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崇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年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及准考证号并涂填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式乡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坚固和不可动摇的性质。但是,当人体验乡愁的时候,显然是把自己置身于故乡之外的,是把故乡作为一个反观、反思或者是眺望的对象。这意味着,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②一般而言,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从中国历史看,中华民族之所以有这种恒久的维系自己文明的能力,显然不是因为私人性的对历史的回望,而是在文明的整体进程中,形成了这一民族关于自身历史的共同记忆。今天,人们习惯于将中华民族称为文化共同体,认为文化价值共识是让大家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但更深层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的,这就是民族共同记忆。中国文化的乡愁,就是在这种民族共同记忆中得到了奠基。当然,也正是有这种民族性的乡愁在,中国文明虽然代有变化,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连续。③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放大为“四海为家”或“四海之内皆兄弟”,甚至最终被解构为“此心安处是吾乡”。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这是人从血缘共同体逐步迈向人类共同体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以普遍理性克服情感本能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诗的逻辑逐渐演变为哲学的逻辑。但显然的问题是,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并由此生发出无家可归的虚无感和悲情意识。④乡愁作为情感表达是直观的,但它背后却潜隐着社会政治变革的强大促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认识中国当代社会的乡愁性质也是重要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新问题就出现了,即当代中国城市建设能不能有效承载中国人的乡愁。传统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的独特以及建筑形式的多元,往往具有高度的可辨识性。但现代城市不一样,它的建筑基本上是同质化的,这就必然导致乡愁寄寓对象的模糊,甚至容易让人产生无家可归之感。这也意味着加大现代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在单向度的空间展开之外添加上时间、历史和人文的深度,将极为重要。或者说,让城市变得更个性、更人文、更有历史感和地方感,将是它成为乡愁寄寓对象的必备条件。(节选自《中国文化艺术中的乡愁》,有删改)材料二: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既离了“乡”,也离了“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作为不同个体之间联结方式的血缘、地缘,已不能满足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存的基本需求,越来越多的人经由职业、爱好、性别、年龄等多元因素组织起来。但是,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如红白喜事的往来、人生情感的寄托、春运不远千里回家过年等,仍与“乡”与“土”有关。在此阶段的“乡愁”正处于从“传统乡愁”到“现代乡愁”的过渡,因而兼具二者的某些特点,但也有与众不同之处,承载主体是在城乡之间不断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客体特征兼具“传统乡愁”之有形、具体、确定与“现代乡愁”之无形、抽象、非确定;主观体验上则因在城乡之间不断游走而与家人分离,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由此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与工业化、城市化相应的,是大量“乡村”的消失,无论是政治经济学层面,如“合村并居”与外来人构成的“产业村”,还是社会伦理学层面,“乡”或“家”的原有意涵开始发生深刻变化。这种乡土变迁对既有生活方式、联结纽带、伦理规范等的挑战,成为一种共享的特定时代氛围,赋予人们以某种相似的生活感受、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这为特定个体或群体的“乡愁”扩展为近乎全社会共有的“乡愁”提供了外部条件。(节选自《“现代乡愁”的社会性基础》,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土地的坚固和不可动摇赋予了乡愁同样的性质。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B.一般而言,乡愁似乎只是关于个人。但是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乡愁的意义不只止于个体,它还是一种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C.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城市化的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我们将面临新问题。D.大量农民工进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B.中国文化的乡愁建立在民族共同记忆之上,这是中国文明在总体上保持历史连续的原因。C.为了留得住乡愁,现代城市在建设时要考虑到人的情感需求,加大城市形象的可辨识性。D.针对城市流入群体举办的优秀乡土文化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寄托乡愁的对象。3.为了更好地了解过渡阶段的乡愁特征,你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市的外来务工群体开展访谈调查,以下问题不适合出现在访谈中的一项是()A.在城市生活后,家乡是否有你牵挂的人或事?B.你是否会积极参与所生活的社区组织的活动?C.你对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有哪些看法和建议?D.你对在城市生活的哪些方面还有更多的期待?4.文中画横线部分,在论述人们缺乏归属感的原因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请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一所提到的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理解。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答案】1.B2.A3.C4.①材料一划线部分侧重于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放。②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于人对外在的生活环境的依赖的角度。因为进城的人在文化上可能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人们游走在城乡之间,进而生发了“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5.①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是指乡愁是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②这种圈层式结构是受血缘和地缘影响的。家庭与社会圈子的范围是可变的,且愈推愈远、愈推愈薄。③因时代变迁,由于“己”在生活感受与情感体验等多方面产生了变化,“家”与“乡”的概念也不断扩大,从而引发甚至加速了乡愁概念的扩大。随着圈层式结构的扩大,乡愁也正由个体、群体进而扩展为全社会共有的乡愁。【解析】【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传统农耕生活将中国人固着于土地之上,使得中国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错误,原文是“在中国,虽然传统农耕生活将人固着于土地,但一个悖论仍然存在,即人只有离开故乡才能构成思乡的前提”,因果关系不成立。C.“传统乡村文明转变成了城市文明”错误,原文是“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D.“人们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命意义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错误,原文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联结纽带开始发生变化……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可见,人们的生命意义没有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故选B。【2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主要论述了城市化发展促进乡愁发生变化,不过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错误,材料一与材料二论述了城市化发展对乡愁内涵变化的作用,但这不是其主要论述内容。故选A。【3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农村儿童失学的现象”不符合访谈调查的目的。故选C。【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个体价值逐步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也就愈益导致个体的情感无处安放”可知,乡愁成为圈层结构形态呈现时,人的个体价值渐渐让位于群体价值和人类价值,人愈趋于理性和哲学化,导致个体感情无处安放。材料一划线部分侧重于从人内在的价值倾向的角度。根据“人们由乡村进入城市,在文化上可能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其生命的意义仍在乡村”可知,“既离不开城市,也离不开乡村”是说人要在城市打拼生活,但是他们又保留着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认同,所以最后生发“有家难归”“有根难依”的情感体验。材料二划线部分侧重于人对外在的生活环境的依赖的角度。【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理解乡愁的圈层式结构的概念。结合材料一“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在核心处,它指向血缘,即从对父母的牵念中获得关于乡愁的最原初经验;其次是父母所居之地,即父母所居,便是故乡。以此为背景,它进而被放大为亲族和家国概念……”“以上序列使乡愁成为一种圈层式结构,它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可知,乡愁的圈层式结构是指乡愁是一个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是以血缘为中心而不断向外扩展的),愈趋于中心愈浓烈,愈趋于边缘愈淡化。然后结合《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理解。结合“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可知,从血缘关系看,以家为中心向外伸展,使自家人的圈子不断扩大;结合“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可知,从地缘关系看,受地缘关系的影响,家庭也可向外扩大。由《差序格局》可以看出,这种圈层式结构是受血缘和地缘影响的。家庭与社会圈子的范围是可变的,且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根据“乡愁是围绕着个体的情感经验被建构出来的,似乎只关乎个人的经历。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乡愁的意义绝对不仅止于个体,而是对民族共同体整体有效的情感”“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国社会再次巨变的时代,城市化步伐加快,传统乡村文明日益递变为城市文明,这种社会巨变必然重塑人们的乡愁”“中国式的乡愁是一个既基于个体记忆又不断外向放大的概念”可知,因时代变迁,乡愁概念扩大,随着圈层式结构的扩大,乡愁也正由个体、群体进而扩展为全社会共有的乡愁。(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送你一朵荷花余显斌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走时说,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兵,拉壮丁的。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这些兵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那座孤岛。他想娘,想自己的家。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是一个梦。①外面,月亮白亮亮地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②妻子见了,满眼疑惑。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睁大了眼睛。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最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③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纸的结尾,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儿子俯下身子轻声道:④“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的眼皮。⑤将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使用“国军”“拉壮丁”“穿上军装,拿起了枪”“慢慢做到了将军”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定的战争年代之中,突出将军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B.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主要是害怕惹将军生气。C.小说通篇运用正面描写来塑造将军形象,体现在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将军的思乡情感。D.小说语言通俗平实,如话家常,多用短句,既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意味。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与句子⑤的两处流泪前后呼应,都是表达了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情思念。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C.句子③具有意境化和抒情性,展示了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体现了诗化小说的特点。D.句子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暗示最后儿子会完成父亲的遗愿,送莲子回归。8.小说结尾的金湖荷塘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9.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什么特征?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D7.A8.①结尾的环境描写,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金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营造静谧、祥和的环境氛围。(环境方面)②照应前文将军的回忆和梦境,也暗示将军儿子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魂归故土。(情节方面)③烘托了将军离家在外,始终心念家乡的人物形象。(人物方面)④以荷花盛开之美好,寄托作者对“回归”的美好愿望,升华了小说的主旨。(主题方面)9.①叙述顺序: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设计“纸条”的情节来交代莲子的来历和将军的往事,思路清晰,情节集中。②叙述人称: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自然。③叙述视角:通过全知的视角,展现了将军的一生。④叙述技巧: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戎马倥偬最后军中立功的主题”错,主题应该是表达将军的思乡之情。B.不是“害怕惹将军生气”,而是照顾他的情绪,怕引起他的忧愁。C.“通篇运用正面描写”错,也有侧面描写,如通过妻儿的疑惑表现将军内心的愁苦。故选D。【7题】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都是表达了对母亲和家乡的深情思念”错。①处流泪是梦醒回到现实,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⑤处流泪还有不能回乡、落叶归根的遗憾。故选A。【8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在环境本身方面,“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荷花竞相盛开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在情节方面,与上文“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照应;“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暗示将军儿子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魂归故土。在塑造人物方面,“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这种荷花自然是将军要种的那种,将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烘托了将军离家在外,始终心念家乡的人物形象。在主题方面,荷花开得美丽,将军的愿望也很美好,二者相映,使得海峡两岸思乡怀亲的主题更加深刻。在艺术效果方面,“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以景结情,以温馨、美好之景作结,给读者带来阅读美感,并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特点的能力。由“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那座孤岛”“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等可知,小说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设计“纸条”的情节来交代莲子的来历和将军的往事,思路清晰,情节集中。由叙述人称“他”可知,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将军一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灵活自由。由“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慢慢的,将军老了”可知,通过全知的视角,展现了将军的一生。由“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等可知,关于保险箱内盒子的交代,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由“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一一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是一个梦。外面,月亮白亮亮地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等可知,叙述过程中插入细节和环境描写,细腻,舒缓,传神。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崔彦穆字季昭,清河东武城人也,魏司空、安阳侯林之九世孙。祖蔚,遭从兄司徒浩之难,南奔江左。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父稚,笃志经史,不以世事婴心。起家秘书郎,稍迁永昌郡守。彦穆幼明悟,神采卓然。年十五,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俱入中书学,偏相友爱。伏膺儒业,为时辈所称。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有知人之鉴,见而叹曰:“王佐才也。”永安末,除司徒府参军事,转记室,迁大司马从事中郎。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孝武嘉之,拜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时军国草创,众务殷繁,太祖乃诏彦穆入幕府,兼掌文翰。世宗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俄拜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入为御正中大夫。陈氏请敦邻好,诏彦穆使焉。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谈谑,甚为江陵所称。转民部中大夫,进爵为公。天和三年,复为使主,聘于齐。使还,除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寻征拜小司徒。大象二年,宣帝崩,隋文帝辅政,三方兵起。以彦穆为行军总管,率兵与襄州总管王谊讨司马消难。军次荆州,彦穆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异志,遂收而戮之。及事平,隋文帝征王谊入朝,即以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进爵东郡公,邑二千户。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寻复官爵。隋开皇元年,卒。子君绰嗣。君绰性夷简,博览经史,有父风。大象末,丞相府宾曹参军。君绰弟君肃,解巾为道王侍读。大象末,颍川郡守。(节选自《周书·崔彦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B.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C.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D.魏孝武西迁彦穆/时不得从/大统三年/乃与兄彦珍于成皋举义/因攻拔荥阳/擒东魏/郡守苏淑与乡郡王元洪威攻颍川/斩其刺史李景道/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遭从兄司徒浩之难/从兄:堂兄泣孤舟之嫠妇:寡妇B.不以世事婴心/婴:缠绕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C.善玄言,解谈谑/解:懂得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D.复为使主,聘于齐/聘:聘请金就砺则利/就:接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彦穆出身世宦,家学渊源。父亲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关心世事;开始担任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B.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进入中书学习,倾心于儒学,为当时人所称赞。被有知人之鉴的李神隽誉为王佐之才。C.崔彦穆文武兼修,功勋卓著。孝武帝时举义起事,隋文帝辅政时平叛三方叛乱;军国初创供职幕府,后来出使陈、齐,不辱使命。D.崔彦穆备受荣恩,泽及后代。崔彦穆历职几朝几代,得到极度的信任和褒奖,一直官运亨通。其子崔君绰在他死后继承了他的爵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延兴初,复归于魏,拜颍川郡守,因家焉。后终于郢州刺史。(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课内翻译)14.世宗为什么会下诏让崔彦穆出使陈朝?请简要说明。【答案】10.A11.D12.D13.(1)延兴初年,(崔蔚)又回归到魏,被任命为颍川郡守,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2)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14.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解析】【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魏孝武帝西迁时,崔彦穆当时来不及随从。大统三年,与其兄崔彦珍在成皋举义,于是攻占了荥阳,擒获东魏郡守苏淑。(于是)与乡郡王元洪威攻打颍川,斩杀颍川刺史李景道。“彦穆”是人名,作“不得从”的主语,“彦穆时不得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东魏郡守苏淑”说的是一个人,作“擒”的宾语,“擒东魏郡守苏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聘”,出使。句意:又担任正使,出使齐朝。故选D。【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一直官运亨通”错,根据“顷之,永业家自理得雪,彦穆坐除名”可知,崔彦穆也曾获罪被免职,并非一直官运亨通。故选D。【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拜”,任命、授予;“家”,安家、定居;“终”,去世。(2)“稍”,逐渐;“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定语后置句,“数十立”作定语修饰“白若摴蒱”后置了,正常语序为“数十立白若摴蒱”,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一样的立着的东西;“者……,……也”,判断句。【14题】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本“陈氏请敦邻好,诏彦穆使焉。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谈谑,甚为江陵所称”可知,世宗下诏让崔彦穆出使陈朝的原因是“彦穆风韵闲旷,器度方雅,善玄言,解谈谑,甚为江陵所称”的意思是: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十分为江南人士所夸赞。据此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即可。参考译文:崔彦穆字季昭,是清河东武城人,是魏司空、安阳侯崔林的第九代孙。(他)祖父崔蔚,受堂兄司徒浩大案牵连,向南逃奔到江东。延兴初年,又回归于魏,被任命为颍川郡守,于是在此定居。后来在郢州刺史任上去世。(他)父亲崔稚,专心致志于经史典籍,不因世事烦劳。开始担任的官职为秘书郎,逐渐升任永昌郡守。崔彦穆自幼聪慧,卓尔不凡。十五岁时,与河间邢子才、京兆韦孝宽一起进入中书学习,相互很友好。倾心于儒学,为当时人所称赞。魏吏部尚书陇西李神隽善于鉴别人才,见到崔彦穆赞叹说:“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永安末年,任司徒府参军事,改任记室,升任大司马从事中郎。魏孝武帝西迁时,崔彦穆当时来不及随从。大统三年,与其兄崔彦珍在成皋举义,于是攻占了荥阳,擒获东魏郡守苏淑。(于是)与乡郡王元洪威攻打颍川,斩杀颍川刺史李景道。孝武帝给予嘉奖,授任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荥阳郡守。当时军国初创,各种事务繁多复杂,太祖于是征调崔彦穆入幕府任职,兼管文件信札。世宗初年,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任安州总管、十一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召入朝廷任御正中大夫。陈朝要求结为友好邻邦,诏令崔彦穆为使臣。崔彦穆风韵悠闲放达,气度文雅方正,善于玄妙之言,懂得谈笑戏谑,十分为江南人士所夸赞。转任民部中大夫,晋爵为公。天和三年,又担任正使,出使齐朝。出使归来,任命为金州总管、七州诸军事、金州刺史,晋升为大将军。不久征入朝廷任小司徒。大象二年,宣帝逝世,隋文帝辅助朝政,三处地方起兵。任命崔彦穆为行军总管,率领军队与襄州总管王谊征讨司马消难。军队驻扎在荆州,崔彦穆怀疑荆州总管独孤永业有反叛之心,于是捕获诛杀他。叛乱平定后,隋文帝征召王谊入朝,随即任命崔彦穆为襄州总管、六州诸军事、襄州刺史,加授上大将军,晋爵为东郡公,(赐)食邑二千户。不久,独孤永业家人申诉而得昭雪,崔彦穆因此获罪被免职。不久恢复官职爵位。隋朝开皇元年,去世。(他的)儿子崔君绰继嗣。崔君绰性情平易质朴,博览经史典籍,有他父亲的风范。大象末年,任丞相府宾曹参军。崔君绰的弟弟崔君肃,开始任职为道王侍读。大象末年,任颍川郡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旅夜书怀①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①公元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遂离开成都,此诗约为途中所作。②官应老病休,其实杜甫休官的主要原因是被排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在旅途中停泊下来歇息,此时此刻夜晚的微风正吹拂着江岸的细草。B.“危”意为“高”,第二句写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C.颈联表意含蓄,声名因文章而显著其实不是诗人的心愿,诗人心怀不平。D.尾联写水天空阔,人似沙鸥,诗人借景抒情,主要表达了顿觉渺小之感。16.颔联“用字巧妙,意境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据此赏析颔联。【答案】15.D16.①“垂”和“涌”用词巧妙,“垂”为低垂,“涌”为奔涌,动静结合写出了星垂月涌的宽广画面。②颔联抓住“星星”“平野”“明月”“大江”等意象,抒写星星低垂,原野广阔,大江奔流,月随波涌,意境雄浑阔大。③诗人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用雄浑阔大的诗句,反衬出他羁旅不定、报国无门的凄凉心情。【解析】【15题】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主要表达了顿觉渺小之感”分析不当,应是“主要表达了内心漂泊无依之感”。故选D。【16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①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首先抓住动词“垂”和“涌”赏析,先解释词义,“垂”为低垂,“涌”为奔涌;再分析句意,赏析画面,这两句意思是星星垂向广袤空旷平野,明月照射着奔流的大江。前句为静态景色,描绘旷野的辽阔;后句为动态景色,描绘月色映照下大江奔流。动静结合写出了星垂月涌的宽广画面。②接着赏析意象,颔联意象有“星星”“平野”“明月”“大江”等,月色明朗,因而旷野看得很远,仿佛星星也低垂下来,与旷野相接;明月照耀之下江水奔涌,月色随着江水涌动。抒写星星低垂,原野广阔,大江奔流,月随波涌,意境雄浑阔大。③联系诗歌背景可知,严武去世,诗人失去依靠,正在漂泊之中。此联用雄浑阔大的诗句,反衬出他羁旅不定、报国无门的凄凉心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酒是古代文人墨客借以抒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表达洒酒凭吊之意;而在《赤壁赋》中,“客”回答苏子时的言语“____________”,举杯劝酒中暗含复杂情绪。(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喻,认为一个人持之以恒的结果是“____________”,半途而废的结果是“____________”,以此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答案】①.一尊还酹江月②.举匏樽以相属③.彤管有炜④.说怿女美⑤.金石可镂⑥.朽木不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尊,酹,匏,樽,彤,炜,怿,镂,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类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睡觉。人体会遵循一种名为昼夜节律的运作机制,每24小时经历一次睡眠—清醒的循环。这个内置的“时钟”会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光变化来校准自己。例如,每当夜幕降临、自然光线减少时,身体就会遵循昼夜节律___A___。褪黑素是一种激素,它可以帮助人体进入睡眠—清醒循环中的睡眠阶段。世界上并非只有人类拥有生物钟,包括动物、鱼类、昆虫在内的众多物种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适应环境变化。当我们入睡后,身体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体温、心率以及大脑活动都会___B___。睡眠阶段也是我们的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并再生的阶段,身体会分泌各种生长激素,用以修复、替换受损或死亡的细胞。睡眠阶段还可以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转,强化并巩固记忆力。一些研究表明,睡眠甚至有助于大脑清理白天清醒状态下积累的有毒物质。睡眠不足可能会有致命危险。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用啮齿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揭示了睡眠不足会给生物带来多种负面影响。实验中,研究人员满足了小鼠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比如食物和水),也排除了任何可能导致小鼠死亡的物理原因,只是不让它们睡觉。研究发现,在被完全剥夺睡眠11—32天后,实验小鼠不是已经死亡就是处于濒死状态。18.请在文中A、B两处横线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句子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能有“即兴”)B.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设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C.他说得好:“来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D.她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抄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答案】18.A.开始分泌褪黑素B.产生相应的变化19.世界上并非只有人类拥有生物钟,包括鱼类、昆虫在内的众多物种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20.D【解析】【18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前文“这个内置的‘时钟’会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光变化来校准自己”及后文“褪黑素是一种激素,它可以帮助人体进入睡眠—清醒循环中的睡眠阶段”可知,此处说的是所处环境的自然光变化引起褪黑素的变化,故此处可填“开始分泌褪黑素”。B处,结合“身体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可知,不同的周期会引起体温、心率以及大脑活动的变化,故此处可填“产生相应的变化”。【19题】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并列不当,动物就已经包含了鱼类和昆虫,不能并列使用,所以应删去“动物”一词;二是结构混乱。“物种有……节律”和“……适应环境变化”两个结构杂糅,直接删去“适应环境变化”即可枝。故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世界上并非只有人类拥有生物钟,包括鱼类、昆虫在内的众多物种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20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文中句子“研究人员满足了小鼠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比如食物和水)”的括号属于句内括号,表示解释说明。A.属于句外括号。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B.属于标示订正或补加的文字。C.属于句外括号,标示引语的出处。D.是句内括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烟雾顺着烟囱向天空升腾,像灵魂脱离了躯壳,从此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与漫游。缓缓升起的烟雾,让整个村庄充满(①),且深情款款,让人体会着一种踏实满足的日子。有炊烟起,就有热乎乎的饭吃;有饭吃,人就踏实。炊烟受天气的影响,会变化出(②)的形态。微风起时,炊烟便随着风儿起舞,扭动腰肢,如同飞天裙带飘飘,分外妖娆。当大风袭来,炊烟便顺着风向快速地飞向远方,来不及带一丝眷恋与回顾。而阴雨的天气里,炊烟也变得沉郁凝重了许多,似乎满怀着心事,缓缓地飞升飘散。但无论怎样,炊烟总是向着天空的方向,升腾,升腾,最终消失得(③)。东晋诗人陶渊明曾有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让人读后既觉有诗意,又感觉温暖。陆游也曾写到炊烟:“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鼓埭西东。”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也描摹有缕缕升腾的炊烟。看来,自古以来炊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升华成一种意义,一种象征。炊烟,是房屋顶端升起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幻化的精魂,是村庄的呼吸,是人们的祈祷。炊烟是爱的信号,催促着在外疯玩的孩童回家;炊烟是召唤,牵引着远方的游子。炊烟更是一种敬意,提醒着人们敬重自然与大地。炊烟还是一种启示,它告诉世人,在燃烧中奉献并升华自己。2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四字短语。22.请结合文段材料,从修辞和句式特点的角度简要分析选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答案】21.①诗情画意②各式各样(各色各样、多种多样)③无影无踪(烟消云散、无迹可寻)22.修辞:①运用排比手法,文中多处“炊烟,是……云朵/精魂/呼吸/祈祷/信号/召唤/敬意……”句式,写出炊烟在村庄人们心中的精神内涵,句式整饬,增强语势,表达了对炊烟的热爱。②运用比喻手法,如“炊烟,是……云朵”,将“炊烟”比成“云朵”,写出炊烟的轻盈的特点,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炊烟带给人们的温暖。【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结合前后文“缓缓升起的烟雾”“深情款款”可知,此处指烟雾让村庄充满美感,可填“诗情画意”。诗情画意: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②此处形容炊烟多变的形态,可填“各式各样”“各色各样”“多种多样”。各式各样:指许多不同的样式或方式。各色各样:各种类别,各种式样。多种多样:多方面的,五花八门。③此处形容炊烟消逝,可填“无影无踪”“烟消云散”“无迹可寻”。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无迹可寻: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指处事为文不着痕迹。【22题】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及赏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多个“炊烟(,)是……”的句式构成排比修辞,句式整饬,读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排比句中“云朵/精魂/呼吸/祈祷/信号/召唤/敬意”等具体内容写出炊烟指示/呼唤/尊敬/让人领悟的特点,点明了炊烟带给人们的指示、启迪,表现炊烟在村庄人们心中的精神内涵,表达了对炊烟的热爱。运用比喻手法,如将炊烟比作“信号”,生动表明其召唤的作用;“炊烟,是……云朵”,将“炊烟”比成“云朵”,写出炊烟的轻盈的特点,启人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炊烟带给人们的温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哲学家尼采说:“感恩就是灵魂上的健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答案】例文:

感恩,灵魂上健康如果有人问我:“感恩是什么?”“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在我心里,这是最好的回答。人生在世,不能仅向生活一味索取,还要学会感恩,去追求灵魂上的健康,我愿常伴一颗感恩之心,让生命之花开出最美好的姿态。一个人学会了感恩,他便学会了用乐观谦卑对事待人。当他与生活中神圣时刻共舞时。他感恩,这是生活对他的恩赐。当暴风雨到来时,他感恩,这是帮助他心里和精神成长的甘露。在一次又一次真诚的感恩下,他的灵魂因洁净而愉悦,因健康而富有光彩。感恩清洁了他的灵魂。会感恩的人有许多。“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那是顾城对自然的感恩,他用纯净的文字将最平凡的景象,幻化成世间最美的风景,他明白,无论是普遍还是美妙,存在的,都是他值得用心去感恩的,“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人生最好的境界”那是李娟对求而不得的感恩,她将失落化为动力,她知道,圆只是暂时的满足,缺,有种持久的期待,面对这样的和谐,她是应该去感恩的。“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那是李密对皇上能赏识自己的感恩,虽然他出于原因无法任职,但他懂得,一个人不能要求太多,能得到选用便是对他的肯定,他是要用感恩来报答的。这些人因感恩而热爱身边的人和事,因感恩而包容人生的平淡与不公。他们用感恩清洁自己的灵魂,得到灵魂上的健康。相反,当一个人失去了感恩,将生活的美好当作理所应当,而遇一点小事便充满了愤怒与怨恨,满腹牢骚,怨天尤人,大喊生命的不公。甚至逃避现实,沉浸在自己的悲怨中难以自拔。活脱脱地让自己变得阴暗,让灵魂变得浊臭,他忘记了无论是惆怅还是幸福,无论是忧伤还是欢喜,都是人生的滋味,值得我们品尝,因为他忘记了感恩!我听闻,一位女孩因母亲不给她出国留学的钱,竟用刀捅死了母亲。她难道懂得感恩吗?不懂感恩的孩子竟比狼还可怕!也许她从小就被呵护着长大,把母亲对她的爱当作理所当然。可是她不明白,是母亲赋予了她生命与优越的生活,给她钱是情分,不给她是本分。亲情不是提款机,也不是还债的工具,既然因为各自缘分被安排在一起,就应该学会感恩,倍感珍惜,而不是发生这样毫无人性的惨案。她正是因为没有感恩才使得内心变得冷漠,才使得灵魂变得病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用感恩带来灵魂上的健康。蒋勋说:“活得像个人,才能看见美”那么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答案是感恩。只有当我们学会感恩,有了灵魂的健康,才能从人类升华成一个人。我们不仅要用感恩对待每一朵花开,每一声鸟啼,也要用感恩去对待每一次批评和挫折,因为他们虽看似痛苦,但能带给我们成长,让我们从一次次的跌倒中站起,变成更强大的我们。愿我们每个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