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陕西省汉中市多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校际联考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果我们粗略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作梳理,就会发现,尽管不同的诗歌类型具有不同的载事能力和叙事方式,但都与“事”有着不解之缘。感事、纪事、述事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之所以未将诗歌流于“记叙文”,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体叙事的“审美化”。以事表情,化事为境,通过叙事丰富诗歌的情感表现和诗境空间是诗体叙事的美学导向。诗歌不仅有在场的“情”与“事”,还有不在场的“情”与“事”,两者共同影响着诗歌的美学意蕴;诗歌不仅有“记事”与“言情”的功能区分,更多的还是“以事表情、挟情叙事”的审美交融。为了更通透地认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审美特质,我们需要把“诗歌叙事”放在一个在场与不在场共同营构的审美语境中,分析“情”与“事”相互交织,“抒”与“叙”分工合作的诗学内涵。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感事诗”经常又被称为“抒情诗”,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甚至有时看不到事,诗中所抒之情、所叙之事皆是受到诗外之事的强烈刺激,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等都是经常出现在此类诗歌文本中的叙事方式。曹植的《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诗中看似散漫无章的景象碎片、人生感慨、寓言故事之所以能意脉贯通又情深境邃,不得不归于诗人身世经历的无形介入。曹丕继位掌权后,立即将曹植的“至交”杀害,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高树悲风、海水扬波承载的是满腔的悲愤怨恨,“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隐含着诗人痛苦的人生经历,“拔剑救雀”的故事分明就是诗人幻想出的利剑在手、救友于危难的感人画面。中国古典“感事诗”很少呈现出完整、清晰的故事脉络,其“语言次第”也经常会散漫无章,其人物形象也会时常被人为地物化变形,但这并不能影响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意味。重要的一点就是诗外之事与诗内之情、之事的参互成文,让诗歌“因事起情,事为情用”,虚实贯通,深沉含蓄。“纪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史”的意味,但并不等同于“史”。历史叙事力求直接、客观、简要,事外之情的介入势必会影响到历史记录的客观性、真实性。而“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检得旧书三四纸,高低阔狭粗成行。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这首题为“遣怀”的悼亡诗,却没有一字直抒感怀之情。信中所描述的只不过是“读信”的事象,然而读来感人至深。诗人与亡妻生前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意营构成浓郁的情感语境,使得诗中所叙之事都饱蘸着诗人的思念之情。宋代文论家魏泰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述事诗”所叙之事可实可虚,所表之情可切身切己,也可切人切物,有着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诗中载事载情,有叙有抒,诗外亦有情有事,诗境开阔。与西方以时间顺序或因果逻辑来叙事的长篇史诗不同,中国古典“述事诗”大多是切取自身经历的一个事件片段,以“镜像式”的叙事方式将“一时、一事、一情、一景”合成一片,再以“蒙太奇式”的组接方式连缀成篇的中短诗篇。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对“此时此地、此事此人、此情此景”的在场性呈现,以及从在场通达不在场的蕴藉性生成。清代文学家翁方纲就提到:“所谓置身题上者,必先身入题中也;射者必入毂而后能心手相忘也。诗必能切己、切时、切事、一一具有实地,而后渐能几于化也。”翁氏所谓“实地”即“在场”,没有在场的切己、切时、切事的切身体验,诗中之事很难生情化境。除了上述“自传切片式”的述事诗之外,还有一种“故事型”的“述事诗”,诗歌多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事件做尽可能完整、详尽的叙述,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突出。诗中故事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审美空间。叙述者尽可能地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引人入胜,读者往往因鲜活的故事而意往神驰,作者、故事、读者因此神交在一个虚构的审美空间中,并可能不断向现实空间延伸,达致物我两忘、融会贯通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无论是感事诗、纪事诗,还是述事诗,我们很难以诗中情与事的比重多寡来分析其属于“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无论在场的是怎样的事,情感总是诗歌叙事的审美导向,无论在场的是怎样的情,其背后总会有让人动情的事,情不虚情、以事表情、挟情叙事、情事交融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不二法门。(摘编自张晶李晓彩《以事表情化事为境——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化叙事》)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轨迹看,几乎所有的诗歌类型都含有或隐或显的叙事成分。B.以事表情、化事为境的审美化叙事,是中国古典诗歌区别于记叙文的重要因素。C.感事诗抒情委婉,蕴藉深沉;隐喻假借、寓言故事、景象碎片都是感事诗常用叙事方式。D.纪事诗与述事诗的内容都以叙事为主,前者所叙之事为实,后者所叙之事则可实可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感事诗,了解诗人所处时代、所经历的事,有助于读者进一步明晓诗歌的妙处。B.直抒胸臆会使诗歌直白、余味不足,只有作者不露声色地进行“零度纪事”,才能使诗歌韵味绵长。C.纪事诗不同于历史,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叙事的繁简不同,情感的介入与否不同。D.中国古典述事诗重视在场性切身体验,这决定了其采用的叙事方式迥异于西方史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作与诗歌类型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氓》——纪事诗 B.《离骚》——感事诗C.《春江花月夜》——述事诗 D.《孔雀东南飞》——纪事诗4.文章是怎样做到把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深入浅出的?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5.王夫之曾批评杜甫的《石壕吏》诗味寡淡,“于史有余,于诗不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案】1.C2.B3.B4.①着重突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典型特征:抓住诗中情与事的在场与否及抒叙倾向,区别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鲜明特点。②举例论证:以典型诗歌为例,如列举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将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更为通俗易懂。③引用论证:引用宋代文论家魏泰,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的论述,进一步强调不同类型诗歌的叙述特征,增强说服力。5.不同意。①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看似不露声色,实则以事表情,含蓄蕴藉。②《石壕吏》的叙事虽偏于纪实,却在看似无情的纪事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情怀,诗韵绵长。【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感事诗抒情委婉”错。从第三段来看,“感事诗”又被称为“抒情诗”,诗歌要么直抒胸臆,要么寓情于景,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可见感事诗并非都是“抒情委婉”。故选C。【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直抒胸臆会使诗歌直白、余味不足”错,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以及“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只有作者不露声色地进行‘零度纪事’,才能使诗歌韵味绵长”错,不露声色的“零度纪事”只是纪事诗的叙述方式,并非使诗歌韵味绵长的唯一方式。故选B。【3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A.《氓》中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并非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并非纪事诗。C.《春江花月夜》并无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非述事诗。D.《孔雀东南飞》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及事件做了完整、详尽的叙述,属于故事型的述事诗。故选B。【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者在文中说“根据诗歌文本中‘事’与‘情’的在场与否以及抒叙倾向,我们将诗歌分为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等”,此后则分别针对感事诗、纪事诗、述事诗这几种诗歌类型进行了具体介绍。而想要让读者区分清楚几种诗歌类别的具体特征,作者在写作时着重突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典型特征。如介绍感事诗说“原因在于事在诗外,诗中或有情有事、或情大于事……要么事因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强调“情”,介绍纪事诗说“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强调“事”,介绍述事诗说“所叙之事……有着相对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强调“事”的相对完整。这其中,作者都抓住诗中情与事的在场与否及抒叙倾向,区别出不同叙事类型诗歌的鲜明特点。原文中,根据“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可知,作者在论证时用了举例论证,以典型诗歌为例,列举曹植的《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感事诗的特征,用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来论证纪事诗的特征,将不同的诗歌叙事类型介绍得更为通俗易懂。根据原文“宋代文论家魏泰说:……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可知,作者引用宋代文论家魏泰的话,强调诗歌直抒胸臆方式存在的不足。在介绍述事诗时,作者在“文学家翁方纲就提到:……诗中之事很难生情化境”引用了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的论述,并加以阐释。这些引用论证手法的运用,都进一步强调不同类型诗歌的叙述特征,增强说服力。【5题】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明确:不同意。杜甫的诗歌往往被冠以“诗史”,对此再结合原文“‘纪事诗’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史’的意味,但并不等同于‘史’”以及“而‘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诗中事大于情,叙述者看似不露声色地‘零度纪事’,实则是化情为事、以事表情”可看出,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对此,就可结合纪事诗的优点对杜甫的《石壕吏》加以评判,如可结合前者以及“情节完整、事象鲜明、铺陈直录、不露声色是‘纪事诗’常见的叙述方式”说明杜甫的《石壕吏》属于纪事诗,事在诗内,情在诗外,看似不露声色,实则以事表情,含蓄蕴藉。此外,结合杜甫本人的人格精神以及诗歌《石壕吏》的主旨情感可知,杜甫在诗歌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此,可结合原文“直抒胸臆往往容易使诗歌余味不足,寄情于事,以事表情,以鲜活的事象触人耳目,以潜隐的情感击人内心,往往会令诗歌韵味更加绵长”对于王夫之批评杜甫的《石壕吏》诗味寡淡的评价予以反驳,说明《石壕吏》的叙事虽偏于纪实,却在看似无情的纪事中,寄寓了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博大的情怀,诗韵绵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雨燕以及行者——对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泽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了《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这份常人没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纯粹。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长出了脚,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当这么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说他是雨燕,但他其实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还有其他人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你们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B.文章以读者耳熟能详行者悟空的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对作家某种写作态度的思考。C.作者认为曹雪芹横绝古今,是因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主要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语言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多处引用诗歌,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B.第②处,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C.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处,作者认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这也是杜甫能把苦难淬炼成诗的原因。8.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作者说“当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我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可见在作者心里,苏轼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请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说一说你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答案】6.C7.B8.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怀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历经泥泞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脚踏实地,心怀天下,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9.①“行者”苏轼:苏轼像行者那样用双脚一步步走过人世的苦难。苏轼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写照。②“雨燕”苏轼:苏轼在苦难中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如“雨燕”般抗拒着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灵的超脱旷达,发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慨叹。【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主要原因”错,根据原文“《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可知作者认为《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是“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而写不下去。故选C。【7题】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否定作家走‘云路’”错,文中说“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必须走“本路”,获得活着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只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获得活着的意义,并没有否定作家走“云路”。故选B。【8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雨燕:“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中用三个“在飞翔中”凸显了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的特点。“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赞扬雨燕能让人“目光拉得更远”,用“雨燕”比喻心目中的理想作家,他们心怀天下,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追求自由高远的理想和人生态度,“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行者:“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行者值得是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的人。他让“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作者用“行者”比喻作家;“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那是一个行者一个登山者的顿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艰难苦恨”,像行者那样的作家脚踏实地,负重前行,在艰难苦恨中“为生命唱出意义”。【9题】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作答时要结合文本以及苏轼的人生经历或文学创作分析对“行者”苏轼和“雨燕”苏轼的理解。根据原文“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可知“行者”苏轼是指他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负重前行。苏轼后半生命运多舛、颠沛流离,数次被贬到当时的荒蛮之地,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乌台诗案,贬黄州,贬惠州,六十二岁的时候被贬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苏轼后半生几乎是在流放中度过的。根据原文“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可知“雨燕”苏轼是指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被大地拘禁在此时此地、此心此身,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旷达。面对苦难,苏轼始终都能以一颗坦然旷达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表现出一种不被世俗所拘囿、不被得失所牵绊、超然于物外、坦然于内心的超脱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文献太子卒,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建隆二年,遂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保大【注】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选自《南唐书》,有删改)材料二: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注】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徐铉A居江南B以名臣C自负D其E来也F欲以口舌G驰说H存其国。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主,最早出自《三国志》,其作者陈寿称刘禅为后主,后来人们将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B.少,形容时间短,与《促织》中“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中“少”的意思相同。C.毕,完成,完结,与成语“群贤毕至”中“毕”的意思不同。D.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中“见”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仁慈善良,宽厚爱人。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B.李煜受到百姓爱戴,但他信奉佛教,下朝后常到寺庙拜佛,因此荒废很多政务。京城被围困之际,他还在净居室听讲经。C.大举用兵之际,李煜更换将帅的决策没有大臣知道,甚至斫营招讨使也不知具体的军事部署,可见澄心堂“直承宣命”的弊端。D.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惶恐,臣子忧心,张洎却说宋朝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欣然采信了他的话,平静如常。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2)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14.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其客观因素。【答案】10.BDF11.B12.A13.(1)侍奉元宗尽到了做儿子本分,服丧期间因为哀伤毁损了身体,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身。(2)诉讼案件是主管官员的事,牢狱不是君主应该去的地方。14.①李煜即位时,南唐国势已颓。②张泊等臣子无能,无力辅佐。③大宋兴起,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徐铉居住在江南,以名臣自居,来到京师,想用口舌辩说保住国家。“徐铉居江南”中的“江南”是“居”的地点是宾语,故应在“江南”后断句;“其来也”的主语是“其”,代指“徐铉”,“也”,句末语气助词,故在“其来也”前后断句;故选BDF。【1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稍微,表示程度轻;表示时间短,一会儿。两句中“少”的意思不同。句意:境内依赖他稍稍安定有十五年之久/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C.正确。使……完结;全,都。两句的“毕”意思不同。句意:让他把话说完/众位贤达之人都到来。D.正确。被;我。句意:为什么被讨伐/府吏一再嘱咐我。故选B。【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错,曲解文意。由原文“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可知,应该是御史上奏章如果有指出、纠正大臣过失的,李煜都搁置不发,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大多从轻论罪。其中“寝”是扣住不发,而非睡觉之意;且“一律”说法绝对,应为“大多”。故选A。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道”,本分;“哀毁”,哀伤毁损了身体;“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2)“秋讼,有司之事”,判断句,诉讼案件是主管官员的事;“有司”,主管官员;“车驾”,皇帝的车马,帝王代称;“幸”,帝王亲临。【1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嗣位之初,属保大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可知,李煜即位时,南唐国势已颓。结合“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可知,大宋兴起,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结合“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可知,张洎判断错误,认为宋朝的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可见张洎等臣子无能,无力辅佐。参考译文:材料一:后主名煜,字重光,是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献太子死后,调任做吴王,以尚书令的身份主持政务,居住在东宫。建隆二年,于是被立为太子。六月,元宗驾崩,太子在金陵继位登基。后主天性非常孝顺,侍奉元宗尽到了做儿子的本分,服丧期间因为哀伤毁损了身体,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身。继位初期,正值元宗李璟征集财物大举用兵之后,国势疲弱,国库空虚,后主把养护百姓作为紧急之务,免除百姓的贼税和劳役,来使民众富裕。用恭敬的态度侍奉中原,不怕卑躬屈膝,境内依赖他稍稍安定有十五年之久。御史上的奏章如果有指出、纠正大臣的过失,李煜都搁置不发。对死刑判决,多拟从轻论罪。李煜曾经在青山狩猎,回来后到大理寺亲自审查复核囚犯,很多因犯都得到了宽恕释放。中书侍郎韩熙载上奏,诉讼案件是主管官员的事,牢狱不是君主所应该去的地方,请皇上自罚,拿出三百万钱来资助国家用度。李煜虽然没有听从,但也没有生气。李煜驾崩的消息传到江南,有百姓在里巷哭泣。然而,李煜非常信奉佛教,建高大的佛塔和寺庙,剃度了很多僧人、尼姑。下朝后常造访寺庙,换装拜佛,因为这样的缘故,荒废了很多政务。又在内苑设置澄心堂,招纳那些擅长文学的读书人居住在里边,圣旨也从这里发出,中书密院竟然如同闲散之地。大举用兵的时候,下手诏更换将帅,没有大臣知道。皇甫继勋被诛杀之后,当夜出兵万人,斫营招讨使只管签署公文派遣军队,竟然不知把军队派往哪里。原因就是澄心堂直接接受皇上的诏令(部署军事行动)。京城已经被合围,内外隔绝,城里的百姓都害怕死无葬身之地,后主正亲临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清楚国家的灭亡就在早晚间,但张洎还说宋朝的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更认为他说得对,平静安定如常。下诏令命户部员外郎伍乔在围城中放榜录取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他的所作所为,大多都这样。所以,他的仁爱虽然足以感动那些亡国的百姓,但最终不能保住国家。材料二:徐铉居住江南,以名臣自负,未到京师,想以口舌辩说让他的国家留存。徐铉上朝,仰面说道:“李煜无罪,陛下出师无名。”宋太祖语气和缓地召他上殿,让他把话说完。徐铉说:“李煜以小事大,如同儿子侍奉父亲,没有过失,为什么被讨伐?”宋太祖说:“你说父子分为两家可以吗?”徐铉无言以对而退下。啊,多么伟大啊!言辞多么简洁呀!帝王兴起,天下一定归于统一,那些可以使他们前来归附的,就让他们来;不能使他们归附的,就讨伐他们;称帝割据的,必然要扫除平定他为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注释】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黄庭坚在京任职,迁著作郎,家乡的亲人给他捎来了一些双井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在宋代是翰林院的别称。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③云腴:即指茶叶。高山云雾生长的茶叶肥美鲜嫩,称云腴。④落硙(wèi):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硙,亦作“碾”,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⑤五湖:太湖的别名。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开篇从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落笔,翰林院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很有气派,先声夺人。B.“挥毫”一句中的“泻”字,把那种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刻画得极为传神。C.颈联写诗人认为将家乡的茶叶进行精心研磨后,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D.此诗写赠茶给苏轼,以表达作者对苏轼的关爱,全诗诗意畅达,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词拗句。16.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安群评价这首诗说“一提东坡,二说黄州,都是诗的关键处,结尾只轻轻一点,就味深意长。”请结合作品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一提东坡:“想见东坡旧居士”一句,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作者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也有唤起反思的用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②二说黄州:“为君唤起黄州梦”提醒友人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表现对友人处境的担心。“黄州梦”苏轼贬谪在黄州时,也曾萌生过退隐思想,自然引出尾句。③结尾只轻轻一点,就味深意长:“独载扁舟向五湖”,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而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只是从旧事的勾唤中轻轻点出,显得情味悠长。【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本诗开篇从诗人自己所处的环境落笔”错,由“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可知,开篇从对方所处环境落笔。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担负掌管机要、起草诏令的工作。玉堂语意双关,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故选A。【16题】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想见东坡旧居士”一句,在“东坡居士”间加上一个“旧”字,不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也寓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的用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结末一联才点出了题意。最后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作者语重心长地对朋友说: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独自驾着一叶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最后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末了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只是从旧事的勾唤中轻轻点出,不仅可以避免教训的口吻,也显得情味悠长,发人深思。(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追崇先贤,是古代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就体现了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品格的仰慕之情。(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阿房宫的建筑时,不说长桥如龙,复道如虹,而说“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用惊讶疑惑的语气表达了对那些建筑物的观感,给客观描写涂上了浓烈的抒情色彩。(3)小刚漫步江边,看着滔滔江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杜甫《登高》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时空对举,从时空两个角度来体味诗人当时的感受。【答案】①.出师未捷身先死②.长使英雄泪满襟③.未云何龙④.不霁何虹⑤.无边落木萧萧下⑥.不尽长江滚滚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捷”“襟”“霁”“萧”。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①)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②)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③)却原来,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蛐蛐的叫声是小美,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授秋的夜枕。(④)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吧。18.“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处是()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重视形象的特点。请对此简要说明。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8.C19.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20.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解析】【分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C.诗句的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写蟋蟀在不同月份里空间的转变,依据“这蛐蛐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蛐蛐儿”在移动变化,所以引用的诗句填入③处最恰当。故选C。【1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语法看,四个词有两个是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意为“红花”“绿叶”,这样的写法,体现了灵活的特点;同时,“红”“绿”二字主要从视角感官上凸显出夏、秋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红花绿叶”簇拥在一起,形象突出。【20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这是运用了通感(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抽象的“虫声”变得清晰可感;同时这也是比喻,“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生动,写出了虫声蔓延在整个“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氛围。所以,通感(比喻)的运用,恰当且巧妙,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随着全民减糖的兴起,代糖食品成为新时代的宠儿。顾名思义,代糖就是替代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发挥甜味作用、赋予食物甜味的东西。而阿斯巴甜是目前市面上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人工代糖,常用于制作无糖饮料、酸奶等,①,如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热量低、甜度高等。它的化学名称为N—Ʊ—L—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甲酯,由研究人员在合成促胃液分泌激素时偶然发现,甜度约是普通蔗糖的200倍。。IARC是作为世界权威的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靠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致癌证据强度被分为4类。其中1类②,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含酒精饮料等;2A类对人类很可能致癌,如红肉;2B类对人类可能致癌但缺乏充分科学证据;3类为尚无法分类。IARC将阿斯巴甜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意味着其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致癌物质的致癌风险还同人体实际摄入或接触该有害物质量的多少相关。“阿斯巴甜可能致癌”这一新闻致使很多人对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产生了担忧。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回应,阿斯巴甜按照我国现行标准规范使用可以保障安全,所以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②对人类具有明确的致癌性③大家不用特别焦虑和担心22.示例:IARC是世界权威癌症研究机构,主要依据人类流行病学调查、病例报告、动物试验和生物学机制研究等,将致癌证据强度分为4类。【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依据“如不产生龋齿、不影响血糖、热量低、甜度高等”推断阿斯巴甜被广泛应用是因为有优势,故可填写“具有多方面的优点”。第二空,依据“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含酒精饮料等”可知这些都是明确的致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