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联考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山西省联考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山西省联考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山西省联考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山西省联考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圣传:高老师,您好!您认为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形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古典美学在思维方式上与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

里?

高建平:首先,我必须纠正一个误读,中国古代并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

西方也是如此。在欧洲,只是到了18世纪,在鲍姆加登、康德那里,才出现

“Aesthetics”这一学科,并有了相关的术语和理论形态。我们今天在书写中国古

代美学史的时候,通常的写法主要包括孔、孟、老、庄等古代思想家的美学思想

以及艺术家、文论家,画论家的思想。文论家的思想大多体现在诗论、词话、点

评中。这些思想感受性很强,因此我认为它们更符合美学的特点。

在西方,18世纪以前,美学思想主要来自王公贵族,有学问之人。然而王公贵

族与文化人主要是鉴赏者而非艺术实践者,因而美学在西方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

程度上说是分裂的。为什么我们觉得中国古人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更深刻,而西

方人的思想更宏观、更具理论概括性,正是这种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使然。

李圣传:自“美学”传入中国后,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了数次“美学热”。您对此

如何看待?

高建平:美学原本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

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

“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随着国门大开,西方思想开始被以多种形式大量引介进

来。当时美学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从王国维到朱光潜的主张“审美无利害”的

美学线索,宣传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学说并强调“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

另一条是从梁启超开始,主张艺术的社会功用,并在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

张扬。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美学,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是知识分子“思想改

造”的年代,所有知识分子都有自觉改造自身以跟上新时代的愿望。当时的“美学

热”就处于这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

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时段内的“美学热”与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

思想之影响的精神气氛相关。这成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学热”的契机,促进

了思想的大解放。

(摘编自李圣传《美学的西方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未来展望——访高建平研

究员》)

材料二:

中国美学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美学史专家认同的观点。

但是,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中国美学史专家有着

不同的观点。

从本土的思想资源来看,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

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李泽厚先生指出:“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

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道家美学指以老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

美学思想。道家美学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自由境界,便是审美境界。儒家

美学是指孔子开创的以“仁学”为核心的强调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

一的美学思想。它们对后世的审美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就是积极

入世的审美态度和为人生的艺术倾向。

虽然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但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美学则由王国维等人从日本

引入中国,开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开端。王国维于1900年到日本留学,其

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

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中国艺

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建立起了

新的美学体系。梁启超以启蒙为目的,强调审美改造人心的社会功用。他构筑了

以“趣味”和“情感为特色的美学观念。他把“趣味作为人生之根本,也是美的根源

所在。梁启超重视情感在艺术中的价值欣赏中国艺术中含而不露的情感表达方

式。

继王国维、梁启超等先生开创百年中国美学先河之后,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继

往开来,专注于美学研究,促进了百年中国美学的形成。朱光潜先生从审美的非

功利性来把握“形象的直觉”,强调把美的本体归结为美生于美感经验,美感经验

来自于审美直觉的理论。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

指出意境就是人的心灵与宇宙人生相综合生成的一种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

品”,表现为虚与实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式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宗白华先生认为

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

化实境为虚境。

在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先贤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美学学科基本确立,并且为新

中国建立后美学的论争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张伟《百年耕耘、中国气派与当代繁荣——百年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回

望与当下反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第2页,共25页

A.直到18世纪,西方社会才出现了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形态;在此之前,

西方与中国古代是相似的,不存在作为理论形态的美学。

B.关于中国美学史研究起点等问题目前仍存在不同看法,材料二认为老子、孔

子代表的道家、儒家美学思想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

C.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的审美境界,与儒家所讲的个体心理欲求与伦理

规范的统一,实际上是互补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D.《〈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利

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建平看来,文论家的思想比艺术家、画论家等的思想要更符合美学的特

点,因为文论家的思想感受性很强。

B.18世纪以前,西方美学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分离的,这与中国古代美

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是不同的。

C.中国美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中总是与社会上的各种思潮相伴而生,其学科的

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

D.与王国维等人倡导“审美无功利”不同,梁启超重视审美的社会功用,以“趣

味”“情感’为特色构筑了美学观念。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庄子•外篇》:“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

C.《孙子兵法》:“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D.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梳理20世纪我国“美学热”的发展轨迹。

5.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理论主要是关于意境理论的探索,他对“意境”理论做出了

独特的阐释。请结合其“意境”理论,简要分析下面这首词。

浪淘沙令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燕食记(节选)

葛亮

五举来到“多男”的第一天,就给荣贻生①瞧见了。

这雅座原并不好静。那孩子手里,拎着一个铜制的大水煲,俗称“死人头”。水煲

占去他三分之一的身量。在这身边的喧嚣里,他的眼睛,却是静的。

以后便常见到这孩子。他默然地长高。有一日,他看这孩子上楼来,忽然站住了。

蹙一蹙眉头,也不动,一瞬后,荣师傅听得童音喊一声:十六少到,敬昌圆茶服

侍。

过了好一会儿,听到咳嗽,继而是迟缓的步子,便见得潮风南北行的太子爷,撩

着长衫下摆,慢慢走上来。孩子爽手爽脚,伺候他坐下。

这一霎,荣贻生捕捉到了孩子嘴角的笑容。稍纵即逝,他大约为自己经年练就的

好耳力得意了一下。但很快,便又恢复了静穆的表情。

荣贻生决定收五举,是因司徒云重的一句话。

这些年,他已经惯了,有许多事都和这个女人商量。而且这些事,多半是大事。

他记得许多年前,慧生说过,阿云是个女仔,有男人见识。

此前,云重从未到“多男”来过。这时她虚白着脸,面对着荣贻生。五举,便在他

们的无知觉间,做好了所有的事,洗茶、摆茶盅、开茶。眼里清静,手也稳。临

走时,只如常微微躬身。似乎云重如荣贻生一般,是他长年关顾的熟客。

云重揭开茶,喝一口,又喝一口。或许也是身子虚,额上便起了薄薄的汗。

答案第4页,共25页

她启开了茶盅,续水。却见茶盅里卧着一颗开了肚的大红枣。她便打开荣贻生跟

前的茶盅,倒净了茶,里头什么都没有。

云重觉出脸上漾起了一些暖。她望一望底下,方才那个小企堂,跟着茶博士,拎

着大铜煲,在不同的桌间穿梭。停下了,脚下有根,站得稳稳的。她看一眼荣贻

生,开口道,这个细路,真像你后生时候。

荣贻生回家时,头脑里还回响着这句话。

打开门,家里有浓郁的中药味扑面而来。秀明倚在沙发上,目光斜一斜,道,谢

醒阿妈送来的,说是端午的礼。

荣贻生望见饭桌上,摆着几只龙凤纸包着的大盒。

秀明说,天下父母心,彳巨口地不放心自己口既仔。讲真,你到底教成怎样?

荣贻生说,我俾心机教,但肯学至得。

秀明抬一抬眼,说,但阿妈知彳巨不生性,说按规矩官教。这行谁不是这么过来。

她慢慢地站起身,说,大仔今朝返来,在石碳尾买了几个粽。我热给你吃。

荣贻生连忙道,不用了。你唔使理我,自己歇着罢。去过医馆了?

秀明便轻轻抚一抚心口,说,换了个医生,重开一剂方子。先试一试吧。

荣贻生服侍她躺下,关上卧室的门。

收谢醒这事,当初他没听云重的。

算起来,从广州到香港,已近二十个寒暑。他来时,“同钦’虽有老号‘得月”的加

持,已经打开了局面,但还远非如今的地位。毕竟较之广州,香港的饮食界更海

纳百川些。且不论西人加入,光是各地菜系在此开枝散叶。“太平馆”这样中体西

用的新式菜馆,也便应运而生。

谢醒的阿爸谢蓝田,是铜锣湾义顺茶居的车头。虽久在庖厨,这人天生带些江湖

气,是个社会人。原本以为是点头之交,没承想谢蓝田却相见恨晚,引为知己。

在一次业内聚会,谢蓝田自作主张,将荣师傅的莲蓉酥作为伴手礼,送给了香港

饮食总会的上官会长。会长一尝之下,惊为天人,这由此成为荣贻生在本港声誉

鹊起的起点,也助他在同钦楼站稳了脚跟。嘴里不说什么,荣师傅对他是感激的。

日子久了,两家倒处得像个家人了。

所以,当谢蓝田提出要谢醒跟他学徒。他没怎么犹豫,便答应了。谢家夫妻谈起

这孩子,也直唉声叹气。荣贻生是看这细路长大,周岁时拜过自己做“契爷”。小

时看着精灵,可长大了,就是读不进书,转了两间官校,到底辍了学。谢蓝田便

说,贻生,你两个仔几生性,读“英皇”,日后考港大要做医生律师。谁来接手你

的好本事?教教不成器的契仔,也算手艺有个去处。

荣贻生不忍拒绝谢蓝田。

大约一个月后,他方与云重谈及此事。云重沉默了一会儿,说,你莫后悔便好。

由于通家之好,又是契爷,谢醒也并没有将荣贻生这个名厨当师父来待,竟有两

次问到荣贻生脸上,问几时教他整莲蓉。

做师父的,被他问得一愣。荣贻生本没有叶七的心机。他师父将莲蓉的绝活儿藏

到了最后,临了还靠他自己悟出了一味。然而,他也觉得时机未到。这孩子问得

急,他便也琢磨是不是他娘老子的意思。这样想,心里越发冷。

他知道自己还是不甘心,在等一个人。终于,等到了,是个“多男”的小企堂。白

纸一张,却是上好的生宣。

他想起云重的话,这细路,真像你后生时候。

可他忘了,这二十年来,他自己已经变了。

(有删改)

文本二:

《燕食记》的题名,已显示了将饮食通于礼义的心意。“燕食”二字,出自郑玄注

《周礼・天官•膳夫》:“燕食,谓日中与夕食”,即日常的午餐和晚餐。而“三餐制”

自周朝确立后,意味着礼制的开始。凡人皆知“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常被做了最

通俗的理解,即吃饭问题是人命关天的问题;葛亮所看重的,则不仅在饮食的日

常层面,更在其与主体的心力、意志以至记忆、伦理等方面的复杂勾连。慧生对

于月傅,可谓之义;周师娘对于慧生、阿响,可谓之情……这些中国式的伦理充

溢于《燕食记》错综的人物关系中。

(节选自陈培浩《食史互鉴,以艺证心》)

注释①[荣贻生]岭南百年老字号茶楼同钦楼主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第6页,共25页

A.文本一“他的眼睛,却是静的”“但很快,便又恢复了静穆的表情”,表现了人物

恬淡之性,也表现出荣贻生对五举的欣赏。

B.小说多以侧面描写突出人物,如写司徒云重就有慧生对她的看法,五举为她

洗茶、开茶等,再如以荣贻生等人视角写五举等。

C.小说插叙收谢醒一事,交代了荣贻生与谢蓝田相识的经过,补充说明了事情

的原委,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D.文本二中写到“《燕食记》的题名,已显示了将饮食通于礼义的心意”,文本

一由荣贻生被问得一愣,就是因谢醒的做法不合礼义。

7.下列关于文本一中五举迎客(太子爷)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举原本打算上楼,但是忽然站住了,这是因为他突然觉察到太子爷来了。

B.五举熟悉客人的特点,知道来客是太子爷,就早早吆喝迎客,给足客人面子。

C.侍候潮风南北行的太子爷,五举不得不阿谀逢迎,这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

D.五举得意于自己的职业能力,但是也能自持,很快便“恢复了静穆的表情”。

8.沪语版电视剧《繁花》大获成功,有评论:方言的使用最见潜台词和真性情,

尽显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全部风情和韵味。文本一中也使用了一些岭南方言

(粤语),请结合内容分析使用方言的作用。

9.文本二指出,“葛亮所看重的,则不仅在饮食的日常层面,更在其与主体的心

力,意志以至记忆、伦理等方面的复杂勾连”。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一观点

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也。父仲怀,为宋豫州刺史殷琰将。琰叛,辅国将军

刘励讨琰,仲怀力战,死于横塘。公则随父在军,年未弱冠,冒阵抱尸号哭,气

绝良久。励命还仲怀首。公则敛毕,徒步负丧归乡里,由此著名。

和帝即位,授湘州刺史。梁武军次沔口,公则率湘府之众会于夏口。时荆州诸军

悉受公则节度,虽萧颖达宗室之贵亦隶焉。郢城平,武帝命众军即日俱下,公则

受命先驱。江州既定,连旌东下,直造建邺。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在莫

不赖焉。

大军至新林,公则自越城移屯领军府垒北楼,与南掖门相对。尝登楼望战,城中

遥见麾盖,纵神锋弩射之,矢贯胡床,左右皆失色。公则曰:“虏几中吾脚。”谈

笑如初。东昏夜选勇士攻公则栅,军中惊扰。公则坚卧不起,徐命击之,东昏军

乃退。公则所领多是湘溪人,性懦怯,城内轻之,以为易与,每出荡,辄先犯公

则垒。公则奖厉军士,克获更多。

湘州寇乱累年,人多流散。公则轻刑薄敛,顷之户口充复。为政虽无威严,然励

己廉慎,为吏人所悦。湘俗单门①多以赂求州职,公则至皆断之,所辟皆州郡著

姓。武帝班下诸州以为法。

时朝廷始议北侵,公则威名素著,至都,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将发,造

②疾,谓亲人曰:“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犹自力请用。今国家不以吾朽懦

任以前驱方于古人见知重矣。虽临涂疾苦,岂可俺彳免③辞事。马革还葬。此吾志

也。”遂强起登舟,至洛口,寿春士女归降者数千户。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

石荣等前锋接战,即斩石荣,逐北至寿春,去城数十里而返。疾笃,卒于师。武

帝深痛惜之,即日举哀,谥烈侯。

(节选自《南史・杨公则传》)

【注释】①[单门]家世寒微,没有地位的家族。②[逼]g6u,遇见,遭遇。③[傕傀|min

mian,须庚。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外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今国家A不以B吾朽懦C任D以前E驱F方于古G人H见知I重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于横塘”与“青,取之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B.绝,指气息中止。与成语“深恶痛绝”“空前绝后”中的“绝”字含义不同。

C.“昔廉颇、马援以年老见遗”与“见犯乃死”(《苏武传》)两句中的“见”字用法

相同。

D.“去城数十里而返”与“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两句中的“去”字的含义

相同。

答案第8页,共25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仲怀战死后,杨公则冒死闯入战场,抱尸号哭,悲痛欲绝,后徒步归乡,

安葬父亲,受人称赞。

B.在新林时,箭矢险些射中杨公则,他谈笑自若;敌人趁夜进攻,他安睡不起,

从容地命人回击敌人。

C.杨公则治理湘州时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人口增长迅速。他廉洁谨慎,得到

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

D.杨公则奉命驻守在洛口,却不幸染病,然威武不减,斩杀石荣,后来病情恶

化,在军中逝世。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荆州诸军悉受公则节度,虽萧颖达宗室之贵亦隶焉。

(2)湘俗单门多以赂求州职,公则至皆断之,所辟皆州郡著姓。

14.攻打新林时,为什么东昏军出击时总是先攻打杨公则的营垒?杨公则采取了

什么办法应对?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①《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含有词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几度”表达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B.“月明”句语带双关,既可理解为景物实写,也可隐喻奸人当道,词人因谗遭

贬。

C.词中的“孤光”与“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孤光”蕴含的情感相同。

D.全词突出了一个“凉”字,既写了环境、节候之“凉”,也写了人生的悲凉。

16.苏轼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道,有评论说:“读者可以在这首词中见到词人在旷

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手法和情感角度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同时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

非一成不变的,既可以是…,也可以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两句,用白描手法静态描写了房屋

周围树木茂盛的景象。

(3)“瑟”是古老的拨弦乐器,代表着高雅的审美与节操,象征着知音与年华,

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子是秋季的吉祥果,一直以来①,希望吃了它能够“柿柿顺心”“好柿成双”。

但在吃柿子这件事上,有人夸它好吃又营养,也有人说它②。

经常吃柿子,对身体有啥好处?柿子中含有的胡萝卜素,能帮我们抵御蓝光对视

网膜的损伤,部分还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不仅能更好地保护眼睛健康,

还能促进皮肤的健康。柿子中含有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有很强的亲水性,具有渗

透作用,可以增加粪便的含水量,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改善肠道菌群,进

而帮我们预防和改善便秘。除此之外,吃柿子还能补充维生素C,一个大磨盘柿

子差不多有250克,而一个甜柿子约为150克,吃一个柿子可以满足一般人群

每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50%左右,利于身体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

不过,柿子虽好可别贪吃,毕竟它的热量为74-80kcal/100g,是柑橘类水果的近

2倍,碳水化合物高达18%左右,比土豆和红薯还高呢。吃一个大磨盘柿子摄入

的热量几乎相当于一大碗米饭了,每天吃太多真的会胖。至于柿饼外面的白霜,

答案第10页,共25页

并不是商家涂抹的防腐剂,而是柿子被晒成柿饼时,水分逐渐蒸发,果肉里所含

的葡萄糖和果糖逐渐渗透到表皮,凝结形成白色粉末。它是可以放心吃的,无需

刻意洗掉。因为柿饼水分含量比新鲜的柿子低,糖分含量高,限制了微生物的繁

殖,所以③,一般可达半年以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吃柿子的好处。每点不超过8个字。

20.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材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通往茶山的路,小方石铺就,汽车被珞得左冲右跳,犹如颠簸在大海上,如此坎

坷的盘山公路,还是第一次体验。

终于得见这漫山满岭的古茶树,①两千七百年的古茶树,几百年的古茶树,是

古的,古代,古老,但不古稀,因为太多。古茶树并不是很高大,因为要采摘,

所以都只有三五米高,直径也不粗,茶树长得很慢。是否经过人工的矮化,不得

而知,但因为生长在高山云雾深处,这些茶树,不事张扬,沧桑内敛,树干遒劲,

虬枝如龙,造型古典,山重水复,叶片青绿。

在翁基村的家家户户木屋檐口顶部的翘角处,都能看到完全一样的三叉形茶叶图

案,这是翁基村的图腾。寨子里每年都会举行祭茶祖活动,村民也保留着近乎原

始的布朗族烤茶传统。茶是大自然给予布朗族的馈赠,也是村民自然崇拜的对象。

布朗族是茶的民族,翁基人世代与茶树为伴,以密林草木为生命的依托,是茶养

育了他们,水攻、火烤、陶煨、竹酿,在生活的幸福美满处,被茶香环绕着梦境。

如今,翁基古寨的茶叶名满天下,加上这里的名气,更多的人来到景迈茶山,布

朗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古茶树,②是布朗人的精神图腾,是他们美好生

活永远的摇钱树。

21.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22.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春节期间,关于燃放烟花爆竹,是“禁”还是“放'的讨论一度成为网络热点

话题。一些城市或地区为保护环境和公共安全严格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另一些地

方采取限时限地燃放的政策,以减少对居民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一些地方鼓励或

推广使用环保型烟花爆竹,部分地区使用无人机进行巡逻和监控,以及通过大数

据分析来预测和防范可能的安全风险。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环境保护、科技

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对此现象,《文化遗产》杂志准备开设“环保、科技与人文”主题专栏,并向同学

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春节文化习俗。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

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作为一项历经千年的文化习俗,燃放烟花爆竹在保护环境的新形势下如何

得到创新性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时代命题。请结合材料以及你的认识,谈谈对它

的保护与传承。

(3)围绕春节的某项文化习俗,以“科技与亲情”为话题,讲述你与这种春节习

俗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写作。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C3.C

4.①20世纪前期,受“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形成从“王国维到朱光潜”“从

梁启超到鲁迅”这两条美学线索。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身,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

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③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引发一场

美学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5.①宗白华先生的“意境”理论,主要是情、景和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

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

答案第12页,共25页

②创形象为象征:如开篇即写了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

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尤其是“春意阑珊”,将眼前节令的实况,象

征为“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

③化实境为虚境:主要体现在结尾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水落花,

既是眼前之实境,落红逐水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虚境,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

去不复返。

④全词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

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囚徒之悲和亡国之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也是他利用西方美学思想剖析传统文学的代表,由此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

错误。根据“其间撰写了《〈红楼梦〉评论》等文章,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

等人的美学思想”“王国维在中国美学上的贡献还在于利用西方美学的理论框架,

分析了中国艺术和文学的文本,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作出了开创性的阐

发,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可知《〈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主要是王

国维向中国人介绍康德、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在《人间词话》中对‘境界说‘

作出了开创性的阐发”,才标志着“建立起了新的美学体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其学科的独立性和影响力都受到了较大的削弱”错误。根据“美学原本是一门专

门的学问,但在中国它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总是被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思潮

裹挟着“,可知中国美学是被“各种各样的思潮裹挟着”,并不是“受到了较大的削

弱”。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美学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

论据。

B.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美学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

C.属于兵家关于作战的思想理论,不能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

D.属于“文论家的诗论、词话、点评”,可以作为“中国美学传统历史悠久”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20世纪我国“美学热”前后共有三次。

①根据"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学处于‘西学东渐‘与‘五四’精神影响背景下……并在

后来鲁迅等人的思想中得到张扬”,可知20世纪前期是第一次,可概括为:20

世纪前期,形成从“王国维到朱光潜”“从梁启超到鲁迅”这两条美学线索。

②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当时的‘美学热’就处于这

种思想改造过程中”,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第二次,可概括为:20世纪五

六十年代,知识分子自觉改造自身,发起了一场“美学大讨论”,旨在建立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美学。

③根据“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组成

部分……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三次,

可概括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迫切走出旧思想之影响,

引发一场美学讨论,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先指出宗白华先生“意境”理论的具体内容:构成艺术境界的基本因素是情、景和

情景交融,在这种交融中,创形象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最重要的是“创形象

为象征,化实境为虚境”。应结合词作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关于“创形象为象征”。主要体现在开头几句,开篇描写了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

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桃,不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

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晚春深夜,雨声潺潺,表现出无限惜春、伤春之

情,环境是清苦的,情调是凄楚的。特别是这“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

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

关于“化实境为虚境”。主要体现在结尾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意凄

绝,充溢着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里词人以生动的比喻,进一步把集合着悲凉、痛

苦、伤心、悔恨,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感情,推向了高潮。落红逐水流,春光已

逝去,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流水落花,既是眼前之实境,落红逐水

流,春光已逝去;又是虚境,世事变化急速,好景一去不复返。

答案第14页,共25页

总体上看,全词语言清澈自然,情真意切,哀婉动人,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

君的艺术形象,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

都的深切眷念,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深沉的情感却并没有

直接地抒发,而是融合于身处之地,所能实际看到感到的景象,完全达到情景交

融的境界,形象与抽象、实境与虚境相互融合,彼此不分。

6.A7.C

8.①方言具有地域特色,更使得角色的对话更富有生活气息,更贴近真实生活。

②方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和真性情,能够更好地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

心、O

③方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揭示岭南地区的

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9.①小说中,通过食物这个媒介,让读者体验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细腻,食物与

人性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深度和厚度。

②小说还通过食物与记忆的勾连,让读者体验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

③小说还通过食物与伦理的勾连,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观念。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现了人物恬淡之性”错误,“这一霎,荣贻生捕捉到了孩子嘴角的笑容。稍纵

即逝,他大约为自己经年练就的好耳力得意了一下。但很快,便又恢复了静穆的

表情”表达了人物自信得意而又无比清醒能把握住自己的性格特点。

故选Ao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C.“五举不得不阿谀逢迎,这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错误,“孩子爽手爽脚,伺候

他坐下,,是写五举动作麻利、干练,是有良好职业素养的表现,小说中对其招待

客人的一系列描写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写的。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方言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岭南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具有地域特色,更使得角色的

对话更富有生活气息,更贴近真实生活,比如“巨口地不放心自己口既仔”“我俾心机教,

但肯学至得,,等对话充满岭南的特色,营造了真实的环境。

粤语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和真性情,能够更好地

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比如“竟有两次问到荣贻生脸上”表达了荣贻生

对谢醒直面问他什么时候教他做莲蓉的行为感到失望。方言的运用,不仅增加了

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提高了作品的观赏性。

岭南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够更好

地揭示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这种方言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

化内涵,也使得作品更具有历史感和深度。

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

力。

小说中,通过食物这个媒介,让读者体验到了生活的真实和细腻。在小说中,通

过茶楼里的场景与主体的勾连,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例如“忽然站住了。

蹙一蹙眉头,也不动,一瞬后,荣师傅听得童音喊一声:十六少到,敬昌圆茶服

侍”表达了五举的聪慧和懂事;荣贻生这个角色,他的人生经历与他对粤菜的热

爱和追求紧密相连。他通过烹饪粤菜,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伦理观念。他

的菜品不仅是对粤菜传统的传承,更是他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这种将食物与

人性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小说更加具有深度和厚度。

小说还通过食物与记忆的勾连,让读者体验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小说

中的同钦楼茶楼酒肆,不仅是粤港两地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承载了近现代岭南历

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对这些场所和其中发生的故事的描绘,小说成功地唤

起了读者对岭南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使得小说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内涵。

小说还通过食物与伦理的勾连,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观念。例如,小

说中的师徒关系(谢醒与荣贻生、五举与荣贻生)、亲情关系等,都与食物有着

密切的关联。这些关系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更蕴含了深厚的伦理

道德观念。过对这些关系的描绘和探讨,小说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伦理道德的思

考和看法。

10.CFH11.B12.D

13.(1)当时荆州的各路军马全部受杨公则管辖,即使是萧颖达这样的皇室亲

贵,也属杨公则管辖。

答案第16页,共25页

(2)在湘州的风俗中,没有地位的家族多用贿赂的方式来谋求州职,公则到任

后,完全废除此俗,所征用的都是州郡中有显著名声的家族。

14.原因:杨公则所率领的多是湘溪人,性格怯懦,敌军对他们颇为轻视,以为

容易对付。

办法:杨公则奖励军士,鼓舞士气。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国家不认为我衰老软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我)还是被朝

廷看重的啊。

“今国家不以吾朽懦","国家’是主语,“不以”是谓语,“吾朽懦”是宾语,应独立成

句,后面的“住’是另一句的谓语,所以c处断开;

“任以前驱”,主语是“国家”,承前省略,“任”是谓语,“以前驱'是后置状语,所以

F处断开;

“方于古人”,是“见知重矣”的状语,前置表示突出强调,此处应单独停顿,所以

H处断开。

故选CFH。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介词,在;/介词,从。句意:在横塘死去。/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B.错误。“气绝良久”的“绝”和“空前绝后”的“绝”意思相同。动词,中止,断绝;/

副词,极;/动词,断绝。句意:气息中断(休克)了很久。/厌恶和痛恨到了极

致。/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

C.正确。都是助词,表被动。句意:过去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弃不用。/受到

侮辱才死。

D.正确。均为动词,“离开”。句意:离城几十里才返回。/(商人)离开了留下我

在江口孤守空船。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杨公则奉命驻守在洛口……然威武不减”错,根据“时朝廷始议北侵,公则威名

素著,至都,诏假节,先屯洛口。公则受命将发,造疾……遂强起登舟,至洛口,……

魏豫州刺史薛恭度遣长史石荣等前锋接战,即斩石荣”,可知杨公则是在京都染

病,后到洛口,带兵迎战,没看出威武不减。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悉”,全部;“节度”,管辖,管理;“虽”,即使;“隶”,属于,附属。

(2)“以赂”,用贿赂的方式;“断”,中止,废除;僻”,征用;“著姓”,显著名

声的家族。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因:根据“公则所领多是湘溪人,性懦怯,城内轻之,以为易与,每出荡,辄

先犯公则垒”,可知东昏军出击时总是先攻打杨公则的营垒,是因为杨公则所率

领的多是湘溪人,性格怯懦,敌军对他们颇为轻视,以为容易对付。

办法:根据“公则奖厉军士,克获更多”,可知杨公则采取的办法是奖励军士,鼓

舞士气,结果战胜、俘虏的敌人更多。

参考译文:

杨公则字君翼,天水西县人。父亲杨仲怀是宋豫州刺史殷琰部将,殷琰反叛,辅

国将军刘励讨伐殷琰,杨仲怀力战,在横塘死去。杨公则随父在军中,年未满二

十,冒死闯入阵内抱尸号哭,休克了很久。刘励命令归还杨仲怀的首级。杨公则

把父亲装殓之后,徒步背着灵柩归还乡里,由此闻名。

和帝即位后,杨公则被任命为湘州刺史。梁武帝萧衍率领军队驻扎在沔口,杨公

则率湘州的军队在夏口与梁武帝的军队会师。当时荆州的各路军马全部受杨公则

管辖,即使是萧颖达这样的皇室亲贵也隶属于杨公则。郢城平定后,梁武帝命令

所有军队当天全部继续东下,杨公则受命为先头部队。江州平定以后,合军东下,

直抵建邺。杨公则号令严明,秋毫不犯,所过之处无不仰赖他而平安无事。

大军至新林,杨公则把领军府从越城移驻到北楼,和南掖门相对。杨公则曾经登

上北楼观战,(而)城内远远望见杨公则的旌旗伞盖,于是让神弩手射箭,箭穿入

杨公则坐的胡床,左右的人都大惊失色。杨公则说:“敌人险些射中我的脚。”谈

笑如初。东昏侯选勇士在夜晚攻打杨公则的栅营,军队惊恐扰乱。杨公则安睡着

答案第18页,共25页

不起,只是慢慢地命人回击敌人,东昏侯的军队就退回了。公则所率领的多是湘

溪人,性格怯懦,城内士兵对他们颇为轻视,以为容易对付,每次出兵侵扰,必

先进犯公则的营垒。公则奖励军士,结果战胜、俘虏的敌人更多。

湘州寇贼作乱多年,百姓大多流散。公则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久户口得以恢

复充实。杨公则做官虽然缺少威严,但是勉励自己保持廉洁谨慎,官吏和百姓都

很高兴。在湘州的风俗中,没有地位的家族多用贿赂的方式来谋求州职,公则到

任后,完全废除此俗,所征用的都是州郡中有显著名声的家族。武帝颁诏,要求

各州都效法。

当时朝廷开始讨论北伐的事,杨公则一向享有威名,到京师后,下诏赐假节给他,

命令他先在洛口屯兵。杨公则接受命令正要出发,身染疾病,对亲人说:“过去

廉颇、马援因为年老被弃不用,但他们还勉力请求任用。现在国家不认为我衰老

软弱,任命我为前锋,与古人相比,(我)还是被朝廷看重的啊。虽然临出发得了

重病,又怎能一下就推卸重任呢?马革裹尸,还葬家乡,这是我的志向啊。”就

勉强起来登上船,到了洛口,寿春投降的百姓有几千户。北魏豫州刺史薛恭度派

遣长史石荣为前锋来迎战,杨公则就斩杀了石荣,追杀败兵一直到寿春,离城几

十里才返回。杨公则病情加重,在军中病逝。武帝非常悲痛,为他惋惜,当天就

为他举哀。谥号烈侯。

(节选自《南史・杨公则传》)

15.C

16.①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夜风鸣廊”,中秋之际,西

风飒飒,落叶萧萧。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②主要运用了烘托映衬等表现手法。“夜来风叶”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中秋”

烘托“把盏”的凄凉。

③运用了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

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

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蕴含的情感相同”错误。“中秋谁与共孤光”的“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作者选

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之情。“孤光自照,肝肺皆

冰雪,,中,,孤光,,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

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手法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夜来风叶已鸣廊”运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手法,作者撷取秋风萧瑟、

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

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婉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

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词人由

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所以,“夜来风叶”

烘托“眉头鬓上”的孤独。最后一句写到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

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中秋之夜本来是团圆之夜,但作者

只能独自把盏。所以,“中秋”烘托“把盏”的凄凉。

“月明多被云妨”,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

去光芒,这是对眼前实景的描写。同时,作者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

认识。所以,运用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明月”用以象征(比喻)词人美好的理

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象征(比喻)奸佞小人。“明月”多被“云”遮,隐喻奸人当

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之情。

17.(1)道之所存师不必贤于弟子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3)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窃窕淑女,琴瑟

友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荫、檐、罗、嘉、

笙、窃窕、鸾、兮。

18.①都被人们寄予美好的期待②难吃又危害健康③保质期较长

19.①保护眼睛和皮肤②改善便秘③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20.①列数字,突出强调柿子中维生素C含量和热量都很高,增强文章说服力。

②作比较,将柿子与柑橘类水果、土豆和红薯做对比,通俗易懂,突出强调柿子

含热量很高,增强说明效果。

【解析】

答案第20页,共25页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柿子是秋季的吉祥果”“希望吃了它能够'柿柿顺心”好柿成双”’可知,

此处强调人们都借柿子这一吉祥果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故此处可填“都被人们寄

予美好的期待”。

第②处,结合前文“有人夸它好吃又营养”和后文“柿子虽好可别贪吃,毕竟……吃

一个大磨盘柿子摄入的热量几乎相当于一大碗米饭了,每天吃太多真的会胖”可

知,此处应填与前面相反的看法,即难吃又危害健康,故此处可填“难吃又危害

健康”。

第③处,结合“因为柿饼水分含量比新鲜的柿子低,糖分含量高,限制了微生物

的繁殖”“一般可达半年以上”可知,由前面原因引出的结果应是强调柿饼比新鲜的

柿子保质期长,故此处可填“保质期较长”。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①由“柿子中含有的胡萝卜素,能帮我们抵御蓝光对视网膜的损伤,部分还可以

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不仅能更好地保护眼睛健康,还能促进皮肤的健康”可

知,吃柿子可保护眼睛和皮肤。

②由“柿子中含有山梨糖醇,山梨糖醇有很强的亲水性,具有渗透作用,可以增

加粪便的含水量,刺激胃肠蠕动,促进排便,改善肠道菌群,进而帮我们预防和

改善便秘”可知,吃柿子可改善便秘。

③由“吃一个柿子可以满足一般人群每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50%左右,利于身体

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可知,吃柿子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主要说明方法的能力。

①列数字,由“吃柿子还能补充维生素C,一个大磨盘柿子差不多有250克,而

一个甜柿子约为150克,吃一个柿子可以满足一般人群每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

50%左右”“它的热量为74-80kcal/100g,是柑橘类水果的近2倍,碳水化合物高

达18%左右”可知,文章例举了一系列数字,具体、科学和准确地突出强调柿子

中维生素C含量和热量都很高,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②作比较,“它的热量为74-80kcal/100g,是柑橘类水果的近2倍,碳水化合物

高达18%左右,比土豆和红薯还高呢。吃一个大磨盘柿子摄入的热量几乎相当

于一大碗米饭了”,将柿子与柑橘类水果、土豆和红薯做对比,将吃一个大磨盘

柿子摄入的热量与吃一大碗米饭摄入的热量做对比,突出强调柿子含热量很高,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效果。

21.①无论是……还是……都②不仅……也(不但……而且)

22.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生长在云雾深处的茶树“不事张扬,沧桑内敛”,将

茶树人格化,突出了茶树内在的精神品质。②巧设比喻。将古茶树的枝条比喻为

龙的姿态,形象生动地突出了茶树枝条弯曲盘结的特点。③句式整齐。连用八个

四字短句,多角度写出茶树的外形与内在精神,表达简洁明快。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第①处,“两千七百年的古茶树”“几百年的古茶树”为并列关系,且与“是古的”构成

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故此处关联词语可用“无论是……还是……都”。

第②处,结合上文可知,“精神图腾”“美好生活永远的摇钱树”是古茶树对布朗人

的意义和作用,且“古茶树是布朗人的精神图腾”“古茶树是布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