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教学案例1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
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
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
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
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
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一一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
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
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
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
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
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
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
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
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
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
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
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
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
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
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
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
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
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
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
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2
语文课上的问题主观性都是比较强的,答案并非唯一。教
师不能用参考书上的现成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鼓励他
们进取地独立思考,要求他们不人云亦云,不唯书本、唯教师,
敢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期待更新更好的答案,学生就能
挣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闪现智慧的火花。仅
有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训练,创新本事才能逐步
提高。
在一次诗词赏析课上,同学们赏析柳宗元的《江雪》,一
个同学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
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不是在钓鱼又是在
干什么呢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开始了深思。一分钟之后学生
畅所欲言,有的说:“老人感到十分孤独,每一行的第一个字
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
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
也。”还有的说:“这位老人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终一个学生说:“他
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经受
重重打击之后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
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经
过自我独立思考、确定,敢于提出自我发现或设计的问题,其
思维更具挑战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一位教师指
导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有个学生说,这篇文章是安徒生
靠想象来写的,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创新
本事。问题是:皇帝最终意识到自我受骗了,但出于皇帝的尊
严,还不好承认。假如你是那位皇帝,你有什么高明的办法来
治服骗子(这只是一个假设,并不是这篇文章的继续,学生讨
论交流)几分钟之后,有同学发言,我有一个办法:先以赏赐
这两个骗子为由,把他们招进宫。然后宣读圣旨:“皇帝为了
答谢两位织师,又特意请人设计了一套衣服,这件衣服也有一
个特点,就是诚实的人穿上这种衣服用钻刻刀在上头刻花,人
就会有理解穴位按摩的感觉,特舒服。请立刻为两位织师更
衣。”两个骗子穿上衣服在理解钻刻刀刻花的过程中受尽折
磨……还有同学说,我也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骗子招进宫后,
皇帝以衣服轻飘为由,让两个骗子在衣服上镶上宝玉,如果三
柱香后镶不上,就要推出午门斩首示众,骗子自然被治服。同
学们听了这高明的办法,立刻总结出了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
其人之身”、“以牙还牙,以毒攻毒”的做法。在那里学生的
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创新性得以充分展示。
所以,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都能在课堂
教学中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
以人为本,确立“人人发展”的理念,培养“人人善问”的习
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供给“人人参与”的机会。仅
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本事的
人才。
反思:如果教师在学生求异思维过程中善于推波助澜,往
往能掀起辩论的高潮。实践证明,学生仅有在辩论中才能不断
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所以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气氛,宽松
和谐的氛围,创造讨论争辩的环境,鼓励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及
时提出,每个同学都是课堂的主人,对于同学的看法、课文剧
的编排、教师的见解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否定,让学
生在质疑争辩的过程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我的
观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本事,发展他们的创造
力。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力目标:能运用观察、比较、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能
对观察事实进行假设性解释。
情感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乐于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
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音叉、鼓、锣和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表
格。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管是小溪流
水还是微风习习,以及我们身边的任何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推理验证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师:我们按照平时的学习小组分组学习,每组都有一面鼓
和锣,还有橡皮筋和钢尺。怎样使这些物体发生声音呢,你有
什么办法,试一试。组长要把组内想的办法记下来,一会汇报。
大家注意:老师想知道的不是哪组里的声音响,而是哪组同学
想的办法多。
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用各种方法试验,并试着完成表格
(附表一)。
生:组长汇报各组用过的办法。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假设性解释。
师: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敲、打、吹、拨、弹、摩擦等,
现在谁能告诉我声音怎样产生的吗?
生:物体自己不会发声,可能是我们对它们用力做了一个
动作,它才发出声音的。
师:说得太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的结论总结一下是:声
音是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
师:那么现在,我来验证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很严密。大
家注意看,老师用力按压刚才的物品,也用了很大的力,物体
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生:产生疑惑,想把问题弄个明白,一时又想不出更好的
办法。
师:看到大家紧锁的眉头,我很高兴,大家都具备了科学
的怀疑精神。下面需要我们继续进取,研究问题的实质,大家
有没有信心?
(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仔细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师:现在我们用上节课用过音叉再做一个试验,这是一个
盛了水的水槽,一会儿老师用力击打,使音叉发声,然后让音
叉触及水面,我们观察水面会有什么变化?
生:发现水面起了波纹。
生:讨论变化产生的原因。
师:为了启发学生,再将没有击打过的音叉放进水槽,让
学生观察。
生: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生: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用力击打,音叉发声在动,才
能使水面起的波纹;没有受力击打的音叉,没有动,所以水面
没有变化。
师:也就是可以说,发声的物体在动,对吗?
2、揭示声音产生的科学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发现太有价值了。但是科学概念
是严密的,我们再做一个试验,会让我们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生:用刚才的橡皮筋,和同学合作,让一根发出声音,另
一根保持不动,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皮筋的不同。
生:发现一个在不停地做来回的往返运动发出声音,另一
个静止不动没有任何声音。
师:一个物体重复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能不能再重新组
织一下我们的语言,更准确一些。
生:物体振动就可以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出声
昔O
生:完成表格(附表二)。
师: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终于可以有理有据告诉别人,
我们的研究成果: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我们感到成功的喜
悦和自豪,对不对?
三、教师小结,拓展探究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观察、比较,描述等方法,初
步得出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但是探索科学
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我们有没有信心让我们的结论经受考验
呢?那好,在课下你们想办法证明一下,我们刚才的锣鼓,或
者其他的物品,发声时有没有振动呢,有什么好的办法不要忘
了和老师分享,好吗?
附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物体名称
方法
结果
我们推测物体的发声和()有关。
附表二:观察发声物体
物体名称
发声时现象
不发声时现象
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4
学校安排我接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这对从事多年教学工
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
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
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
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
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风的形成》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
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
手做实验时,突然在徐玮江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吓得旁
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徐玮江冒烟了。”我赶紧走过去,
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
已渐渐散去,我不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我看了一会儿,
说:“徐玮江,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风变了颜色,你是如
何做的?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
徐玮江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赞同他的做法。这时,
他的胆子大了起来。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
小老师。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
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根蜡烛,没什么意
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把蜡油滴在蚊香上。就这样了,也不
知什么原因,就起了浓浓的黑烟!”随着实验的进行,当蜡油滴
在了蚊香上,就真的出现了黑烟,“你们看,就是这样其中一
部分黑烟沿着演示器向右,再向上冒出,这就是所谓的风的形
成了;可是还有一部分直接向上冒出了。"我随机鼓励他,“你
的一次捣乱,让我们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风的
形成!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
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
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你能不能给我
们讲解一下风的形成原因呢?”“因为演示器里蜡烛的点燃,让
周围的空气变热,上升;而蚊香的左侧放了一块湿毛巾,降低了
周围的空气温度了,蚊香的烟就沿着实验器补充过来了。由于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及时补充,就形成了风。”“你说的真好!
看来你真的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了。可是,对于刚才出现的黑
烟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别的同学知道吗?”
“不知道……”“那好,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回家查阅资料,
寻找一下这个实验起黑烟的原因。”第二天,我一到学校,徐
玮江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黑烟就是因为碳
没有完全燃烧!”“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以后要更努力呀!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5
【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
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
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
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
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
“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
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
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
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
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
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
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
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
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
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
师:”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发现在发出声音的物体都会
有什么现象?”
生:“来回运动”
师:”对,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才会发出声音。”
[设计意图: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由“扶”到“放”,让学生通过平常生
活中常常遇见的如橡皮筋、鼓等物体,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即发生了振动。]
片段二
师:“接下来我们来观察几个发生物体,来验证一下物体
发出声音时是否都在振动。刚才敲打小鼓发出声音,可能看不
清楚鼓是不是在动,那么我现在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绿豆,请同
学来敲打鼓面,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生:体验小实验,观察现象。
生:“我发现我们在敲打鼓,发出声音的时候,绿豆神奇
地跳动了。”
师:“我们没有敲击绿豆,为什么它会跳动呢?”
生:”因为鼓面在动,使得绿豆也跳动了。”
师:“这就证明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在振动。”
师:”接下来的小实验,请每小组在用正确的方法敲击音
叉,并且快速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生:体验实验,观察现象。
生:“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快速地将音叉放进水中,水面
有波纹,甚至还会有水溅起。”
师:“水面为什么会有波纹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是音叉动使得水有波纹,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体验几个现象明显、有趣的小实验,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观察能
力,概括总结能力,更使得学生对刚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
片段三
师:“原来物体发出声音真的都必须要在振动。我们周围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人也能说话发出声音,请问这
个发声器官在哪儿呢?”
生:(指着自己的喉咙)“在我们的喉咙里。”
师:“对。在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
官就叫声带。用手轻轻触碰声带,在说话的时候会发现它在振
动。”
师:“还有我们有时候能发现周围有苍蝇在飞动,是因为
我们听到了“嗡嗡嗡”的声音,请问这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是苍蝇的翅膀在振动。”
[设计意图: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发生
的事情。使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6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
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
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
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
性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
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
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
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
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
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
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队鼓、镀、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
球、绿豆。
学生准备: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请你来猜一
猜。在讲台下面敲击鼓、锣:你听到了敲击什么物体发出的声
音?你是通过什么来猜出一定就是鼓和锣这两种物体的?
2.对于声音我们并不陌生,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板书课题。
倾听
通过演示敲击鼓、锣让学生来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本环节要达到的目的:通过敲击鼓、锣引出探究问题,突出本
课的教学重点,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将学生思维引向本课的
教学目标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同学们,对于你的猜测能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来证明吗?
出示钢尺、皮筋,你能想个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讨论
(1)对比发声前和发声后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2)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
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
生了声音呢?
3.我们通过实验看见了发声的尺子在振动、橡皮筋发声在
振动,那么其他物体发出声音是不是也在振动呢?鼓发声时是
否也在振动吗?能感觉到吗?你能想出一个办法看见鼓发声时
在振动吗?
4.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
助其他的物体也就是“媒介”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
动。
5.下面我们继续做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
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6.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
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
的产生有关吗?
7.讨论: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都在发声而且发生的时候都在动)板书:振动声音
8.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演示锣、
皮筋、钢尺)
做实验。
阅读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活动,记录并交流想法。
小组汇报交流
鼓发声时,观察上面的米粒。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
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
吗?
引导学生经历声音由钢尺、皮筋发声时的可见现象到鼓发
声时候的不可见,意在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利用媒介来证明发声
的物体是否在振动。对声音产生的原因可能解释为:物体受到
力的作用,来造成学生们的认识冲突。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一一先推测,再验证。这一环节
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
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类得出声音发声时是在振
动。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具导购实战训练绝对成交吴飞彤
- 2024至2030年中国弹力罗缎面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 2024至2030年中国分布移动式切割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防滑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豪华型易拉宝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耐温耐碱消泡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塑胶五金制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高中数学总复习系列之集合
- 大学三年专科专升本规划计划书
- GB/T 2492-2003普通磨具交付砂轮允许的不平衡量测量
- GB/T 1957-1981光滑极限量规
- GB/T 19249-2017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 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023年无锡市惠山区财政局系统事业单位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2023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棉花种子加工方案
- 2022-2023学年浙科版(2019)选择必修三 5.2 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人(1) 课件(25张)
- 中小学幼儿园儿童用药安全及健康教育课件
- DB11-T 3032-2022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检测管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