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阅读专练:苏轼+_第1页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练:苏轼+_第2页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练:苏轼+_第3页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练:苏轼+_第4页
高考古诗文阅读专练:苏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古诗文阅读苏轼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画堂春·寄子由①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③奈愁何。【注】①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②指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的陈州柳湖;③苏辙在济南任满,将召还,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多处使用比喻,使得诗歌语言形象,画面感很强。B.当年诗人和子由一同乘上小舟,划桨同游,齐唱采菱歌。C.上片是虚写,下片是当下眼前之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D.“暮云”既指“傍晚之云”,也是用典,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2.上片到下片诗人的心理有何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作分析。【答案】1.B2.心理变化:①上片借柳花、麦浪、镜湖、飞舟、菱歌等美好景象抒发几年前与子由同游的愉悦心情。②下片写平原风光很好,作者登楼望远,却因暮云遮蔽,看不见济南,表现了思念子由的惆怅。感情:作者利用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无助作对比,表达了对子由的思念之情和人生不顺的无奈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一同乘上小舟,划桨同游,齐唱采菱歌”错误。选项内容只是二人所见所闻。这里写的是作者和子由置身于风和日丽的环境当中,看到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飞来飞去,游玩之中还能听到船上传来悦耳动听的采菱歌,并不是他们自己在唱歌。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心理变化和感情的能力。心理变化:上片追叙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词中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展开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营造了一个自在、轻盈的美的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开头两句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一切平静,安适,隐含着传告平安的意思。然而一想到远在济南的弟弟苏辙,苏轼心中便波澜突起。最后“暮云多”,既是楼头远眺所及的实景,因而成了苏轼远望济南的障碍物。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即使日后能如愿以偿,与当前的别离仍有巨大的“时间差”,因而深感痛苦和无奈,表现了思念子由的惆怅。感情:作者利用上片回忆的美好与下片现实的无助作对比,而无助是因为现实生活并不如意,想去归隐却有万般难,“夜雨对床”的愿望无法实现,表达了对子由的思念之情和人生不顺的无奈之情。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再次韵寄子由①黄庭坚想见苏耽①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骐麟②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③。风雨极知鸡自晓④,雪霜宁与菌争年⑤。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注】①苏耽:汉代末期人,据传在马岭山得道成仙。②骐麟(lín):良马、千里马,比喻贤人志士。③出自《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④出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⑤出自《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耽指苏辙,诗人通过想象将其品性与生活,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B.骐麟、雄鸡与虎豹、朝菌,既是典故,又是两组品格、志趣不同的比喻意象。C.尾联“何时”转入回忆,二人曾一同学医以救治读书人的“自圣”的颠狂症。D.诗人“无一字无出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诗歌主张在本诗有所体现。2.诗歌尾联应如何理解?请从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情感等方面简要说明。【答案】1.C2.①何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自圣的颠狂病?②尾联运用反语,苏辙和自己胸怀壮志,诗人却说有自圣的颠狂病,这是运用反语,将愤懑化为谐谑,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两人不被执政者理解和重视的愤懑之情。③尾联以问作结,言尽而情长,诗人问何时能与苏辙相对而饮,表达了诗人对两人相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的感伤。【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何时”并非转向回忆,而是对未来的展望,尾联意思:“什么时候能摆酒相聚,探讨一下如何医治咱们这些读书人‘自圣’的狂病呢?”为诗人的自嘲,由正而反,由庄转谐,并非早年行医治人。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理解尾联的含义,“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几时才能跟您樽酒相倾,认真地研究一下,用什么方法医治我们这些人的自大狂呢?其中“确论”,精确地议论;“自圣颠”,把自己当成是圣人的颠狂病。这是一种反语的表达,语含否定、讽刺以及嘲弄,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尾联企盼会面之期,说愿同苏辙痛饮美酒,好好地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医治读书人的自大狂,表达了对两人相逢的期待和与友人相隔一方的感伤。同时,以问作结,把上面所说的都称做“自圣颠”,即把对理想的向往,对权贵的蔑视,说成是把自己当作圣贤的一种狂态、狂情,以退为进,化不满为谐谑,在谐谑中含着更深的愤激,说明他和苏辙不能被执政者理解,以此突出时代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三、(2023·山东临沂·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书双竹①湛师房二首(其二)苏轼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②。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楚桥秋暮阻雨张耒③水满城西钓艇横,云豪风弱晚冥冥。天寒小店人愁雨,灯暗孤舟客卧听。【注】①双竹:即杭州广严寺;广严寺“有双竹相比而生,举林皆然”,故又名双竹寺。②红:油灯。③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寺里傍晚击鼓,早晨敲钟,苏诗首句即点明寺庙的生活,照应了题目。B.苏诗次句写诗人对着将熄的灯光闭门独卧,自然引出下面拨火的细节。C.张诗写秋日的傍晚,虽然乌云密布,却因秋风的减弱延阻了秋雨的到来。D.苏轼称赞张来的诗作“气韵雄拔”,张诗前两句可以体现这一风格特点。2.同是写“卧听”雨声,苏诗恬静,张诗悲凄。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与解析1.C(3分。"阻雨"的含义是"人遇雨受阻,无法行进",并非"延阻了秋雨的到来")2.①苏诗写诗人在清幽的佛寺静卧,拨火听雨,冷暖对照,透露出恬然安适的心境,表现了超脱宁静的情怀;②张诗写诗人羁旅他乡,道中遇雨被阻小店,寒夜难眠,卧听雨声,表现出漂泊中的悲凄与孤独。(6分。每点3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西州路③,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注:①参寥子:即诗僧道潜,常与苏轼相酬和。元祐六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道潜。②谢公:指谢安。《晋书》记载,他身为重臣,却渴望造一条大船,沿水路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③西州路:谢安去世后,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故人,恸哭而去。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B.“几度斜晖”以转瞬即逝的黄昏,表达诗人对相聚美好却无比短暂的伤感之情。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2.古人常以“进”“退”代指官职的升、降。苏轼的这首词与另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分别反映“进”和“退”之忧。请结合这两首词分析。(6分)参考答案与解析:1.(3分)B2.(6分)①这首词: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昙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②《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以周瑜情场和战场的得意来反衬自身的失意,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闷。五、(2023秋·山东泰安·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别岁(节选)苏轼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含义丰富。2.本诗后四句以议论为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答案】1.D

2.①最后四句的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②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表达含蓄”错误。“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是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诗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内心的哀伤。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诗歌第三句“且为一日欢”写热闹欢饮,末句“还君老与衰”却一落千丈,写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使感慨更加深沉,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据此可分析出,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六、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连雨江涨①(其二)苏轼急雨萧萧作晚凉,卧闻榕叶响长廊。微明灯火耿残梦,半湿帘帷泥旧香。高浪隐床吹瓮盎②,暗风惊树摆琳琅。先生不出晴无用,留向空阶滴夜长。[注]①此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所作。②隐床,即殷床,声彻于床。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照应标题写雨势之大,点明"江涨"原因。"萧萧""凉"渲染凄清的氛围。B.颔联用词生动,体物深细,“耿"“渑”分别再现微火映照、雨湿残香的萧瑟之景。C.前六句诗中无“我”,结尾有“我”,“晴无用”表达诗人被贬之后的孤寂之感。D.全诗处处扣雨,多角度落笔以激活想象力。尾句以景结情,空阶滴雨,余味悠长。2苏轼身居岭南时作《连雨江涨》二首,“其一”颈联为"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请比较与本诗颈联写雨方法的异同。(6分)1.(3分)C("前六句诗中无‘我’"错)2.(6分)相同点:两联都借助外在事物如“鱼虾”"鸡犬"“高浪""风树”等间接写雨势之大。不同点:本诗颈联从听觉角度,把雨声比作吹瓮盎之声和玉器相击之声,突出风雨之大:"龙卷"两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鱼虾随风雨而落、人随鸡犬上墙的情景,以夸张的手法和幽默的态度描写出狂风怒卷、雨大水深之态。(相同点2分,不同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守岁①苏轼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注]①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写了这首诗寄给弟弟苏辙,以抒发思念之情。②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把“垂尽岁”比喻成“赴壑蛇”,化虚为实,新颖奇特又形象逼真,蛇已游向幽壑,只是抓住其尾,徒劳无益。B.诗人善于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且”“畏”二字将儿童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致入微,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无奈。C.结尾的“少年”,既指诗人自己,也指其弟苏辙;“犹可夸”既是诗人自勉,又是对其弟的鼓励。D.诗歌语言晓畅,情感富于变化,耐人寻味。最终表达了共惜年华,积极奋发,不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的愿望。2.清代纪昀很欣赏《守岁》中所描绘的场景,称之为“真景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进行分析。(6分)1.【理解赏析】(3分)B(“且”“畏”应是写大人守岁的心理,而非儿童。)2【分析鉴赏】(6分)真景:情景描绘真实,有身临其境之感。儿童强撑睡眼,嬉戏欢笑,大人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亲切可感,如在目前。真情:①写儿童守岁不睡觉,只为嬉戏欢乐的天真无邪。②诗人守岁时,因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畏惧、无奈,借此勉励自己珍惜年华、积极奋发。[“真景”,2分;“真情”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八、(2023年上学期·浙江绍兴诸暨市·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送钱穆父①[宋]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南乡子·和杨元素③,时移守密州[宋]苏轼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④却姓杨。[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春苏轼知杭州时。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杨元素:即杨绘,公元1074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绘在西湖为其饯别,唱和此词。④羊公:即西晋名将羊祜,仁德爱民,后人在他常游憩的岘山上为他立碑建庙,岁时享祭,望其碑者,奠不流泪。1.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江仙》开头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B.《临江仙》“惆怅孤帆”两句氛围凄清幽冷,渲染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抑郁无欢。C.《南乡子》上片从眼前入笔,转入遥想他日功成名就相聚痛饮,别有一番豁达。D.《南乡子》巧妙地将想象、写景、用典等手法相结合,是一篇即席惜别的佳作。2.两首词均为离别之作,但结尾处的写法与情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1C(C项“从眼前入笔”有误。起句写的是遥想别后,密州杭州相隔天涯,相望渺茫。)2.①写法上,《临江仙》以议论作结,颇具理趣;而《南乡子》以写景与叙事(典故)作结,言尽意长。(2分)②情感上,《临江仙》的结尾指出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恰如过客,既慰勉友人,又开释胸怀,表现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2分)《南乡子》的结尾以“灯火冷、河塘”写尽离别感伤,反映词人与友人感情的深厚;“却姓杨”句以杨绘比羊祜,表达对友人品格与治绩的赞赏之情。(2分)九、(2023·广东·名校联考一模)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苏轼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天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娴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B.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也传达出诗人凭栏远眺的神情意态。C.诗人被贬出京师,漂泊在海南,北归无期,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D.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天帝将它召还,“帝遣巫阳招我魂”隐喻自己的遭遇类同屈原,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2.前人评价:“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1.C

【解析】C.“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错误。从“帝遣巫阳招我魂”可知,诗人化用了《楚辞·招魂》之意,其内心深处依然盼望有朝一日能够遇赦北还。2.同意。第一首诗以景写趣,“眼明飞阁俯长桥”,诗人心情由低抑转为豁朗。而“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写诗人因为“贪看”白鹭横飞,全身心被自然景色吸引,不觉时光流逝。“没”字写晚潮,虽然是动态,却是无声无息的。诗人在青葱树林映着的最后一抹斜辉中陶醉,清雅悠闲,意趣横生。第二首诗以景写情,诗人翘首北望,只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青山一发”,用头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将壮观之景“化”小,以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诗人以景写情,青山之遥远,中原之遥远,勾起了诗人悠长的遐思。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壶中九华诗①苏轼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②明处处通。念我仇池③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注】①苏轼南迁之时,在鄱阳湖口见李正臣藏石——“壶中九华”,十分喜欢,写成此诗。②玉女窗,嵩山古迹之一,宋时已不存在,传说汉武帝于此窗中见到玉女(仙女)。③仇池:是苏轼在扬州所蓄异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从眼中消失。B.“翠扫空”是说苍翠的山色,就像画家用大笔横扫,涂抹在广阔的天宇中的一幅画图。C.第三句说苏轼虽被贬千里之外的岭南,但他却不觉得愁苦,以此抒发了诗人的豁达之情。D.壶中九华是一个“广袤尺余”的石山,经过诗人吟咏,此石和仇池石一样传为石中珍宝。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后人传诵,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1.C(C项,“他却不觉得愁苦,以此抒发了诗人的豁达之情”错,应是“愁苦之情”。)2.①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层层见”言山石的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显现出来,使人玩赏不置;“处处通”,写山石“玲珑宛转若窗棂然”的特点。②“天池”泛指天上之池,“玉女窗”源于典故,诗人发挥想象,用“天池水”“玉女窗”构设一个优美的、惝恍迷离的仙境。③“层层见”和“处处通”运用叠词,既能够突出壶中九华的情态,使诗句描写细腻,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解析】首先读懂全诗。首联,诗人从实际生活、从大处远处落墨:清清的溪流,斗折蛇行,迅转如电,舟行疾速,岸上入云的诸峰很快在眼中消失了。透露出南迁时对中原山水的依恋。苏轼此次南迁,背离中原,远至南荒,其心情是凄苦的。颔联,景物描写透露了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五岭离自己越来越远,离家乡越来越远。说“莫愁”,是由于“九华今在一壶中”,足以稍慰迁客寂寞之情。强作欢颜,聊以自慰。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写山石层叠多姿,玲珑宛转有如窗棂。诗句尾联,倾吐欲买壶中九华之意。“孤绝”表面写“仇池石”,实际也表明作者南迁时的孤独、寂寞。然后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第一,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颈联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层层见”,描写山石的层叠多姿,随着水落,一层层地显现出来的样子。“处处通”,写出了山石玲珑宛转,像窗棂一样的特点。第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结合注释可知,诗人发挥想象,用“天池”“玉女窗”典故,勾勒了一个迷离的优美仙境,表现了一个老年诗人面对着这小小盆景、一往情深的孤苦的内心感受。第三,从词语的运用角度赏析。运用叠词,“层层见”和“处处通”,既突出壶中九华的情态,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据此,赏析颈联从以上三个角度回答即可。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6分)【参考答案】1.B(B项“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答对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即可)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其四)苏轼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亭亭乱叶中,一一劳心插。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走寻荆与榛,如有宿昔约。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注】①此诗写于苏轼在任凤翔签判期间,时苏辙留京侍父,这是兄弟俩第一次远别。三年多里,诗赋往还,唱和甚多。②萱草,又名忘忧草,俗称黄花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3分)(

)A.“亭亭”写萱草高高挺立的秀美姿态,突出其孤秀自拔的精神丰姿。B.“芽蘖”“走寻”写牵牛生长蔓延的生命姿态,是其“独何畏”的具体表现。C.“南斋读书”暗点园中主人的生活,“乱翠”“如泼”视听结合,突出景物特点。D.全诗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描绘景物,形象鲜明,既具情趣,又兼理趣。2.诗人借萱草、牵牛寄寓怎样的情感哲思?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视听结合”错,没有听觉。故选C。)2.①萱草之花虽“微”,却能孤拔秀丽,优异突出,诗人借以表达超拔自取、卓然独立的人格追求,暗含对弟弟自信人格的赞美。②牵牛花忍隐屈曲,奔走追求于荆榛之中,无所畏惧,诗人借以表达于逆境中乐观进取、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暗含对弟弟乐观人生的激励。③萱草、牵牛,如泼乱翠,在一年一度的秋雨中凋零衰败,自然也会在一年一度的春风中再度蓬勃、满目泼翠,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考验,诗人借以表达一种超然达观的生命态度,这既是对弟弟淡然自取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也是自我勉励。【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本题中,①萱草之花虽“微”,却能孤拔秀丽,优异突出,诗人借以表达超拔自取、卓然独立的人格追求,暗含对弟弟自信人格的赞美,如诗中说“萱草虽微花,孤秀自能拔”。②牵牛花忍隐屈曲,奔走追求于荆榛之中,无所畏惧,诗人借以表达于逆境中乐观进取、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暗含对弟弟乐观人生的激励,如原诗“牵牛独何畏,诘曲自牙蘖”。③萱草、牵牛,如泼乱翠,在一年一度的秋雨中凋零衰败,自然也会在一年一度的春风中再度蓬勃、满目泼翠,如原诗“偏工贮秋雨,岁岁坏篱落”,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考验,诗人借以表达一种超然达观的生命态度,这既是对弟弟淡然自取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也是自我勉励。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石苍舒①醉墨堂(节选)苏轼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②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注】①石苍舒,字才美,京兆(即长安)人,善草隶书。②柳子,柳宗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交代醉墨堂的建造以及命名,第二句表现堂中练书心情。B.诗人借用柳宗元的形象比喻表现石苍舒对书法嗜好的极致程度。C.诗人认为石仓舒的书法技艺已达到完美境界,但也有不少瑕疵。D.兴致来时,石苍舒练习书法挥笔神速,如同骏马瞬间踏遍九州。2.石仓舒“醉墨”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C(C项,“但也有不少瑕疵”说法错误。“堆墙败笔如山丘”中的“败笔”指的是用完作废的笔,这是说石苍舒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这是诗人对石苍舒长期积累,勤学苦练的赞赏。)2.①为练习书法,专门建堂,且命名“醉墨”。②对书法痴迷,从书法中获得无穷快乐,甚至消除了忧愁。③为追求技艺,勤学苦练,用废的笔堆积如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本题中,诗歌首句“近者作堂名醉墨”,是说石苍舒最近建造了“醉墨堂”,从中可以概括出“醉墨”的表现之一:专门建堂练习书法,命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病嗜土炭如珍羞”两句,是说石苍舒练习书法,如同啜饮美酒能消除烦恼一样,如同嗜好土炭的病人吃起土炭就像美味佳肴一样。从中可以概括出“醉墨”的表现之二:石苍舒痴迷于书法,从中获得无穷快乐。“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这几句是说石苍舒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堆在墙边像山丘一样高。兴致来时,挥动笔墨多少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