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1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2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3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4页
安徽省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册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试题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常”和“奇”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

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并对古代诸多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先秦到宋元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

受儒家中庸思维的影响,“奇”始终处在“常”的附庸地位,以一种亚文化的面目呈现。然而,到了晚明时

期,这一现象逐渐发生改观。

晚明奇观念的蜕变肇始于诗文领域,奇人李贽虽然提出了“‘出类而无益‘谓之‘奇不合于‘中庸'

谓之‘奇'”等相关命题,但更具其个人特色与新变意义的乃是他对于常奇地位、常奇关系的探讨。整体而

言,李贽主张以一种更为圆融的视角实现常奇之间的相互转化,由此也实现了常奇地位的基本平等。这种思

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因为淡化了常与奇背后的正统、异端内

涵,圣人、君子等概念在李贽那里不再具备天然的崇高性。

到了公安派,公安三袁与江盈科继承了李贽关于常奇观念、常奇关系的思考,将这一思想发展得更加细

密、更加体系化,并进一步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诸多领域中。在人格领域中,他们欣赏遗世独立的

宗教奇人、经世致用的豪杰之士、骨趣兼备的文人才士,但究其本质,这种欣赏都源于一种对这些人物独立

人格与超常才华的钦佩。竟陵派虽然也推崇奇人,但和公安派赋予奇人以狂者本色不同,竟陵派的奇人更多

具有一种狷者的特点。这表现在奇人在钟惺、谭元春的笔下往往具有严冷的性格底色、深细的性格特征、深

厚的道德修养与好古的学术追求,而奇人的生活环境也以幽静为主。

在晚明文言小说领域,由于许多著作大量记录神怪异事,这和传统“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传统观念

形成了一种矛盾与张力,为了消解这种文化压力,晚明文人对“奇”的生成与存在、“奇”的独特功能等进

行了颇成体系的言说。他们或将“奇”视作“常之变”或“理之变”的结果,或将“奇”视作偏于主观的感

觉性概念,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认为“奇”在这个世界上是普遍存在的,迂儒不能囿于自我的有限认知而对

未知未见之“奇”轻易加以否定。为了论证“奇”的言说合理性,晚明人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进行了诸多

富有新意的解释,这种解释并非一种“我注六经”式的客观训诂,而是一种渗透着强烈主观意图的“六经注

我”式的言说。整体而言,晚明文言小说之“奇”可以分为志怪之奇、野史之奇、博物之奇三大类,在对不

同类别之“奇”的分析评论中,晚明文人发掘出了“奇”的劝诫教化功能、“奇”的补史功能以及“奇”对

于“正味”的补充平衡功能。“奇”以“常”为体系确立了自我的存在位置,另一方面又以“常”为中心明

确了自我的价值与功能,由此在“奇”与“常”之间形成了一种辅助、互补的共生关系。

在晚明白话小说领域,出现了家喻户晓的明代小说“四大奇书”,而《水浒传》进入“四大奇书”这一

行列的曲折历程也透露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时候,人们将《水浒传》视作“奇书”其实

更多是一种戏谑之论,到了李贽、袁宏道那里,开始以“童心说”为依据将《水浒传》与一些传统的文化经

典相提并论,这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浒传》的文化地位,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这些异端文人进行自我

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说,“四大奇书”称号的确立,呈现出文化领域中俗文学的地位日益上移并逐渐

与传统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文化历程。

如果对诗文、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等领域中的“奇”观念进行一种高度的提炼与概括,不难发现

诸体文学中的“奇”依然存在着一种共通性。“奇人”往往想要和世俗世界中的凡夫俗子拉开距离,而“奇

书”也往往要同平庸凡俗的平平之作划清界限。无论是李贽、袁宏道对于“奇人”的论述,还是金圣叹对于

“才子奇书”的言说,都建立在文人独立人格、卓越才能、非凡才华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在诗文领域还是在文言小说、白话小说、戏曲领域,“奇”都以突破现有秩序为目标,但最终又

都回归到了“常”的路径上来。如公安派后期文学理论中的反思与转变,如竟陵派对于儒家道德与古代诗学

传统的强调与复归,如小说戏曲作家对于“常中出奇”观念教化意义的赋予等等,都体现出这一特征。一方

面,文人在求奇的过程中往往以异端、奇人自居,充分表现出自我和主流文人、主流文化的不同点与特殊性。

但另一方面,时间久了以后,他们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最大化,最终还是要回到主流的文化秩序中

来。最终,“奇”和“常”在激烈的碰撞、交锋之后,往往会形成一种相互妥协、相互平衡的微妙关系。

(摘编自陈刚《奇观念与晚明文学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贽提出的“‘出类而无益‘谓之‘奇’”等有关“奇”的内涵的相关命题,来源于佛教思想及阳明心学、

左派王学。

B.晚明文人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儒家传统观念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以论证有关“奇”言说的合理

性。

C.《水浒传》最终成为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之一,在其文化地位提升的过程中,李贽、袁宏道发挥了重要

作用。

D.李贽、袁宏道有关“奇人”的论述,金圣叹对于“才子奇书”的言说,可以表现出他们有超越普通之人、

平常之书的思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奇”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晚明奇观念的变化开始于诗文领域,是因为诗文在古代长期居于

文学样式的主体位置。

B.作为晚明“奇”观念转变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李贽所具有的文化姿态、思维方式在当时都显得与众不

同。

C.公安三袁、江盈科在继承前人有关观念、思考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文人人格、文学审美等领域,引领

了追求道德修养与古代学术的风尚。

D.晚明文人带着一种强烈的主观目的,将文言小说之“奇”分为志怪、野史、博物三大类型,并挖掘出“奇”

的多方面功能。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论“奇观念”的一项是(3分)

A.《西游记》既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同时又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

B.《封神演义》以真实历史支撑思想框架,创作的哪吒闹海、混元金斗等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

C.《百战奇略》从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一。

D.《牡丹亭》戏剧写了杜丽娘死后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的故事。

4.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奇”“常”时,涉及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论述较全面,还使用了引用、举例论证,增强

了论证的说服力。

B.文章在论述“公安派”与“竟陵派”对“奇人”的理解时,使用了对比论证,使表达的观点鲜明。

C.“虽然……但”“整体而言”“往往”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文章表述更准确。

D.文章在论述“奇观念与晚明文学”这一论题时,既着眼于古代,又适当结合当下文学现状,有针对性。

5.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常”与“奇”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请结合背后原

因作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石子船

沈从文

在名叫康村的河岸边停下了空篷船一只。

村中产石,把石块运到XX市去,这石便成为绅士们晚饭后散步的光滑的街道了。在街上,散步的人,

身穿柔软衣服,态度从容,然而是没有一种人能从这坚硬闪光的石路上,想到这街石的来处的。产石的康村,

每天总有若干较他种船只显得笨重的石子船泊岸。船到了,换了回票,就又动手装石子。

凡是来到这里的石子船,船上大致是这样人数:一个艄公,驶行时,管舵,船停了,守船,这是主人的

事。一个拦头,驶行时,照料前面碰头,用篙点,避开危险,下碇时,把锚推下水去,抵岸时,系缆绳,用

风致不同的式样打缆绳结。此外是散弟兄。散弟兄三个或五个,所做的事是收拾舱面一切,放篷时放篷,摇

橹时摇橹,船停到康村了,从山上运石子上船。一船的行动,生财的支配,皆为船主的事。至于散伙诸人,

只吃粗糙的饭,做枯燥的事,有了钱就赌博,在一点点数目上作着勇敢的牺牲,船开动了,为了抵地后可以

得一顿肉吃,就格外诚心地盼望早到,间或还做着极其可笑的梦,水面上风清月白时,忘了日晒雨淋的苦,

就唱着简单的歌,安慰着自己生活的凄凉而已。

这船在XX河上已走过六十余次了。因为契约的签订,所以这船也如其他人所有的石子船一样,船主不

能尽在时间耽误上担负权利的损失。船主的认真,把散伙生活更拘束成一种机械,然而这些无用的愚蠢的东

西,再机械一点有什么关系?究竟因为这样,XX市柏油石子路一天比一天多了。

这船如今是第六十四次到康村的岸边了。船抵了岸,那拦头的汉子就第一个跳上了岸,坐到树荫。其他

五个散伙也陆续上岸到树荫下坐定了。船上只余下艄公一人整理绳索。他曾从一个在警务处的服务人方面,

得到一种传闻,康村中有奇奇怪怪关于XX党的谣言。他平日没有看报,不知道康村这小地方为什么也有这

些人来。只是,几年来,船上辛苦所得,他用两个坛子装好,全存到一个老姑母处,他因为有这点钱,所以

变成“政府党”了。

那拦头水手是他的一个远亲,人太年轻了,他上了岸,因为快乐,这时正想爬到树上去。

“八牛,下来,我有话说。”

那小子只在树上吹哨子。

“哪样事?”他这样不高兴地问着。

“来!”这字近于压迫,显然命令。

八牛就乖乖地答应:“我来。”

他就下树,如一个猴子,快捷无比。

这时几个散伙已经把树荫下大青石板作为战场,开始在那里赌博了。船主只听到岸上一个散伙声音说

道:“……你真要做XX党了。”

又一个声音说:“……”

近来的撑船人知识是进步多了,别的是不可知的事,至于“XX党”名词,说得极其顺口。船主人从前

听到这声音,并不动心,好像是这些名词与自己无关系。然而近来,并且又到了据说已经有了XX党的康村,

而且自己是正感到无法处置自己历年攒积下来的一点钱的时节,这些话,自然不免有点惊心动魄了。他就提

着一个名叫喜保的名字,说是不许赌钱,快点到山上厂里去看看,得把票领来,明早好装石子上船。

喜保人如其名,有一个于世无侮的脸,同时有一个在各种事情工作上皆不缺少兴味的心。但当到把每一

次所支得的一点点工钱,全数倾到押宝的一事上去时,人就脾气稍稍不同,应当做的事也有不做的时候,而

且在懒惰之外见出一点反抗精神来了。

如今的喜保就正是输了。他正用着可笑的结舌,詈着另一个同伴,他听到船主说话,却全不理会。他手

边还有最后的五十文铜子一枚,捏在手心,预备作孤注一掷。船主知道这人是输了,说:“上厂里去,把你

钱留到口袋里一会儿,不算罪过!”

被差遣的人呢,头也不回,仿佛全心注意到宝上。这样一来,主人对于这船伙感到有点革命意味的空气

了。八牛这时站在这船主身边了。

“大舅,什么事?”

他本来有话想同八牛说,因为喊喜保不应,心里更乱,说不出什么话了。他望到八牛的脸,望了一会,

一句话不说,就又胡乱把船篷绳打了一结。

树荫下的喜保,这时节,最后一枚铜子又送掉了,大声地骂作赌具的那个白铜制钱。他不再在那群里呆,

走上跳板回到船的前舱了。

船主望到这孩子,知道是铜钱输光了,他感到好笑,像很快活。

“你运气不行不听菩萨的签上话,该输。”

喜保一面摸火镰敲火,一面从船沿走到后艄来。

八牛问他,“光了么?”

“罄罄干,光打光,一一老板借我点钱,好扳本。”

(有删改)

文本二:

沈从文14岁入地方行伍,当过卫兵、文件收发员等。20岁的时候,独自到北京寻找发展,有一段时间

生活极度困难,深刻体会到了下层社会的生活。

善良而宽宏的作家才能写出温暖的作品。沈从文写下层社会的日常人生,同时期老舍也写下层社会的日

常人生,两人都是伟大作家,但老舍的眼光是批判的眼光,而沈从文以温和的心境表现人物。

中华民族是苦难的民族,因为苦难,其政治情结就浓,所以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说,伟大

的文学作品既要关注现实,又要追问人的本身。沈从文经见得多,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

黑暗,培养了“安忍静虑”的定力。

他的经历使他具备了作家的要素。

(摘编自《贾平凹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讲课稿》)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村的石头成为城市里坚硬闪光的石路,态度从容的绅士们在上面散步,他们却并不关心石头的来历,

从中可见阶层间的隔阂。

B.文章对散弟兄在船上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描述,使我们看到社会底层人民思想麻木的一面。

C.文中写八牛“如一个猴子,快捷无比”,船主人正是看重他行动敏捷,让他做了船上能够独当一面的拦头。

D.作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小说将喜保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得鲜活灵动,既对各种事情不缺少兴味却又时

而慵懒。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XX市柏油石子路一天比一天多了”“你真要做XX党了”等从侧面表现了故事发生的社会大背景。

B.作者在文中对喜保赌钱的有关情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通过大量的正面描写,表现出对当时社会中

喜保这样“嗜赌成性”的人的厌恶与批判。

C.从石子船抵岸后,散弟兄间的人物对话及艄公的心理可以看出,时局的变化在他们的心里激起了波澜。

D.该篇小说与《边城》有相似之处,如都借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表现普通船夫的生活,反映了特定历

史年代社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引人深思。

8.文本一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

9.文本二中,贾平凹说沈从文具备了“作家的要素”,请结合《石子船》对此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净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

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

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

下始。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

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材料二: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

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

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画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

而王莽卒移汉祚。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

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①,

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

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

使天眷其德。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

而欲以鸟鸟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节选自方孝孺《深虑论》)

【注】①几:事变发生前出现的细微苗头。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离战国而王回天下同其道目不易同其政回不改同是其所以取之同守之者闻无异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内,古人认为我国四面环海,称国内为海内,与“名闻海内”中的“海内”含义相同。

B.休,在文中是“停止、完结”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感吾生之行休”中“休”的含义相同。

C.“可以相继而无变”中的“而”与《种树郭橐驼传》“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中“而”的用法不同。

D.“区区之智”中的“区区”与《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中“区区”一词的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吞并诸侯,统一天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得士人归顺,百姓拥戴,而国家安定的关键也

正在此。

B.秦始皇改周朝的分封制为郡县制,而汉从秦的灭亡中吸取教训,分封诸侯,但这些措施都无法避免国家

的灭亡。

C.文中将唐太宗、宋太祖治国与良医、良巫儿子的遭遇进行类比,表明君王分析国家乱亡原因时的思虑、

防范都不够周密。

D.古代圣人善于治理国家,其治理效果对后世子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认为他们的思虑是深远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译文:______

(2)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

译文:______

14.两则材料都对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请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少年行二首

王贞白

其一

游宴不知厌,杜陵狂少年巴

花时轻暖酒,春服薄装绵。

戏马上林苑,斗鸡寒食天。

鲁儒®甘被笑,对策鬓皤然⑧。

其二

弱冠投边急,驱兵夜渡河。

追奔铁马走,杀虏宝刀批④。

威静黑山路,气吞清海波。

常闻为突骑,天子赐长戈。

【注】①杜陵少年:泛指富贵人家子弟。②鲁儒:泛指儒家学说的信奉者、儒派学者。③皤然:头发斑白。

④批:损坏。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末两句用“鬓皤然”写出鲁儒的衰老,这与前面的杜陵少年形成了反差。

B.其二中的“投边急”“驱兵”“夜渡河”“追奔”等词语突出了边疆战事的危急紧张。

C.“天子赐长戈”与《燕歌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皇帝对战士重视、褒奖,预示战争的胜利。

D.两首诗歌塑造了截然不同的“少年”形象,也可体现出作者对二者不同的情感。

16.两首诗歌分别通过怎样的方法来塑造了什么样的少年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以“,"两句强调降生的时间,说自己“生得伟大”,像是肩负上苍

的使命来到人世。

(2)李密在《陈情表》中直接表明自己、祖母的年纪之后,顺势提出“,”,以此强调为国尽

忠的时间更长,进一步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

(3)古人常常感叹时光流逝之迅速,在古代诗词中就有借助比喻手法写时间流逝的句子,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小真是樟村唯一扎灯笼的人。她扎的灯笼,虫不蛀。4月,小真去怀玉山下的鸦山坞砍下茅竹,浸在河

水中泡半个月,又码在院子日晒雨淋两个月。雨水泡透了,又晒得竹青发白,清除了竹糖浆,纤维也软化了。

锯了竹兜、竹头,一根茅竹锯八节,一节竹筒劈两块,一块分两片。竹片压在大腿上去竹黄,蔑刀对着竹青,

咬一下,又咬一下,锋口吃了进去,腕部向上翻转,刀口上翘,啪的一声,竹青和竹黄剥离,竹黄做竹片,

竹青做竹丝。灯笼安装在木板上,木板两头钻孔,用木闩连接另一块木板,如木桥。灯遂称桥灯。

樟村是玉山县西部大镇,盛产罗纹砚石,乡民四散全国。初唐以来,樟村年年正月抬桥灯,闹元宵。①

元宵日,下午三点,我到了樟村。街上熙熙攘攘,各家店铺屋檐下挂着红灯笼。②游了街,朝拜了社庙,夜

擦黑了。夜又黑又浓,满天星斗。③在村广场,桥灯如一条火龙在跃腾。领灯人吼一声:转灯了。砰砰砰,

三眼铳响彻云霄。咚咚咚,啖呐再次朝天。小真领着龙头,舞了起来。广场边的居民楼上,挤满了赏灯人。

俯瞰下去,广场已成了灯海。④

灯,众多的灯,会让人动容。噢,那不是灯,那是满天星斗。小真是灯火阑珊的那个人。

18.“这令我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

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19.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答: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跑步作为一种全球普及的运动,因其简便性和具有显著的健康益处而①o在众多跑步爱好者中,

关于晨跑和夜跑哪个更好一直未有定论。

实际上,晨跑和夜跑各有其独特的优势。

晨跑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迅速唤醒身体,为一整天注入活力。早上起来,全身肌肉和器官都还在放松

状态,A此时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以唤醒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发生。同时,早上起来,体内的糖类经过一

夜的代谢,正处于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的锻炼,身体会消耗脂肪来补充能量,有助于减脂瘦身。②

o由于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肌肉僵硬、心血管系统也不在状态,这时进行充分的热身尤为重要。热

身运动可以包括轻松的步行、慢跑以及针对大肌肉群的动态拉伸等。

B夜跑对白天忙碌的人来说,是放松身心、减轻一天压力。晚上,身体已经完全活跃,肌肉和关节不再

那么僵硬,这也有助于进行更有强度的训练。晚上跑步时特别需要注意环境、光线和安全问题,必要时可佩

戴反光条等跑步装备。

晨跑和夜跑各有优势,关键在于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作出选择。跑步③,更是一种提

升生活质量的好习惯。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6分)

答:______

21.下列句子中的“休息”和“由于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中的“休息”,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官吏少做一些恶,有利于人民的休息。”

B.深夜,妈妈看到小明屋里的灯还亮着,关切地说:“这么晚了,还没休息?”

C.在远足拉练中,同学们热情高涨,但当我们走累时,也要适当休息。

D.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22.文中画波浪线的A、B处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中所论述的“常”和“奇”看似是一对简单的概念,却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具有

重要的价值意义。“常”意味着合乎常理、合乎逻辑,代表着主流文化或思想;“奇”既特立独行、不同流俗,

也出类拔萃。“常”与“奇”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皖豫名校联盟&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年5月3日至4日高三联考

语文•答案

(「4题,6~7题,11~12题,15题,18题,21题,每小题3分)

1.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A项,“……相关命题,来源于……”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来源于佛教,另

一方面来源于阳明心学和左派王学”。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A.“是因为诗文在古代长期居于文学样式的主体位置”,此推断于文无据。C.“引领了追求道德

修养与古代学术的风尚”错误,原文中“深厚的道德修养与好古的学术追求”是竞陵派的特点。D.文中并

未说明是晚明文人对文言小说进行三大类型的分类的;”带着一种强烈的主观目的,将文言小说……”逻辑

关系错误,文中只是在对“子不语怪力乱神”进行富有新意的解释时提到了“渗透着强烈主观意图的‘六经

注我’式的言说”。

3.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分析文章论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文中“奇观念”代表的是不同于“常”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心飞又向,“奇”以突破现有秩

序为目标,在文学中表现为“奇人”“奇事”等等,C项不具备题干中“奇观念”的特点。

4.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的能力。

思路点拨“又适当结合当下文学现状,有针对性”错误,文章没有结合当下文学现状对“奇”进行分析。

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答案①先秦到宋元时期,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常”基本居于主导地位,“奇”作为附庸,处于次要地

位。②到了晚明时期,李贽等文人对“奇”观念的思考、讨论,促进了“奇”地位的提升,甚至在某些领域

能在与主流文化的对话中分庭抗礼。③后来晚明文人发现要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还要回到主流文化秩序之

中,此时“奇”与“常”形成互相妥协、相互平衡的状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

亦可酌情给分)

6.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正是看重他行动敏捷,让他做了船上能够独当一面的拦头”无中生有。

7.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思路点拨文章并不是“表现出对当时社会中喜保这样‘嗜赌成性’的人的厌恶与批判”,只是体现出作者

对当时动荡社会中的底层百姓的关注。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特色的能力。

答案①具有地方特色。如“哪样事”“罄磬干,光打光”等语句,颇具地方语言特色,且通俗易懂。②多

用短句,简练精确。如“用篙点,避开危险,下碇时,把锚推下水去,抵岸时,系缆绳”等语句,用语精练,

干净利落。(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若答“语言朴实”“善用修辞”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作品内容的能力。

答案①写下层社会的日常人生。《石子船》以采石船上的人为写作对象,反映了下层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

状况。②关注现实社会中的苦难。《石子船》描写了艄公、散伙、八牛等下层社会人物的生活,流露出对现

实社会中苦难生活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温和的心境”。③关注时局变化。《石子船》通过艄公藏钱、人们口

中的“XX党”等,表现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生存危机。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在社会剧变下“安忍

静虑”的定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答案BDF(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词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D项,两个“区区”微不足道”。

12.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君王分析国家乱亡原因时的思虑、防范都不够周密”错,文中说“其于治乱存亡之几,

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可见作者认为他们对国家乱亡原因的分析是细致、周密的。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答案(1)如今秦始皇面向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关键词“南面”“王”

“是”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2)因此他的子孙后代中,即使有极为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上天却终究不忍心让他们的国家立

即灭亡。(关键词“不肖”“卒”“遽”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14.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答案①材料一认为:秦始皇怀有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个人智慧,脱离百姓,抛弃仁政王道,残暴苛

刻。②材料二认为:秦始皇治国谋划的只是人事因素,缺乏深谋远虑,不知道积累真诚,用大德感动上天。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灭了周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享有四海。天下的士人闻风归附。为什么会像这样呢?

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

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

秦始皇面向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

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能否)保住威权,稳定功业,安定、危败的根本因素

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

权成,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秦脱离了战国到统一

天下。.它的政治思想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假使秦王能够

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

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材料二:

泰朝兴起,剿灭诸侯,统一天下。秦始皇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正

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

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嫡子以外的子弟为诸侯,认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使

刘氏统治世代继承下去,不生变乱,然而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

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成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可

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

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时期的方法势维老师王,便收回各地将帅的兵权,哪料想子

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

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

大概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

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

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因此他的子孙后代中,即使有极为愚笨不贤良足以使

国家灭亡的,上天却终究不忍心让他们的国家立即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o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

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上天会如此

安排吗?

15.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思路点拨C项,“天子非常赐颜色”出自高适的《燕歌行》,诗中由于主帅骄惰轻敌,战争最后是失败了。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

答案①第一首主要通过典型的行为描写,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