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评价(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评价(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评价(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评价(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综合评价(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评价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8题,每题4分,计72分)1.据《周礼·大宗伯》记载,朝觐盟会诸侯见天子分为六种,“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虽然时间不同,但都是为了国家大政。周朝定期朝觐反映了()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B.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开始出现C.诸侯朝见有利于周王集权D.西周礼乐制度开始全面形成2.(2023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汉初,诸侯王国的官吏任免,除了由中央直接任命傅、相外,“皆令自置吏”,所谓“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诸侯国内之税收归诸侯,无须上缴中央。据此可知()A.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B.大一统观念遭到质疑C.中央已无法控制地方D.容易造成地方割据3.(2023晋中期末)廷议(又称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据此可知,廷议制度()A.有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B.有效限制了专制皇权C.体现了民主决策色彩D.缓和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唐朝十道分布图和唐朝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INCLUDEPICTURE"HD22XZBX1-LS37.tif"图一唐朝十道分布图图二唐朝十五道分布图A.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

5.(2023温州十校期中)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至“康乾盛世”达到巅峰。下列能够说明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是()①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不加过问②思想文化上加强控制,频繁制造文字狱,摧残文化③形成了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奏折制④军机处官员在阁臣的直接监督下工作,仅处理文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6.(2023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并在坎尼会战中大败罗马军队。有四位同学对当时罗马的情况做了大胆的推测,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罗马军队听命于皇帝B.担任官职均享有薪金C.公民大会有权宣战和媾和D.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7.(2023潮州期末)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议事会的经常督查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们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B.议事会负责审理多数案件C.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的出现8.(2023沧州10月联考)在斯巴达,关于条约、外交关系、战争与和平的正式决定是由公民大会作出的,但国王有权力对任何国家开战,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长老会议员或监察官。这反映出斯巴达()A.公民大会掌控着最高权力B.公民普遍缺乏城邦意识C.间接民主制存在一定弊端D.具有贵族寡头政治特征9.下表所示的内容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年份文件成果1215年《大宪章》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1628年《权利请愿书》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94年《三年法案》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A.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B.反映了国王与议会的矛盾逐渐缓和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D.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10.(2023盐城响水中学期中)《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书中写道:“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极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材料中的“转折”是指法国()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资本主义的发展严重受阻C.各派的政治权力均分D.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1.孙中山曾指出:“民国虽已十年,祸乱相寻,实际未达共和境界,不过将满洲统治权,换入腐败官僚和复辟派手中,北方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这反映了()A.民国政府与清政府无异B.当时正值袁世凯独揽大权C.共和政治的运行情况堪忧D.国民党训政时期已经开始12.右图所示为1912年2月10日载于《神州日报》的漫画。该漫画()A.渲染了武昌起义的革命声势B.表达了武力推翻帝制的决心C.反映了民众对中华民国的期待D.体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担忧13.(2023唐山十县一中期中)据下图所示的内容可知,当时的苏区政府()1931年湘赣苏区县委一级干部成分柱状图A.初具人民革命政权的性质B.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较低C.实行“三三制”的选举原则D.充分调动民众抗日积极性14.(2023江淮十校联考)“投豆选举法”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使不识字的选民能够顺利行使选举权而实行的选举方法。选举的时候,候选人不用到场,监票人告诉选民每个碗代表的候选人,选民一个个轮流进屋投票。到了选举日,各选举点像过年一样,男女老少齐出动。“投豆选举法”()A.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B.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完善了民主选举的实施程序D.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5.(2023益阳安化月考)截至1953年6月底,全国人口约为60194万人,登记的选民为32000万人,占18岁以上人口数的97%以上;至1954年6月,基层选举完成,参加选举的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这一选举活动()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B.保障了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顺利完成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D.预示着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16.(2023苏州期中)下表所示的内容为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影响是()不同典籍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述文献评述魏收《魏书》孝文慨慕华风,力变旧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欧阳修《欧阳修集》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赵翼《廿二史札记》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摈弃之,有同奴隶A.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B.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C.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D.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17.(2023浙南名校联盟10月联考)1906年,清政府颁布《奖给商勋章程》规定:制造火车、轮船、汽车能与外洋新式车、船相符者,造长桥在数十丈以上者,能出新法造电机者,奖励一等商勋加二品顶戴;仿造西式物品畅销内地者,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这表明当时()A.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B.官员选拔的程序渐趋合理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官制改革推动了洋务新政18.(2023浙江名校协作体9月联考)下图所示的史料是中国共产党在某一时期采取的重要措施(部分)。据此推断,这些措施集中实施于()在政权建设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把农村工作的重心放在构建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上面来。A.解放战争时期B.社会主义革命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二、非选择题(共2题,每题14分,计28分)19.(14分)(2023泰州联盟五校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开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郡、县两级制……秦有四十多郡,中央直接管理问题不大;西汉时,疆域逐渐开拓,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于是,武帝时全国设十三部(后亦称州),在部置部刺史,再加上京城的司隶校尉,共十四个……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二晚清以来,流民大量涌入东北,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三省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总督之下设三巡抚,分管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行省下分设道、府、厅、州、县等地方民治机构。其中,东三省所设之道,多数为分巡道兼兵备衔,道员兼辖招民开垦、旗民交涉以及蒙务、商务、税收等。道本身具有监察职能,部分道还受理中外交涉事务。道的设置有益于东三省由军府制向行省制过渡及开发边疆、缓解危机。——王景泽、丛佳慧《试论清末东三省道的设置与作用》(1)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地方管理机制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说明汉代及之后地方行政机构层级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析晚清政府在东三省设置道的作用。(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变革的认识。(2分)

20.(14分)(2023湖北云学名校联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初年,政党林立、党派众多,前后达300多个近似政党的组织。在1912年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国民党取得胜利,然而就在力主内阁政治的宋教仁踌躇满志之时,袁世凯开始极力遏制政党力量以削弱民主思想和民主势力的影响。同时,政党组织的骄纵失态和党争造成的社会混乱状态招致民众不满,一些政党甚至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换取党争中的胜利,使社会状况愈加混乱。这就造成了众多民众希望靠恢复帝制来结束纷乱的政党政治。这一社会心理为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提供了理由,最终,“宋案”的发生和第一届国会的解散宣告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破产。——姜洁晶《近代中国政党政治未实现向民主宪政转轨的原因及反思》材料二如下表所示:相关文件观点摘要197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在多党合作事业上,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每年召开一次中共中央领导人和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无党派人士座谈会;不定期召开中共中央和民主党派领导人、无党派人士小型座谈会;定期召开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专题讨论会议等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写入了宪法序言,以宪法保障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与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重申了“十六字方针”是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陈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发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在中国破产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政治发展带来的启示。(8分)

【答案解析】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综合评价1.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由此可知,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集体商讨国家大事在西周之前就已形成,排除B项;“周王集权”与史实不符,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方面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2.D解析:据材料“诸侯王国的官吏任免……无须上缴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掌握着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和财政税收,权力很大,中央与地方存在一定矛盾,地方权力过大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一统”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而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势力较大,未涉及对大一统观念的质疑,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虽然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但没有达到中央无法控制地方的程度,汉景帝时爆发的七国之乱,也被中央镇压,排除C项。3.A解析:据材料可知,遇到国家大事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廷议商讨,这有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这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说明廷议并未限制专制皇权,排除B项;讨论的过程体现出集思广益,但最终的结果由皇帝决断,并未体现民主决策色彩,排除C项;材料强调廷议的存在能够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并未体现缓和皇帝和丞相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4.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前期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这说明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不断增强,故选A项;道是古代的监察区,不是行政区,排除B项;南宋时,江南地区经济超过北方,排除C项;唐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且材料未体现已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雍正和乾隆对地方具体事务详加过问,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摧残了文化,故②正确;康雍乾时期,形成了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奏折制,故③正确;军机处官员在皇帝而非阁臣的监督下工作,故④错误;故选D项。6.C解析:据材料“公元前216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入侵意大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公民大会有宣战和媾和的权力,故选C项;罗马共和国时期没有皇帝,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时期,所有官职均无薪金,排除B项;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的情况是在中世纪,此时基督教尚未产生,排除D项。7.D解析:据材料“公职人员……督查监视……皆依法惩处”可知,雅典的公职人员在行使国家权力时,受到公民大会和议事会等国家权力机构的督查和监视,这有利于维护城邦的民主,防止专制,故选D项;“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雅典的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负责审理多数案件,议事会是公民大会休会期间的执行机构,“议事会负责审理多数案件”说法错误,排除B项;雅典是民主城邦,是人治的社会,“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8.D解析:据材料“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发言者一般是国王、长老会议员或监察官”可知,斯巴达国王和长老会的权力很大,公民大会的表决受到高级官员和长老会的限制,说明斯巴达实行贵族寡头政治,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公民大会上很少有人辩论”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力受到限制,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项;“普遍”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城邦意识,排除B项。9.A解析:据材料“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可知,王权逐渐受到议会的限制,说明英国有限制王权的传统,故选A项;议会对王权的限制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排除B项;《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排除C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排除D项。10.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而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以后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民主共和的曲折道路,最后确立的是法国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在法国共和政体之下,各派的政治权力并未均分,排除C项。11.C解析:据材料“北方政府实在不是民国政府”可知,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遭到“腐败官僚和复辟派”的破坏,这反映出北洋政府统治下的共和政治运行情况堪忧,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政府与清政府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是民主共和制度,后者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材料“民国虽已十年”说明这是孙中山在1921年指出的,而袁世凯已经于1916年去世,排除B项;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这与材料“民国虽已十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12.B解析:据漫画所示的内容可知,“帝号这个赘疣不能自己消灭,非用刀割不可”表达了武力推翻封建帝制的决心,故选B项;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2年,中华民国已经成立,且材料未涉及民众对中华民国的期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担忧,排除D项。13.A解析:据材料可知,1931年湘赣苏区县委一级干部中,包括工人、贫中农、雇农、富农等成分,说明其构成具有主体的广泛性,且绝大部分来自工人和贫中农,由此可见,苏区政权主要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出初具人民革命政权的性质,故选A项;仅从成分来看,不能体现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情况,排除B项;中共中央在1940年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苏区政府的干部构成情况,与民众抗日无关,排除D项。14.A解析: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灵活的形式保障选民行使选举权利,从而激发了民众的参政热情,提升了民众对陕甘宁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可,扩大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故选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候选人不用到场……选民一个个轮流进屋投票”可知,选举程序较为严谨,但并不等于完善,这种选举方式是基于当时的民情,随着时代的发展,选举程序会更加科学,排除C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于1954年,排除D项。15.D解析:据材料“基层选举完成……选民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泛的基层选举为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作了充足的准备,预示着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重大突破,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将正式确立,故选D项;1954年9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基层选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充足准备,属于民主制度建设的内容,两者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2年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6.C解析:据材料“孝文慨慕华风,力变旧俗”“去夷即华,易姓建都”“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务欲以夏变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典籍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进程,C项正确;“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与材料“根本既虚,随即崩溃”“六镇兵卒,多摈弃之”不符,排除A项;“削弱了草原民族的武装”只是部分信息,与欧阳修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17.A解析:据材料“《奖给商勋章程》规定:制造火车……奖励五等商勋加六品顶戴”可知,清政府奖励发展工商业,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护和支持,这表明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故选A项;《奖给商勋章程》是专门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制定的章程,并非官员选拔的相关规定,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主要是在19世纪60—90年代,排除D项。18.B解析:据材料“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可知,这些措施实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故选B项。19.(1)主要原因:高级政区过多,中央难以直接管理。不利影响: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地方行政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行政效率低。(2)原因:流民大量涌入;清政府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任答四点即可)作用:有利于内肃治安,外固边防;有利于开发边疆,发展经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遏制了吏治败坏,缓解了社会矛盾;发挥了一定的外交职能,有助于中外交流及维护国家权益;有益于推动地方行政管理的近代化。(任答四点即可)(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应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主要原因:据材料一“郡国的设置日益增多。汉武帝时,达到了一百多个,中央直接管理就有些麻烦”可得出,高级政区过多,中央难以直接管理。不利影响:据材料一“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可得出,中央控制力减弱,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据材料一“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可得出,地方行政机构重叠,人员膨胀,行政效率低。(2)原因:据材料二“流民大量涌入东北”可得出,流民大量涌入;据材料二“清政府也逐渐放宽封禁政策,招民开垦,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可得出,清政府开发东北地区的需要;据材料二“日俄战争后,边疆局势急剧恶化。面对‘外有强邻逼处,内有马贼横行’的危局”可得出,边疆(民族)危机的逐渐恶化;据材料二“从封疆大吏到普通知识分子,纷纷呼吁清政府改革东北地区的军府制度”可得出,有识之士的推动,原有军府制度不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作用:据材料二“道的设置有益于……缓解危机”可得出,有利于内肃治安,外固边防;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