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_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_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_第3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_第4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豪哉!壮哉!——初中语文《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群文阅读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豪放派中的豪哉!壮哉!

议题解读:

豪放词是苏轼带入北宋词坛的。“词"这一文学样式本是不登大雅之堂流行于勾栏瓦肆之间的民间产物。本是抒写内心情怀的婉约之风。一经苏轼之手,便上升到了与诗一样高规格的文人雅士之文学样式。但词在发展演变中就已经有了“豪放”的风向了,只是到了苏轼才确定了下来。

范仲淹这首《渔家傲·秋思》描写边塞壮阔雄浑的风貌、苍凉悲壮的豪情就像《安塞腰鼓》里写的“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黄土高原的好儿女;也像王维《使至塞上》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江城子·密州出猎》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辛弃疾一心想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将满腹愁肠寄托在文学的桃花源中,写下这首悲壮、凄厉的词作。

【选文篇目及来源】

《渔家傲·秋思》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江城子·密州出猎》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科书

【文本解读】

文本组特质:

《渔家傲·秋思》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词人历任陕西经略副使、延州、知州等职。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西夏人对他深为惮服,《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他自请外任,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当时密州旱灾和蝗灾频发,西北边境也常常受到西夏军队的侵扰。他在此任职期间不但尽力改善人民生活,还渴望驰骋疆场,抗击外敌。这首词是次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慷慨意气和壮志豪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在鹅湖之会后、杭州重逢前的五年间。

文本与议题关系:

这三首词都是豪放派作品,内容、情感、语言风格有相似之处,从壮景、用典及情感认知中可以感受到豪情壮志,但三位词人却在不同的词里面表达了内心的不同情感。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联读求同,诵读诗词,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了解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2、比读求异,知人论世,了解豪放词中词人寄寓的不同情感。

3、评历史人物及事件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感悟历史人物在其作品中所流露的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辛弃疾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深入探析苏东坡虽然年龄已不小,但仍有少年的狂气、过人的胆识;感受范仲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的慨叹。

教学过程

一、读“豪”词,初感知

1.请三名学生分别读这三首词。

师生共评,读出点豪气。

2.为什么将这三首词放在一起学习?

三首词都写到了战场、军旅生活;都写了家国情怀_________——题材

三首词情感都比较豪壮。——情感

三首词语言风格豪放、壮阔。——语言风格

3.知人论世,呈背景

《渔家傲·秋思》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这首词即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这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给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作于这一时期。

[设计意图]:

从朗读中初步认知三首词,并做简要分析,找到相似之处。三位词人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词人,再次通过人物介绍来了解作词的背景。

二、品“壮"景,感“豪”情

小组合作探究豪情,分别是怎样表达出豪情的,具体语句有哪些?展示交流。

壮景豪情

《渔家傲·秋思》“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崇山连绵、萧索悲凉的壮阔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牵黄擎苍的雄姿英发;纵马奔腾的壮阔场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分发烤肉,军乐齐鸣的威武雄壮;沙场点兵,飞驰敌阵的壮烈豪迈。

用典豪壮

《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运用典故“勒石燕然”,《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这里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表达了词人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要像年轻有为的孙权那样弯弓马前射虎。展现了作者虽然年龄已不小,但仍有少年的狂气、过人的胆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冯唐赦免魏尚来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三国时代刘备所乘马就叫的卢。作者用很有力量的诗句表达自己想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豪心壮志

《渔家傲·秋思》以景物描写突出一个“异”字,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范仲淹的“壮志”,表现在壮志未酬,功业未立,长使英雄泪满襟。

《江城子·密州出猎》用字少少,表意多多,年纪不小,狂气不减。苏轼的“壮志”,表现在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上阵杀敌,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抗金部队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豪情。辛弃疾的“壮志”,表现在词人时至今日仍壮心不已,愿在生前死后留下为国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但又吐露了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设计意图]:

群诗教学需要师生围绕议题开展阅读感知、理解等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景物描写,运用典故,词中本身的情感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下一步探究三首诗的不同之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蓄势。

三、见“豪”人,品君心

同是豪放词,它们之间有无不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苦”,环境恶劣,黄沙万里,寒气袭人,身处孤城,孤军无援,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可能。悲怆中,含蓄表达对朝廷腐朽、软弱,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另外还有朝廷对他的极度不信任,壮志未酬,功业未立,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怜白发生"----这一切,只是梦中的回想,现实中,仍然是壮志难酬,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何等悲愤!何等苍凉!“壮”中含“悲”,他一生经历南宋4位皇帝,20多位宰相,可惜他们中竟无一人在北伐上有所作为。可惜少年英雄江湖老,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只能“醉里挑灯看剑”,从写下“万字平戎策”到只能换得“东家种树书"。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腔悲愤,吐之于词,虽远隔数百年,我们仍然能感受到这一份悲壮。

然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真的毫无愁绪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朝派冯唐拿着符节去云中赦免魏尚那样,派使臣赦免自己,委婉地表明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

我们都知道,苏轼不是被贬谪就是被贬谪的路上,那么在贬谪中,他在做什么呢?让我们看资料:

资料助读;

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引洪入黄;

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创办医院,赈济灾民;

在密州,他捕蝗抗灾,常山祈雨,收养弃儿,检敛饿殍;

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

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所……

这就是苏轼,为民办实事,忘怀得失。难道他的心中就没有愁吗?

不!他总是在自我排解着他的愁绪。

《记承天寺夜游》中,他被贬黄州,有着有职无权的闲职,近乎流放,但见天地月色,他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风波》,面对风雨,屡遭挫折,他依旧倔强、淡然,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苏轼,永远豁达,永远充满希望。

那范仲淹呢?后来的他怎样了呢?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他是一介书生,苦读五载不曾脱衣而睡

他是一个官员,提拔贬谪不改进谏之忠

他是一名军事家,被敌号称“腹藏百万甲兵”

他是一位教育家,腾出宅地兴建学校育人

他是一位改革家,庆历新政打下变法基础

他是一个慈善家,逝去无遗“子无以为丧"

这就是《岳阳楼记》中“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范仲淹,还记得他的初心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那么辛弃疾呢?我们来看:

辛弃疾通过行伍出身,个性耿直。

他平生以气节自负。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这就是他们,为国为民,忘怀得失。

小结:任何一个事物,都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哪怕同一位作者,亦会在不同的时期写下不同的词作,这样,才有了姹紫嫣红的文学色彩,才有了充满期待的人生精彩。

[设计意图]:

通过挖掘三首诗的不同,通过比异思维来进行整合,再次通过词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受到的思想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来加深对作者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内涵理解。

四、存“豪”情,与君交

回望三位词人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的心境,他们有不同生命态度?进行小组讨论总结。

苏轼:在人生的泥泞中旷达地寻求解脱,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超脱,乐观旷达,令人艳羡!范仲淹:爱家更爱国,在坚守和担当中铸就英雄的一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令人敬佩!辛弃疾:一生执着,忧国忧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令人感动!小结:其实在他们的身上有着相同的精神血脉:以天下为己任,忘怀得失!范仲淹之语,正是他们的心声写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设计意图]:

在比异求同的基础上,感受他们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不同的人生态度。初读时感受到的是豪气,再读时感受到的是豪壮,理解后去读时可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豪,还有其他的情感认知。

小结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几首词,并体会三位词人在他们人生中的历程,与他们相交。

五、作业

课后诵读苏轼的《定风波》和辛弃疾的《太常饮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武》,继续深入体会二人的豪放词风。

【板书设计】

豪哉!壮哉!

【教学反思】

豪放派自苏东坡始,苏轼对于词牌最大的贡献就是打开了晚唐五代直到宋初词人被禁锢的眼界。和苏东坡同时代的北宋胡寅评价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洗掉了女人身上的胭脂味儿,就不再是儿女作态那样的词了。

此前,词就是用来宴乐,是文人士子表达个人小情调的作品,是上不了台面的。经过南唐二主的改造,将原本歌女唱辞,升级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形式。

之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