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教学大纲_第1页
《民法学》教学大纲_第2页
《民法学》教学大纲_第3页
《民法学》教学大纲_第4页
《民法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单元民法总论

第一讲民法导学

[教学目的]介绍本课程学生把握民法学的教学意义,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民法学在整个法

学学习中的地位,以及民法学内容的体系结构,推荐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同学们对本课程

的学习兴趣。

第二讲民法概述

[教学目的]本讲概述了民法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如民法的含义、民法的调整

对象,民法的沿革,民法的渊源,民法的适用范围、通过本讲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民法的含

义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

[主要内容]民法的含义、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沿革,民法的渊源,民法的适用范围。

[重点、难点]民法的概念、民法本质和理念、民法的渊源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高富平:《民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彭万林:《民法学》(第7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本讲思考题]

1.民法的含义及其调整对象是什么?

2.简述《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优缺点。

3.什么是民法的渊源?

4.民法适用范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民法的含义

一、对民法含义的不同理解

1、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

2、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

3、民法典

二、民法的词源

1、通常认为“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中的市民法。

2、“民法”一词对于中国是外来词。

三、民法的定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研究民法调整对象的意义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的具体内容

(一)平等主体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2.适用法律规则的平等

3.几点例外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1)财产归属关系

(2)财产流转关系

(3)财产继承关系

(4)知识产权关系

(三)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1.人身关系的含义

人身关系,指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其在法律上的表现就

是人身权。

2.人身关系的类型

(1)人格关系

(2)身份关系

3.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

(1)非财产性

(2)专属性

(3)人格关系的固有性

第三节民法的本质

一、民法为权利法,其集中体现在:

1、民法是一部权利宣言书

2、民法是个以权利为中心的规范体系。

3、在处理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上,民法以权利为本位。

二、民法为私法

1、人类在观念上区分公、私法,始于罗马时代。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确认民法的私法性质的必要性。

3、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实际上已经肯定了我国民法的私法性质。

三、民法是市民法

“民法"中的'‘民”是市民,而不是公民。公民是祖国祭坛上的祭品,市民则是

自利的人。因此,民法所调整的行为主体,是合理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即经济人,是

市场中实际存在的人在法律上的表现。

第四节民法的渊源

一、民法的渊源体制

(一)一元制

(二)多元制

二、立法者如何选择民法渊源体制

(-)立法者是否承认制定法具有局限性,即是否承认制定法有漏洞。

制定法的缺陷:

1.不合目的性

2.不周延性

3.模糊性

4.滞后性

(二)立法权与司法权是否必须进行严格的划分?

三、对民法通则渊源体制的批评

(-)国家政策作为民法补充渊源的缺陷

1.政策不具有法律的稳定性,易朝令夕改;

2.政策往往不公之于众,具有秘密性;

3.政策的规范性太弱,往往只是提出一些意图、设想、目标,缺乏对具体行为的指导

性和可操作性。

(-)社会公德作为民法补充渊源的缺陷

(三)国家经济计划作为民法补充渊源的缺陷

四、未来民法渊源体制的简单设计

制定法、习惯、判例、法理

第三讲民法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本讲介绍了民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等等,要求学生弄清并掌握上述原则的

含义及具体表现。

[主要内容]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重点、难点]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功能自愿原则诚信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徐国栋著:《民法基本原则解释:以诚实信用原则的法理分析为中心》(增删本),中国

政法大学出版社。

5.王立争著:《民法基本原则专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讲思考题]

1.简答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与特征。

2.谈谈你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解及该原则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非规范性规定,不直接涉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二)强行性规范,不允许当事人排除其适用

(三)不确定性规范,授予司法机关一定自由裁量权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指导功能

对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均有指导意义。

2、约束功能

对民事立法,民事活动与民事司法都有约束力

3、补充功能

①对具体民法规范起补充作用

②司法机关可以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处理民事案件,民事主体可以直接根据民法基本

原则进行民事活动,处理民事关系。

第二节平等原则

一、平等原则的含义

平等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合法权益应当受法律的平等保护。

二、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

(-)人格的平等

(-)对各类民事主体平等对待

(三)对民事主体进行平等的法律救济

1.平等原则中的平等更多的是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

2.平等与主体立法和行为立法的关系。

第三节意思自治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含义

意思自治原则,即自愿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

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设定权利和义务。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内容

(-)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自主决定自己的事务,自由从事各种民事行为;

(二)允许当事人通过法律行为调整他们之间

的关系;

(三)确立了国家机关干预民事主体行为自由的合理界限。

第四节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诚实信用原则,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

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基本准则。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一)确立行为规则的功能

(二)通过解释填补法律漏洞和合同漏洞功能

(三)衡平的功能

第五节公序良俗原则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含义

(-)公共秩序

指社会存在发展所必要的一般秩序。

(二)善良风俗

指社会存在发展须遵循的一般道德。

二、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类型

1.违反国家公序;

2.危害家庭关系;

3.违反性道德行为;

4.射幸行为;

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的行为;

6.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

7.违反公平竞争行为;

8.违反消费者保护的行为;

9.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

10.暴力行为。

第六节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一、权利不得滥用原则的含义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即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时不得超越

该权利的正当界限,损害他人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否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构成权利滥用的认定

(一)主观方面,行使权利的目的是否为损害他人;

(-)客观方面,权利行使行为是否造成他人损失,且损失大于权利人行使权利所获利

into

三、滥用权利的法律后果

(-)剥夺权利滥用者的权利;

(二)可以行使权利而不及时行使权利者,限制其权利的行使。

第四讲民事法律关系

[教学目的]本讲是民法总论的核心部分,它概述了民事法律关系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

问题,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要素及其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原因,以及民事权利,民事义

务与民事责任的相关问题。通过本讲学习,要求学生对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总论中的地位和

作用有所了解,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含义、要素、发生、变更与终止的根据,弄清民事权利,

民事义务民事责任的含义及其类型。本讲介绍了民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等等,要求学生弄

清并掌握上述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表现。

[主要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要素及其发生变更和终止的原因,以及民事权利,

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

[重点、难点]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

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朱虎:《法律关系与私法体系:以萨维尼为中心的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本讲思考题]

1.名词解释: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

2.简答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简答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的含义

4.论述民事责任的特征及类型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由民法规范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大量的是民事主体自主形成的法律关系。

3、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是对等的、相互的。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和意义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2、主体的类型:自然人、法人、合伙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国家。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1、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

民事权利客体,也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2、民事权利客体的种类

民事权利的客体概括起来,又以下几种: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有价证券

其中,物是民事权利客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客体,它是物权的客体,同时又与其他权利

客体密切关联,各国民法多在总论或物权编中单独规定了物。

二、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体系构建中的意义

(一)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对整个民法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导司法实务工作者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

第三节民商法律关系的变动

一、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类型

(-)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

二、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一一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的含义

民事法律事实,指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

现象。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第四节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

一、民事权利

(-)概念:是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据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分类:民事权利主要有以下主要分类

1、财产权与人身权

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3、绝对权、相对权

4、主权利与从权利

5、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6、即得权与期待权

7、原权利与救济权

(三)民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

1、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民事权利主体实现其权利内容的行为,方法有事实行为方法

和民事行为方法。

2、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有国家保护和自我保护两种。自我保护方法有自卫行为和自助

行为两种。

二、民事义务

(一)概念:是指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

(二)民事义务的分类

1、法定义务与约定义务。

2、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

三、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违反合同义务或法定民事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

果。

(二)民事责任的特征: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的民事权益为前提。

2、民事责任是一方当事人补偿对另一方当事人损害为主要目的。

3、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

(三)民事责任的分类:

1、合同责任、侵权责任、其它责任

2、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3、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

4、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

5、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第五讲自然人

[教学目的]本讲重点介绍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以及宣告失踪、

宣告死亡和监护制度,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弄清宣告

失踪、宣告死亡,监护制度的各种规定。

[主要内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以及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和

监护制度。

[重点、难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监护、宣告死亡。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税兵:《非营利法人解释:民事主体理论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本讲思考题]

1.名词解释:权利能力、行为能力

2.简答住所的含义

3.简答监护人的职责

4.简答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含义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有统一

性、平等性、广泛性特征。

二、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1.前者是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后者是民事主体实际享有的现实利益。

2.前者包括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权利主体享有的权利不包括义务。

3.前者的范围和内容由国家通过法律直接赋予,而具体的民事权利都是由个人决定的。

4.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而民事权利的存续与否由特定的法律

事实决定。

5.与民事主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而且别人也不能处分。

而权利除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依其性质或者依当事人的约定不得处分外,可以自行处分。

6.民事权利能力作为一种主体资格的要素,它不能受到侵权法的保护,而具体的权利特

别是绝对权,是侵权法保护的对象。

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出生

(二)胎儿利益的保护

1、总括的保护主义

2、个别的保护主义

3、绝对主义

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死亡的意义

(二)死亡时间的证明

(三)同时死亡的推定

第二节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和特征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指法律确认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参

加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自然人的意思能力为基础。

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予以确认的。

3.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被限制或者取消。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种类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2.类型

(1)普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特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2.类型

(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从事的行为

(1)纯获利益的行为;

(2)日常生活必需的行为;

(3)在法定代理人确定的范围内,对自己财产的处分行为;

(4)依法请求支付劳动报酬。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

1.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2.类型

(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2)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第三节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一)宣告失踪的含义

(二)宣告失踪的条件

1.自然人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间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须经人民法院宣告

(三)宣告失踪的法律效力

1.为失踪人设定财产代管人

2.失踪人的债务履行与接受失踪人的债务人的履行

(四)失踪宣告的撤销

二、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的含义

(二)宣告死亡的条件

1.自然人失踪的事实。

2.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须经人民法院宣告

(三)宣告死亡的法律效力

(四)死亡宣告的撤销

法律后果:

1.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

2.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死亡宣告被撤销后,

仅以未经本人同意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3.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财产的,除返还原物及孳息外,

还应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4.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请求返还财产,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

返还。但依继承法取得原物的,应当返还原物或给予适当补偿。

第四节监护

一、监护的含义及与亲权的区别

(一)监护的含义

监护,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

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二)亲权与监护的区别

1.亲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基于父母子女特定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监护则不强求以血

缘关系为基础;

2.亲权具有权利义务双重性,监护纯粹是一种职责和义务;

3.立法对监护采放任主义,而监护人执行监护事务则受到种种限制;亲权人不得因行

使亲权而索取报酬,监护人对其执行监护事务有报酬请求权。

二、监护的类型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3)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二)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1)配偶;

(2)父母;

(3)成年子女;

(4)其他近亲属;

(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三、监护人的职责

(一)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二)保管被监护人的财产;

(三)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

四、监护的终止

(-)被监护人获得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监护人或被监护人一方死亡;

(三)监护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四)监护人基于正当理由而辞职;

(五)监护人因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被监护人的利益而被撤职;

(六)委托监护因委托关系的消灭而终止。

第六讲法人

[教学目的]法人,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一类民事权利主体。本讲内容包括法人的概

念和本质、法人的种类、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机关以及法人的成立、

变更、终止和登记等。重点理解和掌握法人的能力制度。

[主要内容]法人的概念和本质、法人的种类、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机关以及法人的成立、变更、终止和登记。

[重点、难点]法人的能力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蒋学跃:《法人制度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本讲思考题]

1.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划分意义何在?这种划分能否完全概括我国现实中存在的各种

法人类型?

2.比较法人的能力制度与自然人的能力制度。

3.法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条件应包括哪些?

4.试分析设立中的法人与清算中的法人的法律地位。

5.思考法人的目的范围对法人的能力限制的法律效力。

第一节法人概念和构成要件

一、法人概念的起源

二、法人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36条的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

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三、法人的特征

(一)法人是依法定条件和程序成立社会组织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有独立的法律人格

(三)法人是拥有独立的财产,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第二节法人的本质

关于法人的本质,是19世纪法学上最大争论之一。主要有三种理论:

1、法人拟制说

2、法人否认说

3、法人实在说

以上各个学说又有不同的具体流派,从现代民法观念来看,法人拟制说已经过时,法人

否定说也已为各国立法所摒弃,法人实在说,特别是其中的组织体说己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且为20世纪以来的民商立法所采纳。

第三节法人的类型

一、大陆法系国家对法人的主要分类

(-)公法人和私法人

(二)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三)营利法人、公益法人和中间法人

二、英美法系国家对法人的主要分类

三、我国民法对法人的分类

(-)企业法人

(二)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

第四节法人的成立

一、法人的设立与成立

二、法人成立的条件

(一)依法成立

(二)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法人设立的原则

(一)法人设立的几种原则

1、自由设立主义

2、特许设立主义

3、行政许可主义

4、准则主义

5、强制设立主义

(二)我国各类法人的设立原则

1.对于营利法人的设立原则

2.对于非营利型法人的设立原则

四、法人设立的方式

(-)命令设立(二)发起设立

(三)募集设立(四)捐助设立

五、法人资格的取得

《民法通则》第50条规定「'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

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

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第五节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

(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

1.产生、消灭的时间不同

2.内容不同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主要受到以下限制:

(1)法人自然性质方面的限制

(2)法律规定方面的限制

(3)法人目的的限制

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差异性

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点

1.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2.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相同

3.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团体意思为前提,通过法人的机关来实现

三、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一)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

(-)法人民事责任能力确定的标准

1.经营活动说2.法人名义说3.执行职务说

(三)法人民事责任的性质与表现

1.法人对其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2.法人对其自己的民事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3.法人出资不实的责任

4.法人对其分支机构的责任

5.法人对其筹建中的法人的行为的责任

第六节法人的变更和终止、登记

一、法人变更的概念

二、法人变更的类型

1、法人的合并

2、法人的分立

3、组织形式的变更

4、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三、法人的终止

(一)法人终止的概念

法人终止,是指法人丧失民事主体资格,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终止,又称法人的消

灭。

法人终止的程序是:解散一一清算一一消灭。

(二)法人的解散

1、法人解散的概念

2、法人解散的原因

(三)法人的清算

1、法人清算的概念

2、法人清算的种类

3、清算法人的性质

清算法人的性质多有争议,主要有清算法人说、同一法人说和拟制法人说三种观点。通

说认为,清算中的法人与清算前的法人具有同一人格,只是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受清算目

的的限制而已。

四、法人的登记

法人的登记是法人取得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乃至变更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

为能力以及消灭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要件,故法人登记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

和注销登记。

第七讲非法人组织

[教学目的]关于非法人组织的法律地位,传统民法认为其不具有独立的权利能力、行

为能力以及责任能力,仅具有诉讼能力。但近几年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企

业形态和非企业组织,它们既不同于法人,也不同于自然人,据此许多学者认为应打破传统

民法的二分法的结构,承认非法人团体的主体地位,为第三类民事主体的发展提供制度空间。

本讲介绍了非法人组织的几种主要类型,重点掌握合伙的内容。

[主要内容]合伙的概念、合伙组织、合伙能力,非法人组织的类型。

[重点、难点]合伙的概念、合伙组织、合伙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石碧波:《非法人团体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本讲思考题]

1.判断某个社会组织体能成为民事主体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

2.合伙成为独立民事主体的理由有哪些?

3.试分析合伙财产的构成以及性质。

4.比较自然人、法人和合伙这三种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特点。

第一节非法人组织概述

一、非法人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

特征如下:

1、非法人组织是组织体

2、非法人组织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组织体

3、非法人组织是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体

二、非法人组织应具备的条件

1、须为有自己目的的社会组织体

2、须有自己的名称

3、须有自己能支配的财产或经费

4、应设有代表人或管理人

三、非法人组织的范围

(一)非法人企业

(二)非法人的公益团体

(三)其他非法人团体

第二节合伙

一、合伙概述

(-)合伙的概念和特征

合伙,是依法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

担风险,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二)合伙的分类

1.民事合伙与商事合伙2.个人合伙和法人合伙

3.企业型合伙与非企业型合伙

4.显名合伙与隐名合伙5.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

(三)合伙的法律地位

合伙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表现在:

1、合伙人格的相对独立性

2、合伙财产的相对独立性

3、合伙利益的相对独立性

4、合伙民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

二、合伙的成立

(一)合伙成立的条件

1.合伙人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

2.有书面的合伙协议

3.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

5.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事业必要的条件

(二)合伙成立的程序

1、合伙人向登记机关提交法定文件

2.登记机关的审查

3、合伙资格的取得

三、合伙事务的决策与执行

(一)合伙事务的决策

(二)合伙事务的执行

1.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合伙事务

2.部分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

(三)合伙事务的执行与保护善意第三人

(四)竞业禁止

四、合伙财产

(一)合伙财产的构成

(二)合伙财产的性质

(三)合伙利润的分配

五、合伙债务

(一)合伙债务的含义

(二)合伙债务的清偿办法

1.首先由合伙财产清偿;

2.合伙财产不足以清偿合伙债务时,各合伙人对外承担连带无限清偿责任;

3.对内各合伙人应按约定比例分担合伙债务与亏损。

(三)合伙债务与合伙人个人债务并存时的清偿顺序

六、入伙与退伙

(一)入伙

1.入伙的概念2.入伙的条件3.入伙的效力

(二)退伙

1.退伙的概念

2.退伙的形式

(1)声明退伙(2)法定退伙(3)强制退伙

3.退伙的效力

(1)退伙人的合伙人资格丧失

(2)退伙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有权请求退还退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

(3)退伙人对退伙前的合伙债务,仍应承担连带责任。

(4)可能导致合伙企业的终止

七、合伙的解散与清算

(-)合伙解散的概念

(二)合伙解散的原因

(三)合伙解散的后果

1.合伙组织解散后应当进行清算,并通知和公告债权人;

2.合伙组织解散后,合伙人在一定时间内对未清偿的合伙债务仍应承担连带责任。

(四)合伙的注销登记

八、有关合伙的民事责任

(-)合伙组织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下列行为应属合伙组织的行为,由其对外承担责任:

1.合伙事务执行人执行合伙事务的行为;

2.不具有合伙事务执行权的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或合伙事务执行人超越权限执行合伙

事务,且第三人属于善意的;

3.被聘任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合伙企业授权范围内履行职务的行为。

(二)合伙人之间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三)合伙组织的非合伙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四)清算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第八讲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民事权利客体的概念

民事权利客体,也称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二、民事权利客体的种类

民事权利的客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有价证券。

其中,物是民事权利客体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客体,它是物权的客体,同时又与其他权利

客体密切关联,各国民法多在总论或物权编中单独规定了物。

三、物的概念和特征

物,是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并能为人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实

体。民法上的物具有以下特征:

(1)非人格性

(2)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

(3)能为人所实际支配或控制

(4)占据一定空间并具有某种形体

现代民法对物的概念有所发展,具有独立经济价值的空间、能够为人力支配的热、光、

电气等自然力、甚至不违背公序良俗而与人相分离的人的身体的一部分都能成为特殊的物。

四、物的分类

(1)不动产与动产

依物能否移动并且移动是否会损害其价值为标准,将物分为不动产与动产,此是各国民

法对物的基本分类。

不动产主要指土地及土地上的定着物。除此之外都是动产。

区分不动产与动产的法律意义在于:二者在物权的设定、变动、类型、诉讼管辖以及准

据法适用的问题上存在很大差异。

(2)流通物与限制流通物

(3)特定物与种类物

(4)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5)消耗物与非消耗物

(6)主物与从物

(7)原物与孳息

五、其他客体

(1)有价证券

(2)智力成果

(3)财产性权利

第九讲民事法律行为

[教学目的]本讲引入了民事法律行为、意思表示这两个民法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性较

强,同时本讲还阐述了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附条件与附期限

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等问题。通

过本讲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相关问题,为理解民法的意思自治奠定基

础。

[主要内容]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附条件与附期限的民

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重点、难点]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与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军:《民法总论》(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魏振瀛:《民法》(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4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高富平:《民法学》(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董安生:《民事法律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讲思考题]

1.什么是民事法律行为?什么是民事行为?

2.意思表示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是什么?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有哪些?

4.什么是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什么是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5.简述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6.简述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的概念和种类。

7.简述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第一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一、民事行为、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1、民事行为:首先在立法上使用民事行为概念的是我国《民法通则》。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

事实行为的概念。

2、法律行为:德国民法上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其发展。

3、民事法律行为:公民或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

法通则》第54条)。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应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应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

3、应是合法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略)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1、口头形式

2、书面形式

3、默示形式

第二节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单方行为与双方行为、多方行为

二、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

三、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四、诺成性行为与实践性行为

五、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六、主行为与从行为

七、独立行为和辅助行为

八、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

第三节民事行为的成立

一、民事行为的成立

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指民事行为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情况。

一般成立要件: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

特别成立要件。

二、民事行为的生效

1、含义:民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

认可的效力。

2、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①联系: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行为生效的逻辑前提。

②区别:着眼点不同;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同;发生的时间不同;效力不同。

三、法律行为的成立的构成要件

(一)一般成立要件

(二)特殊成立要件

四、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概念、构造与成立

(二)意思表示的形式

(三)意思表示的发出与生效

1、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发出

2、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发出

(1)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的发出

(2)非以对话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的发出

(四)意思表示的撤回与撤销

意思表示的撤回,指意思表示发出以后,尚未到达意思表示的受领人之前,表

意人作出取消其意思表示的表示。

意思表示的撤销,指意思表示在发出并生效以后,表意人又作出取消其意思表

示的表示。

第四节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一、民事行为的生效

1、含义:民事行为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

认可的效力。

2、民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关系。

①联系:民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行为生效的逻辑前提。

②区别:着眼点不同;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同;发生的时间不同;效力不同。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一)实质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3、标的合法。

4、标的须可能和确定。

(二)、形式要件

第五节欠缺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之-----无效法律行为

一、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

无效民事行为是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不发生行为人预期法律效力民事行为。

二、无效民事行为的分类

1、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

2、意思表示不自由且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

3、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4、标的违法的民事行为。

5、标的不确定或自始客观不能的民事行为。

三、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

1、返还财产

2、赔偿损失

3、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第六节欠缺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之二——可撤销法律行为

一、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及意思表示不自由,导致

非真实意思表示,法律并不使之绝对无效,而是权衡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赋予表意人撤

销权的民事行为。

二、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的种类

因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三、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销

可撤销民事行为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对该民事行为予以变更或撤销。当事人请求予以

更或撤销的权利称为撤销权。

1、撤销权的概念与性质。

2、撤销权的产生与内容。

3、撤销权的行使。

4、撤销权的行使期间。

5、撤销权行使的法律后果。

6、民事行为撤销对第三人的效力。

第七节欠缺有效要件的法律行为之三——效力未定法律行为

一、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概念

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是指其成立时有效或无效处于不确定状态,尚待享有形成权

第三人同意(追认)或拒绝的意思表示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

二、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类型

1、民事行为能力欠缺

2、处分权限的欠缺

3、代理权的欠缺

4、债权人同意的欠缺

三、效力未定民事行为的追认

1、追认的性质

2、追认的方式

3、追认与拒绝追认的效力

四、相对人的催告权与撤销权

1、相对人的催告权

2、相对人的撤销权

第八节法律行为的附款

一、法律行为的附款

法律行为的附款,指当事人限制法律行为效果的发生或者消灭的条款。

二、条件

(-)条件的概念

条件是指以将来在客观上不确定的事实决定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消灭的附款。

(-)条件的类型

L停止条件和解除条件

停止条件是指限制法律行为效力发生的条件。

解除条件是指限制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条件。

2.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3.随意条件、偶成条件与混合条件

4.真正条件与非真正条件

三、期限

(-)期限的概念

期限是指当事人用将来确定事实的到来决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消灭的一种

附款。

(二)期限的类型

1.始期与终期

终期又称为终止期限或解除期限,是指决定法律行为的效力消灭的期限其实就

是法律行为效力消灭的终点。

2.确定期限与不确定期限

四、负担

附负担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其效力受当事人设定的负担影响的法律行为。负

担是课加给权利的取得人的一种附加的和特别的义务。

负担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1、当事人不履行法律行为设定的负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法院强制权利人履行。

2、如果负担具有解除性质,权利人不履行负担的,利害关系人可请求法院撤销权利人

已取得的权利。

3、如果负担已不能履行或无必要履行,法律行为的效力存续,权利人可以保有已取得

的权利。

第九节法律行为被撤销、确认无效的法律后果

一、返还财产

以恢复原状为原则

二、赔偿损失

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三、其他法律后果

在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实施法律行为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时,要追缴双方所

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给第三人。

第十讲法律行为的代理

[目的要求]代理制度的价值在于补充与扩展民事主体行为能力和民事活动的范围。通

过本讲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代理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代理的类型,理解代理权的内容与法律

规定、无权代理的后果、表见代理的法律构造。

[重点难点]代理的概念与特征、代理权的授予和行使、表见代理的法律构造

第一节代理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

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法律行为,而该法

律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本人)的法律制度。

(二)特征

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

2.代理人代理的是民事法律行为;

3.代理人独立为代理行为;

4.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实施代理行为;

5.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

二、代理的分类

1.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2.单独代理与共同代理

3.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和意定(委托)代理

4.本代理和复代理

三、代理关系

1.本人与代理人

2.本人与相对人

3.代理人与相对人

第二节代理权

一、代理权的概念

代理权,是指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并由本人承担该法律行为的法律

后果的一种法律资格。

二、代理权的取得

1、法定代理一一依法律规定而发生;

2、指定代理一一依法院或有关机关的指定而发生;

3、委托代理一一依本人的授权行为而发生

4、依“外表授权”发生一一外表授权,指具有授权行为的外表或假相,而无实际授权。

三、意定代理中的授权行为

(一)含义

1、内部授权:本人的意思表示向被授权人实施时,该授权行为为“内部授权”。

2、外部授权:本人的意思表示向被授权人对之实施代理行为的第三人实施,称“外部

授权”。

(二)授权行为的独立性

授权行为和基础法律关系:三种组合关系

1、授权行为伴有基础法律关系;

2、虽有基础法律关系存在,但不授予代理权;

3、授权行为不伴有基础法律关系。

(三)授权行为的有因和无因

1.有因说的实质和功能

2.无因说的实质和功能

3.我国的立法和学理

(四)授权行为是单方行为

四、代理权的限制

(一)自己代理的禁止

(二)双方代理的禁止

(三)禁止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的代理

第三节代理行为

一、概念和特征

(-)定义

代理行为,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第三人实施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

于被代理人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特征

1、是法律行为的一种;

2、是行为人以他人名义成立的法律行为;

3、其产生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他人,而非行为人。

二、代理行为的成立要件

1、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

2、须以被代理人名义成立;

3、须代理人实施代理行为。

三、代理行为的生效要件

(-)须符合一般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但须注意以下事项:

1、关于权利能力的有无,应以本人决定;

2.关于行为能力的有无,应以代理人决定;

3.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应以代理人的意思表示决定;

4.代理行为内容和目的是否违法,应就代理人与本人双方决定。

(二)须有被代理人存在

(三)须有代理权

四、代理行为的范围

(-)代理行为一般仅适用于法律行为

(二)不可适用代理的法律行为

1、依照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的约定不得代理的法律行为。(《民法通则》第63条第3款)

2、依性质不得代理的法律行为。

(三)代理行为范围的扩张

1、准民事法律行为;

2、与法律行为密切相关的事实行为;

3、与法律行为密切相关的程序行为。

第四节无权代理

一、无权代理概说

(-)定义

无权代理,指行为人不具有代理权而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

(二)无权代理的类型

《民法通则》第66条:(1)根本未经授权或者授权无效的代理;(2)超越代理权

的代理;(3)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

二、狭义无权代理

狭义无权代理,指行为人无代理权,亦无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外表授权存

在,而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的代理。

三、表见代理

(-)定义

表见代理,指本人的行为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基于此项信赖

而与无权代理人进行法律行为,由此造成的法律效果归属于本人的代理。

(二)构成要件

1、代理人在实施代理行为时无代理权

2、客观上存在使善意第三人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的理由

3、第三人应当善意且无过失

4、无权代理人与第三人进行法律行为符合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三)表见代理发生的原因

1.本人以书面或口头形式直接或间接向第三人表示对某人授权,而事实上未授权;

2.本人将具有证明代理权的存在意义的文件交给他人,而无授权意图;

3.代理关系终止后未收回代理人持有的代理证书,或采取必要措施公示代理关系终止

的事实;

4.代理证书授权不明,代理人超越代理权进行代理行为,第三人善意无过失而相信其

有代理权;

5.本人明知他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而不予以否认的。

(四)表见代理的效力

1.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本人;

2.第三人可以选择主张表见代理或主张狭义无权代理;

3.本人因表见代理而造成的损失,有权向无权代理人追偿。

第十一讲诉讼时效与期限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学习,使学生熟悉现行法关于诉讼时效的基本规定,对诉讼时效

的类型、法律后果、适用范围、适用规则,以及对期限的基本知识有准确把握。

[重点难点]诉讼时效的构成要素、法律效果、适用对象与适用规则。

第一节诉讼时效概述

一、时效的概念

时效是指一定的事实状态,持续一定期间,而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的法律事实。

二、时效的分类

1.取得实效:占有他人的动产或不动产,行使一定的权利,持续达一定的期间,即因之

而取得权利的法律事实。

2.诉讼时效: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持续存在,则丧失胜诉权、请求

权或使权利本身归于消灭的法律制度。

三、时效的立法例

1、统一主义立法

2、个别主义立法

四、诉讼时效的功能

1、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

2、稳定法律秩序。

3、减少诉讼,便于法官断案。

五、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

六、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一)立法例

1、自请求权产生之时开始起算

2、自请求权可以行使之时开始起算

3、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时开始起算

(-)我国法律规定

《民法通则》第137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算”

七、诉讼时效类型

(一)普通诉讼时效一一2年

(二)特别诉讼时效

1、短期诉讼时效一一1年

2、长期诉讼时效一一2~20年

3、最长诉讼时效——20年

八、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

(-)诉讼时效的法律效力

1、立法例

(1)实体权消灭主义

(2)诉权消灭主义

(3)抗辩权发生主义

2、我国采诉权消灭主义,即胜诉权消灭说

(二)关于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自愿履行后又反悔问题的处理

第二节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与延长

一、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的中止,指在诉讼时效进行过程中,因某些法定事由的发生而使权利人无

法行使请求权,从而暂停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待阻碍时效进行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条件:

1、存在着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不可抗力;其他障碍

2、以上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

(-)后果:从导致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起算。

二、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的中断,指在诉讼时效进行过程中,因发生某些法定事由,使己经经过的时

效期间归于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重新开始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一)条件

1、权利人起诉

2、权利人主张权利

3、义务人承认

(二)后果:诉讼时效期间重新开始计算

三、诉讼时效的延长

诉讼时效的延长,指在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权利人基于某种正当理由向人民法院起

诉时,经人民法院调查确有正当理由而将法定时效期间予以延长。我国现行法律未明确规定

延长的事由,由法官裁量。

第三节期限

一、期限的概念

期限,是指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终止的时间。期限分为期日和期间。

1、期日:指不许分割的特定时间点。

2、期间:指两个时间点之间的时间。与期限不同。

二、期限的计算

(一)计算方法

1、固定计算法:按实际时间作精确计算

2、日历计算法:按日历所定时间进行计算(《民法通则》采用)

(二)期间的起点

1、以小时定期间的,自规定时开始计算

2、以日、月、年定期间的,从次日开始计算

(三)终期的确定

如期间最后一日为法定节假日,期间最后一日顺延至假日后第一日为终止日。期间的最

后一天的截止日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