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1页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2页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3页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4页
2024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仿真卷(一)(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书写水平(5分)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贵州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zǎi①了“仡伶”(侗人)集体唱歌的情况。大歌一般为两声部,低声部连绵不断,高声部音色交相辉映,声部协调mòqì②,表现出了杰出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演唱技艺。侗族大歌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xuán③律”。侗族大歌是侗人的“百科全书”,叙述民族历史,传播自然科学,倡导尊老睦邻,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1.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2.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起源 B.连绵不断 C.交相辉映 D.传播【答案】1.①载②默契③旋2.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zǎi——载。记载:把事情写在文章或书册里。mòqì——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xuán——旋。旋律:指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成语运用。A.起源:事物产生的根源;发源。句中用来描写贵州侗族大歌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正确;B.连绵不断:形容连续而不中断。句中用来描写声音接连不断,使用正确;C.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句中用来描写高声部的声音夹杂在一起,使用对象不对;D.传播:广泛散布。句中用来描写侗族大歌可以让自然科学得以播散,使用正确;故选C。3.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②_______________,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③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④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⑤____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⑥_____________,读诗使人灵秀。(培根《谈读书》)⑦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道尽为国建功、报效君王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边塞,一个浸透了戍边将士血泪与诗情的地方。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夸张和反衬的手法写尽了边关天气的奇异与严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老骥伏枥②.从今若许闲乘月③.惟吾德馨④.蜡炬成灰泪始干⑤.问君何能尔⑥.读史使人明智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⑨.纷纷暮雪下辕门⑩.风掣红旗冻不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骥、枥、惟、馨、蜡炬、赢、辕、掣”等字词的书写。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左迁”即降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也表示降职。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陈涉世家》一文选自其中。C.艾青,原名蒋正涵,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等。D.《伟大的悲剧》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三大师》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非“编年体通史”;故选B。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一)整本书阅读5.下面名著片段中的“我”是()“唉,我做了两件对不起你的事,现在我为这感到后悔。一件事是我没有遵守对我丈夫许的诺言,把你当成亲生女儿一样抚养成人。另一件事是……”她忽然不说了,“也许,这毕竟算不上是什么重大的事”,她喃喃地自言自语,“再说,我也许还会好起来……”A.《简·爱》中的里德太太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丽达C.《朝花夕拾》中长妈妈 D.《水浒传》中的顾大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由片段“唉,我做了两件对不起你的事,现在我为这感到后悔。一件事是我没有遵守对我丈夫许的诺言,把你当成亲生女儿一样抚养成人”可知,选自《简·爱》,片段中的“我”是里德太太,她做了两件对不起简·爱的事情,一件事是没有遵守对丈夫的诺言,没有把简·爱当做亲生女儿一样来抚养成人。另外隐藏了简·爱叔父让简·爱继承他遗产的来信。此时是里德太太病重时对简•爱的道歉,请求得到她的宽恕。故选A。6.艾青被人们赞为“火把诗人”“太阳诗人”。请结合《艾青诗选》,举例分析艾青获得此赞誉的原因。【答案】①艾青的很多诗,都以太阳、光、火等一系列物象为诗歌意象,如《火把》《向太阳》等。②艾青的作品感情充沛,激人奋进,像太阳一样有着永恒的魅力,像火把一样给人温暖,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如《火把》一诗中跳跃着像火把一样燃烧的热情,不仅鼓舞人们寻找方向,而且也照亮了作者自己的革命道路。《向太阳》以最高的热度赞美着光明,赞美着民主,它充满了热情、乐观和希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理解。艾青被赞为“火把诗人”“太阳诗人”主要有以下原因:先说“火把诗人”。在《火把》一诗中,艾青通过“火把”这一意象,展现了光明与希望的力量,以及人们在追求光明时的坚定与热情。诗中描写火把照亮黑暗的街道,象征着人们对光明和真理的不懈追求,如“火把愈来愈多了/愈来愈多了/愈来愈多了/火把已排成发光的队伍了”,生动地表现出这种强大的力量和信念。再说“太阳诗人”。艾青的很多诗作中都有对太阳的歌颂。比如在《向太阳》中,他把太阳视为光明、希望和力量的象征,“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他热烈地赞美太阳,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让人们感受到太阳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这些诗作充分展现了艾青对光明、希望、力量的追求和歌颂,因此他获得了“火把诗人”“太阳诗人”这样的赞誉。(二)现代文阅读舍不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①林琳孔庆珊①冬日清晨,山东省邹平市魏桥镇刘井烈士陵园里,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一位老人手持抹布,弯着腰逐一擦拭墓碑。擦完一块墓碑,他就把抹布重新洗净拧干,再去擦另一块。②老人名叫刘德龙,今年74岁。1985年,他把家安到陵园,为刘井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义务守陵,至今已有37年。③1939年初,日本侵略军对清河平原展开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在马耀南、杨国夫的带领下,在魏桥镇刘井村与敌人展开激战,痛歼日伪军800余人,其中日军417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为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73名烈士,1963年,当地政府在战斗遗址建起刘井烈士陵园,将烈士集中安葬。④陵园建好后,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烈士的崇敬,刘德龙常来为烈士扫墓。刘德龙发现,陵园里安葬的73名烈士,留有名字的仅有28位。清明时节,无名烈士墓前冷冷清清,少有人祭扫。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有生之年每年都来给无名烈士扫墓,让英雄知道后辈没有忘记他们。⑤当时,陵园没有专人管理,纪念设施和墓地缺乏维护修缮。刘德龙心想:烈士们为了保护我们流血舍命,现在却没有人照管,我为什么不能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呢?当地许多村民认为墓地不吉利,对刘德龙的决定难以理解。刘德龙却认为,烈士是英雄,陪着他们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一定要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妻子也十分支持他的决定。⑥1985年,刘德龙在陵园里盖起一间土坯房,后来条件慢慢好转,才将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住所的简陋,刘德龙毫不在意,他把更多精力放在陵园修整上。刘德龙想让烈士有个美丽的“家”,让烈士墓看起来更庄严,就自己精心设计了烈士墓前的拱形门洞。拱形门洞是柳树条做的,他趁柳树条嫩的时候,将其掰弯,用来塑形。做好之后,每一座烈士墓看起来更加庄严肃穆。⑦这些年,刘德龙务农为生,生活不算富裕,修整陵园的费用,都是他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生产队分的柴火,他舍不得烧,一捆捆攒起来,给陵园扎了个篱笆墙。有一年电视台来陵园报道,临走留下1200元。刘德龙全用来买了月季花栽种在墓地周围,他认为这些钱要花在烈士身上才值得。⑧因为刘德龙的尽心保护和修缮,刘井烈士陵园逐渐成为当地学校开展爱国教育的场所。“那次我真是太感动了。”说起1987年清明节魏桥中学师生前来缅怀烈士的场景,刘德龙记忆犹新。“我们这里有个风俗,清明节吃鸡蛋扫病除灾,家长都给孩子们煮鸡蛋吃。当时有4个女学生,把带来的鸡蛋掰开,给每个烈士墓前摆了一点。那个年代鸡蛋还很金贵,许多人家都不舍得吃……”学生们对烈士这种朴实的情感,更坚定了刘德龙守陵的决心,能让孩子们记住这些英雄,他特别欣慰。⑨陵园的后院,整齐摆放着两排竖形墓碑。2013年陵园集中整修时,原本直立的竖形墓碑被改为平放的方形墓碑,工人们将旧墓碑搬到后院,随手放倒在地上。刘德龙看见后立刻上前制止:“这是英雄,谁让你们放倒了?”他将墓碑一个个扶起来摆放整齐,“英雄就要被尊重,没有他们流血舍命,哪有今天的好日子?咱可不能薄待了他们……”⑩从把家安在陵园那一天起,刘德龙几乎一直都呆在陵园守着烈士。望着肃穆整洁的陵园,他喃喃道:“舍不下,他们就是我的亲人。”【注释】①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7.下面不属于刘德龙为烈士们所做事情的一项是()A.常来扫墓缅怀 B.自费修整陵园 C.墓前摆放鸡蛋 D.摆放整齐墓碑8.下面关于烈士陵园的叙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为纪念牺牲的烈士,当地政府建立了烈士陵园。B.村民认墓地不吉利,不愿意去维护修缮墓地。C.电视台到陵园采访报道,留下的钱买了月季花。D.陵园集中整修,竖形墓碑全部被改为方形墓碑。9.下面的剧本片段是1986年烈士家属小王和赵叔从异地他乡赶到刘井烈士陵园吊唁亲人时的对话。请合理想象并推测,补写横线处的内容。小王(沉重)我奶奶接到刘叔的信,伤心得哭晕过去好几次,叮嘱我一定要来看看爷爷如今安葬在什么地方。爷爷战死之后,她要支撑起这个家,所以一直没能来看一眼,没能陪伴在爷爷身边,和他说说话,多亏①____。赵叔(点头,手抚摸着墓碑)是啊,看到墓园门口的篱笆墙,每一座坟墓前都有②____,每一块墓碑都被擦得干干净净,就知道我爸这些年在这里一直被人放在心上,被照顾得很好。小王是啊,我们真该好好谢谢刘叔,把我们的亲人从心底里当成他的亲人。10.文章划线句若改为“我可以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意思变化不大,但表达效果却不同。请品析原句的表达效果。【答案】7.C8.B9.①.有刘叔的长久陪伴和精心照顾②.柳树条做的拱形门洞10.示例:烈士们流血舍命,为保护人民而战死,但是现在陵园没有专人管理,纪念设施和墓地缺乏维护修缮。原句用反问的手法,更能凸显刘德龙对于无人照管墓地的自责,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大爱。【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概括。C.错误。由第⑧段“‘我们这里有个风俗,清明节吃鸡蛋扫病除灾,家长都给孩子们煮鸡蛋吃。当时有4个女学生,把带来的鸡蛋掰开,给每个烈士墓前摆了一点’”可知,墓前摆放鸡蛋的是4个女学生,不是刘德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B.错误。由第⑤段“当时,陵园没有专人管理,纪念设施和墓地缺乏维护修缮。刘德龙心想:烈士们为了保护我们流血舍命,现在却没有人照管,我为什么不能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呢?当地许多村民认为墓地不吉利,对刘德龙的决定难以理解”可知,当地居民不理解的是刘德龙要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而非“不愿意去维护修缮墓地”;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由题干“烈士家属小王和赵叔从异地他乡赶到刘井烈士陵园吊唁亲人”及“一直没能来看一眼,没能陪伴在爷爷身边,和他说说话,多亏”可知,此处应写刘德龙对陵园的照顾。结合第⑥段“1985年,刘德龙在陵园里盖起一间土坯房,后来条件慢慢好转,才将土坯房改建为砖瓦房。住所的简陋,刘德龙毫不在意,他把更多精力放在陵园修整上”可知,①:有刘叔的长久陪伴和精心照顾;由第⑥段“刘德龙想让烈士有个美丽的‘家’,让烈士墓看起来更庄严,就自己精心设计了烈士墓前的拱形门洞。拱形门洞是柳树条做的,他趁柳树条嫩的时候,将其掰弯,用来塑形”可知,②:柳树条做的拱形门洞。【10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由原文“我为什么不能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呢?”可知,该句是反问句;“我可以住在陵园里专门为烈士们守墓”是陈述句,反问句语气更强烈。结合第④段“陵园建好后,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烈士的崇敬,刘德龙常来为烈士扫墓”“因此他和妻子商量,有生之年每年都来给无名烈士扫墓,让英雄知道后辈没有忘记他们”,第⑤段“刘德龙却认为,烈士是英雄,陪着他们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一定要将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可知,刘德龙认为烈士们流血舍命,为保护人民而战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为烈士扫墓和维护修缮,“烈士们为了保护我们流血舍命,现在却没有人照管”更能凸显刘德龙对于无人照管墓地的自责,以及作出为烈士守墓这种行为体现的责任感。慎独不孤众行能远注】——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在2022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①你们人生新的阶段都已经开启,进入大学是你们真正意义上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你们独立面对社会的开始。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容易让人们在步履匆匆中淡忘自己的初心和坚守。网络世界的碎片化、多元化,容易使人游弋于虚拟空间而忽略深度思考、忽视与现实世界的联结。面对这样的环境,希望你们从内心出发,不断完善自我、树立集体意识、勇于担当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因此,今天我就围绕“慎独不孤,众行能远”对同学们提三点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②第一,要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慎独是指人独处时保持谨慎不苟、恪守内心的道德原则,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高尚。《礼记·中庸》中讲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就是说,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也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1943年,周恩来总理在45岁生日当天,谢绝了大家为他准备的茶点和生日庆贺活动,独自回到办公室,写下《我的修养要则》,要求自己“加紧学习”“注意检讨和整理”“纠正自己的短处”“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周恩来总理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重视点滴修养,只求奉献、不思回报,铸就了伟大的人格风范。慎独要自律自重,也要自省自警。人的品德修养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来获得提升。自省如同对镜自照,既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细览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要在与他人的互动协作中不断深入对自己的认知,更加理性客观地把握自身的现状。你们正处于思想发展变化比较大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做到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对于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至关重要。希望你们培养向内自省、以己为鉴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③第二,要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论语》有言:“德不孤,必有邻。”个人修养与集体建设是统一的。集体的发展离不开每个成员的努力,集体的品格是由所有个体共同塑造的。集体会给予个体以力量,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蒋南翔老校长把先进集体的形成看作是“个人和全班循序渐进的生动的一个全面发展过程”,并强调“个人的踏实努力与集体的自我教育和关怀正是相辅相成,不是相互排斤的”。今年,工程物理系1960级物602班全体学长都已超过了80岁。他们在清华园里一起学习、一起锻炼,许下了爱国奉献的共同志向,结下了伴随一生的深厚友谊。走出校园后,他们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各自领域收获了丰硕成果,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好的集体能让人涵养品格、习得宽容、懂得合作、坚定志向,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希望你们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融入集体、建设集体,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集体中更好地成长成才。④第三,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人民是更大的集体,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属性。我们都是人民的一分子,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站稳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975年,国家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紧急支援青藏铁路建设。150名清华应届大学毕业生向学校主动请缨,满怀“笑迎高原暴风雪,定叫拉萨连北京”的壮志豪情,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投身青藏铁路的勘测设计工作,把青春镌刻在雪域“天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希望你们肩负使命、勇担重任,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⑤慎独不孤,众行能远。同学们,你们新的人生征程已经启航。希望你们胸怀家国责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把自己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注】选自“清华新闻网”,有删改。11.下列语句中,与文章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A.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格言联璧》B.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吕氏春秋》C.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12.演讲稿和议论文一样需要有清晰的思路。请仿照所给示例为文章画一个论证思路图。示例:示例:13.班级组织同学们聆听王希勤校长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请根据演讲内容将下列讨论补充完整。小南:王校长的演讲不仅极具魅力,更是深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从大家久久不断的掌声中就可以看出。小西:是的,从内容上来看,王校长的演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阳:不仅仅是内容让我们深受触动,王校长的语气也为本次演讲锦上添花。小安:没错,语气对一场好的演讲来说也极为重要,王校长的语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富含哲理,引人深思。请你任选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结合实际加以解读。【答案】11.C12.示例13.①.围绕“慎独不孤,众行能远”,从三方面来论述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把个人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同时列举各种事例,结构严谨、内容充实。②.真切、激昂,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树立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14.示例一:座右铭: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解读:慎独慎微对于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应该谦虚谨慎,时刻恪守内心的道德原则,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示例二:座右铭: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解读: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同时集体也会给予个人以力量。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为班级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和同学们互相激励,取长补短,不断进步。示例三:座右铭: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解读:人民是更大的集体。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根据第②段“第一,要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第③段“第二,要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第④段“第三,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可知,文中谈到了“慎独”“个人与集体的融合”“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勇担责任”等方面的观点;A.句意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在私下也能保持自重不逾矩,在上天面前也能做到问心无愧,始终如一地保持好品德,这就是君子之所以能做到慎独的原因。体现的是“慎独”;B.句意为:数万人一起射箭,共同射向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没有射不中的。体现的是“个人与集体的融合”;C.句意为:圣人不以盈尺的璧玉为贵,却珍惜一寸的光阴。体现的是应该珍惜时间,与本文表达的观点不相符;D.句意为: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人民,勇担责任”,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已知题干信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大家提出殷切希望,并引出论点”可定位到文章第①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因此,今天我就围绕‘慎独不孤,众行能远’对同学们提三点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由此可概括出本文的论点是:慎独不孤,众行能远;已知题干信息“再次点明论点‘慎独不孤,众行能远’,提出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勾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而奋斗,升华主题”可定位到文章第⑤段“慎独不孤,众行能远”“把自己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由此可知,中间的三个空对应文章中间的②—④段的内容;根据第②段“第一,要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第③段“第二,要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第④段“第三,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可知,对应的三个分论点分别为:要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要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13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补写。第①空:根据小南的发言“王校长的演讲不仅极具魅力,更是深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小西的发言“是的,从内容上来看”可知,此处需要从内容上分析王校长演讲的精彩之处。根据第①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因此,今天我就围绕‘慎独不孤,众行能远’对同学们提三点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可知,王校长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大家提出殷切希望,并引出论点“慎独不孤,众行能远”;根据第②段“第一,要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第③段“第二,要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第④段“第三,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可知,王校长再分别从个人、集体和民众三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述;根据第②段“1943年,周恩来总理在45岁生日当天,谢绝了大家为他准备的茶点和生日庆贺活动,独自回到办公室,写下《我的修养要则》”第③段“工程物理系1960级物602班全体学长都已超过了80岁。他们在清华园里一起学习、一起锻炼”第④段“1975年,国家需要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紧急支援青藏铁路建设。150名清华应届大学毕业生向学校主动请缨”可知,文章还列举了大量事例去证明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根据第⑤段“望你们胸怀家国责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把自己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可知,最后重申论点,也借此启发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把个人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不负韶华。据此整理作答即可。第②空:根据小阳的发言“不仅仅是内容让我们深受触动,王校长的语气也为本次演讲锦上添花”小安的发言“没错,语气对一场好的演讲来说也极为重要”可知,小安的发言需要从王校长演讲的语气特点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第①段“因此,今天我就围绕‘慎独不孤,众行能远’对同学们提三点建议,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第②段“希望你们培养向内自省、以己为鉴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第③段“希望你们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积极融入集体、建设集体,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集体中更好地成长成才”第④段“希望你们肩负使命、勇担重任,将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第⑤段“希望你们胸怀家国责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把自己发展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可知,王校长每一个观点阐述完了之后,都会发出真切的希望,多次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正面的例子,激发新生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他强调要勇于面对挑战、追求卓越,鼓励新生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真诚的态度,激昂的语气,寄寓学生殷切期盼。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远大的目标。据此分析整理作答即可。【14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感悟。题干要求从文章中选择一些哲理性的语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进行解读,可以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出发进行选择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座右铭:慎独不孤,众行能远。解读:这句话蕴含了个人与集体、独立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既要保持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能力,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进步。作为一中大学生,我们既要保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要积极参与团队合作、集体活动。才能不断提升自我,丰盈自我。示例二:以己为鉴、认知自我,慎独方能养德。解读:这句话不仅提醒我们要关注自我成长和提升,更强调了我们应该通过深入了解自己、保持自律和独立思考来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价值的最大化。示例三:座右铭:以朋为友、融入集体,志同方能不孤。解读: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人际关系中友情、集体归属感和共同志向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前行。通过友情、集体归属感和共同志向的支撑,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示例四:以人为本、服务人民,众行方能致远。解读:这句话深刻阐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服务人民、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众人共同努力、协同前行对于实现远大目标的关键作用。中学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贯彻这一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三)古代诗文阅读宋初,范质加兼侍中,罢参知枢密。太祖初即位,庶事谦抑,质因上奏曰:“臣闻为宰相者,当举贤能,以辅佐天子。窃以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道,经事霸府①,历岁滋深,睹其公忠,诚堪毗倚②。乞授以台司③,俾④申才用。”帝嘉纳之。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子⑤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注释】①霸府:指藩王或藩王的府署。②毗倚:亲近倚重。③台司:古代官职名。④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⑤劄(zhá)子:指官府中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公文。15.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范质人物形象的内容是()A.太祖刚即位,范质就上奏言事 B.范质上书推荐吕余庆、赵普C.请求将朝廷要职授予吕余庆、赵普 D.与皇帝谈论事情,喝完茶才能告退16.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范质“明敏强记,谨守法度”,请从选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范质这一特点的内容并简要概括。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当举贤能举大计亦死(司马迁《陈涉世家》)B.睹其公忠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C.诚堪毗倚诚宜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D.具言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答案】15.D16.①识别并推荐贤能之人协助处理政事;②上书言事,建议废除坐论的旧礼。17.C【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人物形象分析。D.根据原文“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可知,与皇帝论事,喝完茶才能告退是太祖之前的习气,范质是不赞同的,并在范质的上奏之下,皇帝开始废除这一旧礼。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文章“臣闻为宰相者,当举贤能,以辅佐天子。窃以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道……乞授以台司,俾申才用。”可知,范质认为为宰相者应举荐贤能辅佐天子,他推荐吕余庆和赵普,被太祖采纳;由此可概括为:范质能识别并推荐贤能之人协助处理政事;根据“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可知,范质遵守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须坐面议之的旧制,因敬畏太祖英明睿智,才改为写公文进呈,让坐论之礼废除。这体现了他处事机敏、谨守法度的特点。据此可概括为:上书言事,建议废除坐论的旧礼。【17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动词,推举,选拔/动词,兴起,发动;B.代词,译为“他们的”/表示祈使语气,译为“一定,可要”;C.都是副词,译为“确实”;D.副词,都/副词,详细;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宋初,范质加官兼侍中,解除参知枢密一职。太祖刚即位,(对待)各种事务都很谦逊,范质于是上奏说:“臣听说当宰相的人,应当推举贤能之人,来辅佐天子。(我)私下认为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的道理,在藩王的府上,任职已经很久了,能看到他们的公忠之志,确实可以亲近倚重。(我)请求把朝廷要职授给(他们),使(他们的)才能得以施展。”皇帝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在此以前,宰相朝见皇帝商议重大政事,(皇帝)必定命令(宰相)坐下来面议,悠闲地喝了(皇帝)赐的茶后(才能)告退,唐朝和五代也遵照这个制度。到了范质等人敬畏皇帝的英明睿智,每次议事都写公文觐见呈上,都说道:“这样才算臣子们禀承圣意,免除(我等)平庸的过失。”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从此上奏的人逐渐增多,开始废除坐论的旧礼。渔家傲【宋】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临江仙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18.上面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情景是()A.月下饮酒 B.寒夜观梅 C.大雪纷飞 D.春日踏青19.李清照所作的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轻松活泼:后期多悲叹身世,愁苦忧伤。试比较上面两首词作,你认为哪一首是其后期作品,请结合词作说明理由。【答案】18.B19.参考示例:我认为《临江仙》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词中的“人老建康城”,“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等词句写出了诗人青春不在,年华已逝,孤苦无依的状况表现出苦闷,忧愁的情思,符合李清照后期词作的风格。【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词内容理解。A.《渔家傲》中“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写的是月下饮酒,《临江仙》中没有这个情景;B.《渔家傲》中“寒梅点缀琼枝腻”“故教明月玲珑地”与《临江仙》中“柳梢梅萼渐分明”“试灯无意思”都描写了寒夜观梅的情景;C.《渔家傲》中“雪里已知春信至”写了大雪纷飞的情景,《临江仙》写的是春景,没有大雪;D.《渔家傲》写的是寒夜雪景,《临江仙》中有春日踏青的情景;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词风格清新而自然,后期的词风格凄婉而深沉。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吟咏寒梅。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由词中“玉人浴出新妆洗”“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可知作者欢乐的心情,因此此词为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悲伤哀叹的心理状态,因此是词人南渡后的作品。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近段时间,一批“网红”文旅局长突破传统模式,走到镜头前为地方旅游“吆喝”代言。贵阳市打算拍摄“走进贵阳”系列节目,大力宣传我们美丽的贵阳。20.九(1)班向“走进贵阳”节目组投稿,推荐了青岩古镇,下列介绍青岩古镇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漫步青岩,古色古香的古镇胜迹随处可见。交错密布于镇内的明清古建筑,计有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共37处。②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南郊,距市区约29公里。它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③青岩城墙依山势而建,蜿蜒曲折2000余米,极富南方山寨城堡特色。城墙高4.5米,厚3.5米,城门洞上方镶嵌赵西林题的“定广门”三字匾额。④青岩古镇上现存有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的府第和清代著名学者周渔璜的故居及储存他著作的“桐书屋”,既说明了贵阳地区的人才辈出,更增添了青岩古镇的文化氛围。⑤青岩古镇仍用它古老的模样在人们的眼前展现,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保护它,让它继续为人们诉说古老的故事,不被时代遗忘。⑥青岩古镇的魅力还在于小小的镇子里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并存,行走在青岩古镇,我们能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A.②③④①⑥⑤ B.②③①④⑤⑥C.③②④①⑤⑥ D.②③①④⑥⑤21.节目组向演员宁静发出邀请,请她参加“走进贵阳”节目组的拍摄活动,以下这份邀请函有两处不妥,请你找出并修改。邀请函尊敬的宁静女士:①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贵阳城市形象,助推强省会战略发展,②将于6月18日——7月18日举办“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旅游文化节活动。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观赏节目、体悟美食、感受风情。④我们将为您奉上一场精彩丰富的盛夏之旅。⑤爽爽的贵阳等您来!“走进贵阳”栏目组2023年5月30日22.整合表格内容,续写下面关于“走进贵阳”的介绍,要求信息完整、连贯简明、文从字顺。节目类型免费旅游宣传资源制作单位贵阳市旅游局贵阳市广播电视局开播时间2023年6月30日观看方式电视、手机、电脑等节目内容贵阳市美景、美食、民族风情宣传预估效果1.贵阳市民更了解贵阳市文化风情2.贵阳市民愿意节假日在本地游玩3.外地游客知道、了解贵阳市的民俗文化。4.外地游客愿意利用节假日到贵阳旅游。【答案】20.D21.(1)②差主语,贵阳市人民政府(2)③体悟美食搭配不当,改为品味美食22.“走进贵阳”是由贵阳市旅游局、贵阳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制作的免费旅游宣传资源,主要介绍了贵阳市美景、美食、民族风情,将于2023年6月30日开播,市民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方式进行观看,节目组希望通过节目播出让更多的贵阳市民了解贵阳市文化风情、愿意节假日在本地游玩;让外地游客知道、了解贵阳市的民俗文化,愿意利用节假日到贵阳旅游。【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段排序的能力。依据①句内容可知,本句介绍青岩古镇的历史遗迹。依据②句内容可知,本句介绍青岩古镇地理位置、历史演变。依据③句内容可知,本句介绍岩古镇的城墙基本状况。依据④句内容可知,重点介绍了青岩古镇的重点历史遗迹——贵州第一状元赵以炯的府第和清代著名学者周渔璜的故居及储存他著作的“桐书屋”。依据⑤内容可知,作者发出保护历史遗迹和文化号召。依据⑥内容可知,本句介绍岩古镇出现儒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并存的现状。据此,本段文字是依照青岩古镇的地理位置——历史遗迹——文化魅力——发出号召的逻辑顺序安排的。其先后顺序为:②③①④⑥⑤。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第②句,依据“将于6月18日——7月18日举办“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旅游文化节活动’可知,本句缺少主语,应将主办方补充出来,可补充为:贵阳市人民政府。第③句,依据句中“体悟美食”可知,本句“体悟”和“美食”搭配不当,可改为:品味美食。【22题详解】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需要将表格中的主要信息用一段文字表述出来即可。示例:为了推介贵阳市美景、美食、民族风情,由贵阳市旅游局贵阳市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的“走进贵阳”系列节目将于2023年6月30日开播。本展播是免费旅游宣传资源,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