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2024届中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_第1页
初中历史2024届中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_第2页
初中历史2024届中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_第3页
初中历史2024届中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_第4页
初中历史2024届中考复习中国古代史必背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考点一】元谋人、北京人

01.元谋人

距今时间:约170万年

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生产生活: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02.北京人

距今时间:约70万一20万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生产生活: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发现意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考点二】原始农业/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良渚遗址/陶寺遗址

01.原始农业

兴起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影响: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02.河姆渡居民

距今时间:约7000年

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长江流域)

生产工具:以骨耙最为典型

农业: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手工业:会制作陶器

房屋:干栏式建筑

03.半坡居民

距今时间:约6000年

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

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还制造骨器、角器等

农业:种植粟,饲养家畜,捕鱼打猎

手工业:制作陶器、乐器、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04.良渚遗址

距今时间:5300—4300年

发现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长江下游)

发展状况:出土精美玉器;出现祭坛、大型水利工程;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价值: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05.陶寺遗址

距今时间:4300—4000年

发现地点:山西省襄汾东北(黄河中游)

发展状况:

出土玉钺、龙盘等礼器,小件青铜器,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出现大型墓葬、观象台

价值:表明当时的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考点三】炎帝、黄帝的传说

01.炎黄联盟

概况: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阪泉之战后一一炎黄部落结成联盟

1

涿鹿之战后一一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影响: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0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

炎帝传说(农业、手工业、商业)

①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传说(衣食住行)

①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

②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黄帝的妻子嫖(LE)祖会堞丝,擅长纺织。

03.拜祭炎帝、黄帝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

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04.尧舜禹的禅让

标准:贤德

产生方式:民主推举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01.夏

起止时间:公元前2070年一约公元前1600年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制度变化: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都城:阳城

02.商

起止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殷:水患和政治动乱

灭亡:武王伐纣(牧野之战)

03.西周

起止时间:公元前1046年一公元前771年

都城:镐京

亡国之君:周幽王

04.兴亡规律

国家实行仁政、德政,得民心而兴盛

暴君暴政,失民心而衰亡。

【考点二】西周的分封制

01.夏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对象:宗亲和功臣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义务:

①政治上定期觐见;

②经济上进献贡物;

③军事上服从周王调兵。

诸侯权利:

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再分封。

2

作用:

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维持了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分散了国家权力,为以后的诸侯争战埋下了祸根。

【考点三】甲骨文

01.含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02.价值

①记载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②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③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④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03.汉字与书写载体的演变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演变见下图:

04.认识

①书写载体越来越轻便,体现了我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②汉字呈现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我国文字发展一脉相承,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③书写载体和汉字的演变都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促进了教育与书法艺术的发展。

【考点四】青铜器

01.兴盛

商周时期

02.特点

规模大;品种多;用途广;工艺精美

03.用途及功能

用于饮食、祭祀、军事等;

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04.代表作品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利霞及铭文三星堆青铜面具

3

【考点五】春秋争霸

01.背景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军事:诸侯之间战争不断。

02.概况

时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著名战役: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03.作用

积极: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消极: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

【考点六】战国七雄

01.时间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02.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03.战争特点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04.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一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一增兵减灶、因势利导

长平之战一纸上谈兵

【考点七】春秋战而时期的社会变化

01.春秋战国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时期,见下图: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

经济深耕细作和耕地面积扩大,土地私有制出现与发

展;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经济繁荣

中原华夏族在与周边民族长期交往与斗争中,

民族关系

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华夏认同的观念

4

【考点八】商鞅变法

01.背景

经济: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世袭特权,并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军事:各诸侯国统治者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02.概况

时间:公元前356年

支持者:秦孝公

主持者:商鞅

03.内容及影响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行政制度产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生深远影响

政治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役、徭役来源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实际上承认土地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私有,建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对由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影响最大

经济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

除徭役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发展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

军事打击了旧贵族,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土地

04.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05.历史作用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国富兵强),

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06.成功原因

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③变法措施执行坚决、全面彻底

④取信于民,变法内容深入人心。

【考点九】都江堰

01.时间

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

02.人物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03.地理位置见下图

5

04.影响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推动了秦国经济的发展。

②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③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5.体现的智慧

选址科学,因地制宜

设计巧妙,符合规律

功能多样,因势而造

【考点十】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0L老子

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经典;《老子》《道德经》

思想主张: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哲学上认为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朴素辩证法思想),人们应顺

应自然

02.孔子

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经典:《论语》

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一一“仁”

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

教育上,创办私学,提出一系列教育教学理念

文化上,编修经籍

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有重要影响

他提出的一些社会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6

在世界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

03.百家争鸣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学派、代表及思想主张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礼治

道家: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建立中央集权专制

统治

04.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

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考点一】秦朝的建立、巩固与灭亡

01.秦朝的建立

统一: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商鞅变法;秦王嬴政招募人才;人民渴望统一。

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02.秦朝的巩固

政治:

①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口,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政权机构:中央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统领,最后的

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③地方行政制度: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免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文字:统一文字为小篆

民族关系:修筑长城(西起临洗,东到辽东),北击匈奴

交通:统一车轨,开凿灵渠。

意义: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03.秦朝的灭亡

原因:

秦的暴政(赋役沉重;刑罚残酷;文化专制;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虽以失败告终,但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

项羽、刘邦起义: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约法三章)

【考点二】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01.西汉建立

概况: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02.休养生息政策

7

背景:汉初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

内容:“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结果: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03.文景之治

政策:

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国库充盈。

04.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上: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重视发展农业生

产,重视兴修水利。

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董仲舒)、兴办太学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三】东汉的建立/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01.东汉的建立

概况: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

光武帝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0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概况(见下图)

皇帝早逝]——>[幼主继位,太后临朝]----►[外哦专权,君权旁落

[宦官专权,把持朝政]——[诛杀外戚.夺取君权]——[皇帝长大:依靠宦官)

影响:皇权衰弱,朝政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考点四】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01.炎黄联盟

西域的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西域。

概况: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H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

①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②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③为开辟“丝绸之路口”奠定了基础。

张骞的精神:

①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②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③崇尚气节、不辱使命的精神。

02.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古罗马)

8

丝绸之路示意图

作用:

①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

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②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双方的繁荣、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考点五】两汉的科技文化

01.造纸术

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影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书法艺术的进步,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02.医学

张仲景

著作:《伤寒杂病论》

医学理论

①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了“治未病口”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②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体系,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地位: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

①东汉末年名医

②擅长针灸、汤药,发明了“麻沸散”,用于进行各种手术

③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03.史学

概况:《史记》,作者司马迁编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

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史学价值:开创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史学价值),无韵之离骚(文学价值)。”

班固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学价值)

04.宗教

佛教

产生: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

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

道教

产生时间:东汉末年

创立者: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

9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考点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01.官渡之战

时间:公元200年

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02.赤壁之战

时间:公元208年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03.三国鼎立

【考点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

01.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阶段特征:

多个政权的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02.人口南迁

游牧民族迁往中原:

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内迁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原因:八王之乱

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03.江南地区的开发

10

原因:

自然因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经济: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政治:统治者的重视

社会: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人民:广大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与辛勤劳作

表现:

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发展,多种经营

手工业:快速进步

商业:城市商业繁荣,海外贸易远超前代

意义: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方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01.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民族交融

目的:用文治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内容:

①迁都洛阳

②汉化措施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

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02.民族交融

表现:

①内迁各族与汉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互相学习、接受。

②十六国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④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汉族人民的喜爱。

⑤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

趋于和缓。

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

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四】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文化

01.《齐民要术》

作者.贾思勰

内容:东柒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02.祖冲之

成就:

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数学著作:《缀术》

03.书法

钟繇(独创楷书书法)、胡昭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04.石窟艺术

11

云冈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龙门石窟北魏《帝后礼佛图》(局部)

特色:

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

巧的雕刻艺术品。

五、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考点一】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大运河/

科举取士制度

0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建立: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

统一:589年,隋灭陈。

统一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灭亡时间:618年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02.大运河

时间:605年起,隋炀帝下令开凿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邢沟、江南河

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影响:

①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加重了百姓劳役和赋税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灭亡。

03.科举取士制度

选官标准的变化:

发展历程:

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12

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时,以才学选官

宋朝时,提高进士地位

明清时,八股取士

清末,1905年,科举制正式废除

影响:

积极:

①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此后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约1300年;

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

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④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

①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控制和禁锢思想的工具;

②存在学用脱节,不注重实际的弊端;

③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土,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新思想的萌发。

【考点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兴盛的原因

0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措施:

政治: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

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用人:虚心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对外交往: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

02.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措施:

①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④用人上,重用贤能,重视官吏考核。

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

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03.唐朝兴盛的原因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能,励精图治。

经济: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政策:实行开放和兼容并包的对外政策,文化双向交流。

前代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隋朝

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考点三】盛唐气象

01.经济繁荣

农业:垦田面积扩大,农业技术不断改进,发明推广曲辕犁和筒车,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13

手工业:纺织业(蜀锦)、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造船业发达。

商业:

商业繁荣,坊市分明;

长安城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城市布局严整。

02.民族交融

与西域:

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与吐蕃:

和亲一一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

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会盟:“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见证。

03.开放的社会风气

风气:开放

表现:昂扬进取、积极向上、刚健豪迈

04.文学艺术

唐诗:

李白,诗仙、浪漫主义;

杜甫,诗圣,现实主义;

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书法:

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绘画:

阎立本,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考点四】中外文化交流

01.与日本

①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

②日本效仿唐朝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③鉴真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02.与天竺

①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②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03.特点

①海陆并举;

②交往国家众多;

③官方与民间交往兼具;

④经济文化双向交流。

【考点五】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五代十国

01.安史之乱

①时间:755—763年

②发动者:安禄山、史思明

③影响:

使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口,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02.唐朝灭亡

灭亡原因: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14

03.五代十国

特点:

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

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六、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考点一】

北宋的政治/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

01.北宋的政治

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新形势:

①武将专权;

②地方藩镇割据;

③民族政权并立。

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地方上兵将分离

政治:

①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同时,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经济: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02.重文轻武政策

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

①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

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

①削弱军队战斗力;

②冗官冗员,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增加财政支出,加重人民负担。

03.王安石变法

背景:

①政治上,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边疆战事中屡战屡败,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③官僚机构和军队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

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措施:

①经济上,推行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②军事上,实行保甲法。

15

结果:

①收到一些成效,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②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后来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考点二】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01.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

战争:宋辽海州之战;宋夏战争

和平:宋辽漫渊之盟;宋夏议和,边境贸易兴旺。

02.金与北宋、辽的关系

1125年,金灭辽;H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耻)

03.南宋和金的关系

战争:金南下攻宋,岳飞抗金

和平: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送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考点三】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01.农业

发展原因:

①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②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

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表现:

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秧马,复种技术);

②南方水稻种植面积增长,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

区,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③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由南向北推进。

02.手工业

①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口已有比较

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②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口,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

制瓷业中心;

③造船业,广州口、泉州和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南宋海船配有指南针。

03.商业

出现很多商业城市,如开封、杭州;

出现早市和夜市,空间上突破了坊市界限

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一一草市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考点四】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01.原因

前代基础:东晋以来对江南地区的开发。

自然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环境: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人口迁移:北民南迁,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政策因素: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如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农作物品种。

16

人民努力: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作。

02.历程

魏晋南北朝(出现南移趋势)一唐代中期(开始南移)一南宋(南移完成)

03.表现

①农业上,“苏湖熟,天下足”

②手工业上,制瓷中心、丝织业中心、造船业中心都在南方

③商业上,南方出现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港口多在南方

④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考点五】元朝的建立及统治

0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元军攻陷临安,

铁木真(成吉思汗)蒙古灭忽必烈改定都于南宋灭亡灭南宋残部,

统一蒙古西夏蒙古灭金国号为元达里(文天祥抗元)全国统一

----1-------1----1-----1----1------1--------1--

1206年1227年1234年1271年1272年1276年1279年

02.元朝疆域

03.元朝的民族交融

表现:

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己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③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一回族。

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17

04.中央集权制度

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对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奠定了今天中

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基础。

05.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北庭都元帅府辽阳行省

(今新疆)(东北)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西藏)(今台湾)

【考点六】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

0L概况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02.市民生活

背景: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概况:

①最为繁华的大相国寺

②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一一瓦子

③专供演出的圈子一一勾栏

④杂剧形成并发展

18

03.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考点七】宋词和元曲

01.宋词

代表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02.元曲

①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②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考点八】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01.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02.指南针

背景:

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概况:

①最为繁华的大相国寺

②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一一瓦子

③专供演出的圈子一一勾栏

④杂剧形成并发展

03.火药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04.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推动了世界

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印刷术:经济省时,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欧洲只有上

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指南针:为郑和下西洋及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05.宋元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政治:

宋元时期,社会相对安定;

宋代实现局部统一;

元朝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经济: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使各族文化共同发展。

对外交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有利于我国文化外传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前朝基础:宋元科技文化由隋唐发展而来,基础雄厚。

人民创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考点九】发达的中外交通

01.表现

陆路:

①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②宋朝驿站比较发达。

海路:

①宋朝,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②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02.影响

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19

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考点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皇权的强化/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01.明朝的建立和皇权的强化

建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02.明朝皇权的强化

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口,设立“三司”,分散行省权力;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中央:

①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口,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②为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监察制度: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锦衣卫口;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

目和爪牙。

思想: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03.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背景:

明末,政治腐败严重,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赋,民众不堪重负,阶级矛盾尖锐。

概况:

①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口”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

的拥护;

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攻破北京城,明王朝被推翻。

【考点二】明朝经济的发展

01.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02.手工业

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03.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出现了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考点三】郑和下西洋

01.目的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②“示中国富强”

③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02.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到达地区: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03.特点

规模('、历时长、次数多、航行范围广。

04.影响

20

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考点四】戚继光抗倭

01.背景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同时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中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02.概况

明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

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此后,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03.评价

①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②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保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考点五】清朝的建立/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0L清朝的建立

①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②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③明朝灭亡后,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山海关)击败李自成;

④清朝统治者以北京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02.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康熙帝平定了准唯尔部叛乱

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北接

设置伊犁将军西伯利亚雅克萨之战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中俄《尼布楚条约》

朝东北至黑龙江以

西北至巴

北的外兴安岭

勒喀什池

疆和库页岛

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

家西南达喜东南到台湾

马拉雅山脉及其附属岛屿

固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南至南海诸岛

【考点六】清朝前期的兴盛/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闭关锁国政策

01.清朝前期的兴盛

经济发展:

21

农业: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

的种植有了较大发展。

手工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

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商业网;形成工商业市镇;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

晋商、徽商等。

02.人口增长

①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②人口快速增长导致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03.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①官场腐败;

②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军备废弛;

③嘉庆以后出现财政危机;

④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04.闭关锁国政策

背景: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

国进行经济交流。

②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概括:

①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②清朝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对外通商口岸。

③1757年,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

经营对外贸易。

影响:

积极: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消极: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考点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01.军机处的设立

概述:

①雍正年间设立,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