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专题四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第10讲明清时期专制制度的强化与统治危机初显课程标准(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2)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3)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4)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总体: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制度走向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市民文化繁荣,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有所质疑和冲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民族: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对外关系: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考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复习重点(1)明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2)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3)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4)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措施。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二、明朝的制度建设(一)中央机构——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1、废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原因:①历史原因: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吸取元朝灭亡教训。②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③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丞相权势过大。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影响:积极: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消极: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效率低;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发展历程: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运行机制: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特点:①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咨询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决策;②权力源自皇帝。③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阁权的大小由皇帝意旨而定④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最后决定权、否决权在皇帝明代内阁有一定权力,且对皇权有一定约束内阁在运作过程中,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约束。明朝后期,很多时候内阁都在履行宰相职权。内阁在诏敕的起草、奏章的票拟批答、诏敕的下发等环节中均发挥着审查约束作用,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这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作用。3、宦官专权——司礼监原因:皇帝防范内阁权重,不分皇帝怠于政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表现:①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③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二)地方行政——废行省,设三司形成省(“三司”)、府、县三级制: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监察)、都指挥使司(军政)(“三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提高行政效率。(三)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南北分卷;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南北榜争反映的问题:①“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问题;②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缓和矛盾,巩固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2、监察制度: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3、考核制度:①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②考察:分外省官员的朝觐考察和京官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四)户籍与赋税制度1、户籍: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2、赋税: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中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五)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优抚1、基层:里甲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2、救济与优抚:设专门机构(养济院);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慈善机构;(六)法律与教化1、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2、教化: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三、张居正改革(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1、原因: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②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③殖民入侵,边患严重。2、措施:政治:考成法: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经济:一条鞭法: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军事:整饬武备:实施边防新政策,内修防备一条鞭法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作用: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3、影响:①国家财政收入增加;②社会矛盾相对缓和;③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封建体制的弊端)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四、统治危机1、原因:(1)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2)阉党乱政、东林党政,政治黑暗;(3)官员腐败,盘剥百姓;(4)土地兼并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大量农民流离失所2、过程: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思宗(“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考点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复习重点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一、清朝建立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3、皇太极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都城在盛京,即今天辽宁沈阳。4、1644年,清朝多尔衮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二、制度建设(一)君主专制加强1、皇帝独断大政: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奏折制度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奏折制度。特点:联系方式迅速、机密,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军机处(雍正时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原因:处理西北军务的需要性质:中枢秘书机构职责: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呈下达特点:精简速密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文字狱——思想控制加强目的: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树立统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影响: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进步(二)地方行政制度沿袭明制,总督、巡抚为一省长官,掌握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制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一直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2、宰相权力不断分化;3、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4、宰相的设置由实转虚;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演变特点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2、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最高一级行政区不断变化,而县具有稳定性4、由虚入实:监察区划或军事区划转变为行政区;政区长官多由中央派出官转变而来。5、由高到低,越早设置的行政区划,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地位越低的发展趋势。如州6、经济差异:一般经济发达地区其行政区划地位较高,设置密集,经济落后地区相反。7、由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错,(三)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2、监察制度: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改变。3、考核制度:考课:三年一次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四)户籍与赋役制度1、户籍:沿袭明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2、赋役:康熙: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雍正)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影响: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人口增长;减轻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五)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优抚1、基层:里甲制到保甲制,管理严密2、救济、优抚:慈善组织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六)法律与教化1、法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2、教化:乡约宣讲皇帝的“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考点三清朝中期统治危机的初显复习重点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出现(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二、内忧——内部矛盾激化1、人口激增:人均资源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显露。2、阶级矛盾:政治腐败;贫富分化,农民起义,统治危机。三、外患——逐渐落后于1、危机: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列强在沿海频繁活动。2、应对:闭关锁国①限定口岸:清初指定四处,后仅保留广州一处,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代管。②限制活动: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受到严格约束;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1)经济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导;2)思想原因: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保守观念;3)儒家思想及政治结构: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家国同构”、“皇权至上”等观念和政治结构以“天朝上国”自居,把国与国的关系等同于家长制等级观念下的宗藩关系2.影响:1)摧残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严重阻碍社会进步;2)破坏东南沿海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受到影响,激化社会矛盾;c.阻碍了中西文化技术的交流3、后果: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清朝中期,军机大臣曹振镛历经乾、嘉、道三朝,官运亨通,谥号文正。清人笔记中记载:“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该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A.官僚队伍的腐化B.皇权专制的强化C.社会风气的败坏D.文字狱的常态化2、清代乡约仪式中设置“圣谕牌”上面写着“圣谕十六条”,讲乡约时要对圣谕行礼,旁边一个小牌为“和事牌”书写“天地神明纪纲法度”,两旁为听众。由此可知()A.基层组织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补充B.乡约开始带有强制力C.中央政府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D.乡约有助于依法治国3、明代宣德后,内阁职能日益凸显,“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谓之条旨”还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章奏,“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这一体制的形成()A.有利于封建皇权的稳固B.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权C.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商业综合体店铺装修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草莓种植与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合同3篇
- 课题申报参考:南岭走廊瑶族传统建筑壁画图像叙事及活化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面向患者情绪体验的大型医疗设备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贸易面向型人工智能规则的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 《短视频编剧:选题构想+脚本制作+剧本策划+镜头拍摄》课件全套 第1-11章 选题方向:从账号定位出发 - 综合案例:短剧《错过》
- 二零二五年度车辆抵押借款合同(含提前还款)4篇
- 二零二五版金融科技项目内部股东转让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工业级模具开模设计与制造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型个人汽车抵押借款合同范本
- 妊娠合并低钾血症护理查房
- 煤矿反三违培训课件
- 向流程设计要效率
- 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要点
- 2024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当代中外公司治理典型案例剖析(中科院研究生课件)
-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
- 2022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卷A卷(附答案)
- Python绘图库Turtle详解(含丰富示例)
-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完整版
- 榆林200MWp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