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课件_第1页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课件_第2页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课件_第3页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课件_第4页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脑性瘫痪概述——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性瘫痪概述——发病率脑性瘫痪的发病率与经济状况、地理因素及社会地位无关,男女发病无差异。发病无流行趋势,每年有大致相同的发病人数。脑性瘫痪概述——病因出生前因素(52%):①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巨细胞包涵体、梅毒。②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汞、CO。③孕母患病及用药:母重度贫血、糖尿病、妊毒症、服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④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羊水混浊。围产期因素(33%):①早产儿:约有20-25%患儿出生体重<2500克,包括早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的危险性最大。②核黄疸:血清胆红素>20mg/dl,持续黄疸和重症黄疸。③窒息:阿氏评分<6分,窒息时间>10分有诊断意义。④异常分娩:脐带绕颈、脱垂、胎头吸引、产钳造成颅脑外伤或通过产道难产发生颅内出血。⑤新生儿低血糖:3天内血糖低于30mg/dl,3天后血糖低于40mg/dl。出生后因素(12%):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②急性脑病、脑血管障碍。③呼吸障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④头部外伤。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早期症状并发损害正常小儿运动发育特点年龄特点3月—4月头的调节、肘支撑、臀低头高、四肢外展屈曲、向中线集中4月—5月开始四肢对称性伸展及外展、手口眼协调6月四肢明显伸展、外展、瞬间独坐,靠站7月—8月躯干调节、坐位平衡、主动翻身、直腰坐、扶站、俯爬9月—10月四爬、前进运动、自由坐、肢体运动分离、抓站11月—12月高爬、手上举步行、蹲立动作肌张力异常CP的不同类型,肌张力有不同变化。可有肌张力增强、低下、变化。

姿势异常姿势是指机体在相对静止时克服地心引力所呈现的自然姿势。脑瘫儿童常因原始反射存在或肌张力异常导致姿势异常或改变。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两脚剪刀状早期症状年龄症状

新生儿哺乳困难、哭声弱、自发运动少、肌张力↓

或↑、抽搐、原始反射弱或强、上肢内收内旋、

手握拳

1—3个月拇指内收、手握拳、上肢内收内旋、不凝视、

头不稳竖头不能抬头<45°、肌张力变化、

非对称

4—5个月不追视、不会翻身、抬头<90°、下肢交叉、

坐位全前倾、不伸手抓物、不灵活、肌张力

改变、非对称

6—7个月手口眼不协调、非对称、抓物即松、肌张力

改变、原始反射残存、下肢交叉、头背屈、

坐位不能并发损害智力低下:约有1/2~2/3患儿有智力落后,其中约50%有轻-中度智能落后,约25%为重度,25%为正常。视力障碍:约有1/3以上患儿有眼损害,最常见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少数为眼球震颤、偶为全盲。听力障碍:据统计有5%的CP完全丧失听力,8%有部分听力丧失。语言障碍:约60%以上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癫痫发作:25~35%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其他:情绪行为障碍,体格发育落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呼吸道感染。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痉挛型:占70%,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指内收握于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不随意运动型:占20%,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在肌张力过低或过高之间波动,运动意愿和运动结果不一致,有不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常伴有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表现为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的病型。步态不稳、摇晃、行走时两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震颤,指鼻不稳,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呈软瘫状,肌肉松弛无力,自主运动少,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力小。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易致口鼻堵塞而发生窒息。

混合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型混合的脑瘫。按部位分型小儿脑瘫的康复评定发育水平评定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评定言语功能评定感知觉功能评定心理、智力及行为评定运动功能评定要根据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运动与姿势发育的顺序、反射发育、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运动类型等特点,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运动障碍及运动异常。大运动发育精细运动发育运动发育反射发育评定拥抱反射:平托起小儿,令头部向后倾斜10~15°,小儿两上肢对称性伸直外展,拇指及其他手指呈扇形张开,存在于0~3个月婴幼儿。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取小儿仰卧位,检查者将小儿的头转向一侧,小儿颜面侧肢体因伸肌张力高而伸展,后头侧肢体因屈肌张力高而屈曲。存在于0~4个月婴幼儿。运动评定肌力:多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肌张力:多采用被动活动肢体,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协调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评定评价量表⑴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⑵贝利婴儿发育量表

⑶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

⑷Peabody运动发育评定量表

⑸精细运动的评定量表(FMFM)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小儿脑瘫是目前导致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多伴有精神发育迟滞、视听障碍、癫痫、行为异常等并发损害。因而易出现学习困难、流涎、龋齿以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问题。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事件,是成长的基础。脑瘫患儿是小儿的特殊群体,同样处于不断生长发育时期,对其护理和管理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和护理管理(或称康复导向性管理),可有助于控制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改善其运动障碍,减少并发损害的发生,使其最大限度的获得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能力。脑瘫患儿的护理目的使脑瘫儿童具有健康的心理,并树立乐观、顽强的生活信念。依据神经发育学规律,对脑瘫儿童进行康复导向性护理管理,促使运动发育正常功能正常。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促使脑瘫患儿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做好生活护理,确保营养及生长发育需要。通过护理干预,防止或改善脑瘫并发症的发生。创造和谐、舒适、安全的康复环境,促使脑瘫患儿早日康复。脑瘫患儿的护理特点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出发,脑瘫患儿的脑组织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代偿和可塑性非常大,在护理中要注意正常运动模式的促通和异常姿势的调节。脑瘫患儿的护理应提倡以脑瘫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脑瘫患儿的护理应与日常生活的各种动作结合起来,使患儿在掌握穿衣、脱衣、洗漱、如厕、进食、沐浴、学习、游戏等日常生活中,增强信息,掌握技能,促进发展。脑瘫患儿有其发育的特殊性和脑瘫疾病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在护理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治疗性体位维持:包括:睡眠体位、抱位体位、坐位体位、跪位体位、站立体位、行走体位1.睡眠体位:正常小儿的睡眠体位是随意自由的,而脑瘫患儿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头很难摆在正中位,常常是倾向一侧,长久的保持这样的体位将会发生脊柱关节变形,并且不良的睡眠体位还会影响脑瘫患儿的正常发育。睡眠体位痉挛型脑瘫患儿一般不宜在床上长期采用仰卧位的睡眠体位。因为仰卧位会加重肌肉痉挛和导致患儿运动的不对称,而侧卧位有利于降低肌张力和促进动作的对称,所以痉挛型患儿最佳体位是侧卧位。而痉挛型屈曲严重的患儿,取俯卧位睡眠,促进肢体伸展。对于身体和四肢以伸展为主的脑瘫患儿,除了侧卧体位外,可采取仰卧位。但必须将患儿放置在恰当的悬吊床内,悬吊床中间凹陷的特殊形状可以限制头背屈和四肢过度伸展,保持头部在中线位置。①痉挛型的抱位体位:仰卧位的痉挛型患儿,经常处于双臂弯曲、两腿伸直状态,对此类患儿抱法应为让患儿双臂伸直,屈髋屈膝,当其滚动向一侧之前,抱者一手扶住其头部,一手抱起其靠近的身体,使其双臂围住抱者的颈部或伸向抱者的背部,并把其双腿分开环在抱者的腰部两侧。②不随意运动型的抱位体位:将患儿抱起前,令其双手在身体正中合在一起,双腿靠拢,髋关节屈曲,并尽量接近胸部,做好这一体位后,把其抱在抱者的胸前或身体的一侧。③肌张力低下型的抱位体位:此型脑瘫患儿身体软弱无力,头颈部无自控能力,所以抱改患儿时除帮助其双腿蜷曲和头微微下垂外,最重要的是给其很好的依靠。抱位体位:无法单独坐或行走的脑瘫患儿,大部分时间是被抱着,正确的抱位体位,不仅能够纠正其异常体位,还可以增强其对头部、躯干等部位的控制能力,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应采取不同的抱位体位。坐位体位①伸腿坐位:伸腿坐位时,双侧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伸展。该体位是脑瘫患儿坐位训练时的最佳体位。②盘腿坐位:令患儿的头偏向一侧后抱起患儿,并使其双膝屈曲,髋部屈曲外旋,盘坐于操作者的前面,背部靠过操作者的身体,以寻得支持,然后操作者双手握住其肘部向前,手指分开置于床面或地面。跪位体位:跪位,即膝立位,是站立的基础。在临床中,脑瘫患儿由于自身平衡能力差,为了获得更好的稳定性,训练膝立位是很必要的。①双膝立位:是指膝立时,膝关节屈曲90°,髋关节充分伸展,躯干与其大腿在同一平面内。操作者双手可扶于患儿髋部两侧,或一手托住臀部,一手抵住胸部,使髋部充分伸展,帮助保持正确的双膝立位姿势。②单膝立位:是指在双膝立位的基础上,一侧下肢髋关节屈曲成90°,并用脚掌着地,另一侧下肢保持原来姿势。从双膝立位到单膝立位,能提高患儿身体重心的转移能力。站位体位:站立是行走的基础,正确的静态站立体位是站直,头居中,躯干伸展,双肩与双髋分别处于水平位。动态的站立体位是指站立时头、躯干、四肢各部分可任意进行,适当活动仍能保持平衡。①扶站:对于肌张力低下患儿,操作者固定患儿双足,然后一只手扶住其胸部,另一只手扶住其膝关节或用胸部给予支撑,令其站立。对于痉挛型患儿,操作者首先鼓励其站立,必要时从后面给予膝部一定的支撑,引导其向前、后、左、右进行慢慢的摆动,训练站立平衡。②靠站:脑瘫患儿靠墙站立,操作者可帮助患儿把双手放置身体两侧,臂部、躯干靠墙,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并固定患儿的双足,平放于地面。③独站:对于所有脑瘫患儿来讲,学会正确的站立是学会正确行走的基础,逐渐减轻对患儿的扶持,直到能独站为止。行走体位行走体位:从站立到行走实际上是身体打破静态平衡获得动态平衡的过程,是支配、平衡、协调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患儿能独站和跨步站立的基础上,可在平底上进行迈步训练。行走时由于平衡能力、躯干调节能力差,缺乏躯干的旋转而引起双下肢的内旋或基地增宽,双手和双下肢的动作不协调。因此,必须对这些患儿进行步态步速的矫正,促进患儿掌握正确的抬腿姿势,控制迈步的步幅、步速和保持左右腿之间合适的距离,令其获得正确的运动模式。穿脱衣物的护理对身体功能障碍而不能完成衣物穿脱动作的脑瘫患儿,应当指导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运用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衣服的穿脱问题。首先患儿应明确身体各部位的名称,知道穿脱衣服的含义,能识别衣物的颜色、种类、用途和名称,分清衣服的上下左右里外,激发其主动学习穿脱衣服的兴趣。操作者在对患儿进行训练时,最好将穿、脱衣服的过程分解为几步,分阶段练习。衣服的脱穿:脱套头衫或背心时,先以健侧或功能较好的手拉起衣角,将衣物从头上脱下,然后功能较好的一侧先脱下衣袖,功能较差的一侧后脱;进行穿衣服训练时,先穿上功能较差侧袖子,再穿上功能较好侧,然后以健手为主将衣服套入头部,拉下衣角。洗漱的护理洗脸、洗手:对于年龄较小,不能维持坐位、手功能低下的患儿,由他人帮助取合理舒适的体位洗漱。对于能取长腿坐的患儿可取如图示方法进行洗手,鼓励患儿将双手放在一起。对能站立患儿,可让其一手抓握物体作支撑,另一首进行洗脸,毛巾可作成手套,方便洗脸。洗漱的护理洗浴: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洗浴的方法也不同。①痉挛型:此型患儿应多采取俯卧位,水温要适度。②肌张力低下型:此类型患儿应采取半坐位,可选择使用“洗浴床”进行训练,这样可给予头部、颈部、躯干足够的支撑。③不随意运动型:此型患儿在洗浴时应采取坐位,并采取躯干加固定带的方法。排泄的护理脑瘫患儿往往无法控制大小便,无法在便桶上坐稳和保持放松状态,也不能有效的使用腹肌协助排便,所以应进行训练。排便训练是渐进的过程,一般当患儿两岁以上,能自己示意大小便时,才适合排便训练。脑瘫患儿的饮食护理

脑瘫儿童由于身体缺陷,体质较弱,容易感染疾病而影响功能的康复,因此合理的饮食,注意营养是十分重要的。脑瘫患儿的饮食护理脑瘫患儿的饮食护理之五要:食物要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与脑的记忆、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还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的发育。维生素B族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增强食欲,维生素D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食、馒头、粥、粉为主食,过多杂食会影响食欲,造成营养障碍。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维生素和纤维,能维持大便通畅,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烂,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饺子、菜泥、菜汤,教育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饮食要有定时,一般早、午、晚各进食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点心一次,按时进食,可以增加食欲。每日要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皮肤,可增进食欲,帮助吸收。脑瘫患儿的饮食护理脑瘫患儿的饮食护理之五不:不要吃油炸、辣、油腻、辛热、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难消化的食物,由于小儿体质多热,再食油炸等辛热食品易引起热病。不宜滥食温补,只宜滋养清润食物。不要过多食糖,因口腔内的细菌会使糖发酵,易患蛀齿而影响食欲。不要偏食,因偏食会造成营养不良。不要过多食用姜、葱、味精、胡椒、酒等调味品。脑瘫儿童的喂食方式患儿在母亲的怀里处于半卧位,患儿的头部搁在母亲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亲的前臂承托,患儿的双手被放在身体的前面,整个身体的姿势显得相对对称,这样患儿全身的肌张力可相对正常写,喂食也就比较容易进行。对于一些口腔闭合困难的脑瘫患儿,当母亲用调羹将食物放入嘴内后,可用食指与中指夹住患儿的下巴并用力缓缓上抬,使患儿的嘴闭合,也可以用拇指和中指托住下巴用力缓缓上抬,使患儿的嘴闭合。脑瘫患儿的皮肤护理病情严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床,护理人员常帮助患儿翻身,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或继发其他感染。脑瘫患儿的心理护理脑性瘫痪病程长,见效慢,患儿家属易出现焦虑、忧愁,甚至想放弃治疗的心理。积极有效地心理疏导可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耐心讲解脑瘫是可以通过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适当的措施而达到康复目的。引导家长正确治疗,积极治疗,配合治疗。对于脑瘫患儿,应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定专人进行护理,应经常巡视病房,多与患儿交流沟通,鼓励患儿多与他人交往,不要理会社会上对脑瘫患者的误解及歧视,消除恐惧心理,锻炼社交能力,教育患儿通过锻炼照样可以自食其力,长大后要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多安慰和鼓励患儿,少批评,患儿有了某些进步,护士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患儿有成就感,让患儿在快乐中康复。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瘫痪患儿大脑病损是静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不变。如不早期进行恰当治疗,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会固定下来,同时还会造成肌腱挛缩,骨、关节畸形,进而加重了智力障碍。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效果。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

调节头控的训练方法①眼球的追视训练:头部的控制首先是从眼球的追视运动开始的,新生儿一出生就有左右方向追视运动的能力。1—2个月后出现上下方的追视运动。眼球的追视是否充分对今后头部的屈伸,左右的旋转及头部的翻正反应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

调节头控的训练方法②仰卧位拉起头控训练:患儿仰卧,治疗师双手握住患儿手腕部,慢慢向上拉起,当患儿与床面成45°角时可停留片刻,根据患儿耐受情况可反复进行。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

调节头控的训练方法③肘支撑头部上抬:正常儿大约在出生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俯卧位头上抬60°的动作,并且是利用双肘支撑。为了诱发患儿头部上抬及旋转,可以在距患儿头部30cm处放置患儿感兴趣的玩具或食物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

调节头控的训练方法④俯卧位头上抬与双上肢的支撑:主要目的是提高头部的控重力伸展的能力和双手支撑负重的能力以及手掌负重感觉的强化。脑瘫患儿的功能训练

翻身训练正常翻身方式:抬起头部和肩部,然后是髋关节的旋转,带动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