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2)新人教版_第1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2)新人教版_第2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2)新人教版_第3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2)新人教版_第4页
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2)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上学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陕西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2、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3、有一个时期,天津和上海想茶、粮食、棉制品和油料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农民普遍发现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买家减少。这种典型的经济现象大规模出现于A.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

B.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C.“大跃进”时期

D.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时期4、“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以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售价也并非贵的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由较大变化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5、“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家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开展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7、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索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

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间空前8、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9、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民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10、据《中国近现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1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11、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做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12、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13.1937—1938年,欧洲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捷克斯洛伐克由36.3%增至84%。材料表明欧洲国家A.以发展工业为核心

B.找到了解决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采取农业保护政策14.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提到,“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由政府直接招雇可以部分地做到,像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重组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此出台的措施是A.颁布《工业复兴法》

B.整顿银行

C.颁布《社会保障法》

D.“以工代赈”15、罗斯福新政中,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如《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用事业法》《公平劳动法》《税收法》等,同时推动工会建设。其价值在于A.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转变政府职能

B.使自己的政策通过立法得以长期推行C.确定法治为社会发展的基石

D.稳定资本主义,遏制社会主义16、1923—1928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那么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谨防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上述施政方针的直接影响是A.在任期间美国经济不断滑坡

B.引起美国工人运动高涨C.成为二战前美国政府的基本政策

D.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7、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18、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9、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0、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21、阅读下列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15分)材料一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二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⑴、仔细阅读材料一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6分)⑵、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22、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就是青年男女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皮草、羽绒、羊绒、西装等服装充分展现着穿者的风采和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10分)

————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请回答:⑴根据材料,归纳中国民众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⑵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服饰多元化的主要因素。(8分)23.(15分)世界经济大危机动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见上图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魅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美)布林克利《美国史》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主要派别对新政的认识认识的史实依据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对新政“大笔开支冶、“敲诈富人计划冶和“社会主义冶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①

▲激进的左派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②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冶、“其他金融势力冶,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多数民众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请回答:(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两件重大事件。(4分)(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3分)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2分)(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4分)(4)附加问: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冶这一主题。(10分)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2345678910DDBCBDCDAC11121314151617181920DDCDAADBBC二、21题请回答⑴、重大变动。(6分)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

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⑵、影响。(9分)

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使原有的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的成分

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22题请回答:⑴变化(2分)

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⑵主要因素。(8分)

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外来文化的影响23题请回答:(1)两件重大事件。(4分)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2)主要因素(2分)

罗斯福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