧、铁生锈那样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

而像弯曲铜丝,撕碎纸片,豆沙混合,只改变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等,没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5、师: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你能说说下列物质变化中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玻璃打

破,铁器生锈,木柴燃烧,湿衣服晾干,物体落地,食物腐败。)

四、课外延深

1、讨论:白糖加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把固体的白糖变成液体的糖与白糖变成黑色的炭进行

比较,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

2、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中有没有产生物理变化?把蜡烛变成蜡烛油与蜡烛油燃烧变成气体进行比较,这两种变化有

什么区别?

3、结论: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也可以这么说,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伴随

着物理变化,你信不信?要不要回家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会产生新的物质物理变化

会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

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本质区别)

教学反思:

这一课是继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子和沙的分离、加热白糖

和蜡烛燃烧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验中物质发生的

变化,总结归纳物质变化的特点,建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是否产生新的物质,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白

糖在形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教学目标: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

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

中是否含有淀粉。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每组一些米饭、一些淀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几种常见的食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

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

点甜,是米饭。)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

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

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

么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

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

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

物品)交流讨论: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

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象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课后

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淀粉)唾咚甜味(新物质)

淀粉碘涔蓝色

米饭(淀粉)碘酒、蓝色

教学反思: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米饭在口腔里咀嚼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甜味,这是唾液在起作用。原来米饭中有种叫

淀粉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感觉到有一点甜,实际上米饭在口腔里已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让学生亲历找淀粉的探究过

程,可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合作于交流的科学态度以及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科学习惯。让学生通过对淀

粉踪迹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科学记录是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淀粉与碘酒能发生变色反

应,淀粉与唾液一起会变新的东西等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学目标: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通过观察、实验、

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打火机、一次性筷子、蜡烛、集气瓶、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用白醋和石蕊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了粉红色的。)

2、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3、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看它的颜色、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

气味的、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4、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

摸、闻。)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瓶白色的粉末,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

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2、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1)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2)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3、你能肯定吗?(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4、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要补充的吗?

(3)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4)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1、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2、你为什么这样想?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1、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集气瓶、勺子(教师依次

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2、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1)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

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3、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4、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3)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4)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

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5、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

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表格上。

6、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7、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

表领取实验材料。

五、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1、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

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2、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1)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2)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3)做完实验以后,

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4)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六、解释新物质

1、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

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2、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还有什么好方法?

3、这里有一根细木条(出示实物),细木条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细木条),能不能利用细木条来进行验证?(可以

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细木条燃烧。)

4、我们来验证一下:在空气中和在瓶中燃烧的情况。(瓶中的细木条熄灭了!)

5、原来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不是)。

6、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

走。)入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细木条就检测不到它了。)

8、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仅凭我们现在知道的这个2点是很难确定它是什么气体的,

但是,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9、观察: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不是,它的味道变了。怎么知道它不是了呢?我们可以再加一点小苏打试试看。

看看还冒泡吗?这说明了什么?)10、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它是一种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化学变化

气体: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教学反思:小苏打和白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学生对它的外观只能说有所认识,但没有深刻认识,教学本

课时还应该从两种物体的特点入手,观察时不能放过任何微小的变化与现象,此时教师必须注意取用两种物质的量要

适当,三匙白醋、一匙小苏打,如果白醋取少了会发现瓶底有许多沉淀物,学生会误认为反应后产生的物质沉淀下来

了;如果白醋取多了,会反应不充分,会剩余许多液体,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铁生锈了

教学目标: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通过观察、实验

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

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物体生锈的图片)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2.铁生锈的现象你在生活中见过吗?(请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铁制物品生锈的事实)

3.看来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真多。铁生锈了,才有铁锈。铁锈是新物质吗?(学生猜测,并能说说理由)这节课,

我们就来研究《铁生锈了》(板书课题)。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吗?如果铁和铁锈是不同一种物质,那就说明这是一种一化学变化,如果铁和铁锈是同一种

物质,就说明这是一种一一物理变化。看来,要想弄清楚铁生锈到底是什么变化,还得先弄清楚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

种物质。2.师出示新铁钉和铁锈,提问:对它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颜色、手感、亮度、松软、导电性……)

3.教师提供材料(自制电路检测器、榔头、磁铁、铁、铁锈等),要求学生观察铁锈,寻找证据,并做好记录。安全

提示:如果你的身体有伤口,请不要接触到铁锈。(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课件出示)铁盒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铁锈

4.交流汇报:

(1)请一组学生汇报,其他组补充。(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知识点)

师演示铁与铁锈的导电性、吸铁性。(铁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

(2)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验,找到了许多铁与铁锈的不同点,现在你能判断铁与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变成铁锈是什么变

化呢?(板书:化学变化)

三、指导探究,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过渡:

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用证据支持了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的假设,那么铁为什么会

生锈呢?铁的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空气)

2.如果我们研究“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学生设计实验

3.交流。说说方案,相互质疑,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课件出示)要点:

两枚铁钉要一样新。一枚铁钉完全隔绝空气(如放入菜油中),另一枚铁钉暴露在空气中。每天观察一次,并做

好记录。

4.小结。

根据我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过一段时间,我们来分享研究成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了解铁生锈的危害: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全世界每年因金属腐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7000亿美元,是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

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的6倍。钢铁生锈是铁的致命弱点,钢铁因腐蚀而报废的数量约占钢铁当年产量的25%—30%,

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你们说我们该这么做呢?(防止铁生锈)

2.引导学生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为下节课准备。

板书设计

5.铁生锈了

化学变化

铁----->铁锈

影响因素:空气、水

教学反思:铁生锈是个复杂的过程,铁的生锈与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类物质有关。就其实质来

说,是铁在接触有关气体或液体时发生了化学反应。铁锈是暗红色疏松的物质,容易剥落。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制品

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在比较铁与铁锈有何不同过程中,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

践,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追溯知识的动态演变,让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引

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目标: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

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

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每组半杯硫酸铜溶液,一枚铁钉,一把镜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物质总是在不断的变化,那么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大家一起说。(齐

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化学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生:物理变化只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不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评价:说得很完整,前面的基础很好。

二、硫酸铜溶液和铁发生发应

1、化学变化在产生新物质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到底会伴随哪些现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化学变化中伴随

的现象。板:伴随的现象

2、接下来我们先来学习书中的第一部分内容,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板:硫酸铜溶液+铁

A、(出示硫酸铜溶液)瓶子里面装的是硫酸铜溶液,它是用硫酸铜晶体溶于水配制而成的,用镣子夹取晶体(注意:

我们在夹取固体药品的时候要用镶子,不能直接用手去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描述你观察到的特点?

B、总结硫酸铜溶液是蓝色透明的液体。副板书:蓝色透明的液体

C、那另一种物质铁钉有什么特点?前面在铁生锈这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铁的特点,哪位同学来说说它的特点?

3、那么铁丝会不会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生:会。)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样去研究?

4、现在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实验,大家观察一下,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

A、生:颜色发生了改变;B、师:提问:“你能具体的描述一下吗?C、师这种颜色的溶液还是不是硫酸铜溶液,

为什么?D、生: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透明溶液,而这个是黄色的,不一样。E、师:溶液有原来的蓝色先变成了

浅绿色的,最后变成了黄色;铁丝由原来的银白色变成了红色或者是黄色。那么另一种物质铁呢?F、生:表面有红

色的物质生成,底下也有一颗颗的颗粒。

5、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你们都看到了溶液的颜色发生了改变: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铁丝慢慢地溶

解,并且在铁丝的表面附了一层红色的物质,底下的颗粒是同一种物质,这种红色的物质没有铁的特点,所以它不是

铁,那么它是什么?

9、无论生成的物质是不是铁锈,从这些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铁和硫酸铜溶液都发生了变化,有新的物质产生,说明

它们两个发生化学变化。以后我们在初中还会学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Fe+CuSO4=FeSCU+Cu这样我们就能更容易记

住这个反应产生的现象。

三、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这个实验当中铁,其实我们在前面学习的时候也学到了铁生锈也是一种化学变化,这个变化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是什

么?A、生:颜色的改变

2、硫酸铜溶液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它跟铁发生化学变化,既有颜色改变又有沉淀的生成。

3、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回忆我们学过的化学变化有哪些?把所有学过的化学变化列举出来。

(2)这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哪些明显的现象,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本质特征

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新的物质

淀粉与碘酒颜色变化

铁钉生锈颜色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气体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产生沉淀、颜色变化

(3)阅读教科书第43页的资料,了解上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板书设计: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观察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教学反思:

就这节课来说,我觉得重心仍然是如何从观察的现象来判断物质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而不仅仅是化学变化时

会出现哪些现象?但是,以后在初中时会有一些现象的出现不能让学生判断出这个就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小学的

科学知识没有绝对正确的,在这个阶段只要让学生爱上科学,为初中的学习奠定一份良好的兴趣就是一大成功了。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教学目标: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

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继续学习“假设一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用“科

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

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

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

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

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

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

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

5、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铁生锈的快慢

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

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

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

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

四、防治生锈

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

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

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

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资料阅读:48页一一铁锈的形成

板书设计: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

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本课是第五课《铁生锈了》教学中对铁生锈原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基础开展的。通过三四天的实验观

察,学生在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中有了较多的发现,我们的教学就从汇报交流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展开。要尽量让学

生多汇报,将他们在实验中的记录和发现与全班共享,即是为了肯定他的发现,也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数据和证据来说

明问题。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和我们

教学目标: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

质的变化。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

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且所有的物质都在变化,现在你能自信地告诉大

家,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变化?板书: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又是化学变化?

有些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成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

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板书:改变状态、形状、大小

3、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板书:发光发热、改变颜色、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二、整理归纳物质变化

1、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记录表,想一想:这些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是什么?属于什么变化?都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一下,并填写好记录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2、学生填写记录表,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3、指名汇报,相应出示课件。

三、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生产中,还有哪些物质在发生变化?它们属于什么变化?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2、同学交流

3、由此可见,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所有生产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现在我们

再看一看课本中都介绍了哪些物质变化,它们都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4、学生阅读教材5、谁来说一说?

四、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刚刚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着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2、我知道同学们都很爱喝饮料,今天老师就要请大家喝杯柠檬汁。同时请同学们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柠

檬汁是怎样做成的?3、教师演示:制作柠檬汁。4、属于什么变化?

6、制作柠檬汽水:再往柠檬汁里加点小苏打,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属于什么变化?这就是柠檬汽水了。

7、想不想亲自做一个橙汁饮料,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希望同学们回家做一杯橙汁饮料,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喝!

板书设计:物质变化和我们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教学反思:这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前面几课的总结整理。在教学内容上既照应了前面的内容,又提升了整个单元

的科学概念,起到延伸总结的作用。这节课除了回顾总结前面所学的科学知识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认识到

物质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二是认识到物质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第三单元宇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

(2)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变化导致日食和月食现象。

(3)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4)宇宙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5)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2、过程与方法

(1)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和讨论。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