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广陵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广陵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广陵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广陵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陵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八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班级开展了“漫步古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审读开场白】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佳作如林。爱国诗篇让人热泪盈眶(),田园山水让人心旷神怡,jiǎo()洁的明月寄托怅wǎng()思乡情怀,凌寒的梅花彰显君子坚贞品格……

诗歌是我们心灵的栖身()之所。鉴赏诗歌,吟诵诗歌,能让我们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陶冶性情,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吧!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热泪盈眶__________②jiǎo_____洁③怅wǎng_____④栖_______身之所

(2)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活动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第一组以“山水轻音”为题辑录古诗,发现洞庭湖在孟浩然笔下烟波浩渺,汹涌澎湃:“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而在刘禹锡的《望洞庭》中,却是“③”的风平浪静。第二组辑录“离愁别绪"类古诗,既有王勃克服空间阻隔,一扫离别愁云的“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也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⑥_____________,⑦"的不舍凝望。第三组选取的主题是“思念之情”,收录了表达思亲之情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收录了《子衿》中从时间角度表达对恋人思念的“⑧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二声情并茂诵古诗】

第四组同学要吟诵《蒹葭》,请选择最为恰当的一项为其配乐()

A.《忆故人》——感伤惆怅

B.《十面埋伏》——壮丽雄伟

C.《平沙落雁》——宁静悠扬

D.《高山流水》——清新明快

4.【活动三别出心裁品古诗】

小南和小宁在课内学习了《关雎》《蒹葭》,又研读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展开了一番讨论:

小南:学完《关雎》《蒹葭》,我了解到它们都运用了(1)_______手法。

小宁:这种手法在“信天游"中仍有保留,如《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小南: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小宁:好的。以《关雎》为例:(2)________。

小南:哦,我明白了。我还有一个疑问,《<诗经>第四》里有一句“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这种效果是怎样达到的呢?

小宁:这是因为《诗经》常常运用(3)_________的形式。你看这首《硕鼠》(原诗见下“资料链接”),它更换部分词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不仅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还强化和突出了(4)_____的情感和主题。

小南:太谢谢你了,小宁。以后我要多向你请教。

【资料链接】

《硕鼠》

硕鼠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②,莫我肯顾。逝③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④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①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者。②三岁贯女(rǔ):“女"同“汝”。侍奉你多年。③逝:同“誓"。④爰:乃,于是。⑤德:加恩,施惠。⑥直:一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报酬。⑦劳:慰劳。

5.【低碳春风,绿色未来】

【材料一】

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以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为目的,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举行。北京再度燃起奥林匹克圣火,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重信守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贯穿了筹办全过程。冬奥赛场吹出“低碳春风”,中国行动点亮“绿色未来”。

请按要求答题。

(1)文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

【材料二】

(2)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次点火创新。下面是对本届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的一段采访,请按要求答题。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材料补充完整,完成这次专访。

①总台央视记者曹岩:________

②张艺谋:我觉得最重要的规定动作就是主火炬和点火,表演是好坏,点火是成败。所以点火是最重要的规定动作,一开始就是我们创意的重中之重。那我们想体现新时代、体现现代才能体现新的感觉,想体现“一起向未来”这样的主题。首先是主火炬,主火炬是一朵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但是这一朵雪花是由90个参加国家的小雪花共同构建的,而且是在你眼前构建完成的,是在表演的环节中,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一个卧底一样,一次一次地出现,让你完全想不到,他们的主火炬早就亮相了,早就参加到构建环节中,早就向世界亮相了它的功能,一起向未来的理念,早就表现出来了,一直到最后。

③总台央视记者曹岩:除了最关键的主火炬,________,您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④张艺谋:从奥林匹克山底下(古奥林匹亚遗址)采集了圣火,远涉重洋送到中国,不能熄灭,然后在中国进行传递,最后一棒到了鸟巢,生生不息,它是一个象征,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已经延续百年。这次的点燃方式,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最后一棒进来以后,把它往上一放,它就是主火炬,就是做了这样的观念转换,就只是最后一棒,传递到今天,往上一放就可以了,不再点任何大火。那手持火炬的最后一棒,它的火苗很小,低碳环保,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⑤总台央视记者曹岩:有人说本届冬奥会最大的两个创新一个是主火炬,一个是点燃方式,这个创新是一百年历史上没有过的。您能谈一谈这两大创新的理念吗?

⑥导演张艺谋:我们用这两大创新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用这样的方式讲出中国故事,也向世界讲出我们共同的理念,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________。

(文字有删改)

二、阅读(58分)

(一)名著阅读(11分)

选文A】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节选自《经典常谈·第四》)

选文B】

《史记》,汉司马迁著。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节选自《经典常谈·第九》,有删改)

6.浏览本书的目录、序,指出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书编写顺序:按照传统的史、经、集、子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将文字学放在最前面。

B.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C.今之经典阅读较古学经典阅读有进步,但没有传诵的原因:未经整理,读起来难度大。

D.朱自清认为《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的原因:“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国学”有太笼统的毛病。

7.(1)结合选文A有关内容,说说《蒹葭》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2)阅读选文B,你是否发现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对于他写作《史记》有着很大的帮助?请你加以分析,并结合你的实际学习生活谈谈受到的启发。

(二)(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小题。

主人池前鹤

吴均

本自乘轩①者,为君阶下禽。

摧藏②多好貌,清唳③有奇音。

稻粱④惠既重,华池⑤遇亦深。

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⑥。

【注】①轩,即车。乘轩,事见《左传》:春秋时卫懿公喜养鹤,把鹤分成若干等级,上等之鹤有乘轩者。②摧藏,挫伤的意思。③清唳(1ì):指鹤鸣声。④稻粱:给鹤吃的饲料,比喻给人的俸禄。⑤华池:给鹤栖止的地方,比喻给人的官位。⑥江海心:指远大的志向。

8.诗歌通过写鹤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鹤的美好品质。

9.结合全诗,谈谈最后两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云阳洞北小港记

【清】赵垣①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蜃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累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③之址也。

峰之阳不数武④,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⑤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⑥,疾语疾应,哗然叫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⑦墓。其庙在港南小溜水桥上。

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⑧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⑨之酬耶?太息而返。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赵垣: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写此文时,中国正遭受到列强的侵略。②解箨(tuò):脱壳。③庆忌塔:塔名。④数武:古时三尺为“武"。数武,意为距离不远。⑤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⑥隐:疑为“应”,“小语小应"可理解为说话声音小回音就小。⑦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率军民拼死反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⑧报赛:祭祀。⑨勤事:尽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壁如玦池如镜如奁初启然

(2)阅读古文,理解词义可以借助不同方法,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文言词语方法解释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课内迁移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①_______

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查阅字典法:①白白地,徒然。②只,仅仅。③乃、竟。②义项_____(填序号)

遂徇崖而下,临水坐语境推测法:根据上下文推断③_______

各肖其人之声成语推断法:惟妙惟肖④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累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盘山。

(4)文章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出了小港村临水石壁一带景色_______的特点。

(5)阅读以下文段,结合内容说说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之酬耶?太息而返。

(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2022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回落。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材料二:

①2020年,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全球各地的冰原和冰川发生减少。2006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3.6毫米。2020年上半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达到了三百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还在持续上升。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会引起哪些后果呢?一是会令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不适合耕作,甚至引起饥荒。二是引起“水循环"变化,如山峰积雪减少,季节性河流径流发生重大改变。三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包括营养不良、空气污染以及疟疾等热带疾病的传播。四最为严重,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飓风加剧等。

材料三:

①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中国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另一方面,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亿吨。

②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排放的主体和减排重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售33.8万辆,同比增长78.9%,新能源货车销量稳步上升,增长翻倍。“十三五”以来,新能源城市公交、出租和城市物流配送汽车总数超过100万辆。

③不久前,中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卫星动态监测中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对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④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比较高,同时,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的新产业新技术正在大力发展。

材料四:

①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例如,随手关灯、回收废旧物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再如,调高空调温度,减少汽车的出行等,既节约了能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使所耗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材料五: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中和"就是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从而实现“零排放”。

B.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各地的冰原和冰川在减少,2006年至2015年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

C.在交通运输方面,我们只需要控制好公路运输方面的碳排放。

D.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节电、节水、节气、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来做到降低碳排放。

(2)班级开展了“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小南对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有些困惑,请根据以上资料,为他解惑。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列举了数据,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4)材料五是“全国低碳日”宣传画,请根据画面内容,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五)散文阅读(15分)

阅读《长城秋雨夕》,完成问题。

长城秋雨夕

贾宝泉

①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

②雨是今天的雨,长城是昨日的长城。

③北国深秋的雨,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亦如南国梅子黄时雨。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伞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者,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甲】十月的潇潇雨不曾邀来雷声,人们的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

④长城又称紫塞,长城外又称塞外。幼时夜读古典诗词,“塞外"的字眼时常让我触目惊心,拖两行细长的清泪,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落在线装书上,浸湿一片宣纸的黄土地,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倒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

⑤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远近的烽火台还在,东一座西一座结成抗风林。长城上依然有汉家兵将,头戴金盔身着铠甲不过并不出征,而是笑容可掬地为中外游客导游。

⑥秋雨越来越浓,转眼间就密似珠帘了,而游人反倒越来越多了。

⑦一朵又一朵的浓云依恋在长城垛口上,随着长城飘游到目力不到的远处。雨中看不远,但我推断得出,浓云下而一定是人;而云朵外,依旧足长城。

⑧长城外,【乙】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柿树和枫分别着一身淡黄、轻红。特别是枫,岁月年年云鬓样,秋雨不改旧时妆,云雾重了它是轻红,云消雾散它是深红,自甘寂寞地守在立者长城的山上,年年的云雾没有漂白了它,倒是它把云雾染红了。

⑨树间安谧的饮食的牛羊,有牧童吹着竹笛来往。他不用鞭,笛声依约是他流动的鞭。【丙】牛蹄下的草,绿得深,绿得重,发射翡翠的冷光,俯俯仰仰迎送旅人;草间的野花,虞美人们,波斯菊们,蓝鸽子花们,静静地编织一片云,翌晨挂在天上就是朝霞了:花下的蘑菇一柄柄都是白绸伞,我想,伞下一定有许多小甲虫躲雨,那些年长的甲虫们,一定会展开薄翼遮在小儿女们头上的。

⑩往往,举世瞩目的古迹,就是在深重的苦难中建造的。它要求建造者准备几百吨的血,几千吨的泪,几万吨的汗,不计其数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着一些人要倒下。往往,古迹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是出于一个并不繁复的设想,却在无意间为后世留下珍宝,进而为一个民族制作了图腾。

秋雨渐渐停了,云隙间透出蔚蓝的天光,湿重的云团躲进山谷里养神,轻纱似的云缕还留在长城上擦拭游人的履痕。夕阳已走到山村,它的光芒并不离开,依旧穿过云阵照着八达岭的群山,以及我足下、头上的长城。长城两侧的山峦上,最美的是枫,是柿树,一株枫树就是一个红火把,一株柿树就是一个黄火把,这千千万万的火把,把八达岭内外的长城烧得黄中透紫,有如一簇簇温度不等的火焰。长城是伸向云天的旗,枫是它的红缨;长城是万里关山上的万里路,云是它的驿站。

游人前方是云朵,云朵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长城的前方,还是云;云下,又是人……

长城望不断,长城的前方是长城。

长城赖以存身的,是我的——我们的黄土地。

12.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秋雨变化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人或事

秋雨点点滴滴①_____

秋雨越来越浓②_______

秋雨渐渐停了看到雨后长城上的游人和景色,想到长城赖以存身的黄土地

13.文章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从【甲】【乙】【丙】三处划线句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14.文章第④段写到与长城有关的历史,有何作用?

15.文章第一段写到,“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无限意”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意?

三、作文(63分)(含书写分3分)

16按要求写作

婉转悠扬的横笛声轻轻响起,“我"内心沉静而又陶醉;久别重逢的亲人们团坐炕头,“我”内心激动而又欢快;元气淋漓的后生们捶动腰鼓,“我"内心震撼而又灼热;悄怆幽邃的小石潭寂寥无人,“我”内心凄凉而又悲伤……

生活中,总有那声、那人、那事、那景……在不经意间撩拨你的心弦,让你怦然心动。

请以“心动"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八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班级开展了“漫步古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审读开场白】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佳作如林。爱国诗篇让人热泪盈眶(),田园山水让人心旷神怡,jiǎo()洁的明月寄托怅wǎng()思乡情怀,凌寒的梅花彰显君子坚贞品格……

诗歌是我们心灵的栖身()之所。鉴赏诗歌,吟诵诗歌,能让我们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陶冶性情,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吧!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热泪盈眶__________②jiǎo_____洁③怅wǎng_____④栖_______身之所

(2)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1)①.kuàng②.皎③.惘④.qī

(2)将“鉴赏诗歌"和“吟诵诗歌”调换位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

热泪盈眶:rèlèiyíngkuàng,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皎洁:jiǎojié,意思是(月光)明亮洁白、清白。

怅惘:chàngwǎng,惆怅迷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表达一种内心状态。

栖身之所:qīshēn,意思是暂住的地方。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画线句语序不当,应将“鉴赏诗歌"和“吟诵诗歌”调换位置。

2.【活动一分门别类辑古诗】

第一组以“山水轻音"为题辑录古诗,发现洞庭湖在孟浩然笔下烟波浩渺,汹涌澎湃:“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而在刘禹锡的《望洞庭》中,却是“③"的风平浪静。第二组辑录“离愁别绪”类古诗,既有王勃克服空间阻隔,一扫离别愁云的“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也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⑥_____________,⑦”的不舍凝望。第三组选取的主题是“思念之情”,收录了表达思亲之情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收录了《子衿》中从时间角度表达对恋人思念的“⑧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气蒸云梦泽②.波撼岳阳城③.潭面无风镜未磨④.海内存知己⑤.天涯若比邻⑥.孤帆远影碧空尽⑦.唯见长江天际流⑧.一日不见⑨.如三月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蒸、撼、潭、磨、涯。

3.【活动二声情并茂诵古诗】

第四组同学要吟诵《蒹葭》,请选择最为恰当的一项为其配乐()

A.《忆故人》——感伤惆怅

B.《十面埋伏》——壮丽雄伟

C.《平沙落雁》——宁静悠扬

D.《高山流水》——清新明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赏析。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感伤惆怅的心情,因此配乐要“感伤惆怅”。

故选A。

4.【活动三别出心裁品古诗】

小南和小宁在课内学习了《关雎》《蒹葭》,又研读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展开了一番讨论:

小南:学完《关雎》《蒹葭》,我了解到它们都运用了(1)_______手法。

小宁:这种手法在“信天游"中仍有保留,如《回延安》中的“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小南: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呢?你能给我讲讲吗?

小宁:好的。以《关雎》为例:(2)________。

小南:哦,我明白了。我还有一个疑问,《<诗经>第四》里有一句“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这种效果是怎样达到的呢?

小宁:这是因为《诗经》常常运用(3)_________的形式。你看这首《硕鼠》(原诗见下“资料链接”),它更换部分词语,反复吟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不仅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还强化和突出了(4)_____的情感和主题。

小南:太谢谢你了,小宁。以后我要多向你请教。

【资料链接】

《硕鼠》

硕鼠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②,莫我肯顾。逝③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④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①硕鼠:大老鼠。一说田鼠。这里用来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者。②三岁贯女(rǔ):“女"同“汝”。侍奉你多年。③逝:同“誓"。④爰:乃,于是。⑤德:加恩,施惠。⑥直:一说“当读为职,职亦所也”。一说同“值”,报酬。⑦劳:慰劳。

【答案】①.比兴②.开篇即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③.重章叠句④.揭露和批判统治者贪婪狠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表达技巧。

(1)(2)根据提示,结合《经典常谈》中的《<诗经>第四》可知,《诗经》多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即直陈其事;比,即比喻;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在诗篇发端的叫兴……比兴虽都是曲折成义,但兴在发端,往往关系全诗,比较更重要些……”可知,《关雎》《蒹葭》都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如《关雎》,开篇即运用比兴手法,以关雎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

(3)(4)重章叠句就是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它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资料链接《硕鼠》一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形式抒发情感,采用更换关键词语的方式深化主题。重章的开头都是运用比的手法:“硕鼠硕鼠”,重章中的重言蕴含着对危害人的大老鼠极大的厌憎。接着,作者用命令的口吻、愤慨的语气写道:“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首章由硕鼠的性贪而食黍,第二章因食黍不足而食麦,到第三章食麦未足而食苗,层层逼进,连未成熟的庄稼竟也吞食了。"运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使得气氛越来越浓烈感情越来越激越,不仅深刻有力地揭示剥削者贪婪、残暴的本质,还充分表现农民对剥削阶级的深恶痛绝的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

5.【低碳春风,绿色未来】

【材料一】

每年的4月22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以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为目的,并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我国首都北京国家体育馆(鸟巢)举行。北京再度燃起奥林匹克圣火,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重信守诺:“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贯穿了筹办全过程。冬奥赛场吹出“低碳春风”,中国行动点亮“绿色未来”。

请按要求答题。

(1)文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

【材料二】

(2)以“不点火"代替“点燃”,以“微火"取代熊熊燃烧的大火,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实现了奥运历史上的一次点火创新。下面是对本届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的一段采访,请按要求答题。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材料补充完整,完成这次专访。

①总台央视记者曹岩:________

②张艺谋:我觉得最重要的规定动作就是主火炬和点火,表演是好坏,点火是成败。所以点火是最重要的规定动作,一开始就是我们创意的重中之重。那我们想体现新时代、体现现代才能体现新的感觉,想体现“一起向未来”这样的主题。首先是主火炬,主火炬是一朵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但是这一朵雪花是由90个参加国家的小雪花共同构建的,而且是在你眼前构建完成的,是在表演的环节中,一开始就存在的,就像一个卧底一样,一次一次地出现,让你完全想不到,他们的主火炬早就亮相了,早就参加到构建环节中,早就向世界亮相了它的功能,一起向未来的理念,早就表现出来了,一直到最后。

③总台央视记者曹岩:除了最关键的主火炬,________,您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④张艺谋:从奥林匹克山底下(古奥林匹亚遗址)采集了圣火,远涉重洋送到中国,不能熄灭,然后在中国进行传递,最后一棒到了鸟巢,生生不息,它是一个象征,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象征,已经延续百年。这次的点燃方式,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最后一棒进来以后,把它往上一放,它就是主火炬,就是做了这样的观念转换,就只是最后一棒,传递到今天,往上一放就可以了,不再点任何大火。那手持火炬的最后一棒,它的火苗很小,低碳环保,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⑤总台央视记者曹岩:有人说本届冬奥会最大的两个创新一个是主火炬,一个是点燃方式,这个创新是一百年历史上没有过的。您能谈一谈这两大创新的理念吗?

⑥导演张艺谋:我们用这两大创新向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用这样的方式讲出中国故事,也向世界讲出我们共同的理念,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一个共同体,________。

(文字有删改)

【答案】(1)旨在提高民众对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或:以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为目的。

(2)①.那么您在这几个规定动作上,这次是怎么考虑的?②.除了最关键的主火炬,点火方式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您又是如何考虑的呢?③.我们爱护环境,低碳环保。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文段中划线句子“旨在以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为目的"语病是句式杂糅,“旨在”和“以……为目的"杂糅,应去掉“旨在”或“以……为目的”,因此修改后的句子是:旨在提高民众对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或:以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意识为目的。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采访词。

①空:根据②段张艺谋的回答“我觉得最重要的规定动作就是主火炬和点火”“所以点火是最重要的规定动作"可知,这里主要讲述的是规定动作上,因此这里可填:那么您在这几个规定动作上,这次是怎么考虑的;

②空:根据④段张艺谋的回答“这次的点燃方式,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最后一棒进来以后,把它往上一放,它就是主火炬,就是做了这样的观念转换,就只是最后一棒……”可知,这里主要讲述的是点火方式,因此这里可填:点火方式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

③空:根据⑤段“有人说本届冬奥会最大的两个创新一个是主火炬,一个是点燃方式,这个创新是一百年历史上没有过的。您能谈一谈这两大创新的理念吗"的提问,结合②段“那我们想体现新时代、体现现代才能体现新的感觉,想体现‘一起向未来’这样的主题”④段“那手持火炬的最后一棒,它的火苗很小,低碳环保,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可知,这里主要讲述的是共同体和环保的创作理念,因此这里可填:我们爱护环境,低碳环保。

二、阅读(58分)

(一)名著阅读(11分)

【选文A】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节选自《经典常谈·第四》)

【选文B】

《史记》,汉司马迁著。他是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小时候在本乡只帮人家耕耕田放放牛玩儿。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才将他带到京师(今西安)读书。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处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节选自《经典常谈·第九》,有删改)

6.浏览本书的目录、序,指出下列各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书编写顺序:按照传统的史、经、集、子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将文字学放在最前面。

B.读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C.今之经典阅读较古学经典阅读有进步,但没有传诵的原因:未经整理,读起来难度大。

D.朱自清认为《经典常谈》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的原因:“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国学"有太笼统的毛病。

7.(1)结合选文A的有关内容,说说《蒹葭》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2)阅读选文B,你是否发现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对于他写作《史记》有着很大的帮助?请你加以分析,并结合你的实际学习生活谈谈受到的启发。

【答案】6.A7.(1)选文说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蒹葭》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三章句式相同,重叠或复沓,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全诗表达了主人公从上游到下游,不畏艰险的一再追寻,几度求索,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司马迁二十岁左右开始到处游历,足迹遍天下,但他不是简单的游玩,而是有目的地搜集史料,并且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对他后来写作《史记》有着重要意义。(启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基础。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增加自己实践的机会,不能只拘泥于书本知识,还要能走向社会,多观察,多思考,多方面积累见闻,增长自己的才干。毕竟,实践出真知。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A.有误,本书编写顺序: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先后顺序编写,并且按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而非“按照传统的史、经、集、子的先后顺序编写,并将文字学放在最前面"。

故选A。

【7题详解】

(1)本题考查拓展迁移。

根据【选文A】“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可知,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阅读《蒹葭》可知,全诗三章,每章八句,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通过反复咏唱,再现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及阅读启示。

第一问:

根据【选文B】“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当时的‘大汉帝国’,除了朝鲜、河西(今宁夏一带)、岭南几个新开郡外,他都走到了。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但也有些是因公去的。他搜得了多少写的史料,没有明文,不能知道。可是他却看到了好些古代的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些都是活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可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二十岁左右开始到处游历,足迹遍天下,但他不是简单的游玩,而是有目的地搜集史料,并且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

根据【选文B】“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可知,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对他后来写作《史记》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问: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启示即可。

示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我们应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锻炼我们的才干,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以便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小题。

主人池前鹤

吴均

本自乘轩①者,为君阶下禽。

摧藏②多好貌,清唳③有奇音。

稻粱④惠既重,华池⑤遇亦深。

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⑥。

【注】①轩,即车。乘轩,事见《左传》:春秋时卫懿公喜养鹤,把鹤分成若干等级,上等之鹤有乘轩者。②摧藏,挫伤的意思。③清唳(1ì):指鹤鸣声。④稻粱:给鹤吃的饲料,比喻给人的俸禄。⑤华池:给鹤栖止的地方,比喻给人的官位。⑥江海心:指远大的志向。

8.诗歌通过写鹤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鹤的美好品质。

9.结合全诗,谈谈最后两句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8.①.好貌②.(有)奇音

9.最后两句直接表明心志,谓自己为何安心栖息于池前,安心为“阶下禽”,并非无遨游江海的雄心,而是因为念及恩遇,不忍离去。表达对知遇者的感念之情。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颔联“摧藏多好貌,清唳有奇音”意思是:虽然屈居下位,但其形貌美好、鸣叫之声清澈嘹亮。具体描写鹤之作为阶下禽的形态及才干。谓其虽然屈居下位,栖息于池前一小天地,但其形貌美好、鸣叫之声清澈嘹亮,仍然引人注目。两句为并列对,互相对照,表现出鹤的高尚品格。

据此分析可知,用鹤“好貌"奇音”表现鹤的美好品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怀恩未忍去,非无江海心"意为:因为心怀恩遇,不忍离去,并非无遨游江海的雄心。这两句直接亮明了心志,自己也想去遨游江海,但是因为感恩主人的恩遇,所以才不忍离去,栖息于主人池前,安为成为主人的“阶下禽”。这两句所写,物(鹤)与“我"已完全融为一体。既点明诗人之所寄寓,又与开篇相呼应,既更现了鹤对知遇者的感念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于鹤所受不公平待遇所持的态度。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10.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云阳洞北小港记

【清】赵垣①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蜃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累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③之址也。

峰之阳不数武④,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⑤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⑥,疾语疾应,哗然叫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⑦墓。其庙在港南小溜水桥上。

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⑧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⑨之酬耶?太息而返。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释】①赵垣:清朝道光年间进士,写此文时,中国正遭受到列强的侵略。②解箨(tuò):脱壳。③庆忌塔:塔名。④数武:古时三尺为“武”。数武,意为距离不远。⑤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⑥隐:疑为“应”,“小语小应”可理解为说话声音小回音就小。⑦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率军民拼死反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⑧报赛:祭祀。⑨勤事:尽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壁如玦池如镜如奁初启然

(2)阅读古文,理解词义可以借助不同方法,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文言词语方法解释

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课内迁移法: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①_______

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查阅字典法:①白白地,徒然。②只,仅仅。③乃、竟。②义项_____(填序号)

遂徇崖而下,临水坐语境推测法:根据上下文推断③_______

各肖其人之声成语推断法:惟妙惟肖④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累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盘山。

(4)文章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角度写出了小港村临水石壁一带景色_______的特点。

(5)阅读以下文段,结合内容说说它们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之酬耶?太息而返。

(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

【答案】(1)壁如玦/池如镜/如奁初启然

(2)①.向北②.②③.靠近④.相似

(3)石头堆叠在上面,好像一副棋局的样子,俗名叫做棋盘山。

(4)①.视觉②.听觉③.高峻空旷

(5)《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发了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节奏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石壁就好像是半环形的佩玉,池子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如同梳妆的镜匣刚刚打开一样。故停顿为:壁如玦/池如镜/如奁初启然。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从云阳洞洞口往北行走四十步。北:向北;

②句意:今天看上去已是山高水深。徒:只,仅仅。故选②;

③句意:于沿着山崖爬下去,靠近水边坐下来。临:靠近;

④句意:各自像某个人的声音。肖:相似。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

若:好像;然:……的样子。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文章第③段分别从视觉“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和听觉“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角度写出了小港景色高峻、空旷的特点。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坐潭上,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可知,《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根据“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奔走”可知,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发了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感慨。

【点睛】参考译文:

从云阳洞洞口往北行走四十步,便见到了小港,小港上面花草树木丛生,树萌低垂阴凉。沿着小港往西看,(只见)竹子做的篱笆倒映在水里,古老的房屋参差错落。当时刚刚下过稀疏的雨,新生的竹笋脱去外壳;蔷薇花开得正盛,人的声音传不出来。只听见山中鸟雀呼唤,草中青蛙不断鸣叫。

村落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的石峰就像一口大钟覆盖。石头堆叠在上面,好像一副棋局的样子,俗名叫做棋盘山。这山峰走概就是庆忌塔的旧址吧。

山峰的北面没有几步远,往下看只见悬崖高耸,石壁围绕着水池,石壁就好像是半环形的佩玉,池子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如同梳妆的镜匣刚刚打开一样。于是沿着山崖爬下去,靠近水边坐下来。刚刚坐下,忽然听到有声音从石壁里发出,各自像某个人的声音。一起游玩的人都感到很惊讶。才知道陆士云记录的细小的话语细细地隐藏起来甜,很快的话语得到很快的回应,太声喧哗喊叫,应答的声音漫山遍野,此情此景,冷人感到惊疑不已,那些话语像真的一样。随着山势往东折返,就是小港的北面。一座隆起的土山是金胜、祝威的坟墓,他们的庙宇在小港南面小溜水的桥边。

唉,往年浴血奋战的地方,今天看上去已是山高水深,只留下了这丛林里的神庙,供后人奔走祭祀了。村野老人和孩童,他们也知道尽职尽力实现愿望啊。叹息着返回。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

1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2022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落实‘双碳’行动,共建美丽家园”。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碳达峰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上,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然后逐渐回落。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材料二:

①2020年,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报告指出,由于气候变化,全球各地的冰原和冰川发生减少。2006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3.6毫米。2020年上半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达到了三百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还在持续上升。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会引起哪些后果呢?一是会令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土壤肥力下降,不适合耕作,甚至引起饥荒。二是引起“水循环”变化,如山峰积雪减少,季节性河流径流发生重大改变。三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包括营养不良、空气污染以及疟疾等热带疾病的传播。四最为严重,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飓风加剧等。

材料三:

①能源结构调整,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近年来,中国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另一方面,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鼓励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亿吨。

②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排放的主体和减排重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售33.8万辆,同比增长78.9%,新能源货车销量稳步上升,增长翻倍。“十三五"以来,新能源城市公交、出租和城市物流配送汽车总数超过100万辆。

③不久前,中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卫星动态监测中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对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④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比较高,同时,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低碳的新产业新技术正在大力发展。

材料四:

①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例如,随手关灯、回收废旧物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再如,调高空调温度,减少汽车的出行等,既节约了能源,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使所耗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材料五: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碳中和”就是让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达到平衡,从而实现“零排放"。

B.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各地的冰原和冰川在减少,2006年至2015年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

C.在交通运输方面,我们只需要控制好公路运输方面碳排放。

D.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节电、节水、节气、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来做到降低碳排放。

(2)班级开展了“倡导低碳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小南对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有些困惑,请根据以上资料,为他解惑。

(3)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列举了数据,请简要说说其作用。

(4)材料五是“全国低碳日"宣传画,请根据画面内容,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案】(1)C(2)倡导低碳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地球生态平衡,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通过节能减排、多乘坐公共交通、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等方式,可以减少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材料二列举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数据,如海平面上升速度、温室气体浓度等,旨在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影响。材料三列举了中国在能源方面的一些数据,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新能源汽车销量等,旨在说明中国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努力。

(4)示例一: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示例二:倡导绿色低碳,享受优质生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C.有误,材料三中提到“公路运输是交通运输排放的主体和减排重点”,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需要控制公路运输方面的碳排放。交通运输排放包括多种交通方式,如铁路、水路、航空等,因此仅仅控制公路运输的碳排放是不足够的。选项C的说法过于绝对,忽略了其他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问题,因此是不正确的。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内容。这些材料主要涉及低碳生活的概念、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能源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以及低碳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等方面。接下来,我们要确定题目的核心要求,即解答小南对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的困惑。因此,我们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倡导低碳生活的主要原因和意义。在提炼原因和意义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以及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低碳生活对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低碳生活方式对个人和社会的好处,如提高环保意识、节约资源、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等。

示例:倡导低碳生活的核心目的在于减少人类对环境的损害,维护地球生态的平衡,并且这一行动还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观念与节约意识。通过诸如节能减排、增加公共交通使用率以及推广新能源汽车等具体举措,我们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量,进而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结合“2006年至2015年,平均每年全球海平面上升至少3.6毫米。2020年上半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达到了三百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并且还在持续上升"可知,材料二列举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些数据,如海平面上升速度、温室气体浓度等,旨在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影响。结合“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6亿吨”“2022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售33.8万辆……新能源城市公交、出租和城市物流配送汽车总数超过100万辆"可知,材料三列举了中国在能源方面的一些数据,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新能源汽车销量等,旨在说明中国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努力。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题目要求根据“全国低碳日”的宣传画内容来拟写一条宣传标语。宣传画展示的是一片绿色的树叶,上面有两只轮子,在路上行走。这个画面直观地传达了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因此,在拟写宣传标语时,应围绕这一主题,强调绿色出行的重要性,倡导公众积极参与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

示例:绿叶轻步,低碳华夏;中华新风,绿色出行。

(五)散文阅读(15分)

阅读《长城秋雨夕》,完成问题。

长城秋雨夕

贾宝泉

①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

②雨是今天的雨,长城是昨日的长城。

③北国深秋的雨,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温柔缠绵亦如南国梅子黄时雨。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伞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者,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甲】十月的潇潇雨不曾邀来雷声,人们的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

④长城又称紫塞,长城外又称塞外。幼时夜读古典诗词,“塞外"的字眼时常让我触目惊心,拖两行细长的清泪,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落在线装书上,浸湿一片宣纸的黄土地,为筑长城的流民,为哭倒长城的孟姜,更为去国怀乡的戍边将士。

⑤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远近的烽火台还在,东一座西一座结成抗风林。长城上依然有汉家兵将,头戴金盔身着铠甲不过并不出征,而是笑容可掬地为中外游客导游。

⑥秋雨越来越浓,转眼间就密似珠帘了,而游人反倒越来越多了。

⑦一朵又一朵的浓云依恋在长城垛口上,随着长城飘游到目力不到的远处。雨中看不远,但我推断得出,浓云下而一定是人;而云朵外,依旧足长城。

⑧长城外,【乙】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柿树和枫分别着一身淡黄、轻红。特别是枫,岁月年年云鬓样,秋雨不改旧时妆,云雾重了它是轻红,云消雾散它是深红,自甘寂寞地守在立者长城的山上,年年的云雾没有漂白了它,倒是它把云雾染红了。

⑨树间安谧的饮食的牛羊,有牧童吹着竹笛来往。他不用鞭,笛声依约是他流动的鞭。【丙】牛蹄下的草,绿得深,绿得重,发射翡翠的冷光,俯俯仰仰迎送旅人;草间的野花,虞美人们,波斯菊们,蓝鸽子花们,静静地编织一片云,翌晨挂在天上就是朝霞了:花下的蘑菇一柄柄都是白绸伞,我想,伞下一定有许多小甲虫躲雨,那些年长的甲虫们,一定会展开薄翼遮在小儿女们头上的。

⑩往往,举世瞩目的古迹,就是在深重的苦难中建造的。它要求建造者准备几百吨的血,几千吨的泪,几万吨的汗,不计其数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着一些人要倒下。往往,古迹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是出于一个并不繁复的设想,却在无意间为后世留下珍宝,进而为一个民族制作了图腾。

秋雨渐渐停了,云隙间透出蔚蓝的天光,湿重的云团躲进山谷里养神,轻纱似的云缕还留在长城上擦拭游人的履痕。夕阳已走到山村,它的光芒并不离开,依旧穿过云阵照着八达岭的群山,以及我足下、头上的长城。长城两侧的山峦上,最美的是枫,是柿树,一株枫树就是一个红火把,一株柿树就是一个黄火把,这千千万万的火把,把八达岭内外的长城烧得黄中透紫,有如一簇簇温度不等的火焰。长城是伸向云天的旗,枫是它的红缨;长城是万里关山上的万里路,云是它的驿站。

游人前方是云朵,云朵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而云朵外,依旧是长城;长城的前方,还是云;云下,又是人……

长城望不断,长城的前方是长城。

长城赖以存身的,是我的——我们的黄土地。

12.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表格。

秋雨变化看到的景象和想到的人或事

秋雨点点滴滴①_____

秋雨越来越浓②_______

秋雨渐渐停了看到雨后长城上的游人和景色,想到长城赖以存身的黄土地

13.文章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从【甲】【乙】【丙】三处划线句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14.文章第④段写到与长城有关的历史,有何作用?

15.文章第一段写到,“雨中登长城,秋风萧瑟无限意"。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无限意”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意?

【答案】12.①.看到了长城上下雨中伞、伞下游人,联想到自己幼时夜读古典诗词(或长城相关的故事、或长城相关的人物或长城相关的诗词等)。②.看到雨中长城外边的景色,想到筑长城的人(或筑长城的苦难或到长城游览的人等)。

13.乙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挺起胸脯"雨中浴”“湿头发"练舞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中白桦的挺拔高耸,美人松的姿态优美,表达了作者登长城的喜悦及对自然景物赞美与热爱之情。

14.说明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长城在古代常与痛苦、悲伤、离情相联系,与下文写今天长城给人们带来的是快乐、幸福形成对比,突出了对今日幸福生活的赞美。

15.①雨中登临长城,引发对了长城有关历史的感怀,抒发了对修筑长城而失去生命百姓和戍守长城将士的同情;②感悟到长城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图腾,抒发了对长城设计者,建造者的崇敬之情;③欣赏到长城内外的美景,抒发了对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④作者把长城作为历史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象征,表现了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筛选。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在文段中找到相应语句,并总结作答。

根据题干“秋雨点点滴滴"提示可知,第一个空缺处应该围绕第③到⑤段的内容回答。根据文章第③段“雨催开伞的花,红的,绿的,黄的,叫不上颜色的,八达岭的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便蔚成伞的花圃;伞下面是人,黄皮肤的,白皮肤的,黑皮肤的,棕色皮肤的,都来了,都来到这长城之上、长城之下一起笑着,嚷着,用手指点者,谁也不肯让心神稍歇”可知,本段写的是作者看到了长城上雨中的一朵朵伞以及各国的游人。根据第④段“时夜读古典诗词,“塞外"的字眼时常让我触目惊心,拖两行细长的清泪”及第⑤段“不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不再是‘将军白发征夫泪’,不再是‘胡儿眼泪双双落’"可知,这两段写的是由眼前景联想到的自己读到的古诗词。

根据题干“秋雨越来越浓”提示可知,第二个空缺处应该围绕第⑦到段内容回答。根据第⑦段“一朵又一朵的浓云依恋在长城垛口上,随着长城飘游到目力不到的远处"、第⑧段“长城外,高挑的白桦挺起胸脯做着雨中浴,绰约的美人松虽然给秋雨淋湿了头发,依旧练着舞功。柿树和枫分别着一身淡黄、轻红”、第⑨段“树间安谧的饮食的牛羊,有牧童吹着竹笛来往。他不用鞭,笛声依约是他流动的鞭。牛蹄下的草,绿得深,绿得重,发射翡翠的冷光,俯俯仰仰迎送旅人;草间的野花,虞美人们,波斯菊们,蓝鸽子花们,静静地编织一片云,翌晨挂在天上就是朝霞了"及第段“秋雨渐渐停了,云隙间透出蔚蓝的天光,湿重的云团躲进山谷里养神,轻纱似的云缕还留在长城上擦拭游人的履痕。夕阳已走到山村,它的光芒并不离开,依旧穿过云阵照着八达岭的群山”可知,这里写的是作者看到的雨中长城外的美丽景色。根据文章第⑩段“它要求建造者准备几百吨的血,几千吨的泪,几万吨的汗,不计其数的生命。它的挺立,意味着一些人要倒下。往往,古迹的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是出于一个并不繁复的设想,却在无意间为后世留下珍宝"及第段“长城的前方,还是云;云下,又是人……”可知,这里写的是作者由眼前景联想到的建造长城的人。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通过阅读[甲]句,根据其中的“邀来"笑语便是轻奏的雷鸣”等词句可知,本句将雨拟人化,同时将人们的笑语比作了雷鸣,这里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览长城的人之多,从侧面体现了长城的繁华热闹。

通过阅读[乙]句可知,本句所描写的对象是“白桦"美人松”,通过运用“挺起胸脯"练着舞功”等词语,赋予了白桦及美人松人的情态,通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它们美丽挺拔的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