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贷”的犯罪研究_第1页
“套路贷”的犯罪研究_第2页
“套路贷”的犯罪研究_第3页
“套路贷”的犯罪研究_第4页
“套路贷”的犯罪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一、概述 一、概述(一)套路贷的概念“套路贷”是一个囊括了多种以贷款形式进行的经济类型犯罪活动的总称,在现行的刑法中,并没有“套路贷”这种犯罪名称。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我们不能用“套路贷”概念取代犯罪构成。[1]但是近些年来该种类型的犯罪活动开始活跃,社会上产生了急需对该类犯罪活动进行立法打击的需求。总体上“套路贷”概念较模糊,哪些活动应该属于“套路贷”而哪些不属于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套路贷”概念的定义,需要同时采取概括和列举的方法。[2]在2019年2月28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文件表示:“‘套路贷’,是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民间借贷之名,诱使或迫使被害人签订‘借贷’或变相‘借贷’‘抵押’‘担保’等相关协议,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肆意认定违约、毁匿还款证据等方式形成虚假债权债务,并借助诉讼、仲裁、公证或者采用暴力、威胁以及其他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的概括性称谓”。(二)套路贷的成因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套路贷”,我们需要明白它为什么会出现。民间对于借款有着庞大的需求,而银行、机构以及其它法人组织往往会对借款有着较高的门槛,此时则会催生出非正规的“放贷机构或放贷人”。他们降低借贷门槛以进行诱惑当事人上当,然后在后续布局进行非法侵占借款人财产的犯罪活动。[3]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可以是多方面的因素。其一、借款人即受害人的防范意识较薄弱,且缺乏法律、金融常识,意识不到自己落入套路贷的陷阱。从而导致了即使受害人落入了“套路贷”的圈套也不会选择主动报警,甚至会在某些程度上阻挠执法机构的调查活动。这给到了“放贷人”便利的犯罪条件。但是现在相关的政府机构和执法部门现已重视此问题,也展开了相关的普法活动。其二、我国在相关法律的制定上仍存在漏洞,例如:怎样才算是“套路贷”、如何认定对被害人有“侵占财产”的主观意图以及立案的标准又是什么等,这是一些非常考验立法技术的难题,而且在立法后如何执行也会是一个难点。在2019年4月9日《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出台以前,各地打击套路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是依照一般的民间借贷规定,即只打击高于年利率36%的部分。而该问题稍微严重些的地区,则通过出台地方性法规的办法进行打击“套路贷”。有些地区法治工作开展不够顺利,从而导致了大多数人不会意识到这些是具有“诱骗”性质的“套路贷”活动,是涉嫌违法犯罪的,亦或是执法机关在意识到这些活动的情况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其劣化,也可能会为了谋取利益主动充当保护伞。综上所述,“套路贷”的出现和政府及执法机关不作为或者难以作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是该问题会随着立法、执法技术的进步和行政管理能力的加强逐步得到解决。其三、除此以外现存的大部分诈骗类犯罪已经因为人民公安的防诈骗知识的普及逐步失去了滋生的土壤,例如电话、网络诈骗等,宏观上很难再令被害人上当受骗。而“套路贷”通常“通过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者刻意制造虚假证据的形式诱骗或者逼迫受害人“还款”,其表面可以做到与民间借贷极为相似,具有极高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所以“套路贷”的诈骗手法相比较其他的诈骗手法有更大的实施空间和规避法律的可能性,“套路贷”能比一般的诈骗生命力顽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隐蔽性强,以致于就算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公安机关打击“套路贷”的活动也难以深入,难以既治标又治本。这方面的打击活动对民间与警方的配合要求极高,破案的关键信息也大多在民间。可是在执行中,与民间的配合效果不佳是造成破案难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配合不佳大概有三方面成因:一、受害人惧于放贷人的事后报复,导致不敢报警或者向警方提供重要线索;二、被害人并不知道“套路贷”是违法犯罪活动,以为只是普通的民间高利贷活动,即使深受其害,也把原因归咎于自己;三、警察内部有人采取了“和稀泥”的态度,导致了被害人得不到救助,事态朝着更严重发展,例如聊城的于欢案。其四、“套路贷”的犯罪门槛和成本低,放贷人可以利用现有的资金和其他的介入力量例如当地的黑恶势力和官僚保护等取得“套路贷”交易中的主导权,具有很强的地方性。[4]这导致了受害人即使知道自己受到了“套路贷”的侵害,也会由于害怕放贷人对其的威胁而放弃报警或其他有效的救济措施,使得放贷人更加肆无忌惮。(三)套路贷的类型“套路贷”的类型繁多,令人防不胜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外部特征对其进行识别,如果遇到了我所总结出的以下列举出的类型的“借贷”,那么很可能是碰上“套路贷”了。我所总结出的“套路贷”的类型包括但不仅限于:一、签订与实际借款数目不符的借贷合同;二、利用银行流水账做假证;三、故意使被害人逾期还款;四、放贷人间进行“平账”再提高利率;五、勾结黑恶势力对被害人逼债;六、利用前述的证据恶意诉讼等类型。[5]第一、签订与实际借款数目不符的借贷合同。该种类型的“套路贷”会通过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如“砍头息”致使被害人到手的借款远低于合同上的借款数额,而这部分费用的实质是应该算入利息中的,放贷人以此进行规避民间借贷中对年利率的限制,然后再利用虚假的借贷合同对受害人进行敲诈勒索。第二、利用银行流水账做假证。银行的流水账是一项能直接证明是否有过实际借贷的重要证据,放贷人在被害人收到借款后拍照取证,然后再将其中一部分拿走作为其他名目的费用。后续该流水账将作为放贷人继续对被害人进行敲诈勒索和恶意诉讼的利用工具。第三、故意使被害人逾期还款。在被害人想还款的时候,放贷人故意用“失踪”的方式应对,以致使被害人期内无法还款。然后放贷人按逾期的加息对被害人收取利息。第四、放贷人间进行“平账”再提高利率。这是“套路贷”最为广泛使用的手法之一,放贷人利用该手法可以持续侵吞被害人的财产。最典型的手法则是放贷人在被害人还不起钱的时候介绍另一利率更高的放贷人为被害人“平账”,实则放贷人私下合作串通后分脏。第五、勾结黑恶势力对被害人逼债。大多数进行“套路贷”活动的人都涉及黑恶势力,而且由于掌握了被害人关键的信息和弱点例如住址和重要联络人等,被害人因为害怕很难反抗。第六、利用前述的证据恶意诉讼。放贷人与被害人签订的合同、银行流水账和留证照片等都是放贷人恶意诉讼的利用工具,该手法比起利用黑恶手段更能节省成本和降低风险,常用于针对法律常识较为缺乏的对象,也会一定程度上迷惑司法人员从而使他们作出错误判断。二、对境外“套路贷”研究(一)《放债人条例》的研究在19世纪初期,香港就已经出现了“套路贷”类型的犯罪活动。香港被英国占领作为殖民地后,英国带来的近现代化的金融活动被当地人普遍接受,所以包括典当行、私人钱庄等的各种借贷活动非常频繁,而在香港,违法放贷人又称“大耳窿”、“放数佬”,他们利用各种手法从民间借贷中获取暴利,“套路贷”的雏形也逐步显现。[6]于是在1911年,殖民政府就制定了第一部《放债人条例》以对违法放贷活动进行打击。其实《放债人条例》的出台不仅是为了规范放贷人的秩序,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更是为了对一部分的放贷资本进行引导以进入正规的金融市场,使其更有活力。另外,条例既规定了放贷人的管理模式,也规定了相应的刑事处罚,所以该文件的实质是既带有刑法又带有行政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并不只是单纯的法规,对金融市场起到了“家长式”的作用。该条例直到最后1980年的修缮完成,一直对香港的借贷市场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效果。《放债人条例》要求放债人对借款人、担保人提供相关的资料证明其资质,并对借款人权益予以了多项保障。虽然政府对民间借贷管控程度不及于银行或者其他的放贷机构,但是这个条例的存在意味着民间借贷不再是“绝对自由”的市场。因为往往放贷人相对于借款人处于优势地位,放贷人可以利用优势地位来进行无理要求、诈骗和讨债等等一系列的活动,极大损害了借贷人的利益和社会的秩序。该条例中其实已经有对“套路贷”这种犯罪形式有所防范,据《放债人条例》中第二十二条的“违法协议”,任何放债人订立的贷款协议如果直接或间接规定了以下事项,即属非法:“(a)支付复利(c)由于根据该借约还款已到期但有任何拖欠,因而造成利率或利息额有所增加:但任何此等借约可规定,根据借约应向放债人缴付之任何款项,不论其为本金抑或利息,如到期却未有偿还者,则除第四部另有规定外,放债人有权对该笔拖欠款项收取单利,由到期之日起计直至该笔款项清偿之日为止,而单利之实际利率不得超过在未有任何拖欠之情形下,本金应支付之实际利率,但为执行本条例之规定起见,所收取之任何该等利息,不得算作该笔贷款应付利息之一部分。(2)尽管有第(1)款之规定,倘若一项借约的合法性有问题,法庭根据各种情形认为,该等不符合本条规定之借约如不予强制执行将是不公平的,法庭可命令该等借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制执行,并可作出法庭认为公平之修改或例外。”可见,在香港,任何企图利用借贷的形式侵吞被害人财产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可以说,该条例从根本上限制了“套路贷”活动的生存土壤。(二)对《放债人条例》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放债人条例》对于我们大陆来说是十分具有借鉴意义的。因为该条例实现了公权力对于民间借贷的介入,使得“套路贷”的生存土壤萎缩,而且也展现出了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结合的效果。对于目前我国打击“套路贷”的状况,我们也许能引用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参考:一、对于非特定人群进行放贷的民间放贷人必须具有资质才发放牌照,也就是放贷的许可证,这一规定有效地把“大耳窿”排除在了市场之外或者促使了这群资本迈入正规市场;二、香港警方监督着牌照的发放,要求放贷人一定要符合“资质”,该款对放贷秩序起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通过警察的监督有效地减少了暗箱操作的发生;三、对于不当追债的行为应予追责,无论是何种责任,这款规定可以说很大一部分地预防了暴力催债等行为,减少了暴力事件的发生;四、将“诱骗”他人参与贷款的放贷行为入罪,包括罚款与监禁,此项正好比我们利用的刑法手段对“套路贷”活动的惩罚与打击,对放贷人起到了个别预防的作用。五、规定了借贷协议非法的事项,我们现在可以看成是“套路贷”中放贷人诱骗被害人签订的显失公平的事项,如果能让事项的内容更加地细化,那么我们就可以更有效地区分“套路贷”。市场虽然应该是自由的,但是同样是需要秩序。所以我们可以借鉴香港的《放债人条例》的内容,以我们的国情为基础探讨针对“套路贷”的策略,利用刑法手段打击“套路贷”犯罪,保护各借款人的利益。三、典型“套路贷”案件中的犯罪构成(一)是否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构成为:行为人故意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受害人因此而陷入错误的认识,接着由于错误的认识处分了财产,而后行为人取得财产或第三人取得财产。那么,什么是“骗”?张明楷教授认为:欺骗行为必须达到足以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即使欺骗行为不足以使一般人陷入认识错误,但足以是欺骗对象产生认识是错误的,也属于欺骗行为。[7]这一点完美地解释了“套路贷”的为什么会涉嫌诈骗罪。在“套路贷”中,放贷人和被害人之间签订或者口头订立的借贷合同就能证明,放贷人主观上有通过违法提高利率或者收取高额费用的方式骗取被害人财产的意图,客体上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客观上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以骗取被害人财产的行为。但是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合同的内容并无虚构的事实和隐瞒真相,即使明显不平等的约定也是经过双方认可的即被害人承诺,那么还能否构成诈骗呢?我们应该从其本质分析,放贷人所使用的手法就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因此即使是得到了被害人的承诺,但是被害人并没有认识到放贷人所使用的“套路”,该行为也构成欺诈。如果是被害人明知有“砍头息”、“虚高金额”等明显具有侵犯自己财产的情况下,仍然就借贷行为进行了承诺的,而没有因为陷入错误认识处分财产的,不宜认定为“诈骗罪”,应当认定为“非法经营罪”、“敲诈勒索罪”等其他罪名。(二)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非法经营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的犯罪:(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或者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结算业务的;(四)从事其他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犯非法经营罪,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很明显,向不特定的公众放贷是需要取得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资格的,而“套路贷”的放贷人明显符合非法经营罪第一款规定无法取得相关资格,但是“套路贷”名称中的“套路”明显是指“带有着欺骗性质的手段”,顾名思义不具有欺骗性质的民间高利贷不宜认定为“套路贷”,民间的高利贷是民法和各行政法规所约束的而不是刑法。所以综上所述,一般的“套路贷”不构成非法经营罪,而应该倾向于定诈骗罪。而至于非法经营罪所规定的“其他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是否包含“套路贷”的这种行为模式,根据罪行法定原则我认为即使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但是具有“诈骗”性质这一点将“套路贷”类型的案件独立于,是不包含的。因为我们不能够对被告人进行不利的扩大解释,旨在保护被告人的权利。(三)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恐吓、威胁或要挟的办法,非法占有被害人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要分析“套路贷”是否构成敲诈勒索罪,我们应该看放贷人是否有对被害人使用了恐吓、威胁或要挟的手段意图占有被害人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一般来说,“套路贷”犯罪的本身就包含了“占有被害人财产的目的”,放贷人为了达到占有被害人财产的目的会让被害人陷入“欲使用救济而不能”的状况,会使用包括各种明示和默示的威胁,例如裸照、暴力手段等。其中,如果是利用了被害人对法律知识的缺失,以借贷合同或者银行流水账欲进行起诉要挟被害人,是否属于“勒索”的行为呢?我认为是属于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被害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合同是否有效是不对“敲诈勒索”的构成影响的,更何况“套路贷”本身的目的就缺乏了正当性。我们应该注意放贷人是否使用了“足以迫使被害人陷入恐慌而无奈交出财产”的手段,如果一个正常人在遇到该手段的情况下都会陷入恐慌的被迫交出财产,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达到了一定的情节的情况下,放贷人的行为是构成敲诈勒索罪的。四、如何利用刑法手段打击“套路贷”类型的犯罪(一)如何针对“套路贷”的相关规定作解释对于打击“套路贷”,司法界的意志并不统一,通常同一种行为,不同的地方法院就作出不同的评价,“套路贷”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以规避惩罚,这时候应该加大力度统一意见将针对“套路贷”的规定作出更加细化的解释。其中,只要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通过诱骗放高利贷的行为我们即可认为该活动涉嫌诈骗罪,“诱骗”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法律是滞后的,所以法律需要不断完善来应对目前形势。首先,需要明白“套路贷”的危害是什么。根据目前大量的调查案例发现,“套路贷”专门针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极大比例为学生,放贷人利用了他们喜欢超前消费的心理提供巨额的贷款,并不考虑被害人是有偿还能力,然后再利用手上被害人的“把柄”进行敲诈勒索,通常受害人都不会选择报警而是有可能作出其他不理智的决定,例如盗窃父母的财产偿债以及离家出走和自杀等,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其中我们要利用刑法打击的不是高利贷本身,而是放贷人诱骗被害人借款,然后放贷人后续以此对被害人造成的人身和财产的双重权利侵害的行为。“诱骗”的行为是“套路贷”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是非刑事案件,而“诱骗”的涵义应作细化解释,是指“诱导和欺骗”,诱导被害人签订借贷合同并故意对被害人隐瞒或虚构事实,可以参照对诈骗罪中“骗”的定义作解释:1、放贷人利用了被害人对“套路”的手法缺乏认识从而趁人之危的,应该认为构成诈骗;2、如果放贷人显然是故意使用词语混淆被害人的认识或者诱导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也应该认为构成诈骗。严格来说,被害人因“套路贷”而进行盗窃、自杀等的恶劣结果,和放贷人在刑法上无因果关系。但这明显不符合严厉打击“套路贷”的精神,也是有违人性的,我们不能用高于一般人的准则去要求被害人,因为现有案例已经证明,被害人在放贷人的迫害下,许多的被害人都会作出不理智的决定,当然,是应该考虑所针对的群体是否有一定概率使危害结果发生的前提下,例如针对未成年学生因“套路贷”的“迫害”而自杀、盗窃等,其中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放贷人有一定几率引起这种风险,放贷人也应该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了解到自己的行为会创造这种风险。因此,我们将结果部分归咎于放贷人,其实也无可厚非,也就是被害人作出的各种不理智决定导致的危害结果发生与放贷人有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将此类“迫害”被害人的行为归为情节恶劣。其中《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且规定了从重处罚的情节,就是一个现实可行的为正式解释做铺垫的好例子,第八条“以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为对象实施“套路贷”,或者因实施“套路贷”造成被害人或其特定关系人自杀、死亡、精神失常、为偿还“债务”而实施犯罪活动的,除刑法、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外,应当酌情从重处罚。”便可看作是对“情节恶劣”的解释。(二)以现有的刑法打击“套路贷”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对某“套路贷”涉恶犯罪团伙,展开统一收网行动,先后在顺德大良、容桂、均安等地抓获涉案人员19名,起获车辆7辆、银行卡87张,以及借据贷款合同等作案工具一批。这是顺德区公安局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掉的第一个“套路贷”涉恶犯罪团伙。2019年下半年,顺德区公安局在梳理警情线索时发现一个“套路贷”涉恶犯罪团伙。经查:该犯罪团伙利用被害人急需用钱的心理,诱骗被害人向其借钱,再收取服务费、手续费、变相高额利息,抬高贷款本金实施犯罪。当被害人无法偿还时,则使用威胁、恐吓、非法拘禁等方式追债,诱骗、逼迫被害人不断地向该犯罪团伙借钱平账,垒高债务,签订抵押合同。当债务垒高到一定程度后,犯罪团伙就会通过民事诉讼的手段追债,企图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所得。案件中受害人数众多,数额巨大,造成极坏社会影响。其中,一名事主最初向该团伙借贷2万元,扣除第一个月利息、手续费等,实际到手才1.4万元,最终却欠下92万多元的高额债务,被迫抵押房产。因涉嫌诈骗罪,该“套路贷”涉恶犯罪团伙中的12名嫌疑人被依法批准逮捕。在本案中,我们可以发现,想要进行“套路贷”的放贷人,大多数都有黑恶势力的背景支持,而且他们不仅精通法律还精通骗术,对被害人永远掌握着主动权,十分狡猾。那么上述的案例中,法院应当如何以现有刑法给他们定罪?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破犯罪分子披着的“外衣”给他们的行为定性才能具体分析。首先把里面的各个行为拆分开:1、诱骗被害人向他们借钱或者向他们的团伙借钱平账,然后收取高额的利息和费用,该行为的本质上是高利贷,本属于民事纠纷的范畴,但是因为有“诱骗”被害人向其借款这一行为,说明放贷人有可能故意隐瞒自己的计划而借贷获利并非其原有目的(包括抬高账面本金和收取额外费用等),导致其行为本质发生了变化,就有可能涉嫌诈骗罪。2、放贷人在被害人无法偿还时,对其使用威胁、恐吓、非法拘禁等手段逼迫,则可能涉嫌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和敲诈勒索罪等,视其具体行为并根据危害程度分别定罪。3、放贷人利用民事诉讼的手段向被害人追债,因为其本质上并无债权债务关系,民事诉讼只是放贷人侵占被害人财产的手段,所以是虚假诉讼,可能涉嫌虚假诉讼罪。4、他们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性犯罪,则可能涉嫌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套路贷”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严重破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社会危害性极大,所以应该加大侦查和打击力度。(三)如何辨识打击的目标打击“套路贷”活动需要均衡适中,把握界限,否则对合法的民间借贷活动造成一定危险。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分清楚“套路贷”与一般民间借贷之间的区别,这样才能更精确地打击“套路贷”。以下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得出的,具有“套路贷”雏形的特征。首先,“套路贷”的目的并非是获得利息,而是侵占被害人的财产,为此放贷人会精心设计多个理由和圈套与被害人签订合同,他们并不具有与被害人一致的真实的意思表示。一般的民间借贷,放贷人的目的一般可以为了法定的利息,即使利率高于法律规定,属于高利贷,也应该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因为在签订借贷合同的时候,借贷双方的意思表示是一致的。[6]区分“套路贷”和普通民间借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查清楚合同签订的背后是否有利用其他“诱骗性”的手段诱骗被害人签订借贷合同,例如介绍其他高利贷平台为被害人平账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系列的客观事实推断出放贷人的主观意图。其次,“套路贷”与高利贷高度相似但会进行掩饰。高利贷一般会收取36%以上的年利率的利息,而“套路贷”为了回避法律规定,则通过收取砍头息、手续费等使得账面上并不高于最高利率的限制。这本质上是带着“欺诈性质”的高利贷,按照被害人实际向放贷人缴纳的利息和一切费用再除以当初到手的实际金额再除以一年,我们会发现年利率竟然远高于36%,甚至发生了在前述的佛山的案件中被害人实际到手1.4万,却欠下92万的高额债务的事情。所以刑法可以考虑将民间借贷的标准作为犯罪成立的参考基础以缩小范围保护放贷人利益。最后,为了躲避侦查的需要或者迷惑被害人,放贷人通常会利用作案团伙虚构出多个不同的角色创建相互的法律关系,或是虚构款项流动的事实进行障眼法。譬如说某个团伙作案,“套路贷”的放贷人A与被害人设立了债权债务关系,在某个法律关系中A与B是合作伙伴关系,A诱骗被害人往B的账户打钱还款,并故意虚构一个“意外”——B失踪了,然后将原因归结于被害人,并虚构自己也是受害者的事实,与被害人各承担一部分损失并劝阻被害人报案或着其他救济方式等,被害人出于息事宁人和同情的心理不了了之。其实假如遇上了有类似的角色扮演、法律关系复杂的借贷纠纷案件,很可能就是“套路贷”案件。为了保护一般的民间借贷活动以及将其与“套路贷”犯罪区别开而不被“误伤”,我们可以参照香港的《放债人条例》进行管理。除了向金融机构借贷,我们也应该鼓励民间借贷,但是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对于放贷人特别是贷款机构要进行更加严格的资质审核,要求其缴纳保证金或者提供担保,否则也至少可能涉嫌非法经营罪。而对于借款人,我们也应该警惕其“赖账”的风险,征信报告制度的出台同样可以适用于民间借贷的借款人,而放贷人根据其信息决定是否放贷。把民间借贷也同样置于“阳光”之下——也就是权威机关的监管下,是防范并将自己区别于“套路贷”,又可以减少纠纷的一个好办法,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倘若是真的需要钱又找不到放贷人的,则可以向社会公开求助,相信人们对于是否决定帮忙会有客观的判断。所以将民间借贷的灰色地带也纳入到刑法的监管之下正能减少“套路贷”犯罪的滋生环境,是百利无一害可持续发展的。五、结语对于研究“套路贷”,需要独立思考并且坚持实际为主、理论为辅的辩证主义精神,所以若要从根源上解决“套路贷”问题,还需要各种手段的不断进步,单纯只依靠刑法完全不够,涉及的还有思想教育、经济、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但是刑法是我们解决“套路贷”最直接最有效且唯一能与之直接对抗的手段,是保护人们权利和社会秩序不受“套路贷”侵害的“红线”。《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已经体现了我国对于加大力度打击“套路贷”并且准备将该文件抽象的精神具体化实施的决心,[8]所以“套路贷”问题的解决相信指日可待,放贷人、借款人和社会秩序都会因此而受益。打击“套路贷”最难处理的部分是如何确定边界的问题,[9]有些民间借贷的放贷人也喜欢使用一些无法判断本质上是否属于“诱骗”的小伎俩,例如在合同中使用模棱两可的字眼或者口头上变卦等,可是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认定它是“套路贷”又会显得矫枉过正,所以公安机关在打击该类犯罪的时候,界限也是难以摸清的。是否构成“诱骗”是一个需要限制解释的词,需要我们将它不断地细化,不能“一把抓”。所以在准备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或者解释来打击“套路贷”的时候,我们应该纳入对于人性的思考——如何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另外,也要非常注意打击的方式,进一步是“误伤”,退一步是“放任”,因为当利润率达到50%的时候,人们会更倾向于冒险,所以这也十分考验着我国的立法技术,以对如何维护好社会秩序和金融环境进行思考。[10]参考文献:张明楷.不能以“套路贷”概念取代犯罪构成[J].人民法院报,2019(10):25.李涛.“套路贷”的司法认定[J].人民法院报,2019(04):6-7.王逸飞.“套路贷”犯罪惩治中存在的难点分析[J].江苏经济报,2019(06):13.李永升、李可瑄.“套路贷”中“软暴力”行为的司法规制分析[J],人民法院报.2019(10):26-27.商湉.套路贷的基本特征和法律规制研究[J].重庆行政,2019(05):74-76.张闻俊.香港地区放债人条例对大陆民间借贷立法之借鉴[D].厦门:厦门大学,2018.张明楷.刑法学(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朱和庆.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法院报,2019(03):5-7.王逸飞.“套路贷”犯罪惩治中存在的难点分析[J].江苏经济报,2019(02):32-34.徐朦.试论民间借贷的法律完善[D].长春:吉林大学,2016.致谢在此,指导老师陈老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以及学校给予了我的一次表达机会,才能畅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的的观点,这让我认识到完成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并不简单,从构思主题到入手案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