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路拓宽改造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1号路拓宽改造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1号路拓宽改造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1号路拓宽改造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1号路拓宽改造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水施工图设计说明设计依据1.1设计规范、标准(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5)《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6)《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2022)(7)《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8)《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1)《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1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3)《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4)《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15)《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6)《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图集号06MS201)(17)《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18)《城镇给水排水构筑物及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08-2010)(19)《城镇道路附属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28-2016)(2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21)《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2019年版)(22)《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23)《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24)《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25)其他相关国家规范、标准1.2设计基础资料、工程资料(1)与建设单位签订的本项目合同(2)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3.04)(4)我公司所做的道路施工图纸(5)建设方提供本工程的地质勘察资料(6)建设方提供道路沿线的1:500地形图以及沿线地下物探资料(7)建设方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上阶段意见及执行情况初步设计阶段须修改完善的意见:1. 进行内涝防治重现期风险评估计算。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内涝重现期风险评估计算,详见初设说明10.6.5章节第5条。2. 综合管网优化走廊。回复:按专家意见优化综合管网走廊,详见综合管网平面布置图。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完善的意见:3. 通过计算建议优化下穿道明沟宽度。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下穿道明沟宽度,并将明沟宽度优化为0.3×0.3m。4. 应说明K0+000~K1+080段污水双侧布置,K1+080~终点单侧布置的依据。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污水管道布置,本次改造港城西路仅K1+080~K1+600段单侧布置污水管道,该段西侧地块用地性质为公园绿地,污水较少,可通过公园南北侧道路,故本段单侧布置污水管道。5. 下穿道雨水终点复算在50年重现期下是否雨水倒流至下穿道。回复:按专家意见复核下穿道雨水终点排放情况,并修改管道接入方式,采用跌水方式接入。6. 雨污水系统,宜给出汇水面积及污水服务区域图。回复:按专家意见补充雨、污水系统,详见排水图纸GW-02、GW-03。规范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本工程严格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及国家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未违反强制性条文。工程概况4.1工程基本情况本次进行设计的港城园区1号路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为南北向道路,即现状港城西路(石港大道)的一段,道路起点南接在建五里坪立交,道路走向自南向北,道路终点顺接现状港城西路北段,全长约1960m。本次设计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约1960m,标准路幅宽度32m,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50km/h。道路呈南北走向,南起于在建五里坪立交,向北依次与现状港城南路、港城5号路、港城4号路、港城17号路相交,终点与现状港城西路北段相接。4.2设计内容范围(1)排水工程:针对本项目影响范围内的排水管线进行迁改设计及地通道排水设计。

(2)其余市政管网:迁改综合管线考虑管位预留,迁改管线平面布置,各管线详细设计由建设方单独委托产权单位进行专项设计。管网系统概况5.1综合管线概况根据物探资料港城园区1号路范围内,现状综合管线完善,道路下存在燃气、给水、排水、电力、通信以及路灯管线,周边用户使用正常,本次道路拓宽实施会影响现状道路下部分管网,故本次设计提前对该部分管网进行迁改。5.2片区排水现状港城园区1号路现状雨水管线沿道路坡向双侧布置于道路人行道下,主要用于收集上游规划道路雨水及路面雨水,K0+000~K0+360段道路雨水排入设计起点处规划支路雨水系统;K0+380~K0+680段雨水排入港城南路雨水系统;K0+720~K1+080段雨水排入港城4号路雨水系统,K1+080~设计终点段雨水排入港城17号路雨水系统。港城园区1号路K0+000~K1+080段污水双侧布置于人行道下,K1+080~设计终点段污水管线沿道路坡向单侧布置于东侧人行道下,主要用于收集道路两侧地块污水,K0+000~K0+360段道路污水排入设计起点处规划支路污水系统;K0+380~K0+680段污水排入港城南路污水系统;K0+680~K1+080段污水排入港城4号路污水系统,K1+080~设计终点段污水排入港城17号路污水系统。5.3排水设计概况本次设计由于港城园区1号路道路拓宽,现状部分人行道下排水管道及检查井进入拓宽车行道范围内,故本次设计改迁部分排水管道,并调平部分由于道路拓宽进入车行道范围内的排水检查井。本次改迁及新建雨水管道长约0.38km,管道管径为d400~d600;污水管道长约0.13km,管道管径d400;调平检查井107座。5.4设计原则和思路(1)本项目为城市中心区域,地下管网错综复杂,首先收集设计范围内的各种现状管线资料,摸清现状管线的来龙去脉,根据道路设计方案确定管网改造设计范围,明确哪些管线可以利用,哪些管线需要废弃,哪些需要还建或者迁建,如何连接等具体内容。(2)由于受道路实施影响需要改造的现状排水管网,按新功能、所需规模进行还建。新建排水管网充分考虑区域排水现状及地块建设的情况,结合地块建设规划,在排水管道断面、平面布置、高程布置上适应功能的需要和接入的可能性、便利性。排水管网设计注意技术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尊重事实,在满足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尽量考虑利用现有管网体系和排水设施,并将其整合以发挥功能。(3)迁建排水管道管径以及过流能力不小于现状管道管径以及过流能力,同时确保上下游顺接。(4)隧道排水采用分散排放,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隧洞洞口前外围转输汇水和道路路面雨水就近接入周边现状道路排水管道,不进入隧洞内。(5)满足技术经济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满足环境保护和设计标准的要求下,尽量利用或者改造现有的排水设施,将其整合发挥其工程效益。(6)满足现行政策的原则。认真执行和贯彻国家和地方的现行政策和规定,积极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不得使用淘汰产品及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的材料产品。设计标准及基本参数6.1排水体制本工程排水体制采用雨、污水分流制。6.2基本设计参数根据《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规定: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Vmax=10.0m/s塑料管:Vmax=8.0m/s(雨水排放);Vmax=6.0m/s(污水排放)最小设计流速Vmin=0.75m/s(雨水排放);Vmin=0.6m/s(污水排放)雨水管道按满流设计;污水按非满流设计其最大设计充满度按下表:管径(mm)最大设计充满度200~3000.55350~4500.65500~9000.70≥10000.75·本工程排水管道均采用管顶平接。6.3雨水系统设计参数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暴雨强度(q)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暴雨强度公式—渝北(2017修订):q=(L/s·hm2)本次设计雨水管重现期:道路P=5年,隧道P=50年。·设计暴雨重现期期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表4.1.3要求取值:城镇类型城区类型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中心城区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等重要地区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3~52~35~1030~50大城市2~52~35~1020~30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32~33~510~20本次设计雨水管重现期:道路P=5年,地通道P=50年。·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ψ=0.7。道路及隧洞路面径流系数:ψ=0.95。·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a)。·雨水管沟断面的计算(雨水管道按满流进行计算)其断面计算如下:Q=V*AV=(1/n)×R(2/3)×I0.5Q:雨水设计流量(m3/s); V:雨水设计流速(m/s);A:过水断面面积(m2);n:粗糙系数,对塑料管取n=0.01;R:水力半径(m);I:水力坡度。6.4污水系统设计参数污水量计算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第4.1.14条要求,综合生活污水量取用水量的90%。另外,在污水量中计入10%的地下水渗入;Qmax=Qave×Ks×Kz(L/s)式中Qmax:设计污水流量(L/s)—最高日最高时污水秒流量。Qave:平均日平均时污水流量(L/s),根据综合污水量标准q计算Qave=q×流域计算人口数(人)/(24×3600)(L/s)q=城市综合供水量标准×90%(L/Cap·d)Ks:雨水渗入量系数,取1.1Kz:总变化系数,按下表取值:污水平均日流量(L/s)5154070100200500≧1000总变化系数Kz2.72.42.12.01.91.81.61.5雨水系统设计7.1平面设计1)K0+200~K0+290段改迁道路西侧雨水管道至新车行道下,距道路中心线10米。雨水管道规模为d400,该雨水管道主要用于收集道路雨水。雨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布置,由北向南收集排放,在道路桩号K0+200处与现状雨水管道接顺,最终排入下游现状雨水管道内。2)K0+200~K0+420段(地通道内排水)本次设计在下穿道两侧设置排水边沟(BXH=0.3m×0.3m),在下穿道最低点处排入道路中线处沉沙井Y-10、Y-10-1内,并沿道路中心线车行道下敷设雨水管道,雨水管道规模为d500,该雨水管道主要用于收集下穿道内雨水。雨水管道由北向南收集排放,最终于道路K0+200处排入下游现状雨水检查井Y-9(现状YS-134)内。3)K0+340~K0+420段连接YS118~YS-171段雨水管道,收集雨水整体向下游排放,雨水管道布置于道路东侧车行道下,距离道路中心线13米。雨水管道规模为d600,该雨水管道主要用于转输现状港城园区1号路道路及港城南路部分雨水。雨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布置,由北向南收集排放,在YS171处与现状雨水管道接顺,排入下游雨水管道内。4)其余段经复核道路拓宽与其他段雨水管道,道路实施并不会破坏现状雨水管道,故本次设计考虑保持现状,仅对对该部分雨水管道的检查井进行提升或降低,并重新敷设雨水口及雨水口连接管。7.2纵断面设计雨水管道坡向与道路坡向基本一致,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雨水管道流速大于0.75m/s(塑料管最大流速按《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塑料管道用于排放雨水时最大流速为8m/s)。在与现状或已设计管网衔接处,确保其高程顺畅合理。7.3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非控制管段实际过流能力均大于控制管段,且大于不淤流速。道路名称设计管段编号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满流流速过流能力重现期径流系数起止ham³/sm‰m/sm³/saK0+200~K0+290段Y-4Y-151.970.5890.450.004.820.60550.76Y-9YS1563.91.1210.573.006.751.32650.73下游现状10.53.2041.019.845.594.39050.71下穿道Y-11Y-150.650.3750.512.002.740.538500.90北侧边沟(单侧)0.190.1110.3x0.360.002.940.225500.90南侧边沟(单侧)0.130.0720.3x0.310.001.200.092500.90经计算,本次设计范围内的雨水管沟均能满足雨水排放要求。7.4城镇内涝风险复核根据《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本次内涝重现期取P=100年。雨水排水管渠按重力流、满管流设计,当对应重现期的较强降雨时,排水管渠可能处于超载状态,受纳水体水位抬升也会影响出水口排水能力,因此根据管道上下游的水位差对管渠的排水能力进行校核。雨水管道流态示意图本次设计选取最低点进行验算,分别为Y-14~Y-15段和主线Y-9~YS156段验算,假设最低点出现压力流,则根据达西-威斯巴赫公式计算沿程水头损失。达西-威斯巴赫公式:沿程水头损失系数:局部水头损失:(本次取沿程水头损失的30%)排水管渠流量公式:Q=Av以上公式中,hf为沿程水头损失(m);λ为沿程水头损失系数;d为管径(m);l为管长(m);C为谢才系数;R为水力半径;v为流速(m/s);A为排水管渠截面面积(㎡);ξ为局部水头损失系数(可通过局部水头损失计算表查取);S指水力坡度。伯努利方程:(其中z——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压力水头)假设管道内水流为均匀流,满足能量守恒,则有以上公式中,z1、z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水头,p1、p2为两断面几何中心位置至自由液面的压力值;hf为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值。根据管道连续性方程,v1=v2,则即管道两端的位置势能()与压力势能()能够满足水头损失,则认为设计满足内涝防治要求。=1\*GB3①Y-14~Y-15段最不利点Y-15取内涝重现期P=100年,内涝水位0.20m(路缘石高度),则=(257.268+0.20)-254.815=2.653m,z1-z2=(254.675+0.25)-(254.315+0.25)=0.360m,通过计算可知:沿程水头损失Δh1=0.294m,局部水头损失Δh2=0.088m故hf=Δh1+Δh2=0.382m<2.653m+0.258m=2.911m满足内涝防治要求。②Y-9~YS156段最不利点YS156取内涝重现期P=100年,内涝水位0.20m(路缘石高度),则=(254.960+0.20)-250.55=4.610m,z1-z2=(252.850+0.25)-(250.05+0.25)=2.80m,通过计算可知:沿程水头损失Δh1=1.012m,局部水头损失Δh2=0.304m故hf=Δh1+Δh2=1.316m<4.610m+2.80m=7.410m满足内涝防治要求。7.5雨水口及雨水口连接管过流能力校核根据《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3.3.5条:雨水口、雨水口连接管和源头减排设施的溢流排水口的设计流量应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计算流量的1.5倍~3.0倍,低洼易涝地区应加大雨水收集能力。雨水口连接管过流能力校核:序号设计管段编号汇水面积3倍设计流量管径坡度过流能力流速重现期径流系数起迄haL/smm%L/sm/sa1——0.045503000.1971.3750.95雨水口过流能力校核:本项目双箅雨水口过流能力为35L/s,单侧路面雨水设计流量为16.5L/s,2倍设计流量为33L/s,故满足规范要求。污水系统设计8.1平面设计片区内污水沿设计道路敷设,敷设在人行道下,本次新建污水管道主要用于转输上游污水,最终排入下游现状污水管道内,具体布置如下:1)K0+300~K0+420段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道路东侧人行道下,其中K0+340~K0+400段布置于车行道下,距道路中心线18米。污水管道规模为d400,该污水管道主要用于转输上游污水,将WS66~WS71接顺。污水管道沿道路坡向布置,由北向南排放,在道路桩号WS71处排入现状污水管道中。2)其余段经复核道路拓宽与其他段污水管道,道路实施并不会破坏现状污水管道,故本次设计考虑保持现状,仅对对该部分污水管道的检查井进行提升或降低。3)K1+080~K1+620段由于该段道路西侧地块为规划绿地,污水较少,可通过公园南北侧道路排放,故本段单侧布置污水管道。,故该段道路污水为单侧布置。8.2纵断面设计污水管管道坡向与道路纵坡基本一致,最小坡度0.005,能确保在设计流量范围内污水管道流速大于0.6m/s并小于6m/s,污水管起点覆土深度不小于1.6m,在与现状或已设计管网衔接处,确保其高程顺畅合理。8.3水力计算控制管段水力计算如下表所示。其他管段为非控制管段,管径采用d400。序号设计管段编号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管径坡度充满度流速起迄(ha)(L/s)(mm)(%)h/d(m/s)1W—1W—48.517.624001.70.161.51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4.1.21条:分流制污水管道应按旱季设计流量设计,并在雨季设计流量下校核。本次设计雨季设计流量取旱季设计流量的3倍,具体校核详见下表:序号设计管段编号汇水面积雨季设计流量管径坡度充满度流速起迄(ha)(L/s)(mm)(%)h/d(m/s)1W—1W—48.529.824001.70.262.01排水管材、基础、接口及附属构筑物9.1管材及断面形式1)一般排水管道断面形式采用圆形,当管径大于2200mm时,排水管渠断面形式采用矩形断面,并设置低流槽。2)本工程管径d400~d1000排水管道采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管道埋深小于等于6.0m,采用环刚度SN≥8000N/㎡;管道埋深大于6.0m,采用环刚度SN≥12500N/㎡。设计说明和图中d均表示其管道公称内径,施工单位采购管材最小内径不得小于本次设计内径。塑料管质量应符合《埋地用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材第3部分;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QB/T4011-2010)和《埋地排水排污用聚丙烯(PP)结构壁管道系统第2部分:聚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GB/T35451.2-2018)的相关规定;钢筋混凝土管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T11836-2009)的相关规定;按《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要求,排水设施中主要构筑物的主体结构及管道,其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0年,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3)本工程管径d300的雨水口连接支管采用Ⅱ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4)所选材料应为符合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相关标准、规范的合格产品,优先采用具有国家通用标准的管材。5)非金属管道竖向变形小于0.05Do。9.2接口1)污水管道接口均采用柔性接口。2)钢筋混凝土管道接口采用承插橡胶圈接口,做法详06MS201-1第23页。3)纤维增强聚丙烯(FRPP)加筋管采用扩口承插连接-T型橡胶圈连接;埋地塑料排水管道与检查井的连接详见06MS201/2-56、57。接口橡胶圈应采用品质优良、防老化,且正常使用年限不得低于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产品。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9.3基础1)塑料管采用砂垫层基础;砂垫层基础做法详排水大样图。2)混凝土基础:当管顶覆土厚度在0.7~5.0m时采用120°混凝土基础。9.4检查井1)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跌水处以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检查井。2)检查井盖在人行道下采用球墨铸铁圆形的“五防”井盖(防沉降、防盗、防噪音、防坠落、防位移)及盖座,井盖应有标识,需结合饰面添加建设日期,并且井盖上样式应植入片区功能分区及文化特征,打造个性化市政服务设施提升市容市貌,位于路面上的井盖,宜与路面持平;位于绿化带内的井盖,不低于地面。人行道上井盖外观宜与人行道铺装相一致。在车行道下井盖基座与井体分离,井盖荷载等级为C250;在次干路、支路车行道上荷载等级为D400;在主干路车行道上荷载等级为E600。爬梯采用球墨铸铁成品。3)排水管道检查井采用预制装配式检查井,做法详预制混凝土装配式检查井18S01。下游管道尺寸直线井规格三通、四通井规格d400、d500φ1000φ1000d600φ1000Φ12004)为避免在检查井盖损坏或缺失时发生行人坠落检查井的事故,根据《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5.4.11排水系统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防坠落装置应牢固可靠,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100kg),且网孔直径应小于10cm,并具备较大的过水能力,避免暴雨期间雨水从井底涌出时被冲走,本设计排水检查井采用防坠落网,具体做法详见《市政排水管道附属设施标准图集》渝22TS02-8第5页。5)检查井井底应设流槽。污水检查井流槽顶可与大管管径的85% 处相平,雨水(合流)检查井流槽顶可与大管管径的50%处相平。流槽顶部宽度宜满足检修要求。6)检查井周边开挖及回填做法详《市政排水管道附属设施标准图集》渝22TS02-2第104页。9.5雨水口1)本工程采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偏沟式双箅雨水口,具体做法详图集16S518第43页,雨水口H取值为880mm,雨水箅选用球墨铸铁材质。本次设计按双箅雨水口泄流能力35L/s原则进行计算、布设雨水口。2)雨水口连接管管径为d300mm,以>1.0%的坡度接入临近雨水检查井。3)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道路坡度特别平缓、道路陡坡变缓坡处、立交及匝道变坡凹点处需要加密设置雨水口,以保证有效收水,雨水口标高比路面低3cm。4)雨水连接管如果位于车行道上,采用C30混凝土回填开挖沟槽,具体做法详见下图:9.6结构采用材料要求本工程所有现浇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均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钢材采用普通热轧钢筋(HPB300或HRB400);砖砌块采用烧结砖,强度等级不小于Mu10;石料采用微风化的砂岩,强度等级不下于Mu30。沟槽开挖及回填10.1管渠沟槽开挖(1)管沟槽开挖放坡坡比根据所开挖的地质岩层情况和地勘报告确定,同时应满足《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3条的要求。排水管沟沟槽开挖要求及开挖时工作面宽度详见管道沟槽开挖断面图。(2)开挖时如发现不良地质,则需根据有关施工规范对沟槽作支撑处理,防止垮塌事故,同时应确保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3)沟槽开挖建议采用人工开挖,沟槽开挖应控制超挖。对于填方地段,填方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进行,须在填方进行至管顶标高1.0m之上后方可开挖管道沟槽。10.2地基处理(1)排水管道布置在道路路基范围内,地基处理按道路路基处理执行。(2)管道及构筑物地基承载力不小于0.15Mpa。10.3沟槽回填(1)沟槽回填时,需对称回填并分层压实。管两侧及管顶以上1m范围内采用轻夯压实,管道两侧压实面的高差不应超过0.3m。回填必须在管及结构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以后才可进行。(2)槽底至管顶以上1m范围内,回填不得含有机物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3)排水管道沟槽回填时,柔性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详柔性管道沟槽回填大样图;混凝土排水管道管胸腔两侧及管顶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6条相关规定执行。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的填料、回填方法及其他要求严格按照《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5条相关规定执行。(4)闭水试验报告合格后方可进行污水管道的回填。(5)检查井周围的回填要求:1)现浇砼需达到设计强度后才允许回填。2)井室及井筒周围的回填应与管沟槽回填同时进行。3)井室及井筒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4)未尽事项按图纸及相关规范要求执行。管道抗震设计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本项目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ag=0.05g),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第10.1.4及第5.1.11.1条要求:(1)设防烈度6度、7度,符合7度抗震构造要求的埋地雨、污水管道结构可不进行抗震验算;(2)对管道和构筑物结构的抗震验算,设防烈度为6度或本规范有关各章节规定不验算,可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3)同时管道抗震设计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管道接口根据管道材质和地质条件确定均采取柔性接口;2)混合结构的矩形管道及沉砂井基础应采用整体底板,底板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3)直埋承插式圆形管道应在下列部位设置柔性接头及变形缝;①地基土质突变处;②穿越重要交通干线两段;③承插式管道的三通、四通、大于45°的弯头等附件与直线管段连接处。

(4)管道穿过建(构)筑物的墙体或基础时,应符合下列要求:在穿管的墙体或基础上应设置套管,穿管与套管间的缝隙内应填充柔性材料。当穿越的管道与墙体或基础为嵌固时,应在穿越的管道上就近设置柔性连接。施工注意事项(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须复核上、下游市政排水管道(沟)接入处标高,避免水接不进来和排不出去的事故发生,如测量结果与本次设计标高相冲突,及时与设计方联系,以作出调整,只有待设计方调整完后方能施工。同时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先对施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排查,确定现状管线位置高程,及时告知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得到明确处置方案后方可施工。(2)工程正式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一次图纸技术交底。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请认真仔细读图,若本设计图中有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之处或错漏之处,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作出调整后方能施工。(3)如果工程现场与设计基础资料有较大出入或者有障碍物影响施工,需要变更设计的,由施工方提出,监理同意,建设单位发送设计变更函件给设计单位,设计方调整变更完后,施工方根据正式的设计变更文件进行施工。(4)检查井井面标高应根据实际路面标高合理调整,保持与完成后路面齐平。当井面实际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出入时,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进行复核确认。(5)沟槽开挖时应注意施工安全,开挖放坡坡度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和地勘报告求严格按规范要求执行,防止跨塌伤人事故发生。同时开挖中必须严格注意开挖边线与周边现状建构筑物的关系,沟槽开挖不得影响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6)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必须浇筑密实,不得出现蜂窝、麻面。在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上的预留孔洞、预埋套管及预埋件,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由水专业的施工人员配合工作,并签署后方可浇筑,以免错漏和移位,严禁事后打孔凿洞。(7)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施工单位上报监理,会同建设单位、质检、设计协商处理,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否则设计单位一概不认,对施工问题的处理,应以书面签署盖章为准。(8)塑胶管道须进行管道密闭性、管道变形及沟槽回填土密实度检验,管道初始变形需要满足技术规程的要求。(9)施工前必须做好防洪工作和施工组织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施工。并组织材料进场,堆放,搞好临时排水。施工组织计划须经项目监理研究批准后才可允许进场施工。(10)所有的材料、产品均应有出厂检验合格证书,进场应按相关程序进行进场检验。管道承插接口在安装完毕后,须进行接口的水密性试验,试验方法按照各自相关专业规范进行。(11)施工中做好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资料必须满足建设单位要求及国家规定。(12)排水管道必须做闭水试验,按照《给水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执行。(13)工程施工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项目所在地的工程管理相关法规、规定程序进行。需要设计单位参加验收的分部工程,应在该分部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后,下道工序未进行之前及时通知设计单位。验收前施工单位应事先准备好必须的相关图表等技术资料,并有建设单位代表、监理、质监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进行。(14)塑料排水管道进场时,应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见证取样抽检,检测参数包括规格尺寸、环刚度、环柔度、冲击强度等项目。(15)根据渝建【2019】434号文,本项目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替代用量大于30%。(16)根据“渝建发[2019]10号文件”的要求,在排水管网工程覆土大道场地设计标高后、竣工验收前,按照《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有关规定,对排水管网进行内窥检测。(17)施工注意事项:高挖方边坡段雨水沟槽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开挖的方式进行,分段长度不应超过10m,沟槽采用挂网喷浆进行防护,岩质沟槽段锚杆的材质及锚固长度同上方岩质边坡,施工时可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开挖完成后应立即埋设管道并及时回填土体至设计高程,回填压实度要求应满足相关要求。(18)其余未尽事宜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管理维护建议(1)本工程建成后严禁雨污水管道混接。(2)排水管道应设置相应机构管理,定期检查、疏浚、维护。(3)建议其它各类市政管线改造与道路、地通道、电气、给排水工程改造同步实施,相互协调。(4)排水管道由于埋深较深,实施时需提前放线确定其影响范围。(5)港城园区1号路地通道存在低凹,位于道路桩号K0+360处。需在低凹附近设置积水深度标尺、标识线和提醒标语等警示标识等措施,详见道路交通工程图纸。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14.1范围根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表分部分项工程重点部位或环节工程周边环境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的意见是否涉及基坑工程开挖深度超过3m(含3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应分段跳槽开挖,采用逆作法,加强基坑周边监测。是开挖深度虽未超过3m,但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地下管线复杂,或影响毗邻建、构筑物安全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工程。加强信息法施工,现场核对地质情况,对管线位置进行核查,明确周边环境及保护对象,表达基坑与周边保护对象的平面及竖向的位置关系,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是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各类工具式模板工程:包括滑模、爬模、飞模、隧道模等工程。针对工具式模板提出具体要求。否基坑开挖不超过3m,但不超过5m的管段为:Y-4~Y-5;Y-15~Y-9;W-3~W-4。14.2关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交代开挖深度超过3m(含5m)的基坑(槽)的土方开挖,施工单位应当在危大工程施工前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应根据现场情况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并由总监理工程师审查签字、加盖执业印章后方可实施。综合管线迁改与保护建设区域内现状综合管线(排水、给水、燃气、电力、通信等)错综复杂,本次道路拓宽后,原人行道下现状管线进入车行道范围,由于埋深不足,车辆碾压路面时会对管线造成影响,故本次设计改迁部分综合管线至人行道下或绿化带内。本次设计仅确认综合管网线路由,具体迁改与保护方案需经过管线权属单位的认可后方可实施。15.1给水工程(1)给水现状分析现状道路有管径为DN150~DN800给水管,材质有铸铁管和塑料管,由北向南敷设,平均埋深0.5m~0.7m。(2)受影响的给水管线迁改思路现状给水管改迁共5段:第一段,道路桩号K0+120~K0+160段东侧,原JS171~JS191段位于拟建综合杆下端(需废弃),沿人行道新建DN150给水管连接两段给水管;第二段,道路桩号K0+160~K0+380段西侧,原JS133~JS157段原位于人行道下,改建后位于车行道下,其标高不满足覆土要求(需废弃),沿车行道新建DN200给水管连接两段给水管(人行道较窄);第三段,由于港城西路下穿港城南路,将港城南路挖断,需将港城南路两侧现状给水管进行改迁;第四段:道路桩号K0+380~K0+605段两侧均有给水管道,由于下穿将原过街管道挖断,需复建给水管道连接上下游,并为地块用水点供水,其中东侧新建给水管位于道路外侧绿化带内,西侧给水管位于新建人行道下;第五段:道路桩号K1+060~K1+700段现状给水管位于道路东侧人行道下,由于综合杆建设,其覆土不能满足其要求,拟将给水管改迁至道路西侧人行道外绿化带内。并根据改迁管网配套地上式消火栓。具体给水管网改迁线路及规模详《给水管网改迁平面图》。15.2电力工程(1)现状电力分析现状道路有两条电力管道,道路东侧有一条600mm×400mm/10Kv~1500mm×1300mm/10Kv电力管道,西侧有一条450mm×450mm/10Kv,沿港城园区1号路两侧人行道埋地敷设。平均埋深0.5m。(2)受影响的电力管线迁改思路现状电力管线改迁共6处:第一段,道路桩号K0+180处现状电力管线过街,由于道路拓宽导致电力覆土不够,需对该处电力过街进行迁建;第二段,由于港城西路下穿港城南路,将港城南路挖断,需将港城南路北侧现状电力管线进行改迁;第三、四段,路桩号K1+080处现状电力管线过街,由于道路拓宽导致电力覆土不够,需对该处电力过街进行迁建;第五段,路桩号K1+160处现状电力管线过街,由于道路拓宽导致电力覆土不够,需对该处电力过街进行迁建;第六段,路桩号K1+640处现状电力管线过街,由于道路拓宽导致电力覆土不够,需对该处电力过街进行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