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堂好课】_第1页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堂好课】_第2页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堂好课】_第3页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堂好课】_第4页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堂好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课题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二节新课标要求1.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说出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2.结合实例,说出地球公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的公转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描述能力。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据图说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的太阳直射位置及其移动规律。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和五带等地理现象。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太阳直射位置的定义及移动规律。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刚从小学毕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小学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逐步适度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同时教师可借助适当的教学设备与多媒体手段,如实况录像、计算机课件、手电筒、台灯、地球仪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教学辅助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学习任务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出示二十四节气歌视频。教师提出问题:几千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以农耕为基础,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在知识相对贫乏和技术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如何确定何时播种不同种类农作物呢?接着展示学习目标。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贯穿课堂始终,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学习任务一地球公转的特点师:请大家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2.公转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3.公转的周期是多长?4.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有无变化?生:观察示意图,回答。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不断进行公转。公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一圈的周期为一年。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学生在图中分别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在了解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后,教师指导学生拿出地球仪和手电筒来演示地球的公转。教师结合视频,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地球的公转轨道称为黄道,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在地球上看来,就是太阳在星空背景中通过黄道一周,季节的变化与地球在黄道的不同位置密切相关;黄道的一周是360°,把春分点定为0°,按地球公转的方向,每隔15°定为一个节气,共有24个节气。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呼应课堂开始时的问题,学以致用。学习任务二四季的变化过渡: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可以作为农事安排的科学依据呢?师: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因此当平行的太阳光照射过来后,在地表不同位置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位置称为太阳直射位置。除直射地区外,其余地方均为斜射。直射与斜射区域地表获得的热量有何差异呢?师:分别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现象。请同学们观察:直射和斜射在光斑大小、亮度强弱方面有何差异?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并发言。师:我们发现由于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地球是在斜着身子进行公转,所以使得太阳直射位置发生变化。师:请大家观看地球的运动视频,思考: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2.太阳直射位置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学生结合地球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示意图,将观察结果填在表格中。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期太阳直射位置该节气后太阳直射位置移动的方向教师指导学生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并介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师:太阳直射位置的变化会给某一地区带来正午日影长度的变化。请大家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正午日影长度示意图,思考为何不同季节的正午日影长度存在差异?生:读图思考。师:在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摆放了一台圭表,它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圭表在中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而我们天安门升降国旗的时间也和地球的公转有关。天安门升降国旗与太阳同升同落。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国旗仪式代表了我国的形象,代表国旗和太阳一同冉冉升起,也象征着我国蒸蒸日上。请大家观察天安门广场升降旗时间表,试着从升、降旗时间的变化中归纳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生:阅读表格内容,总结北京地区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师: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师:依据刚才所学,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一年中什么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较大,什么季节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短?生:思考回答师: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白昼时间短,这就决定了地表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该地区四季的变化。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二十四节气所确定的一年,与回归年的长短基本一致;每个节气在后来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二十四节气对应着昼夜长短和太阳辐射强弱的变化。因而,二十四节气可以作为农事安排的科学依据;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的如此科学的二十四节气制度,在人类文明史中闪耀着东方智慧。不仅黄河流域,我国各地的农事活动多依据二十四节气,直至今天;这种节气制度还推广到朝鲜、韩国、日本等国。鉴于对科学、历法、农事指导乃至中华文明的重大意义,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动画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联系生活情境,学以致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昼夜长短的判断为之后的学习做铺垫。创设情境,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生活经验指出地球公转带来季节的变化。学习任务三五带的划分过渡:使用二十四节气的国家纬度位置有什么共同特征?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对所有国家都适用?师:由于地球体积较大,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区受到太阳光热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会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将地球分为五个带。请大家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五带的名称是什么?2.五带划分的界线是什么?描述五带各自的范围。3.结合所学,描述各带的自然现象。①太阳直射(有/无)②极昼极夜(有/无)③地表得到太阳热量(多/中/少)④四季变化(明显/不明显)生:读图思考,描述五带名称、范围和自然现象。师:展示五带的自然景观图。生:思考使用二十四节气的国家纬度位置有什么共同特征?二十四节气是不是对所有国家都适用?师:二十四节气主要适用于四季明显的温带地区,对极寒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