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_第1页
第10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_第2页
第10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_第3页
第10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_第4页
第10讲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选必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序号:认真、规范、细致、用心使用时间:年月日第1页共1页第10讲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历史复习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20课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留美学生为主两广为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2.华兴会:黄兴、陈天华、宋教仁两湖地区3.光复会:1904年蔡元培、章太炎、徐锡麟、秋瑾上海为主·纲领: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4.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核心思想:三民主义)共进会:1907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的外围革命团体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a.途径:(1)报业:1872年《申报》、1901年东京发刊《国民报》1902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国内第一份报纸《苏报》、1905年《民报》(2)翻译西方书籍:卢梭《社会契约论》——政权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宪政(3)著书:章太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建立民国;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b.中心:东京、上海、北京c.内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d.原因:①新式学堂的兴起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③西学东渐社会氛围的影响(西学东渐,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知识拓展:三民主义军事基础: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b.南北议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期间,清朝政权名存实亡,清廷无奈派袁世凯(清廷内阁总理大臣)同南方革命党人和谈。列强敦促革命派同袁世凯妥协,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把革命引向拥袁道路。孙中山的条件:清帝退位。5.《临时约法》评价:(资料书P132)积极: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②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③对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消极:①内容不全:没有具体规定人民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对责任内阁制的规定尚不完备,造成后来的“府院之争”。(既规定了总统的各项实际权力,又极尽可能地赋予参议院和国务员各种权力,使得行政权力的划分极其混乱)③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的严肃性。④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仅凭一纸约法想要限制袁世凯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以致约法最后成了一纸空文。⑤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务,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P132)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法制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拓展视野】从帝国到民国:推翻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政治民主化、法制化。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渐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从臣民到国民: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得反帝反封建的胜利,为什么?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袁拥有实力和玩弄阴谋。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体现:①纲领——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农民——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基础。③组织——缺乏统一而坚定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组织涣散,倾向妥协,起不到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④军队——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3.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先天不足。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a.思想理论:提出了革命纲领并阐发为三民主义,为革命指明了方向。b.革命组织: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为革命提供了组织保证,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c.武装斗争:先后领导了镇南关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扩大了革命影响,推动了国内形势的发展。d.国家体制: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e.法律建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知识拓展】军阀割据混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与晚清以来中央集权受冲击相关1.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央权威下降,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3.清末新政时:袁世凯编练新军,兵权下移,成为军阀割据混战的根源之一。4.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政府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5.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政治1.内政上争权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独揽大权时期具体时间争权表现民族资产阶级捍卫民主共和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独揽大权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限权1913年3月1913年11月宋教仁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3年7-9月“二次革命”,使反袁由合法的议会斗争转为武装斗争。1914年5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出卖权益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复辟帝制1915年10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护国战争二次革命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武装斗争,它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起因:宋教仁案)结果:由于敌强我弱、仓促应敌、作战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协同,以革命派的失败告终。护国战争的评价(积极/消极)胜利: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中华民国国号,共和制的形式得以保存。失败: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胜利果实最终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复辟失败的原因①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②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战争③北洋军阀内部矛盾加剧,袁世凯众叛亲离时期具体时间争权表现民族资产阶级捍卫民主共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916-1928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声讨张勋(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组成讨逆军,复辟仅12天破产。)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17年护法运动民国初年民主共和之路艰难曲折的原因是什么?政治: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思想:皇权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2.军事:割据和混战(1)背景:P114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②各军阀受帝国主义的支持,凭借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③小农经济为军阀割据提供物质基础(2)表现①派系②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实质:帝国主义的在华争夺)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人民困苦3.外交:(1)加入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的、概况、影响a.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b.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派十几万名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

c.影响:①提供大量人力资源,支援协约国后方工业生产;②为协约国前线提供后勤保障;③为中国获得战胜国地位作出巨大贡献。(2)参加巴黎和会(1919.1.18)和华盛顿会议(1921.11.12——1922.2.6)①参加巴黎和会,提出七项正当要求②参加华盛顿会议,收回山东等主权但华盛顿会议却同意列强所提出的“机会均等”、“门户开放”的原则,从而不仅未能真正消除帝国主义加诸中国主权的各项限制,而且使中国由日本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二)经济:【教材补缺】一、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及五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轨迹(二)自然经济逐渐解体:(1)原因:①主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②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手工劳动,技术水平低,规模小)(2)表现:以家庭为单位,以耕织结合为特点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3)特点①解体速度: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不平衡性)②解体动力:外因为主要动力,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③解体结果:自然经济依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未建立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4)影响①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②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其解体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④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阶层兴起。买办:(1)含义:买办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买办通常外语能力强,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沟通。(2)认识:历史上对买办大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但对买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上,不能简单地认为买办就是破坏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而应从其更多的正面因素来评价这一阶层,正是因为有买办的产生与其活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在封建地主阶级、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地生存、成长。洋务运动(回顾前面所讲内容P97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后产生:19世纪60.70年代(1)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②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企业的诱导;(P101学习拓展)(2)表现: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3)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新的阶级力量产生。2.甲午战后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1)原因:①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奖励工商(主要原因);③实业救国的兴起。(2)表现: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投资数额增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大大推动了近代化历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1912—1919)原因:P115(1)内因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④实业救国思潮(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表现(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4)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特点:快、短、偏、弱①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②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③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新文化运动)②无产阶级壮大(五四运动)有利于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知识拓展】实业救国概念: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进步思潮,是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时间:19世纪末提出,盛行于20世纪初(试着分析原因)代表:南张(张謇)北周(周学熙)地位: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4.国民政府前十年快速发展(1927-1936年)“白银时代”(1)原因:①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本实现全国统一;②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矿、交通等实业;③推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④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⑤从外国人手中收回部分关税主权(1933年“改订新约运动”)。(2)表现:工业部门增多;产品出口国外(制碱);国民生产总值增长。(3)影响: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5.抗战时期日渐萎缩(1937-1945年)(1)原因:①国统区: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的压榨;②沦陷区:日本对民族工业的摧残和吞并;政策:1940年10月“适地适产主义”实质: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目的:以战养战、经济掠夺手段: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金融和内外贸易:控制与垄断;各类物资:严格管制制度,低价收购;其他方面:掠夺大量劳动力(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a.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b.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c.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6.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6—1949)(1)原因:三重压迫①封建势力的束缚;②外国资本重压(美国商品排挤);③官僚资本的垄断。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的恶性发展严重排斥和压制了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击的对象。7.新生和消亡(1949~1956年)(1)建国初期获新生(1949-1952)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随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2)三大改造消亡(1953-1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三反”“五反”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党政机关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简称“三反”运动;在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简称“五反”运动。1.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1)特点(2)地位、作用(3)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思想、政治运动的关系数字法巧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1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2个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3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4个阶段:“春”:甲午战后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三)社会:新气象方向: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文明、进步1.条件:共和政体成立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2.表现(1)历法:改用阳历。(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P116(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强烈要求冲破专制,实行民主制度;(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4)思想: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3.主张(1)思想革命(核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民主制度+民主意识=民主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2)道德革命(前提):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新道德”是指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如何革旧道德,鼎新道德?打孔家店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儒家思想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是封建文化的象征。文学革命(手段):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B、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C、将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4)后期(1917年)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①表现:《纲要》P121②影响:A.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B.政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4.评价资料书P135①沉重地打击了专制主义和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②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青年)③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④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⑤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2)消极:①对东西方存在着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