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二_第1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二_第2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二_第3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二_第4页
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之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精选试题及答案二

单选题(共60题)1、龟鹿二仙膏中龟甲的配伍意义是A.益阴补阳,缩尿B.养血补肝,明目C.滋阴补肾,养血D.补肾助阳,固精E.温阳健脾,止泻【答案】C2、苎麻根除了活血止血外,还有A.止痢B.利尿C.生津D.止咳E.敛疮【答案】B3、健脾消食丸不适用于A.湿热泄泻者B.脾胃虚弱无积滞者C.消化不良者D.食欲不振者E.腹胀便溏者【答案】B4、下列与原子核相关的知识,表述正确的是()。A.β衰变现象说明电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B.采用物理或化学****有效地改变放射性元素的C.两个轻核单纯存在时的总质量大于剧变后新核的质量D.重核裂变一定会发生质量亏损,轻核聚不一定发生质量亏损【答案】C5、苍术除能除湿外,还能A.发汗B.解毒C.止呕D.祛痰E.平喘【答案】A6、患者,男,43岁,近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中医诊为肾阴亏损,处方六味地黄丸。A.十全大补丸B.人参养荣丸C.杞菊地黄丸D.八珍颗粒E.人参归脾丸【答案】C7、主治阴虚血少所致的头眩心悸、失眠健忘的中成药是A.朱砂安神丸B.枣仁安神液C.天王补心丸D.养血安神丸E.柏子养心丸【答案】D8、牛蒡子除宣肺利咽外,还能A.平肝明目B.解毒透疹C.清肺润燥D.疏肝E.息风止痉【答案】B9、马钱子的内服常用量是A.0.3~0.6gB.0.9~0.12gC.0.2~0.35gD.4~5gE.2.5~3g【答案】A10、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对于给定的入射单色光,当缝宽变小时,除中央亮纹的中心位置不变外,各级衍射条纹()。A.对应的衍射角变小B.对应的衍射角变大C.对应的衍射角不变D.宽度保持不变【答案】B11、患者,男,43岁,近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中医诊为肾阴亏损,处方六味地黄丸。A.滋阴补肾B.调理脾胃,益气和营C.补肾益精D.补肾强腰E.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答案】A12、能温肾纳气的是A.枳实B.柿蒂C.沉香D.乌药E.香橼【答案】C13、能润肠通便的药是A.肉苁蓉B.淫羊藿C.骨碎补D.补骨脂E.绞股蓝【答案】A14、下面是小张同学列举的物态变化的实例,其中错误的说法是()。A.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B.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C.利用干冰来获得低温是通过干冰升华来实现的D.从冰箱中取出的汽水瓶表面有水.是冰箱外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答案】B15、马勃的功效是A.利咽凉血B.利咽化痰C.利咽通便D.利咽止血E.利咽疏肝【答案】D16、患者,女,16岁。外感春温,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黄,头痛,口渴,舌红苔黄。证属风温肺热、卫气同病,宜选用的中成药是A.葛根芩连丸B.荆防颗粒C.双清口服液D.连花清瘟胶囊E.九味羌活口服液【答案】C17、某女,49岁。月经周期紊乱1年,几天前因情志抑郁,遂致失眠、心烦、焦虑、健忘。证属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治疗宜选用的中成药是A.解郁安神颗粒B.逍遥颗粒C.朱砂安神丸D.枣仁安神液E.养血安神丸【答案】A18、马勃的功效是A.利咽凉血B.利咽化痰C.利咽通便D.利咽止血E.利咽疏肝【答案】D19、某女,39岁,因肝胆湿热而导致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内流脓,医师处以耳聋丸,因其能A.散结消肿,化瘀止痛B.化痰,软坚,散结C.清肝泻火,利湿通窍D.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E.活血化瘀,燥湿清热【答案】C20、乌鸡白凤丸的功能是A.滋阴清热,除烦安神B.益气养血,活血调经C.滋阴补血,调经疏郁D.补气养血,调经止带E.调经养血,理气止痛【答案】D21、七宝美髯丸主治肝肾不足所致的须发早白、遗精早泄、头眩耳鸣、腰酸背痛,其组方中的君药是A.黄芪B.制何首乌C.枸杞子D.当归E.茯苓【答案】B22、能温脾止泻的药是A.肉苁蓉B.淫羊藿C.骨碎补D.补骨脂E.绞股蓝【答案】D23、独活寄生丸适用于A.风寒湿痹B.下肢丹毒C.风湿热痹D.下肢麻木E.闪腰岔气【答案】A24、某女,45岁,症见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倦怠食少、月经不调、脐腹胀痛,证属肝郁血虚、肝脾不和,宜首选的中成药是A.小柴胡颗粒B.越鞠丸C.加味逍遥丸D.柴胡舒肝丸E.木香顺气丸【答案】C25、某男,30岁,三日来因外感风邪导致风热头痛,恶风身热、偏正头痛、牙痛喉痛,医师处以芎菊上清丸,因其除能清热解表外,还可A.通络止痛B.平肝潜阳C.散风止痛D.清热安神E.镇心安神【答案】C26、既能疏肝健脾,又能养血调经的中成药是A.逍遥丸B.小柴胡颗粒C.左金丸D.加味左金丸E.加味逍遥丸【答案】A27、艾附暖宫丸除调经外,又能A.养血安神B.健脾益气C.理气养血D.疏肝健脾E.除湿止带【答案】C28、下列哪项不是虎杖的功效A.化痰止咳B.泻下通便C.清心除烦D.清热解毒E.利湿退黄【答案】C29、鱼腥草的功效A.清热解毒,排脓消痈B.清热解毒,祛痰利咽C.清热解毒,活血止痛D.清热解毒,祛风燥湿E.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答案】A30、大血藤的功效A.清热解毒,排脓消痈B.清热解毒,祛痰利咽C.清热解毒,活血止痛D.清热解毒,祛风燥湿E.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答案】C31、耳聋左慈丸的功能A.滋肾平肝B.祛风,清热解毒C.清热滋阴利咽D.芳香化湿通鼻窍E.清热消肿止痛【答案】A32、患者,女,58岁。患风湿痹痛25年,遇寒明显加重,关节冷痛,痛重,宜选用的药物是A.秦艽B.川乌C.木瓜D.防己E.络石藤【答案】B33、五子衍宗丸的功能A.滋肾补阴B.滋阴降火C.补肾益精D.补养气血E.滋肾养肝【答案】C34、板蓝根的功效是A.利咽凉血B.利咽化痰C.利咽通便D.利咽止血E.利咽疏肝【答案】A35、某女,39岁,因肝胆湿热而导致头晕头痛、耳聋耳鸣、耳内流脓,医师处以耳聋丸,因其能A.散结消肿,化瘀止痛B.化痰,软坚,散结C.清肝泻火,利湿通窍D.软坚散结,活血消痈,清热解毒E.活血化瘀,燥湿清热【答案】C36、蒲黄的功效是A.止带B.利尿通淋C.解毒敛疮D.消肿生肌E.清热生津【答案】B37、患者,男,41岁。症见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选用的中成药是A.龙胆泻肝丸B.黛蛤散C.芩连片D.清热解毒口服液E.板蓝根颗粒【答案】B38、龟鹿二仙膏中龟甲的配伍意义是A.益阴补阳,缩尿B.养血补肝,明目C.滋阴补肾,养血D.补肾助阳,固精E.温阳健脾,止泻【答案】C39、能纳气平喘的药是A.肉苁蓉B.淫羊藿C.骨碎补D.补骨脂E.绞股蓝【答案】D40、八珍益母丸的功能是A.滋阴清热,除烦安神B.益气养血,活血调经C.滋阴补血,调经疏郁D.补气养血,调经止带E.调经养血,理气止痛【答案】B41、治疗出血兼有阴虚、血虚证,宜首选的药物是A.当归B.阿胶C.熟地黄D.女贞子E.何首乌【答案】B42、白前的功效是A.降气祛痰B.发散表邪C.润肺止咳D.清泄肺火E.宣肺平喘【答案】A43、下列哪项不是虎杖的功效A.化痰止咳B.泻下通便C.清心除烦D.清热解毒E.利湿退黄【答案】C44、藿胆片的功能A.滋肾平肝B.祛风,清热解毒C.清热滋阴利咽D.芳香化湿通鼻窍E.清热消肿止痛【答案】D45、车前子不具有A.明目B.止血C.止泻D.化痰E.利水【答案】B46、关于苦楝皮的使用注意,叙述错误的是A.孕妇慎服B.气虚下陷者不宜服C.肝病患者慎服D.脾胃虚寒者慎服E.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答案】B47、白附子的功效A.祛风通络B.清热平肝C.燥湿化痰D.回阳救逆E.活血化瘀【答案】C48、马钱子的内服常用量是A.0.3~0.6gB.0.9~0.12gC.0.2~0.35gD.4~5gE.2.5~3g【答案】A49、能温脾止泻的药是A.肉苁蓉B.淫羊藿C.骨碎补D.补骨脂E.绞股蓝【答案】D50、百部的功效A.泻水逐引B.杀虫灭虱C.清热化痰D.利气宽胸E.润肠通便【答案】B51、白鲜皮的功效A.清热解毒,排脓消痈B.清热解毒,祛痰利咽C.清热解毒,活血止痛D.清热解毒,祛风燥湿E.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答案】D52、患者,男,43岁,近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中医诊为肾阴亏损,处方六味地黄丸。A.补中兼敛B.标本兼治C.三补三泻D.补泻并重E.泻中寓补【答案】C53、五子衍宗丸的功能A.滋肾补阴B.滋阴降火C.补肾益精D.补养气血E.滋肾养肝【答案】C54、白鲜皮的功效A.清热解毒,排脓消痈B.清热解毒,祛痰利咽C.清热解毒,活血止痛D.清热解毒,祛风燥湿E.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答案】D55、天麻的功效A.祛风通络B.清热平肝C.燥湿化痰D.回阳救逆E.活血化瘀【答案】A56、既能疏肝健脾,又能养血调经的中成药是A.逍遥丸B.小柴胡颗粒C.左金丸D.加味左金丸E.加味逍遥丸【答案】A57、关于鼻炎康片注意事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用于甲亢、青光眼、高血压病的治疗B.运动员、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C.肺脾气虚或气滞血瘀者慎用D.过敏性鼻炎属虚寒证者慎用E.服药后不得驾驶车、船及高空作业【答案】A58、某女,49岁。月经周期紊乱1年,几天前因情志抑郁,遂致失眠、心烦、焦虑、健忘。证属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治疗宜选用的中成药是A.解郁安神颗粒B.逍遥颗粒C.朱砂安神丸D.枣仁安神液E.养血安神丸【答案】A59、某男,65岁。平素胸腹闷痛、胃寒呕吐,近日又见虚喘。证属下元虚冷、肾不纳气,治当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宜选用的药物是A.香附B.薤白C.沉香D.木香E.青皮【答案】C60、薄荷除宣散风热,还能A.平肝明目B.解毒透疹C.清肺润燥D.疏肝E.息风止痉【答案】D大题(共18题)一、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15分)【答案】(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二、下面是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教学片段。教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改变内能的方法。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现在请大家想办法让手中的钢丝内能增加。(学生边想边试,一边实验,一边讨论)教师:大家把自己想的办法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学生甲:可以折、敲打。学生乙:进行摩擦、火烤。学生丁:可以晒,用开水烫,用钢锯锯。(老师把学生想的办法简要写在黑板上,书写时故意把“摩擦…‘折…‘敲打”等写在一起,把“烤”“烫”等写在一起。)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办法,把这些方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一下课本内容。(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学生: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等属于做功,“烤”“烫”等属于热传递。教师:很好,这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问题:【答案】(1)此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开始先提出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践,可以想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但是在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教师故意把分好的两类写在一起,这样会给学生强烈的提示作用.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就流于形式,而且让学生看完课本再归纳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应该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写,并且让学生根据这个结果自行比较与归纳.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本中相应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作比较,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改变内能的例子,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真正掌握该方面的知识。三、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学生:运动非常剧烈。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学生:一致。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2)师:我问同学们两个问题,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躲开吗生:不会。师:那从同样高的地方掉下一个铅球呢生:当然会躲。师:为什么生:因为铅球太重了。师:那如果我直接递给你一个铅球,你会躲吗生:不会。师:为什么生:因为速度不一样。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动量。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概念。即p=mυ。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生:矢量。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四、某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设计了若干检测题,其中一题如下。甲、乙两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戏,结果甲胜乙败,那么甲乙两人谁受拉力大【错解】因为甲胜乙,所以甲对乙的拉力比乙对甲的拉力大。就像拔河一样,甲方胜一定是甲方对乙方的拉力大。针对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学生答题错误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2)针对其中由物理知识方面导致的错误,给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帮助学生学习。【答案】(1)产生上述错解原因是学生凭主观想象,而不是按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按照物理规律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由某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合外力决定的。甲胜乙是因为甲受合外力对甲作用的结果。甲、乙两人之间的拉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是相互作用力,甲、乙二人之间的拉力一样大。(2)生活中有一些感觉不总是正确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经验,感觉当成规律来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本题中甲、乙两人相互之间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得出甲对乙所施的拉力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甲、乙两人身上。五、案例:老师讲解完“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后,给同学们演示了往暖瓶中灌水的操作。教师:我们已经学过声音的三要素,音调的高低对应的是声音的哪个参量学生:音调对应的是频率。教师:我们往开水瓶中灌水,声音越来越尖细,那么频率怎么变化学生1:频率越高。教师:学生1的回答正确。根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可以得出瓶中的空气振动了吗学生:振动了。教师:瓶中的水越满,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加剧,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越高,也就是越来越尖。问题:(1)该老师的教学有没有体现启发性原则(15分))(2)重新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改进该教师的不足。(15分)【答案】(1)本案例中,教师看似在引导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这一知识点,实际上,每一步都是教师给出的答案,学生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意思机械地回答。该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体现启发性,学生最多是知道了一个能用物理原理解释的生活常识。(2)改进的教学片段如下:教师:同学们,大家在生活中都灌过开水,有谁知道通过声音怎样判断暖瓶是不是灌满了学生:瓶里面的水越满,声音就越尖细。教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声音三个要素,声音尖细对应的是哪个物理量学生1:声音尖细对应的是高音调。学生2:高音调就是高频率的振动。教师:同学们的总结非常到位,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水灌的越满,我们听到的声音频率就越高(学生们陷入思考)教师:我们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灌水的过程中,瓶本身是不动的,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呢学生:振动的物体要么是瓶中的水,要么是瓶中的空气。学生3:应该是瓶中的空气,因为往开口的桶中灌水,水振动的声音很小。教师:同学3通过比较得出暖瓶中的空气振动是主要的振动形式,对比的思想运用的很恰当。教师:开始的时候,瓶中空气较多,那空气柱振动就会同学:慢。同学:瓶中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越快。教师:所以,我们根据听到的尖细声来判断瓶中水量多少的原因就在这里。六、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电流的磁效应时的教学片段。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那么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吗?同学们用手中的器材进行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在磁体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在通电导线周围,小磁针也发生偏转,改变电流的方向.小磁针反向偏转。教师:小磁针偏转就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且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学生:恩。原来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教师:是啊,这个现象最早是奥斯特发现的,也就是电流的磁效应。学生:恩。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放一个小磁针,并在硬纸板上均匀地撒满铁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好。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15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15分)【答案】(1)该教师基本上实现了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但是该教师过于重视从实验中获取知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师仍然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和指令者,没有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非常不活跃。(2)教师:用黑布把接到电源上的直导线盖住,在它的下方放置小磁针,给导线短时间通电.大家看一下小磁针有什么放应?学生: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教师:那么大家猜一下黑布下面的是什么东西呢?学生:一块磁铁,小磁针指向磁铁的北极。教师:我掀开布,大家再看看是什么?学生:竟然是通电的指导线教师:对,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会发生偏转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说明通电导线相当于磁铁,产生了磁场。教师:很好,同学们猜的很对,通电导线就是产生了磁场,这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奥斯特首先发现的。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下奥斯特实验。并思考磁针受到什么力而转动,磁场是怎么产生的?学生:恩,磁针在磁场中受到力而转动,而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教师:那么我们改变电流的方向,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磁针反向偏转。七、下面是高中物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教学片段。教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改变内能的方法。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现在请大家想办法让手中的钢丝内能增加。(学生边想边试,一边实验,一边讨论)教师:大家把自己想的办法和周围同学交流一下再回答。学生甲:可以折、敲打。学生乙:进行摩擦、火烤。学生丁:可以晒,用开水烫,用钢锯锯。(老师把学生想的办法简要写在黑板上,书写时故意把“摩擦…‘折…‘敲打”等写在一起,把“烤”“烫”等写在一起。)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办法,把这些方法比较一下,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带着这个问题大家阅读一下课本内容。(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巡视。)学生: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等属于做功,“烤”“烫”等属于热传递。教师:很好,这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问题:【答案】(1)此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开始先提出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践,可以想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但是在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教师故意把分好的两类写在一起,这样会给学生强烈的提示作用.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的培养就流于形式,而且让学生看完课本再归纳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学生汇报各种方法时,应该按照学生汇报的顺序写,并且让学生根据这个结果自行比较与归纳.然后再让学生去看课本中相应的内容,与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作比较,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也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其他改变内能的例子,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真正掌握该方面的知识。八、初二某位学生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等进行了推导,得出R=U/I,他认为这两种表达式具有相似之处,并根据欧姆定律的表述方式对R=U/I进行了描述: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问题:(1)请指出该生的描述错误,并分析错误原因。(10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阻的定义式。(10分)【答案】(1)该生的描述是错误的,作为一些物理公式在数学意义上成立,但在物理意义上是不一定成立的。公式R=U/I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R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是无关的,电压U与电流,的比值是一恒量。(2)设计思想:该生对于电阻与电压和电流到底有无关系心存疑惑,所以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使学生对电阻的定义式有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片段:老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验证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如何进行描述呢?学生1:是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验证的。学生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可表示为I=U/R。老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我们进行变形推出R=U/I,对于这个公式,大家思考一下,是否可以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学生3:我认为可以,推导式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有相同之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两个公式的性质是一样的。学生4:我认为不可以,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学生5: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是否有关,我感到不好确定。老师: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到底哪个观点正确,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加以论证呢?学生6: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老师: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进行一下实验设计。九、初二某位学生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对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等进行了推导,得出R=U/I,他认为这两种表达式具有相似之处,并根据欧姆定律的表述方式对R=U/I进行了描述: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问题:(1)请指出该生的描述错误,并分析错误原因。(10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阻的定义式。(10分)【答案】(1)该生的描述是错误的,作为一些物理公式在数学意义上成立,但在物理意义上是不一定成立的。公式R=U/I是电阻的定义式,其电阻R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是无关的,电压U与电流,的比值是一恒量。(2)设计思想:该生对于电阻与电压和电流到底有无关系心存疑惑,所以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使学生对电阻的定义式有一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学片段:老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法验证了欧姆定律?对欧姆定律如何进行描述呢?学生1:是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验证的。学生2: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可表示为I=U/R。老师:两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我们进行变形推出R=U/I,对于这个公式,大家思考一下,是否可以说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学生3:我认为可以,推导式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有相同之处。从数学的角度来说两个公式的性质是一样的。学生4:我认为不可以,因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决定的。。学生5: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是否有关,我感到不好确定。老师: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到底哪个观点正确,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加以论证呢?学生6: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老师: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进行一下实验设计。一十、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15分)【答案】(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一十一、案例:下面是某校高中物理“磁感应强度”一课的教学片段。王老师在讲述了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的判定后,来进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的教学,其过程如下:师:演示小磁针处于条形磁铁的不同位置过程.谁能说一下磁场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生:物理学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为磁场方向。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生: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师:但是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我们是根据一小段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大小来确定的。生:那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小磁针的受力来确定师:这个不是今天要讲的内容,你们课下再想吧。我们想一下通电导体所受的磁场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生:跟通电电流、导体长度、磁场方向有关。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那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看一下和这些因素都有哪些关系。我先来改变通电导线的长度,所受的磁场力怎么变化。生:随着通电导线的长度变大.受力变大。师:改变通电电流的大小,所受的磁场力怎么变化【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学习。该教师只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将本节内容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对所讲内容没有很好地进行总结、分析,不注重学生的发展。(2)导入上在用实验引入新课的同时要复习电场方向和强弱的表示方法来进行对比,启发学生思考磁场大小和强弱怎么表示。教学评价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积极的反馈,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思考来解决问题,更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在实验探究上,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体现发现学习,真正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总结。一十二、案例:下面是某位教师在讲授“大气压强的存在”的教学片段。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气体内部有压强吗我们来看一些实验现象。将硬纸片放在装满水的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让学生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硬纸片没有掉下来。师:将燃着的棉花放入广口瓶中,这时会发现塞在瓶口的鸡蛋怎么样了生:鸡蛋被迅速地吞入瓶中。师:硬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鸡蛋怎么会掉进瓶子里生:外界气体给了它力的作用。师:对,是大气压的作用,对比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压的产生是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也有压强的。师:那么大家再重新解释一下刚才做的那两个实验现象吧。生:是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也会对硬纸片和鸡蛋有大气压力的作用。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生:用吸管喝饮料。【答案】(1)该教师基本上通过实验结合分析讲解,学生很好地认识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内容丰富。但是该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关注明显不够,错误地认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发展思维水平。教师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主动地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2)教师:出示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学生:因为玻璃管底被手指堵住了。教师:由于玻璃管的底部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撑住了水柱。若此时将玻璃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教师: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学生:水柱并没有流出来!教师:咦,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难道管里的水突然没有了重力吗学生同时产生了想获知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教师: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学生:有空气存在。教师:在管口四周存在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量空气,这些气体起到了手指的作用.堵住了管口.使管内的水竟然无可奈何地呆在里面。这说明了这些大气对管底的水面有向上的压强,支撑着水柱。因为现在管内的水只有下面受到了大气压强的支撑作用,所以很难流出;但如果同时有大气作用在管的水上面,那么上、下作用的气压相互抵消,水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教师:松开左手食指,水应声藩下。大气压强确实存在,液体在各个方向上存在压强,气体是否也一样呢学生:用实验探究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①向上。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倒立玻璃杯,纸片不脱落。说明向上有大气压。②向下。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说明向下有大气压。一十三、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讲授平面镜成像之前,了解和评价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的教学片段。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首先,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反射?学生l:光遇到水面、玻璃及其它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教师: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学生2: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教师:这里面,我们把垂直于平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教师:在反射现象中,光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光路可逆。教师:好,那么什么叫漫反射?学生: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教师:嗯,非常好,看来大家把上一节的内容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平面镜成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不足,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15分)【答案】(1)该教师只是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是否记住了、能否回想起反射定律这个知识点,但是并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水平。只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不注重学生的发展理念。(2)对知识进行检测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或者让学生画出反射光线并说明理由。也可以通过测试题的形式。这些测试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物理情境比较新颖.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应该是手段,使学生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一十四、下面是一道力学检测题,发现四个选项都有人选。题目: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为一对平衡力的是()。A.汽车的牵引力和汽车所受的重力B.汽车所受重力和汽车对地面的压力C.汽车的重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D.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所受摩擦力(1)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10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该物理知识。(10分)【答案】(1)学生可能没有掌握判断一对平衡力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同学们往往会忽略其中的一个条件而把题目做错,另外还很容易和相互作用力这个概念混淆,没有正确区别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学生:所受的力是平衡力。教师:对,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二力平衡。学生:恩。教师:那么放在桌子上的书本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呢?学生:书本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教师:所以我们要判断两个力是平衡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呢?这两个力是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学生:是的,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教师:那么这两个力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所以在这个题目中我们要先进行受力分析,看看哪两个力满足平衡力的条件。学生: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和汽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教师:那么牵引力和哪个力是平衡力呢?一十五、案例:下面是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的教学片段。播放刘翔110米跨栏的视频。教师:刘翔是匀速跑的吗学生:不是。教师:那么.在整个过程中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先慢后快,再变慢。教师:那么.刘翔获胜的速度是8.4m/s指的是什么学生:平均速度。教师:是的。刘翔夺冠的速度指的是平均速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5分)(2)针对上述老师存在的不足,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给出改进后的思路。(15分)【答案】(1)这位教师的引入方式确实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互动交流,从视频中挖掘出乎均速度的字眼。但是这节课是实验教学,所以课题的落脚点应该是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上而不是单纯地引入平均速度这个名词。学生没有真正的观察、思考、探究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没有体现实验教学的真正价值。(2)飞人刘翔在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上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ll0米跨栏比赛金牌,那么他至少得跑多快才能破此纪录。请大家算算。教师:要计算刘翔的速度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怎么求学生:路程除以时间。教师:刘翔跑的路程我们已经知道是ll0米,那么时间是怎么测量的学生:用秒表。教师:哪位同学说一下怎么使用秒表呢学生1:先按圆盘旁边的按钮使秒表归零:然后再按中间的按钮开始计时,最后再按一下中间的按钮停止计时。教师!好.那么大家想不想测测刘翔110米跨栏跑的时间啊学生:想。教师播放视频。教师:请大家计算一下刘翔跨栏的速度.你们计算出的是什么速度学生:一边计算,一边说平均速度……一十六、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答案】(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直接.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体现全面性。对于学生提出的“粗糙程度不一致”的疑问,没有给出解答和引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