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春统编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B卷(原卷版+解答版)
2024春统编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B卷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段,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gān(尴)尬处境——大家都承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人却寥(liáo)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làn(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lüè)影式的阅读习惯。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
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_____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_____是没有魅力的,_____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_____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A.造就也许甚至当然B.养就也许甚至虽然
C.养就因为所以即使D.造就因为所以虽然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第二空前后的语境是表示猜测关系,故选“也许"。第三空后的“有缺陷、不完美”是在第二空后的“没有魅力"的基础上程度的加深,故选“甚至”。第四空根据后面的“却"可知是表示转折关系,故选“虽然”。故选B。
3.下面是社区阅读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多处语病,请指出两处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大众阅读作为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直受到各方关注。②在推行“全民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社区居民的纸质阅读量和数字阅读量都呈现双升趋势。③阅读的目的,不仅是长知识、增技能,而是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④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书人,关键在于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第②句,修改意见:删去“都”(或:将“双升"改为“上升”)。
(2)第③/④句,修改意见:将“而是"改为“而且是”。/在“在于"后面加上“是否”(或:将“能否"改为“能”)。
【解析】第②句中,“都"与“双”语义重复,应去掉“都”,或将“双升”改为“上升"。第③句中,关联词语使用不当,“长知识、增技能”与“让人成为更加完美的人"属于递进关系,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第④句中,两面对一面,应在“在于”后面加上“是否”,或将“能否”改为“能"。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诗,是中国文学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唐诗绚烂、宋诗清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实反映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易为人们所接受,流传十分广泛。
①所选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
②它们既表现了中国文字的艺术魅力
③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雍容典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④从感时伤怀到离别赠友、从凭古吊今到故园之思、从写景状物到羁旅之愁
⑤《千家诗》选取唐、宋各朝名家名诗,每一首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咏物拟人,富有情趣
A.①④②③⑤B.③①②④⑤C.②③⑤①④D.①③②④⑤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对象,②中的“它们”应指前文的唐诗和宋诗,故②放在首位;根据关联词“既……又……”,确定③在②后;①④⑤三句的顺序要考虑总分关系,⑤先总括《千家诗》的特点,①分说内容丰富,④再列举内容的分类。故选C。
5.古诗文名句默写。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北冥有鱼》)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在两会上,许多代表关注高房价,关注民生,其中有代表借用唐代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居者有其屋"的良好愿望。
(9)《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综合性学习
名著阅读。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其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保尔是在朱赫来(人名)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当医生提议再做一次手术时,保尔·柯察金冷冷地拒绝了。
“不用了。我已经做够了。我已经把我的一部分鲜血献给了科学,剩下的留给我自己派点别的用场吧。"
这段话中“派点别的用场”具体指什么?你对保尔生动幽默的回答有什么感悟?
答:从事写作(或:文学创作)。保尔乐观豁达的态度告诉我们,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磨难,都要坚强乐观地面对。
【解析】(1)第一空,教材第134页名著导读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此可知答案。第二空,教材中也有具体介绍“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由此可知答案。(2)第一问,联系故事情节可知,保尔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事写作。第二问,联系保尔这样回答时的情境和保尔的性格来写感悟,如任何时候都要都保持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9分)
公子行
【唐】孟宾于
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
1.本诗描述的是:富家公子身穿“锦(红)衣”,骑着“骄骢”,天渐明时就到野外“春游”,结果“踏烂麦青青(或:骄骢踏烂麦青青)”。(6分)
【解析】“锦衣红夺彩霞明"的意思是富贵公子们穿着锦缎做的比彩霞颜色还要鲜艳的衣服,点明了富家公子身穿的是“锦(红)衣”;“侵晓春游向野庭"的意思是一大清早就骑着马去野外春游,所以第二空应为“春游”;“骄骢踏烂麦青青"的意思是富家公子们纵马奔驰,踏烂了无数的麦苗,所以结果是“踏烂麦青青”。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表达了诗人对富家公子春游损坏庄稼的不满,抨击了贵族子弟的恶行。
【解析】前两句描写字里行间透露出贵族子弟的豪华与权势,后两句紧贴贵族子弟的身份来揭露其骄纵行为,“骄"指马骄,亦指人骄。一个“不识”,一个“骄骢”,刻画出了骄横的权豪子弟的丑恶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们行径的不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①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③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④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⑤,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改)
【注释】①庸:岂,难道,表示反问语气。②出:超越,胜过。③下:低于,此处指不如。④不:同“否”,不愿。⑤时: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解析】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即可正确断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3分)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恐前后受其敌(《狼》)
B.吾从而师之/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爱莲说》)
D.作《师说》以贻之/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解析】A项,同“授”,传授/受到。B项,以……为师/老师。C项,更加。D项,连词,用来/介词,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分)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分)
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解析】(1)“生”应解释为“一出生(天生)";“而”为顺接连词,相当于“就";“之”为代词,在这里指“知识和道理"。(2)“是故”应解释为“因此,所以";“于”应解释为“比"。
4.有人说,“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不再重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
示例一:不认同。网络时代,教师的存在依然有其重要意义。网络上虽然有大量的知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用这些知识去做什么等问题,网络上要么不回答,要么语焉不详,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示例二:认同。网络时代,各种搜索工具不断出现,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科技的发展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异常便捷,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
【解析】首先要就题目所示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回答“认同"或“不认同”均可。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列举网络不能完全代替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事例来支撑不认同的理由;同理,也可以列举网络可以代替老师“传道受业解惑”的事例来支撑认同的理由。答题时,有理有据,表达时文从字顺即可。
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明白。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领会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领会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需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无论年长还是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并请教老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也远不及圣人,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遗漏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像这样罢了。李家的孩子李蟠,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循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23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①杂处饮水食刍②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腰袅③与驽胎④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牲畜的草。③腰袅:骏马名。④驽胎:劣马。
【丙】辛未闰四月即事
张九成①
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我欲授此法,其谁可与传。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
1.请你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文言词语方法解释
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语境推测法:根据上下文文意(1)拉、抽
不烦御查阅词典法①驾驭;②控制,统领;③任用,使用;④抵御,抵挡。(2)①(填序号)
取夷路积累迁移法其船背稍夷(《核舟记》)(3)平
不屡策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鞭打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与例句的用法相同的是(C)(3分)
例句:在当其所能而已
A.其真无马邪B.其真不知马也C.其岸势犬牙差互D.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中的“其”为代词,那。A.表示加强诘问语气;B.大概,表推测;C.代词,那;D.还是,表选择;故选C。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因此(古代君主)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年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
4.请用“/"为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3处)(3分)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或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故断句为: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5.根据情境,补充对话。(10分)
小义:我发现三篇古诗文的作者都是以“马”为出发点,围绕人才问题在发表看法,但我不明白,他们发表的看法是不是完全相同。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吗?
小绣:我认为他们的看法是相同的,他们都强调(1)要善于发现人才,比如甲文说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乙文说要让驽骥并驱,才能发现哪个是良马;丙诗说(2)明白“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的道理,就能知道哪个是人才。
小湖:我认为他们的说法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各有侧重,比如,甲文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人才众多,但善识者少;乙文从结尾两句可知其侧重点在于(3)让人才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丙文则是侧重于强调(4)人才难得,从“(5)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原句)可以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第(1)空,结合甲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和乙文“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和丙诗“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等内容可知,三篇文章内容都强调要善于发现人才;第(2)空,由“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可知,丙诗通过相马和探水源的方法来说明寻找人才的方法;第(3)空,乙文“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意为: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据此可知,结尾两句侧重点在于让人才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第(4)(5)空,结合丙诗“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可知,诗人侧重强调人才难以寻觅。
参考译文【乙】: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或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古代君主)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2分)
胸存大道自从容
周铁钧
①大道生万物,百态出自然,天地人寰统归大道。《礼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不是小道,不是小我;大道是理想信念、天性尊严、国家社稷、百姓黎民。胸存大道,就会处变不惊,淡定从容,蕴含浩然正气,尽展光风霁月。
②“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因人诬陷,被处极刑。在刑场上,他给来送行的太学生弹奏了古曲《广陵散》。他面琴席坐,神色安详,初起音律幽淡,逐渐沉郁悲愤。弦断音止,嵇康仰天大笑,起身信步走向断头台。他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愤世抗俗,用生命维护了高洁傲岸的尊严;他不卑不亢,激昂豪迈,用琴声演绎了一曲大道从容的千古绝响。
③苏东坡密州治蝗,徐州抗洪,杭州修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屡遭贬谪,九死一生,他依然能在孤独中不断成熟,修得淡泊与宁静。“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经过了自省的沉淀、洗刷了偏激的淡定,是无须声张的厚实、散发光辉的睿智。他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
④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践行大道,就要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纵然形势千钧一发,生死攸关,依然如朝阳般喷薄,似苍松般挺拔。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
⑤北宋名将岳飞在惨遭迫害、国破家亡时,仍胸怀收复失地、雪耻报国的激昂,这是古代民族英雄气节崇高的大道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在山河破碎、颠沛流离时,仍与国家民族共进退,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大道从容;。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
⑥普通百姓,或许少有气吞山河的舞台,也没有慷慨悲壮的机遇,但诚实友爱、奉献互助,担家责、守国法,就是烟火平民的处世大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唯有胸存大道,才能无所畏惧,勇于担当,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的分论点是什么?(4分)
答:举例论证。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解析】阅读第③段可知,该段写苏东坡于灾难之后重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家社稷,一心为黎民苍生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抓住第④段中的词语“可见”,可知第②③段举嵇康和苏东坡的例子就是论证这句话中的观点: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而苏东坡的例子论证了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
2.文章第④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答: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两个事例,总结什么是胸存大道,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②使文章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解析】“可见,胸存大道就是信念坚定,爱憎分明;胸存大道就是叩问人生,心系百姓"是对上文嵇康和苏东坡事例的总结,而“自古及今,中华优秀儿女都在用生命和激情诠释着大道从容”则引出下文对如何践行大道的论述。故这句话是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文脉贯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3.从下列材料中选取最恰当的一个事例,加以改写,作为论据补充到第⑤段横线处。(切合文意,与上文句式相似)(4分)
①美国拳王阿里,虽备受歧视且曾被判入狱,但他仍积极争取黑人平等,呼吁世界和平。他的座右铭是:“死神面前,我大笑。"
②杨科璋在执行灭火救援任务时,奋勇冲进火海,救出一名幼童,尽到了消防战士的职责,却献出了年仅27岁的生命。
③开国元勋陈毅血战梅岭时,面对重重敌兵,他抖抖军衣,掸掸军帽,安然落笔:“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示例:消防战士杨科璋在火势凶猛、生命危急时,仍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抢救儿童,这是当代青年舍生忘死的大道从容。
【解析】首先阅读第⑤段,明确要表达的观点是“他们的大道从容表现为坚守节操,心存家国,恪尽职守"。然后分析材料,材料①是国外的事例,材料③是现代的事例,而按照段落中中华优秀儿女“古代”“现代"的顺序,可知补充的应是材料②中的当代人物事例。最后分析所举事例,按照“人物事例的简要概括十人物大道从容精神的简洁评析”的格式概述即可。
(五)阅读《树木名称里的汉字学问》,完成1~3题。(14分)
松、柏、杨、枫……这些汉字不仅表示不同的树种,还体现出深刻严谨的构字意图,其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一再品味。
力争上升的“杨"
“杨”的繁体字写作“楊”,右边并不是“易”。而是“昜"。昜的古文字形描绘的是一幅海上日出的画面,上面的“日”表示初升的太阳,中间的横表示地平线,下面的竖表示海水在阳光照射下水汽上升的状态。于是,“昜"用来构字时就有了上升、升发的意思。(A)
杨树是落叶乔木,树干高大,枝条上挺。《白杨礼赞》曾经这样描述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就是杨树的特征:高大、挺拔、笔直向上。因此,造字者用“昜”来作为“杨(楊)"的表音部件,构字意图十分明了,即体现杨树力争上升的特性。
材质均匀的“桐”
每一种树木都有年轮,年轮的宽窄,往往显示着树木的生长速度和材性的好坏。在雨水充足、气候温暖的季节,树木的生长就会比较快,年轮也会比较宽。如果遇到寒冷干旱的季节,树木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年轮也会比较窄。
一般树种的年轮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桐木的年轮则与众不同,几乎是同样宽,故材质十分均匀,也不容易变形。将其加工成乐器之后,共振效果极其稳定。中国古代四大名琴——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均由桐木制作。用桐木制作而成的乐器音韵优美,被誉为“桐韵"。
因此,“桐”的右边部件之所以是“同”,而没有选择其他读音相同的部件来表音,便是考虑到桐木材质均匀的特性。
公正高洁的“松”
松字右边的部件是“公"。“公”的甲骨文从八(分开)从口(器皿),表示平分器皿里的东西;小篆变下面的“口"为“厶”,表示与“私"相悖的意思。“公”用来构字时,往往与公平、对称有关系。
松树为针叶类树木,茂盛的树冠往往前后左右对称,给人以公平、公正的印象。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酷爱松树,有“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的记载。被贬黄州时,他以老农自居,在住所周围栽种松树,以“处处松木郁盛”自乐。
陈毅元帅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正是有感于松树公正高洁的文化意蕴而作。
象征高贵的“桂"
桂树是中国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树种,种植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说文解字》解释“桂”是“百药之长"。“桂”的右边是一个“圭”,这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仔细观察桂花的花瓣,会发现其形状和圭这种礼器的形状十分相似。圭这种礼器往往是君主赏赐的,是高贵身份的象征。因此,桂树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中国人喜欢把桂树种植于祠堂或者庭院前,除了因为有“贵”的谐音,取个好兆头以外,还寓意着声名远扬、地位高贵,也表达了对子孙后代美好的期许。由于中国古时的科举考试一般在秋季举行,而这个时候恰逢桂花盛开,因此,人们以“桂冠"和“折桂”这些词语来比喻高中状元。
1.根据本文内容,补全其他几个小标题。(3分)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小标题。观察第一个小标题可知,几个小标题应该点明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格式为定语加名词。第二个标题:阅读文段可知,该部分主要介绍的是“桐”,其特点是“材质十分均匀,也不容易变形”,因此可拟标题为:材质均匀的“桐"。第三个标题:阅读文段可知,这一部分介绍的是“松”,根据“松树为针叶类树木,茂盛的树冠往往前后左右对称,给人以公平、公正的印象"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可拟写标题为:公正高洁的“松"。第四个标题:这一部分介绍的是“桂”,根据文段中介绍“桂"有“贵”的谐音,寓意声名远扬、地位高贵,可拟写标题为:象征高贵的“桂"。
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答:运用了引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2分)说明了“桂”字严谨的构字意图及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意义。(2分)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仔细阅读画线句,“《说文解字》解释‘桂’是‘百药之长’"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桂’的右边是一个‘圭’……桂树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这是对“桂"字的解释说明,说明了“桂”的寓意高贵,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段话说明了“桂"字严谨的构字意图及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意义。
3.人们是根据杨树、桐树、松树、桂树等树木与众不同的特性,以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选择相关部件作为声旁,其构字意图耐人寻味。请你借鉴本文写法,任选一种植物进行诠释。(7分)
示例:四季常青的“柏”。(1分)柏字右边的部件是“白"。“白”的甲骨文是一粒稻米的样子,本义就是白色的米粒。白色的米粒是上等的、最好的粮食,因此,汉字中的“白"往往和好的、上等的有关。(3分)柏树四季常青,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被誉为“百木之长”。(3分)(能对构字意图进行分析,简要分析代表的文化意义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探究。借鉴本文关于杨树、桐树、松树、桂树的说明介绍方式,任选一种其他植物进行诠释。能对构字意图进行分析,简要分析代表的文化意义即可。如:“楠"字,指楠木,富有香味,极其珍贵。“楠”字,从“木"旁,表示性质,声旁为“南”,表字音。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南方之木,故字从南。"很多人用“楠”字给孩子取名,其寓意来自楠木本身在人们心中的象征和形象:楠木高大壮硕,可寓意孩子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材;楠木富有香味,可寓意孩子内在美好,德艺双馨;楠木价值珍贵,可寓意孩子高贵非凡。
(六)阅读谈歌的小说《绝品》,完成下面小题。(28分)
保定城南有一家装裱店,店主姓常,人们叫他常先生。
常先生是外地人。手艺很神,一些样子容貌落魄的旧字画到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常先生善饮,经常一个人到看湖楼饮酒,久之便与刘三爷相熟了。刘三爷是保定富户,颇有些家财,闲来也做些收藏生意。
三爷经常到常先生店里购些字画收藏。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三爷的娘子马氏放心不下,瞒着三爷,让下人拿着字画找行家鉴定,皆货真价实。
那天,三爷又与常先生在酒楼闲侃。常先生左右看看,凑近三爷,低了声音道:“我手上现有一张古画,主顾要大价钱。三爷可否有意?"三爷笑道:“先生替我看中,买进便是。但不知开价多少?”常先生道:“三千大洋。"三千?”三爷倒吸一口气。
常先生笑道:“此画实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三爷不可错过机会。"三爷点点头:“既然先生已经认定,我明日凑足银子就是。”常先生又道:“三爷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啊。"三爷看常先生一脸郑重,点头说记下了。
第二天,常先生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包,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
三爷埋头看画,却看不出名堂。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三爷也庄重接下,取来三千大洋的银票,交与常先生。
翌日,常先生的店被官府查封。常先生从此失踪,保定街上传常先生原是江洋大盗,犯了重案,改名换姓,来保定藏身。
三爷听过,无动于衷。又过了些日子,马氏终是放心不下,请来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
那行家认真看过,长叹一声:“此画不假,可惜是揭品,便不值几文了。"三爷一怔,忙问何为揭品。
行家道:“所谓揭品,即一张画分两层揭开。这非是一般做假者能所为之。此画更为厉害的,是将一张画揭为两张,且不露一点痕迹。这张是下边的一层,不值钱的。但此画揭得平展,无痕,均称,也算得上世上罕见的装裱高手所为了。”
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三爷登时沉下脸:“不可胡说,常先生坦荡爽直,怎么会哄骗我。即使常先生知此内情,也或许另有难言之隐,不可怪他。"
这年冬天,常先生夜半敲动三爷家的门。三爷大喜过望,忙喊下人摆下酒席。
常先生喝了一会儿酒,叹道:“我与三爷相交多年,甚是投缘。或许就今夜一别,再不能相见了。”三爷道:“常先生何出此言?我观先生举止非凡,将来或许能成大事啊。"常先生哈哈笑了:“多谢三爷夸奖。”就大杯痛饮,十分豪气。
喝罢酒,天已微明。常先生就告辞。三爷急急地送出门去,在晨雾中怔怔地呆了半晌。
再一年,三爷店中伙计到京城办货,回来战战兢兢地告诉三爷,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临行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三爷听得浑身一颤,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泪就匆匆地淌下来,直打湿了衣襟。入夜,三爷独自关在房中,把所有常先生帮他买下的二十余幅字画,挂在房中,呆呆地看。直看到天光大亮,才逐一摘下,悉心收起。
又过了几年,战祸迭起。三爷的生意便不再好做,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
这年冬天,保定来了一个姓王的商人,收购古董字画。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三爷黑脸怒斥,马氏便落泪哀告:“家中已经败落到这步田地,我拿去换些钱,也好度日啊。"
三爷看看马氏,许久,长叹一声,拄一根拐杖,顶着细细的雪花,到客栈去寻那姓王的商人。
三爷摇头叹道:“好羞惭人了。这些字画,都是一位朋友帮我买进,说好不卖的。”就把常先生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
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
三爷一怔,回转身笑问:“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
王商人笑道:“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三爷忙问:“何为倒装置?”
王商人道:“所谓倒装置,即把原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我猜想装裱者担心此画被人夺走,才苦心所为。此画装裱实为特技,天下一流。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三爷听得迷了,就问:“王先生做收藏生意,不知收藏可卖?”王商人正色道:“不敢。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三爷微微笑了,就让下人把那捆字画交与王商人:“这捆画,我送与先生了。”
王商人停住:“刘先生此为何意?"三爷郑重地再说一句:“我送与先生收藏。”“如何使得?使,使,使不得啊。"王商人惊了脸,口吃起来。三爷叹道:“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就唱一个喏,转身走了。
门外已经是漫天大雪。
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扶持着一路去了。
雪,哑哑地落着。
四野一时无声。
(选自《长城》,有删改)
1.理清文章脉络,根据提示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8分)
常先生荐画→①刘三爷买画→行家鉴画→刘三爷藏画→②马氏卖画→③刘三爷赎(要)画→王商人鉴画→④刘三爷送画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概括。第一空:根据第⑦段中的“三爷也庄重接下,取来三千大洋的银票,交与常先生"可得:刘三爷买画。第二空:根据第9段中的“马氏就瞒着三爷,把三爷的收藏拿去卖了”可得:马氏卖画。第三空根据第21段‘三爷摇头叹道’好羞惭人了……说好不卖的"可得:刘三爷赎(要)画。第四空:根据第26段中的“这捆画,我送与先生了”可得:刘三爷送画。
2.采用批注式的阅读方式,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请根据批注要求,完成表格。(6分)
“三爷啊,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批注一:第⑦段两个语气词“啊”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写出了常先生怎样的心理?(1)①两个“啊"读出声音拉长、语重心长、郑重的语气;(1分)②强调了画的价值连城,常先生对此画的无比珍爱;(1分)③希望刘三爷不负嘱托将画收藏好的心理。(1分)
雪,哑哑地落着。四野一时无声。批注二:文章以这两句结尾有何匠心?(2)①自然环境描写;②以雪景渲染了庄严肃穆(悲壮苍凉)的氛围;③以雪景烘托刘三爷义薄云天、高洁宽广的形象特点(或以“白雪”象征人物高洁的品格);④结尾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引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3分,任答三点且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联系句中的“此画价值连城"可知,这幅画的价值极高。根据“悉心藏之”可知,常先生对这幅画非常珍爱。他希望刘三爷能妥善收藏这幅画。所以两个“啊"应读出语重心长、非常郑重的语气,语音要拉长。(2)是自然环境描写,描写天地寂静无声,大雪纷纷而下的自然场景。联系第27段中的“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这些都是国宝,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可知,三爷送画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二是不负常先生所托。常先生已经被害,所以此处大雪纷飞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壮苍凉的气氛。刘三爷品性高洁,不负常先生所托,这纷纷扬扬的白雪也象征着刘三爷的品质。以环境描写结尾,引人深思,言有尽而意无穷。
3.刘三爷最终从王商人口中得知名画揭裱后倒装置的秘密。那么,常先生为什么当初不将真相告知刘三爷呢?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①常先生明白,他和刘三爷互相信赖,刘三爷一定会明白其用心,不需要告知;②如果常先生将秘密挑明,有可能泄露秘密,无价之宝可能会给刘三爷及家人带来危险;③常先生此举,表现了他的用心良苦,深谋远虑;④小说设置悬念,让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理解。根据第③段中的“三爷经常到常先生店里购些字画收藏。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可知,两个人互相信任,常先生相信刘三爷一定会妥善收藏这幅画,不需要告知他真相。根据第6段中的“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可知,常先生自己是革命者,如果告诉了刘三爷画的真相,就有可能被旁人得知。不仅国宝将不存,也会给刘三爷带来灾祸。常先生不告诉刘三爷画的真相,既保护了国宝,也保护了刘三爷,可见其用心良苦,思虑缜密。常先生当初不将真相告知刘三爷,才有了后文马氏卖画、商人买画、刘三爷要画、刘三爷赠画等一系列的情节,让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简述小说标题“绝品"的丰富意蕴。(4分)
答:①一绝:画绝,唐代珍品,宝中之宝;②二绝:技绝——常先生绝妙的装裱技艺;③三绝:人品绝;④四绝:友谊绝。(4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赏析。根据第23段中的“敢问其中一幅唐代珍品,不知真伪如何”和第24段中的“那幅画为宝中之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健身房砌墙施工合同
- 幼儿园景观照明电工招聘
- 保健分公司管理手册
-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处罚办法
- 商业促销设备短期租赁合同
- 旧城改造项目密封条样本
- 建筑咨询项目经理施工协议
- 商铺自动门施工合同
- 剧院音响租赁合同
- 环保信息化管理行动计划
- 2024-2025学年部编版初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与参考答案
- 职业技能大赛-鸿蒙移动应用开发赛初赛理论知识考试及答案
- 锅炉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 2024山东高速集团限公司招聘367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中国航天发展史主题班会 课件
- 【人教版】《劳动教育》二下 劳动项目一 洗头 课件
-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灯展合同范本
- 【课件】城镇与乡村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 北京市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30篇(含答案)(2003-2023)
-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数学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文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