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

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

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

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

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

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

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

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

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

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

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

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

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

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

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

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

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

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

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

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

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

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炬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

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

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1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

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

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

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柔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

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

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

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

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

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

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

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

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

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

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

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

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

《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

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

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

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曾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

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

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

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

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

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

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

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

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

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

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

正在于此。

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

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

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曾雪芹的

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

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

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

2

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

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

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

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曹雪芹无法用深

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

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

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

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

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

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

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

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和魅力。

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

传承中不断创新。

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

象中发时代新声。

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

“忏悔”的意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

美智慧的独创性。

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

更为直观的理解。

C.材料二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

但“忏悔无门”。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

梦》的美学贡献。

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

料简要概括。(4分)

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

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3

开河

梁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

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

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

“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

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

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

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3聚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

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操,

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

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

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

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

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

声走向社会的。

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

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

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

野里一片“僻僻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

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是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

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

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

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

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

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

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

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

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

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它在河套这

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

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

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

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

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

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

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

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

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魔下

4

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

看,堤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

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

一天,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

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

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

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

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

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

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

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

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

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

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

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

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

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

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

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

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

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

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

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小诗。

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

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

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主要写作者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带领民工在

黄河边防凌汛的一些事情,这是作者正式参加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同时运用叠音词,生

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武开”时河冰骤然开裂后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C.文中引用农民的话“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

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人对黄河的高度依赖及感激之情。

D.作者夜晚独处,浮想联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苏东坡《卜算子》

的某些意境不太相符,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某些意境相合。

5

7.下列关于文中作者写的第一首小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此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河滩奔跑的骏马,可见优秀的作品总是

和生活息息相关。

B.这首诗承接前文“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画面,使文章更

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C.诗中的“河边马”飞驰的状态正是作者的一种追求,在即将开

始的工作中扬鞭奋蹄。

D.半个世纪过去,作者仍对此诗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

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

8.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黄河

有哪些特征。(4分)

9.梁衡先生说过:“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述

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

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之美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

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

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

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

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

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

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

“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

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

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

之子,发肇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

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扔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

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

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

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

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

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

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

去之有?蠢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6

子贡日:“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

候,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臣始人国邦回伏见国衰亡回]之证回当霸吴厄回会之际匠|后王

叵]复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

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见,文中表示被动,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于是入朝见威

王”的“见”意思相同。

C.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

的“且”意思不相同。

D.内,文中指内心,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的“内”

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

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

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

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的表现。

D.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

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

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14.联系材料一,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的表现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76题。

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

元稹

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

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

7

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

何意枚皋正承诏①,瞥然尘念到江阴。

【注】①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

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

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彼此多以诗唱和,这是一首回复白居易

玩月之诗的和诗。

B.“秋半”扣合诗题“八月十五”,“极赏心”则热情赞颂京城

之夜月色可心之美。

C.颔联描写月色,河水的清波荡漾、景物月影之浓.都反衬中秋

月色皎洁澄明。

D.颈联描写清扫旁植兰花的道路,移动宴席到月光明媚处,进而

写出了让皇上赞赏的诗篇。

16.尾联盛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描摹自己端起酒杯自斟

自饮,观赏着庭树露出愉快的神色情状的两句是“,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如果君主靠严刑来督察百

姓,靠威怒来威吓百姓,那么,就会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洞庭湖而美丽风光让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词中对其

赞叹不已,如“,”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彳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ChatGPT是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生成型预训

练语言转换器”。这款新产品由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开发。基

于大量数据训练,它可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并进行交流对话。

有媒体列出了“被ChatGPT取代的10大高危职位”.这种担优并非①。

在图灵测试中,ChatGPT展现出了与人类交流对话的优越水平。

然而,即便心怀担忧,人们仍需认识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

涌现,是社会技术革新的趋势,人工智能的未来②。对此,我们该

如何看待?

曾经,照相技术的出现,让写实画家尤其是肖像画家感受到危机。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我们看到,肖像画依然被需要,有着不可被替

代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取代”之论,源于人工智能的无限

8

“学习”和人之惰性的反差。AI在学会“思考”,而有的人却懒得思

考,他们依赖于③的便利。

人的可靠性、同理心和想象力、创造力,这既是人工智能研发的

瓶颈,也正是人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有道德约束,有价值伦理,会

因悲落泪、因喜而笑,能眼见为实、天马行空,为过去立传,为当下

评说,为未来畅想。毕竟,我们是算法的领导者、AI模型的内容提供

者,能够创造算法无法“算”出的价值,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关键“变

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项中的双引号,与文中“变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领一

场新的“绿色革命”。

B.四位考上大学的同学胸前戴着大红花,像英雄一般。钟扬也渴

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清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

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语言表达既明快活泼又凝练文雅,不

失周密。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并不是每种植物的叶子都有变红的本事——红叶基本属于VIP,黄

色的叶子才是秋天里的最普通的老百姓。①,首先得让叶绿素退位。

叶子变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叶绿素的分解、消失。

大多数叶子绿色消失后,类胡萝卜素占据上风,叶子变就显现为

黄色。但有些植物含有众多花色素中最有名的花青素。花青素一般是

紫红色,②,只能存在几个小时,很容易分解;不过在秋天,它们

却能形成一种稳定并且不易分解,同时显现红色的新物质——“花青

素甘”。当叶子绿色消退,花青素甘的颜色占据主流,叶子就会变红

了。

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才会有大量花青素甘生成呢?因为在花

青素摇身一变的时候,需要一项“秘密武器”——糖。花青素和糖相

互作用,③。这种“变身专用糖”,只有到了秋天才能攒够数。秋

天骤然降湿,又会使花青素苔合成速度大大增强,有时一夜之间花青

素省的合成会比之前好多天的总和还多。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9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

“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

“心”构成,其中“直”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

要看正;下加一个“心”,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

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上述

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解析】A.“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

刻性的主要路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就需要回到《红楼梦》

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

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可见材料一认为,“回到

《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C.“贾

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错误,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贾府仅是“寄生”于“清王朝”,因此不能说“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

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D.“都认为……”错误,材料一重在引导

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材料二重

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将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

统摄,信息整合有误。

2.D【解析】“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

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

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精神高度”,这只是个例,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不一定是文

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

3.C【解析】“旨在论述曹雪芹阅尽人世沧桑但‘忏悔无门'”

错。通过对比,论述了曹雪芹的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

4.①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

义。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进

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

领悟历史的真谛。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言之成理即可

酌情给分)

5.答案要点:①《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②曹雪芹将自

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

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③曹雪芹

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

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

10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A【解析】“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错误,原文“我

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应

是劳动锻炼结束后,到县里工作之时。

7.D【解析】“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错,

原文“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小

诗”,原因应该是“两个第一次”。

8.①既气势磅礴,又安详平和、雍容大度;②哺育了我们这个古

老的农耕民族。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文章写黄河“开河”之景,作者“巡河”之事,文笔简洁、

凝练;②文中写“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场面相互映衬,使文章

富有意境之美;③文章写自己“正式工作”,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正

如“开河”,含有哲理之美。

(评分参考: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BEG

(评分参考:每处1分,共3分,三处以上不给分)

【解析】“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

构,故B处断开;“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

“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E处断开;“当……之际”

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G处断开。

11.B【解析】两个“见”意思不同。后者是“拜见”的意思。

12.D【解析】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

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

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

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

13.(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

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

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

(评分参考:“邦”,国;“存”,“长存”;“倾”,倾覆;

“安”,安定。关键点各1分)

(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

忠吴国),有什公理由离开(吴国)呢?

(评分参考:“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

“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关键点各1分)

14.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

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

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

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

(评分参考: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11

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

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

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

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

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胥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

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

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

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

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

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

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

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

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

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

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

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

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

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

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

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

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

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

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

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撤兵返关,离开了楚国。

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

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

非登明心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

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

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

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

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

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

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

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

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

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关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

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