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和平街第一中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和平街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
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14分)
近日,北京的许多公园有了新变化:围栏少了,入口多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美景。学校开展了相关研学活动,同学们完成了研学日志,请你修改完善。
【情景概述】
以前,许多公园的入口位置偏僻(pì),道路狭窄,游人进出不便。现在,随处都可入园。市民纷至沓来,或欣赏美景,或休闲健身,别有一番韵(yùn)味。老师也带领同学们来这里研学,共享天伦之乐。
拾级而上,到达公园高处。凭(píng)栏远眺,温榆河波斓不惊;俯瞰脚下,高树低树俯仰生姿。鸟儿在树上栖(xī)息,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这一切,宛如一幅写意画,又似一曲交响乐。
围栏拆除后,“无界公园"将自然风景融入了城市。
1.文段中标注的四个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僻(pì)B.韵(yùn)C.凭(píng)D.栖(xī)
2.文段中四个画线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斓不惊B.此起彼伏C.宛如D.融入
3.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B.天伦之乐C.拾级而上D.俯仰生姿
【现象分析】
①关于建成无界公园,让市民亲近自然的美好需求得到了满足。公园更透气,风景零距离。拆墙透绿,拆除的是物理隔断,联通的是现代生活与自然风光。②北京的这一做法,体现了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创新。这也对市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公园的美不仅在于风光,还在于人文。④入园赏景时,我们也要爱护公园的各种公共设施。
4.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活动感言】
研学归来,美不胜收的公园的美景,令人回味。黄得赛金的高粱菊,一朵挨着一朵挤在一起;粉似彩霞的牵牛花,随风摇曳,像一个小喇叭正吹奏着;金黄的小蜜蜂,在花丛间飞来飞去,贪婪的采集着花粉;鹤发童颜的老大爷、老奶奶,在平坦的空地上打着拳①跳着舞②公园是健康、宜居北京的一处缩影,是健身和陶冶性情的好去处。它见证的不仅是人们健康锻炼的生活,更是人们文明素养意识的提升。有这样一句友情提示“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③,不然我们就是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
5.小茗同学对文中①②处的标点符号拿不定主意,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A.顿号、句号B.顿号、逗号C.逗号、句号D.逗号、分号
6.请结合语境,用上“只有"才”两个词语,为③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封面配图】
7.近日,北京的许多公园有了新变化:围栏少了,入口多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美景。学校开展了相关研学活动,同学们为研学日志封面选了两张配图,你认为哪一张更合适?请简要阐明理由。
【答案】1.D2.A3.B4.A5.C
6.只有提升文明素养(环保)意识,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环境)。(意对即可)
7.示例:我认为图一更合适。理由:研学地点为公园,图一中树林、小路的场景比较符合公园的特点。而图二连绵起伏的山峦的场景与公园不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D.栖(xī)息——qī;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A.波澜状阔——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多用于人。在文段中用来描述市民接连不断地来到公园,是恰当的。
B.天伦之乐:形容家庭和睦、亲人团聚的欢乐场景。在文段中用于描述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公园研学的场景,显然是不合适的。
C.拾级而上:形容人逐步攀登台阶或山路的情景。在文段中用于描述人们登上公园高处的情景,是恰当的。
D.俯仰生姿:形容高矮错落有致,无论俯视还是仰视都能看到美丽的姿态。在文段中用来描述公园中树木的姿态,是贴切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A.该句语病为:成分残缺。删去“关于”,改为:建成无界公园,让市民亲近自然的美好需求得到了满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首先,我们来看①处。这里描述的是老大爷和老奶奶在公园中的活动——“打着拳”和“跳着舞"。这两个活动都是并列的,用来共同描述老大爷和老奶奶在公园中的生活状态。由于这两个动作是并列的,且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句子或独立的句子成分,因此这里应该使用逗号来分隔,以保持句子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接着,我们看②处。这里描述的是公园作为健康、宜居北京的一处缩影,并指出它是健身和陶冶性情的好去处。这个句子已经完整表达了一个意思,即公园对于人们生活和健康的重要性。因此,在描述完这一点之后,应该使用句号来结束这个句子。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首先,根据语境,我们知道③处需要填写的句子应该与前文的“友情提示”相呼应,强调保护环境、文明游览的重要性。这个提示旨在提醒游客在游览公园时,不要带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时也不留下任何垃圾或破坏公园环境的痕迹。其次,题目要求使用“只有"和“才”这两个词语来补写句子。这两个词语构成的逻辑结构强调了某种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即只有满足了某个条件,才能达到某个结果。
示例: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到不随意采摘,不破坏公园的生态平衡,才能确保公园的美景得以长久保持,不然我们就是毁灭自己美好家园的罪魁祸首。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题干要求同学们为公园的研学日志封面选择一张更合适的配图,并简要阐明理由。这要求同学们能够结合公园的特点和研学活动的主题,对两张配图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出更贴切的一张。在答题时,同学们应首先明确公园的一般特征,如绿化环境、休闲设施等,再结合研学活动的目的,如亲近自然、观察生态等,对两张图片进行逐一分析。分析时,应关注图片中的元素是否与公园环境和研学主题相符,并阐述选择的理由。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张图片(图一)。这张图片展示了一片树林和小路的场景,给人一种宁静、自然的感觉。这种场景与公园的环境特点相契合,因为公园通常都拥有绿树成荫、小径通幽的景观。此外,这种场景也符合研学活动的主题,即亲近自然、体验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情况,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张图片(图二)。这张图片展示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给人一种壮丽、宏伟的感觉。虽然这种场景也很美丽,但它与公园的环境特点并不相符。公园通常是城市中的一片绿洲,以绿化、休闲为主要功能,而山峦则更多地出现在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中。因此,这张图片虽然美丽,但并不适合作为公园研学活动日志的封面。
综上所述,第一张图片(图一)更适合作为北京公园研学活动日志的封面。
示例:我认为第一张图更合适。图中绿意盎然的树木和蜿蜒的小径,完美展现了公园的宁静与和谐。这与我们研学活动的主题——探索自然之美、感受生态之韵——高度契合,因此更适合作为封面配图。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默写(7分)
8.在研学的间隙,同学们一起商讨“古诗苑漫步"的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参与。
小琪: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在河之洲,_______,君子好逑。"等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做成诗词小灯笼,会有典雅氛围。
小涵: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题在书签上,寄给上学期转学的同学,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小彤:将“______,落英缤纷"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等名句,配上同学们拍的风景照,贴在走廊上,供同学们赏读。
【答案】①.关关雎鸠②.窈窕淑女③.海内存知己④.天涯若比邻⑤.芳草鲜美⑥.蒙络摇缀⑦.参差披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雎鸠、窈窕、淑、涯、缀、拂"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5分)
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前两句点明时间、环境,描绘了一幅_______①,烘托了男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②_________之情。诗中的“伊人”既可理解为“心上人(爱情)”,还可理解为__________。(填一个即可)
10.请你依据《蒹葭》的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写一段话,教给同学们一种快速背诵本诗的方法。
【答案】9.①.萧瑟冷落秋景图②.惆怅③.理想(友情、真理、事业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10.示例:《蒹葭》采用重章叠句,即三章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反复咏叹,三章内容上仅更换了五组字词,在背诵时依据内容替换一下就很容易记住了。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一二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为: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据此可知,前两句点明时间、环境,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秋景图。烘托出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失望惆怅之情。
三空,“伊人"指那个人;这个人。今多指女性,常指“那个人”;有时也指意中人,还可理解为友情、真理、事业、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10题详解】
本题考直诗歌的拓展延伸。
此诗采用重章叠句,三章重叠,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内容上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首两句以蒹葭起兴,展现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以下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故在背诵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替换-些字词即可,据此概括即可。
示例:《蒹葭》采用重章叠句,章的意思内容相似,只是更替了一些词语,同学们背诵时,只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替换一些关键字词,注意不要混淆,即可轻松背出诗。
(三)(8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i,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节选自苏轼《和桃花源诗序》)
【注】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②寿:长寿。③五味:日常调味品。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但微颔之B.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
C.无论魏晋虽我之死D.来此绝境屋舍俨然
12.对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表明这里有好的收成,种植业、养殖业很发达,吃穿不用愁,与黑暗现实形成了对比。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理解:这句话暗示了桃源人不希望有外来人破坏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为渔人出桃源而“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C.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表明作者对桃花源的存在是持怀疑态度的的。
13.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1.D12.B
13.示例一: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示例二: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不足:不值得(古),缺点(今)/但:只(古),但是(今);
B.交通:交错相通(古),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今)/妻子:妻子儿女(古),男子的配偶(今);
C.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古),不论、不管(今)/虽:即使(古),虽然(今);
D.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古),没有出路的困境(今)/屋舍:房屋(古今)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辨析。
B.有误,这句话暗示了桃源人不希望有外来人破坏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为渔人出桃源而“诣太守”埋下伏笔。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筛选信息,找准原句回答。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便是最堪寻味之笔。对《桃花源记》有明确表达看法,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示例: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的意义。
【点睛】参考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香甜,住了三十多家人,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吃盐和醋,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常,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吧?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而已。
三、名著阅读(共6分)
14.为方便同学们借阅,班级图书管理员为《经典常谈》标注了四个标签。其中标注错误的一项是()
A.启蒙读物B.国学入门C.历史评论D.白话典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C.有误,《经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是一部很好的国学启蒙读物,而且这本书最初的目的是要做初中生的古典文化普及,所以作者采用白话文来重述,兼以“导读"的形式,希望可以启发一般人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所以,其语言风格并不像常见的学术文章那么枯燥、艰涩,反而采取一种说故事、聊天式的闲话风进行古典文化导读,也可称为是一部白话典范,这本书不是历史评论;
故选C。
15.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主要有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四种情形。请你结合《经典常谈》具体内容,谈谈你进行选择性阅读的经验。
【答案】示例:阅读《经典常谈》,我先通过阅读目录了解全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性阅读。因为课本中有《〈诗经〉二首》,我对《〈诗经〉第四》这一章节感兴趣,就选择它进行精读。读后知道,原来诗的源头是歌谣,先民通过歌谣来诉说心情,通过重叠来增强歌谣的节奏,后来这些歌谣被记录整理,成为《诗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运用。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在国民党机关编写教材的朱自清在著名学者杨振声的鼓励下于1942年创作这本书,旨在教会中学生读经典,这无疑是中学生的福音。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本书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选择性阅读概括起来,主要有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四种情形,围绕这四种方式结合具体内容来论述,注意表达得体,语句通顺,言之有理。
示例一:兴趣选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很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经典常谈》中的《诗经》《楚辞》《史记》《汉书》等章节进行阅读。这些章节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根据自己的疑问选择阅读相关章节。例如,我对《论语》中的“仁”的概念感到困惑,于是我选择了《经典常谈》中的《论语》章节进行阅读。朱自清先生在该章节中对“仁"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让我对“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示例三:目的选择。我阅读《经典常谈》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我选择了书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章节进行阅读,如《说文解字》《周易》《礼记》等。这些章节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示例四:方法选择。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我会采用精读的方法,仔细品味和思考;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我会采用略读的方法,快速浏览和了解。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1年到2017年,北京市先后实施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和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工程。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17万亩,在平原地区形成万亩以上的大片森林23处,千亩以上绿色版块210处,栽下的新林面积相当于110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大小。初步建成了以大面积森林为基底、大型生态廊道为骨架、九大楔形绿地为支撑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
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新一轮工程计划将新增森林湿地100万亩,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本着“无界森林、宜居城市"的理念,新一轮工程将造林绿化建设与山、水、原、城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①的规划愿景。
【材料二】
北京建立了全面、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完备的法治系统、系统性的环保规划、严苛的地方排放标准、强而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北京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在过去20年间,北京市范围内建立了1000多个空气监测站,对PM2.5在内的6种污染气体进行监测,并实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向公众告知。
其次,北京市商用、民用供电供暖结构优化,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能源消耗中,超99%为电力、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城镇地区已告别“烧煤取暖”。
北京还把高排放机动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在2012年起施行的“国五"排放标准,以及高补助刺激下的新能源车推广政策,汽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PM2.5明显减少。
【材料三】
2018年北京新建28处城市休闲公园,并在东城、西城、海淀等区新建了20处具有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还建设了121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这些绿地和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紧邻居民区,为附近百姓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让市民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非常方便。
午后暖阳下,西城区东福寿里口袋公园中,胡同里的老人们围坐在古色古香的亭廊下闲话家常,周围绿植环绕。胡同居民李健说,过去胡同里到处私搭乱建,到了夏天蚊子还特多,让人“闹心”,后来经过整治,胡同面貌焕然一新。福寿里口袋公园是北京近年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
通过多元增绿、见缝插绿和精准建绿,市民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城市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
16.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入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城乡林茂鸟语、浅山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
B.①城乡林茂鸟语、平原蓝绿交融、浅山层林尽染
C.①浅山层林尽染、城乡林茂鸟语、平原蓝绿交融
D.①浅山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林茂鸟语
17.阅读【材料二】的图文,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8.请你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明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表现。
【答案】16.D17.北京空气质量的提升源于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和一系列减排措施。
18.要点:森林覆盖率增加,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生态改善(居住环境改善)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顺序。顺序能否调换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句子内容本身运用了一定的顺序;二是要考虑内容和上下文之间是否是一一照应的关系。本句应与上句的“新一轮工程将造林绿化建设与山、水、原、城有机融合”形成一一照应的关系。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对材料的理解。首先要注意题干或图表的主题、对象;其次需要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最后分析图表的变化,找出规律,得出结论。解答此题时,紧扣图表的主题“2013-2018年北京空气质量级别分布”,纵向比较,明显看出六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有所提高。结合文字材料分析提高的原因。“北京建立了全面、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完备的法治系统、系统性的环保规划、严苛的地方排放标准、强而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北京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北京市商用、民用供电供暖结构优化,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北京还把高排放机动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说明了北京空气质量的提升的原因。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结合题意,找到相关内容,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材料一,“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17万亩,在平原地区形成万亩以上的大片森林23处,千亩以上绿色版块210处"写北京森林覆盖率增加,由材料二的图表可以看出北京空气质量有所提升,材料三的“新建28处城市休闲公园,并在东城、西城、海淀等区新建了20处具有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还建设了121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市民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城市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说明北京城市生态改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二)(13分)
阅读《北京的山》,完成下面各题。
北京的山
①山,乃群峰并起之形。山是个象形字,前看,后看,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是山。北京三面环山,群山连绵,如屏如壁。北京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一脉曰太行山,一脉曰燕山。【甲】两脉相交拥抱处构成一个山弯,北京城就是含在弯里的珠子。
②西山,乃太行之首,是北京西部群山的总称。山生万物,也生云雨。北京有200多条河流,其中有100多条源于西山。河在山中,纵横交错,闪巧转身,坚定向前。八方之水,汇聚峡谷底部,两边各起峰峦。干从中出,枝从旁来,过峡穿帐。水善而不争,却能容天纳地。但无论怎样,水是有根的,水之根,非他——山也。
③北京之名山当推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从空中俯瞰,此三山恰在一线上。
④香山,如龙之来也,渐次隆起,合气连形。数个支脉聚合,陡然升高,聚成一峰;继而,分支劈岭,峰峦叠翠。香山主峰“鬼见愁”南北两面均有侧岭向东延伸,如同两臂环抱着主峰。主峰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望如同香炉里升腾的袅袅烟雾,故名香山。
⑤香山的“香”,原本有花香之意。“香山,杏花香,香山也。”古时,香山的山杏漫山遍野,每年四月杏花盛开时节,清香四溢。明代诗云:“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绿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就今天来看,香山上树种似乎仍以山杏居多。可是,因着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红叶的盛名却压过了杏花。香山因红叶闻名遐迩,历代文人赞美红叶的诗词歌赋又为香山注入了文化内涵。
⑥香山主峰“鬼见愁"海拔不过575米。这对于见惯了高山峻岭的人来说,其实算不得什么。香山的高度不是问题。比山高的是山上的木,比木高的是山上的人。香山东麓向阳的山坡上,有一排古朴的红窗白墙的清代风格建筑及一处幽静的院落——双清别墅。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来到这里。
⑦在双清别墅里,毛泽东运筹帷幄,签署了一道道电令,指挥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向全国进军;彻夜执笔,写出了《别了,司徒雷登》《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名篇;还与诸多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建国方略中,当然也包括造林绿化问题。新中国成立不久,毛主席就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
⑧虽然毛泽东住双清别墅仅有五个月,但那些载入史册的日日夜夜,使得香山成为见证历史的名山。
⑨翻过一山,又是一山——玉泉山。
⑩玉泉山因玉泉而名,“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名玉泉"。此水是地质断裂带深层涌出的矿泉水,水量丰沛,四季喷涌,岁岁不歇。
水好,灌溉滋养的作物一定是美物。享有盛名的“京西稻”就是用玉泉水浇灌的。据说,此稻是乾隆下江南时带回的“紫金箍"稻种,在玉泉山脚下的北坞、六郎庄及海淀区上庄镇的翠湖湿地一带试种,面积一万亩,所产稻米专供皇宫御用,故“京西稻”又被称为“贡米"。“京西稻”粒粒饱满,蒸出的米饭,米粒丰腴,白中泛青,晶莹剔透,黏而不糯,香气独特。有道是,一家煮饭半街香呀!
三山,已翻过两山,最后一山——万寿山,其倒影已映在水中了。
万寿山,就是颐和园里的那座山。山体魁大,凹似瓮形,早年间被称为瓮山。瓮山前的湖泊——瓮山泊,被郭守敬进一步开凿,成了昆明湖,之前又称“西湖"。明人游记述之:“见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积雪未消,柳堤一带,不知里数,袅袅濯濯。”瓮山泊东岸有长堤十里,是清淤疏浚挖出的河泥修筑而成,因在京城西面,被称为西堤。
水,使得北京城充溢着灵气,荡漾着活力。水,温润而泽;山,坚刚不屈。山与水是自然的共同体。山水之道是—种涵养,一种平衡,一种生态吧。
北京园林绿化局的朋友告诉我,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山森林覆盖率低得可怜,可怜得不好意思说出口。
经过近七十年的保护与修复,如今,西山森林覆盖率高到什么程度呢?他不无得意地舒了一口气,说:“高到无处造林了。【乙】打个比方吧,一群猴子从香山到玉泉山再到万寿山,无须地面行走,只需荡着森林里的枝条就可悠悠哉哉过去了。哈!"
北京西山造林始于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二年,北京西山试验林场成立,有八百余名知青成为林场工人。从此,西山绿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义务植树转为专业队造林。
一代接着一代干,造林不止,绿化不休。
几代人硬是用青春和汗水,改变了西山。
年轮是时间的影响,也是岁月的印痕。当年种下去的筷子一般大的小苗,如今都已长成了大树。是的,在人的努力下,在时间和空间的并置中,西山及其森林重现了生机。
春去春又来。三天前,我看到一则消息,心里生出一股暖意。北京今后几年的森林改造,将重点考虑树种结构问题。比如构树呀,荆条呀,槐树呀,核桃呀,柿子树呀,等等。这些开花时间长、蜜源充足、果子结得多、挂树日子久的树种,可以多种一些,为鸟类、蜜蜂、松鼠和各种野生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
什么是文明?山不会回答我,但是,山一定知道——山里的喜鹊一定知道,山里的蜜蜂一定知道,山里的松鼠一定知道。
北京的山是历史的发生地和见证者。山,是观察历史的坐标。它以万变而不变之法观察世事的变化万端。人世的兴亡盛衰,成败荣辱,或平常,或曲折,或悲壮,或豪迈,最终那将化作尘埃。然而,山还在那里。山,从不言说,只以四时行焉,只以草木荣枯暗喻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
当然,我们还不能说与山的距离有多远,我们离文明的差距就有多大。然而,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对待山的态度和理解,也是度量现代文明的一把尺子。
我有多久未置身山中了?之于我,山是不是渐渐生疏了?此时此刻,我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去看看山。
(取材于李青松的同名散文)
19.本文题为“北京的山”,却不只写山。写香山,又写了地处香山的双清别墅;写玉泉山,由其得名引出玉泉,既而写了_________;写万寿山,还写到山前的瓮山泊;最后则记述了②_____。作者这样选材、组材是为了表现山与_________与_________与_________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0.请从文中【甲】【乙】两处任选一处,根据语境进行赏析。
21.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何作用,请作分析。
22.文章第段写道:“我们对待山的态度和理解,也是度量现代文明的一把尺子。”阅读全文,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所推崇的哪些“态度和理解"。
【答案】19.①.京西稻(贡米)②.西山绿化的过程③.历史④.水⑤.人
20.答案示例一:甲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山以人的情态,并将北京城比作“珠子”;说明了两条山脉与北京城的位置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城与山的亲密关系,也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山的喜爱。
答案示例二:
乙句是语言描写,这个比方形象地反映了西山森林覆盖率高,西山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也生动地写出了友人说此话时的得意与自豪;表达了作者对一代代造林人辛勤付出的赞美之情。
21.引用明代古诗,说明①古时香山山杏漫山遍野,每年四月杏花盛开清香四溢(解释了香山“香"的内涵)。②说明今天香山上树种似乎仍以山杏居多。③与红叶的盛名压过了杏花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红叶为香山注入了文化内涵做铺垫。
22.北京山是历史的发生地和见证者,是观察历史的坐标,因此作者认为要敬畏山;山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山造林、树种选植等表现了人们对山、对自然的保护;最后作者决定去看山,表现了作者与山、与自然亲近的态度。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段中“享有盛名的‘京西稻’就是用玉泉水浇灌的”“故‘京西稻’又被称为‘贡米’"可得:京西稻(贡米)。
第二空:根据第段中的“北京西山造林始于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二年,北京西山试验林场成立,有八百余名知青成为林场工人。从此,西山绿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义务植树转为专业队造林”可得:西山绿化的过程。
第三空:写香山,又写了地处香山的双清别墅,毛主席曾在这里指挥大军作战,曾与诸多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是为了表现山与历史的关系。
第四空:写玉泉山,由其得名引出玉泉,联系第⑩段中的“玉泉山因玉泉而名"可知,是为了表现山与水的关系。
第五空:最后记述西山绿化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于环境的保护与改造,体现了山与人的关系。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甲句:“相交拥抱”把两条山脉人格化,这是拟人。“北京城就是含在弯里的珠子"把北京城比作珠子,这是比喻。“北京城就是含在弯里的珠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京城与两条山脉的位置关系。城就在两条山脉的相交处的山弯里,表现了山与城的亲密关系。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北京城的喜爱之情。
乙句:画线句是北京园林绿化局的朋友说的话,这是语方描写。“无须地面行走,只需荡着森林里的枝条就可悠悠哉哉过去了"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西山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联系前句“如今,西山森林覆盖率高到什么程度呢”可知,说明了西山造林取得了显著成效。联系前句“他不无得意地舒了一口气"可知,生动地写出了友人说此话时的得意与自豪。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一代代造林人的赞美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作用。
结合⑤段“明代诗云:‘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绿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可知,画线句引用明代的诗句,阐述古代香山芳香四溢的特点,从而揭示香山“香"的原因;同时点明现如今香山以山杏为主要树木的原因;再者,画线句与红叶的盛名压过了杏花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红叶为香山注入了文化内涵这一内容做铺垫。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主旨。
根据第⑧段中的“虽然毛泽东住双清别墅仅有五个月,但那些载入史册的日日夜夜,使得香山成为见证历史的名山”和第段中的“北京的山是历史的发生地和见证者"可得:北京的山是历史的发生地和见证者,是观察历史的坐标,因此作者认为要敬畏山。根据第段中的“山与水是自然的共同体。山水之道是一种涵养,一种平衡,一种生态吧”可知,山是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第段中的“一代接着一代干,造林不止,绿化不休"和第段中的“北京今后几年的森林改造,将重点考虑树种结构问题”可知,西山造林、树种选植等表现了人们对山、对自然的保护。联系末段中的“之于我,山是不是渐渐生疏了?此时此刻,我做出一个重要决定——走,去看看山"可知,作者决定去看山,表现了他与山、与自然亲近的态度。
五、作文(40分)
从下面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完成写作任务。
23.根据要求写作。
在课本中,我们读过辛弃疾盼望杀敌报国把玩宝剑时照明的油灯,撩拨鲁迅看社戏急切心情的戏台灯,吴伯萧笔下抒发历史之幽情的宫灯、寓意深刻的探海灯,以及冰心象征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小桔灯……灯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盏灯,它能照亮你的天空;一本书、一句话同样是一盏灯,它能点亮你的智慧……
请以《致敬我心中的那盏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选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第一行;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④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答案】例文:
致敬我心中的那盏灯
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也有人说,老师是春蚕,无怨无悔的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我们的心田。
在我心中,老师如同明灯,照亮我们探求知识的道路。
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她个子不高,但走起路来是那么的精神,她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能在课堂上洞悉我们的一举一动;毫不夸张的说,她一是新时代美丽兼智慧的化身,要问她是谁?她就是教我们数学的孙老师。
一提起孙老师,所有认识她的人马上会想到“时尚”两个字。打扮入时,衣着得体,时刻为我们传递着青春的活力,课堂上,那幽默的话语,让我们在快乐中反思。“你做错了这么多题,晚上睡觉不怕它们来找你吗?"一点之差,与一百分遥遥无期,唉!”她从不对我们冷嘲热讽,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保护了我们稚嫩的心灵。
这位时尚老师,对待工作可是一丝不苟,孙老师教两个班的数学课,单我们班就五十三个孩子,每天交上去的作业不下百本,可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她都会认真检查,细致批阅。记得我们学《方向》的时候,由于准确表达比较困难,同学们一个个学的是头晕脑胀,最后甚至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为了让我们稳扎稳打、熟能生巧,孙老师精心设计,在学习中又增添了许多生活中鲜活的事例,让我们手脑并用,反复练习,同学们兴趣高涨,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可是这样一来,孙老师的工作量却大大的增加了。最后,老师又设计了多种题型的课堂作业,看着老师桌上堆成小山似的作业,我真替老师担心啊!没想到作业发下来,作业本上不仅有细致的批改,还有老师鼓励的话语,就连我没写清楚的一个数字,老师都用红笔批注出来了,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呀!那一刻,我对孙老师说不出的佩服,抬头看看孙老师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又有说不出的内疚,我暗暗下决心,数学作业再也不马虎了。不仅我的作业,其他同学的作业也是如此。我仿佛看到了她伏案批改作业的身影,没有一丝厌烦,瞪大了眼睛在寻找我们学习中的不足。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我们和孙老师已朝夕相处了两年。难忘她在运动场上为我奋力加油的情景,难忘她带领我们探索数学海洋的点点滴滴……
千言万语汇作一句话,孙老师,谢谢您,您永远是我心中的那盏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写好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审题,先明确题目,“致敬我心中的那盏灯"中的“我”限定了写作主体及人称,即此文必须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写他人。“心中"和“那”是题目中的两个较为细节的点,注意“心中"是和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存在的,可以指回忆、情感、想象。而“那”要在文中显示出它的指代意义。“灯"是关键词,“灯”象征着温暖、温馨、光明、希望。灯能够给人指明前进方向,能够照亮人生路途,能够驱散寒冷,赶走黑暗,除去阴霾,能够让人迷途知返,让灵魂迷失的人找到回家的路。结合题目看,“灯"应该偏重其比喻义,指那些像灯光一样,能带给人温暖的、指明方向的人、事、物。总之,这“灯”,不是一般意义的“灯”,而是一种精神激励,文章要表达自己对“那盏灯”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2.选材构思。本文易写成写记叙文,不一定要把一个故事从头讲到尾,可选取几个片段、抓几个感人的细节来写。注意一定要突出描写。心里的这盏“灯"可以是人,如写母亲,突出母亲对我的爱,影响我一生;还可以写师生情,如“老师是我心中的那盏灯”,表现老师对我的关心,促进我健康成长。当然,这盏“灯"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比如“书籍是我心中的那盏灯”,引领我走进智慧的殿堂。成长中的一种品质或一种经历。还有“坚强"挫折”“勇敢"等,也可以是“那盏灯”。写作时可以有这样的行文内容:我人生路上的那盏灯是什么;为什么是我人生路上的灯;为什么总有这盏灯;这灯在我人生路上起了什么作用等。
24.根据要求写作。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莫怀戚一家在寻找春天的踪迹、解决分歧走小路时发现的美好景象,展现了春天勃勃的生机和生命的活力,以及其乐融融的亲情。此情此景,是否引发你对曾经寻找春天的美好回忆,是否撩拨起你对未来走进春天的憧憬。
请以“寻春小记”为题,写一篇作文,写实和想象均可。
要求:①请将选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第一行;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④书写认真,卷面整洁。
【答案】例文:
寻春小记
春风轻拂,万物复苏,我踏上了寻春的旅程。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大自然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我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避开繁华的喧嚣,走向郊外,去寻找那份属于春天的宁静与美好。阳光透过树梢,洒在我的脸上,温暖而舒适。我沿着小径前行,两旁是茂密的树林,新绿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是大自然的精灵在向我招手。
我穿过树林,来到了一片花海。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它们簇拥在一起,形成了一片金黄色的海洋。微风拂过,菜花随风摇曳,仿佛在向我诉说着春天的故事。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着花香,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我继续前行,来到了一个湖边。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我静静地坐在湖边,欣赏着湖水的美丽。忽然,一群小鱼从水中跃出,溅起了一片水花。它们在水中欢快地游动着,仿佛在庆祝春天的到来。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我继续寻找春天的踪迹,来到了一个山坡。山坡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草,它们像是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充满了生机。我躺在草地上,仰望着蓝天,感受着春天的温暖。这时,一只蝴蝶飞到我的身边,它翩翩起舞,仿佛在与我共舞。我伸出手,想要抓住它,它却轻盈地飞走了,只留下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在这次寻春的旅程中,我不仅找到了春天的美丽,更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美好。
春天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开始。它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与感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感受它的美丽与生机,让它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寻春小记"要求我们围绕“寻找春天”的主题,记录一次寻找春天的经历或者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憧憬。从题目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寻春"、“小记”以及隐含的“情感与体验"。因此,文章的立意应体现在对春天的追寻过程,对春天景色的描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立意方面,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其勃勃生机和生命的活力;记叙寻找春天的过程,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第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可以从一次偶然的机会或者一个特定的心境出发,引出对春天的渴望和寻找春天的决定。例如,可以描述自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被窗外的小鸟唤醒,决定去寻找春天的踪迹。然后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春天景象,如盛开的花朵、嫩绿的树叶、清澈的溪流等,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大自然中。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描述自己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遇到的趣事、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困难,让读者感受到寻找春天的乐趣和挑战。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穿插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感受到春天的温暖、生机与希望,或者是在与亲朋好友一起寻找春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如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等。在文章结尾,我们可以总结自己在寻找春天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对未来走进春天的美好憧憬和期待。也可以以一句富有哲理或诗意的话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平街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
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14分)
近日,北京的许多公园有了新变化:围栏少了,入口多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美景。学校开展了相关研学活动,同学们完成了研学日志,请你修改完善。
【情景概述】
以前,许多公园的入口位置偏僻(pì),道路狭窄,游人进出不便。现在,随处都可入园。市民纷至沓来,或欣赏美景,或休闲健身,别有一番韵(yùn)味。老师也带领同学们来这里研学,共享天伦之乐。
拾级而上,到达公园高处。凭(píng)栏远眺,温榆河波斓不惊;俯瞰脚下,高树低树俯仰生姿。鸟儿在树上栖(xī)息,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这一切,宛如一幅写意画,又似一曲交响乐。
围栏拆除后,“无界公园”将自然风景融入了城市。
1.文段中标注的四个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僻(pì)B.韵(yùn)C.凭(píng)D.栖(xī)
2.文段中四个画线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斓不惊B.此起彼伏C.宛如D.融入
3.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纷至沓来B.天伦之乐C.拾级而上D.俯仰生姿
现象分析】
①关于建成无界公园,让市民亲近自然的美好需求得到了满足。公园更透气,风景零距离。拆墙透绿,拆除的是物理隔断,联通的是现代生活与自然风光。②北京的这一做法,体现了观念的转变、方法的创新。这也对市民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公园的美不仅在于风光,还在于人文。④入园赏景时,我们也要爱护公园的各种公共设施。
4.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活动感言】
研学归来,美不胜收的公园的美景,令人回味。黄得赛金的高粱菊,一朵挨着一朵挤在一起;粉似彩霞的牵牛花,随风摇曳,像一个小喇叭正吹奏着;金黄的小蜜蜂,在花丛间飞来飞去,贪婪的采集着花粉;鹤发童颜的老大爷、老奶奶,在平坦的空地上打着拳①跳着舞②公园是健康、宜居北京的一处缩影,是健身和陶冶性情的好去处。它见证的不仅是人们健康锻炼的生活,更是人们文明素养意识的提升。有这样一句友情提示“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③,不然我们就是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
5.小茗同学对文中①②处的标点符号拿不定主意,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A.顿号、句号B.顿号、逗号C.逗号、句号D.逗号、分号
6.请结合语境,用上“只有”“才"两个词语,为③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封面配图】
7.近日,北京的许多公园有了新变化:围栏少了,入口多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美景。学校开展了相关研学活动,同学们为研学日志封面选了两张配图,你认为哪一张更合适?请简要阐明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默写(7分)
8.在研学的间隙,同学们一起商讨“古诗苑漫步”的创意小制作活动,请你参与。
小琪: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在河之洲,_______,君子好逑。”等名句,用毛笔书写在灯罩上,做成诗词小灯笼,会有典雅的氛围。
小涵: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两句诗“______,_______。"题在书签上,寄给上学期转学的同学,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小彤:将“______,落英缤纷”“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等名句,配上同学们拍的风景照,贴在走廊上,供同学们赏读。
(二)(5分)
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这首诗前两句点明时间、环境,描绘了一幅_______①,烘托了男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②_________之情。诗中的“伊人”既可理解为“心上人(爱情)”,还可理解为__________。(填一个即可)
10.请你依据《蒹葭》的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写一段话,教给同学们一种快速背诵本诗的方法。
(三)(8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i,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节选自苏轼《和桃花源诗序》)
【注】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②寿:长寿。③五味:日常调味品。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但微颔之B.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
C.无论魏晋虽我之死D.来此绝境屋舍俨然
12.对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表明这里有好的收成,种植业、养殖业很发达,吃穿不用愁,与黑暗现实形成了对比。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理解:这句话暗示了桃源人不希望有外来人破坏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为渔人出桃源而“不复得路"埋下伏笔。
C.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表明作者对桃花源的存在是持怀疑态度的的。
13.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说明。
三、名著阅读(共6分)
14.为方便同学们借阅,班级图书管理员为《经典常谈》标注了四个标签。其中标注错误的一项是()
A.启蒙读物B.国学入门C.历史评论D.白话典范
15.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主要有兴趣选择、问题选择、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四种情形。请你结合《经典常谈》具体内容,谈谈你进行选择性阅读的经验。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1年到2017年,北京市先后实施了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和平原地区重点区域绿化建设工程。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17万亩,在平原地区形成万亩以上的大片森林23处,千亩以上绿色版块210处,栽下的新林面积相当于110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大小。初步建成了以大面积森林为基底、大型生态廊道为骨架、九大楔形绿地为支撑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
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新一轮工程计划将新增森林湿地100万亩,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本着“无界森林、宜居城市”的理念,新一轮工程将造林绿化建设与山、水、原、城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治理,逐步实现①的规划愿景。
【材料二】
北京建立了全面、有效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完备的法治系统、系统性的环保规划、严苛的地方排放标准、强而有力的监控体系,以及北京市民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在过去20年间,北京市范围内建立了1000多个空气监测站,对PM2.5在内的6种污染气体进行监测,并实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向公众告知。
其次,北京市商用、民用供电供暖结构优化,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截至2018年底,北京市能源消耗中,超99%为电力、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城镇地区已告别“烧煤取暖"。
北京还把高排放机动车治理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在2012年起施行的“国五”排放标准,以及高补助刺激下的新能源车推广政策,汽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PM2.5明显减少。
【材料三】
2018年北京新建28处城市休闲公园,并在东城、西城、海淀等区新建了20处具有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还建设了121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这些绿地和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紧邻居民区,为附近百姓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让市民能“推窗见绿、出门进园”,非常方便。
午后暖阳下,西城区东福寿里口袋公园中,胡同里的老人们围坐在古色古香的亭廊下闲话家常,周围绿植环绕。胡同居民李健说,过去胡同里到处私搭乱建,到了夏天蚊子还特多,让人“闹心”,后来经过整治,胡同面貌焕然一新。福寿里口袋公园是北京近年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缩影。
通过多元增绿、见缝插绿和精准建绿,市民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城市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
16.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入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城乡林茂鸟语、浅山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
B.①城乡林茂鸟语、平原蓝绿交融、浅山层林尽染
C.①浅山层林尽染、城乡林茂鸟语、平原蓝绿交融
D①浅山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林茂鸟语
17.阅读【材料二】的图文,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8.请你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明近年来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的表现。
(二)(13分)
阅读《北京的山》,完成下面各题。
北京的山
①山,乃群峰并起之形。山是个象形字,前看,后看,横看,竖看,怎么看都是山。北京三面环山,群山连绵,如屏如壁。北京的山不蛮霸,不紊乱,走势清晰,归脉明确。一脉曰太行山,一脉曰燕山。【甲】两脉相交拥抱处构成一个山弯,北京城就是含在弯里的珠子。
②西山,乃太行之首,是北京西部群山的总称。山生万物,也生云雨。北京有200多条河流,其中有100多条源于西山。河在山中,纵横交错,闪巧转身,坚定向前。八方之水,汇聚峡谷底部,两边各起峰峦。干从中出,枝从旁来,过峡穿帐。水善而不争,却能容天纳地。但无论怎样,水是有根的,水之根,非他——山也。
③北京之名山当推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从空中俯瞰,此三山恰在一线上。
④香山,如龙之来也,渐次隆起,合气连形。数个支脉聚合,陡然升高,聚成一峰;继而,分支劈岭,峰峦叠翠。香山主峰“鬼见愁"南北两面均有侧岭向东延伸,如同两臂环抱着主峰。主峰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望如同香炉里升腾的袅袅烟雾,故名香山。
⑤香山的“香”,原本有花香之意。“香山,杏花香,香山也。"古时,香山的山杏漫山遍野,每年四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房产项目结算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劳动合同的薪资福利条款2篇
- 直饮水设备租赁合同
- 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合同
- 全新化工企业生产与原料采购合同(2024版)3篇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服务内容扩展及合同属性3篇
- 地坪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商标许可合同标的为知名品牌3篇
- 2024年物流机器人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二零二四年度健身服务合同的服务内容和期限2篇
- 护士长年终述职报告PPT5
- 职业生涯规划软件工程
- 团体音乐治疗
- 学校食品营养健康培训方案
- 《希望点列举法》课件
- 景区代步车可行性分析方案
- 七上-动点、动角问题12道好题-解析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警示教育培训课件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
- FBS-GC-002-班前班后会记录表
- 项目管理工具与技巧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