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1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2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3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4页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原卷版)202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

第一部分(1~3题14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地避免走弯路,汲取经验,助已成功;在生活中也应尽可能地避开(fánsuǒ)坎坷,把握方向,扬帆直航;在工作中也应尽量减少懈怠,构筑和谐,让生命呈现五光十色。

【乙】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快乐和悲伤的交织,才能流出蜿蜒曲折的河岸﹔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冷色和暖色的配合,才能展现妖娆多姿的意境;人生就如一支乐曲,快慢缓急的变幻,才能涤荡出(zhènhàn)人心的音符。

(1)给上面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懈怠___________②曲折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文段中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fánsuǒ)___________②(zhènhàn)___________

(3)按照文段乙中的句子形式,围绕“人生"这个话题再仿写一个句子。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施舍不倦,求善不厌”,这是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美好品质。然而,如何把乐善好施的关爱更好地送达受助者,(考查/考验)着施助者的智慧。在提供帮助的同时,注重呵护受助者的尊严、保护受助者的隐私,这样的爱心善举更暖心。人生之路漫漫,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很多伸手求助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纠结与犹豫,是现实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放下的面子与尊严。拉起陷入泥潭的人而不

问他姓甚名谁,扶起跌倒在地的人而不(追究/探究)他摔跤的原因,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彰显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甲)让尊重、平等成为慈善救助的一部分,(乙)能鼓励更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在摆脱困境后乐于接力传递爱心。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但是B.无论都

C.只有才D.尽管还

3.阅读下面这则倡议书,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明健康上网"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为倡导健康上网,杜绝不文明行为不在中学生身上发生,特提出如下倡议:1.依法上网,严格自律。自觉约束和规范网络行为,讲诚信,不信谣,不传谣,远离网络欺诈、网络暴力,提升网络素养。2.安全上网,明辨是非。不访问未知网站,不轻易在网上透露个人隐私和重要身份信息,发现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要及时举报。3.文明上网,自尊自爱。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不浏览不健康文字和图片。让我们信守倡议,严格要求自己,文明上网,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2024年4月15日光明中学

(1)上面的“倡议书”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

②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20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8分)

4.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历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文字展现四季之美,以此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杜甫《春望》中的“(1)_____________,"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郦道元《三峡》中的“(2)至于_____________,”从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3)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视觉角度生动写出秋风来势猛,以及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和秋风的强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4)_____________,”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喻雪,表现边塞冬季奇异风光。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5.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添浓厚的爱国氛围,冀荣中学开展了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板报展示活动,下面诗句分别摘自不同班级的板报,请认真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乙: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丙: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解释甲诗句中“丹心”的意思。

(2)丙诗句中写“关西不见春杨柳"的用意是什么?

(3)乙和丁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三)(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①,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②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③!

(节选自《贞观政要》)

丙】又谓保直臣,斥佞④人,以致君于有道者,何哉?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盖佞人在矣,直臣远矣,其悔之也难哉。今朝廷久安,苦言而不用者,势使之然矣。

(节选自《上执政书》)

【注释】①钳口:不敢进言。②虞世基:人名。③嗤:耻笑。④佞:奸佞。

6.用“/”为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时而间进间:___________

(2)寻亦诛死寻:___________

(3)故鲜功焉鲜: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9.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10.丙文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

(一)(8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农事节奏与适时而作

①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殊别,东西地势不一,各地文化习俗相异,在劳动实践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自然物候与人文环境安排农业活动,不断赋予二十四节气新的内容和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地方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一种地方性知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二十四节气,这构成了二十四节气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但我国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完整的时间体系,不同地区二十四节气在差异之中又存在相通的民俗文化心理,使之彼此相连相融。

②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的指导,建立在对地方物候特点及农作物属性的经验认知基础上,各地的自然物候和农作物不同,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和内容也就有所差异,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表现出不一样的节奏和时序。我们可以看到,在同一个节气里,各地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农事图景。例如,立夏到来时,杭州临安养蚕人家祭过蚕姑后,严闭门户,专心忙于蚕事。期间,邻里不相往来,官府不敢问粮,言语多有禁忌,谓之“蚕月”,或“蚕忙”(参宣统二年《临安县志》)。四川广元农户在立夏后进入忙碌的“麦秋"时节,农民两头忙,既要采桑饲蚕,缫丝浴茧,又要忙着割麦、插禾,所谓“家中忙蚕儿老,外面忙麦稍黄,蚕老麦黄秧上节”(乾隆二十二年《广元县志》)。同样是在立夏节气,两个地方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农忙景象。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种植的节气不一样。华北地区小麦播种多在秋分,所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到了河南郑州,情况就变为“秋分栽蒜,寒露种麦”,认为最适宜种小麦的节气是寒露。又如,春季早稻的种植,湖南安仁县视桐花开放为浸种期,如“贫人莫信富人哄,桐子开花才浸种”,又有“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的说法,意思是若清明出现在二月,则在清明后浸种﹔若清明出现在三月,则在清明前浸种。但对于东北地区的农户来说,清明浸种尚早,谷雨才合适,当地农谚曰:“谷雨下种,不问爹娘。"

③尽管二十四节气在各地有不同的呈现,但它背后蕴含的不违农时、遵守自然时间节律的思想是一致的。根据节气的自然时序安排农事活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准则。王祯《农书》云:“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这句话强调了依据节气特点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性。一些广泛流传的节气农谚,给出了具体的种植经验,如“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陕西渭南)“惊蛰已过,下豆不错”“手冷不种豆,脚冷不种田"(浙江淳安)。不仅播种讲究适时,而且收割也要及时:“稻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寒露到,割秋稻。霜降到,割糯稻”(杭州)。农谚是广大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们以通俗易记的方式,提醒人们适时而作,顺应节气时令的自然时序。

④农事活动除了把握时机之外,还要在尊重自然时间节律的基础上,平衡和调整生产节奏。一年之中,每个地方都有农忙与农闲之分,尽管每个地区进入农忙与农闲的时间不同,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四月开始进入农忙节气,所谓“乡村四月闲人少";十月逐渐进入农闲时期,所谓“十月无工,只有梳头吃饭工”。农忙开始后,贵在得时,以充沛的精力迎接繁重的劳务,确保农事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前文提到的“蚕月"蚕忙”,就是蚕农主动调整生产节奏,通过营造一个非日常的时段和空间,以确保蚕事的顺利。农忙期间,劳动繁重,农民异常辛苦,稍得宽和,便需要及时调养身体。江苏丹阳农户在夏至进入了忙碌的莳秧期,莳秧完毕后,田家主人备好酒菜款待佣工,或者亲朋邻居之间凑钱聚饮,谓之“洗泥"(参光绪十一年《丹阳县志》)。经过这样的调节,农忙时的劳累疲倦得以缓解。在立冬之后的农闲季节里,人们酿酒、腌制食品以备年节之需。如,四川不少地区在冬至做腊肉,南京人在小雪前后腌白菜,谓之“腌元宝菜”。嫁娶及演戏酬神之事也常被安排在冬季农闲时进行。这样,人们在一年四季中的生产生活实践依节气而动,有忙有闲,张弛有度,农事节奏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间节律相一致,农时与天时得以融合。

1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12.选文第②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一种地方性知识,并富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因此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的二十四节气。

B.小明的家乡在河北,属华北地区,每年秋分节气一到,小明的家人就开始忙着播种小麦。

C.“稻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寒露到,割秋稻。霜降到,割糯稻"这则谚语是在告诉人们一定要及时收割。

D.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殊别,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四月开始进入农闲,十月逐渐进入农忙时期。

(二)(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谢谢你,为我推开那一扇门

(一)

①小时候写作文,最讨厌的一句话是:“文章体裁不限,小说、诗歌除外。”而在学校里其实还流传着另外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凡是涉及青涩的感情、过分夸张的表达手法都是不正确的,不符合试题要求。在上中学以前,我一度觉得,小说和诗歌都是洪水猛兽,要不然怎么老是被“除外"呢。

②新学期开学的那天,听说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我们是她教的第一届学生。

③“不会拿孩子们来练手吧?”

④“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来教这么重要的科目,这可怎么办?"

⑤一时之间,家长们议论纷纷,他们的担心无可厚非,可这一次他们多虑了。

⑥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有着纯真无邪的眼神,尚未褪尽学生时代的青涩。她站在讲桌旁边,说话声音柔柔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像悦耳的风铃声,朗读课文时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共中,甚至忘记这原本是烦闷的课堂。

⑦刚开始,有爱出风头的男生会在课堂上故意拿出小说看,被王老师逮到之后,我们都以为他会被叫家长,可是一切都风平浪静,让人摸不着头脑。

(二)

⑧第二天上课,王老师带了那本被没收的小说——一本玄幻小说。我们都以为王老师要发火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家都屏住呼吸,揣测着那个男生的悲惨结局。

⑨“这本书,班里还有其他同学看过吗?”大家面面相觑,没人说话。

⑩“别害怕,如实回答,敢于承认的同学,老师奖励零食吃。"

话音刚落,她就从讲桌下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零食。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举了手。慢慢地,如同扫雷游戏一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举手。男生们基本上都举了手,我那一向羞涩、不爱说话的女同桌也举起了手。

王老师笑笑说:“昨天晚上,我批改完卷子看了一下这本小说,它太厚了,没一周的时间根本看不完。作者确实有许多超前的奇思妙想,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饱满,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有一种忍不住读下去的冲动,难怪你们都喜欢。”

“但是,"她顿了顿,接着说,“这个作者前面铺垫的东西太多且对主角光环的执念太强,这样一来主线就被扰乱了,显得没有逻辑。读者虽然在阅读时感到很过瘾,但看过大结局的同学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觉得没有之前预期的那么好呢?”

同学们纷纷点头,觉得王老师神了,没看完小说就猜中了结局。然后王老师又掏出课本向大家解释,虽然课本里的文章未必是最精彩的,但每一篇都值得借鉴。

“老师并不反对大家看课外书,但还是希望同学们在有限的学习阶段,去汲取更有营养的内容。同样是小说,你们可以选择看文学性更强、文笔更精妙的中外名著。"王老师说。

那节语文课,王老师讲述了她自己从小到大喜欢看的一些书,和大家分享了她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迷恋过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莫泊桑、三毛、博尔赫斯、沈从文……一大串名字从她嘴里蹦出来、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三)

快下课时、王老师把零食分给大家吃、然后还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这个作业可以选择给她看、也可以选择不给她看。但王老师强调,如果有人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个作业,她会在每周五抽出一节课作为公开课,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谁的日记最受同学们欢迎,谁就会得到额外奖励。

在这种新鲜好玩的提议之下,同学们一时之间疯狂地迷上了写日记。每个课间大家都会积极讨论,“昨晚你写日记了吗”甚至成了大家见面时的问候语。因为王老师鼓励大家尽量发挥想象力、不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欲,所以同学们都很兴奋。我也暗暗发力,筹备自己的“大作"。

终于等到了周五的公开课,王老师挑出了一些日记和我们一起讨论,王老师说:“真是没有想到,原来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有才华啊!”在公开的日记里,有人把自己的一天画成了简笔漫画,有人学着写诗,有人写出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有人老老实实写日记,但真情实感的流露还是格外打动人。后来王老师抽出最下面的一个本子说:“还有一个同学的日记,大半夜的,吓到老师了。"

王老师瞥了我一眼。完了,果然是我,我写的“鬼故事”被发现了。

(四)

其实我已经想不起来当年自己大半夜在日记本里写了什么内容,只记得我在写日记时文思泉涌,手中的笔宛若魔法棒,轻轻松松就勾勒出一个令人充满窥探欲的虚幻世界。

我原以为写这种题材的日记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王老师并没有说这是不对的、不好的。下课之后,王老师喊住我,对我说我的文字很有灵性,并且告诉我:“不管是什么故事。都要有前因后果、要有它的精神内核。"

“你会在写作中找到你自己。”她告诉我。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我对写作产生热爱,都是因为王老师。其实她并不算是多么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老师,但在我心里,她是特别的。因为她让我觉得,原来语文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14.说说你对这篇文章题目的理解。

15.第(三)节开头写到“然后还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结合文章情节,说说这个“特殊的作业”是指什么“特殊"在哪里。

16.请对文章第(二)节中画横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

我们都以为王老师要发火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家都屏住呼吸,揣测着那个男生的悲惨结局。

17.概括文章中语文老师的人物形象。

18.这篇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三、整本书阅读(8分)

19.下面这首小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水浒传》中一位人物,这位人物是谁?请结合具体情节,就该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做分析。

浮云蔽日唱阿谀,幽恨无缘释酒徒。

白虎蒙冤身坎坷,野猪经险志踌躇。

翻刀雪耻迁卑座,瞩海吟愁绕苦竹。

锦绣胸怀天下负,悲情逐浪倦江湖。

20.闻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讲》中讲到“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请结合具体情节,分别说说“牺牲精神"是怎样在下面两位人物身上体现的?

①江姐②保尔

第三部分(21题5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

任何一项劳动都是崇高的,通向荣誉的道路是由劳动铺设的。——谚语

看啊!世界不是劳动的艺术品吗?没有劳动就没有世界。——邓中夏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苏霍姆林斯基

请以“劳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发表看法,抒发感情;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2024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模拟考试(一)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所有答案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无效。答题前,请仔细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按照“注意事项”的规定答题。

4.答题时,请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题区域内答题。

5.考试结束时,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井交回。

第一部分(1~3题14分)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我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地避免走弯路,汲取经验,助已成功;在生活中也应尽可能地避开(fánsuǒ)坎坷,把握方向,扬帆直航;在工作中也应尽量减少懈怠,构筑和谐,让生命呈现五光十色。

【乙】人生就像一条河流,快乐和悲伤的交织,才能流出蜿蜒曲折的河岸﹔人生犹如一幅画卷,冷色和暖色的配合,才能展现妖娆多姿的意境;人生就如一支乐曲,快慢缓急的变幻,才能涤荡出(zhènhàn)人心的音符。

(1)给上面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懈怠___________②曲折___________

(2)根据上面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fánsuǒ)___________②(zhènhàn)___________

(3)按照文段乙中的句子形式,围绕“人生"这个话题再仿写一个句子。

【答案】(1)①.xièdài②.qūzhé

(2)①.繁琐②.震撼

(3)示例:人生就像一缕春风,温暖和凛冽碰撞,才能彰显朝气蓬勃的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①懈怠:xièdài,松懈懒散,不努力工作或学习。

②曲折:qūzhé,指复杂的、不顺当的情节或者事情的发展过程。也用来形容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的样子。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①繁琐:fánsuǒ,繁杂琐碎。

②震撼:zhènhàn,表示对人心灵的影响大,使内心受到强烈的冲击或感动,引起深深的感触。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

乙中的句子形式“人生就像/犹如/就如……才能……”,在仿写时,也要遵循了这种结构。

示例1:人生就像一本书卷,喜怒哀乐的交织,才能书写出丰富多彩的故事.

示例2:人生犹如一幅图画,明暗对比的配合,才能描绘出层次分明的景象。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施舍不倦,求善不厌”,这是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美好品质。然而,如何把乐善好施的关爱更好地送达受助者,(考查/考验)着施助者的智慧。在提供帮助的同时,注重呵护受助者的尊严、保护受助者的隐私,这样的爱心善举更暖心。人生之路漫漫,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很多伸手求助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纠结与犹豫,是现实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放下的面子与尊严。拉起陷入泥潭的人而不

问他姓甚名谁,扶起跌倒在地的人而不(追究/探究)他摔跤的原因,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彰显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甲)让尊重、平等成为慈善救助的一部分,(乙)能鼓励更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在摆脱困境后乐于接力传递爱心。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但是B.无论都

C.只有才D.尽管还

【答案】(1)考验;追究(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

第一个空:句子描述的是如何更好地送达关爱给受助者,这是在测试施助者的智慧和能力,“考查”通常用于评估、检查或测试某人的知识、能力或素质,尤其是在教育环境中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测试。“考验"意味着通过实际情境来测试或验证某人的品质、能力或智慧。“考验”更能体现这种挑战和测试的含义,所以选“考验"。

第二个空:句子强调的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去深究对方的具体情况,以保护其隐私和尊严。“追究”意味着查问根由;推求原因、责任等。“探究"意思是探索追究或研究事物的本质或原因。“追究”意味着进一步询问或追查,更符合语境中不深入了解摔跤原因的含义,所以选“追究"。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

“让尊重、平等成为慈善救助的一部分”是一个条件或前提,而“能鼓励更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在摆脱困境后乐于接力传递爱心"是这个条件或前提所能产生的结果。因此,这两句话之间是一个条件关系。“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符合文意。即“只有让尊重、平等成为慈善救助的一部分,才能鼓励更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在摆脱困境后乐于接力传递爱心";

故选C。

3.阅读下面这则倡议书,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明健康上网”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为倡导健康上网,杜绝不文明行为不在中学生身上发生,特提出如下倡议:1.依法上网,严格自律。自觉约束和规范网络行为,讲诚信,不信谣,不传谣,远离网络欺诈、网络暴力,提升网络素养。2.安全上网,明辨是非。不访问未知网站,不轻易在网上透露个人隐私和重要身份信息,发现危害网络安全的行为要及时举报。3.文明上网,自尊自爱。传播正能量,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不浏览不健康文字和图片。让我们信守倡议,严格要求自己,文明上网,共同做网络文明传播者。2024年4月15日光明中学

(1)上面的“倡议书"中有两处格式上的错误,找出来并改正。

①_____

②__________

(2)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亲爱的同学们”要顶格写;②.署名“光明中学"和日期“2024年4月15日”互换位置。

(2)修改意见:去掉“不在"中的“不”。(或:为倡导健康上网,杜绝不文明行为在中学生身上发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倡议书。题干要求阅读一则关于“文明健康上网"的倡议书,并找出格式上的错误,然后进行改正。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倡议书的格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识别出不符合格式规范的地方。倡议书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用于向特定群体提出某种建议或倡议。其格式通常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署名日期等部分。在格式上,倡议书的称呼需要顶格写,表示对读者的尊重和正式的书面表达;正文部分要清晰明了地阐述倡议的内容和目的;结尾部分通常用来呼吁大家响应倡议;最后,署名和日期要放在文末,且通常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1)“亲爱的同学们”这一称呼应该顶格写,以符合倡议书的格式规范。

(2)署名“光明中学"和日期“2024年4月15日”的位置需要互换,以确保格式的正确性。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

该句病因:否定不当,去掉“不在"中的“不”。

第二部分(4~20题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文默写(8分)

4.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历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文字展现四季之美,以此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杜甫《春望》中的“(1)_____________,"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郦道元《三峡》中的“(2)至于_____________,”从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3)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视觉角度生动写出秋风来势猛,以及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和秋风的强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4)_____________,”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花喻雪,表现边塞冬季奇异风光。

【答案】①.国破山河在②.城春草木深③.夏水襄陵④.沿溯阻绝⑤.八月秋高风怒号⑥.卷我屋上三重茅⑦.忽如一夜春风来⑧.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襄陵、溯、茅"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古代诗歌阅读(5分)

5.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添浓厚的爱国氛围,冀荣中学开展了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板报展示活动,下面诗句分别摘自不同班级的板报,请认真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乙: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李白《幽州胡马客歌》)

丙: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高适《送浑将军出塞》)

丁: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1)解释甲诗句中“丹心"的意思。

(2)丙诗句中写“关西不见春杨柳”的用意是什么?

(3)乙和丁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1)“丹心"指忠诚之心。(爱国忠心;赤胆之心)

(2)通过写春风不度、杨柳绝迹的“关西”艰苦环境,反衬出众多“侠少年"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

(3)都表达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丹心”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丹"是红色,“心”自然就是指心灵、精神。所以,“丹心"直接翻译就是红心。但它常常被用作比喻,代表一个人的忠诚之心。这种忠诚不仅是对个人的忠诚,更多的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也可以理解为“爱国忠心”或“赤胆之心"。它描述的是那种为国家、为民族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的决心和信念。陆游用“一片丹心报天子”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无比忠诚和愿意为国家献身的决心。这也体现了陆游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关西不见春杨柳"首先描绘了关西地区的艰苦环境。春风不度、杨柳绝迹,这样的描述突显了边塞的荒凉和环境的恶劣。杨柳通常在春天发芽,是生机与希望的象征,而“不见春杨柳”则暗示了这片土地的严酷。在这样的背景下,诗句中提到“塞下应多侠少年"。这些少年英雄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往直前,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这种坚毅、勇敢、藐视一切艰难困苦的精神,与“关西不见春杨柳”所描绘的荒凉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他们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环境的恶劣来反衬人物的英勇,这样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那些“侠少年"们的英勇与牺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少年英雄们的赞美与敬仰。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乙诗句,“出门不顾后”展现了诗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决心,而“报国死何难?"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为了报效祖国,不惧牺牲的豪情壮志。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一切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典型体现。

丁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用磁针石比喻诗人的忠诚之心,磁针石始终指向南方,象征着诗人对国家始终不渝的忠诚。“不指南方不肯休"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忠诚的坚定和持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诗人的忠诚之心都不会改变。

因此,乙和丁诗句都表达了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①,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②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③!

(节选自《贞观政要》)

【丙】又谓保直臣,斥佞④人,以致君于有道者,何哉?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盖佞人在矣,直臣远矣,其悔之也难哉。今朝廷久安,苦言而不用者,势使之然矣。

(节选自《上执政书》)

【注释】①钳口:不敢进言。②虞世基:人名。③嗤:耻笑。④佞:奸佞。

6.用“/”为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断三处)

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时而间进间:___________

(2)寻亦诛死寻:___________

(3)故鲜功焉鲜: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2)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9.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10.丙文阐述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6.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

7.①.间或、偶然②.不久③.少

8.(1)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2)最终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错,于是导致亡国。

9.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意思对即可)

10.保护直臣,排斥奸佞,使君主成为有道之君。(意思对即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正确断句,首先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来划分,句首语气词和关联词之后要停顿。最后仔细朗读,看看是否顺畅、顺口,意义是否完整。

句意:如果有人没有生病,那么苦口的药就很少会被服用;如果国家没有处于危难,那么逆耳的忠言就很少会被采纳。“有若人未之病"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里的“未之病”是一个倒装结构,正常语序应为“未病之”,因此,这里需要在“未之病”后面断句。“则苦口之药鲜进焉"是上述条件的结果,这是一个完整的结果状语从句,因此需要在其后断句。“国未之危”又是一个新的条件句,“未之危"也是一个倒装结构,需要在其后断句。“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是上述“国未之危"条件的结果,这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结果状语从句,所以在其后断句。

所以正确断句为: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偶尔还有人来进谏。间:间或、偶然。

(2)句意:不久也被诛杀。寻:不久。

(3)句意:所以很少有成功的。鲜:少。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期年:满一年;虽:即使。

(2)卒:终于;令:使;遂:于是,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开头写齐王欣然接受邹忌的讽谏,接着发布政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广开言路。初时进谏者众多,门庭若市,数月后逐渐减少,一年后几无进谏者,说明朝廷弊端已除,政治清明。因此,甲文主要内容为:齐王纳谏及其带来的结果。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首先,文中提到:“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明确指出了在没有遭遇困难或危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不喜欢听逆耳的忠言,良药苦口难以下咽。这正是直臣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提供的忠告常常因逆耳而不被接纳。接下来,进一步指出:“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这句话揭示了奸佞之人因擅长逢迎而容易得到君主的宠信,而直臣则因直言不讳而容易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下,要使君主成为有道之君变得异常困难。最后,通过描述君主在遭遇困境时的情况,强调了保护直臣、排斥奸佞的重要性:“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这说明在危机时刻,由于之前未能听取直臣的忠告,君主往往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得危机难以化解。

综上所述,丙文阐述道理是:要保护直臣,排斥奸佞,这样才能使君主成为有道之君。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齐王说:“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乙】

像隋炀帝残暴凶虐,臣下不敢开口,最终使他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因而导致国亡身死,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前事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千万不要被后人耻笑啊!

【丙】

又说保护正直大臣,排斥奸佞小人,才能使君主成为有道明君,这是为什么呢?人在没有生病的时候,苦口的药就很少去吃;国家没有危亡的时候,逆耳的忠言就很少被采纳。所以奸佞小人容易得到重用,正直大臣却容易被疏远,这样,要使君主成为有道明君就很难了!等到已经病了,药物必然是乱七八糟地服用,所以很少有效;等到国家已经危亡了,忠言必然是乱七八糟地使用,所以很少有成功。因为奸佞小人还在君主身边,正直大臣却被疏远,君主即使后悔也很难办了。现在朝廷久已安定,正直大臣的忠言不被采纳,这是形势造成的啊。

二、现代文阅读

(一)(8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农事节奏与适时而作

①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殊别,东西地势不一,各地文化习俗相异,在劳动实践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所在区域的自然物候与人文环境安排农业活动,不断赋予二十四节气新的内容和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地方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一种地方性知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二十四节气,这构成了二十四节气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但我国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完整的时间体系,不同地区二十四节气在差异之中又存在相通的民俗文化心理,使之彼此相连相融。

②二十四节气对农事的指导,建立在对地方物候特点及农作物属性的经验认知基础上,各地的自然物候和农作物不同,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和内容也就有所差异,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表现出不一样的节奏和时序。我们可以看到,在同一个节气里,各地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农事图景。例如,立夏到来时,杭州临安养蚕人家祭过蚕姑后,严闭门户,专心忙于蚕事。期间,邻里不相往来,官府不敢问粮,言语多有禁忌,谓之“蚕月”,或“蚕忙”(参宣统二年《临安县志》)。四川广元农户在立夏后进入忙碌的“麦秋"时节,农民两头忙,既要采桑饲蚕,缫丝浴茧,又要忙着割麦、插禾,所谓“家中忙蚕儿老,外面忙麦稍黄,蚕老麦黄秧上节”(乾隆二十二年《广元县志》)。同样是在立夏节气,两个地方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农忙景象。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地区种植的节气不一样。华北地区小麦播种多在秋分,所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而到了河南郑州,情况就变为“秋分栽蒜,寒露种麦”,认为最适宜种小麦的节气是寒露。又如,春季早稻的种植,湖南安仁县视桐花开放为浸种期,如“贫人莫信富人哄,桐子开花才浸种”,又有“二月清明莫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后”的说法,意思是若清明出现在二月,则在清明后浸种﹔若清明出现在三月,则在清明前浸种。但对于东北地区的农户来说,清明浸种尚早,谷雨才合适,当地农谚曰:“谷雨下种,不问爹娘。"

③尽管二十四节气在各地有不同的呈现,但它背后蕴含的不违农时、遵守自然时间节律的思想是一致的。根据节气的自然时序安排农事活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准则。王祯《农书》云:“四季各有其务,十二月各有其宜,先时而种,则失之太早而不生;后时而艺,则失之太晚而不成。”这句话强调了依据节气特点种植农作物的重要性。一些广泛流传的节气农谚,给出了具体的种植经验,如“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陕西渭南)“惊蛰已过,下豆不错”“手冷不种豆,脚冷不种田"(浙江淳安)。不仅播种讲究适时,而且收割也要及时:“稻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寒露到,割秋稻。霜降到,割糯稻”(杭州)。农谚是广大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们以通俗易记的方式,提醒人们适时而作,顺应节气时令的自然时序。

④农事活动除了把握时机之外,还要在尊重自然时间节律的基础上,平衡和调整生产节奏。一年之中,每个地方都有农忙与农闲之分,尽管每个地区进入农忙与农闲的时间不同,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四月开始进入农忙节气,所谓“乡村四月闲人少";十月逐渐进入农闲时期,所谓“十月无工,只有梳头吃饭工”。农忙开始后,贵在得时,以充沛的精力迎接繁重的劳务,确保农事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前文提到的“蚕月"蚕忙”,就是蚕农主动调整生产节奏,通过营造一个非日常的时段和空间,以确保蚕事的顺利。农忙期间,劳动繁重,农民异常辛苦,稍得宽和,便需要及时调养身体。江苏丹阳农户在夏至进入了忙碌的莳秧期,莳秧完毕后,田家主人备好酒菜款待佣工,或者亲朋邻居之间凑钱聚饮,谓之“洗泥"(参光绪十一年《丹阳县志》)。经过这样的调节,农忙时的劳累疲倦得以缓解。在立冬之后的农闲季节里,人们酿酒、腌制食品以备年节之需。如,四川不少地区在冬至做腊肉,南京人在小雪前后腌白菜,谓之“腌元宝菜”。嫁娶及演戏酬神之事也常被安排在冬季农闲时进行。这样,人们在一年四季中的生产生活实践依节气而动,有忙有闲,张弛有度,农事节奏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时间节律相一致,农时与天时得以融合。

11.简要概括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12.选文第②段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13.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由于二十四节气代表了一种地方性知识,并富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因此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自己的二十四节气。

B.小明的家乡在河北,属华北地区,每年秋分节气一到,小明的家人就开始忙着播种小麦。

C.“稻怕寒露风,人怕老来穷﹔寒露到,割秋稻。霜降到,割糯稻"这则谚语是在告诉人们一定要及时收割。

D.我国疆域辽阔,南北气候殊别,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四月开始进入农闲,十月逐渐进入农忙时期。

【答案】11.从农事活动方面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地域差别及民俗文化观念的相通性。

12.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各地的自然物候和农作物不同,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和内容也就有所差异,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表现出不一样的节奏和时序。13.D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第①段简要介绍了中国地域的多样性和人们如何根据地域条件来安排农业活动,从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地方性特色。第②段通过对比不同地区在同一节气中的不同农事活动,具体展示了二十四节气的地域差别。第③段进一步阐述了农作物种植节气的地域差异,并强调了尽管有地域差别,但各地都遵循不违农时、遵守自然时序的共通原则,体现了民俗文化观念的相通性。第④段讨论了农事活动如何根据自然节律平衡和调整生产节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间的尊重和利用。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从农事活动的角度,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地域差别和民俗文化观念的相通性。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第②段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作比较。举例子是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某一观点或现象。作者列举了杭州临安和四川广元在立夏节气时的不同农事活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域的应用差异。作比较是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来突出其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作者通过对比杭州临安和四川广元在立夏时的农事图景,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地域在同一节气中的农事活动差异,进一步强调了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结合使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由于各地的自然物候和农作物不同,二十四节气的表述和内容也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导致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表现出不一样的节奏和时序。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第④段“一年之中,每个地方都有农忙与农闲之分,尽管每个地区进入农忙与农闲的时间不同,但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四月开始进入农忙节气,所谓‘乡村四月闲人少’;十月逐渐进入农闲时期,所谓‘十月无工,只有梳头吃饭工’。”可以看出,原文明确指出四月开始进入农忙节气,而十月进入农闲时期,选项的描述与原文完全相反;

故选D。

(二)(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谢谢你,为我推开那一扇门

(一)

①小时候写作文,最讨厌的一句话是:“文章体裁不限,小说、诗歌除外。"而在学校里其实还流传着另外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比如凡是涉及青涩的感情、过分夸张的表达手法都是不正确的,不符合试题要求。在上中学以前,我一度觉得,小说和诗歌都是洪水猛兽,要不然怎么老是被“除外”呢。

②新学期开学的那天,听说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我们是她教的第一届学生。

③“不会拿孩子们来练手吧?"

④“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来教这么重要的科目,这可怎么办?”

⑤一时之间,家长们议论纷纷,他们的担心无可厚非,可这一次他们多虑了。

⑥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有着纯真无邪的眼神,尚未褪尽学生时代的青涩。她站在讲桌旁边,说话声音柔柔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像悦耳的风铃声,朗读课文时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共中,甚至忘记这原本是烦闷的课堂。

⑦刚开始,有爱出风头的男生会在课堂上故意拿出小说看,被王老师逮到之后,我们都以为他会被叫家长,可是一切都风平浪静,让人摸不着头脑。

(二)

⑧第二天上课,王老师带了那本被没收的小说——一本玄幻小说。我们都以为王老师要发火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家都屏住呼吸,揣测着那个男生的悲惨结局。

⑨“这本书,班里还有其他同学看过吗?"大家面面相觑,没人说话。

⑩“别害怕,如实回答,敢于承认的同学,老师奖励零食吃。”

话音刚落,她就从讲桌下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满了零食。坐在后排的一个男生举了手。慢慢地,如同扫雷游戏一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举手。男生们基本上都举了手,我那一向羞涩、不爱说话的女同桌也举起了手。

王老师笑笑说:“昨天晚上,我批改完卷子看了一下这本小说,它太厚了,没一周的时间根本看不完。作者确实有许多超前的奇思妙想,人物形象刻画得很饱满,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有一种忍不住读下去的冲动,难怪你们都喜欢。"

“但是,”她顿了顿,接着说,“这个作者前面铺垫的东西太多且对主角光环的执念太强,这样一来主线就被扰乱了,显得没有逻辑。读者虽然在阅读时感到很过瘾,但看过大结局的同学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觉得没有之前预期的那么好呢?"

同学们纷纷点头,觉得王老师神了,没看完小说就猜中了结局。然后王老师又掏出课本向大家解释,虽然课本里的文章未必是最精彩的,但每一篇都值得借鉴。

“老师并不反对大家看课外书,但还是希望同学们在有限的学习阶段,去汲取更有营养的内容。同样是小说,你们可以选择看文学性更强、文笔更精妙的中外名著。”王老师说。

那节语文课,王老师讲述了她自己从小到大喜欢看的一些书,和大家分享了她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迷恋过的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等。莫泊桑、三毛、博尔赫斯、沈从文……一大串名字从她嘴里蹦出来、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三)

快下课时、王老师把零食分给大家吃、然后还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这个作业可以选择给她看、也可以选择不给她看。但王老师强调,如果有人愿意和大家分享这个作业,她会在每周五抽出一节课作为公开课,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谁的日记最受同学们欢迎,谁就会得到额外奖励。

在这种新鲜好玩的提议之下,同学们一时之间疯狂地迷上了写日记。每个课间大家都会积极讨论,“昨晚你写日记了吗"甚至成了大家见面时的问候语。因为王老师鼓励大家尽量发挥想象力、不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欲,所以同学们都很兴奋。我也暗暗发力,筹备自己的“大作”。

终于等到了周五的公开课,王老师挑出了一些日记和我们一起讨论,王老师说:“真是没有想到,原来我们班的同学都这么有才华啊!"在公开的日记里,有人把自己的一天画成了简笔漫画,有人学着写诗,有人写出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有人老老实实写日记,但真情实感的流露还是格外打动人。后来王老师抽出最下面的一个本子说:“还有一个同学的日记,大半夜的,吓到老师了。”

王老师瞥了我一眼。完了,果然是我,我写的“鬼故事"被发现了。

(四)

其实我已经想不起来当年自己大半夜在日记本里写了什么内容,只记得我在写日记时文思泉涌,手中的笔宛若魔法棒,轻轻松松就勾勒出一个令人充满窥探欲的虚幻世界。

我原以为写这种题材的日记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但王老师并没有说这是不对的、不好的。下课之后,王老师喊住我,对我说我的文字很有灵性,并且告诉我:“不管是什么故事。都要有前因后果、要有它的精神内核。”

“你会在写作中找到你自己。"她告诉我。

这句话,我记了很多年。我对写作产生热爱,都是因为王老师。其实她并不算是多么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老师,但在我心里,她是特别的。因为她让我觉得,原来语文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探索世界和自我的方式。

14.说说你对这篇文章题目的理解。

15.第(三)节开头写到“然后还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结合文章情节,说说这个“特殊的作业"是指什么“特殊”在哪里。

16.请对文章第(二)节中画横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

我们都以为王老师要发火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大家都屏住呼吸,揣测着那个男生的悲惨结局。

17.概括文章中语文老师的人物形象。

18.这篇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答案】14.感谢语文老师采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我"对阅读和写作感到无方向和困惑时,使“我”的阅读有了方向并爱上写作。

15.这个“特殊"的作业是让大家写日记。特殊表现在:题材不限;体裁不限;形式不限;主题不限;周五公开课和大家一起分享日记。

16.这句话采用神态、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同学们的紧张和好奇心理。(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17.年轻漂亮,纯真无邪;知识渊博;教学艺术高超;关爱学生;勤劳敬业。

18.文章在开头写王老师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是第一届教学生,怀疑拿我们来练手,担心初出茅庐的老师来教这么重要的科目,家长们也议论纷纷。后来王老师特别的教学方法使“我”对她产生了敬意,感觉“她是特别的"。(意思对即可)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题目“谢谢你,为我推开那一扇门”这扇“门"象征着知识、文学和自我认知的新世界。通过这扇门,学生得以窥见更广阔的天地,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而推开这扇门的,正是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采用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成功地在学生对阅读和写作感到无方向和困惑时,为他们指明了道路。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鼓励学生写日记并公开讨论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了自我表达的乐趣。特别是在阅读方面,语文老师并没有一味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而是引导他们选择更有营养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她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文学素养,为学生筛选出了值得一读的书籍,使学生的阅读有了明确的方向。在写作方面,语文老师通过布置特殊的作业——写日记,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不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了自我。尤其是当“我”写了一些“鬼故事"时,语文老师并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的文字灵性,并给予了宝贵的建议。

综上所述,语文老师采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成功地为学生推开了那扇通向文学与自我认知的大门。她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爱上了阅读和写作,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和方向。“谢谢你,为我推开那一扇门"不仅是对语文老师的感激之情,更是对她教学艺术的肯定和赞誉。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根据第段“在这种新鲜好玩的提议之下,同学们一时之间疯狂地迷上了写日记。”可知“特殊的作业"指的是老师让学生们写日记。

这个作业的“特殊”之处体现在多个方面:“王老师鼓励大家尽量发挥想象力、不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欲"。这意味着学生在写日记时可以选择任何他们认为有意义的题材,无需受到传统题材的限制。并未规定学生必须使用特定的文体来写作,因此学生们可以尝试各种文学形式,如“有人学着写诗,有人写出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除了纯文字描述,学生们还可以通过“把自己的一天画成了简笔漫画"或其他创新形式来记录日记,这显示了作业形式的多样性。没有提及具体的日记内容和主题,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来自由选择日记的主题。“每周五抽出一节课作为公开课,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谁的日记最受同学们欢迎,谁就会得到额外奖励。”这一特殊安排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日记,并在公开课上进行讨论,增加了互动性和学习的乐趣。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这句话通过神态和动作描写,如“屏住呼吸”,生动地展现了学生们在这一刻的紧张情绪。这种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教室中紧张的气氛,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即将到来的王老师可能的反应比作“暴风雨来临之前”。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学生们内心的忐忑和期好奇心,还通过“暴风雨"这一意象,暗示了学生们对王老师可能严厉反应的预期,进一步加深了紧张氛围的渲染。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第⑥段“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有着纯真无邪的眼神,尚未褪尽学生时代的青涩。”描述直接展现了语文老师的年轻、漂亮和纯真无邪的特点。从语文老师能够深入解析小说、引导学生阅读更有营养的文学作品,并分享一系列文学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可以推断出她具有广博的文学知识。第⑥段“她说话声音柔柔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像悦耳的风铃声,朗读课文时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其中。"以及后文中描述的她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这些描述展示了语文老师在教学上的高超艺术,她不仅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还能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看出她教学艺术高超。从她鼓励学生写日记、分享日记,并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关注和建议,可以感受到她对学生的关心和支持。从她认真备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细节,以及她在课后仍然花时间与学生讨论作品,可以推断出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敬业精神。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语文老师的人物形象为:年轻漂亮、纯真无邪、知识渊博、教学艺术高超、关爱学生和勤劳敬业。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抑:通过第②段“听说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是我们教的第一届学生。”和第⑤段“一时之间,家长们议论纷纷,他们的担心无可厚非,可这一次他们多虑了。"这些描述在文章开头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预期:这位新老师可能不够经验丰富,甚至可能会引发一些问题。

扬:第⑥段“新上任的语文老师很漂亮,有着纯真无邪的眼神……她站在讲桌旁边,说话声音柔柔的,普通话非常标准……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其中。”可知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逐渐改变了学生的看法。第段“王老师笑笑说……这个作者前面铺垫的东西太多且对主角光环的执念太强……"描写了王老师对小说的深入解析和引导。第段“王老师讲述了她自己从小到大喜欢看的一些书……一大串名字从她嘴里蹦出来。”描写王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和中外名著,打开了学生的新世界。第段“快下课时,王老师把零食分给大家吃,然后还留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描写王老师鼓励写日记和创新的提议。

通过先描述王老师的不足(年轻、缺乏经验),使人产生疑虑和担忧,这是“抑”的部分。这样的开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并设置了悬念。随后,通过描述王老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文学的深入理解,逐渐展现了王老师的独特魅力和教学实力,这是“扬"的部分。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仅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和有趣,还突出了王老师的特别之处,使读者对她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这种手法也展现了作者对王老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完全信服和尊敬。塑造了一个初出茅庐但充满教学热情和方法的年轻语文老师形象。

三、整本书阅读(8分)

19.下面这首小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水浒传》中的一位人物,这位人物是谁?请结合具体情节,就该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做分析。

浮云蔽日唱阿谀,幽恨无缘释酒徒。

白虎蒙冤身坎坷,野猪经险志踌躇。

翻刀雪耻迁卑座,瞩海吟愁绕苦竹

锦绣胸怀天下负,悲情逐浪倦江湖。

【答案】林冲。示例:(1)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①妻子遭到调戏,林冲本要惩治恶人,但一看是高太尉养子高衙内,虽然怒火中烧,还是强忍了下来。②林冲被高俅设计陷害,误闯白虎节堂,惹上官司,发配沧州,也没有反抗,有忍和懦弱的一面。③发配前休妻,也表现出性格中的懦弱和忍让。④发配途中,董超薛霸受高俅指使,对林冲各种折磨(炎热天气中,不顾林冲棒疮发作,逼迫林冲快走。村中客店,灌醉林冲,烧开水烫伤林冲双脚。四更早起,让被烫伤双脚的林冲穿新草鞋,使林冲鲜血淋漓,走不动),林冲一再忍受,也是一种懦弱。(写出一个情节即可)

(2)果断狠厉的刚猛性格。面对陆谦的追杀,林冲是忍无可忍,终于发飙抗争,不仅怒骂,而且手刃敌人。

(3)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林冲风雪山神庙时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

根据“浮云蔽日”、“白虎"、“野猪”等,可以推断出小诗所描述的人物是林冲,因为林冲的故事中涉及了白虎堂和野猪林的情节。

确定了人物之后,需要回顾该人物在《水浒传》中的具体情节,以便对其性格进行分析。如林冲在白虎堂被冤、野猪林遇险、山神庙的怒杀等关键情节。根据这些情节,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如他的正直忠厚体现在对朝廷的忠诚上,而他的软弱怕事到勇敢反抗的转变则通过他在山神庙的行为得到体现。

(1)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①林冲在发配途中,经过野猪林时险遭解差杀害,幸得鲁智深相救。面对解差的陷害,林冲并没有主动寻求反抗,而是选择了顺从和等待救援,这再次体现了他的忍耐和无奈。②在发配之前,林冲为了保护妻子,选择与她休书。这一行为虽然看似冷漠,但实际上是林冲在无奈之下为了保护妻子而作出的选择。他不想让妻子因为自己而受到牵连,这既体现了他的爱,也透露出他性格中的懦弱、忍耐和牺牲精神。

(2)机智果断的敏锐性格。林冲在柴进的庄园与洪教头比试武艺,面对洪教头的挑衅,林冲机智应对,最终轻松取胜。在与洪教头的比试中,林冲展现了他机智果断的一面。他并没有直接与洪教头硬碰硬,而是运用策略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一情节不仅体现了林冲的武艺高强,更凸显了他性格中的机智和果断。

(3)嫉恶如仇的正义感。林冲在梁山泊火并了心胸狭隘的王伦,推举晁盖为梁山泊首领。林冲的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嫉恶如仇的正义感。他无法容忍王伦的自私和狭隘,因此果断出手,为梁山泊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林冲的正义感,也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决断力。

示例:展现了英勇果敢的一面,在征战祝家庄的战役中,林冲作为先锋,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展现出了他英勇无畏的一面。面对敌军的箭雨和围攻,他从不畏惧,率领部下奋勇杀敌,屡次突破敌军防线,为梁山军队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