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

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时期的彩陶、岩画到五行五色学,再到

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体现了古代先贤对色彩观念、色彩规律和色彩语言的不断

探索,形成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

《周礼•考工记胪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

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

中生发。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

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

声色与动静。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胭脂、月

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

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

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淞花黄出自松树

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例如仅是

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碧绿、明绿、石绿、纱绿、鸭头绿等。值得关注的是,

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把色名归为三

个方面:意象的色名,如天地之色,天玄地黄;颜色的色名,如颜色的材料、工

艺等;物象色名,如人体、肤色等。他力求找出色名与当时的“物/物色”的对应,

通过文献、物证等恢复传统色彩的样貌。

汕头大学陈彦青认为,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色彩性格,

与西方色彩有着较大的区别。重新找到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的性格与特点十分必要。

“《二十四诗品》各品描述,既有与色彩视觉直接关联、以感官体验为主的‘纤

秋'‘绮丽’之类,也有如‘雄浑'‘冲淡''高古’这种在含蓄层面进行意象

转换、感知的审美格调。具体如与诗意品格'雄浑’相类的颜色有墨、封等,具

有‘冲淡‘品格的颜色有松阴色、天缥、鹭白等。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色

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有

效的。”陈彦青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周庆富表示,传统色彩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

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不仅对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

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对今天的艺术创作和设计具有深刻的影响;不仅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体现出了中国品格、中国精神、中

国气质、中国魅力。

(摘编自李百灵《传统色彩中的东方智慧》)

材料二:

在信息科技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发掘传统色彩文化资源,成为当代学

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回溯历史与立足当下,是中国传统色彩研究重要的两个面向。

回溯历史,厘清中国传统色彩的发展源流,深入挖掘传统色彩的视觉文化资

源。中国传统色彩自原始社会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彩陶、岩画和壁画之中,形成

了宝贵的视觉资源。《周礼》有载:“画馈之事,杂五色。”中国传统色彩承载

着历代画家、学者和手工艺人的审美观念,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例如

唐代青绿山水对青石和青绿的运用,体现了早期画家对色彩配置的初步认识;宋

代民间艺术剪纸和年画,以浓丽赋色体现出百姓“丰年人乐业”的生活理想;清

代陶瓷艺术中的郎窑,以其纯净、高亮的“牛血红”彰显了宫廷艺术家匠心独具

的魅力。可以说,中国传统色彩凝聚了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的审美观

念,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回溯历史,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

营养,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传统色彩

的形式样态和呈现方式,艺术工作者可以将其与当下的艺术创作相结合,让中国

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立足当下,把握中国传统色彩的当代价值,充分实现传统色彩的社会生活应

用。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不仅有“历史”和“研究”,还应有“当下”和“应用”。

传统艺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以中国传统色彩为媒介,将其融入城市建筑、公共雕

塑等领域,将古典艺术的审美性与当代艺术的现代性相融合,以中国传统色彩促

进城市发展。当下,如何让中国传统色彩研究赋能当代城市建设,以中国传统色

彩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中国传统色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是学界十分重视的话题。

可以说,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探索维度是更加多元的,研究范畴涉

及服饰色彩、戏曲色彩、绘画色彩、建筑色彩等。当代学者对中国传统色彩的载

体、现象和观念等进行了广泛而富有实效的研讨,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提供了新

的观念与新的途径。面对多维的研究视野,当下的中国传统色彩研究应该在把握

历史的基础上,将古代的色彩经验与智慧应用于当代的艺术实践之中,以此活化

中国传统色彩的内在意蕴,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

(摘编自郑少奇《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价值与方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的“五色观”并不是独立静观的存在,它生发于自然,对应于阴

阳,并由此形成了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

B.《二十四诗品》的描述在直接、间接两个层面都与色彩视觉关联,其对中

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有依据的。

C.中国传统色彩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种类,从彩陶到绘画,从剪纸到瓷

器,都体现着古人的色彩观念、色彩语言。

D.材料一探讨中国传统色彩的内涵及特色,材料二从历史和当下两个角度论

述传统色彩,两者的写作目的是不同的。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石、黛、松花都是具体的物体,以这些物命名的色彩体现了色名与“物

/物色”相对应的关系。

B.传统色彩的运用,不仅能体现中国古人对色彩配置的认识,还反映着他们

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观念。

C.以传统色彩为媒介,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促进城市发展,

激活当代艺术的创造力。

D.当代视域下对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可用的方法更多,体

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

3.下列诗句中包含的色名,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第四自然段主要观点的一项

是(3分)

A.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周礼》“杂五色”的说法,两者作用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4分)

5.《中国传统色》一书的作者郭浩说,从中国传统色彩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

传统文化,“既可以欣赏到国色之美,又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美学意义,这能帮助

我们建立起文化自信”。请从郭浩话语的角度,结合材料谈谈在当代应用中国传

统色彩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青牧草

了一容

他想成为草原上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刚从内地跑到草原上时,先给哈力克放马,又到艾布家,后来到艾

孜家,大家轮流请他牧马。伊斯哈格憨厚老实,从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给他一

碗饭吃,他就心满意足了。

在漫长的冬季,草原上马儿们喜欢吃的酥油草完全干枯了,各种青草已经没

有那么丰富了。回到马厩,伊斯哈格还会给马儿们拌些草料。马槽被马儿们的嘴

唇磨来蹭去,已经有些包浆了,青乌乌的,并且溜滑溜滑的,就像新疆和田的羊

脂青玉一样,油油的、光光的。有几次,伊斯哈格就躺在马槽里睡觉,他和马儿

不离不弃,夏天马槽里比毡包里的床铺还凉快惬意呢。马儿的嘴唇把他拱来拱去,

就像是在给他按摩,一直把他拱醒为止。他醒来后,摸着马儿软软的嘴唇,肥乎

乎、肉嘟嘟的,马儿会禁不住从鼻孔里喷出青草的香气,他闻着,有一种莫名陶

醉的感觉。

伊斯哈格热爱自己牧马的工作,对马儿能够悉心照料,他把马儿当成自己的

亲人。哈孜大叔很喜欢他,称赞他说:“你一定会成为最好的牧马人。”

伊斯哈格牧马的第三年冬天,那时天气预报也不那么准确,一开始中亚大地

一派祥和,太阳挂在地平线上,晴朗朗的,他把马群赶到长梭梭草最多的禾木河

对岸的一个峡谷里。下午,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阵旋风,过了不一会儿,就飘起雪

花,接着彻底刮起了暴风雪。暴风雪携带着呼哨声,席卷着整个中亚大地,马儿

们被冻得在草原上瑟瑟发抖,它们在风雪中迷失了方向,三三两两地走失了。伊

斯哈格去追赶马匹,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被狂舞的雪花阻断了视野,眼前什么也

看不清,只觉得雪和风搅和在一起,旋转着,把他包围了起来。那一刻,他觉得

自己变得非常渺小,就像一根被冻干了的梭梭草的草叶似的,随着风雪在中亚大

地的天空里被卷了起来,迎风飞舞着。他狠狠地吹响了口哨,他心爱的坐骑黑豹

听到他一声声的呼唤,长啸着,飞奔而来。黑豹卧倒在他的脚下,他爬上黑豹的

背去寻找和驱赶在风雪中跑散的马群,他希望能赶着马群在被冻死前回到马厩里。

这是一个合格的牧马人的责任和义务。可是,伊斯哈格赶了这匹马,又丢了那匹

马,他和黑豹一起在跟风雪搏斗着。他觉得除了黑豹身上传递给他的一丝温暖,

他的头和脚都已经快被冻僵了,身体的某些零件都仿佛要和自己的身体分离开来

了。

伊斯哈格在马背上把自己几近缩成一个毛线疙瘩的样子,他的眼睛无论怎么

睁也睁不开,雪被风吹进眼睛里,就像奔跑的马蹄抛起的飞溅的小沙石,打得他

的眼球针扎一样疼痛。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他感觉到天旋地转,大地好像

倒了一个个儿。他昏昏沉沉的,不知什么时候,就彻底失去了知觉,什么也不知

道了。

是哈孜大叔找到了伊斯哈格,把他用马驮回了自己的那间粗糙的泥土夯就的

小房子里。奶茶在火炉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伊斯哈格被几层毛皮包裹着,靠在

火墙子跟前。哈孜大叔给他灌下去半碗奶茶。他终于从昏迷中醒过来。

哈孜大叔告诉他,多亏那匹黑马救了他。黑马已经完全被风雪覆盖了,但它

甘愿被冻死,也不离不弃。这位在草原上敬业地坚守了一辈子的牧马人说,牧民

爱马儿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常常与马儿相依为命,因为马儿是人类最忠

诚可靠的朋友。

时间过得飞快,草木一秋,人生一世。哈孜这个老头儿在草原上一天天变得

更苍老了,他步履蹒跚,连上马的动作也变得越来越迟缓和笨拙,需要马儿卧倒

在他身边,他才能勉强爬上马背。他就要在这里和草原上的一块石头一样,成为

这草原上的一道风物,历经风雨,慢慢地经历沧桑。伊斯哈格从哈孜大叔的身上

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尽管他的心劲依然挺大,还在向着一个理想、合格的牧

马人的方向努力。他也有许多痛苦,最让他感到难过的是,那个对他期待了很久、

盼着他有出息的老父亲永久地离开了他,他再也无法握到父亲的那双刻在他记忆

深处的大手了,那一双厚墩墩的劳动者的大手。每当夜深人静,在草原的帐篷里,

只要一闭上眼睛,他就仿佛清晰地听见父亲低沉地唤着他的名字:“哈格、哈格!”

他记起父亲说的,“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并不丢人!”父亲嘱咐过他:“不管

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不要心花,许多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这片草原上曾有过伊斯哈格的快乐和痛苦,也有他的荣光,有他流淌的眼泪

和汗水浇灌过的牧草。他像一名灯塔守护人一样,习惯了看草原上的日落日出。

此刻,夕阳红彤彤的,照在喀纳斯的大草原上,牧草仿佛被晚霞镀上一层金黄金

黄的颜色,使得大地别有一番意境。伊斯哈格想,这青青的牧草,一定能给他带

来多多的人间的欢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简明交代伊斯哈格的人生理想,结尾通过对草原景色和人物心理

的描写,强化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B.小说开始写伊斯哈格“不离不弃”,后文写黑马“不离不弃”,通过写人

和马的相依为命,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C.伊斯哈格从哈孜身上仿佛看到自己的未来,未来的他可能也会变得迟缓和

笨拙,但他并不为此感到悲观失望。

D.在伊斯哈格回忆中出现的父亲被他视为精神支柱,在他质疑自己、沮丧低

落的时候给予他慰藉、鼓励和教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语言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用“肥乎乎、肉嘟嘟”写马可爱的形态,

用“长啸”“飞奔”写马的急切的动作。

B.小说在描写暴风雪的场景中使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坚忍顽强的

人物形象,也增加了作品的张力。

C.小说不直接描写黑马如何保护伊斯哈格,而是通过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

行说明,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D.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功能很多,既能够描绘祥和的场景,也能够渲染紧张

的情节,还可以营造悲壮的氛围。

8.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黑马,有何用意?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本描写了伊斯哈格遭遇暴风雪的场景,其中黑马在暴风雪中不离不弃、

保护伊斯哈格的场面,真切感人。学校“光影翰墨”社团想把这场面拍成短视频,

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根据文本,完成以下表格。(6分)

分镜头脚本时长:20秒

音乐特点(12字以

内)

广袤草原上,天气阴沉,狂风呼啸,泛黄的牧草被雪击打着,失

远镜头

散的马匹在风雪交织中若隐若现,嘶鸣不已。

特写镜头(40字以

内)

画外音(60字以内)③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越王乃问包

胥曰:“吴可伐耶?”申包胥曰:“臣鄙于策谋,未足以卜。"越王曰:“吴为

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吾欲与之徼天之中,惟是奥马、兵革、卒

伍既具,无以行之。诚闻于战,何以为可?”申包胥曰:“臣愚,不能知。”越

王固问,包胥乃日:“夫吴,良国也,传贤于诸侯。敢问君王之所战者何?”越

王曰:“在孤之侧者,饮酒食肉,未尝不分,孤之饮食不致其味,听乐不尽其声。

愿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越王曰:“越国之中,吾博爱

以子之,忠惠以养之。吾今修宽刑,欲民所欲,去民所恶,称其善,掩其恶。愿

以此战。"包胥曰:“善则善矣,未可以战。"王曰:“邦国南则距楚,西则薄

晋,北则望齐,春秋奉币、玉帛以贡献焉,未尝敢绝。愿以此战。"包胥曰:“善

哉!无以加斯矣,犹未可战。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君、

将不知,即无权变之谋,以别众寡之数;不仁,则不得与三军同饥寒之节,齐苦

乐之喜;不勇,则不能断去就之疑,决可否之议。”于是越王曰:“敬从命矣。”

(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

材料二:

问曰:“吴亡而越兴,在天与?在人乎?”“皆人也。夫差失道,越亦贤矣。

湿易雨,饥易助。”曰:“何以知独在人乎?”“子贡与夫子坐,告夫子曰:'太

宰死。'夫子曰:‘不死也。’如是者再。子贡再拜而问:‘何以知之?‘夫子

日:'天生宰器者,欲以亡吴。吴今未亡,宰何病乎?'后人来言不死。圣人不

妄言,是以明知越霸矣。”“何以言之?”曰:“种见蠡之时,相与谋道:东南

有霸兆不如往仕相要东游入越而止。贤者不妄言,以是知之焉。

(节选自《越绝书•卷一〉》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东南有霸A兆B不如往C仕D相E要东游F入G越H而止。

H.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指断绝,与《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绝”

字的含义不同。

B.齐,指同等,与《阿房宫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齐”

的含义不同。

C.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中的“再

拜”含义相同。

D.相与,指一起,与《苏武传》“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阚氏归汉”中“相与”

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王想集结越国军队攻打吴国,但无把握能一举攻克,故而把申包胥邀请

到越国咨询。

B.面对越王追问,申包胥为达到阐释观点进而使其信服的目的,先避而不答,

再逐步引导。

C.有人询问吴亡越兴是否是上天旨意,答者认为主要是人的因素: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D.孔子否定了子贡关于太宰器已死的看法,认为他会导致亡国,吴未亡可知

其未遇不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为不道,残我社稷,夷吾宗庙以为平原。

(2)夫战之道,知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

14.材料二说“夫差失道,越亦贤矣”,“越之贤”在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

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福州

张养浩

闻说东南秀所钟,此行处处觉诗工。

飞来天上三山岛①,惊倒人间百岁翁。

荔子种成唐室祸,芦花飘满越王宫②。

斜阳无限兴亡恨,何事烟波尚尔东。

【注】①三山岛,指福州城中的三座小山。②《史记•东越传》:“越王宫,

在福建闽侯县北。”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化用了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以议论入题,开篇总写福州景色神奇

秀美,名不虚传。

B.“百岁翁”实指年纪老大、见多识广之人。他们都被“惊倒”,足见福州

自然景色的瑰丽。

C.“荔子”句既点福州方物,又用《过华清宫》中典故,谴责杨贵妃喜食荔

枝酿成唐朝祸患。

D.往日繁华的越王宫殿,如今芦花遍地,满目疮痍,平实的描写蕴含着昔盛

今衰的感慨。

16.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将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在《燕歌行并序》中,高适饱含着悲悯和礼赞,用“?"

描写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的情景,说明他们并不是为了取得个人功

勋而视死如归。

(2)在《登泰山记》中,姚鼐用“L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

的动态,赋予积雪以明亮的光彩,用语新颖传神。

(3)小刚参加了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不仅震撼于这盛大的典礼,还被成都这座

城市的文化吸引。在观看比赛之余,他参观了杜甫草堂,拍摄了不少照片。他想

发朋友圈,可选用“_______工:这两句杜甫的诗句,作为杜甫草堂风

景图片的文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

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一一谷雨已经近在咫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

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A。

①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②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

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置热水浸泡于玻

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B。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

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④谷

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夜晚,父亲肯定C,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

再过三个月,谷子就该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

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荒、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

净枇、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了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B.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C.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D.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

20.“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

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n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般来说,①,而一年四季都在同一个地方逗留和繁殖的称为留鸟。但这

两者之间的界定其实并没有很严格,因为如果留鸟所在的栖息地被破坏或者食物

减少,它们也会考虑迁居到其他地方。候鸟也需要为食物和筑巢的地方操心,季

节的变化会促使它们主动去往温暖的气候中,寻找可以满足这两种“必需品”的

地方。

通常来说,许多鸟类每年会进行两次迁徙,春季来临时,它们向北飞行,夏

季在温带或寒带进行繁殖,秋冬季节②。当然,在南半球,方向是相反的。

而这就是鸟类迁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③,或者说沿南北方向迁徙,比如很

多人熟悉的大雁南飞。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常见的迁徙模式。在欧亚大陆上,部分雀形目的鸟类

不再向南迁徙至非洲的越冬地,而是一路向西飞向法国南部过冬,这种自东向西

的迁徙模式不属于传统的南北方向“鸟类迁飞路线”,而是沿着“经度”进行迁

徙。在20世纪末,西欧和南欧的气温升高,使得这些地区比以前更适合鸟类过

冬,它们无需飞行更远的距离就能安定下来,对鸟类来说是一种风险更低的迁徙

方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

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I提到“中国传统色彩”,所谓“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人定

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中国人情感、心理、性格特征的

视觉表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色彩里沉淀的文化意蕴也能让我们去重

温古老的智慧,去品味多彩人生、多彩中国……

请结合材料,从下面两个写作方向中选定一个完成文章写作。

(1)介绍一种颜色,并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谈谈你对这种颜色的认识,

以及这种颜色所引发的思考与感悟。

(2)人生因多彩而丰富,中国因多彩而美丽,作为青少年的你,希望能为人生、

为祖国添加哪些色彩?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河南省五市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l.C(A项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

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

可知,除了“阴阳”,五色观还与“方位、季节、声音、五脏、五味、五气”等

相关联,共同形成“整体思维系统”。B项,根据“以《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

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进行中国色彩二十四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是合理也是

有效的”可知,《二十四诗品》只是被用来作为“色彩感知类化的基础”,它本

身并没有进行“中国色彩品调感知上的美学归类”。D项,“两者的写作目的是

不同的”说法绝对,两者写作目的有相同之处,比如,都在强调中国传统色彩中

蕴含的智慧,从而突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当下价值。)

2.D(“体现的现实关怀也更强”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材料一中有“传统色彩

研究不仅体现着对古代历史中色彩的观照,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的说法,但

据此得不出“体现的现实关怀更强”的结论。)

3.B财料一第四段的主要观点是“中国传统色彩美学有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

色彩性格”,A项中的“青青”对应“伤心色”,给人悲伤的感觉;C项中的“黑

云”给人压抑的感觉;D项中的“红”与“爱”相应,体现了作者对枫林的喜爱

之情。B项的“红”是对旗帜颜色的客观描述,没能体现其中的“色彩性格”。)

4.材料一引用“杂五色”的说法,是为了引出“五色观”,从而论述中国传

统色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②材料二引用“杂五色”,是为了论证中国传统色彩

在很早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5.中国传统色彩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文化资源,从物质层面上满足人们视觉方

面的审美需求,让人欣赏到国色之美。②中国传统色彩承载着历代的审美观念,

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意识和文化精神,应用中国传统色彩能促进美育发展,具

有重要美学意义。③能让中国传统色彩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经济

建设,使其与当代社会生活和群众审美需要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每

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6.B(“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说法不当。根据原文“做一个踏实的牧马人,

并不丢人。不管干什么活,就要干到底”的说法,以及伊斯哈格对牧马工作的热

爱和努力,可知,小说的主题是对“父亲”、哈孜大叔、伊斯哈格等踏实劳动者

的歌颂。)

7.C(“插叙哈孜与他的对话进行说明”说法不当。“插叙”的内容删掉不会

对作品的内容造成影响,而“哈孜”说的话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插叙”。)

8.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和伊斯哈格一起搏斗,塑造了勇敢、有责任心的伊

斯哈格的人物形象。②通过描写黑马在风雪中帮助寻找走失的马、保护倒下的伊

斯哈格,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以黑马为典型形象写出了草原人与马之间的亲密关

系,让小说充满地域色彩。④叙述黑马拯救了伊斯哈格,突出马的忠诚,印证了

马儿是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

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9.音乐特点:紧迫低沉,悲壮慷慨(1分,答出其中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特写镜头:伊斯哈格蜷缩着,躺在雪地上。黑马跪下,依偎在他身边,用身

体护着他,阻挡暴风雪。(答出人1分,答出马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画外音:暴风雪中,人以生命驱赶着马,担当着责任;马用身躯温暖着人,彰

显着忠诚。人与马相互扶持,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3分。字数不合要

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DF

n.B(“齐”与前文的“同”是同义词,意思是同等、一样,与“而气候不

齐”中的“齐”含义相同,故选项B错误。)

12.A(“故而把申包胥邀请到越国咨询”错。原文“越王复悉国中士卒伐吴,

会楚使申包胥聘于越”的意思是说,''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

好碰上楚国派申包胥到越国访问“。可知,并非越王把申包胥邀请到了越国咨询,

只是申包胥来访,顺便而为。)

13.(1度国施行暴虐,破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

(“为”“残”“夷”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战争的方法,智慧是首要因素,其次要靠仁爱,还要靠勇敢来决断。(“知”

“次”“断”各1分,句意正确1分)

14.勤俭节约,与民共苦。食物分给百姓,饮食节俭,不贪享乐。②爱民如

子,去除百姓憎恶的,发扬百姓爱戴的。③交好邻国。与楚国、晋国、齐国都能

保持良好外交关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

给分)

15.C(“谴责杨贵妃喜食荔枝酿成唐朝祸患”理解有误。该句是写进贡荔枝

给唐王朝造成巨大灾难,谴责唐朝统治者的生活奢侈和政治腐败。)

16.傍晚,太阳西斜,浩渺的烟波依旧东流,营造了苍茫沉郁的氛围。联想

唐、越衰败,诗人触景生情,生发无限兴亡感慨。②江水依旧东流,自古以来从

不改向,诗人以此景比喻旧的历史教训仍在重复,表达对当下朝政的关切、对社

会现实的思考。(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7.(1湘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宏山负雪明烛天南;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

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A顺理成章(名正言顺、理所应当)B沁人心脾(惹人垂涎、满室生香)

C辗转反侧(每处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

理,亦可酌情给分)

19.B(A项,应当;B项,表示根据情理或经验推测应该如此;C项,指示代词,

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D项,欠。)

20.A(两句古诗包含的信息有时间、地点(春山谷雨前)和摘茶的活动伴手摘

芳烟),呈现的是古人摘茶的画面,文中写到摘茶活动的有①和②两句,所以排

除C项和D项;第②句写母亲在茶叶摘回后对茶叶的加工,两句主语一致,事情

相承,衔接得很紧,古诗插入其中的话会造成前后割裂,排除B项。所以选A。)

21.有迁徙行为的鸟类称为候鸟②再返回南方较暖的地区越冬③遵循“纬度”

进行迁徙。(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

案,可酌情给分)

22.因为西欧和南欧比以前更适合鸟类过冬,②且距离近、③风险低,④所

以部分鸟类出现了自东向西的迁徙模式。(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

写出四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

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方向1:首先应选定一种颜色。根据要求,写作内容不要局

限于对这种颜色的简单介绍,还要结合“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写出对这种颜

色的“思考与感悟”。写作时,要善于联想,以使主题升华,比如由黄色联想到

民族,由红色联想到梦想,由绿色联想到生态等。此方向的作文立意范围比较广,

每种颜色都可成为一个立意,但要注意立意的高度和写作的深度。

方向2:“人生因多彩而丰富,中国因多彩而美丽”,暗含的意思是,论个

体生命,还是国家社会,都需要多种色彩,以成绚烂。写作导向是:“作为青少

年的你”,希望能有怎样的人生,能为中国的建设作出怎样的贡献。写作时,要

把握好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比如,想要为人生增添金色,可以引申为让人生发

光;想要为中国增添红色,可以引申为传承革命精神,建设祖国等。内容上可以

选择多种颜色,每种颜色都要和自身的成长、祖国的发展相连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二十一年七月,越王又全部调动国内的士兵攻打吴国,正好碰上楚国派申包

胥到越国访问。越王就问申包胥说:“吴国可以攻打吗?”申包胥说:“我孤陋

寡闻而不懂得出谋划策,不能够用我来预测啊。”越王说:“吴国施行暴虐,破

坏我的国家,铲掉我祖宗的庙宇并将它们夷为平地。我想为祖宗求取上天的福佑,

只是现在兵车战马、武器铠甲、军队已经具备了,却还没有办法使用它们。我真

想听一下有关战争的事,用什么办法才行?”申包胥说:“我实在愚味无知弄不

清楚。”越王坚持问他,申包胥才说:“那吴国,是个善良的国家啊,在诸侯各

国都传颂着他们的贤德。我胆敢问一下大王凭什么和他们作战?”越王说:“在

我身边的人,我喝酒吃肉的时候从来没有不分给他们吃的;我吃饭不吃五味俱全

的菜肴,听音乐不听五音俱全的曲调。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申包胥说:“这

些做法好倒是好,但还不可以靠它去作战。”越王说:“越国之内的民众,我以

博大的爱心把他们当作子女来对待,以忠厚仁爱之心供养他们;我修改法令,放

宽刑罚;布施民众追求的东西,除去民众憎恶的东西;赞扬他们的善行,掩盖他们

的罪恶。希望凭借这些去作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